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夜羽夕
-
2 # 貸出未來
從環境上來說,蒙古人生活在大北方,天冷,一到南方,就渾身不自在,又有疾病,這樣的軍隊怎麼才會有戰鬥力呢??
從地理上來說,南方水域較多,城池也多,蒙古人的作戰方式,以騎兵為主,快速衝鋒,砍瓜切菜,把敵人給收拾了,可南宋不行啊!!水域多,不適合大軍團衝鋒陷陣!
-
3 # 地利兄delicious
華夏民族有史以來,雖然多次出現被遊牧民族攻陷國都偏安江南的情況,但還從來沒出現過被遊牧民族徹底征服的情況。蒙元滅亡南宋,我們今天看來覺得只是中國無數次改朝換代中的其中一次而已,但對於南宋軍民來說,這不是亡國,而且中國第一次亡天下。宋朝雖然軍事羸弱,但國家養士三百年,國家不殺士大夫,士大夫與君主共治天下。如此得民心的朝代,南宋軍民當然誓死抵抗,最後實在沒辦法,崖山海戰皇帝太后都死了,張世傑還不願意放棄,可以自己意外淹死,南宋終於徹底滅亡。
-
4 # 填哥嗑歷史
12世紀,蒙古草原上颳起一陣狂風。蒙古帝國迅速崛起,滅國四十,建立四大汗國,在蒙古狂風的面前,亞歐大陸瑟瑟發抖。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1215年,成吉思汗滅西遼。
1208年,成吉思汗攻擊西夏,1227年,滅亡西夏。用時候19年。
1214年,成吉思汗進攻金國,1234年,宋蒙聯軍滅了金國,用時20年。
1217年,蒙古滅花刺子模,
1252——1254年,蒙古滅大理,
1244年,蒙古滅吐蕃
從這一連串的數字中我們可以看出,蒙古多麼的強悍。幾乎所向披靡。
然而,在蒙古征戰史上,確有一顆釘子,從1235年開始,到1279年,整整用了45年,經過四任大汗,祖孫三輩人才完全征服。其中一個大汗還因此戰死沙場。這顆釘子,就是南宋。
南宋為什麼能狂頂蒙古45年之久呢?小甜甜認為主要有三點原因,
1、南宋並不是軟柿子,它有很多仁人志士,面對蒙古入侵,英勇抵抗。即使南宋只剩半壁江山。
1234年,宋蒙聯軍滅了金國後,南宋草率進行“端平入洛”,宋蒙全面開戰,蒙古分2路大舉進攻南宋.戰爭一直到1241年。蒙古大軍遭到全線挫敗。
在四川,襄陽,蒙古軍隊遭到先是曹友聞,後是孟珙的強烈阻擊。
1256年,宋蒙戰火再起,又是兩路進攻。蒙哥攻四川,忽必烈攻鄂州。這場戰爭整整持續三年。1259年,蒙哥在進攻釣魚城時被打死。
1267年,宋蒙又開戰火。蒙古軍隊猛攻襄樊。襄樊之戰整整5年,最終於1271年,蒙古佔領襄樊。1276年,蒙古攻佔臨安。1279年,宋帝投海而死,南宋滅亡。
整個戰爭期間,南宋將領輩出,湧現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即使是南宋都城被攻陷,南宋依然在堅持抵抗,最後十萬人投海而死,南宋滅亡,何其壯烈!
2、重要原因,蒙古內亂頻繁,沒能集中力量滅宋,使得宋有喘息之機。
1241年。窩闊臺病死。蒙古陷入內亂。窩闊臺系與拖雷係爭論不休。整整10年的時間,蒙古很少對外征戰。窩闊臺攻宋的成果毀於一旦。南宋趁機收復襄陽並加強城防。
1259年。蒙哥汗死於釣魚城下。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立刻展開爭奪汗位的戰爭。戰爭持續五年的時間。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戰敗投降。1267年,忽必烈才騰出手來繼續進攻南宋。
3、南宋的地理形勢,使得南宋易守難攻。
不比西夏,無險可守,成吉思汗來去自如,不比金國,潼關一失去,華北平原就是一塊肥肉。任人宰割的肥肉。大家可以看一下南宋的形勢。
南宋的地理可以分為兩個板塊,下游是江淮一帶,水網密佈,宋軍重兵集結。
上游是四川盆地。自古就是易守難攻之處。
蒙古軍隊想直接由江淮地區進攻南宋腹地是不可能的。蒙古軍習慣馬上作戰。水面上,南宋的軍隊分分鐘教他做人。而且蒙古軍也沒有那麼多的船隻。
所以,蒙古軍隊只能在兩個方面加強進攻。就是江淮與四川的結合點——襄陽城。
另一個方面,就是四川。
但是四川的易守難攻是出了名的。從1235年蒙古軍隊攻入四川到南宋投降,蒙古都沒能攻下四川。
蒙哥還想透過突襲雲南大理,進攻南宋背部,兩面夾擊南宋。可惜計策不錯,就是大部隊迂迴大理,太難了,不現實。等到你佔領大理了,南宋也已經有了防備。所以,這一計策,除了讓元朝多得了大理的領土外,對圍攻南宋幫助不大。
襄樊地區也是水網密集。蒙古軍隊需要有大量水軍。可恨的是,劉整投降蒙古,還幫蒙古訓練水軍。獻計讓蒙古攻佔襄陽。不然,南宋不會那麼快滅亡。
可嘆南宋,掌握著天時地利,由於統治者昏庸誤國,竟然滅亡於蒙古之手。使得蒙古成為第一個全部統一華夏的少數民族政權。難道是天意?
-
5 # 一品鏟史官
公元1234年,宋理宗發起“端平入洛”開啟了南宋與蒙古的戰事。此後打打合合,一直到1279年,陸秀夫揹負幼帝跳海身亡,才宣告南宋的徹底滅亡。
蒙古軍一直以彪悍聞名,而南宋歷來孱弱,為何蒙古人用了40多年才滅亡南宋呢?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南宋方面,其一,秦嶺-淮河一線,地理形勢複雜,具有天然防禦性,極大的遲滯了蒙古騎兵的進攻;其二,對於異族統治,漢人有極強的牴觸,這導致了南宋軍民的拼死反抗。
蒙古方面,其三,早期蒙古人對所謂正統並不感冒,南宋也一直不是其主要對手;其四,蒙古帝國沒有穩定的繼承法,44年間先後換了4任大汗(皇帝);
1 蒙古與南宋的戰事概述宋理宗時,南宋君臣不顧金國的苦苦哀求,與蒙古帝國完成了海上之盟。1234年,當蒙古和南宋一起完成了滅亡金國的任務時,南宋君臣開始有點飄了。
蒙古軍早期一直不太注重防守這個概念,他們的主要軍事目的是劫掠財富、工匠和殺掉仇人。這次也一樣。
當宋理宗看到幾乎是軍事空白的北方時,他心動了。端平元年五月,宋理宗認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副,動用了相當大的軍事力量發動了“收復中原”的軍事行動。
行動一開始非常順利,南京(河南商丘)、舊都汴京(河南開封)等紛紛告破。然而由於蒙古人破壞很嚴重,宋軍又進展過快,後勤逐漸跟不上,好在蒙古人好像也沒有什麼行動。
當年7月底,宋軍完成了後勤補給,開始向洛陽挺近,然而蒙古人早就偵查到了宋軍的行動。毫無懸念,宋軍大敗。蒙古人反攻,宋軍全線崩潰,將大量的軍事物資和士兵留給了蒙古人。
端平入洛失敗後,不知道宋理宗君臣是怎麼想的,居然依舊歌舞昇平,好像這事沒發生過一樣。然而,宋軍的主動攻擊,給了蒙古人以出兵攻宋足夠的理由。
蒙古軍對南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實際上只有三次。
公元1235年,端平二年,蒙古軍從四川、荊襄兩路大舉進攻,宋軍全力抵抗,此戰南宋名將輩出。後宋軍曹有聞收復要塞仙人關,蒙軍撤退。
此後每年幾乎都發生區域性戰役,但都沒有很大規模。
1258年,蒙古蒙哥汗親率大軍兩路進攻,意圖一舉滅亡南宋。西路軍有蒙哥率領進攻四川,東路軍由忽必烈率領進攻荊襄。此次相對順利,忽必烈進圍鄂州,眼看破城有望。然而,蒙哥戰死於釣魚臺,忽必烈不得不撤軍回去爭奪蒙古大汗之位。
忽必烈坐穩大汗之位後,建國號大元。1268年-1273年,蒙軍花了5年時間,終於攻克南宋重鎮襄陽。隨後,忽必烈以伯顏為帥,率軍20萬,令有輔助軍10餘萬,共三路進攻南宋腹地。1276年,南宋謝太后及宋恭帝投降。此後,宋民間區域性反抗一直持續到1279年。
可以說,蒙古(元)滅宋之戰,是蒙軍滅國之戰時間最長的,南宋軍民抵抗也尤為激烈,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2 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優勢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在地理上的巨大差異造就了南北不同的文化。同時,複雜的地理形勢形成一道天然的防禦屏障。
蒙軍攻宋主要有三個突破點,東部廬州(合肥)、中部襄陽-鄂州一線、西部沔州-漢中-大散關一線。
其中東部和中部戰線因為距離臨安比較近,突破以後可以直接順江而下到達臨安,因此幾乎每次大小戰役都會發生在這一線。1238年,廬州之戰、荊襄之戰;1258年,荊襄之戰、鄂州之戰;1268年-1273年,襄陽之戰都發生在這一線。
古所謂,守江必守淮。一直到忽必烈攻佔襄陽之前,淮河一線大部分地區都在宋軍手中。
而蒙古軍特別是早期,以蒙古騎兵為主力,在水網密佈的江淮地區難以縱橫馳騁,而宋軍處於防禦,而且長期佔據南方,擁有地利上的優勢和相對強大的水軍。宋元戰爭中,宋廷動用戰艦動輒數千艘、萬艘說明宋軍水軍還是比較強大的。
最後忽必烈用了5年時間才攻下孤城襄陽、滅宋動用了大量戰艦,說明了這個問題。
西線雖然沒有密集的水網,但是川蜀之地,歷史上一直是個易守難攻之地。
這一線的主要戰役有:1235年,沔州之戰;1236年,陽平關之戰;1258年蒙哥從川東北、雲南兩路進軍,北路之軍也是這一線。
歷代進川路線有兩條,一條是鄧艾、鍾會走的從關中劍閣大路和陰平小路,另一條是從從長江逆流而上,由重慶經古江州進入四川,東漢劉秀、東晉兩次進入巴蜀都是走的這條路,而這兩條路之中從北方關中進攻,難度更大。
然而蒙古人每次都是走的北路,為何呢?因為蒙軍沒有佔據長江,沒得選。
因此這一線,是蒙軍攻宋損失最大的一條線。沔州之戰蒙軍遭受了多次大敗,而釣魚城之戰蒙哥身死。
因此地理上的優勢讓蒙軍處於進攻上的絕對劣勢,這是多次蒙軍進攻都難以突破進入南宋腹地的重要原因。
3 南宋軍民的拼死反抗南宋雖然孱弱,但是蒙古人畢竟屬於異族,不像改朝換代,仍舊是漢人統治。因此,在宋明理學高度發達的南宋,軍民反元情緒高漲,殊死抵抗。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在宋元長達40餘年的戰爭過程中,南宋曾多次反攻和堅守取得勝利。
1235年,曹友聞等率宋軍兩面夾擊大敗蒙軍,並收復仙人關,迫使蒙軍退出宋境;1236年真州之戰,丘嶽面對10倍之敵,設定多道伏兵,最終打退蒙軍;1238年,察罕率軍號稱80萬進攻淮西廬州,廬州知州杜杲多次擊退蒙軍,察罕撤走。1259年,南宋奸相都一改以往作風,親率13萬大軍前往孤城鄂州,奮力抵抗,連忽必烈都稱讚“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最終守住了鄂州。同年,宋將王堅在孤軍奮戰狀態下,堅守釣魚城數月,並導致蒙哥身死,成功為南宋續命數年。襄陽之戰,南宋軍民堅決抵抗5年,外援斷絕,內無糧草,軍民力乏,襄陽最終失守。
這說明南宋的軍力很強嗎?並不見得。40多年前,金國瀕臨滅亡時,南宋攻金,都還大敗失地而還。端平入洛也顯示了宋軍將領的戰略無能和軍隊素質。
那為何能取得如此多的勝利了?我們從呂文煥的經歷或許可見一斑。
呂文煥堅守襄陽5年,多次向宋廷求援而不得。1272年,李庭芝派張順張貴入援,不料先後被殺,呂文煥殺掉導致二張之死的降兵,為二張立廟。1273年,襄陽外無援軍,內無糧草物資。呂文煥想盡辦法,每次巡城都望著臨安的方向慟哭(文煥撤屋為薪,緝麻為衣,每一巡城,南望慟哭)。
可以說,呂文煥是力盡而降,也算情有可原。然而無論在當世還是後來,呂文煥大多受到非議而極少有正面評價。
同時,在襄陽失守,南宋的滅亡已成定局,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屢立幼帝,漂迫於海上而不降,堅持了大約3來了之久。
這個現象說明,在南宋軍民心中,元代宋並不是表面上的改朝換代,而是華夏文明和漢民族的滅亡。因此,儘管南宋朝廷腐敗,君臣無能,奸臣輩出,廣大計程車大夫和老百姓還是站在愛國的角度上,全力支援抗元。
存亡之戰爆發出來的能量是驚人的,因此宋軍才能在許多戰役中取得勝利,多次困難中得以堅守。
4 蒙古帝國為何打打停停?實際上,蒙古帝國雖然強大,但其核心軍事力量,蒙古騎兵一直只有10餘萬人,而且蒙軍並不善於攻城,因此蒙軍大多沒有一戰滅國,蒙古征服金國用了大約24多年,蒙古滅西夏用了大約22年,但也沒有南宋這麼久遠。
按理說,蒙古接觸南宋在征服西夏、金國之後,此時的蒙軍已經有相當的攻城經驗和火器了,蒙軍和其僕從部隊也更強大了。雖然有地理劣勢和南宋反抗,但實力差距在那裡,那麼,為何攻宋還用了40多年呢?
從上面的戰役記錄看來,因為蒙古一直打打停停,最後一次持續進攻就取得了全面勝利。那為何蒙古打打停停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蒙古一開始並沒有去全力征服南宋,蒙軍同時還進行了數次西征,說白了,蒙軍並沒有把南宋看成它唯一的或者最重要的敵人。
1235年,南宋端平入洛的次年,蒙古帝國進行了長子西征,一直持續到窩闊臺死後的1242年;1254年,蒙軍滅大理國,同年,蒙古大汗蒙哥令旭烈兀西征中亞。
這兩次西征的將領都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後裔,蒙古大汗的子侄或兄弟掛帥,持續時間長,征服領土廣闊。同南宋戰線上的那些將領和軍隊相比,這才是帝國的軍事主線。
一直到1258年,蒙哥汗才第一次發動對南宋的滅國之戰。此時距離1234已經過了20多年了,大汗都是第三位了。
有人說,南宋自詡為華夏正統為何蒙古不重視呢?實際上,直到蒙哥之弟忽必烈,蒙元帝國才開始呢漢化的歷程,才有了建國號、確立華夏正統等等中原帝國才有的現象,也才對征服南宋上升到了戰略層面的重視。
其二,蒙古帝國一直沒有確立明確的繼承法,蒙古汗位的的繼承需要核心貴族們一起擁戴。這樣就會有兩現象,1 汗位空缺時,重要的帝國貴族都要回去和林,不然就可能被邊緣化;2 貴族勢力強大,新繼位的大汗面對複雜的內部情況,越到後來越需要數年時間整理好內政,才能進行大規模的征伐。
而1234年到1279年期間,蒙古帝國先後有貴由、蒙哥、忽必烈(阿里不哥)三次汗位更迭,這給了南宋以許多喘息之機。特別是1259年,蒙哥死後,忽必烈本來形勢大好,鄂州攻破可能性很大,但是忽必烈必須回去爭奪汗位,而不得不放棄了對南宋的進攻。而等忽必烈再次進軍南宋,已經是在8年後的1267年。
因此,蒙古滅亡南宋持續了40餘年是多方面的,蒙古帝國面臨著內部的一次次調整,南宋擁有了地理、人和兩大因素,甚至可以說非常幸運,然而南宋君臣面對一次次的調整的機會,君臣卻沉迷於聲色犬馬、爭權奪利,最終還是難以保全家國。
回覆列表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朝代,後世對於宋朝的評價總是褒貶不一,在經濟和文化上,宋朝高度發達,領先於世界,但在軍事上,宋朝卻羸弱不堪,被後世戲稱為“弱宋”。不過,耐人尋味的是,被稱為“弱宋”的南宋,在面對無敵於世界的蒙古鐵騎時,卻表現出強大的力量。蒙古滅金用了二十三年,滅西夏用了二十二年,但滅亡被金人打的只能偏安一隅的南宋時,卻花了接近五十年,這是為何呢?
蒙古並不是天生的強者,蒙古族是在血與火當中走出來的復仇者。蒙古在歷史上曾先後被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等多個民族統治,唐朝時亦在此設定安北都護府。在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下,蒙古人過著悽慘的生活,比如在金人統治時期,蒙古人受到金人的殘酷剝削,金人擔心蒙古人會成為自己的威脅,還時常對蒙古人進行屠殺,《蒙韃備錄》載:“極於窮荒,出兵剿之。每三歲遣兵向北剿殺,謂之減丁。”不僅如此,鐵木真的先祖還被金人釘死在木驢上,蒙古部落組織多次對金反抗,但都遭到鎮壓,因而蒙古與金可謂世代血仇。
在鐵木真崛起統一蒙古草原後,他建立了軍政合一的千戶制,並從部落裡選拔出最精銳的戰士,組建出一支驍勇善戰的蒙古鐵騎,而他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向金人復仇。
可是昔日強大的金人在滅亡北宋後,卻沉浸在帝國的榮光裡,他們忽視了從北方草原崛起的蒙古人。當蒙古鐵騎以不可阻擋之勢攻向金國時,金人被打的丟盔卸甲,這個曾經勢如破竹滅亡北宋的國家,卻被蒙古人用二十三年就滅亡了。當然,金國的迅速滅亡與其國策有關,或者說與北宋滅亡有關。
金朝在蒙古鐵騎南下時只能退守,負隅頑抗,而此時它最好的選擇是聯合南宋,共同抵抗蒙古人。金人的確派出使臣向南宋提出聯合的建議,可是當南宋提出減少歲幣時,金人卻以此為由,對南宋邊境進行劫掠,卻被宋軍大敗。金人之所以如此,與它輕而易舉滅亡北宋有關,在金人看來,漢人羸弱不堪,就算打不過蒙古人,也可以南下滅宋,增加戰略縱深,可是金人卻因此失去與南宋結盟的機會。而與此同時,蒙古人也向南宋發出邀請,聯合滅金,南宋當然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因此工部尚書衛涇就憂慮道:“一弱虜滅,一強敵生,猶未足以為喜也。”(《宋史》)當時南宋朝堂分為兩派,一派支援聯蒙滅金,一派則主張“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四朝聞見錄》)可是北宋的滅亡終究讓南宋忘不掉對金人的仇恨,南宋最終選擇聯蒙滅金。在蒙古鐵騎和南宋的夾擊下,金朝在短短二十三年就被滅亡。
而蒙古滅西夏之戰與此同出一轍,加上西夏地域遼闊,且多是開闊地,最適合蒙古鐵騎發揮優勢,因此蒙古滅西夏也只花了二十二年。當蒙古鐵騎踏平亞洲,征服高傲的俄羅斯,並讓歐洲人聞風喪膽之後,他們將視線轉向南宋。在蒙古人看來,連金人都敵不過的南宋,根本不是自己的對手,可沒有人會預料到,蒙古滅宋之戰,竟會打的那般艱難。
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古大軍攜不可阻擋之勢南下攻宋,蒙古人沒有想到,他們不僅出師不利,還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大汗。在戰爭前期,蒙宋各有勝負,但在釣魚城之戰,蒙軍久攻不下,蒙哥汗大怒,親自督戰,卻中飛石受傷,最終不治身亡。
這是蒙古軍征服路上第一次失敗,而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北宋滅亡之戰中,由於許多漢將投降,導致金軍勢如破竹攻入都城擄走二帝,這對漢人和士大夫來說是莫大的恥辱。在南宋建立後,南宋更加重視思想教育,“氣節重於生命”的觀念開始廣泛傳播。而宋朝又是最重視士大夫的朝代,“士為知己者死”,君尊臣,臣自然忠於君,因此在南宋時期踴躍出岳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他們在抵禦金人和蒙古人時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南宋對待百姓談不上歷朝最好,但南宋百姓的民族情懷卻令人震驚,他們在面對蒙古軍時同仇敵愾,表現出強大的意志力,讓蒙古軍都為之膽寒。比如襄樊之戰,宋將最後雖然投降,但在之前卻給予元軍重創,釣魚城之戰更是讓蒙哥汗都陣亡在戰場上。同時,在北宋滅亡以後,南宋軍一直在與金人作戰,積累出豐富作戰經驗,尤其是守城作戰,宋軍當時堪稱世界一流。
除此以外,環境的不同也為蒙古人製造許多困難。南方氣候潮溼,蒙古軍攻打南宋時,許多士兵染上疾病,減員嚴重,有時還未開戰蒙古人就已經摺損許多。而南方多河流的情況,也讓不擅長水戰的元軍在面對南宋水軍時佔不到便宜,損失巨大。
而在蒙哥汗陣亡後,由於大汗身死,蒙古陷入內亂,因此為南宋留下了喘息的機會。直到忽必烈繼位後,他開始大力發展水軍,並實行招降安撫政策,重用南宋叛將,對南宋進行合圍,最終攻下襄陽,使得南宋最後一道屏障陷入元軍之手,這才使得南宋走上滅亡的結局。
不過,即使在襄陽失守,南宋難逃滅亡的情況下,南宋依舊能與元軍打出悲壯的崖山海戰。這一戰,南宋戰敗,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趙昺投海自盡,朝中大臣多隨之自盡,十萬軍民亦跳海殉國,南宋滅亡。
南宋人是有氣節的,他們以無畏的勇氣,無懼的犧牲,同仇敵愾,阻擋蒙古鐵騎數十年,他們創造出了戰爭史上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