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伯虎42

       本題因沒有涉及漢文帝,所以就不在此過多言語。有關宋仁宗及明孝宗,誰更勝一籌,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沒有具體的標準可以衡量,將他們的事蹟列出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同臧否一番吧。

       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宋真宗第六子出生,生母李氏,初名受益。因真宗寵信美人劉氏(章獻太后),但劉氏無子,真宗便對外聲稱趙受益為劉氏所生,諸多藝術作品描寫的“狸貓換太子”,就是說的這段歷史。但是和演繹裡不同的是,劉太后並未難為李氏,只是將其子接過撫養,認為己子而已。李氏日後被晉為妃,死後以皇后禮儀下葬,除了一生未與仁宗相認,其他的與戲曲中沒有任何相關。而仁宗,在養母的照顧下,一天天長大。章獻太后在世時,他一直不知先皇嬪妃中的順容李氏就是自己的生母。

    天禧二年(1018年),因真宗之前五子皆早夭,所以八歲的趙受益被立為皇太子,並賜名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宋真宗趙恆駕崩,。十二歲的趙禎即皇帝位,因年幼,由章獻太后攝政,處理大小軍國事務。章獻太后“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雖然執掌朝政,不願把權柄交還仁宗,但除此之外,對於仁宗還是十分地關愛,對他視若己出,克盡母職。明道二年(1033年)章獻劉太后去世,仁宗始得親政。

      章獻太后去世後,皇叔燕王趙元儼,不知出於什麼目的,告知仁宗生母另有其人的實情,並聲稱其生母死於非命。仁宗得知,驚懼不已,數日不上朝,慟哭連連,並下詔自責。尊生母為皇太后,諡號“莊懿”。一面令人包圍了章獻太后外戚家住宅,一面自己親自乘坐牛車趕赴洪福院,檢視生母棺木,查驗真相。當棺木開啟,仁宗親視之下,只見生母以水銀浸泡、屍身不壞,安詳躺於棺木中且,容貌如生,服飾華麗。仁宗羞愧不已,嘆:“人言豈能信?”隨即下令遣散了包圍劉宅的兵士,並在章獻太后遺像前焚香:“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還章獻太后清白。

    此後,仁宗將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於太廟之中,另建奉慈廟分別供奉章獻太后劉氏、莊懿太后李氏的牌位。奉慈廟的建立,確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時也意味著年輕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漸擺脫了章獻太后的影響。

     為政方面,仁宗十分注意尊重臣下,自覺遵守“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一準則,不以一己之私,更以天下為念。專斷獨裁的風格,仁宗皇帝是絕對無緣的。宰執們對於朝政的具體開展,仁宗一直很信任,這讓文官們感覺到了自身的價值所在,對於給予他們的地位,也是感激得無以復加,在天下讀書人的心中,仁宗好學,寬厚。不獨斷,不嗜殺。垂拱而治,完全符合儒家道理行為規範下的聖主標準,所以宋以後的文人才覺得他是難得的好皇帝。

     仁宗個人性情寬厚溫和,奢華諸事從不喜歡。御群臣及近侍尤其寬和,每每令人如沐春風,心悅誠服。個人操守品德,完全不像一個操控天下的皇帝,而更像一個忠厚善良的長輩。當他去世多年以後,還有近臣在參拜後繼皇帝時,因提起仁宗而嚎啕大哭不能自已者,人君的品德魅力,可見一斑。

    尤其仁宗能夠嚴格地約束自己的慾望,體恤民生,讓百姓休養生息,因此受到後世的稱讚。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輩出,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但對外及武事方面,仁宗時期就提不起來了,一塌糊塗。尤其對於西夏叛亂,簡直就是被李元昊暴打,“滿地找牙”基本就是實際的寫照。對於遼國,也是一直退讓,並再增歲幣,以維持平安。但是這一點也不能全怪仁宗,畢竟宋重文輕武,並自其父真宗以來,宋內外政策就沒有強勢過,軟綿綿的風格貫穿了有宋一世,只能說仁宗被動地接受了這個局面,而無法改變罷了。

    慶曆三年(1043年),仁宗鑑於國家積弱已久,意欲開展更革。授范仲淹、富弼等開展新政,並漸次頒佈實際改革主張,頒發全國。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阻撓。慶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新政徹底失敗。這也是仁宗性格上柔弱的一面,不能夠堅持到底。

    嘉祐八年(1063年),仁宗於東京皇宮駕崩,享年五十四歲。逝世後,“京師(汴梁)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連遼國皇帝得知訊息後,也大吃一驚,抓住宋使手,號啕痛哭:“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此後,遼國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仁宗在天下的人格魅力,體現得淋漓盡致。

    仁宗在位時,內外問題確實較多,但除卻軍事以外,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宋朝都頗有燦爛光輝的影響,仁宗“恭儉仁恕”的個人秉性,與垂拱而治治國方針,是這時期宋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仁宗寬容仁厚,自控內斂,確實是符合儒家士大夫們標準的“仁君”。

     

    大明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的一天,皇宮裡面一個嬰兒出生了。雖然這個嬰兒身份高貴無比,但是出生時卻是偷偷摸摸的,因為他的父親,大明帝國最高統治者---憲宗成化帝朱見深,寵幸貴妃萬氏,宮中如果有宮女懷孕,必然被迫害墮胎。嬰兒的母親,是廣西土司之女,因叛亂,被明軍平息後,紀氏被俘入宮中,管理皇帝內庫。憲宗偶見,見紀氏美貌聰敏,就留宿了。事後,紀氏懷孕,這才有了這個嬰兒。

    萬貴妃得知後又派門監張敏去溺死皇子,但張敏卻冒著性命危險,幫助紀氏將嬰兒秘密藏起來,每日用米粉哺養。被萬貴妃排擠而被憲宗所廢的廢后吳氏也幫助哺養嬰兒。萬貴妃曾數次搜查,都未找到。就這樣,這個小孩兒在險惡環境中艱難地成長。

    六年後,成化十二年(1476年)的一天,張敏為憲宗,憲宗嘆息:“將老矣,尚無子”。  張敏伏地:“萬歲已有子。”憲宗大驚下追問究竟,張敏說出實情。憲宗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

    當憲宗第一次見到因為長期幽禁,胎髮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兒子,不禁淚流滿面,抱起來說“像我,是我兒子!”當天即召集眾臣,說出真相,併為其起名“祐樘”。次日,頒詔天下,立朱祐樘為皇太子, 並封紀氏為淑妃。但隨之紀氏卻在宮中暴亡 ,門監張敏也吞金自殺。紀妃與張敏之死,顯然是萬貴妃的毒手。憲宗生母孝肅太后周氏見局勢險惡,危機四伏,擔心萬貴妃不利於孫子,就曉諭憲宗,將孫子親自抱養在自己居住的仁壽宮內,才使幼年朱佑樘安全地生活在宮中。

    朱佑樘自幼生長在險惡環境裡,養成了高度機敏警覺的性格。數次推脫萬貴妃以禮制為名邀請其至自己宮中,借賜宴而趁機加害的虛情假意。萬貴妃見無法除掉太子,而太子日漸長大,深深恐懼萬一日後太子繼位後,自己將落得悲慘境地。長久恐懼之下,終於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不堪忍受而死去。憲宗因萬貴妃死去,傷感過度,於八月也駕崩。九月,十八歲的朱佑樘正式即位,以明年為弘治元年,這就是明孝宗。

    孝宗登極後,興利除弊,革除憲宗晚年旁門左道對於朝政的影響。驅逐憲宗在位時養在宮中到位諸多僧道、江湖術士,將引他們入宮的內宦及外戚繩之以法,投入獄中。並斥退了逢迎拍馬的內閣首輔萬安,起用名臣丘浚、馬文升、徐傅、劉健等人,朝政為之一新。

    之後,劉健、謝遷、李東陽三人組成的內閣,更是宣德以來,最為精悍高效的。李善策劃、劉長於決斷、謝闡述無敵。時人稱“李公謀 劉公斷  謝公尤侃侃”,三人互相配合,是孝宗得力輔臣。孝宗在他們的輔佐下,匡正了憲宗時期取得弊端過失,穩定了政局。並且孝宗寬宥了死去了的萬貴妃的罪行,對於她的親屬從寬處理,更加贏得人心。

    孝宗任用賢能,黜退不肖,勤於政務,常招閣臣至文華殿共議庶務,並首開“平臺召政”的朝議模式。而且親力親為,自己批改奏章,決斷政事,採納時政,禁絕外戚廣佔民田,廢江南織造,一改之前數任皇帝不理政務,諸事委於內官代勞的倦政之風。曾經歷過英宗、憲宗怠政往事的朝臣們,感嘆:“恭簡仁明,勤治厥英,求方正之士,絕劈幸之門。”

    孝宗御下寬厚平和,與輔臣們召對總是和顏悅色,推心置腹,君臣之間親密無間,形同家人。祖宗所置的“廷杖”,在孝宗時期聞所未聞。同時,鑑於前朝宦官專權亂政的教訓,孝宗對宦官嚴加管束,廠衛不敢任意行事,只奉守本職,在明中後期,孝宗時代的廠衛是極其罕見的存在現象。與大明前後數代相比,弘治時期的大明朝政的確算是清明。

    最值得稱道的是孝宗的私德,中華歷史上皇帝中,只有孝宗一人,是一夫一妻,除張皇后之外,孝宗再沒有其他妃嬪。,每天只與皇后同起居,像平常百姓一樣,過著夫妻生活,身為皇帝,實在不易。

    對外方面,孝宗基本奉行和平策略,積極防禦,沒有勞師遠征,更沒有主動對鄰國發動大規模征戰。一方面是大明此時國力不允許,軍事武備逐漸走向衰落;一方面也是孝宗本人對於出征興趣不大。孝宗曾經召問兵部尚書劉大夏:“太宗頻出塞,今何不可?”,劉大夏對:“陛下神武不後太宗,而將領士馬遠不逮矣。”,孝宗頷首:“微卿曹,朕幾誤。”,君臣都下了臺階。

    但孝宗在位後期,因為幼時體質羸弱,導致成年後身弱力衰,不能長久操勞政務,另加之幼年在祖母身邊,深受其佛老思想影響,一度輕信此一些奸佞之輩妄言與誘惑,希望透過佛道之術,能增強自己身體狀況。使得以太監李廣為代表的一些佞臣得以大行其道,肆無忌憚委授其父憲宗在位時開創的“傳奉官”之道(即是不經吏部考核,直接由皇帝授官),多方索賄,烏煙瘴氣,形勢幾乎不可收拾。後來李廣因其他事畏罪自殺,孝宗以為李廣家中有天書,命人搜尋,卻搜出了李廣貪汙、受賄的賬本,這才醒悟。這一事件對於孝宗觸動很深,因崇佛道符籙而沉睡多年的孝宗,痛定思痛,再次勵精圖治,開始了生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勤政時期。再次勤政的孝宗,與初即位時一樣,親力親為,但過大的工作量,也徹底拖垮了他原本就不甚強壯的身體。

    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在短期患病後,無法痊癒,駕崩於乾清宮,年僅三十六歲。彌留之際召劉健、李東陽、謝遷等入乾清宮,接受顧命,輔佐皇太子朱厚照,最後囑咐是要皇太子“任用賢臣”。

    孝宗勤謹一生,處處以人為本,在用人上遵從唯賢唯德,大量重用賢才之士,尊敬大臣,較為勤政。而且私德極佳。一生雖無沒有豐功偉業,但是穩定有加,國勢平和不,為民善政諸多。後世雖不能名聲遠揚,但是差評基本為零,實屬難得。

    以上綜述:宋仁宗長於“恭儉仁恕”,能夠很好控制自己的慾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明孝宗“恭簡仁明”,以人為本,穩定謹慎,都是在儒家思想哲學下,皇帝的典範。雖然因為一些原因,人無完人,都有著一些弱點及不足,但是,就人格來說,都是值得稱道的,不肆意妄為的“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之君。誰勝誰一籌之說,毋庸議矣。

  • 2 # 喬江寶

    明孝宗朱祐樘(147O年一15O5年),明朝第九位皇帝,年號弘治,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個兒子,在位18年。

    這兩位都是當朝勵精圖治,銳意進取的明君,要說誰更勝一籌,綜合考量,當屬明孝宗朱祐樘。我們先從政治層面做個比較。

    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由於北宋常期奉行“守內虛外"的保守政策,國力開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日益嚴重。於是北宋的統治階級逐漸意識到只有進行改革才是富民強國之路。仁宗即位後,為了改變岌岌可危的國家現狀,任命范仲淹為參知政事,並接受了范仲淹的政治提案《上十事疏》中的大部分建議,先後釋出了一系列條令頒佈全國,進行改革,就是歷史上的“慶曆新政”。其主要目的是緩解社會矛盾,整頓昏潰的吏治,鞏固封建統治。但是觸及到了官僚、權貴的既得利益,遭到統治階級內部的反對和抵制,新政僅實施一年多即失敗。范仲淹等改革派也被排擠出朝廷,貶謫到地方為官。慶曆新政雖然在區域性上取得一些成績,但並未改變北宋的整體局面,而且,社會危機愈發嚴重。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憲宗病逝,太子朱祐樘繼位,就是孝宗皇帝,孝宗皇帝在位十八年間,任用賢能,排斥奸佞,改革吏治,勵精圖治,使成化一朝相對混亂的局面得以有效遏制,使國家步入穩定時期,歷史稱之為“弘治中興”。

    孝宗即位初便對吏治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裁撤掉一大批不合格及冗餘閒散官員,僅傳奉官就被罷免兩千多人,並對觸犯刑律的官員一律按罪論處,決不姑息養奸,並對中下級官員也進行考核整頓,精簡了大量行政官員,減輕了百姓的負擔,提高了辦事效率,改變了官員行政作風。

    在去奸佞,重賢臣的同時,孝宗還提倡言論自由。對敢於不畏權貴,直言上疏陋弊的大臣,孝宗都一律加以偏袒呵護。就連戶部主事李夢陽將張皇后的哥哥張鶴齡痛打一頓,孝宗都不聞不問,因為李夢陽是個敢於直諫、為人正直的官員。

    僅僅從這一點上看,在整個封建王朝上看也是少有的明君行為,在加上弘治一朝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連邊防武備都有一套完整的實施計劃,由於孝宗的改革,國運得以振興,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而宋仁宗的改革卻一波三折,半途而度,對北宋頹廢的國力並無多大的改變。並且重用權相呂夷簡,使其把持朝政大權,結黨營私,排斥異己,反對革新,尤其是不擇手段地打壓以范仲淹為首的改革派,致使慶曆新政半途而廢。並且對西夏的戰爭接連失利,嚴重影響了北宋的國力和地位。所以,無論從軍事上和政治上,宋仁宗是比不上明孝宗的。

  • 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仁君與帝王本身的“仁慈”沒有必然聯絡

    漢文帝差點兒殺掉擁立自己繼承皇位的周勃,硬生生用“活哭喪”逼得親孃舅薄昭自盡……但是,這並不影響漢文帝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更不影響他開創所謂“文景之治”。漢文帝仁慈嗎?顯然談不上!那麼,漢文帝算仁君嗎?必須算。

    宋仁宗趙禎和明孝宗朱祐樘都是中國歷史上數得上號的仁君。但是,所處時代不同,我們根本無法具體量化,誰的“仁政”更仁?不是嗎?關於這個也最我們就不去糾結了,沒有意義。下面我們具體說一說二人本身誰更仁慈。

    狸貓換太子的傳說

    狸貓換太子的傳說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這裡就不去鋪開敘述了,其主人公便是宋仁宗與其嫡母劉氏、生母李氏。當然,歷史上並沒有所謂“狸貓換太子”,但是宋仁宗被“換”卻是事實。因為劉氏無生養,便抱養了宋真宗趙恆與其侍女李氏所生之子、據為己有,這個兒子便是宋仁宗。這件事劉氏近乎是明著來的,宋真宗也知道,而且默許了,並不是什麼“狸貓換太子”。

    宋真宗去世後,宋仁宗即位。劉氏以皇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在鬥垮了以寇準為首的反對派勢力之後,劉氏又將企圖與自己政權的丁謂踢出了朝堂!自此,劉氏失去了一切制約並架空了宋仁宗,甚至公然穿起了天子的龍袍。除了一個皇帝的名分,劉氏儼然就是大宋王朝的女皇帝了!但是,劉氏比武則天厚道,她並沒有改朝換代。而且,劉氏還有一個好處,聽的進別人勸!

    在宋仁宗身後李氏去世之後,劉氏原本打算用妃禮將其傳送。在他人勸說下,劉氏最終以皇后之禮厚葬了李氏。而此舉,最終在劉氏去世之後,讓劉氏家族得以保全。劉氏去世後,有人告訴宋仁宗,劉氏並非其生母,其生母早已被劉氏所害!宋仁宗大怒,為了找尋真相不惜開棺驗屍。當李氏棺槨被開啟時,宋仁宗震驚了,李氏在水銀保護下不僅屍身沒有腐爛,身上的皇后服飾也相當醒目!最終,宋仁宗親自到劉氏靈前祭拜,並哭著說:“自今以後,大娘娘(指劉氏)一生清白了!”劉氏本人及劉氏家族也因此免遭清算。除此之外,宋仁宗還下令,以後朝野不得妄議太后臨朝稱制期間的往事。由此一事,足見宋仁宗還是相當仁慈的。被劉氏架空多年,最終卻選擇了寬恕。不僅沒有否定劉氏,更加沒有清算劉氏家族!

    明孝宗僥倖偷生

    明憲宗朱見深玩“姐弟戀”,專寵比自己大十幾歲的萬貴妃眾所周知。因為自己的兒子夭折,萬貴妃為了穩固自身地位,甚至不惜強迫懷孕的妃嬪墮胎!以至於明孝宗人到中年依然膝下空空。就在這時候,明憲宗身邊的太監張敏嚮明憲宗說出了一件隱匿許久的秘密:明憲宗有一次與宮女紀氏“一夜情”之後,紀氏便懷孕了。萬貴妃派張敏逼紀氏墮胎,張敏卻陽奉陰違,謊稱紀氏沒有懷孕,最終讓紀氏順利生下了兒子。之後,這位小皇子一直被藏匿在宮中,以躲避萬貴妃的耳目,以至於連胎髮都沒有剪掉,拖了很長。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明孝宗朱祐樘!

    明憲宗知道後,立即接回了這唯一的兒子。為了避免萬貴妃的加害,明憲宗的生母周太后親自將這個孫子接到了自己身邊撫養。萬貴妃無奈,只能拿張敏與紀氏出氣。不久之後,張敏吞金自殺,紀氏離奇暴斃……

    按理說,殺母之仇不共戴天,明孝宗即位之後應當替母報仇,清算萬貴妃才對。但是,明孝宗同樣選擇了寬恕。宋仁宗選擇寬恕或許還有劉氏善待自己生母的情分在,明孝宗選擇寬恕就只能用仁慈來解釋了。明孝宗不僅沒有清算已故的萬貴妃,連萬貴妃的皇貴妃身份都予以了承認!萬氏家族也沒有因為此事遭到明孝宗清算。

    隨著萬貴妃的去世,明孝宗即位時萬氏家族的影響力已經削弱了。明孝宗這個時候清算萬貴妃和萬氏家族並不會遭遇太大阻力。但是,明孝宗並沒有。這就不能用形勢所迫來解釋了,只能歸結於明孝宗的仁慈,不是嗎?孝宗這個廟號,實至名歸!

    綜上所述,若果論仁慈,恐怕明孝宗要遠勝宋仁宗。宋仁宗在聽聞生母被劉氏所害時還曾經大怒,甚至不惜開棺驗屍。但是,明孝宗明知生母被萬貴妃所害,卻依然選擇了寬恕,足見明孝宗性格的仁慈了。

  • 4 # 史道驛站x

    宋仁宗和明孝宗都是歷史上口碑不錯的仁德皇帝,論名氣宋仁宗要比明孝宗大。既然我們是要比較他們的仁,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封建社會的‘’仁‘’是怎麼定義的。

    ‘’仁‘’是三綱五常中的一部分,‘’仁‘’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主要是指情操,《說文解字》對仁的解釋是:“仁,親也‘’。仁字的筆畫簡單,就是兩個人的組合,兩個之間的善意和友愛便是仁。但說句實話人與人之間能夠做到友好相處,談何容易。尤其在封建社會,皇帝都是高高在上的,能禮賢下士已經不錯。

    宋仁宗是一個非常謙恭的人,他從不願意給手下人添麻煩。他在位42年,沒有殺過一個文人,對身邊的人也是呵護有加。這方面的故事很多,比如他渴了,也不想讓身邊的人去給他弄水,吃飯時吃到了沙子,也沒有發聲,生怕廚子遭責備。宋仁宗主張節儉,衣食住行都不浪費,怕自己養成奢侈的習慣,對於難說話的大臣,也是用心理解。像包拯這樣的人,他都能重用。也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送個宋仁宗的。

    宋仁宗時期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幸福指數很高。這跟宋仁宗的豁達包容有很大的關係。

    明孝宗朱佑樘是個很有涵養的人,母親地位低下,從出生就受到萬貴妃得追殺,命大的他竟然在貴人張敏的幫助下,躲過一次次劫難,6歲時父子相認,被立為太子。

    人生有時經歷一些劫難並不是壞事,周太后的庇護讓朱佑樘得到了人生的昇華,他心胸寬廣,不計前嫌,沒有讓自己生活在仇恨的痛苦中,對萬貴妃也只是做了流放的處理,並沒有至 她與死地,作為一個至尊的帝王真不容易。

    明孝宗勤於朝政,不把自己的時間浪費在女人身上,在他統治時期,社會非常安定,經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人民的日子很安定。“弘治中興”就是對他最好的評價。明孝宗朱佑樘善於納諫,任人唯賢,遠離奸佞,輕徭薄賦,關注民生問題,興修水利工程,維護國家統一。

    明孝宗只寵愛一個女人,那就是他的張皇后,這一點封建帝王誰能做到,真的沒有,雖然他沒有仁德諡號,可誰又能否認他的仁呢?

    宋仁宗在宋朝不是最出色的,明孝宗在明朝也不是最偉大的,他們都沒有氣吐山河的壯舉。這當然跟儒家的‘’仁‘’有很大的關係,我個人認為‘’仁‘’很多時候就是柔,所以他們統治的時候不可能為了自己的利益大開殺戮,沒有血腥味,就是老百姓的幸福。

    對於宋仁宗和明孝宗的仁德我覺得彼此彼此,半斤八兩。都是道德模範,仁義君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武帝如何抑制大商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