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荒野歷史

    一個被世人貶低的攝政王載灃,是如何從最高統治者轉變為回家抱孩子的平民百姓!

    載灃出生於1883年2月12日,字伯涵號靜雲。晚年自號書癖,後改名載靜雲。出生顯赫的載灃是慈禧欽定的攝政王!

    一位掌握封建王朝至高無上權利的攝政王,如何成為不貪戀權威進退有道的大政治家?回顧載灃的一生,這個大清最後的攝政王。人們很難看出世人所評價的那樣目光短淺不學無術只知抱殘守缺懦弱無為的載灃?然而剝開歷史的霧霾,載灃卻是是開明賢能,心胸寬廣,民族大義之人!

    作為晚清改革的領軍人物,載灃對於袁世凱的顧慮,早在小站練兵時就有所提防了。然而年輕的載灃對於已經迫在眉睫的危機局面卻是束手無策,光緒慈禧死後溥儀繼位,作為攝政王載灃成為實際的最高統治者,而此時大清內憂外患已是大廈將傾。載灃上臺後力挽狂瀾穩定了朝廷局面。極力改革軍制,將地方軍權一步步集中到陸軍部,加強了皇室對國家的控制。

    1911年中國東北爆發了6萬人死亡的大鼠疫,攝政王載灃立即以各種開明的措施很快成功撲滅了疫情,引起世界讚譽被認為是個奇蹟。

    深謀遠慮的載灃執政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弱袁世凱,然而隨後爆發的武昌起義,載灃被迫又請袁世凱出山。袁世凱趁機提出苛刻條件成為內閣總理大臣,載灃從此落馬被迫辭去監國攝政王一職,將軍政大權全部交給了袁世凱。退歸蕃籬的載灃,神情不變地說道:現在終於好了,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退位後的載灃每日與書為伴舞文弄墨絕口不提政治。這個被人唾棄庸碌的王爺退休後卻得到了孫中山的認可,退休後孫中山曾密訪載灃感激他和平交權。載灃說道:我擁護民國,大勢所趨,感謝民國政府對我們的照顧!

    1915年袁世凱復闢,載灃說了兩字評語:胡鬧!1917年張勳復辟,載灃表現的極不熱誠,很多人勸說他復出重掌大權,但他從頭到尾都沒參與,又是兩字評語:胡鬧!後來溥儀在日本人鼓動下密潛東北,載灃極力反對!溥儀多次勸說載灃搬家,日方也多次威逼利誘,然而載灃不為所動反對分裂祖國的行徑!

    後半生,放下權勢過著清貧生活的載灃於1951年,安詳地病逝於北京!

  • 2 # 司馬長史

    這位攝政王就是宣統帝父親——愛新覺羅.載灃,在清朝的最後三年,他是中國的實際統治者。

    他得權後一心想除掉袁世凱,因為他從戊戌變法中就看透了袁世凱,但是後來局勢演變複雜,掣肘限制太多,使得他放棄除掉袁世凱。

    清朝皇族中很多人認為他是個窩囊書生。但是他實際上比許多皇族都有骨氣:德國公使在北京被義和團殺死,慈禧派他去德國道歉,當時德皇要求他下跪道歉,他堅定的拒絕了德皇,堅持大義。

    辛亥革命爆發,他被迫辭去攝政王,閉門家中,次年被迫同意兒子溥儀退位。

    溥儀退位後,載灃生活低調,他從不參與復辟活動,1917年張勳復辟載灃表現得極不熱誠,從頭到尾都未參與。

    1928年,遷往天津幽居,後又去東北,拒絕日本人勸降的要求,並怒斥溥儀投靠日本,之後便返回北平居住。

    後來溥儀但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後,曾多次要他全家搬去,日本也派人來請他,他每每都拒絕並大罵溥儀愚蠢。

    解放後,載灃將醇王府貢獻給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2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載灃一生是不幸的,在風雨飄零的清末,他已經無法挽救頹勢了,清朝滅亡後他受到清廷皇族的唾罵,把清朝倒臺推到他身上。作為王爺他又受到民眾和革命黨的唾罵與刺殺。

    但是不管怎麼說,他是愛國的,是一個反對分裂祖國的愛國者,他與偽滿洲國劃清界限,充分表現了民族氣節!

  • 3 # 是阿維啊

    攝政王載灃在辛亥革命以後得日子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低調”,載灃在自己下臺以後,就在官邸閉門謝客,清帝遜位以後,載灃更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從來都不參與復辟活動,安心生活,直到1951年在北京去世。

    在當時熱熱鬧鬧的“張勳復辟”的活動中,載灃表現的極不熱情,從頭至尾都沒有參與,也沒有發表任何響應的言論。後來兒子溥儀選擇去東北做“偽滿洲國”的皇帝,載灃更是不支援,他堅持認為去東北是“凶多吉少”。

    溥儀做了偽滿洲國皇帝的時候,想讓載灃帶全家都去,可載灃認為這無疑是自殺之舉,他不僅自己不去還把兩個最小的兒子和女兒都留在身邊。新中國成立後,於 1952年安詳地病逝於北京醇王府。

    載灃這個人沒有治國之才卻有自知之明。他主政晚清最後風雨飄搖的三年,自身才能有限,無力迴天,最終清朝滅亡。但他也看清了歷史潮流浩浩蕩蕩,知道天下終要共和,辭去攝政王一職以後便再也不問世事,也不參加遺老遺少的復辟活動。

    要知道他的不作為其實就是最高的舉動,他特殊的身份無論是支援復辟還是支援共和都會產生很大影響。然而他卻沒有選擇去復辟,而是安心生活,不得不說是一種境界呀!

  • 4 # 史論縱橫

    說到載灃,哥哥光緒是皇帝,兒子溥儀也是皇帝,在清朝政治中也算一個比較特殊的人物了,關鍵慈禧拿捏政權時間太久,然而死的又有點早,因為慈禧死的時候載灃才25歲!國家權力交接的太過迅速,載灃在最後其實並沒有完全獲得國家權力。

    25歲擔任攝政王,上任之初意氣風發,和光緒年輕時候一樣,興致勃勃的要幹掉當時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凱,但是還是因為年輕,沒有殺掉袁世凱,如果真的殺掉袁世凱,估計清政府滅亡的時間會更早,而且辛亥革命後根本不會有皇室優待條件。

    載灃主政的三年,正是袁世凱賦閒在家的三年,結果是南方爆發辛亥革命,載灃下罪己詔才請的袁世凱出山主持政事,最後在袁世凱的壓力下被迫辭去攝政王職務,賦閒在家,閉門不出,徹底告別了歷史舞臺。

    1912年,同意溥儀退位,在溥儀退位後,載灃生活低調,不主張那些遺老遺少參與復辟活動,尤其在1917年張勳復辟中,載灃展現出極大的牴觸。1928年遷居天津,後反對溥儀到東北去建立偽滿洲國,並且拒絕日本人勸降的要求,怒斥溥儀投靠日本。

    解放後,載灃將醇王府貢獻給人民政府以作辦公,1952年因多年風寒,於2月3日病故。

  • 5 # 布夫舟

    載灃這個人其實很有意思,祖父是皇帝,兄弟是皇帝,兒子還是皇帝。總體來說,載灃這個人整體評價是還算不錯的,雖然他當攝政王期間有些舉措可能會有爭議,但是大清滅亡真的不是他的責任。到了溥儀繼位的時候,大清基本上已經風雨飄搖的了,東南地方的封疆大吏基本上在慈禧晚年的時候已經不太受朝廷控制,好不容易訓練的北洋新軍也成了袁世凱的私人武裝。朝廷之中,能夠擔當重任的滿族皇親國戚也不多。

    他上臺之後,搞過一系列的新政,其實就是想順著潮流改革,趁機加強一下皇權。載灃搞出個皇族內閣,撤掉袁世凱等等舉措,這些其實都是無濟於事的。最後,大清還是亡了,好在宣統能夠和平退位,載灃也終於不用幹這攝政王,之後馬上就退隱了。他把權力也看得淡,受過很好的教育,是為說不多精通滿文的人。載灃雖然是攝政王,但是不過是一個老實人,思想其實也很開明。當年汪精衛刺殺他被抓以後,他還是赦免了了汪精衛。

    當時的醇親王府規模宏大,僕人上百,生活很是愜意。他喜歡讀書,各種書報雜誌都看,特別是《資治通鑑》。晚年的時候,他自號“書癖”,還專門刻了個章子,上面寫著“書癖”二字。他喜愛看戲,喜歡當時的楊小樓、梅蘭芳等人戲。曾經在六十歲大壽的時候,他專門請馬連良、孟小冬唱了《游龍戲鳳》和《盜宗卷》。後來,由於經費的問題,人員日漸稀少,他的王府基本上已經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了。

    載灃其實一生評價是不錯的。他曾經對孫中山表示過對民國政府的照顧,張勳復辟的時候,他也認為這是在胡鬧。後來,他的兒子溥儀溥傑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在日本人的一再勸誘下,他也沒有過去。民國時代的載灃一輩子在王府裡實行舊禮,新中國成立以後,他參加了政協會議,帶頭取消了舊禮節;後來,他為了支援國家教育發展,主動將王府出售。

    後來,周恩來總理對載灃是這樣評價的:

    1.載灃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當上攝政王的, 他不具備這個能力,也無法承擔歷史重任。他後期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現是好的,也沒有積極進行復闢活動。

    2.他 自己從未任過任何偽職,表明了民族氣節,是一個愛國 者。他帶頭取消王府的舊禮節,不能不說是思想的開通進步。

  • 6 # 文史磚家

    清朝的覆亡在很大程度上跟醇親王載灃有直接關係。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攝政王,載灃為挽救“沉痾在身”的清朝,開出一劑劑“猛藥”,結果最終非但沒有拯救國家,反而親手葬送了愛新覺羅氏的江山。那麼,載灃到底是怎樣一位人物?他最終的命運又如何呢?

    載灃是首任醇親王奕譞第五子,慈禧太后名義上的外甥,光緒皇帝的異母弟,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生於光緒九年(1883年)。載灃七歲喪父,作為剩餘的兄弟中年紀最長者,繼承醇親王的爵位。載灃雖然身為天潢貴胄,但身上卻毫無公子哥驕墮放縱的習氣,行為端正,說話做事有分寸,而且還頗為重視氣節,在皇族中的形象很好。

    義和團禍亂北京期間,到處抓捕、殺害洋人及教民,德國公使克林德便死在他們手中。克林德遇害後,德國政府強烈要求清政府懲兇、賠償,並派親王級別的人物到德國“謝罪”。清廷不敢開罪德國,對他們的要求“照單全收”,在新任德國公使的建議下,派年僅18歲的醇親王載灃赴德國“謝罪”。

    德國公使之所以指名道姓地要求載灃前往,無非是看中他無比高貴的身份,認為只要派載灃前往,才能體現出清廷的“誠意”。就這樣,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載灃以頭等專使大臣的身份,率團趕赴德國“謝罪”。

    在德期間,面對德皇要求其下跪道歉的命令,載灃嚴詞拒絕,並與德皇據理力爭,最終迫使德皇收回成命,僅以鞠躬禮了事。載灃堅持氣節的表現,深得清廷上下讚許,慈禧太后大為滿意之餘,便對載灃刻意栽培。在慈禧太后去世前的7年時間裡,載灃歷任隨扈大臣、健銳營掌印大臣、正紅旗滿族都統、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軍機大臣等職,不到三十歲的年紀便已成為一品大員。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相繼故去,清朝的國運又迎來一個大轉折期。慈禧太后臨終前,遺命由載灃的長子溥儀入繼大統,而由載灃擔任監國攝政王,全權處理軍國大政。就這樣,時年才二十五歲的載灃“一步登天”,成為沒有CROWN的帝國統治者。

    載灃上臺後思慮的第一件事,便是如何除掉時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的袁項城。載灃之所以痛恨袁項城,一方面是他懷疑光緒帝之所以被幽禁而死,是拜袁項城當年“出賣”維新派所致;一方面是忌憚於他背後強大的北洋集團,擔心他會以此為資本謀國篡位。

    載灃本想借故處死袁項城,但後者電召親信段祺瑞率兵入京,以幫助朝廷平息南苑兵變為由,對清廷進行軍事威脅。載灃自知不能採取強硬手段,便改而採取解職、遣放的手段,將袁項城攆回河南彰德,去過他的“垂釣洹水”生活。

    載灃趕走袁項城之後,自以為再無威脅勢力,遂放開手腳,實施各項改革,以期重振國運,挽救垂死掙扎中的大清。然而載灃的一劑劑“猛藥”非但沒有拯救大清,反而把這個沉痾在身的“病人”直接送上“死亡之旅”。在載灃執政的第四個年頭,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風潮波及全國,半壁江山迅速變色,清廷岌岌可危。

    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載灃被迫敦請政敵袁項城復出收拾“殘局”,並任命他為總理大臣,將軍政大權全部拱手相讓,並宣佈卸任攝政王的職務。放棄權力的載灃成了“沒牙的老虎”,眼睜睜地看著袁項城欺負隆裕太后、宣統帝這一對孤兒寡母,心中雖然憤恨但又無能為力。載灃卸任還不到四個月時間,袁項城便逼迫宣統帝退位,存續近三百年的清朝就此覆亡。

    滿清滅亡後,載灃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不再過問外界事物,對滿清遺老遺少的復辟活動也不熱心。他之所以如此,或許是覺得清朝在滅亡時已人心盡失,不可能有復興的希望。所以,無論是張勳復辟期間,還是溥儀在東北自組偽滿政權,載灃都沒有參加。

    不僅如此,對於兒子的賣國行徑,載灃深感不安,曾怒斥溥儀賣國求榮,是漢奸的行為。載灃同時提醒溥儀,稱日本人狼子野心、心懷叵測,一旦受其挾持,必將落得身敗名裂、任人宰割的下場,可惜終究無法說服執迷不悟的溥儀。

    看著兒子一步步走上萬劫不復的“懸崖”,載灃無能為力,他所能做的便是將家中其他成員牢牢看緊,防止他們被溥儀“拉下水”。晚年的載灃一直居住在王府,過著衣食無憂、罕聞外事的寓公生活。1951年初,載灃因感染風寒去世,終年68歲,死後葬於北京西郊福田公墓。至此,中國最後一任攝政王,走完自己傳奇而坎坷的人生。

  • 7 # 趣談國史

    清朝的歷史上,一共出現過三次“叔嫂共治”的局面。第一次是孝莊太后和小叔子多爾袞共同輔佐順治;第二次是慈禧和小叔子恭親王奕訢共同輔佐同治和光緒;第三次就是隆裕太后和小叔子載灃共同輔佐溥儀。

    這三對組合中,能力最差的就是這最後一對。前面的兩對,不管男女,皆是人中龍鳳。而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灃,都是缺智少謀之人。

    載灃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是悲情皇帝光緒的弟弟。光緒死後,慈禧做主,讓溥儀繼位,而載灃父憑子貴,當了攝政王。

    載灃當上攝政王后,乾的第一件蠢事就是要殺袁世凱。

    而當時的情況是,袁世凱的北洋系早已羽翼豐滿,手中既有錢又有兵,還有一幫官場上的門生故吏。

    不用說載灃小兒,就算慈禧活著,想殺袁世凱也得好好掂量掂量。

    老臣張之洞深知其中利害關係,因此堅決反對載灃殺袁世凱。老張並不是護著老袁,而是純粹為清廷利益考慮。

    在重臣們的反對下,載灃還算聽話,沒殺袁世凱,但是把他的所有官職一擼到底,把他趕回河南老家養老去了。

    載灃為何跟袁世凱過不去呢?原因有二:第一,袁世凱和光緒有仇,而載灃是光緒的親弟弟,他要為哥哥報仇;第二,他覺得袁世凱的權勢太盛,威脅到了小皇帝溥儀。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操之過急,取禍之道也。

    果然,後來革命黨在武昌起事,載灃無計可施。最終不得不自己打臉,再把被罷官的袁世凱請回來,主持大事。

    吃過載灃苦頭的袁世凱,當然不會輕饒他。老袁東山再起後,立即罷免了載灃。

    載灃從一個睥睨天下的攝政王,一下子變成了一個閒人。

    好在他的心理素質不錯,並不為失去權力而懊悔,反而很享受無官一身輕的生活。他為自己的賦閒生活寫了一副對聯: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

    坦白說,以載灃的性格和能力,確實不適合坐在攝政王的位子上。

    此後,載灃一直過著凡人的生活,沒有掀起一點浪花,一直到1951年病死。

  • 8 # 歷史愛好者88

    1908年,光緒駕崩,次日,慈禧太后病逝。

    慈禧臨死前頒發密詔:任命光緒之弟載灃為攝政王,其三歲兒子溥儀為宣統帝。

    25歲的攝政王載灃雄心壯志,欲重振大清江山。重執軍政大權,必解除袁世凱軍權。袁世凱老謀深算豈不知道載灃意圖,唯有向載灃辭職,准奏。載灃對袁世凱恨之入骨,但殺袁世凱恐怕會對大清不利也。不利控制局勢,軍心大亂。袁世凱交出軍權後回河南老家歸隱。以退為進,密切關注政局事態發展。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起義運動席捲全國,各省響應。攝政王載灃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因為載灃根本調不動北洋新軍,來鎮壓南方革命起義軍。沒有袁世凱的手諭,任何人調不動北洋新軍。黎元洪、段棋瑞、徐世昌新軍將領只認袁世凱密令。載灃無計可施,唯有請袁世凱再度出山,收拾殘局。袁世凱一再推辭,自己無能為力。

    孫中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政策。多地滿人被革命黨人槍殺。全國混亂,西方列強虎視眈眈。唾涎中華國土。大清風雨欲墜,帝國大廈將傾。

    載灃無力鎮壓起義革命軍,心力交瘁。唯有再請袁世凱出山,收拾殘局。袁世凱表態:重新統領北洋新軍,鎮壓革命黨起義軍。載灃無奈辭職,辭掉攝政王職位,其大嫂隆裕太后重執政權。將在外,君有所命不受。袁世凱統領北洋新軍,重出江湖。

    革命黨人己佔據大清半璧江山,清朝瀕臨滅亡。南方各省己宣佈獨立。袁世凱本可以統領北洋新軍,鎮壓絞殺武昌起義軍。但袁世凱認為大清氣數己盡,朽木一塊,不可雕也。再戰只會讓人民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中華民族再次走向分裂。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和平逼宮隆裕太后,闡明利害關係。隆裕太后頒退位詔書,袁世凱特加上一條合約: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滿清宣告滅亡。袁世凱五族共和,維護國家和民族不受分裂。是有功於中華民族的。

    載灃閒賦在家,日本人請他共謀大事。載灃斷然拒絕,絕不做有辱國格的事。1931年,溥儀任偽滿州國皇帝,請其父載灃為其輔政,但載灃不為所動,斷然拒絕,絕不做有辱國格的事。

    1951年,攝政王載灃病逝。

  • 9 # 脫離高階趣味的王閃爍

    這裡要從這位攝政王怎麼來的講起。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同時病危。為了安排自己的後事,慈禧太后在西苑福昌殿西暖閣召見了當時是軍機大臣的載灃等人,在慈禧太后的安排下載灃的3歲兒子溥儀被立為皇儲,“國事都由攝政王裁定,遇到非要請太后(指隆裕)懿旨的大事,由攝政王當面請旨”。隨著自己的兒子成為皇帝,此時的載灃走向了人生的最頂峰,成為清朝最後一位攝政王。但末代攝政王不好當啊,雖然位高權重但也不是為所欲為。辛亥革命之後辭去攝政王,他生日是正月初五,老北京過年有一個傳統,在初五這一天要破五。就因為這一個事情,載灃特別的不高興,嘟嘟囔囔的說,為啥要破五呢?所以每逢生日這一天,載灃在正月初五的日曆上都貼上紅紙,上面寫著醒目的兩個大字:“福祿”,然後載灃對著福祿兩個字,捻著鬍子微笑不止。 在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吃完被告吃原告,積極主張南北和談,讓溥儀遜位,那麼這位親生父親攝政王是啥態度呢?據溥儀轉述媽媽回憶,攝政王載灃在一次上朝回家後,對溥儀的媽媽長舒一口氣說道:“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而且滿臉的輕鬆。

  • 10 # 田軍726

    很多時侯,一個人的力量真太少了!…

    那感覺就如石達開被凌遲時…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身上的肉~一點點的被剜去…撕心裂肺的痛…只能咬著牙…靜靜的等死!~清朝末期-民國初年~最後連袁世凱都化為了塵土…他能怎麼樣?…他是個明白人!~知道天力迴天!…只等靜靜的等死!……聰明人永遠痛苦啊!…所以難得糊塗。

  • 11 # 雞史

    愛新覺羅·載灃,曾經在清朝最後的三年間即1908至1911年擔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這個職位的設立是為了代替他的長子當時還只有三歲的宣統帝溥儀處理政事而建立的,因此在這三年間載灃是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但是這個職位卻令載灃感到非常痛苦和憂慮,甚至可以說是他生命中最黑暗的三年。因為他不僅要承受來自朝野上下的巨大壓力,而且還要維護當時岌岌可危的清政府的統治。

    愛新覺羅·載灃

    載灃當上執政王首先要處理的就是袁世凱的問題。袁世凱是在戊戌變法中靠出賣維新派而發家的官僚,深受在位慈禧太后的信任和青睞。當時的袁世凱手握軍政大權,位列軍機大臣要位,在朝廷中有很大的勢力。這引起了一些王公大臣的嫉恨和擔憂,其中的肅親王善耆、鎮國公載澤和小恭王溥偉就聯名秘密向載灃金嫣要他下令剷除袁世凱,而且又因為載灃的哥哥光緒帝曾經留下了“殺袁除恨”的遺旨,在這種情況下,載灃便著手準備誅殺袁世凱,但是當時的重臣張之洞卻不同意殺袁世凱,他認為光緒帝剛剛駕崩,不宜大開殺戒。而且袁世凱在朝中黨羽眾多,一旦對他下手可能會引起軍隊的混亂。載灃因為自己的猶豫不決最終錯失了殺袁世凱的機會,只是罷免了他的一切官職。

    但是到了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之後,面對全國上下的革命浪潮,為了挽救清政府的命運,只得重新請袁世凱出山,任命他擔任總理內閣大臣。隨後不久,他便辭去了攝政王的職位,退隱至北京醇親王府,不再過問政事。直到1951年安詳離世,享年八十九歲。

    應該說載灃在攝政王之位上是想做出一點功績的,只是無奈當時的清政府已經處在滅亡的邊緣,他又缺乏治理國事的經驗和手段,最終也沒能改寫清朝覆亡的結局。

    載灃為什麼不殺袁世凱

    愛新覺羅·載灃,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因為他可以說是清朝在最後三年即1908至1911年之間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當時的皇帝是他的長子,年僅三歲的宣統帝溥儀,載灃擔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替年幼尚不能處理政事的溥儀治理國事。載灃在攝政王這個位子上曾經也努力過,想要挽救清朝的命運,當時最終還是以失敗而告終。這裡面的原因,除了歷史的潮流不可逆這個原因之外,載灃沒有趁機殺掉袁世凱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1908年11月14日,載灃的哥哥也就是光緒帝載湉突然駕崩,因為光緒死的時候只有三十八歲,沒有留下子嗣。於是在權傾一時的慈禧太后的一手策劃下,決定讓載灃的長子溥儀繼位。因為但是溥儀還只是一個三歲的孩子,不能親政,於是便任命載灃為監國攝政王,代替溥儀處理政事。

    在當時的朝野中,袁世凱的勢力是最龐大的,他擔任的是軍機大臣的職位,可以說是手握軍事大權,而且朝中黨羽眾多,這對清朝的安危成了很大的威脅。另一方面,袁世凱曾經出賣過他的哥哥光緒帝大力支援的“戊戌變法”的人,因此光緒帝對袁世凱也是非常憤恨的,基於這些原因,載灃決定誅殺袁世凱。但是卻遭到了另一重臣張之洞的反對,他認為光緒皇帝剛剛駕崩,現在誅殺舊臣是不吉利的,而且袁世凱在朝中的勢力和威望都很大,任何殺了他可能會引起朝廷的混亂。載灃覺得他說的有理,但是又實在擔憂於袁世凱的勢力,猶豫了很久之後,他最終並沒有殺掉他,而是以他需要養病為由,罷免了他的職務。就這樣錯過了除掉袁世凱的機會。

    雖然說就算除掉了袁世凱或許也不能阻止清朝的滅亡,但是可能會對當時的政局產生重大的影響,歷史可能也會改寫了。但是這終究只是假設,歷史是不可能重來的。

    載灃的晚年

    愛新覺羅·載灃,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宣統帝的生父,他曾經在1908至1911年期間擔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是實際上的清政府最高統治者。他的父親是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他同父異母的弟弟就是光緒帝載湉。應該說他的一生還是比較幸運的,雖然他出生在清朝末年這樣一個天下大亂的時期,在時局和身世的雙重影響下,他不得不做一些迫不得已或者根本不想做的事情,但是他能很快接受新事物,不像某些人一樣迂腐和保守。這從他的晚年生活中可以看出來。

    愛新覺羅·載灃和他的子女

    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後,迫於全國上下高漲的革命情緒,他被迫辭去了監國攝政王的職位,從此便不再過問任何政事,居住在只過自己安心和平靜的生活。他唯一的要求只是維持對皇室成員的優厚條件,不來打擾自己的生活便足矣。在“張勳復辟”的事件中,載灃對此事絲毫不關心,從頭到尾沒有參加過任何活動,也沒有說過一句關於對這個事件的看法和意見。之後,他的兒子溥儀受日本人邀請出任“偽滿洲國”的皇帝,溥儀也多次要求他跟自己一起過去,但是或許是因為他在擔任監國攝政王期間所受的痛苦和磨難使他難以忘記,他並不信任溥儀所說的話,最終也沒有跟隨溥儀過去。

    這樣平靜的生活載灃一直過了幾十年,在此期間,無論外界如何變化,統治天下的又是誰,身在醇親王府的載灃對此沒有發出過任何聲音和看法,或許他一生最大的追求便是過安穩的生活。一直到1951年,他安詳地病逝,享年八十九歲,一代王侯就這樣平靜的度過了自己的下半輩子。

    載灃的後代

    在近代史中,我們都知道一個人,那就是愛新覺羅·載灃,他是宣統年間的建國攝政王。也可以說載灃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載灃的後代有哪些人物。

    載灃的長子愛新覺羅·溥儀

    根據相關資料的表明,愛新覺羅·載灃的一生中有四個兒子和七個女兒,下面就讓我們具體來介紹一下。

    載灃的長子是愛新覺羅·溥儀,他出身於1906年,死於1967年。關於他的這位兒子,他可是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被稱之為清廢帝或宣統帝。

    次子是愛新覺羅·溥傑,他出生於1907年,死於1994年。愛新覺羅·溥傑,在生前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名譽理事,還是全華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三子是愛新覺羅·溥倛,他出生於1915年,死於1918年。

    四子是愛新覺羅·溥任,他出生於1918年,死於2015年。他曾經擔任了北京市第七、八、九屆的政協委員,後來在他退休後則是致力於清史的研究工作,還發表了諸多的文章。

    載灃的長女是愛新覺羅·韞媖,她出身於1909年,死於1925年。她曾嫁於郭布羅·潤良為妻,後來由於得了急性闌尾炎,由於當時家裡人比較不相信西醫,結果耽誤了病情,最終不幸去世,享年只有17歲。

    次女是愛新覺羅·韞龢,她出生於1911年,死於2001年。

    三女是愛新覺羅·韞穎,她出生於1913年,死於1992年。

    四女是愛新覺羅·韞嫻,她出生於1914年,死於2003年。

    五女是愛新覺羅·韞馨,她出生於1917年,死於1998年。

    六女是愛新覺羅·韞娛,她出生於1919年,死於1982年。

    七女是愛新覺羅·韞歡,她出生於1921年,死於2004年。

  • 12 # 齊東威

    愛新覺羅·載灃出生於清光緒九年正月初五日,字是“伯涵”,號為“靜雲”,在晚年時自號“書癖”,並改名“載靜雲”。他在光緒十六年也就是1890年的時候繼承王爵,成為第二代醇親王。後來因為在義和團運動中來自德國的公使克林德在北京遭到謀殺,於是他在1901年的時候派專使大臣前去德國道歉謝罪,並且還拒絕德皇跪拜等要求,堅持大義。

    在光緒三十四年的時候他擔任軍機大臣要職,並在同一年的11月份他的兒子溥儀繼承大統,而他則是擔任監國攝政王一職。在第二年,也就是在1909年的時候載灃擔任代理陸海軍大元帥一職。所以說,在清朝的最後三年的時間當中,愛新覺羅·載灃才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後來在宣統三年八月的時候爆發了辛亥革命,於是他被迫辭去攝政王這一要職,開始獨居家中,到第二年的時候他被迫同意兒子溥儀退位。

    於1928年的時候,遷往到天津居住,後來來到了東北並拒絕了日本人勸降的要求,還怒斥自己的兒子溥儀投靠日本,在此之後又返回關內居住。關於載灃將醇王府也在解放後貢獻給了人民政府當作辦公場所。最終在1951年初期的時候,愛新覺羅·載灃由於年老多病在同年的2月3日去世。

    愛新覺羅·載灃的一生沒有實現他的名字中的美好的寓意,但是他能夠順應時代潮流,主動辭任攝政王這個職位,體現了他的政治遠見和理性頭腦。

  • 13 # 故紙匯

    安安穩穩的當了老百姓,既沒有落魄,也沒有跟著搞復辟,更沒有跑東北找兒子,直到解放。還把幾個小兒小女培養成了自食其力的公民。還在王府裡開了家小學。

    政治上沒野心,心裡不糊塗,大勢上站的定,生活上也不奢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美國海軍損失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