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哨聲
-
2 # 象眼觀天下
因為唐玄宗年紀大了、威望喪盡,李亨得到文武大臣的擁戴,所以唐玄宗不得不把皇位拱手相讓,不然唐王朝就有可能就此滅亡,安祿山的“大燕”可能就真成為中國又一個新王朝了。
首先是因為唐玄宗已經老了,不復壯年。唐玄宗出生於公元685年,開元二十五年(737年)賜死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這一年唐玄宗52歲,還有的折騰。
天寶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靈武登基的時候,這一年唐玄宗已經71了。一個71歲的老人,還折騰個什麼勁啊。為自己精力和身體考慮、為大唐帝國考慮,也不能在接班人問題上折騰了。
其次的原因就是唐玄宗因為安史之亂和丟了首都這件事失去了人心。因為有“開元盛世”在,唐玄宗統治時期可能成為唐朝自唐太宗以來最輝煌的時期,可惜安史之亂爆發了、老窩都被叛軍抄了,甚至唐玄宗跑的時候,還有一大票的文武官員、後宮嬪妃、皇子公主沒有得到訊息,要麼喪命於亂軍之中,要麼被叛軍俘虜。安祿山佔領長安之後,為了報復自己的長子被處死,瘋狂屠殺皇室宗親,大批的皇子、公主、郡主、先主、駙馬被殺——可以說唐玄宗這家長當得失敗之極。
影視劇中的安祿山
更可況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可以說都是唐玄宗一系列決策失誤造成的,無論是信任李林甫、楊國忠,還是信任安祿山,讓他兼任三鎮節度使這種戰略性的失誤,還是潼關信任太監邊令誠而殺掉安西軍名將高仙芝、封常青,逼迫哥舒翰出戰導致大敗這種戰術性失敗,唐玄宗都是無法推卸責任的。
威震西域、中亞的大唐安西軍統帥高仙芝、封常青,就因為太監邊令誠的誣告而被唐玄宗冤殺,這如何讓這些軍中統帥心服?!
在馬嵬坡之亂中,禁軍都不怎麼聽話了,可見唐玄宗已經威望喪盡,大家只能寄希望太子,所以才有一大票人願意跟隨太子、擁戴太子登基。這個時候唐玄宗再去廢太子,先不提他能不能成功,就算真下令了,擁戴太子那幫人願不願意?而且安祿山已經搞了一個“大燕國”出來了,搞不好叛軍沒打跑,唐軍先內戰起來,如果真這樣,恐怕李隆基成為唐朝的末代皇帝、亡國之君也不是不可能。
第三就是太子李亨的即位,是受到一大票文武官員的擁戴的。太子李亨在靈寶,於天寶十五年七月即位,九月就能派出以廣平王李豫、郭子儀、李嗣業、王思禮為統帥的朔方、回紇、西域聯軍二十萬人,這說明什麼?!說明當時最有戰鬥力的朔方軍及其將領都是支援李亨的。李亨掌握者絕對的軍權,而且這種軍權不來自唐玄宗,而來自太子自身給眾人帶來的希望。所以唐玄宗根本無法剝奪太子李亨的軍權。
相對於年老昏聵的李隆基,顯然唐肅宗李亨更能給大家以希望
此前的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都不掌握軍權,唐玄宗可以輕易廢掉他們,甚至殺掉他們,最多引發朝局動盪,但不至於國家動盪,但是對於得到文武大臣,尤其是軍隊支援的李亨,除非發動內戰,否則唐玄宗是毫無辦法的。
注意靈武在什麼地方,那就是現在的銀川,就是朔方軍的根據地,說明李亨的即位是得到朔方軍大力支援的。
不僅如此,唐玄宗手中掌握的基本軍隊只有劍南節度使麾下的軍隊,是無法和朔方軍、河東軍、安西軍相提並論的(高仙芝、封常青、哥舒翰的死,讓安西軍、朔方軍、河東軍人人自危),李亨手中的力量還佔優,真打內戰,唐玄宗搞不好還打不贏。
所以,太子李亨即位,不是唐玄宗把皇位拱手相讓,而是被迫讓出來的。 -
3 # 風光藝境
皇帝貴為九五至尊,君臨天下,皇位高高在上,皇權威加四海,誰人不覬覦、豔羨、貪戀,又有哪幾個皇帝肯甘心“拱手讓出”皇位!“安史之亂”初始,唐玄宗確實失去了皇位,但並非“拱手讓出”了皇位,實屬“被動”讓出皇位。
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5)年十一月十九日,唐玄宗甚為寵信的愛將,范陽、盧龍、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舉兵叛反,禍亂大唐。安祿山揮師南下,攻取了東方大都會東京洛陽。轉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燕”,自稱雄武皇帝。六月初九,由於唐玄宗的瞎指揮,致使帝京長安東門戶潼關失陷。叛軍破官軍,克潼關,揮師疾進,劍指長安城。
潼關失守,京師難保,唐玄宗嚇得棄京西逃,領著皇太子、宗室、六宮粉黛、公卿百官,在御林軍的護衛下踏上逃亡之路。十四日途經馬嵬驛(在今陝西興平市西馬嵬鎮)歇腳時,護駕的御林軍鬧事,怒殺激起安祿山叛反的奸相楊國忠,復逼迫唐玄宗縊殺愛妃楊玉環,兵諫這才平息。次日,唐玄宗準備繼續西逃川蜀,當地父老鄉親攔住道路懇求皇帝留下來組織平叛救國。太子李亨也被數千民眾攔住馬頭,百姓泣請太子留下,願追隨太子戮力破賊、收復兩京(長安、洛陽);廣平王李俶(李亨長子,後來的唐代宗)也苦勸父親留下。唐玄宗為了擺脫民眾的糾纏,順利逃命,便讓太子留下來,並撥出二千護衛保護太子,然後便趕緊脫身西逃了(《資治通鑑》載唐玄宗宣旨欲將皇位傳給太子,太子拒不接旨)。
就這樣,唐玄宗西去蜀地避難;太子北上平涼郡(今寧夏固原市),旋被朔方鎮(治靈州,即靈武,今寧夏靈武市西南)官員迎請至靈武。七月十二日,太子在眾人的再三勸進下,於靈武即皇帝位,尊唐玄宗為太上皇,改年號為“至德”,並宣佈“即位詔書”公示天下,是為唐肅宗。遠在蜀地的唐玄宗哪裡知道已經改朝換代了,自己已然成了太上皇,還於十五日下詔,任命太子為天下兵馬5元帥,統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都使,率軍南進,收復長安、洛陽東西兩京。
八月十二日,唐肅宗的使者趕到成都,唐玄宗這才知道太子即位之事。唐玄宗甚感意外和吃驚,但他也只能是承認既定事實,被動接受了這一切,自己退居二線當太上皇。四天後,太上皇下制書:“今後改制書敕書為誥令,上表上疏一律稱太上皇。軍國大事都先奏報皇帝裁決,然後再奏報朕知即可;等收復京師後,朕就不再管事了。”
唐玄宗的皇位就是這樣“拱手讓位”的。那麼,唐玄宗為何甘願將皇位“拱手相讓”呢?原因大抵有四:
一、唐玄宗自感羞愧,無顏再繼續君臨天下。
是誰起兵發動了禍唐叛亂,安祿山;是誰栽培並“喂肥養壯”的安祿山,唐玄宗。由於唐玄宗的無比恩寵與拔擢,普通一蕃將(胡人將領)的安祿山官星高照,一路躥升至三鎮節度使的高位,握雄兵,據重鎮,使之有了叛亂的根基、實力與可能。安祿山叛亂,唐玄宗養虎反噬,他應該是最感打臉、最感羞愧、最丟面子的。
當叛軍西受阻於難以逾越的險隘潼關,東頻敗於名將郭子儀、李光弼,夾在洛陽的安祿山有些進退兩難的窘蹙之時,唐玄宗出昏招,改“守關耗敵”為“出關破敵”,逼迫守關大帥哥舒翰兵出潼關破敵,結果官軍大敗,主帥被擒,險關失陷,“幫助”安祿山一舉扭轉了不利局勢,“功不可沒”的唐玄宗能不無地自容、蒙羞擔責嗎?
二、唐玄宗威信掃地,已經難以承擔撥亂反正、中興大唐的歷史重任。
屏障失守,帝京危急。作為一國領袖的唐玄宗不思組織力量禦敵平叛,卻顧命不顧國,棄京西逃避難。僅養虎遺患、錯失潼關、棄京逃命這三點,唐玄宗便已經是眾怨洶洶、威信掃地,在臣民心目中完全失去了天朝領袖的尊嚴。年逾古稀、銳氣已失的唐玄宗已沒有心思、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平叛中興、撥亂反正,太子靈武登基稱帝,他也只能是順水推舟,將扶危定傾、挽救大唐的重任或者說是爛攤子推給了新皇帝。
三、唐玄宗有大局觀,為了大唐內部的穩定和平叛大局,隱忍退居二線當太上皇。
從傳統禮法角度來說,太子李亨在沒有得到唐玄宗的同意、在現任皇帝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自行於靈武登基稱帝,是屬於逾制僭越“搶”皇位的行為,往嚴重了說,無異於是對現任皇帝的背叛。即便如《資治通鑑》所言,唐玄宗曾宣旨讓位、太子拒絕。既然已經抗旨拒絕,便意味著原旨業已“過期無效”,而從太子即位四日後唐玄宗還下詔任命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負責平叛來看,唐玄宗尚沒有讓位的意思,而是坐蜀地而遙控天下。
唐肅宗置現任皇帝於不顧,自行於靈武登基,另起爐灶,客觀上屬於同蜀地的唐玄宗分庭抗禮。如果唐玄宗抱著皇位不放,說死也不承認李亨的“偽皇帝”、靈武的“偽政權”為合法,唐肅宗將在政治上陷於被動,不利於名正言順的以皇帝身份領導全國全民的抗戰,進而影響平叛的順利進行。如若唐玄宗一怒之下再下旨指責痛斥太子的擅立行為,甚至號召天下共討之,父子公開決裂,那局面將會更加混亂。唐玄宗、唐肅宗父子互掐,內部混戰;安祿山趁機撿便宜,那大唐天下可就真的完蛋了。唐玄宗畢竟是開創“開元盛世”的英主,在國難當頭、國運攸關之時,作出了明智、理智的選擇。儘管太子李亨的行為觸犯了自己的根本利益,但他從大唐王業出發、從平叛大局出發,甘願委屈自己而選擇了隱忍,在知道唐肅宗即位的第六天,主動將皇位傳給新君,順利地完成皇位的傳承。
四、新皇帝得到臣民的廣泛擁戴,已形成新的政治勢力,唐玄宗迴天無力。
唐玄宗放棄領袖職責自顧逃命,留在內地、作為儲君的皇太子便成為理所當然的皇帝“替補”。唐肅宗順天應人於靈武登基,肩負起平叛中興重任,一下子便贏得了官心、軍心與民心,成為領導全國全民抗戰的一面政治大旗。唐肅宗得眾心而得勢,唐玄宗失眾心而失勢,成了“孤家寡人”,只能承認既定事實,讓出皇位。
開創大唐盛世的一代英主唐玄宗,儘管後期耽於享樂,昏昧糊塗,犯下不少致命錯誤,導致禍亂大唐的安史之亂。但“讓位”一事確實堪贊,儘管是被動傳位,卻對局面穩定、全力抗戰作出貢獻,這一點還是值得肯定。
-
4 # 江上神思者
有句話叫做:此一時,彼一時。
殺皇子的時候,唐玄宗正值壯年,皇權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基本上可以為所欲為。
安史之亂,叛軍攻破潼關,直逼長安,唐玄宗這時本已垂垂老矣,又如喪家之犬般逃亡四川,其威信和顏面都已跌落滿地。李亨勇敢站出來振臂一呼,贏得廣大軍民擁戴,唐玄宗見自己大勢已去,留戀皇位已無任何意義,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把皇位讓給年富力強的兒子咯。
-
5 # 文蹤旅跡
我們說李隆基是開元盛世的開創者,同時他又是安史之亂的誘發者。他奏響了大唐華彩絢爛的旋律,同時也吹響了大唐衰落式微的哀歌。
作為李世民的重孫,李隆基性格上很像李世民,果斷而神勇,而且也很善於用人,就連武則天都非常喜歡他,但是,他和李世民卻有個很大的區別,那就是李世民很愛他的孩子,當年兒子李承乾叛亂想上位,論罪當誅,李世民都千方百計保住他的性命。而李隆基則不同,面對自己疑似背叛的兒子,還沒確認,根本就是沒有調查,直接廢為庶民,隨後殺掉,還是一下就殺了三個兒子,天下的人都覺得非常可惜。再說那可是自己親骨肉,說殺就殺,看來他對於自己兒子感情可想而知了,所以爭權奪利、佔據皇位才是他的追求。對兒子尚且如此,被人們傳誦千年的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看來應該也要畫上問號?
把皇位看得這麼重的一個人,在安史之亂中會把皇位拱手讓出,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知道,執政前期的李隆基勵精圖治,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只是後來才腐化墮落,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禍國專權,自己沉溺於楊貴妃的溫柔鄉里,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最終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也導致盛唐從此衰落,同時也讓自己失了皇位。
但是他的皇位可不是拱手讓出的,安史之亂髮生時,叛軍攻破了潼關,唐玄宗只好北逃,據《新唐書》記載,在北逃過程中,太子李亨暗中聯絡了唐玄宗的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在馬嵬坡一起謀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再逼殺了楊貴妃,矛頭已指向了玄宗,所以按計劃李亨想透過逼宮得到皇位,但是在處死貴妃後,陳玄禮身為禁軍首領,卻表示依然效忠於唐玄宗,也讓李亨始料不及,李亨沒有辦法,既然不可能再隨父皇一路西行,只得與唐玄宗分兵兩路,唐玄宗率軍入蜀,李亨則率領大軍抵抗叛軍,李亨分兵後的境況也極其窘促,直到順利抵達朔方軍治所靈武,北上至靈武后,在杜鴻漸、李輔國等人的陪同和謀劃下,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史稱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改年號為“至德”。
唐玄宗已失去人心,他不得不讓出皇帝位置。最後,這位在位時間最長的唐代皇帝鬱鬱寡歡而死,給歷史留下了不盡的怨嘆。
-
6 # 音樂小妖
每當我們提起大唐的時候,總會有一種自豪感,畢竟在世界的某些地方還依然留下唐人這種稱呼,足以證明當年的大唐是如何的威震八方,可是在提到楊貴妃的時候,大家又會心照不宣的露出一種男人們特明白的笑容。
好吧,不管唐玄宗李隆基自己的帽子的顏色是多麼鮮綠,但是畢竟人家當年也是老牛吃嫩草,而且還吃的相當開心和快樂。
不過這些都不是我們今天的話題,而我們今天主要聊得是唐玄宗為何要在安史之亂後才讓出自己的皇位。
其實很多人心中也會多少聯想到一些奇怪而又不太健康的傳言,那就是安祿山與楊貴妃之間的事情,並且楊貴妃因此還被逼自盡,要說唐玄宗心裡沒有一點糾結,那是不可能的。
唐玄宗在安史之亂的這幾年可以說受盡了心理和身體的雙重摺磨,心中最愛的女人楊貴妃深夜與安祿山私會之事被傳的沸沸揚揚,先不管事情的真假,光是眾人們之間的口水就足以讓唐玄宗過早的進入腦梗的時代。
再加上安祿山與史思明之間的叛亂,直接將強盛的大唐變成了如今四分五裂的局面,可以說在這一刻唐玄宗處於事業與愛情雙重打擊之中,一般正常人的內心大多數都是挺不過這一關的,唐玄宗相對來說心態還算比較強大的一種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本身就已經失去了治理朝政的能力,所以讓出皇位也不是什麼大事,畢竟大多數人在心灰意冷的時候,都會找一個沒人的小角落偷偷的藏起來,不讓任何人找到自己。
當然了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還有一個更加主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兒子李享逼宮,本身心理已經受到了這麼大的衝擊,就連自己死後可能都沒臉去見列祖列宗,而這個節骨眼上再次發生了兒子強行逼宮的戲份。
雖說唐玄宗對自己的這個兒子並沒有太多的感情,但是出於皇家禮儀與道德,心中多少還是失望居多。
其實也可以說這次被兒子李享逼宮是唐玄宗自己疏忽了,要知道在以往唐玄宗可是把自己的這個兒子看得緊緊的,生怕他會有什麼不臣之心,畢竟唐朝的風氣就是這個樣子的。
從唐朝的創始人李淵起,被李世民殺兄奪位之時,這可全是經典的反面教材,唐玄宗會信任自己的兒子李享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尤其是怕自己的兒子有可能過早的奪了自己的皇位,多次逼迫其離婚。比如李享所娶之女家中勢力比較龐大的,唐玄宗就刻意的讓權臣尋找太子妃孃家的不良證據,連著兩次李享為了撇清自己都要當眾給唐玄宗下跪,並表示自己休妻。
說實話,兩次都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休妻,但凡有點勢力的朝中大臣早就躲得遠遠的,生怕和李享粘上一點關係,可以說極大的削弱了太子李享的權勢,但是從別一方面來說,也將自己的兒子推向了另一個極端,兩人之間的關係如同仇人一般。
而唐玄宗也由於安史之亂的事情,還有楊貴妃的死受到了重大打擊,也正好讓李享有了機會,直接奪了自己這個無情無義的老爹的大權,並將其幽禁深宮,雖然唐玄宗被幽禁後生活質量沒有降低多少,但是其心理質量卻是無限下降,所以沒過多久就因為心中憂慮過重而死。
可以說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後,並沒有想要讓出皇位,但是其行為已經不被朝臣們所認可,所以只能被迫讓出了皇位。
回覆列表
唐玄宗殺三個兒子的記錄,在《資治通鑑》卷214記載如下:
“楊洄又譖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雲與太子妃兄駙馬薛鏽潛構異謀,上召宰相謀之。李林甫對曰:"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上意乃決。乙丑,使宦者宣制於宮中,廢瑛、瑤、琚為庶人,流鏽於瀼州。瑛、瑤、琚尋賜死城東驛,鏽賜死於藍田。瑤、琚皆好學,有才識,死不以罪,人皆惜之。丙寅,瑛舅家趙氏、妃家薛氏、瑤舅家皇甫氏,坐流貶者數十人,惟瑤妃家韋氏以妃賢得免。”這是丞相李林甫不參與、讓唐玄宗不透過法律途徑處理的事情。這也是張九齡被貶後所發生的事情。如果張九齡依然是丞相,以張九齡據理力爭的個性,唐玄宗想要殺三個兒子,比登天還難。
因為皇帝的命令,必須要經過三數六部才是合法的。但李林甫以丞相身份讓路,不參與其中,唐玄宗才得以獨力處理。
但到了安史之亂時,唐玄宗的聲望受損非常嚴重(同樣引用《資治通鑑》的記錄):1、卷218:756年5月:
“是時,天下以楊國忠驕縱召亂,莫不切齒。又,祿山起兵以誅國忠為名,王思禮密說哥舒翰,使抗表請誅國忠,翰不應。思禮又請以三十騎劫取以來,至潼關殺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祿山也。"”從這裡看,反對楊國忠、不滿唐玄宗獨信楊國忠的,並非只是一個起兵的安祿山。唐朝內部很多人都不滿楊國忠,而對唐玄宗死保楊國忠的行為也大為不滿。
2、馬嵬驛之變。卷218:756年5月:
“丙申,至馬嵬驛,將士飢疲,皆憤怒。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太子未決。會吐蕃使者二十餘人遮國忠馬,訴以無食,國忠未及對,軍士呼曰:"國忠與胡虜謀反!"或射之,中鞍。國忠走至西門內,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以槍揭其首於驛門外,並殺其子戶部侍郎暄及南韓、秦國夫人。御史大夫魏方進曰:"汝曹何敢害宰相!"眾又殺之。韋見素聞亂而出,為亂兵所撾,腦血流地。眾曰:"勿傷韋相公。"救之,得免。軍士圍驛,上聞喧譁,問外何事,左右以國忠反對。上杖屨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當自處之。"入門,倚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輿尸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玄禮等乃免冑釋甲,頓首請罪,上慰勞之,令曉諭軍士。玄禮等呼萬歲,再拜而出,於是始整部伍為行計。”馬嵬驛之變,是軍士對唐玄宗不滿怨氣的爆發,但不是結束。
3、扶風郡時士兵再次爆發怨怒。《舊唐書 玄宗下》:
“己亥,次扶風郡。軍士各懷去就,鹹出醜言,陳玄禮不能制。會益州貢春彩十萬匹,上悉命置於庭,召諸將諭之曰:"卿等國家功臣,陳力久矣,朕之優獎,常亦不輕。逆胡背恩,事須迴避。甚知卿等不得別父母妻子,朕亦不及親辭九廟。"言發涕流。又曰:"朕須幸蜀,路險狹,人若多往,恐難供承。今有此彩,卿等即宜分取,各圖去就。朕自有子弟中官相隨,便與卿等訣別。"眾鹹俯伏涕泣曰:"死生願從陛下。"上曰:"去住任卿。"自此悖亂之言稍息。”唐朝內部對唐玄宗寵愛楊貴妃、獨信楊國忠的行為早已不滿,在安史之亂時就大肆發洩出來。這就是唐肅宗李亨為什麼能夠可以在唐玄宗在位的情況自行即位而唐玄宗不得不承認的原因。
但唐玄宗對於兒子唐肅宗並沒有拱手相讓,毫不干涉:1、雖然唐玄宗承認了李亨即位的合法性,但依然派遣李璘鎮守江陵,而自己穩固巴蜀。於是在安史之亂當年,唐朝就形成了這個政治中心:唐肅宗為代表的朔方政治勢力、唐玄宗和李璘為代表的巴蜀江南軍政政治中心。
2、唐玄宗在承認唐肅宗的合法性後,就把忠於自己的丞相韋見素、房王官、崔渙、崔圓等人派到唐肅宗身邊,意圖用自己的親信丞相控制唐肅宗的朝局。
客觀的來說,在唐肅宗稱帝即位時,唐玄宗的勢力並不比唐肅宗的勢力小。唐肅宗之所以能夠真正讓唐玄宗安心做太上皇,就在於他快速收復了長安,奠定了自己作為唐朝皇帝的勢力和基礎,逼迫唐玄宗不得不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