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每次提到這個問題,我都想往地上啐一口吐沫:呸!吐完了,接著(按著怒火)說。北宋之所以能幹出這種事,主要是這些原因:

    1、統治集團蠢:這個沒話說,真的蠢。徽宗趙佶有多蠢我就不說了,當國的六奸,個頂個的都是腦子不大好使的。這種前門去虎後門進狼的勾當,擱在哪朝哪代估計都很難幹出來,只有這麼極端、這麼極品的北宋君臣,才能做到這麼蠢的事。

    2、輕視金人:剛說了他們蠢,但沒有說明他們哪裡蠢。最蠢的一點,就是他們低估了女真人的實力。所謂“女真不過萬,過萬不可敵”,這樣一支僅僅靠著兩千五百人起家就能讓東亞最大帝國遼國垮臺的力量,居然被宋人認為是可以以恩賞籠絡的蠻夷,這就不能不說宋人的戰略眼光之短淺了。

    3、佔便宜心理和歷史遺留問題:眾所周知,宋朝人一心想著的就是恢復燕雲十六州,這沒有錯。但是錯就錯在,他們趁火打劫,想著趁著遼國內亂的時候偷一把。在博弈的時候,兩個弱國應該聯合起來對抗強權,結果宋人卻在大局已定、遼人只剩燕雲十六州的時候還要趁火打劫,結果就是不但沒打下來,還招致金國契丹遺老的仇恨,最後還讓女真人徹底看清了這個王朝的外強中乾。

  • 2 # 擼胖兒

    誰也不會賠本賺吆喝、能做出如此決策當然有北宋高層夢寐以求的利益在其中!那就是北宋王朝北方屏障“幽雲十六州”!也是之前所有中原王朝賴以抵禦北方邊境衝突的屏障!“聯金滅遼”成功後,金答應歸還被遼侵佔的“幽雲十六州”!這份“禮物”對北宋來說太誘人了…

  • 3 # 靜夜史

    其實這並不矛盾。

    因為在北宋和遼國之間,始終有一個解不開的結,那就是燕雲十六州。自936年石敬塘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後,整個中原地區開始無險可守。到後周世宗時期,後周開始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軍事行動。可惜柴榮英年早逝,到趙匡胤篡位建立北宋,也在時時關注燕雲十六州的形勢。

    在當時北宋軍事實力不足的情況下,趙匡胤在內宮建立“封樁庫”,準備以贖買手段贖回燕雲十六州,如果贖買不成就用封樁庫的錢充作軍費武力解決。可惜大業未成,趙匡胤也駕鶴西去。到了宋太宗趙光義時代,北宋終於對契丹動手了,可惜由於重文輕武以及趙光義的瞎指揮,兩次北伐契丹均大敗而歸。

    1004年,遼國再次南下,直逼黃河北岸的澶州城,宋軍反擊取勝,雙方在1005年簽訂《澶淵之盟》,北宋每年給遼國銀10萬,絹20萬,遼國歸還燕雲十六州中的莫州瀛洲。

    事實上《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達成的一項交易,即北宋收回二州,但是必須將二州的賦稅給了遼國,即銀10萬,絹20萬。這一條約讓北宋獲得了百年和平,但是對於北宋而言,這一切都沒有結束,或者說北宋一直沒有忘記燕雲十六州地區。

    那麼,在遼國遭到金國的猛烈攻擊時,北宋認為這是一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也不算一個巨大的政治失誤。

    北宋最大的失誤是,由於長期的和平,讓北宋軍隊的戰鬥力直線下降,虛弱到連敗北的遼軍也打不過。這讓金國認為北宋真的不堪一擊,然後產生了我可以順便把北宋滅掉的想法,最後真的就把北宋給滅了。

    所以,北宋罪不在怎麼謀劃,而在於怎麼實施。說北宋的行為有悖常理,實在是因為北宋太弱,而且面對的對手太不講究。

    再者,北宋時期,文人當國,在面對遼金更迭的歷史關口,這些個文人忙於內鬥黨爭也就罷了,關鍵是排擠主戰派將領李綱,導致北宋無將可用。最最要命的是,這些文人不僅沒有底線,而且還膽小怕事。在他們不瞭解外部環境的情況下,制定出不明所以的政策,典型的就是屁股決定腦袋。而且,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他們很自覺地把皇帝推了出去,讓欽宗到金國大營談判,最終導致皇帝被扣留。

    所以,以文人的腦袋想出這樣的對策也就不足為奇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4 # 餘笑寧

    做為後人來看,北宋聯金滅宋,實是以虎驅狼,但當時的宋徽宗君臣可不這麼看,他們倒認為是唯一可以解決北部也患,收回燕雲之地的良機。

    首先,因為有燕山山脈,燕雲十六州一直是中原東北方向的屏障,此地在手,進足以拓土千里,守可保黃河以北平安,但卻被兒皇帝石敬塘割給了契丹,從此為中原大患,直到後周柴榮,雖發兵攻擊,但因柴榮病逝,雖勝都不得不退兵。

    自北宋立國,宋太祖就曾立封樁庫存以錢帛,本意是先禮後兵,以收燕雲,即如果契丹不同意就用這些錢帛為軍費,進行武力收復。但他暴亡,趙光義又只懂權謀,為固位重文抑武,直到北宋滅亡,收復燕雲之地,都是北宋君臣最大的夢想,甚至開出了“復燕雲者封王“的支票,童貫也正是因此成為空前絕後的封王宦官!

    遼宋從北宋立國始,衝突一直沒斷,直到因大戰談出個澶淵之盟,也是北宋賠錢,送歲幣給遼,保持了兩國間大體上的和平,但北宋君臣一直不甘心,宋徽宗甚至把皇帝、宗室的名號都改了,以示與蠻夷不同,北宋君臣大多數幹實事不行,但做自欺欺人、掩耳盜鈴的事是行家裡手,這類人最大的能耐就是嘴炮無敵,僥倖心理極重,首鼠兩端,貫會投機!而且宋徽宗本人如章惇所斷言的極為“輕佻”,重用的又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六賊",北宋統治日益腐朽敗壞,亡國之兆已顯。

    海上結盟,聯金滅遼,就是在宋徽宗君臣投機僥倖極重心理下,做出的決策,只想著收復燕雲,滅了遼國又去掉了歲幣之辱,最多給金國一筆錢就打發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童貫等人又欺下瞞上,報喜不報憂,使金國更看清了北宋的老底,北宋軍事還不如遼,但比遼富裕百倍,正是人傻錢多的主,那還不趕快來搶?!

    後來史家把北宋滅亡的責任推給王安石,因為如蔡京等人都是新黨,這些史家都是司馬光的徒子徒孫啊!做實事不行,因為“非待儒臣之道“,打嘴炮耍筆桿子爭功諉過是他們強項。即使被視做奸臣的章惇,也看出宋徽宗的底細,知道此人為帝,必禍害亡國!

  • 5 # 庭州行者

    在分析這個問題時,不可以現代人已知的結果去回推其合理性。站在當時宋朝君臣的角度,聯金滅遼,是符合北宋利益的。

    需要明確的是,宋遼結盟,本身就是一個無奈之舉。宋真宗時期的澶淵之盟,其實標誌著雙方勢均力敵,誰也吃不掉誰,在這種局面下,雙方繼續開戰,只能是徒增消耗,所以簽訂了盟約。但是盟約背後,是否存在一些其他東西?肯定是有的,比如,宋朝收回燕雲十六州的計劃。

    從周世宗柴榮開始,中原王朝就開始謀求收回燕雲十六州。然而,柴榮英年早逝,其後宋太祖黃袍加身,建立北宋。但宋太祖的策略是先南後北,即,先平定南方割據勢力,再圖收復失地。然而,宋太祖在位時期,也沒有能夠完成統一,他本人便離奇去世。即位的宋太宗完成了統一之後,便進軍北方,並且一度收回數州。但無奈其軍事能力不強,最終被逆轉,慘敗而歸,並因此喪命(在撤退時被射中腿部,宋太宗最後由於箭傷感染髮作,去世)。

    隨著宋太宗的慘敗,宋太祖時期的精銳喪盡,再也無力北伐;而宋真宗的一紙盟約,更是斷絕了奪取燕雲十六州的可能。但是,這種想法始終沒有消失。後來的宋神宗改革,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富國強兵,解除北方威脅(實質就是奪取燕雲十六州)。

    而另一方面,遼國對宋朝始終是一個威脅。由於遼國的軍事實力佔優,宋朝在條約簽訂後,依然受到遼國的軍事脅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重熙增幣。遼興宗耶律宗真時期,由於遼國對西夏用兵屢次失敗,導致其軍費開支嚴重,為了彌補,遼國便向在宋夏戰爭中疲敝的宋朝提出,索要北漢的領土,並且在邊境陳重兵進行軍事威脅,最終,透過交涉,兩國同意北宋澶淵之盟的基礎上,每年增加十萬兩白銀,十萬匹絹,並且將“送歲幣”中的“送”改為“納”,遼國放棄領土要求並且撤軍。如此一來,北宋已然低了遼國一等(因為納字),並且增加了自己的負擔。

    所以,遼宋雙方,在澶淵之盟之後,並不是真正和平共處了。北宋苦遼久矣,如今有人願意為北宋剷除宿敵,為何不聯合?

    再者,宋朝君臣也不是傻子。在和金國訂約之時,北宋就提出了要回幽雲十六州

    女真兵自平州松林趨古北口,南朝兵自雄州趨白溝夾攻;北兵不得過鬆亭、古北榆關之南;宋取遼之南京,金取遼之中京,幽燕原為中國漢地,應歸南朝;西京侯挐了阿適,待與南朝;金人助宋收復失地,宋須納前與遼之歲幣於金;平營灤別是一路;其地界,且以古北松亭及平州東榆關為界;要約之後,不可與契丹講和;西京管下為恐防收捉阿適道路,所有蔚、應、朔三州,近南界,將來舉兵,欲先取此三州;其餘西京歸化、奉聖等州,侯了阿適回日,然後交割;事定之後,當於榆關之東置榷場;並特別強調:“不如約,則難依已許之約。

    如此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金國日後為患,北宋有個防禦之所。在宋朝看來,有了十六州,且十六州多是漢人,這樣一來,一旦在此有了根基,就能抵禦金國可能發動的進攻。

    再有一點,就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對宋朝的確很友好,至少在他活著的時候,沒有毀約,也沒有進攻宋朝。

    還要考慮到的一點是,遠交近攻,這個策略是正確的。當時,金國已然佔領遼國北方的大片土地,此時的宋朝,有三種選擇:一,袖手旁觀,坐收漁翁之利;二,聯金滅遼;三,幫助遼國滅金。這三條中,前兩條無疑是不可能實現的。

    先說第一條,金國在極短的時間內打得遼國毫無還手之力,照這個形勢下去,遼國被滅是板上釘釘的,而金國根本不會有太大損失,何談漁翁之利?而且,如果袖手旁觀,在金國滅遼之後,幽雲十六州勢必被金國佔領,此時由於事先沒有通氣,金國豈會放著富庶的宋朝不攻?這條路,勢必是走不通的。

    再說第二條:為什麼要遠交近攻?如果近交遠攻,宋朝會得到什麼?越國以鄙遠,本身就是大忌。贏了,宋朝幫遼國度過一劫,而自身不會得到領土的補充,反而遼國有可能在此時突襲宋軍,這從耶律宗真的做法(別處損失的錢,從宋朝要回來)來看,極有可能;更重要的是,照這個樣子,遼國尚且一潰千里,更不用說是戰鬥力遠低於遼軍的宋軍。所以結果大機率還是金國贏,如此一來,宋朝和金國便結下樑子,而金國有勝了,那宋朝鐵定要完蛋。

    所以,第三種雖然有一定風險,但無疑是生存機率最大的。首先,女真開化不久,性子還是很實在的,不會耍花花腸子。何況,宋朝君臣對於幽雲十六州的防禦功能很有把握,他們認為,即使金國後來背約,有了幽雲十六州,一樣可以擋住他們。

    但是宋朝算錯了兩點,導致其最終無法逃脫被滅的命運。

    其一,宋軍的戰鬥力實在太弱。在攻打幽州時,遼軍在殘血的情況下暴虐宋軍,而宋軍居然靠著金軍才得以拿下。這就給了金國一個底:宋朝是塊肥肉。彼時,阿骨打的確沒有南侵之意,但不保證他死後,他的後人不會這樣。果然,完顏吳乞買即位後,便開始南侵,而宋軍不負厚望,表現得一塌糊塗。

    其二,幽州雲州一代的漢人,經過一百多年遼國的統治,已經不再對宋朝有歸屬感。所以 宋朝在幽雲十六州的根基,根本不牢固。對於幽雲十六州的漢人而言,宋朝是背信棄義者,是滅亡他們國家遼國的禍首,打不過金國那是實力使然,沒什麼好說的,但被宋朝在背後下黑手,這絕對是不能忍的。所以,當地漢人不僅不支援宋朝,反而極其怨恨宋朝。再加上宋朝將當地的軍權交給遼國籍漢人,等到金軍入侵,他們毫不抵抗,開城投降。

    所以,單從決策的角度而言,宋朝的選擇並沒有錯。至於其被金國所滅,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彼時宋朝內部,宋徽宗不理朝政,一心享樂,收集花石綱,對百姓剝削嚴重,宋江方臘等人紛紛揭竿而起,內政已然不穩;而其軍隊戰鬥力弱,根本無法抵禦金國。所以,無論如何選擇,北宋在當時,滅亡已成定局,但這並不能否定,北宋君臣的選擇,是最優解。

  • 6 # 青城散人1962

    聯金滅遼,並非有悖常理,而是可行之策。

    把北宋的滅亡歸咎於聯金滅遼的策略,這是不客觀的。試想,如果金不聯合宋,就不能滅遼嗎?事實上,在整個滅遼過程中,宋朝並沒能攻下遼的一州一城。正如宋朝使臣趙良嗣在與金談判時所言:中國曾發兵遙應,牽制遼人,所以貴國安取四京。

    宋金聯合盟約形成後,宋朝派童貫為兩河宣撫使,率兵十五萬浩浩蕩蕩,向燕京進發,進行了第一次北伐。在行軍途中,遍張黃榜,曉喻燕民,旗上懸揭"弔民伐罪"回個大字。滿以為大軍到處,百姓會簞食壺漿,來迎王師。何曾想剛至白溝,就被遼將蕭幹截殺個大敗而歸。

    既而,在戰亂中被推舉為帝的遼主耶律淳病死,遼朝內部混亂。宋得此訊息,覆命童貫率軍進行第二次北伐。此次北伐在遼涿州降將郭藥師的配合下,攻入了燕京城。但被遼回援之兵內外夾攻,只逃出郭藥師和楊可世,大將高世宣戰死城中。童貫眼看第二次北伐失敗,回去無法向皇帝交代,只好遣使向金主求援。金主派兵收復了餘地。

    滅遼後,金只給了宋朝燕雲十六州的七座空城,且城中人口玉帛盡行劫掠而去。在整個聯合滅遼過程中,充分顯示了宋朝在軍事上的軟弱無能,給金國在以後的侵宋時增加了信心。所以,即使沒有宋的聯合,金同樣可以滅遼,滅遼後同樣可以滅宋。

    但是,如果宋朝能用精兵強將,那怕能收復十六州的一半,不給金主毀約的口實,如約獲得燕雲十六州。如果宋朝能在獲得十六州後,加強十六州的軍事佈防,防止金的南侵。那麼宋朝歷史就有可能改寫。

    奈何昏君只信佞臣宦官,所用非人,用兵非時。君如徽宗,臣如蔡童,安能御強金於外。

  • 7 # 集賢院居士

    北宋對於收復燕雲十六州有著近乎瘋狂的夢想,這個夢想從趙匡胤建國就開始,延續一百多年從來沒有忘記過。畢竟燕雲十六州作為中原的北方屏障,又是傳統的產馬地,北宋深知這塊戰略要地的價值。當年宋太宗兩次大規模北伐,意圖恢復燕雲,可惜都折戟沉沙,還把北宋軍隊精銳和物資消耗殆盡。海上之盟的達成,正是在北宋已經沒有單獨收復燕雲實力下,女真人的適時出現貌似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良機。

  • 8 # 國史記聞

    在之前文章,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南宋聯蒙滅金其實是在當時環境下做出的最明智的選擇。與之類似的,北宋聯金滅遼其實放到大的國際形勢中,是非常明確的;但放到宋徽宗身上,就導致好的決策在好的時機施行,卻落了個壞下場。

    宋朝立國之前是持續了數十年的動亂時期,即五代十國。在這段時間立,後晉高祖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導致這片土地從此脫離中原王朝四百多年!宋太祖自開國之後就將收復燕雲十六州作為自己最大的使命,他甚至設立“封樁庫”,用自己平時節省下來的錢去擴充均需。

    宋太宗也曾經為了收復這塊土地進行了多次北伐,可惜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每次都已慘敗告終。宋真宗時期,一場滅國際的大戰的震懾下,雙方達成了平等的“澶淵之盟”,從此,兩國保持了長達百年的和平。

    雖然是長期和平,但宋朝總覺得自己憋屈。首先,和約簽訂之前,遼國索要柴榮打下的關南十縣,我們則索要燕雲十六州。雖然最後誰也沒給誰,但我們要的地方大啊,太虧了!其次,條約中各款項都是平等的,唯獨我們每年都要給遼國銀、絹三十萬兩匹,儘管是我們透過國貿都賺回來了,但名譽受損了。第三、重熙增幣!遼國趁著我們接連被西夏擊敗,大舉南下要地要錢,最後我們竟然還給他了,屈辱!實在是屈辱!

    是可忍,孰不可忍!

    藝術大師宋徽宗抓住了金國崛起,遼國衰亡的機會,最終與金達成“海上之盟”,共同滅遼。宋徽宗出兵的出發點其實很簡單——他想收復燕雲十六州,完成祖宗遺志。但他並不是沒有考慮當時的國際形勢——金勝遼敗幾乎已經註定,我們此時不可能再以微弱的戰鬥力去調戲強大的女真;此時如果不出去秀秀肌肉,金勝之後肯定一路南下,與宋直接對峙。這兩條分析也就決定了——宋不能連遼滅金,也不能作壁上觀,只能主動出擊!

    但是,金國很快就發現,主動出擊的大宋精兵弱爆了!

  • 9 # 平沙趣說歷史

    為什麼國富民豐的北宋就不能聯金滅遼了?要知道,北宋和遼國即便和平了那麼多年,但他們始終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燕雲十六州。

    歷史遺留問題

    從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中間是數十年的混戰亂世,也就是五代十國。五代十國的根源是唐朝的藩鎮割據,他們獨立於中央以外,為了自己的利益打生打死。

    在中原紛亂是時候,從唐朝開始崛起的契丹發生了幾件大事,這個傳統的遊牧民族在耶律阿保機的帶領下逐步向專制集權國家轉變,並建立了自己的政權——遼。

    遼國憑藉其軍隊戰鬥力,屢屢南下進犯中原,而中原正處於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更替。

    後晉的建立者石敬瑭為了贏得契丹人的支援推翻後唐,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遼國,這是中原抗擊遊牧民族的要地,卻被拱手送人,契丹人從此成了中原的常客,輕易就能長驅直入,甚至一度佔領汴京(今開封)。

    北宋與遼的相愛相殺

    北宋是取後周而代之,隨後宋太祖趙匡胤制定了先南後北的策略,先致力於攻滅南方的其他政權,解除後顧之憂,然後再圖北上,所以他對遼取守勢。

    到了宋太宗趙光義時期,北宋已經掃除南方,決定對殘存的北漢政權動手,但都遭到了遼國的阻撓。成功消滅北漢後,趙光義打算趁勢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失敗,自己也差點被打死。

    隨後,趙光義還發動了幾次對遼戰爭,均以失敗告終。到了宋真宗時期,北宋更是和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被迫花錢買平安,這是北宋對外屈辱的開始。

    可以說,自從雍熙北伐失敗後,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夢想就變成了痴人說夢,再也沒人敢再提起。

    除此以外,遼國在西夏問題上的屢屢插手也是宋遼矛盾的一大問題,西夏能夠獨立於北宋,與遼國的幫助脫不了干係。

    當然,北宋也沒閒著,他們也支援遼國背後的高麗,想讓他們給遼國使絆子,雖然棒子沒什麼作為,但這也說明了宋遼這對兄弟之國,賬是算的很清楚的。

    遼國的失敗與宋徽宗的錯誤

    遼國末年,東北的女真族崛起,建立大金國,威脅遼國。金軍先後攻佔了遼國的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和上京臨潢府,聲威大震。

    與此同時,北宋對西夏用兵略有小勝,這讓大文豪皇帝宋徽宗膨脹了,一種想建功立業、超過祖先的雄心壯志在他心中蓬勃升起。

    宋朝君臣經過商議,尤其是在蔡京和童貫的鼓動下,宋徽宗決定聯金滅遼,他派人與金國聯絡,商討聯合伐遼的事宜。

    不過,雄心雖在,表現卻很糟糕。在談結盟條件的時候,一天到晚只顧吃喝玩樂的徽宗根本沒做細緻的思考,他寫給金國的信中只提到收回燕京及所轄州郡,而不是收回燕雲十六州。當後來發現這個錯誤,去信修改的時候,金國態度十分強硬,堅決不同意。這為後來兩國交惡埋下隱患。

    1120年,宋使趙良嗣等人與完顏阿骨打達成協議,決定聯兵攻遼,是為"海上之盟"。

    盟約結果

    宋遼既為"兄弟之邦"也是唇亡齒寒的關係,滅遼後會有更多更大的麻煩,這一點,甚至高麗國王也看得清楚。但宋徽宗不顧遼國使臣以及高麗國王的勸說,執意聯金滅遼,然而結果卻讓他悔之未及。

    北宋與虎謀皮,做著收復故土的美夢,結果金軍橫掃遼國,把遼天祚帝趕入大山的時候,北宋卻被這個垂死的遼國吊打,北宋在和遼的戰爭中屢戰屢敗,兩次攻打燕京都以死傷慘重結束,最後連燕京也是金人拿下來的。

    宋軍之所以會失敗,原因很簡單,宋遼邊境地區百年不識兵戈,軍紀嚴重鬆弛,防禦工事破敗不堪,而宋朝武將中也沒有什麼能人,還有童貫瞎指揮。

    宋軍的孱弱讓金人明白了北宋的不堪一擊,當即定下了攻宋的方針。

    金國在滅亡遼國後,毫不猶豫順勢南下,把北宋也滅了。再想想趙光義滅北漢後,也想順勢收復燕雲十六州,同樣是順勢,其差別之巨大,讓人感嘆唏噓。

    簡述

    北宋聯金滅遼說對也對說錯也錯,趁遼國將滅之際收回故土是非常正確的,但宋徽宗沒搞清楚自己的斤兩,外交軍事搞得一塌糊塗,讓金國看出來北宋的虛弱,進而南下。當然,即便宋徽宗不暴露,幾年後金國也會直到北宋的軍事實力,早死晚死都得死,誰讓北宋弱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世界各國聯合起來對美國實施經濟制裁,會是怎樣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