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231804048218

    術前應儘量改善患者的血紅蛋白、血清總蛋白及其他各項營養指標,最大限度提高手術耐受力;改善患者營養狀況的方式依病情而定,儘量採取腸內營養;嚴重營養不良且伴有消化吸收功能障礙者,可選用要素製劑,同時或採用腸外營養。對於沒有足夠時間糾正營養不良的限期手術患者,可選用腸外營養途徑,必要時採用人血製品、新鮮全血或血漿,以迅速改善其營養狀態。對於急診手術的患者,應做中心靜脈置管,以利於在術中和術後進行營養支援和生命體徵監測。

    營養治療的方法:

    一般住院治療患者,如果僅在病床周邊活動,供給能量只需增加基礎代謝的10%左右;能進行室內外活動的患者,則要增加基礎代謝的20%~25%。對於發熱患者可按體溫每升高1℃增加基礎代謝的13%計算,患者明顯消瘦時,若病情允許則宜在體重接近正常後再手術。

    手術前患者每日能量供給量在8368~12552千焦之間,碳水化合物應作為主要能量來源,供給量應占總能量的60%。脂肪供給量一般低於正常人,可佔全天能量的15%~20%。蛋白質必須供應充足,應按每日總能量的15%~20%計算,其中50%以上為優質蛋白。

    (2)補充維生素

    一般手術前7~10天開始,每天供給維生素C100毫克、胡蘿蔔素3毫克、維生素B5毫克、維生素P50毫克、維生素B6毫克,對有出血或凝血機制障礙者需補充維生素K15毫克。

    (3)治療合併者

    患有貧血、低蛋白血癥及腹水者,除輸注全血、血漿和白蛋白外,還應透過膳食補充足夠蛋白質和能量;高血壓患者,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給予低鹽飲食;糖尿病患者,必須按糖尿病要求供給膳食,規範藥物治療,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預防術後傷口感染及其他併發症;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依據病情給予高蛋白、高能量、低脂肪膳食,並充分補充維生素;腎功能不全患者,依照病情給予高能量、低蛋白、低鹽或低鈉飲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哲學中的“規律”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