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會打仗的將軍
-
2 # 致遠君說
1644年,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八旗勁旅12萬,其中八旗滿洲7萬餘人,揮師入關,進佔北京,到1664年消滅大順殘餘勢力。
清朝入關後歷經20多年的戰爭,基本統一全國(1683年,清朝統一臺灣,1684年設立臺灣府)。其中八旗軍隊的戰鬥力引人注目。
從多爾袞統帥12萬八旗軍入關,其中滿軍不過7萬,漢軍2.6萬,蒙軍2.4萬。
此後,八旗兵開始退居二線,滿軍的半數被佈置在北京,為2萬8千人左右,稱為駐京八旗;各地的滿軍為2萬7千人左右,稱為駐防八旗。
二、八旗勁旅的戰鬥力軍容壯盛,軍紀嚴明:“如林之眾如泉之湧甲冑光芒耀如冰雪”
“女真兵不滿萬,滿萬則天下無敵”,滿洲人自小參與騎馬射獵,箭法高超,力大無窮,天生的的騎射戰士。
(1)良好的軍事制度
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形成完備的軍制,平時為民,戰時成軍。組織嚴密,集合調動迅速,形成極強的戰鬥力。
(2)保障制度好
大家各盡其職,紀律嚴明,配合密切,這就是最基礎的軍事組織訓練,到了戰場上自然輕車熟路。
3.戰術水平高
八旗軍機動性好,吃苦耐勞,善於長途跋涉,攻敵不備;打到哪裡就搶掠到哪裡,取之於敵,用之於己,來去如風。
三、招降納叛不僅增加了人力,還收穫了火炮等重武器
1.投降清朝的明軍高階將領有:孔有德、吳三桂、祖大壽、孫可望(張獻忠部)等人。
2.定都北京後,一年內即招降了40多萬各路明軍,當年江南清軍總數大約在20到30萬之間,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的,基本上都是這些從明軍裡投降過來的綠營兵。
1.清軍入關以後,大順政權和大西政權也就是抵抗了一年多時間便土崩瓦解。
2.南明歷經四個政權,實際上在大陸也就堅持了十幾年。
-
3 # 回憶裡中人
入關時,八旗的總兵力大約在10萬左右。這其中,滿八旗(即核心力量)為6萬人左右。蒙古八旗在一萬六千人左右,同時崇德年間為了補充兵力,建立漢八旗兵力在兩萬有餘。
1644年5月,當李自成慌不擇路逃往陝西的時候,多爾袞率領兩白旗大軍浩浩蕩蕩的進入北京城。當是此時,清軍的實力不見得可以統一中原,原因很簡單——兵力太少。當時清廷內部產生了激烈的討論,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無力佔領中原,不如將北京劫掠一番回東北老家去,但是多爾袞堅決反對。他主張立馬讓順治帝入主北京,並且要讓清廷的首都遷來北京。為了實現這一政治主張,他四處拉攏和說服各路貝勒和八旗旗主。所以這一階段清軍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擴張行動,直到九月確定遷都後多爾袞才繼續調令各個部隊向南方進行征伐。
而這個階段中李自成毅然放棄了整個山西地區,轉而逃回陝西以圖再戰,這一戰略主張使其之後陷入巨大的被動中。由於大明已亡,李自成也跑了。山西、河北地區的原明朝勢力紛紛向此時還比較收斂的多爾袞請降,多爾袞不費多少力氣便迅速擴張了勢力。
隨後清軍兵分兩路,以英親王阿濟格率領三萬精銳為東路,由山西南下攻打陝西。由睿親王多鐸率領二萬大軍由河北入河南,向西夾擊順軍。雙方與12月份在潼關展開會戰,清軍以火炮的火力優勢拿下潼關直逼西安。北面的阿濟格渡過黃河攻佔綏德和延安,李自成認為無法有效堅守陝西,遂向東南方向的湖廣地區撤退,最後被殺身亡。
順治元年五月,福王世子朱由崧在一幫南京群臣的擁護下登基稱帝,改元弘光。然而弘光政權卻坐看順軍被消滅而不支援一把。事實上,南明政權此時本就是軍閥林立,勢力犬牙交錯。武昌左良玉與首輔馬士英矛盾不可調節,江北四鎮個個心懷鬼胎,不願意和清軍開戰以免消耗實力。所以雖然看起來有三四十萬大軍,卻基本做不了任何事情。歷史已經證明大明朝到了這個時候,真的是無藥可救了!
順治二年二月,剛剛突破潼關的多鐸馬不停蹄的轉身攻打河南地區,一路連下歸德府、徐州府、鳳陽府,兵峰直逼揚州。而在這個時候,左良玉不去江北增援,反而大起水軍號稱清君側討伐南京的南明中央政權。要不是他突然死在路上,估計南明政權會死的更難看!
四月,多鐸攻克了堅守10天的揚州城,隨後清軍十日不封刀,五月又在幾乎沒有任何抵抗的情況下攻佔了南京城。江北四鎮去哪了?一部分調去江西方向防備左良玉去了,一部分直接就投降了!
之後就是一路直下了,沒有什麼像樣的抵抗了!
為什麼呢?為什麼幾乎沒有出現爭霸戰,我大清就撿了天下呢?
這個我以為還是要怨崇禎皇帝!可以看到,在明朝末年幾乎沒有出現歷朝歷代末年都會出現的軍閥割據、四方勢力混戰的局面。這是很特殊的一個時期,除了農民軍主力部隊,就只有大明朝的腐朽軍隊,而沒有像唐朝末年出現了強有力的軍閥勢力和地方豪強的崛起!這主要是因為崇禎皇帝不允許地方豪強自行組建部隊鎮壓農民軍,以防止軍閥勢力做大。此時各地勢力根本沒有形成,大明朝亡的也太快了,很多豪強都還沒有反應過來。如果崇禎皇帝可以像咸豐皇帝那樣明白,那麼明亡清興的這一段時間就絕不會出現這樣一邊倒的畫面。如果明朝中央政府允許地方勢力自行組建團練武裝,由各個地方土豪進行招募和訓練。只要實行這一政策,大明朝就不會缺鎮壓李自成的軍隊,只不過軍閥也會立馬出現,其所產生的反噬作用也是不得而知的!
清廷確實是佔了天時和人和,這樣千年難遇的機會,被多爾袞和順治皇帝給等到了,那沒辦法,這隻能解釋為上天就是看他愛新覺羅家適合當皇帝吧!也許這是上天看不慣我華夏民族一直這樣順順利利的走進近代化吧?需要給一個大挫折和大磨難方才可以放我們過去!
也許惟有經歷這樣千年不遇的大變局,我們這個民族才可以繼續堅挺的屹立在這裡。也許只有經歷了數千萬仁人志士的拋頭顱、撒熱血,我們今天才不用像印度、巴西、南非等發展中國家陷入困境。因為我們通過鮮血已經徹底消除了發展道路上的阻礙,我們今天只需要向著前方努力就可以了,而他們還要有漫長的道路去尋找如何解決制度建設的問題。
-
4 #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根據《八旗通志》初、二集《旗分志》統計,清軍入關前共有592個牛錄,其中滿八旗的310個,每牛錄300人;蒙八旗的118個,漢八旗的164 個,每牛錄均為200人。因此,滿、蒙、漢各八旗的兵力分別為:
滿八旗九萬三千人;
蒙八旗二萬三千六百人;
漢八旗三萬二千八百人;
以上合計十四萬九千四百人。
此外,還有部分明降軍、外藩蒙古兵、北韓兵和部分隨徵子弟、家奴,總兵力約可達二十萬。
山海關之戰中,大順軍與清軍激戰半天,擊殺清軍五品以上將校12員,其中官階最高者為正二品鑲紅旗副都統薩蘇喀。吳三桂所部數萬兵馬戰後僅剩萬餘人。所以,大順軍的戰鬥力並不弱,清軍也不是不會死的天兵神將。
但是,毫無根基的的大順在失去了軍事威勢之後迅速陷入了內外敵人的包圍之中,前明降將紛紛倒戈,各地官紳叛亂叢生,儘管大順軍在慶都、真定、太原、懷慶、潼關、榆林、延安都與來犯的清軍展開殊死的戰鬥,但是腹背受敵的大順軍終究在內外敵人的聯合絞殺下失去了北方的地盤,清軍遂據北方。
至於弘光和張獻忠,我就不想多說了。弘光政權的廢物程度對南明史稍有了解的都知道,不想多提了。至於大西軍,大西軍入滇以後在孫可望等人的經營下才成為一支勁旅,張獻忠時期的大西軍並不強大,連大順在保寧,漢中的地方駐軍都打不過,就更不用說讓他們去和清軍作戰了。
弘光和張獻忠的存續只取決於大順軍能在北方抵抗多久,大順軍在北方抵抗了一年,弘光就多活了一年。大順軍餘部在陝西又扛了一年,張獻忠就又多活了一年。等到大順軍在北方失敗以後,他們就理所當然的迎來了末日。
然而,對清廷而言,值得慶幸的是,清廷這邊把統一天下從簡單模式提升到了一般模式和稍困難模式,南明那邊卻開啟了自廢武功模式。 從鄭芝龍的降清到唐、桂二王的內戰,到南明官僚軍頭對忠貞營的迫害,再到孫可望與劉文秀,李定國之間的內鬥,南明在自廢武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錯失了一個又一個可能翻盤的機會,最終被徹底消滅。
總結下來,清軍首先抓住了千載難逢的機遇,趁北方剛剛易主時與前明勢力合流一舉撲滅了毫無根基的新生政權大順,而南方的對手要麼過於廢物,要麼困於內鬥,最終全部瓦解。總結就是,清軍能夠迅速橫掃天下的原因:自身對機遇把握精準,對手爛攤子太多。於是成就了滿洲以小族凌大國的不世武功。
-
5 # 史評貓
1644年9月20日一個女人帶著一個孩子走進紫禁城,走進了中國權力的巔峰。
入關時八旗軍隊有多少人?何以橫掃中原?我們先來看看入關前滿清政權的核心人物——孝莊這個來自科爾沁大草原的女人,機敏,果斷,勇氣,灑脫,聰慧,謀略……像一隻羊,更像一隻狼。
從小生活在馬背上的戰鬥民族,孝莊有著和其他女人與眾不同的理想。她不想成為男人的附屬品,更不願和其他女人爭奪男人的寵愛。
她知道自己只是一個女人,但是她要保護自己的兒子。
當皇太極突然暴斃後,孝莊和順治也迎來了生死大考。不願坐以待斃的孝莊終於露出了自己的謀略和英勇,她先找到曾經極力推崇維護皇太極的代善大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明她們母子的難處,希望代善哥哥幫她們控制不利局面,以求母子平安。後有找到對自己有愛慕之心的多爾袞,充分發揮女人的柔情魅力,向多爾袞投向糖衣炮彈……
300人為一組,5組為一隊,5對為一旗
300(人)X5 (組)X5(隊)X8 (旗)=60000(人)
事實上屬於皇帝親軍的正黃旗,鑲黃旗人數會更多。因為皇太極已經考慮要削弱不屬於自己親軍的其他旗主的軍事力量。後來又補充了蒙古八旗,漢軍八旗。蒙古軍和漢軍中最驍勇的隊伍又被皇太極收到自己的正黃,鑲黃旗。
蒙古八旗:16840人
漢軍八旗:24050人
滿清八旗60000(人)+蒙古八旗16840(人)+漢軍八旗24050(人)=合計100000(人)
張獻忠號稱擁有百萬大軍
朱由崧號稱擁有百萬大軍
【雖是自吹自擂,但是按照明末戶籍記載:1644年大明王朝人口峰值接近2億】
現代國內外史學家也都認可1600年—1644年中中國人口約為1.5億—1.97億
所以上面三位都號稱擁有百萬大軍也不奇怪
那麼這三個平分中原,自立為帝,擁兵百萬的牛人,為何都摧枯拉朽般紛紛滅亡?
這種幼稚的歌謠讓農民信以為真,可是也騙了闖王自己。
就在這個謊言實在撐下不去的時候,李自成只好殺進北京,硬著頭皮坐上了龍椅。
坐上龍椅的那一刻李自成的末日也就來了:
在北京的40天,李自成縱容手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欺男霸女,僅僅是在京留守居住的大明官員就有1600人被殘殺,只差把北京城屠戮殆盡。李自成還作死的監禁了吳三桂全家三十多口人,部下劉宗敏又貪戀陳圓圓的美色把她劫走。一連串令人窒息的作死操作直接惹惱了吳三桂,逼的吳三桂投誠大清。昏了頭的李自成逃離北京時又重新把北京燒殺搶掠了一遍
這就是作戰地理環境的優勢,張獻忠實則每日心禁膽戰,因為自己雖佔據天險,可是四面受敵,東有李自成,南有朱由崧,北有多爾袞,西有和碩特部落。可以說是四處受欺負,真是一點還手之力都沒有。他深知大西國根本就長久不了,便發狂發瘋似的報復老百姓,多次屠城殺戮,十惡不赦。
從努爾哈赤起家時,滿清就是從優,從寬優待俘虜。凡是將帥之才,治國之才,安邦之才,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挽留。
-
6 # 92聽書閣
那時天災不斷、戰亂不斷,李自成的大順軍逼死崇禎後又與吳三桂進行一場決戰,吳三桂為自保勾結滿清,滿清打著為崇禎報仇的幌子與吳三桂兩面夾擊打敗李自成,趁機進軍中原,一開始人們只是以為改朝換代,一些明朝士紳率先投降,然而等到多爾袞強行推行剃髮令才激起一些人的強烈反抗,而一些人還是選擇了逆來順受、剃髮保命。
-
7 # 愛妮品歷史
滿漢蒙三個八旗滿編十八萬人,三丁抽一作戰人數十二萬人,這十二萬人是書面資料,實際應該更少,滿文老檔的記載是奴隸兵+護軍+仨八旗總共出動十萬眾。就是這十萬眾,根據北韓方面的記錄來看,也是盡發七十歲以下,十歲以上的男丁,“急聚兵馬而行”
清軍入關時正逢李自成北上,李自成的兵力應該在7-10萬之間,他帶了6萬左右兵力北上山海關逼迫吳三桂投降並希望控制山海關制約後金,但吳三桂投降了清朝,吳三桂所部大概五萬人,也就是清軍此時十五萬人左右,擊敗了李自成的六萬人。
山海關兵敗後,李自成所部大多離散,回到北京後李自成匆忙稱帝,率領收攏的四萬軍隊向舊都西安撤退。1644年十月份,清軍打下了太原,大順軍在山西被徹底擊敗了,這時候清朝遷都北京,阿濟格與吳三桂尚可喜等人率領三萬清兵從陝北向南直搗西安,阿濟格在路上調集了宣府大同投降的明軍和地主武裝,兵力加強到了八萬人。
-
8 # Jessxu
20萬左右吧
共有592個牛錄,其中滿八旗的310個,每牛錄300人;蒙八旗的118個,漢八旗的164 個,每牛錄均為200人。因此,滿、蒙、漢各八旗的兵力分別為:
滿八旗九萬三千人;
蒙八旗二萬三千六百人;
漢八旗三萬二千八百人;
以上合計十四萬九千四百人。
此外,還有部分明降軍、外藩蒙古兵、北韓兵和部分隨徵子弟、家奴,總兵力約可達二十萬
-
9 # 專燒噴子
清軍入關時大概10多萬人,關內人口大概如5000多萬人口,當時清朝鐵騎,橫掃中原,佔領漢人全部地區,也佔據了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究其原因,首先明王朝被起義軍所滅,全國沒有統一團結的政權,組織有效的抵抗,其二清軍紀律嚴明,有組織結構利於作戰的八旗制度,作戰標悍,推進速度快,戰鬥力極強。第三當時各路農民起義軍亂戰,殺死了大量的輕壯年人,又有饑荒,民生凋敝社會矛盾己到極致。吳三桂叛敵也加強了清軍勢力。各路農民起義軍,各自為政,互相內鬥,進城後荒淫生活,失去戰鬥力。總之當時的社會矛盾,天災人禍,使清軍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從而快速佔地全國。
-
10 # 西夏閒人
入關時八旗滿蒙聯軍約7萬人,加上吳三桂的3萬人,總共10萬人左右。
滿洲八旗的軍事編以旗為單位,分別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八旗最小軍事單位為牛錄,滿語中是“箭”的意思。每個牛錄定編300人,相當於現在一個營的兵力。 牛錄的上一層單位為甲喇,五牛錄組成一個甲喇,每個甲喇約為1500人,相當於現在一個旅的兵力。
八旗組織中的最高官職為旗主,領導5個甲喇約7500人。 滿州八旗全民皆兵,總兵員最多為6萬人左右。再加上蒙古八旗119個牛錄近3萬人,入關時滿蒙兵力不超過10萬,外加漢奸吳三桂的3萬兵力,滿清總兵力在13萬左右。
《聰五年檔》記載清軍出兵是三丁抽一,按此推算,攻打明王朝的兵力應在10萬左右。
-
11 # 三葉草悅典
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在大順軍的威逼下,“衝冠一怒為紅顏”,向清朝請兵援助。清攝政王多爾袞“統領滿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漢軍恭順等三王、續順公兵,聲炮起行”,以吳三桂為前導,兼程入關。在山海關“一片石”之戰中擊敗大順軍,進佔北京。同年十月,清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昊天上帝列祖列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
入關前,滿清軍隊以滿蒙漢八旗為主力,人數並不多。當時是舉傾國之兵入關,除少數人員留守關外,“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可以說是一次歷史性大遷徙。現在沒有當時清軍入關的具體資料,據估算,大約十三萬人。其中,滿洲八旗約六萬人,蒙古八旗約兩萬人,漢軍八旗約三萬人。另外,三順王、一順公部約一萬人,外藩蒙古助戰一萬人。就是這十三萬入關清軍,再加上吳三桂部約五萬人,共計十八萬人。定鼎北京後,先後擊潰了李自成的大順軍、張獻忠的大西軍,次地征服了明朝殘餘勢力組建的南明朝廷,短短二十年內,佔領原明朝的全境。
從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視野看,明末清軍入關不是歷史必然,有很大的隨機性和投機性。多爾袞最初入關時,也只是抱著趁火打劫的念頭,想搶一把就走,至多是佔領黃河以北土地,大概沒想過要一統華夏,即所謂“何言一統?但得寸則寸,得尺則尺耳。”只是多種有利條件的迭加,以及清朝統治措施的靈活有效,使得區區十三萬的八旗軍隊,居然橫掃中原,統一了人口過一億的大明,爆出了歷史的大冷門。這些有利條件和有效的措施歸納起來有五:
1.入關機會天載難逢
①命不該亡的崇禎吊死了。李自成能夠攻佔北京,非常偶然。在此之前,瓦剌部也先、蒙古俺達汗、後金皇太極都曾圍攻過北京,他們的戰鬥力都比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強,但最後都鎩羽而去。按常理推測,李自成進不了北京,李自成本人也沒有想到能攻下北京。史料《明季北略》記載,李自成曾通過一個叫杜勳的太監向崇禎皇帝提了兩個要求。第一,要求崇禎封他為王,並把自己的家鄉陝西一帶封為屬地;第二,要求崇禎賜他一百萬兩白銀,作為軍費。只要崇禎答應他這兩個條件,他便撤兵並且幫助明朝抵禦外敵。之所以提這兩個要求,就是因為他沒想到能進北京。崇禎皇帝拒絕與李自成議和,其原因也是對北京城的防守充滿自信。否則,他要麼會答應與李自成議和(那怕是權宜之計),要麼會逃到明朝的陪都南京。明朝因為實行兩京制,在留都南京還有一套完整的備用中央機構。從理論上來說,崇禎皇帝如果逃到南京,完全可能東山再起,即使他本人不逃,也要安排人把太子送到南方。
但是天亡明朝,負責防守北京城幾個關鍵地方的守官都同時不戰而降。請看,3月15日,李自成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同日,大學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16日,大順軍過昌平,抵沙河。17日,到達西直門並開始攻打北京城。19日凌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開啟正陽門,迎李自成軍隊入城。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賊破京城,兵不滿二萬,而孩子居其半,京師自守不固,非賊之能攻也”,真是天命啊!!!此時崇楨只能“自去冠冕,以發覆面”在一顆歪脖子老槐樹下,自縊殉國,年僅33歲(寫到這,要流淚了)。客觀的講,不論是能力、還是人望、品行,崇楨皇帝都是當時朱明皇族中的佼佼者。崇楨吊死後,明朝殘餘勢力組建的南明朝廷,沒有產生像南宋高宗趙構這樣能掌控局面的繼承人,陷入內訌,即使不被清軍剿滅,也會被大順軍剿滅。
②運氣奇好的李自成犯渾了。能順利地攻佔北京,李自成的大順軍運氣真是好極了。但進城後,大順軍沒有采取措施安撫民眾、團結能夠團結的積極力量,而是做了三件人心盡喪的事。
一是搶錢搶糧。大順軍將軍劉宗敏專門製作5000副夾棍,用來逼迫明朝官員們交錢。官員不給錢,基本上都被打的半死,這樣共打死打殘了1300多各部官員,明朝最後一任內閣首輔魏藻德被夾棍夾斷了十指,五天五夜後,腦裂而死。搶完官員的錢,又將手伸向了富戶百姓,“青矜白戶,稍立門牆,無幸脫者”,這樣共劫掠勒索到白銀七千萬兩,超過後來清朝一年的財政收入(四千萬兩左右)。
二是搶女人。當時有地位的農民軍將領都通過搶宮女、搶官員家屬娶到了老婆,都是忙得不亦樂乎。最後連吳三桂的妾室,陳圓圓都被李自成的部將霸佔,成為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的原因之一。
三是慢待崇禎遺體。崇禎帝不是一個昏君,他節儉、勤政、不近女色,做了十七年皇帝沒過一天好日子,只是生不逢時,成了亡國之君,在老百姓心中,對崇禎是充分同情的。李自成找到崇禎遺體後,先叫人將其擺在門板上,於東華門外任人圍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曝屍。曝屍完後,將崇禎與其皇后兩人的遺體一起塞進田貴妃的老墓中(注意,沒有修新墓)。安葬崇禎的費用,居然讓明朝那些舊臣自籌,大概只有300兩銀子。李自成進京後的所作所為,使得原本對大順政權或多或少存有期待的明朝遺民與士族群體對其不再抱有幻想,從而人心盡失。清朝的八旗兵藉此找到了入關的最佳理由,打著替明朝報君父之仇的旗號,以一種解放者的姿態進入北京。
③不期而至的鼠疫。李自成在大順軍圍攻北京之時,正是北京鼠疫大爆發的時候,整個北京城除了皇宮,普通百姓很難倖免於難。明朝文獻記載“賊過處皆大疫”,京城軍隊毫無戰鬥力可言,這可能也是杜之秩、唐通、張縉彥等人不戰而降的重要原因。佔領北京後,大順農民軍也紛紛感染了鼠疫,大都成了“病貓”。另據專家研究發現,鼠疫經跳蚤傳播,跳蚤討厭馬的味道,所以騎兵不被鼠疫傳染!滿人八旗主要由騎兵組成,染上鼠疫的人數不多,因而,在戰鬥力上更勝了一籌。
④四分五裂的中原。崇禎吊死煤山後,中原大地上出現有三個勢均力敵的政權:李自成的大順國、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朝廷。三個政權互相敵對,不能一致對抗清軍。清軍入關後,基本上是各個擊破。
2.八旗軍戰鬥力超強
滿州人構成八旗軍的主體,打遍當時的東亞無敵手。
①體力強。滿州人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以漁獵為生,自小就會騎馬射獵,膂力強勁,都是優良的弓箭射手。瀋陽故宮博物館藏皇太極使用的硬弓,弓背長達兩米,羽箭長度一米。能開這種這種硬弓利箭的,當時的滿州人中比比皆是。而內地的漢族軍隊,體力就差了很多,即所謂“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②動員力強。每年秋冬交替,滿州各部落都要組織大規模的集體狩獵活動,養成了高超的野戰動員力。入關後,歷代清帝定期舉行的木蘭秋狩,就是部落時期集體狩獵活動的升級版。努爾哈赤首創八旗制度後,將分散滿州各部以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形成完備的軍制,平時為民,戰時成軍,組織嚴密,集合調動迅速,動員力超強。“行軍時,若地廣,則八固山並列,隊伍整齊,中有節次。地狹,則八固山合一路而行,節次不亂。軍士禁喧譁,行伍禁紛亂。當兵刃相接之際,披重鎧執利刀者,令為前鋒,披短甲善射者,自後衝擊。”每次與明軍野戰對峙,八旗兵萬矢齊發、萬馬齊衝,明軍往往一戰即潰。
③裝備精良。在前期,八旗軍最出名的武器就是清弓和布面甲。清弓,弓體巨大、弓梢長並內嵌角片、有明顯弦墊。一般都是大拉鋸重箭近射,不追求射程,但其破甲能力出色,而且射速相當快,相比明軍的三眼銃、火繩槍等早期火器,清弓威力大,準確度高,在戰場上反而佔有優勢。布面甲,使用布帛作為甲衣的表面,外面釘有甲泡,要害部位內綴有鐵甲片,棉布做襯,既能保暖,又對早期火器有一定防護作用,是清軍的利器。
後來的明清戰爭中,八旗軍隊又組建自己的火器部隊(烏真超哈)。崇禎四年(1631年),利用俘虜過來的工匠劉漢,成功仿製了明軍使用的西洋紅衣大炮,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崇禎六年(1633年),明將孔有德、耿仲明等率部投降後金,為八旗軍隊帶來西洋大炮和經過葡萄牙人訓練的炮手,八旗軍炮兵實力迅速趕超明軍。在入關前的鬆錦大戰中,八旗軍炮兵一次出動40多門重型紅衣大炮,將明軍的堅固城牆炸塌近百米的缺口。入關之後,先以炮兵轟擊,步騎接踵而進成為八旗軍隊的傳統戰法。如後來攻打潼關之時,清軍以大炮轟城,李自成的大順軍敗走,清軍輕而易舉取得天險潼關;攻打揚州時,“越二日,大清兵薄城下,炮擊城西北隅,城遂破。”
3.南明朝廷昏庸無能
北京失守、崇禎殉國後,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大多逃亡留都南京,此時淮河以南各省仍屬明朝。根據"皇明祖訓",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五月初三,朱由崧在南京監國,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是為弘光帝,史稱南明。清軍入後採取“先西北後江南”的策略,優先進攻盤踞陝西、甘肅等地的農民軍政權,新成立的南明王朝完全可以站穩腳跟。但由於其腐敗無能,從第一天就立足不穩,完全不是清朝對手。
①內爭不止。在立誰為帝的問題上,第一人選應為福王朱由崧,但錢謙益等東林黨人則以立賢為名想擁立潞王朱常淓 ,大學士史可法主張既要立賢也要立親,推薦朱常瀛。最終福王朱由崧在江北四鎮官兵和鳳陽總督馬士英的支援下,成功上位。緊接著,就發生發生了三大疑案(“大悲案”、“太子案”和“童妃案”),閹黨、東林黨、楚黨、浙黨等一系列的派系鬥爭,這樣一開始,南明王朝內部就陷入嚴重的黨爭。
②逼良為娼。李自成進京時,很多明朝官員不得已投降農民軍。在南明政權建立以後,很多明朝官員又南下投靠。可是南明政權對於那些曾經投降過農民軍的官員,不僅不予任用,還要追究“附逆”大罪。南明朝廷這種逼良為娼的做法,使很多明朝官員根本無處可去,只能轉投清朝,成為清軍的“帶路黨”。
③軍人跋扈。南明軍隊主力集中在淮安、揚州、廬州、泗州等四個重要軍區,分別由黃得功、劉良佐、高傑以及劉澤清統領,史稱江北四鎮。江北四鎮恃兵自重,不受朝廷控制,南明朝廷派出大學士史可法到到揚州督師,也無法調動四鎮之兵。四鎮將領只會要糧要駐地要封賞,不聽朝廷號令,不北伐,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為其快速滅亡埋下伏筆。其實五百年前的南宋朝廷也一度面臨這種局面,但南宋皇帝高宗趙構要比南明弘光帝高明一百倍,他從一開始就注意分化瓦解和掌控各路大將,最終把軍權收回朝廷,維持了東南半壁江山一百七十年的統治。南明在弘光帝之後的監國魯王、隆武、永曆諸帝都沒有擺脫軍人獨大的局面,最終都被清軍俘獲處死。
4.清朝統治手法高明
簡單講就是賞的賞到位,給的給到位,軟的軟到位,硬的硬到位。
①該賞的賞到位。清朝特別善於籠絡明朝統兵大將,可以說是不吝賞賜。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和孫可望五人在清朝滅明的戰爭中最為出力,這五人後來都被清朝封王。其中,孫可望降清時,只剩下幾十騎,卻馬上被封為義王,此人在後來清朝征服南明永曆政權過程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由於對叛將不吝賞賜,僅定都北京後一年內,清朝就招降了40多萬各路明軍和大批明軍將領。
②該給的給到位。對於降清官員,一般都官復原職。多爾袞進京即下令:“在京內閣、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官員,俱以原官同滿官一體辦事。”對於原降農民軍的官員,清朝的態度是“凡文武官員軍民人等,不論原屬流賊,或為流賊逼勒投降者,若能歸服我朝,仍準錄用,”人心,就這樣被多爾袞爭取過去了,在清朝入關初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③該軟的軟到位。多爾袞進北京後第三天就下達命令,全體軍民為崇禎帝服喪三天,以禮葬明崇禎帝、後及妃袁氏、兩公主並天啟後張氏,萬曆妃劉氏,皆“喪葬如制”。緊接著,又下令停止明末三餉(遼餉、剿餉、練餉),並正式開科取士。《清世祖實錄》記載說:“諭下,官民大悅,皆頌我朝仁義聲施萬代雲”。
④對於不服從清朝統治,甚至不願意剃髮易服的中原官民,清軍大開殺戒,動輒屠城。最血腥當數“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據《揚州十日記》記載,清軍在攻進揚州後,“從破城之日起,豫王就下令屠城。”屠殺共持續十日,“城中積屍如亂麻”超過80萬具,故名“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指清軍攻破嘉定後,分三次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屠殺了近二萬民眾,血流成渠,史稱“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是漢民族心中永遠的痛。
5.綠營兵的無恥投靠
綠營軍指清軍中除漢八旗之外的漢人軍隊,主要由南明降兵組成,由於使用綠色旗幟(黃紅藍黑四色旗幟被八旗軍用了),故稱綠營兵。 清軍入關後,由於南明小朝廷的昏庸無能、統軍將領的恃兵自重、農民義軍的自相殘殺,再加上清朝廷的高價收買,同時也出於對八旗兵力的害怕,許多原明將領紛紛降清,成為清朝征服中原的帶路黨和急先鋒。最出名有:
①左夢庚降清。左夢庚是南明大將寧南侯左良玉之子,左良玉病卒九江,左夢庚被諸將推為帥。清兵至,率所部二十餘萬降清,入京隸漢軍正黃旗。最可恨的是,左夢庚降清後還得善終,被封一等子,爵位居然傳了十代人。
②左良玉舊部四、五萬人,在左夢庚投降後,也於九江以東降清。
③江北四鎮分批降清。高傑的三萬多人在揚州之戰前陸續降清,劉澤清的兩萬多人在淮安附近降清,黃得功的兩萬多人在蕪湖之戰叛變降清,劉良佐的兩萬人在多鐸南下時降清。
④邊兵降清。明朝原駐防宣府、大同的約五萬人在山海關之戰後降清。延綏、寧夏、甘肅、固原各鎮剩餘的五、六萬人駐防沿邊,在多鐸、阿濟格兩路會師西安後陸續降清。就這樣,清軍入關後的兩年之間收降了前明大約四十五萬野戰兵力,使得清朝的總兵力從入關時的十八萬人增加到六十多萬人。
這些原明朝的將領降清後有個特點:原來與清軍打屢戰屢敗,改編成清軍後打南明軍隊卻越戰越勇,到後期,乾脆成為征服中原的主力。可以這樣講,綠營軍的無恥投靠,是清朝最後得以一統中原的重要基礎。
回覆列表
八旗軍隊有多少人: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在“牛錄製”的基礎上初建黃、白、紅、藍四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共為八旗,並稱前建四旗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 每三百人為一“牛錄”,設一佐領; 五“牛錄”為一“甲喇”,設一參領; 五“甲喇”為一“固山”,設一都統。 “牛錄”、“甲喇”和“固山”均為滿語。“固山”即旗。 由此可見,一旗的人數為:300X5X5=7500(人) 滿清“八旗”的人數為:8X7500=60000(人) 凡滿族成員分屬各“牛錄”,平時生產,戰時從徵。 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隨著兵力的擴大,分設蒙古八旗,共16840人。 崇德七年(1642年),分設漢軍八旗,共24050人。 滿清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總兵力為100890人。第
一個原因應該是與中原王朝相比,八旗軍隊擁有絕對優勢的騎兵,因為八旗軍隊他們的祖先就是遊牧民族,所以他們從小就學騎馬射箭,而中原王朝任何時候都是以步兵為主,
第二,當時的中原四分五裂,沒有一個勢力有遠超八旗的能力,中原的漢奸部隊很多,八旗之所以能夠突破關寧防線進關,就因為漢奸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清軍在入關之後很快就有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戰鬥力很強的漢奸部隊為其效力,而且在征服的過程中,不斷的還有漢奸部隊的加入,所以有些地方清軍還沒到達,漢奸就已經宣佈投降了,正是由於中原漢奸部隊太多,結果被清朝充分利用,成為了征服中原的急先鋒。
第三,無論忽必烈南下征服南宋,還是滿清入主中原,都是趁著中原王朝國家實力衰弱,明朝末年,剛好趕上小冰河時期,所以國家很多地方災害頻發,農民起義遍地,官僚貪汙腐敗,很多不利因素疊加在一起,中原王朝已經無力承受,所以滿清八旗趁虛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