-
1 # 知事公會
-
2 # 純鈞LHGR
因為儒學很迷信,神化了王權專制,有利於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這裡說的迷信,不是通常意義上所指的鬼神妖怪之類,而是儒學中一貫強調的“三綱五常”之類。
儒學創設了一個深入人心的規矩,來約束人們遵守倫理道德、政治制度。在倫理道德方面,這有利於社會穩定,在政治制度方面,則有利於統治者保持權力。
儒學強調的是階級,形成了一種價值觀,即“王侯將相確實有種”,人只能老老實實按照現有的規矩去做,不可以反抗。臣民不能反對君主,後輩不能反對前輩,等等。
因此,歷代帝王雖然都是靠造反奪得了天下,但仍要提倡儒學的觀念,免得自己也被人趕下臺。
因此,現在提到“愚民政策”,儒學便是個中代表。
這便是所謂的“帝王心術”,這種方式很無恥,但確實有效。
最先提倡儒學的是漢朝。《董仲舒傳》中記載了董仲舒提議的原話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紀贊》中,記載了漢武帝的做法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但當時的儒學已經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摻雜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陰陽家等等的思想整合。
以儒學為主,其他學術觀點為輔,作為統治者控制民心的工具。
而法家的本質理論是法制為核心,人人平等;道家則崇尚自然而然,這些,都在撥動著統治者們脆弱而緊繃的神經,一不小心形成潮流,就會導致他們失去地位失去權勢,自然就不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們所接受了。
-
3 # 天磨責難
儒家理論的構成是仁,義,禮,智,信。他的要令是六藝。說穿了是一種大眾論理,他是比較容易學習和掌握的,也是社會大眾通用的一種理論基礎,是有廣泛的.社會秩序基礎,並且適合封建社會上層的維權,中層的駕馭,和下層平民的安身立命。
如果儒家是大眾理論的話,道家就是老子給社會高等聰明之人設的一種套。要解開道家理論是比較不容易的,一篇五千字的《道德經》讓人類社會解釋了二千五百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完整的答案,道家理論象太陽,而儒家只是月亮而已。
法家理論是在儒,道理論都不執行情況下產生的,儒家的社會秩序已打破,道家理論全不知,而人類的劣根性表現無異了,只有透過法家強制手段來保持社會的安定,法家才應允而生。
-
4 # 楊朱學派
我推崇儒學、道學和楊朱之學。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沒有一絲缺陷,沒有一絲糟粕。
儒家的世界觀源自老子。孔子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人類萬物和宇宙,並非上帝創造,而是源自依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儒家的道德核心是親親之愛。即愛自己的親人。這最符合人性。除此之外,儒家道德還有見利思義。
儒家的政治思想是把君主和權力關進牢籠。從而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權益。今日謂之憲政。
儒家提倡言論自由,罵天子,批評政治者,無罪。
儒家提倡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
道家思想與儒家異曲同工。
法家思想是刑罰體現君主的意志。君主必須牢牢鉗制刑罰。韓非謂之: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殺之柄。寧枉勿縱,夷租連坐。
如果說儒家最提倡法治。那法家則是法治的頭號死敵。
法家還扼殺思想,扼殺言論。實行愚民政策。把一切其他思想全部扼殺。
法家還主張尚奸,即選拔重用奸惡之人。行惡政:貧民、疲民、辱民、弱民、愚民。
總之,作惡害人,制度比人更可靠。這就是法家的使命。
-
5 # 肥嘟嘟的小不理
其實前些年新墨家和新法家頗流行一時,但最終也只能在民間有所傳播,在我看來,這兩家的特點就是攻擊其他學派,要麼拉著道家做盟友,要麼拉著基督教做盟友,事實上,基督教畢竟是宗教,這裡面能稱得上當代神學家的人更是微乎其微——新墨家和新法家的人根本沒機會認識這些國外學者,所以,連學術都攀援不上,又怎麼可能壯大所謂的“新XX”呢?
我個人喜歡儒家,因為是從老、莊發展過來的,所以也留下了老子和莊子,還有墨子和楊朱。按照順序,是儒家(1)-墨子、楊朱、莊子、公孫龍子(2)-老子(3)-韓非子(4)。
墨子雖然學於儒家又反出儒家,但墨子稱孔子始終是仲尼,不像後來學生或學生的學生們那樣直呼孔丘這個名字,而且他本人確實很值得尊敬;楊朱按照蒙文通和復旦一位學者的考證,年代要晚於墨子,不可能像《列子》所說的那樣墨子學生跟楊朱學生在一起進行辯論,更不可能像莊子後學編造的故事那樣是老子的學生,從《墨子》記載的儒家思想看,這一派儒家大概就是楊朱學說的源頭,所以孟子在比較墨學和楊學時,說楊學跟儒家最近。
莊子的思想文辭優美,堪比於孟子,而他的思想我們在儒、墨、惠施、公孫龍子那裡都能找到根源,其中也有老子的影響。一般認為,莊子才是道教思想的主要根源,他雖未必是道家人士,卻為道家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其實,不管從莊子內篇還是《天下》來看,莊子都不可能跟老聃屬於一派,不過,後世確實將兩人的思想融合到了一起。
道家思想之所以不能很大程度上流傳開來,主要和其文獻內容太少有關,正是因為文獻太少,後世道教面對佛教的反擊便是一擊即潰,甚至不得不把先秦諸子都納入道教以便於對抗佛教,後來還抄襲佛經內容充數。藝術史上,現代主義有個“少即是多”的看法,後現代主義則說“少令人生厭”,文獻資料少,事實上真的很吃虧,因為這意味著你談論的思想內容要麼少,要麼和其他文獻比起來不精微。大道至簡這種說法,它是有語境的,可能在面對條理不清、文章冗長時有效,而對於邏輯條理清晰的大部頭著作那就完全是劣勢了。
南懷瑾先生對於道家和道教、佛教有過很好的讚美之辭,但這話聽聽也就可以了,在二十四史中,信奉道教、佛教沒有節制的,都不免於強敵入侵以及亡國之禍,有些是皇帝或太子正領著大臣讀老子、莊子呢,國就亡了,而不僅僅是唐朝的安史之亂。這裡我沒有鄙視道家和道教、佛教的意思,而只是想說,道教、佛教本身就不是為了治理國家而存在,雖然宗教信仰對家國天下確有益處!至於莊子,書裡明確過不為治國的觀點,所以皇帝、太子的《莊子》還沒讀完便亡了國,完全是可以推測到的。《老子》適合於小國,《莊子》適合於閒暇的個人——這是我自己的體會。
-
6 # 史小飛481
儒學的本質是奴化教育,作為統治者肯定希望你接受它,認為他就是對的。以便於自己的統治。儒學,亦稱儒家學說,起源於東周春秋時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等諸子百家之一,漢朝漢武帝時期起,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也就是漢武帝的傑作。把儒學作為正統,所以中國多數為漢人。隨著朝代的更換,每位皇帝都發現了儒學的好處,所以都大興孔子廟和關公廟,教世人懂得禮義廉恥。然而他們自己是什麼都幹。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提出了富國強兵、以法治國。法是透過具體的刑名賞罰來實現的。其範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社會改革、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制定各項政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係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商鞅、申不害、韓非子、李斯、桑弘羊、王叔文、王安石、張璁、張居正、嚴復、梁啟超等。歐美國家就是法家思想。
道家是中國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代表人物有伏羲、女媧、神農、黃帝、伊尹、許由、巢父、老子、列子、莊子、慎到、楊朱、王詡等。道家以道、無、自然、天性為核心理念,認為天道無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無所不容,不所不包,和諧統一等,據此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等政治、軍事策略,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哲學、邏輯、宗教、天體科學、生命科學、文學語言、醫學、生理學、心理學、化學、生物學、醫藥學、物理學、氣象學、環境學,天文學、地理學、社會學、倫理學、宗教學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道教則是中國的宗教之一,東漢是形成,到南北朝是興盛起來,道教徒尊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尊老子為祖教,尊稱其為"太上老君”。道家太玄幻了,所以目前世界上沒有國家使用了,估計適用於個體本身的修煉。
-
7 #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這個和傳統的文化有很大關係,自漢代以來,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學說被奉為正統思想的經典,上至國家下至百姓無不以孔子為師,以儒學為尚,至今儒學的很多思想都是被吸收並沿用的,比如教育和教化的思想。
各家思想相對活躍在於百家爭鳴時代,指春秋(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戰國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時期湧現各流派思想傳播的事情。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將戰國主要思想學派分為十家: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兵、小說。
那麼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什麼呢?法家的源流最早可追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成熟在戰國時期,比較出名的任務就是吳起、商鞅、韓非子等。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其範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以及社會改革、法學等。並在吳起變法和商鞅變法中的以實踐,可以說法家思想是最早得以實踐的一個學說之一,至少在那個時代吳起變法和商鞅變法是有成效的,特別是商鞅變法使得秦國變強,並最終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長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權國家,但是後世被棄用,大多時候在治亂的時期,法家思想又被啟用。
道家思想,春秋時期,老子 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統的理論,著名的著作道德經,至今仍被奉為經典。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司馬談在《論六家旨要》所論。道家"與時遷移,應物變化"、"虛無為本,因循為用","無成執,無常形"、"因時為業"、"時變是守"。故太史公突出強調"變"。道家思想最著名的實踐就是漢初提倡的黃老之學,使得西漢初期休養生息,迅速在戰亂中回覆國力,為後來的文景之治和漢武帝鼎盛時期奠定了堅實基礎,這個學說後來很少被用在治國上,反而被道家應用在修道上面,但不可否認其深厚的底蘊。英華人李約瑟說:"華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對中國科學史是有著頭等重要性的"可以說道家思想是國內外公認的。
自漢代以來,儒家學說與政治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政治上的工具,但是統治者又並非純粹執行儒家思想,同時還建有法家的、道家的,可以說古代的政治思想就是其三家的合體。但是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社會,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比如傳統的責任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等等都是源自於此。直至今天,儒家思想影響人身最深的還是其倫理和道德教化方面的思想,仁愛、孝順、謙讓等都是當今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至於諸子百家的其他學派思想,後世演變就沒那麼大的影響了,加上對後世的統治可借鑑的意義不大,始終未能成為顯學,在當世所知所學的仍然是先前時期他們的思想記載。
縱觀歷史,儒道法三家雖然,儒家一家獨大,但是始終離不開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幫扶,否則也不能傳承如此之久,經久不衰!
-
8 # 好玩的國學
一種哲學理論,能否成為全社會的主流理論,這需要很多因素的互相配合。中國是個儒家學說佔主流的社會,2000年來,儒家文化深刻地影響了華人的文化觀念、價值觀念,儒家關於人生理想、道德價值、社會治理、人際關係等,一直是中華民族的主流。那麼,在中國春秋戰國中國文化爆炸的黃金時代,產生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小說家、農家、縱橫家等,那麼星光燦爛的偉大思想,為什麼華人最後選擇了儒家文化作為主流呢?為什麼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會成為助手而不是領頭羊?為什麼墨家思想會消失?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看哪一家思想,更適合這個社會的土壤,其次,要看主政者的個人愛好,這是個偶然性極大的問題。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偶然中又蘊含著必然性。這個必然性就是一種思想是否有貼近現實的基因。
儒家學說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實是性善論。孟子的性善論奠定了儒家學說後來能成為中國主流文化的關鍵。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儒家學說強調仁者愛人,強調仁政和王道,強調要在社會和集體上,彰顯個人的價值。這些都是很現實的,而不是像孟子說的,挾泰山以超北海,那是做不到的,一種思想要是做不到,那就是空想,而空想就像是海邊沙灘上的沙雕,海水漫上來的時候,是要倒塌的。
而道家思想強調的是超越功利的,就是說你要清心寡慾清靜無為,你不要有太多欲望,你要躲進小樓成一統,享受自己美好的寧靜的生活。但是人生哪有什麼寧靜,所謂的寧靜不過是失敗以後的無可奈何而已。所以,人還是要走進社會,按照社會的規則去做事,這樣你才是個不孤獨的社會人。所以,道家寧可作為人的心靈的一個調節,而不可以作為整個社會的通用的價值觀。
法家更是如此。法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人性自私。所以,要管理好人,就需要嚴刑酷法,君主要管好臣子和百姓,要法術勢一起用,和你玩陰謀詭計,直到把你搞定。但是,這樣的社會太可怕,也不現實。要是人人自危,那麼社會就一點也不美好!
所以,貼近才有生命力!
-
9 # 仁己及人
有腦無心,有體無魂的教育不是我們想要的教育 教育有兩種,一種是豐富人的大腦,一種是強化人的靈魂。作為一名一線教師,確實感覺目前教育中強烈的唯技術化傾向,但是無奈大環境如此。這個話題也是很多老師寫過文章的話題,繼續在這一層探討,很容易陷入到底是應該管嚴一點還是管松一點,到底是應該鼓勵教育還是挫折教育這樣的表層邏輯中,要弄清楚這個命題,我們就必須回答兩個問題,那就是教育到底是教什麼,為什麼你培養的人可以稱之為人才。
在哪裡看過一句話,動物是百分之八十的肉體加上百分之二十的靈魂,人卻是百分之八十的靈魂加上百分之二十的肉體。教育亦分為兩種,一種是馬戲團式的教育,像訓獅子一樣,告訴你前面那個圈往左邊跳,後面那個坡往右邊上。這就足夠了。一種卻是人才的教育,這種教育已經超越了單純技能的範疇,需要去鍛造一個人的靈魂。讓他有思想,知進退,懂得失,辨善惡。遺憾的是,長期以來過分的唯技術化傾向,學生都像工業產品一樣,沒有人格,流於表面,只開發出了表面價值,或者整整齊齊卻木木呆呆,或者懟天懟地,桀驁不馴,這兩者都像是皮影戲的黑白臉一樣,沒有人格。 工業化是一個很可怕的詞,凡是工業產品都幾乎和沒有價值聯絡起來。因為沒有靈魂。兩年之前的潮款爆品,無論設計的多麼新穎,動感,總是迅速失寵,Tcl的王牌彩電論斤稱,8G 16G64G的硬碟二十塊一個,三十塊一斤,買一斤送兩斤。從事工業的人最累,絞盡腦汁到處找新設計,可能有效期就那麼半年,從事工業的人最苦,透支了腦力體力,物化了自己,最後卻被裹挾著迅速淘汰。沒有靈魂的下場,過於悲哀。 靈魂是什麼,是不是讓學生學會叛逆,懟上懟下,或者滿口詩書,成為文痞,或者要告訴他應該勇於探索,或者應該告訴他勤勞認真。 都不完全是,真正的靈魂,是讓大家成為有德行的人,在德不在智。
很早的時候研究東亞史,會很奇怪的發現,近代之後,東亞各國彷彿都成了一波流,一波以後問題會大量出現,好一點的如日本在問題爆發以前邁入人均Gdp40000美元的國家,然後慢慢吃老本,天天加班加到凌晨兩三點,壓榨驚人,還是問題不斷,未來後繼乏力,差一點的如泰國,尚未真正崛起便已結束。而歐美社會卻看起來好似容錯率高的不得了,有技術有人才,5G,新能源,人工智慧都有戲份(不要和中國比中國在上升期)連移民都完全開放了,卻並沒有國之將亡的感覺。關鍵是,歐美極其注重勞動者保護,並沒有全力以赴。 不是說好的技術決定未來嗎,恰好東亞國家都有極強的唯技術化傾向,2016年世界萬人專利量美日中為前三,但日本還是落後了,5G沒有,高鐵夜郎自大,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日本已經落後。未來的日本想要分一杯羹,只有繼續採用暴兵戰術,大量突破技術,這需要的精力,人才,資金,心力都是海量的。 技術帶來的成功,只能侷限在某個時代。
真正永遠不老的社會,一定要有德行做支柱,一個有德行的社會,進可攻,退可守,東亞國家困境,在於拋棄了傳統社會的仁義禮智信,只學了器術手段,仁則國家團結,義則恪守道義,禮則上下不失,智則善於分辨,信則進退有據。只有在這種社會,天才會自然發光,不會糾結於內耗,人才會謹守本份,這些因素都是團結社會,激發活力的,而不是消耗社會活力。這就是”中國”的本來意義。
歐美社會由於有基督教傳統,一直牢牢把握著慷慨,誠信,仁慈等價值,雖然現代也遇到挑戰,但是主幹未變,去歐洲旅遊,看看有多少會裝防盜窗或許就是這種精神的外化,就是一個這或許有助於解釋高容錯率的原因。 以後的素質教育,在帶孩子出去遊山玩水前,可以先告訴他,仁者愛人的意義
-
10 # 滄海一聲笑254829182
不嚴不成法家,道家雖講萬物本源,萬物同根,當現實中淪落為個人安身立命。儒學,雖講高低,等級,貴賤,在社會現實中面面俱到,組織了社會秩序,是社會名階屋安身立命的服務思想!
回覆列表
從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打倒“孔家店”到現在重拾儒家文化。主流文化的發展離不開輿論引導,誰在掌握著主流輿論,這是中國五千年曆史發展來沒有改變過的。
事實上,真正的儒家文化是什麼樣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儒家文化裡的三綱五常,皇權天授是封建社會統治的需要。還有孔老夫子推崇的禮樂制度。如果說儒家思想僅有這些東西那是以偏概全,那麼對於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來說,這就已經足夠。
事實上歷史也並非所有的時代都是推崇儒家的,比如唐宋也有崇尚佛、道思想的時代,但不論推崇誰,考量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是否有利於社會統治,教化民眾。
南懷瑾先生說:我們幾千年來的主流都是外示儒術,內用黃老。黃老之學中的治術是集百家之所長的,其中包括法家的,極其智慧的,十分委婉的,細思極恐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