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斯夫筆記

    網路的快速發展會給傳統行業的發展提供一個選擇的機會,選對了,傳統行業會迎來一個高增長期,甚至行業本身轉化為新興產業或高科技產業;選錯了、選遲了,甚至不敢做選擇,那麼傳統行業面臨的不僅是顛覆,甚至是死亡,一種凌遲般的死亡。

  • 2 # 語勿掄刺

    不存在顛覆,網際網路只是工具與手段。

    而傳統也不能簡單的定義為線下。

    我認為網際網路除了技術,更是思維方式。

    傳統也可以有這個方式,並藉助網際網路技術得以提升並發展。網際網路本身也一樣會有傳統思維,而陷入停滯不前。

    所以,兩者是互為補充的,網際網路與傳統產業不是你死我活的,完全是互相融合的。

  • 3 # 稀不拉嘰

    網路的快速發展能否顛覆傳統行業的發展,答案是會,但是到一個什麼程度,什麼時間很難判斷,傳統行業最常見的是製造業,網路想顛覆製造業發展其實很難,製造業牽涉到我們的衣食住行,網路處於虛擬狀態,再逼真的虛擬跟實物還是有差別的,比如,前幾年炒的很火的VR技術,受制於網速,和硬體並沒有真正發展起來。不過伴隨著5G時代的到來,可能會有一定的爆發,但用途上還是有待進一步發掘。

    網路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現在提到的網路公司,更多的只是平臺,平臺就是中介,本身不產生實物產品,賣的是資訊,是幫助傳統產業擴大銷量的優質渠道,這個時候談顛覆是談不上的。衣食住行是人類無法改變的,至少目前看來不可能,缺一不可。

    現在,網路的高速發展,讓很多傳統行業垂涎欲滴,紛紛都想涉足網路產業,但似乎忘了,傳統制造業才是根本,沒有產品,網路再好,依然沒用。所以,網路只是對傳統行業的補充,加速了傳統行業的發展和更迭,那些擯棄網路的傳統產業很多都已經被拋棄,而適應了網路時代的傳統產業都提升的非常快,比如說淘寶有很多店以網店為主一步步做大,甚至上市,但他們的基礎還是自身過硬的品質保障,不然,依然會被淘汰。

    所以,網路終究是會淘汰掉一部分落後的傳統行業,至於顛覆,為時尚早,不過,我們靜靜的等待下一波科技革命的到來,比如,物聯網,人工智慧,腦機介面,這些現在雖然有立項,但是想真正發展成熟還得有一個過程,就像手機一樣,經歷了功能機,智慧機等階段逐漸成熟,相信在有生之年會經歷一次更偉大的科技革命!

  • 4 # 姚招良律師

    網際網路將快速顛覆眾多的傳統行業。這兩年,這樣的話聽多了,多少有些“狼來了”,讓人逐漸麻木。可是,不經意間,計程車這個再傳統不過的行業,一夜間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網際網路究竟怎樣細緻而深刻地改變世界,逐漸清晰地展現在了我們面前。

    今天,開啟打車APP,以乘客為中心,可以看到,在他的附近有多少輛計程車正在待客;以司機為中心,可以看到,他的附近有多少人正在打車,其中又有多少人願意加價。

    乘客、司機不再是在互不相知的情形下隨機遇到,而是可以在一個APP工具上互相找到。不難想象,未來,打車APP還可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變化自然而然。其起點,正在於乘客、司機都上線(online)了。

    在這一步之前,乘客和司機的所有關聯僅僅是路邊偶遇,乘客下車後,和司機也基本不再有任何聯絡,這是離線(offline)的;而一旦使用打車APP,他和司機就開始建立起一種聯接。

    上線,就好像一把鑰匙,輕巧一轉,就打開了資料時代的大門。

    聯接:線上與否,生存或死亡

    上線(online)之後,偶遇將被發現、找到、匹配這些詞替代。所有人都從中受益,惟有計程車公司將忐忑不安。管理者們將不得不考慮,自己能給乘客、司機提供什麼樣的額外價值。

    這樣的忐忑不安,將不是計程車公司獨有的焦慮。

    銀聯,正在感受移動支付帶來的壓力。當顧客在餐廳買單,用銀聯支付,或用移動支付,看似並無差異,但二者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前者離線(offline), 後者線上(online)。用完銀聯之後,顧客和餐廳基本就不再關聯了,而如果顧客用支付寶或財付通付費後,他和餐廳開始聯接起來,彼此可以更多聯絡或瞭解:餐廳的口碑如何、何時有新菜品、何時會優惠;顧客是否住附近、口味偏重還是偏輕、喜歡嘗新還是守舊……

    基金行業也在被新生的“寶貝”刺激著。作為一個金融創新產品,餘額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聚合了超過8,000萬用戶的小額資金,而它本質上只是將募資渠道這一 環節“線上”了,線上第一次讓企業以極低的成本服務海量使用者——在傳統場景(離線場景)下,這意味著巨大的成本,幾乎不可能實現。

    打車APP、移動支付、餘額寶都已經不是個例:攜程將酒店預訂、機票銷售online;快遞公司將其服務環節(收件、查詢、投訴)online……這些新興公司(平臺)僅在“線上”這一步,就顯著提升了商業效率,短時間內贏得了百萬、千萬甚至億級的使用者——以傳統的方式,這樣的使用者聚合、使用者習慣培養,不經歷漫長的時間週期是無法想象的。

    網際網路化的起點,就在於任何一個商業行為能否online,而企業的生存、發展空間,也在於其更多行為online的廣度,深度和速度。

    上線的程序已經開始,廣告、傳媒、電子商務、物流、金融、教育、醫療,一個個行業正在加速被新增進online目錄,嘗試全新玩法的公司正在成批加速湧現。

    線上是企業主動的選擇。在網際網路時代,一個企業的業務流程,是否線上,有多少環節線上,核心環節是否線上,決定了它的生存空間和發展前景。

    更直接地說,線上和離線的區別,就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參與者”和“看客”的區別,是關於“生存還是滅亡”的基本問題。

    互動關乎使用者體驗影響決策、驅動決策

    用打車APP打完車,司機和乘客互相給個評價,這就是互動。線上之後,至關重要的下一步就是互動,是人與人、人和物的相互反饋,喜歡、不喜歡、評價、交談,以及接下來來的改進、反饋,是一個使用者和服務提供者透過產品互動的過程,是有來有往。

    上線為互動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線上之後,企業第一次與海量使用者有了直接互動的可能。同時,互動是線上的基本驅動,沒有互動,聯接就只是表面文章。

    在傳統商業中,企業成功與否,絕大多數時候取決於其對使用者需求的猜測是否準確,而在網際網路時代,透過互動,使用者的態度在第一時間就看得見了,因為使用者跟你“說話”了,這才使任何一家有“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意願的企業真正具備了“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能力。

    互動為何如此重要?互動關乎使用者體驗。所有時代的商業都注重使用者體驗,但只有在網際網路時代,使用者至上、極致的使用者體驗第一次成為了商業競爭的惟一支點。使用者給了反饋,產品就能及時最佳化;而一但產品最佳化,海量使用者又能第一時間體驗,再給出反饋……這一過程不斷往復,產品不斷迭代,極致的使用者體驗因此有了可能。

    互動可以從極簡單的,比如點贊,到給評論,提建議,甚至到AB Test。大眾點評上顧客對餐廳的評價、淘寶網上買家對賣家的評價等等,本質上就是互動的過程。Tesla汽車是最新的例子,它根據使用者的實際使用行為、 實時使用資料和反饋,不用遠端recall,就得以隨時升級其產品系統,提升使用者體驗。

    有了互動,才有了走向C2B的可能性。服飾品牌Gloria就體會到了互動對生產環節的價值。每一季新品推出前,他們都會在淘寶店鋪首頁同時推出數百件產 品,根據買家的瀏覽、購買、評價來分析產品的受歡迎程度,進而才確定每款服飾的生產數量。由此,其庫存量降幅超過7成,效益明顯上升。

    使用者的反饋多大程度上會影響企業的決策,考驗著企業對未來生存方式的理解。將業務流程(價值鏈)線上,進而與使用者實時互動,意味著企業至少要“讓”出某些控制權給使用者。“互動”影響決策,“互動”驅動決策,意味著不再是控制的思維,不再是計劃的邏輯。

    聯網孕育著網際網路時代的真正創新

    仍然是打車APP,乘客和司機在線上可以高效地互相找到,但APP可以提供的價值可以遠遠不止於此:如果與導航打通,司機或許就能根據乘客需求規劃最優路線;與物流打通,精準匹配,司機載客的同時或許就能同時投遞小件包裹;與餐飲打通,乘客或許能即時收到合口味、順路線的餐廳推薦。

    這就是“聯網”。從點對點的連結,變成了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網狀結構。從點出發、走上鍊、最後走向網的過程,即是從傳統的、線性的、控制的供應鏈模型走向協同網路的過程。

    在網際網路時代裡,即便實現了線上和互動,但一個產品端仍然只是一個孤獨的節點。當節點與節點開始聯接、延展、交融,或者節點與先驗的平臺對接,這個過程中產生資料的分享和聚合,“網”就出現了。對絕大部分傳統商業來說,一旦“線上”,它們就進入到了網際網路時代;而只有“聯網”,它們才得以融入網際網路時代,在資料價值的聚變中,獲得更寬廣的商業空間。

    淘寶是“聯網”的典型例子。透過賣家、買家的網狀互聯,把供和求放在一個大平臺上,市場的效率就已經得到顯著提升;而當越來越多的賣家聚合到一起時,他們共同所需的服務催生了諸如店鋪裝修、營銷設計、客戶管理等等第三方服務商,淘寶生態圈裡長出了新物種;又當買家的需求在“聯網”中聚合,透過銷售端的“互動”,將上游供應鏈一步步聚合到這張“網”中,使其深度和廣度又不斷延伸。

    DMP(Data-Management Platform,資料管理平臺)對廣告業的革新也是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各廣告主在這一平臺分享客戶資料,透過資料聚合,使平臺獲得更多對客戶的描述維度,也對客戶的描述更精準;而這反過來又使廣告主得以在平臺上匹配到比原有客戶數多得多、準得多的目標客戶群,使廣告終於真正成為了一種精準投放的藝術, 其效果可精確衡量,收益成倍提升。

    這是“聯網”帶來的化學反應。在特定領域把儘可能多的相關方連線在一起,打破企業間的邊界,用市場的方式創造全新的價值創造和分配的方法。“聯網”之後,一 家企業的價值高低,就取決於其在網路中聯結的廣度和深度、以及資料的流通程度,這些影響了它從網路中獲得的反饋質量、和資料增值的強度。

    所有傳統行業都終將“聯網”。Tesla已經是真正的第一代網際網路汽車,我們也可以想象Google在嘗試的無人駕駛汽車,汽車這一工業時代的榜樣將經歷怎 樣一場革命。我們還可以想象醫療行業的革命,可嵌入的醫療裝置所建造的人人實時線上的資料網,每一瓶藥片實時跟蹤的物聯網,更不用說以大資料和計算能力為基礎的基因研究。

    未來圖景將是如此:所有人、所有物、任何地點、適合時間、永遠線上,實時互動。在這幅具象圖景背後,我們必須想象,是併發的、分步式的、實時的“網”,這是網際網路時代的核心。

    從這些意義上說,“線上”、“互動”和“聯網”對未來時代的價值應不可等量齊觀。“線上”是傳統商業的提升,企業與客戶逐步“互動”,使B和C的單線價值日 益增加;但只有在“聯網”之後,B和B、B與C,C與C之間進行全面的互動,網路的價值才真正凸顯出來,創造全新的可能性。

    如果說“線上”、“互動”是傳統行業的網際網路化,那麼“聯網”才孕育著網際網路時代的真正創新。從金融網際網路化到網際網路金融正是這樣一個歷程——餘額寶、微信支付等產品,只提供了渠道的聚合效用,其資料價值並未釋放,它們只是金融的網際網路化,但可以想見,一旦借貸、理財、投資銀行,乃至各種衍生金融業務,這些 以彌合資訊不對稱為核心價值的傳統金融服務,都在網際網路平臺上重新定義,傳統金融行業將面臨怎樣的顛覆。

    這時,審視一家企業在網際網路時代中的生命力,就有了更清晰的準繩:首先看它是否“線上”,各項業務流程中,多少項“線上”了,關鍵流程是否“線上”,這衡量的是企業的網際網路化水平;然後看它多大程度完成了“互動”的理念,多大程度上能“遵照”使用者的反饋來最佳化自身的產品和服務;最後,也是最關鍵的,要看這家企業有沒有真正擁抱網際網路創新帶來的價值,看它在非業務線性流的其他節點上是否“聯網”,是否與全網發生著互動與交換,並因此產生的新的流程和服務。

    當越來越多的個體普遍融入到“線上”、“互動”、“聯網”的過程中時,我們就將看到,工業時代走向網際網路時代,走向資料時代。

    資料時代:平臺、活資料、雲端

    從時間順序來看,網際網路的真實發展是先“聯”,再“互”,最終成“網”。在整個網路中,人、PC、或是手機以及可穿戴裝置,還是一盒藥,都不再是一個個資訊孤島。他們的行為,將自然記錄,以資料的形式沉澱在網路平臺上。如此龐大的資料,任何主動收集的行為,都難以想象其成本。

    PC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大大降低了實時互動的成本和方便程度。下一個發展方向是物聯網。就整體而言,網路的線上邊界一直在不斷擴大。最終讓任何人,任何物,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都永遠線上,實時互動。很明顯,這一趨勢已不可逆轉。

    例如,淘寶的買家會透過其他買家的評價決定自己的購物決策。而賣家之間也可以結成商圈、商盟方式,共享資料,相互推薦客戶。如果平臺無法提供這些深度的資料 交換,買家和賣家只能以封閉而孤立的線性溝通,就不是一個網狀結構。那麼平臺只是一個便捷程度超過傳統的通訊工具,其上的商業行為仍然是一個傳統的加強 版。

    平臺首先是市場各方供求匹配的場所;同時,平臺透過工具設計和機制建設,使聯接更容易,使互動更充分,使產品和服務的迭代更迅速;第三,平臺為創新者提供“水電煤”,典型如雲計算提供的計算能力和資料增值服務,這是讓創新者選擇在哪裡創新的關鍵。

    更重要的是,在資料時代,平臺不再僅僅是各個商家展現產品、獲取流量的地方,而真正成為資料聚合的場所。資料聚合不僅是分享,也不僅是交換,而是透過有機的整合,是資料發揮出1+1遠遠大於2的效果。

    大資料最重要的特徵不在大小,而在死活。就企業而言,資料的死活決定一切,從資料的管理到資料的運用。資料必須能活起來,開始跑通迭代,才能產生持續價值。

    從前我們所瞭解的資料是冷冰冰的、死氣沉沉的,被存到冷備份默默地等著人拿出來用,我們對待資料的感覺十分消極,要先想清楚其用處才開始分析應用。現在,資料時代來臨了,人們正在試圖點燃資料,使其變熱,賦予生命。

    所謂“活資料”,是動態的資料,流通的資料,因互動而產生,因產生而互動,是自然演化的資料,從不停歇。我 們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種種裝置,包括電腦、手機、智慧電器、感應器等等,都時刻監測行為,實時產生資料,一點一滴地描繪線下生活的版圖。資料不再是歷史教科 書,用來回顧和覆盤,如今資料對映的是世界的畫像。正如真實世界,這幅圖畫既生動又細膩,也實時轉變,與世界共同演進。

    活資料所引發的思索,基本圍繞著以下問題:該如何讓實時資料分析幫助決策?設計產品的時候,我們的互動介面該如何設計才能實時產生並實時更新行為資料?資料的不斷滾動,能不能讓客戶和企業之間的互動變得更有分量,更有價值?

    簡單說,未來的所有成功網際網路產品的標準形態是雲+端。所謂雲+端,是指產品的應用介面(即使用者所看到的終端APP)和雲上的計算能力。兩者是陰陽關係。使用者接觸到端的時候,其行為將產生資料,這些資料經過雲的處理和加工,返回來流到端上,讓使用者體驗變得更豐富更精彩。因此,雲和端是相輔相成的,而其中流淌的血液, 就是活生生的資料。

    因此,反過來講,上面提到的互動也是產品設計的基礎理念。使用者的任何反饋,必須迴流到企業手中。這些反饋,最好是活的,是實時的,是用來最佳化體驗的,不是記錄下來藏到資料庫裡面便拋之腦後。這樣一來,使用者操作企業的APP有回報,是有意思的舉動。這一持續互動模式,是企業與使用者共同創造價值的最佳寫照。

    資料時代,競爭什麼?

    聯、互、網之後,所有行為,或者關係,均以資料形式沉澱在平臺上。平臺型企業,典型如阿里巴巴,會將這些資料開放出來,還要提供資料工具,供平臺上的各個節點 分析、各取所需。於是,企業、創新者可以方便地找到自己的市場空間,並根據資料進行所有的商業決策。對於平臺上的企業而言,這些資料附加值,是平臺對他們 的最大吸引力,也是這些企業生長髮育的營養物。

    因而,平臺成為一個生態系統。對於提供平臺的企業而言,其看護的生態系統內,物種越豐富,生態越複雜,則沉澱下的資料越多,並刺激平臺提供更多的資料增值服務,平臺也越興旺。節點和平臺因而形成一種協同演進的關係。

    網際網路時代,資料資產已是最重要的資產。回顧商業歷史,以往決定商業勝負的依據,一般都是有形無形的資本、自然資源、市場佔有率等。在工業化時代,每一個小 企業或創業者的夢想是做大做強。僥倖成為大企業之後,下一個戰略就是建立門檻,以防對手模仿,重來一遍將自己推倒。整個戰略的核心,在於資本比拼,如何降 低生產成本,如何取悅資本市場,如何建立小資本難以逾越的障礙……企業本身是否有創造力創新力倒在其次。

    這樣的輪迴,在網際網路時代將被打破。點對點的連線無所不在,資料聚合的平臺出現,土壤、空氣、養分都已具備。任何一個小企業,或者個人,只要能為特定人群創 造價值,就可以依靠平臺便捷地找到客戶,並透過與客戶互動,迭代最佳化自己的產品,不斷提升客戶體驗。即使是一個非常冷門、狹窄的需求,只要能在平臺上展 現,聚集到一定的量級,就會自然而然催生新的產品和服務出現。

    這才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真正來臨。知識工作者(knowledgeworker)的智力價值將前所未有地釋放,而土地、資本、關係這些過去決定創業是否可以開始的門檻將不復存在。

    在這樣的平臺上,一個獨立特行的創新者,可以和一個規模龐大的公司同臺競爭,比拼的只是他們的創新能力。這種格局下,企業內、外的組織架構將為更好地鼓勵創 新而設計。工業時代的中央集權體系、線性控制、科層制都不再必要,他們將讓位於網際網路時代的去中心化、社會協同分工、分散式決策。甚至“公司”這一組織形 態本身是否還需要保留,都成為疑問。因為“平臺——創新者”的直接關係會自然去除一切冗餘的節點。

    在這樣的生態系統中,消費者的需求將成為中心,他的指令將自然催生出一張張分工、協作之網。而且,這張網裡的分工更為豐富,協作則會是實時、社會化。消費者的體驗還會參與到更多的設計、生產環節中去。

    網際網路時代讓大部分傳統企業心生恐懼,是因為未來的組織已經掙脫了工業時代機械化控制的羈絆,走向了不確定的生態化。顛覆式創新隨時可能發生。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將引發什麼樣的演化,無人能知。面臨未來網際網路大變革的千萬變數和種種機會,我們唯一能確信的是變化。

    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知識經濟時代的步步遞進,發展方向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力。誰大誰小,只是一個相對。阿里巴巴和騰訊現在是巨頭,五年以後是恐 龍還是綿羊,很難說。美國雅虎是一個最標準的網際網路公司,其興也勃,其“敗”也忽,到今天幾乎走了一個完整的迴圈。但整個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的大門剛剛開啟,巨頭、小企業、個人都將重新尋找在網路中的位置。

    基於online和大資料計算能力的“App+Data”的模式將是未來商業的基礎。App和Data的有機融合,高效互補才能提供不斷完善的使用者體驗,真正贏得未來。

    在這個時代來臨之際,沒有任何企業可以認為自己已定義了未來。當許多人還在在津津樂道地消費網際網路的各種訊息、歡樂地預測巨頭的生存或死亡之時,或許他們不知,沒有人可以在大時代輕鬆地搭上便車,最先消亡的一定是對未來茫然無知的看客。

    如果有一天我們生活在了理想中的網際網路時代,那必然是整個生態圈裡所有物種共同競合、協力演進的結果,是顛覆性創新者與全生態圈的共贏。任何一家企業,面臨顛覆性創新時,惟一的應對之策,就是改變自己,擁抱未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節裡愛長骨刺是缺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