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雅宋

    資訊爆炸時代,一方面我們感到飢渴,渴望獲取更新的資訊。另一方面,資訊繁雜,人呢們希望減少資訊,直接接觸優質資訊。對讀書亦是如此。

    想讀很多書,不遺餘力地蒐集書目,諮詢其好壞優劣,然而,留給讀書的時間,卻非常有限。這大概是資訊時代典型的焦慮人格了。

    讀這本書,讓我發現好書至少有以下兩種標準:其一,好書,一旦被閱讀,便很難停下來,讓人恨不得一口氣讀完;讀書走神的毛病,在不知不覺中竟然被治癒了。其二 ,足夠精彩的好書,很難一口氣讀完,那些精彩的片段,共鳴的光點,讓你總是忍不住停下來,細細品味,唯恐因為匆忙,反而糟蹋了好書。

    且看本書的部分精彩片段:

    小標題為答主所加。

    論愛

    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真正的愛,能夠使人發生改變,它在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擴充,而非純粹的自我犧牲。真正的愛,能使自我更為完善。愛,在某種意義上是自私的,最終追求的則是自我完善。當然,自私與否,不是判斷愛的標準,唯一的判斷標準是,愛——永遠追求心智(或精神)的成熟,除此以外,都不是真正的愛。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於海生譯,吉林文史出版2007年版】

    真正的愛,須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獻,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使愛的物件得到成長,就必須付出足夠多的努力,甚至是自我犧牲,不然,愛的願望就會落空。

    真正的愛,來自雙方心靈的意願,而不是一時衝動。真正的愛,是自我決定和選擇,無論愛的感覺是否存在,都要奉獻出情感和智慧。

    真正的愛,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慮,是奉獻全身心的重大決定。

    愛最重要的體現形式,是關注。愛某個人,一定會關注對方,進而幫助對方成長。我們必須把成見放到一邊,調整心理狀態,滿足對方的需要。對對方的關注,是出自自我意願、摒棄惰性的行為。

    論傾聽和自律

    真正的傾聽,意味著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此時,傾聽者能夠暫時把個人想法和慾望放在一旁,儘可能地體會說話者的感受。說話者和傾聽者都能感受到愛的力量,進而都能實現自我完善。傾聽者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話語上,會使說話者心有靈犀,更為坦誠,更願把心靈全部敞開,而不是有所隱藏。這能增進雙方的理解和信任,心心相印,共同跳起愛的“雙人芭蕾舞”。這是耗費精力的過程,而且須以愛為出發點。基於共同成長、自我完善的意願,才能夠達到傾聽的目的。

    接受心理治療,未必會降低成長的風險,心理治療的價值,在於它能提供恰當的鼓勵,給予病人足夠的勇氣,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本書作者M·斯科特·派克】

    真正具有愛的人,絕不會隨意批評別人或與對方發生衝突,他們竭力避免給對方造成傲慢的印象。動輒與所愛的人發生衝突,多半是以為自己在見識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心愛別人,就會承認對方是與自己不同的、完全獨立的個體。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旁觀者的確比當事人更清楚,知道怎麼做才合乎邏輯。旁觀者也可能擁有更高的道德或判斷力,這時候,他們有義務指出問題的癥結。因此,富有愛心的人,經常處於兩難境地———既要尊重對方的獨立性,又渴望給予對方愛的指導。勤於自省,才能走出這種境地。如果你具有愛心,而且想幫助對方,首先必須進行自我反省,確認自己的觀點是否有價值。真正以愛為出發點的人,應該經常反思下列問題:

    〖“我看清了問題的本質嗎?”

    “我的動機是為對方著想嗎?”

    “我發現了問題的癥結,還是出於模模糊糊的假想?”

    “我是否真正瞭解我所愛的人?”

    “他的選擇是否可能是正確的,我卻因經驗有限才覺得他的選擇不夠明智呢?”

    “我想給所愛的人提供指導,是否出自一己的、自私的目的?”〗

    真正以愛為出發點的人,總是致力於自我完善,讓自己具備起碼的道德和智慧,然後才會行使批評權。他們深知肩負的責任。愛,使他們勇氣倍增,敢於面對任何考驗。相應地,強大的責任感,會使人更加謹慎而沉穩。也可以這樣說,惟有真愛帶來的謙遜和誠實,才能使我們勇氣倍增,使我們行使權力時遊刃有餘,也更加接近我們心中的上帝。

    自律的力量來自於愛,而愛的本質是一種意願。自律,是將愛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過程。所有的愛,都離不開自律。真正懂得愛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約束,以此促進對方心智的成熟。

    真正掌握和控制情感的人,不僅不會缺少激情和活力,而且能夠使情感更為深沉和成熟。

    論婚姻

    愛的重要特徵之一,在於愛者與被愛者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物件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妻子的意義和價值,是儘可能滿足她自己的需要,儘可能使她的心智獲得成熟。這不僅對丈夫有好處,也是為了她本人乃至上帝的榮耀。

    婚姻和家庭,好比是登山運動的後方營地,登山者要取得成功,必須完善後方營地,保證食物和藥品的供應,一邊隨時在營地裡休息,補充營養,一邊準備攀登下一座高山。一流登山者籌備後方營地的時間,甚至不少於實際登山所用的時間。原因在於,後方營地是否穩固,糧食是否充足,關係到能否完成登山任務,乃至關乎個人的生命。

    男人的婚姻出現問題,在於婚後只想著登山,對後方營地(婚姻)卻缺少經營。他們以為營地裡衣食齊全,井然有序,隨時都可以供他使用,他不需要花費力氣,對營地進行修繕和維護。

    女人婚姻出現問題,常常在於女人婚後覺得萬事大吉,以為其人生價值就此實現。她把後方營地當成人生巔峰。丈夫在婚姻以外的一切努力,一切創造性的成就,不僅無關緊要,甚至只會讓她充滿敵意。她要求丈夫“改邪歸正”,把精力完全放在家庭和婚姻上。

    婚姻,是分工與合作並存的制度,夫妻雙方需要奉獻和關心,為彼此的成長付出努力。理想婚姻的基本目標,是讓雙方同時得到滋養,推動兩顆心靈的共同成長。雙方都有責任照顧後方營地,都要追求各自的進步,都要攀登實現個人價值的人生巔峰。

    夫妻雙方只有更加獨立,而不是“合而為一”,才能保持各自的情操和特性,才能使婚姻生活更為美滿。因懼怕孤獨而選擇婚姻,註定不會成就幸福的婚姻。真正的愛尊重彼此的獨立,也敢於承擔分離和意外喪偶的風險。成功的婚姻,能夠為心靈提供更好的滋養,並且成就輝煌的人生旅程。

    夫妻雙方以愛為出發點,為對方的成長盡心盡力,甚至適當做出犧牲,才會獲得同等乃至更大的進步。夫妻任何一方登上人生的頂峰,都可以大幅度提高婚姻質量,將情感和家庭提升到更高層次,進而推動全社會的健康發展……當然,在追求成長的過程中,孤獨和寂寞常常是不可避免的。

    心理治療最重要的原則之一,不是依靠單純的激勵,不是藉助於任何“符咒”或採取特殊治療方式,而是醫生與病人之間,要彼此做出承諾,要進行卓絕的努力。治療者必須為了病人的成長而進行自我完善,承受沒有退路的風險。他們要始終如一地關心病人,願意為此付出更多的精力……真正的愛,是讓心理治療順利進行的最重要因素。

    許多人產生心理疾病,都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愛,或者得到的是畸形的愛。醫生給予病人更多的愛和關心,才能夠使他們的心理得到補償,使疾病更快地得到治癒。心理醫生不能真心地去愛病人,就無法使治療產生療效,更不要說立竿見影了。不管心理醫生受過多麼好的訓練,沒有真正的愛,或者缺少自我完善,心理治療只會以失敗收場。

    一個人堅持不懈,跋涉於心智成熟之路,愛的能力就會不斷增長。假如心理醫生被外界因素過多地限制,就不應超出自己愛的能力範圍,勉強嘗試其他心理治療。沒有愛的心理治療,不僅不可能成功,甚至只會帶來危害。如果你每天能“愛”六個小時,那麼你應當感到滿意,因為你的愛的能力,已經大於大多數人了。

    心智成熟的旅途是漫長的,你需要更多的時間學習自律,使自己具備更強的能力。只有這樣,你才能對朋友和家庭進行心理治療。在所有時間都能去愛別人———這是一種理想,一種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可能最終實現的目標,但是,在短時間內,你根本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

    愛的風險之一,是必須進入未知的領域。我們必須放棄落後的、陳舊的“自我”。把陳腐的、過時的認知踩到腳下,及時拋棄狹隘的人生觀。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似乎不做任何改變更符合我們的惰性。我們更容易保持現狀,更願意使用以“小宇宙”為基礎的舊地圖。我們不想讓舊有觀念遭受絲毫損傷。但是,這樣無異於自掘墳墓,與心智的成熟之路背道而馳。我們應該對過去的信仰提出疑問,主動探索陌生領域,挑戰某些久被視為真理的結論。只有懷疑和挑戰,才能使我們走上神聖的自由之路。

    心智的成熟,就是一個人特殊的進化模式。我們的肉體……隨著年紀增長,體能的衰退不可避免,但在人的一生中,心靈卻可以不斷進化,乃至發生重大改變。換句話說,心靈可以產生全新的生長模式,心靈的能力可以與日俱增,直到死亡為止。

    心靈的成長、心智的成熟,需要不斷努力,而且必然是艱苦的過程,它必須與自然力量對抗。還要反抗循規蹈矩的自然傾向。我們習慣於保持原狀,我們熱衷於使用陳舊的地圖、陳舊的方法;我們習慣於走平坦的道路,害怕道路上荊棘遍佈。在反抗自身自然性的過程中,心靈還要同熵的力量對抗。

    所謂邪惡,就是為所欲為、橫行霸道式的懶惰。

    愛是懶惰的對立面。一般意義上的懶惰,無非是消極地失去愛的能力……邪惡是運用一切影響力,阻止他人心智成熟,阻礙別人自我完善的行為。一般意義的懶惰,只是對自己和他人缺少愛心,而邪惡則視愛為仇敵,與真正的愛完全對立。

    心靈的力量不斷積聚,還會帶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孤獨感……心智的成熟度接近頂峰的人,就像是一呼百應、權傾天下的王者。他們不可能推卸責任和過錯,也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怎麼辦。他們沒有與其處境和感受相當的人,以便容許自己釋放壓力,發洩痛苦。也許別人可以提出建議,但決定權仍掌握在政治當權者手裡,一切後果都由他們自行負責。從另一個角度看來,心靈的力量帶來的孤獨感,要比政治權力更加突出。

    (作者青年時代照片)

    心理治療進展順利,意味著病人不再軟弱,不再害怕應對無情的現實。病人會突然間意識到,他們有能力實現自己的願望,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這種無限自由的感覺,卻可能讓有的病人感到恐懼:“如果我可以為所欲為,”他們緊張地說,“那麼還有什麼力量能阻止我犯下錯誤、做出不道德的事情,甚至故意去實施犯罪呢?還有什麼因素能阻止我濫用自由和力量呢?僅僅依靠愛和付出,就能夠使我擁有足夠的自制力嗎?”

      病人有類似的想法,足以證明他們具有了相當程度的愛。愛和付出,能夠使我們懂得自我約束,而不致濫用心靈的力量……我們也不能把愛和付出想象得過於可怕,乃至不能發揮自己的能力。有的人要經過許多年,才能夠克服心靈的恐懼。坦然面對潛意識的召喚。

    最後,希望大家直接閱讀原書,多讀經典,行走在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幸福人生之路上!

  • 2 # 野離離

    01

    無底線退讓不是美德,心智成熟之路漫漫矣

    我一個朋友芝芝跟我說她又懷孕了,我嘆了口氣,問她一句:何時才是頭?

    之所以這麼問,肯定她這不是第一胎了,實際上她已經有兩個閨女了,小閨女才一週歲多一點,大閨女也才剛上幼兒園,從出生到現在都是一個人帶,偶爾自己的母親會抽空來幫下忙。

    每次被孩子鬧到崩潰的時候,她不知發過多少次的誓,怨恨婆婆不出力就算了,連看孩子的次數一隻手都能數的過來,也後悔過嫁給現在的老公,一直不明白當初腦子怎麼就進了水呢?

    是啊,好歹也是一個還算好的大學畢業的呀,幾年過去了怎就成了一個怨念深重的婦人?怎麼就活成了當初自己最瞧不起的人?

    她跟她老公是相親認識,說實話,男方長的不錯,家庭條件要比她家好,公公婆婆都是開店做生意的,他老公大學畢業之後留在省會上班。芝芝家人都非常中意,這門親事,男方點了頭就算定下來了。

    婚後生活無所謂好壞,反正還是能過的下去的,第一個轉折是芝芝第一胎生了閨女,婆婆好歹是回來看了一下又藉口店裡忙走了,二胎又是閨女,婆婆這次連看也懶的回來看了。

    我勸她說,等小寶能上幼兒園了,就出來上班自己掙錢。她反問:“那個時候我都五六年沒上班了,我還能幹啥?再說30出頭了才出去上班,總感覺不是那麼回事兒。”

    那能怎麼辦呢?接著生唄。“我現在還算年輕,就不相信別人能兒女雙全我就不能,現在家裡這個情況,無非是少了一個兒子。

    所以,就有了開頭的那一幕。在芝芝看來,只要生了兒子就萬事大吉,婆媳關係就能和睦了,夫妻之間也會更加融洽了。

    而這,就是典型的心智不成熟的表現。她沒看到的是她的無底線妥協將為以後的生活埋下隱患,無限容忍也就允許了他人能任意踩踏她的自尊,自己礙於面子逃避上班掙錢取得經濟獨立,最終獨立人格也將離自己而去。

    人生不易,確實,暢銷書《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認為:人生苦難重重。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要經歷各種各樣的苦難,但卻沒有多少人願意正視苦難。有的選擇直接回避,有的人會盡量拖延時間,希望問題會自行消失;有人不願正視問題,故意裝作看不見,或者儘量忘記它的存在;還有人會可以借用藥物等來麻醉自己,在自欺欺人的假象中換取短暫的解脫。

    但你必須記住的一點是:你不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這句話出自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派克畢業於哈佛大學並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心理學方面高材生。因為長期從事心理治療實踐,積累了大量的診治心理問題的經驗,取得了卓著的成績,在心理治療領域,派克有著非常深刻的瞭解和獨到的見解,這本經久不衰,暢銷20多年的傑作《少有人走的路》應運而生。

    這本書開篇就給我們打了一劑預防針: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只有面對生活種種刁難時,迎難而上,披荊斬棘,開闢一條通往光明自由和境界更高的路,這條路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

    02

    不自律無人生,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最主要工具

    富蘭克林說:唯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教益。是的,承受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痛苦,在這個過程中問題可以開啟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活躍我們的思維,也將給我們提供新的思路,我們會從痛苦中學到很多東西,但前提是,自律。

    何為自律?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積極勇敢地面對問題,並著手解決問題。這才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辦法。堅持自律就需要了解自律的四個原則,分別是: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於事實和保持平衡 。

    1,推遲滿足感。直白地翻譯過來就是“先吃苦,後享受”。但問題是人類天生是喜歡享受大於吃苦的,唯有從小接受到父母以自律原則為後盾的管教,培養了推遲滿足感的意識,父母以身作則,這種才尤其是對於孩子我們要從小培養他們這種意識,教出來的孩子自然更加知書達理,自信有愛。

    2,承擔責任。沉默會自我繁衍,問題也會。如果出現了問題,你只是逃避或者寄希望問題會自行消失,到最後可能就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包括心理問題,可以表現為神經官能症和人格失調症,它們都是責任感出現問題所致,這就是前面所說的,不解決問題,自己就成了問題。

    3,忠於事實。每個人都說過謊,在派克看來,謊言分為兩種,分別是刻意隱瞞真相的白色謊言以及與現實完全不符的黑色謊言。不忠於事實就意味著故步自封,不會進行自我深刻的反省。長時間的自欺欺人,也是導致心理疾病的罪魁禍首。

    4,保持平衡。失去平衡也將失去對事物的掌控。想要在彼此衝突的需要、目標以及責任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就要求我們懂得取捨有度,該放棄的就得放棄,因為失去平衡比放棄更痛苦。

    03

    愛是付出,愛是成全,愛是自律之源

    墜入情網的浪漫愛情是愛嗎?是的,它是愛的一種,但並不是真正的愛。之所以這麼定義,是因為首先墜入情網並不是有計劃有意識的選擇,緣分就是一個很好的解釋。其次這種行為並不能使雙方自我界限得到擴充套件,甚至是自我界限部分地暫時性崩潰。

    那麼無條件的母愛呢?比如照顧兒子到成年甚至結婚之後仍覺得他還只是個孩子,或者過度關心孩子的生活,甚至是成年後的感情生活,就像朱雨辰媽媽的那句“我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對待兒子的,我完全沒有自我”,那麼這種毫無保留純粹得密不透風的愛是不是真正的愛?不是。

    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讓彼此都能得到成長。一個沒有自我的人怎麼去愛他人?這其實是以愛的名義的綁架孩子的人生。而我們又該怎樣去愛呢?

    1, 傾聽。這是一種無言的力量。因為當我們願意傾聽一個人的時候,也代表著我們在關注他,想要了解他,願意幫助他成長。

    2,勇氣。愛是需要用行動來體現的,而與行動對應的就是懶惰和恐懼。而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勇氣來改變這一切。勇氣並不代表你不會恐懼,而是意味著你面對恐懼和懶惰時能坦然,會克服畏懼心理,願意挑戰未知的未來。

    4,自我約束。懂得愛的人也必然懂得自我約束。恣意放縱、漫無節制的感情,從來都不會比自我約束的感情更加深刻。愛需要自由,但也應該以約束做基礎,二者相輔相成。

    認識真正的愛以及學會如何去愛是一種智慧,愛能讓人心情愉悅,愛也能療愈很多心理疾病。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被愛,也希望有能力愛所愛之人。幫助了對方成長,自己的內心也更加豐盈,更加強大。

    04

    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潛意識裡蘊含著神奇的力量

    派克認為,最有活力、最適合我們的信仰,理應從我們對現實的經驗和認識中產生,信奉神靈也好,加入某個信徒組織也罷,這些都是信仰的不同形式,科學也是一種信仰。並且,比起其他的信仰,科學更為進步,對世界的發展有著其他信仰都無法比擬的巨大推動作用。

    人人都有信仰。並且信仰沒有更高階之分,信仰上帝也並不是一種心理病態。當我們心智足夠成熟的時候,我們足以擺脫對上帝的信仰,同時,我們也可能成熟到去信仰上帝,接受宗教信仰。一切能讓你變的更好的信仰都值得相信。

    這世界上還有很多是我們目前無法用科學來解釋的現象,就好像是上天憑藉我們所不瞭解的一整套機制,在冥冥之中影響著很多的人,幫助他們度過難關,這種奇妙的力量,我們經常稱之為“幸運”。

    這種運用到心理治療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重視潛意識,往往潛意識可以用清晰的語言講述患者最真實的情況。這些資訊會以各種形式呈現,其中一個很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夢。

    我們開啟心智成熟之旅的終極目標是天人合一,我們也可以成長為具有上帝屬性的嶄新的生命形式。我們要培養出成熟、自覺地自我,而不是隻剩下潛意識的嬰兒。

    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碰到各種令人生氣的事,比如說夫妻之間的吵架,婆媳不和,同事之間的競爭以及誤會等等。

    我們在面對令人氣憤的事當然可以生氣,但並不是亂髮脾氣,爆粗口,說惡毒的話甚至是拳腳相加。這其中需要具備剋制脾氣的能管理,用恰當的方式,來表達生氣的情緒。就像作者說的那樣,我們應該建立一整套靈活的情緒系統,提高自己的“情商”,這於我們其實就是一種財富。

    能掌控自己的情緒,做一個心智成熟的人,你會發現,或許生活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苦,如果沒有壞情緒為之添油加醋的話。自律有愛,自由寧靜,世間幸福大概這幅模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遭遇巨嬰男,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