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好多人推崇用平水韻寫詩。我有一點至今弄不明白。平水韻是根據古人的發音標準來決定韻律是平是仄。而有些字發音現在跟古代發音完全不同。比如一東二冬。那麼――如果我們今人在寫近體詩的時候。如何才能用平水韻寫詩?難道只是用古韻做韻腳。就拿七律來說。一首七律56個字。難道只是四個韻腳用平水韻?還是56個字全部都按平水韻來寫?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三江裡面就那麼幾個字。如果我要用的字在平水韻裡找不到。而我又不想用別的字替換。豈不是要廢了?還有格律真的重要嗎?如果重要。為什麼古人在書寫詩詞的時候。為什麼寧可錯了格律。也不捨棄某個字? 還有現在人寫詩,如果非要用平水韻來寫,那麼如何保證讀者也懂平水韻,如果不懂平水韻,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就讀不出格律美,那豈不是要鬧笑話了?
11
回覆列表
  • 1 # 層城鵷雛

    對於平時說普通話的我們來說,用平水韻寫近體詩比較困難,因為普通話裡沒有入聲字。那麼,我們該如何用平水韻寫近體詩呢?難道需要一個字一個字的去搜索韻部表嗎?

    其實完全沒有必要,普通話裡的一聲和二聲基本上都是平音,三聲和四聲基本上都是仄音。但是需要記住一些特殊的字,比如白、笛、蝶、石、發、歇、黑等,這些字在平水韻裡都是仄音。另外還有一些可平可仄的字,比如“看”字。時間長的話你自己就會總結了。

    近體詩是相對於古體詩來說的,包括律詩和絕句。近體詩有四個基本要素就是四聲,平仄,對仗,押韻。寫近體詩的時候,必須符合這些基本要求。比如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偶數句必須押韻。如果用平水韻寫詩詞,句子裡每一個字的平仄都應該遵循平水韻,韻腳不用說也得遵循。

    當創作詩詞的時候,非得用某個字而又不符合平仄的時候,可以採用拗救,當然有的人認為這屬於語病,我個人並不提倡。不到山窮水盡的時候,是不會採用這最後一手的。

    詩詞當以韻律為美,讀起來琅琅上口並不難,一定要多學習,多積累,多運用。如果文化底蘊淺,是很難寫出高雅詩詞來的,我想起了一副對子,用來形容這些人再恰當不過了: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黃月季花

    燦燦金黃驛路開,殷紅淺白若凡胎。

    移栽庭院花池裡,夜夜香風沁夢來。

  • 2 # 古詩今詞

    你的問題有點多,但有理有據,說明你已經進入思考格律原理的階段,如今有此覺悟之人已然不多。作為曾經和你一樣思考這些問題的人,我很樂意為你一一解答。

    1.古代和現代發音不同,有必要用平水韻嗎?

    古代不止平水韻一本韻書,韻書的制訂都是按照是發音來歸類韻部的。古代漢語一直在變化,但都圍繞“平上去入”的四聲原則;現代普通話沒有入聲,但有一些方言保留了入聲字,用這類語言寫詩可以沿用平水韻。

    如今寫詩用平水韻還是新韻,只需根據語言習慣來選擇。

    2.如何用平水韻寫詩?

    首先,既然是用平水韻寫詩,當然是整首詩的平仄都按照平水韻的標準,而不僅僅是押韻而已。

    其次,你也注意到了,格律詩要求一韻到底,一東和二冬,三江和七陽等,這些雖然韻部不同,但發音是極其相似的,我們稱之為鄰韻,而鄰韻為什麼不可以用來押韻?

    其中早在唐代,就有人提出這方面的異議,他們認為只要發音相似就可用來押韻,所以有唐詩中有不少押鄰韻的作品存在。而宋代之後科舉有嚴格要求,除了首句可以押鄰韻之外(孤雁出群),必須一韻到底。後人為了解釋唐人押鄰韻的現象,美其名曰“葫蘆格”、“軲轆格”等。

    從近代開始,平水韻已經流行鄰韻通押,所以也不必拘泥於窄韻和寬韻,本韻不夠,鄰韻來湊。對此我贊同啟功的提議:

    平仄需嚴守,押韻宜放寬。3.格律重要嗎?古人為什麼有出律的情況?

    我們要明白一點,詩不僅僅只有格律詩,還有古體詩。我們看陶淵明、李白、杜甫等人的古體詩,會覺得遜色嗎?當下被盲目吹捧的《春江花月夜》,也是一首古體詩,誰還能說古體詩不如格律詩?

    只有水平不夠的人,才會拿格律說事。

    當然,不同體裁有不同的規則,如果要寫格律詩,那麼就得按格律詩的規則來說。當然,如果意境和格律有衝突,那麼偶爾出律是無妨的。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看古人出律的作品,一般一首詩只有一個地方出律。要是出律的地方比較多,那就是格律的基本功還沒掌握。

    再強調一遍,說格律會限制意境的,都是初學階段。格律只要接觸久了,隨口口占都是符合格律的,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唯手熟爾”。

    4.用平水韻寫詩,讀者讀的懂嗎?

    詩的本質是文字遊戲,寫詩講究的意境都是從文字中得來的而非格律。所以不管作者用什麼韻,只要你看得懂文字,一樣可以領會個中意境。這就相當於於今人看古詩,雖說語言不同,也不妨礙其流傳。

    唯一有缺憾的一點,就是不能完整地體驗格律之美,特別是用古韻的入聲字作韻腳的時候,讀不出詩的和諧感。

    有些時候我也覺得奇怪,那些堅持寫詩必須格律、格律必須用平水韻之人,往往是不知道入聲是怎麼讀的。

    身陷格律,卻不能理解格律的初衷到底是為了什麼,我覺得這本身也是個笑話。

  • 3 # 使用者95548567742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相信有很多初學寫詩的人都有這種疑問。從描述中看出,題主是一個很認真的人,把各種問題都想到了。現在我也來認真的回答這個問題。

    一,寫近體詩用哪種韻書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和喜好。喜歡用平水韻就用平水韻,如果對平水韻瞭解不夠或有疑問,完全可以用中華新韻。只不過不可兩種韻體混用。

    二,描述裡以七律為例,就來說說七律。七律共有四種格式,以仄起入韻的格式為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一般只有四個韻腳,如果首句入韻的話有五個韻腳。韻腳這四、五個字必須用平韻並且是同韻。也就是說用“一東”就都用“一東”,用“四支”就都用“四支。”至於其他的字則必須按照平水韻的平仄來用。

    三,描述中還舉了一個“三江的例子”。當然人們寫格律詩的時候會盡量避免這些韻字少的韻,如果一定要用到三江韻,不是還有十個字可供選擇不是,選出四個字來還是不成問題的。就是選用字數最多的四支韻也不過就用四、五個字而已。

    四,如果題主在寫格律詩的時候有些字實在是替換不了,當然不能“以辭害意”,頂多不寫格律詩,就寫古體詩不也很好嗎?

    不過,古體詩也是要限韻的喲,只不過可以用鄰韻(比如一東二冬可以混用)。

    五,最後來說說閱讀的問題。

    雖然現在有許多人不懂古韻,但一點也不影響古詩詞的韻律美。從幼兒園的孩童到白髮蒼蒼的老叟,那個不會背誦幾首古詩。就連不識字的農婦能來上幾句“鋤禾日當午”“床前明月光”吧。所以題主的擔心是不必要的。只要作品優秀,還怕沒人欣賞?

  • 4 # 西樓月滿堂

    一下問了這麼多問題,反覆看了幾遍,才稍微記住一些,以下就作以簡單的整合回答題主的問題。

    寫律詩當然要用平水韻了,而且整首詩都是用平水韻,就是說平仄用的都是古字音調,押韻當然要壓同一韻部的字,如果你是用中華新韻,一定要註明,不然對於懂律詩的人一般都按照平水韻去判。寫好一首律詩豈是一件容易的事,律詩就是就像是戴上腳鐐的舞者,如果帶上這腳鐐,把這舞蹈動作跳出優雅完美的動作來,可想而知是高超的技藝,腳鐐已是多餘了。

    律詩在唐代初中期未完善之際,會出現許多出律的詩,特別是唐詩三百首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到了宋代律詩規則完善,詩人寫格律詩幾乎很少有不按照格律來寫詩的,如果為求詩意,極個別處還是可以不按照平仄來寫,切記大忌不可犯,小忌儘量不犯,這只是極個別處,犯了大忌對於懂律詩的人來說那簡直最大的敗筆。如故一首律詩寫下來,每句都有毛病或很多處,那就不能叫律詩,所以一首律詩極個別一句有出律現象還是可以的,這種度還需個人進行了解掌握,筆者一般一首律詩寫下來最多能容忍兩字出律,再多已是無法直視。寫詩肯定想給懂的人看,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伯牙為何絕弦,不就是無人懂嗎?話又說回來,能按照格律來寫,最好是按照格律,畢竟律詩發展已經穩定下來了,如果大家都不按照規則那還要格律有何用豈不亂套了,自然有自然的法則,詩有詩的規則,違反規則即便寫的再好,也無人欣賞,有也是不懂門的人。

    讀者有懂律詩的有不懂律詩,先說不懂律詩的讀者看到辭藻華麗又優美的律詩,卻不知到底好不好,好在哪裡,完全不按照格律來寫都一個勁的說好,這種吆五喝六的聽聽看看也就罷了。再簡單的談及律詩用韻,寫詩用韻的時候可以選擇比較寬的韻去選,韻有窄韻寬韻,顧名思義,韻部字多的是寬韻,字少則窄韻,古人寫詩也是很少用窄韻,寫之前一定要選好韻部,不然就真的出現想用的韻字不在一個韻部裡面,自然要重新修改,要麼真的就廢了。不管寫什麼詩(新詩除外,新詩外國引進的),必須押韻,律詩四句八句分別是二、四、六、八必須要押韻,如果是排律,那就這種規則繼續押韻下去,但是排律難度更大,除首尾句不對仗,其餘句必須對仗。以上在這保證的前提上,絕句或七律詩全句皆可以押韻,也可以五六七句押韻,可以用鄰韻,相鄰的韻,比如壓的是一東韻部,你可以用鄰韻二冬來壓韻,這樣用韻有前提情況下方可使用。一首詩如果不押韻,如果不押韻那就不能稱作詩了,寫個打油詩還要求押韻,更何況嚴格的律詩。

    在稍微說下律詩對仗,就因為唐代格律詩沒有穩定下來,所以對仗也就比較五花八門,有一二句對仗的,有三四句對仗的的,有的只有七八句對仗,但是八句的詩多數還是中間四句對仗,這只是侷限在唐代,以後都是中間四句對仗,就是頷聯頸聯對仗,這格式是死的,在這基礎上其它句可隨意對仗或不對仗。排律詩上面已提及了,就是首尾可不對丈,中間所有句必須對仗。

  • 5 # 張科7850

    如何用平水韻寫近體詩?這種問法讓人莫名其妙。

    什麼叫平水韻,這個常識性的問題就不說了,只說說漢字的音。字音由聲母、韻母、聲調組成。所謂押韻,就是在韻腳位置用韻母相同的字;再嚴格一點,不僅韻母相同,聲調也得相同。所謂格律,就是一句話,在遣詞造句時將平聲字與仄聲字錯落開使用,朗誦起來有一種起伏感、韻律感。這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麼呢?方言!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有普通話。古代的普通話叫“雅言”。孔子在家裡跟鄰居聊天就用當地的方言,到了朝堂上發言則用“雅言”。見《論語》。“雅言”或普通話其實就是一種“政府方言”。今天的普通話與古代的“雅言”肯定不是“一路子方言”,字音是不一樣的。唐朝的“雅言”可能更像粵語或閩南語;元朝的北方官話可能更像山東萊州一帶的方言。見《中原音韻》。那麼,用粵語寫的詩,用普通話來讀,能押韻嗎?同理,用古代的平水韻(儘管是201部的寬韻)、也就是用那樣一種方言寫的詩,我們用普通話來讀,能押韻嗎?不能!也不是那麼回事。所以,這個問題提的有毛病,屬於缺乏音韻學常識。

  • 6 # 寒夜客來茶當酒1

    資訊量有點大。

    我是一個初學者,願就題主和各方家學習,探討,釋疑。

    首先是新舊韻之疑。舊韻《平水韻》成文到認可,也無須敘述了。它是有唐以來各詩家用韻的總結。在當時是有助習作者行詩的工具書,有很大的權威性。至今尚古崇古或附庸風雅(包括我自己)的人,大多以古律絕用《平水韻》部之韻為真。其實,就漢語發展到今天,好多普通話作者無法適應,造成爭議。《中華新韻》尚不太成熟,同韻母確實應該同韻,但一讀古詩也無以適從。入聲的演變令初學者懷慮,不知如何是好。

    但這個問題有方家獻策:即用《平水韻》入詩者,入聲一律作仄聲處理;以《中華新韻》成文者,入聲便只能行平了。所作體裁,應註明韻別,體裁別。沒有註明的,可視為自由體,古風,舊體詩。

    其次,就《平水韻》韻部,一則有寬有窄,二則冬東難辨。但一經用韻,窄韻險韻一為之,則只能走到底,按規矩辦事。一闕七律,多則五韻,少可四韻,要求嚴格的,就必須遵守。

    第三,是提到以韻害意的,這個不必拘泥,以意境,詞可暢意為主,不要削足適履。但如出韻,也應通順適口用鄰韻,如果要求嚴格,還得主動註明。

    失律可以用互救和拗救補之,以免孤平,三仄三平。

    最後,現代人怎樣讀《平水韻》的舊體詩?

    見仁見智,一則要對古名家名詩存有敬畏之心,他們成詩,是多年文化修養的積累,是對事物風景哲理高度概括,為了成詩作詞,是用了很大功夫的。至於不懂平仄,不懂入聲也不大重要,讓良好的意境,哲理,風情,薰陶自已罷了。如果學習寫詩,也應量體裁衣,按部就班。切忌好高鶩遠,急功近利,詞句堆砌,盲目用典,強作懷愁,無病吟呻,扭怩作態,似懂非懂,故作高深。

    再三說明,我是一個初學詩者,願以此拋磚引玉。

    用兩首去年終初雪時的所謂絕句結束,請批評。

    常伴梅前待雪時,

    中宵不寐夜歸遲。

    狂歡不敢高聲語,

    怕道山妻笑我痴。(平水韻.四支)

    牆角蒼枝醉已醺,

    羞羞掩掩盼何人?

    昨宵有客紛飛至,

    盡獻清香以待君。(平水韻.十二文)

  • 7 # 流行皇帝

    他媽的,這裡好多白痴!

    簡單的說,普通話成音,十三轍,媽的,亂死了平水韻,四聲。注意,普通話是偽四聲,變成音符,哆,咪,發,啦(簡譜1、3、4、6),一個自然調都沒有,所謂五音不全。

    平水韻,陰陽平上去入,(簡譜1234567i)一個自然調,五音加文武二絃即七音(1234567多瑞秘法所拉起),再加老子字等半音轉調,合起來即(1234567i)

    請問你普通話五音都不全還意淫唱格律,格律對應公尺,編音樂用的,還管節奏,你普通話創造出來都不是寫詩填詞搞吟唱編音樂的,所以,自古五絃七絃等多種樂器都是對應公尺格律四聲,普通話的用不上啊,所以,平水適合格律詩詞,如果硬用五音不全的普通話,不但貽笑大方,而且讓懂的一頭黑線,看你在那裡理直氣壯的瞎弄簡直觀之慾嘔。

    其實,普通話可以自我編一個格律,適合普通話的,或叫新律,用普通話韻。但是從普通話最初的雛形《中原音韻》到現在,都沒有人搞出來過,本來有人想將普通話作北曲速成韻,但是還是切不進音樂裡,現在普通話填唱歌的歌詞都是普通話自動變聲變調,它勉強可以唱四個音,其他三個唱不了,跛腳鴨,啐!!!

  • 8 # 老街味道

    如何用平水韻寫近體詩?

    一、好多人推崇用平水韻寫詩。我有一點至今弄不明白。平水韻是根據古人的發音標準來決定韻律是平是仄。而有些字發音現在跟古代發音完全不同。比如一東二冬。那麼――如果我們今人在寫近體詩的時候。如何才能用平水韻寫詩?

    如何才能用平水韻寫詩?這個問題很簡單,平水韻是有書可查的,現在手機上網也很方便,把握不準的字查一下即可。詩詞寫完以後,也可以在網路上檢測一下。不是特別麻煩。

    一東二冬、十四寒十五一先十四鹽十五鹹等等不是一個韻部,所以用平水韻作詩自然麻煩得多,填詞時大多數鄰韻是可以一起用的,相對簡單些。

    當然,初學作詩的人也可以用新韻作詩,今年推廣的中華通韻只有十六部,簡單得多,用什麼韻作詩是自己的自由。

    二、難道只是用古韻做韻腳。就拿七律來說。一首七律56個字。難道只是四個韻腳用平水韻?還是56個字全部都按平水韻來寫?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56個字全部用平水韻,不僅僅作韻腳。目前的規則是用新韻作詩一般要註明新韻,否則預設為用古韻。

    用新韻和用古韻做詩詞是自己的自由,沒人限制,但是不能混著用。當然一定要混用,也沒有人管,畢竟沒有科舉了,考試也不考。

    三、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三江裡面就那麼幾個字。如果我要用的字在平水韻裡找不到。而我又不想用別的字替換。豈不是要廢了?

    1、古韻根據每個韻部的字數多少,有寬韻、中韻、窄韻、險韻一說,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中評價韓愈:

    退之筆力,無施不可....得韻窄,則不復傍出,而因難見巧,愈險愈奇,如〈病中贈張十八〉之類是也。....以謂譬如善馭良馬者,縱橫馳逐,惟意所之。至於水曲蟻封,疾徐中節,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聖俞戲曰:「前史言退之為人木強,若寬韻可自足而輒傍出,窄韻難獨用而反不出,豈非其拗強而然與?」坐客皆為之笑也。

    宋朝梅聖俞說,韓愈為人倔強,用寬韻時反而會換韻,窄韻很難單獨用,他反而一韻到底,是不是太好強了。

    寬韻:包括四支、一先、七陽、八庚、十一尤、一東、十一真、七虞。中韻:包括十三元、十四寒、六魚、二蕭、十二侵、二冬、十灰、八齊、五歌、六麻、四豪。窄韻: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刪、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鹽。險韻:包括三江、九佳、三餚、十五鹹。

    2、三江屬於險韻,作詩一般儘量避免,當然作絕句還簡單一些,八句以上的多韻律詩就難了。古人用險韻作詩常常是為了炫耀技巧。作古體詩可以換韻、可以用鄰韻,但韓愈作詩用寬韻時他換韻、用鄰韻,用窄韻時他偏偏一韻到底。看看這首詩:

    中虛得暴下,避冷臥北窗。不蹋曉鼓朝,安眠聽逄逄。籍也處閭里,抱能未施邦。文章自娛戲,金石日擊撞。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談舌久不掉,非君亮誰雙。蘇軾也有,例如:留題延生觀後山上小堂(宋·蘇軾) 用窄韻十四鹽溪山愈好意無厭,上到巉巉第幾尖。深谷野禽毛羽怪,上方仙子鬢眉纖。不慚弄玉騎丹鳳,應逐嫦娥駕老蟾。澗草巖花自無主,晚來蝴蝶入疏簾。

    看看杜甫的《進艇》  押江韻 

    南京久客耕南畝,北望傷神坐北窗。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飛蛺蝶元相逐,並蒂芙蓉本自雙。茗飲蔗漿攜所有,瓷罌無謝玉為缸。

    題主問:如果我要用的字在平水韻裡找不到。而我又不想用別的字替換。豈不是要廢了?

    是的,俗話說沒有金剛鑽,不亂瓷器活。詩詞寫作選韻是重要的一步,避免險韻是大多數詩人的選擇。碰到這種情況怎麼辦?

    第一可以逃避: 換其他韻部,或者可以用新韻;

    第二如果堅持不換韻,可以查一下古人的詩詞作品,看看人家是怎麼用的這個韻部。

    第三停下不寫了,等到以後來了靈感或者功力有所及再寫, 柳暗花明之時,也是水平提高的時候。

    三、還有格律真的重要嗎?

    齊梁永明體就開始講究格律了,對於真喜歡原汁原味古詩詞的人,非常重要,是必須品。

    不懂格律,隋唐以後的古詩詞其實“只得徐妃半面妝。”

    四、如果重要。為什麼古人在書寫詩詞的時候。為什麼寧可錯了格律。也不捨棄某個字?

    第一,您以為錯了格律的詩,未必是錯了格律,格律詩有很多拗體句式和變格,詳細請看《老街詩詞閒話11-格律詩怎麼救拗?》例如:

    杜牧 (唐)《江南春》第三句是拗句,這是一首拗體律絕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第二,舊體詩中有近體詩和古體詩,古體詩不需要遵守格律,例如:

    李白的靜夜思是一首古體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第三律詩發展中,有不合律的階段如;

    崔顥的《登黃鶴樓》前四句是古體,後四句是律體,嚴羽稱之為“古律”《滄浪詩話》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其他形式還有,內容太多這裡就不說了 ......

    五、還有現在人寫詩,如果非要用平水韻來寫,那麼如何保證讀者也懂平水韻,如果不懂平水韻,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就讀不出格律美,那豈不是要鬧笑話了?

    您讀唐詩宋詞是笑話嗎?你讀杜甫的《秋興八首》、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認為

    是要鬧笑話了嗎?

    平水韻與隋朝、唐朝、宋朝早期的韻書一脈相承而來,為詩人所用一直到今天,在元朝入主中原後,實際音韻就有變化了,明朝恢復下江官話後,清朝又有了變化,但是乾隆作詩也是要學平水韻的。

    今韻古韻最大的區別是:今天普通話的入聲沒有了(元朝清朝就開始消失了)。但是南方的方言裡還有入聲,喜歡吟誦的話還可以把入聲字讀作短促的去聲,另外即使按照普通話讀一樣有韻律美,鬧笑話完全是多慮了。

    唐宋的詩詞讀起來不是笑話的話,難道清朝人的詩詞是笑話嗎?清朝的詩詞不是笑話,今天的詩詞是笑話嗎?

    結語

    作詩用什麼韻是自由的,喜歡古詩詞就一定學古韻,這是建議與忠告,不是命令。

    格律是必須懂的,道理不用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板被吹黑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