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俗話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35歲,這個本該屬於職業黃金期的年齡,但在實際求職中,不少35歲以上人士人應聘工作感到困難重重;員工結構年輕化,是否為企業一刀切的盲目設卡? 相當一部分招聘要求清晰標註“35歲以下”,是否涉嫌“年齡歧視”? 身為家庭頂樑柱的中年職場人,其“年齡焦慮”又該如何化解?
9
回覆列表
  • 1 # 氿酥

    在職場,35歲是容易焦慮的年齡,往下看,一群年輕人躍躍欲試,往上看,天花板已然在那裡。往家裡看,上有老,下有小,配偶也對你抱有極大的期待。如果你35歲還沒有遭遇職場焦慮,請等待40歲。如果你30歲已經遭遇職場焦慮,那麼35歲可能還會有,職場焦慮不是終身免疫,而且難以根除。為什麼職場焦慮一定會來?

    第一,你的人生需求和企業發展產生衝突。你需要長久穩定的收入增長,企業需要保持低成本、高效率、年輕化,最終是為了永遠賺錢。你的工資是企業的成本,大部分人過了一定年齡對企業而言價效比在下降。你的需求和公司的需求之間存在根本的矛盾。

    第三,人有惰性,天然會喜歡坐享其成,而不是奮鬥不息,尤其是不斷學習思考和進步。這與企業的要求是矛盾的,金錢永不眠,金錢永遠親近最先進的科技,金錢永遠親近價效比高的僱員,金錢永遠喜歡年輕人。你的惰性和金錢的貪婪之間形成強烈的反差。如何從根本上克服職場焦慮?

    你需要明白職場第一性原理:發展。只要在職場,就要求發展,包括技能、認知、影響力,而收入和職級則是發展的結果。很多人誤以為在公司服務年限增長就是「發展」,錯!你很可能只是服務年限變長,年齡見漲,但職業技能可能未必有明顯的增長。而一旦在職場發展停滯,甚至只是發展速度降下來,就要小心。

    你得分析是自己的原因還是公司的原因。如果是自己的原因,則請真正警醒並投入精力和資源去提升自我。如果是公司的原因,則需要果斷的換平臺。很多人在這個時候,都特別留戀於對現有平臺的熟悉,留戀於目前的各種待遇和福利。這種對於既得利益的過分留戀導致他無法真正看到未來,並採取行動。一旦公司發生任何變化,大到部門重組,小到領導更迭,都會從根本上影響之前的美夢。

  • 2 # 北漂阿龍淘車記

    如何從根本上克服職場焦慮?

    你需要明白職場第一性原理:發展

    只要在職場,就要求發展,包括技能、認知、影響力,而收入和職級則是發展的結果。

    很多人誤以為在公司服務年限增長就是“發展”錯!你很可能只是服務年限變長,年齡見漲,但職業技能可能未必有明顯的增長

    而一旦在職場發展停滯,甚至只是發展速度降下來,就要小心。

    你得分析是自己的原因還是公司的原因

    如果是自己的原因,則請真正警醒並投入精力和資源去提升自我。

    如果是公司的原因,則需要果斷的換平臺。

    很多人在這個時候,都特別留戀於對現有平臺的熟悉,留戀於目前的各種待遇和福利。這種對於既得利益的過分留戀導致他無法真正看到未來,並採取行動。

    一旦公司發生任何變化,大到部門重組,小到領導更迭,都會從根本上影響之前的美夢。

    如果出於職業發展的目的去選擇新平臺,則選平臺最重要的不是看工資,而是看發展的機會。

    如果僅僅盯著工資的漲幅,則很有可能迷失真正的方向:職業發展

    很多人分不清楚職業發展和工資增長的區別與關係,最後乾脆認為:哪一家給我漲的多,就去哪一家有發展。

    這是一種非常短視的行為,在35歲之前尚不足以傷你的根本,但是如果35歲之後還是這樣盲目的選擇機會,則你的職業發展必然受限。

    如果你明白你真正的焦慮來自於“缺少發展機會”

    那麼你現在只有兩條路

    第一:去尋找更加適合你的平臺

    第二:自己去創造一個平臺(創業)

  • 3 # 檢討你的人生

    35歲對一般職場人來講,確實是比較有可能焦慮,放眼看各種招聘資訊,也都是35歲以下的門坎。但你是否有關注到自己,自己從踏入職場那天開始,在追求什麼?年輕人大多數追求著高薪,很少考慮自己的職業規劃,以至於到了35歲,除了薪水以外,其實還在做著你20多歲時候的工作性質,並沒有能力走上領導崗位,而很多領導崗位的入職要求就不是35歲了。這才是你焦慮的來源。建議大家從30歲就開始做一個五年規劃,怎樣在35歲時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職場地位,避免因專業落後,能力平庸而導致35歲仍然有一旦失業就沒有著落的情況。

  • 4 # 職場銳觀察育兒伴你行

    作為一位35+的資深HR,最近聽得最多的就是中年失業的“無助”與“認慫”,有兩位之前的同事也都是40多年,工作背景也是不錯的,從今年年初開始找工作,前幾天我知道他們仍然沒有找到,他們中一個還有房貸,一個剛要了二胎,失業中年人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我想有三劑良藥可以應對你的焦慮:

    第一,在35歲的時候,努力做一個在行業足夠的專業和權威人士;負責任地說:35歲如果你在一個行業足夠專業和權威的時候,是沒有”35歲現象“的;相反,如果35歲還在做基層,那就比較危險了。我在招聘的過程中,發現有些職場35歲以上人士,只要手上有“金剛鑽”,仍然活得很光鮮;

    第二,趁現在還有賺錢的能力,賺足夠的錢或積累足夠的資產。我周邊很多職業精英,不乏年不少年薪百萬的,知道職場的“殘酷“,都在計劃40歲以後退休的事,除努力賺錢外,也在想方設法使自己的資產增值,如投資地產、基金、理財等。這樣在無工可打的時候計劃以後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做點小買賣,只要不賠本賺點飯錢就夠了;或當“收租婆”“收租公”,收租子過活........只有手上有了足夠的財富,何懼“35歲現象”?

    第三,除主業外,嘗試做一些別的行業或副業,給自己留條“退路”。職場是殘酷的,有時候即使你手上有”金剛鑽“,也耐不住年齡大被老闆嫌棄,副業不一定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保持細水長流就好,否則你一旦中年失業,就會六神無主的,甚者像43歲中興員工因被辭退,唯一的“主業”大樹沒了,被逼跳樓,如果當時他有條“退路”,我想他是不會跳樓的;

    但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做第二條“富婆”不太容易,做副業也暫時找不到合適的,那就努力奮鬥做到第一條吧。如何做到第一條呢:

    一、透過我的職場經驗和對比可以發現,但凡那些在職業發展上獲得一定成功的人,即在35歲做到中層管理以上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長的領域,至少精耕細作了10年以上。很多人不成功,分析他不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年輕沒有定性,頻繁跳槽;年輕沒有職業規劃;沒有過來人指導和點拔......。不管因所種原因,也不管你現在是35歲前,還是35歲後,是男是女,從現在開始,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從現在開始,腳踏實地,在某一專業上努力精進,追趕自己的事業目標,追回沒有努力的時間;

    二、要有危機意識,“不要為錢打工,要為自己打工”。有些人認為‘老闆給多少錢,就幹多少活“,要改變這種心態,要知道,你在一個公司不可能”混“一輩子,“混”只會被淘汰,你現在的老闆也是暫時的,工作能力卻是跟隨你一輩子的;別人給不了你的”工作“,你的”工作”只能自己才能給自己;

    三、工作之餘多充充電,多多積累有效人脈,特別是高階人脈。除了國企和事業單位,哪個公司也不會幹一輩子,你要在自己的行業圈、專業圈子捨得花時間去交友,積累有效人脈,為自己一生的職業生涯打好良好堅實的基礎,具體來說:多參加一些行業的交流會,圈內的各種小團體的聚會、聚餐,多發表一些專業性的文章等。這樣不但能保持行業專業知識的不斷更新,還能提升圈內形象和社會地位,為自己35歲以後換工作也好,自主創業也好,都是大有裨益的。至少在你需要的時候,總會有朋友或客戶會為你“背書”的。

  • 5 # 專案思維

    35歲職場焦慮,這是一個常見的現象,為何會存在這種現象?35歲已經工作10年左右,在公司已經是屬於頂樑柱,如果你沒有發展到一定的程度,說明你的能力不夠或者機遇不夠,35歲之後職業想進一步上升會非常難。

    第二,大部分人的收入只有工資這個單一來源,到達35歲左右時,工資已經達到了一個高點,以後如果沒有職業上的大的提升,工資有可能持平或者降低,但35歲之後,你要面臨的家庭責任,家庭消費,在持續上升,所以一旦失去工作一旦失去工作,或者工資降低,就需要降低生活質量。

    面對這種焦慮有什麼解決辦法?把你的工資收入由單一來源變成多渠道來源,比如,把你的愛好專長轉化成一種收入,在投資方面獲得一些收入,在職業方面儘可能往專家的方向發展,成為這一領域的專家,可以獲取工資之外的收入,要服務於更多人,比如說像自媒體。

    對於還沒有到35歲,或者已經到35歲的,都要考慮你到40歲到50歲時面臨的境況要比35歲更為尷尬,一定要提前佈局,做好人生的戰略規劃。

  • 6 # 淺酌假寐

    職場焦慮現象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與重視。

    先看兩條最近兩天的熱點新聞:

    1、11月18日一條華人民大學商學院碩士畢業生因工作壓力大,導致抑鬱身亡的訊息,讓眾多網友扼腕嘆息。2、1988年出生,31歲的許偉偉是山東大學今年6月份新引進的一名物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這樣的新聞讓身處在職場中的人來說很容易讓人產生焦慮感,第一條新聞是工作壓力使人焦慮,第二條新聞是年輕人的不斷追趕讓自己感到焦慮。

    職場焦慮隨著年齡的增大,焦慮現象越普遍,焦慮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不斷增長的年齡、晉升天花板、能力恐慌、薪資壓力等幾個方面。

    根據脈脈資料研究院調研資料顯示,金錢方面的壓力、擔心自己被時代淘汰、不斷增長的年齡是產生職場焦慮的主要來源。根據6月18日智聯招聘釋出《2019職場人年中盤點報告》調研資料顯示,58.5%的職場人都感受到了中年危機,隨著工作年限增長,職場人士對中年危機的感受與日俱增。中年危機幾乎席捲了全部70後的生活,有中年危機感受的人佔據了89.8%,81.6%的80後也表示遭遇到了中年危機。第一批90後也將30歲,面對“三十不立”的焦慮、不甘與理想和現實的落差,51.4%的90後感受到了中年危機的來襲。資料顯示,29.9%的職場人期望在35歲後做到企業管理層,17.1%的白領的期許是維持現狀的穩定感,還有12.2%的白領認為35歲之後有失業風險。

    35歲正處於一個尷尬的年齡。一方面35歲正處於職業的黃金年齡,不論是工作經驗,還是工作水平,都處於黃金年齡;另一方面35歲的職場人正處於壓力巨大的人生階段,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壓力巨大。

    那怎樣去克服焦慮呢?

    1、提高能力,跟上時代步伐。根據脈脈資料研究院調研資料顯示,高達45%的職場人擔心被時代淘汰,所以在職場一定要保持一種終身學習、持續學習的能力,吃不了學習的苦,最終就要吃生活的苦。要不想被社會淘汰,就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成為職場那個無法被替代的人。

    2、放鬆心情,勞逸結合。輕度焦慮會使人無法集中精力工作,重度焦慮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更有甚者會使人走向極端,因此要高度重視職場焦慮現象。要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正確處理好工作與生活的關係,注意勞逸結合,學會與人溝通的技巧,以適當的方式宣洩壓力。

    3、平衡好事業與家庭的關係。職場的壓力使大部分的人無法兼顧事業和家庭,想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又感覺愧對家庭,這種矛盾的心理,分散了人們的精力。家庭是溫暖的港灣,事業是家庭高質量生活的保證,因此一定要平衡好事業與家庭的關係。

    4、加強鍛鍊,保證睡眠。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有身體好了,才能去奮鬥。加強鍛鍊,身體疲勞後能使人產生睏倦,使人能夠快速進入睡眠狀態,而良好的睡眠正是克服焦慮的一劑良方。

  • 7 # 學習改變人生

    歲月無罪,只不過很多人在35歲前沒有打好職場基礎。聊聊為什麼35歲會成為一個坎,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破解焦慮,意見僅供參考,與君共勉。35歲很多用人單位謹慎招人原因:(1)不得不客觀的說,如果35歲還在艱辛的透過最基層的招聘會的方式到處投簡歷找工作的話,很多時候求職者有自身需要反省的問題,這個時候,成功的職場人士要麼穩定在現有崗位,處在最黃金的時期。要麼已經被獵頭悄悄關注。或者在一個行業小有名氣,不斷被人挖。(2)用人單位最怕的是35歲以後學習能力的快速退化,35歲以後很多事業不太順心的人自暴自棄,或者把跳槽當成習慣,或者無一技之長,剩下的就是不斷的在牢騷和抱怨中虛度光陰。而同時又不肯拋棄面子,從最底層的活幹起,很多時候,不是用人單位歧視。而是結構性的就業矛盾使用人單位寧缺毋濫。(3)年齡並不可怕,只怕技能進步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年齡。這就好比qq都快被遺忘了,你還只會用電腦qq.不會用微信。時代淘汰每一個落後的人,都同樣無情。不光35歲是個坎,大學生找工作同樣也難。有些時候,人家淘汰你真正原因不是年齡,只不過年齡更容易被接受。這時代,可能沒心思管你多少歲。你又何必感嘆時光,讓年齡背鍋。

    言歸正傳,當然,如果35歲以後還沒辦法穩定,也不用怕。對付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拼盡最大的努力,可能你也沒時間焦慮了。你得相信,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自己創業。你得相信,付出總有回報,你得付出足夠的努力,讓用人單位相信你,你具備快速學習的能力。不管時光和命運如何和你開玩笑,又不管年齡如何,你還願意折騰。你可以嘲笑我年齡,但我們自己不能嘲笑夢想,並且自憐不再年輕,其實一切挫折都為了更好的未來。

    (3)其實35歲不用怕,很多保險公司和很多行業現在招聘反而不考慮年齡太小了,因為你不知道很多剛畢業的學生工作是為了什麼,縱然你深諳馬斯洛需求理論,也不知道這些人到底是什麼主導需求,甚至人家是家裡有礦,把工作僅僅當成體驗。而35歲,上有老,下有小,更好管理。35歲以後的人,更像是職場隱身族。更多的人,默默無聞,幹好自己的事情。用人單位即使毫無差對待任何求職者,肯定不能把主要精力和常規方法放在招聘35歲後,可能連簡歷量佔比都大量減少。(4)適度的焦慮並不是壞事,只是35以後,人可能需要關注自己管理情緒的能力。很多可能已經走上了領導崗位,不僅要管理自己的情緒,還要引導別人的情緒。

  • 8 # 太浪哥

    首先,對於大多數有職場能力的人來說,在青年時候,就開始為中年危機做準備了。

    1、積累人脈 ,或有可以疊代的資源

    2、選擇創業

    3、年輕的時候存錢,透過買房子或者理財,實現財富的自然增長

    4、透過投資兒女,養兒防老在現代社會一樣實用。

    最好是早點清晰地認識到,老闆發你的薪水、客戶給你的錢,都不是因為太想和你交朋友,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能從你身上獲取利益。

    而你可被利用價值的高低,也是人生後半場的最大籌碼。

    另一個角度看,35歲,是職場的下半場,你也可以把它當作全新的20歲。

    與此同時,你要以嶄新的狀態去迎接下一個10年、20年,而不是像很多人那樣,單純為自己25歲到35歲的黃金十年後悔。

    我相信你可以找到自己接下來人生奮鬥的方向和意義,加油

  • 9 # 三農達人娛樂文化

    在職場,35歲是容易焦慮的年齡,往下看,一群年輕人躍躍欲試,往上看,天花板已然在那裡。往家裡看,上有老,下有小,配偶也對你抱有極大的期待。如果你35歲還沒有遭遇職場焦慮,請等待40歲。如果你30歲已經遭遇職場焦慮,那麼35歲可能還會有,職場焦慮不是終身免疫,而且難以根除。為什麼職場焦慮一定會來?

    第一,你的人生需求和企業發展產生衝突。你需要長久穩定的收入增長,企業需要保持低成本、高效率、年輕化,最終是為了永遠賺錢。你的工資是企業的成本,大部分人過了一定年齡對企業而言價效比在下降。你的需求和公司的需求之間存在根本的矛盾。

    第三,人有惰性,天然會喜歡坐享其成,而不是奮鬥不息,尤其是不斷學習思考和進步。這與企業的要求是矛盾的,金錢永不眠,金錢永遠親近最先進的科技,金錢永遠親近價效比高的僱員,金錢永遠喜歡年輕人。你的惰性和金錢的貪婪之間形成強烈的反差。如何從根本上克服職場焦慮?

    你需要明白職場第一性原理:發展。只要在職場,就要求發展,包括技能、認知、影響力,而收入和職級則是發展的結果。很多人誤以為在公司服務年限增長就是「發展」,錯!你很可能只是服務年限變長,年齡見漲,但職業技能可能未必有明顯的增長。而一旦在職場發展停滯,甚至只是發展速度降下來,就要小心。

    你得分析是自己的原因還是公司的原因。如果是自己的原因,則請真正警醒並投入精力和資源去提升自我。如果是公司的原因,則需要果斷的換平臺。很多人在這個時候,都特別留戀於對現有平臺的熟悉,留戀於目前的各種待遇和福利。這種對於既得利益的過分留戀導致他無法真正看到未來,並採取行動。一旦公司發生任何變化,大到部門重組,小到領導更迭,都會從根本上影響之前的美夢。

  • 10 # 金子發光

    35歲,本該屬於職業黃金期的年齡,但在實際求職中,不少35 歲以上人士應聘工作感到困難重重,這是普遍的現象,就當今來說是正常的現象。

    應對辦法就是做好本職工作,努力提高業務能力。

    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

    35歲,參加工作十年左右的人,應當在企業成長起來了。有的人在這十年中透過學習和鍛鍊,積累了自己的管理經驗,成為了中層管理者;有的人學習技術,鑽研業務,成為了有技術專長的人,他們都被公司繼續聘用。對於那些能力快速提高的人,35歲並沒有危機的,反而到處都有人搶。

    有些人在這十年中,每天只是做著重複勞動,業務技能沒有提高,職位和薪資都沒有提高,仍然是普通員工。還有的人跳槽,儘管所做工作可能不相同,但也沒有在某一技能方面有所提高。就是說經過十年,這些人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這些人技術單一,技能不高,體力精力不如以前了,工資要求還高。就是你的產出提高沒有跟上你的工資提高速度,按照企業發展放首位的原則,你不能為企業多創利潤了,當企業裁員的時候,這些人就首當其衝,自然就被年輕人取代了。

    再有越往上走,職位越少,同時企業技術更新快,就要求企業員工年輕化,很多企業招聘都明確規定年齡在35歲以下,這都增加了老員工被解僱的可能性。

    怎樣化解35歲職場焦慮?

    1,制定職業發展規劃。

    如果你還沒到35歲,你至少應該在30歲就確立明確的目標,就及早制定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提高自己擅長的業務的能力,並利用5年的時間達到階段性目標。

    這可能是你工作成長的最後的最佳時機,沿著這個制定的方向,去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避免35歲時的職場危機。

    ,2,努力做好現在的工作。

    不論你現在有沒有職業發展目標,不論現在這項工作你是否願意做,只要你在這個崗位上,你就應該把事情做好。

    在職場中,工作得到兩種收穫:一是工資回報,二是成長。在還沒有明確職業規劃目標之前,把現在的工作做到極致,所有能夠在這個職位上獲得的東西,全部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爭取,進而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以消極的態度對待工作,以打工者的心態工作,你將什麼也得不到。

    3,認清現狀,接受現實,降低工資期望值。

    面對現實,重新認識自己,自己給企業創造價越多,工資越高,否則,不要想得到高工資。

    4,向“新人”學習。

    新員工思想活躍,掌握新技術,作為職場“老人”主動與職場“新人”對接,向“新人”學習,彌補自己知識的缺陷,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5,保持健康的體魄和旺盛的精力。

    6,發展副業。

    主業做好以後,儘可能利用自己現有職業經驗和職業資源,在相關行業或感興趣的行業先兼職,條件成熟自己創業。還可以做新媒體等工作。

    35 歲人到中年這道坎,給了願意進取的中年人新的挑戰機會。與其把中年當作危機,不如積極擁抱,做好現有工作,並就此計劃如何迎接可能到來的挑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專案經理應具備哪些素質?其核心素質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