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悅天使

    清末時期,革命黨人的反滿口號高唱入雲,實則有清一朝只有“旗民之別”而無“滿漢之分”。所謂“旗”,即通常說的八旗,指的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這八旗。不過,清太祖努爾哈赤首創之初時並非“八旗”,而只有四旗,即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建立的“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正紅旗”。1615年,因兵力擴張,努爾哈赤在原四旗的基礎上增設“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鑲白旗”(所用旗幟在前四旗軍旗上加鑲邊),合為一般意義上的“八旗”。

    “八旗制”很難說是一種創新,因為“兵民合一”的軍事組織一向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傳統,如蒙古人的“百夫長、萬夫長”、女真人的“猛安謀剋制”等。如果說創新,努爾哈赤主要在中間層做得更紮實,那就是以女真人的牛錄製為基礎,每300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固山即旗)。從兵力配置上說,一旗即相當於一軍,而作為最基本作戰單位的牛錄相當於一個騎兵營,一個旗由25個牛錄組成,中間由甲喇作為連線。

    最初的八旗,主要靠兼併其他滿洲部落而來,其中也加入了少量歸附的蒙古人及漢人。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隨著其領土的日益擴張,被征服而歸順的人口越來越多,至清太宗天聰九年(即明崇禎八年,1635年)正式建立蒙古八旗,後來又將俘獲或歸順的漢人依例建立漢軍八旗。由此,八旗實際上是由滿、蒙、漢三個民族組成,而所謂“八旗”,實際上應為“二十四旗”。

    八旗中,滿、蒙、漢的數量比例並不相等,以入關後的京師八旗為例:滿洲八旗佔53%,漢軍八旗佔32%,蒙古八旗佔15%。如果算上京師之外的八旗,滿洲八旗則佔到60%以上。由此也清楚地看出,保證滿洲八旗的優勢地位是歷代清朝統治者的既定國策之一。至於蒙古八旗,以科爾沁部(孝莊太后即出於此)、察哈爾部加入最早也最為重要。後來,又有額魯特部、巴爾虎部等相繼加入。相比漢軍旗,蒙古八旗因歸順較早,加上外蒙古與清廷的戰略結盟關係,蒙古八旗與清廷的關係更加緊密一些。清朝前期的皇后及王爺福晉大多出自蒙古部落,滿蒙通婚既是慣例,也是一種統治手段。

    漢軍八旗最初由遼東被虜獲的漢人組成。清軍入關後,在征戰過程中俘獲或投降的漢人軍隊(包括後來“三藩之亂”中的漢兵)也被編為漢軍八旗。這些漢人軍隊,實質上是跟著滿人打天下的“從龍之師”,他們在編為漢軍八旗後,又很大程度上引領了滿人的漢化過程。同樣值得關注的是,漢軍同時也受到八旗制度及滿人習慣的影響,他們在經歷了一個“滿化”的過程後與普通漢人已有明顯差別。在一般漢人看來,他們更像是“旗人”而不是漢人。

    除滿人、漢人、蒙古人之外,八旗中還有其他民族,如北韓人及東北的“新滿洲人”。“新滿洲人”指的是生活在大興安嶺兩側(東至西伯利亞,西至蒙古大草原一帶)的通古斯語族,如赫哲人、庫雅喇人,還有混合了蒙古與通古斯語的部落,如索倫、錫伯、鄂倫春、達斡爾人。這些遊牧或漁獵部落在歸順清廷後也相繼被“滿化”,如乾隆年間被調派到新疆戍守的錫伯族人,他們是目前唯一使用滿語作為日常語言的少數民族。除此之外,八旗中還有俄羅斯人(雅克薩之戰後)、維吾爾人(平回亂後),清中期時一度還有藏人歸入。從脈絡上看,八旗的擴張主要與征戰相關,但在清廷建立穩固統治之後,八旗不再進行大規模的擴充,因而滿、蒙、漢才可以稱得上是八旗的主體成 員。

    八旗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即所謂的“包衣”。在滿語中,“包衣”的意思為“奴僕”,這部分人主要由歷次戰爭中的俘虜及因犯罪受懲罰的旗人組成,他們在旗籍上被列入另冊,且為世襲群體。也就是說,如果他們上一代是“包衣”的話,通常情況下他們及後代也將一直是“包衣”身份。“包衣”不是八旗中的獨立組成部分而是屬於其主人所在的旗。如皇帝的“包衣”屬於“上三旗”(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歸內務府管理,主要擔任皇宮中的各種勤務,而其他王公貴族的“包衣”屬於“下五旗”。據《清史稿》的統計,“包衣”佐領共115人,即有115個牛錄。

    需要指出的是,“包衣”雖然聽起來不雅且其從事的都是瑣碎的後勤廝役工作,但他們在一些事務上往往起到重要的“中間人”作用。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這些人往往比普通旗人更容易獲得上升或發財致富的機會。比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即正白旗“包衣”出身,但他是康熙皇帝的親信,長期掌管內務府下屬的“肥差”—江寧織造。而且,“包衣”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也可以當官。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當上了大學士、總督之類的高官,如康熙朝正白旗下的“包衣”李士楨,後官至廣東巡撫;再如同治朝的湖廣總督官文和光緒朝的兵部尚書立山,他們都出身於內務府下的“包衣”。不過有一點,無論這些人當了多大的官,他們在旗內與原來的主人之間仍是主僕關係。

    除“包衣”外,旗人社會中還有一類邊緣群體,即“戶下人”。戶下人通常指八旗宗室或官員的家中奴婢、莊田的莊丁或差丁,他們不屬於旗籍而附屬於主人名下。這類群體的來源,有些是入關前被擄掠而來的漢人,有些是買賣而來的人口,另一部分是入關後因土地被圈佔而投充而來的莊丁等。

    從管理上說,每一旗下設立一名都統(滿語稱“固山額真”,從一品),兩名副都統,正副參領(滿語稱“甲喇額真”)各5人。都統衙門設在京師,滿蒙漢八旗共設24處。各省的駐防八旗,凡兵員2 000名以上的設立將軍衙門,共13處,以滿洲王公或親信大臣兼任(從一品)。八旗中的中級將官為參領(正三品,駐防八旗中則稱協領),位在副都統之下,佐領之上,每旗下設5名。駐防八旗除設協領之外,另設獨立的城守尉(正三品),其兵員大多在數百人,以負責重要府州防衛(全國共16處)。

    參領以下的佐領(正四品),滿語稱之為“牛錄額真”或“牛錄章京”,這是八旗中最重要的基層官員。旗人的一切事務包括出征、糧餉、戶口、田宅、兵籍、訴訟乃至選秀等均由佐領辦理。其戰時為領兵官,平時為行政官,有些類似於“大家長”的角色。佐領在各旗中的人數不等,少則七八十人,多則九十多人,其職位多世襲。佐領以下,還設有領催、驍騎校等職,以協助佐領管理旗內事務。

    作為軍事單位,八旗的主體成員為兵丁,其中包括馬甲(即騎兵,又稱驍騎)、步甲(步兵)及養育兵等。需特別指出的是,並非所有男性旗人都能披甲當兵,要想吃上這碗飯,尚需長期訓練並經過嚴格的考選。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清末八旗兵丁約佔成年男丁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換言之,旗兵比例只有總人數的二十分之一(因兵額基本不變,其比例隨著旗內人口的增加而不斷下降)。但是,這些人並不是旗人的全部,除了軍官和兵丁之外,眾多的家屬、匠役及行政機構也是八旗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朝坐穩江山後,八旗主要分為兩類,一為京師八旗,一為駐防八旗。京戲《梅隴鎮》中,風流天子正德皇帝有句臺詞,“北京是大圈圈套著小圈圈,小圈圈套著黃圈圈”,等到清軍進入京城後,原住在內城的漢民均被強令遷至南邊的外城,騰出來的房屋分給了八旗官兵及其家屬。清初至中期,京師八旗兵力約10萬,按駐守範圍分別為:正黃旗駐德勝門內一帶,鑲黃旗駐安定門內一帶,正白旗駐東直門內一帶,正紅旗駐西直門內一帶,鑲白旗駐朝陽門內一帶,鑲紅旗駐阜成門內一帶,正藍旗駐崇文門內一帶,鑲藍旗駐宣武門內一帶。大體而言,兩黃旗駐紮內城北部,兩藍旗駐紮內城南部,兩白旗、兩紅旗則位於東、西兩廂。各旗的駐防區內,滿洲八旗駐地靠近皇城,蒙古八旗中間,漢軍旗居於外側。在這樣一個佈局下,北京內城實際變成了一座層層設防的大兵營。

    從兵種上說,京師八旗設有前鋒、護軍、親軍、步軍、火器五營,康熙、乾隆年間又增設了健銳營、相撲營、虎槍營等特種兵部隊。就基本職能而言,前鋒營擔任出征任務;護軍營擔任扈從護衛任務;親軍營是皇帝親率,由領侍衛內大臣總管;步軍營負責京師防守與治安;火器營是配備有鳥槍等火器的特殊軍隊。從人數上說,90%的駐京八旗均在內城,只有外三營(即圓明園護軍營、外火器營和健銳營)在頤和園及園寢等處。據統計,清末駐京八旗兵員數約在13萬人左右,如果把“包衣”也算進去,大概有15萬人。

    駐防八旗兵力通常在10萬人左右,其主要為滿洲八旗及蒙古八旗組成(只有東三省和廣州、福州有漢軍八旗),其中盛京、西安、荊州三地八旗人數超過5 000人,分別為7 000、6 500、5 700人。根據其駐地的重要性,駐防八旗又分為畿輔、東北、西北和其他地區。按《大清會典》,畿輔八旗主要駐紮在京師周圍的直隸地區,有25支駐防部隊,編為54佐領,共14 238人,其中最大的一支為察哈爾都統管轄的蒙古八旗(120佐領,共10 800人),其次為駐密雲(2 100人)及駐木蘭圍場(1 000人,由熱河都統統轄)的滿洲八旗。另外,兩處皇陵(東陵、西陵)由1 460人的旗兵護衛。

    東北有44支駐防部隊,共338佐領,35 361人,其中“新滿人”如達斡爾、索倫、鄂倫春及巴爾虎的遊牧旗兵尚未計入;西北有8支駐防部隊,119佐領,共15 642人,最大的一支為伊犁將軍管轄,共40佐領,其中包括了調防的索倫、達斡爾、錫伯族旗營;其他地區主要是漢人區,共306佐領,39 879人。在分佈上,華北平原設在青州、德州和開封;西北地區為西安、太原和綏遠(呼和浩特),江南、華南一帶則設在江寧(南京)、鎮江、杭州、乍浦(近寧波)、荊州、成都、福州與廣州。這些省份中,湖南、江西、安徽、貴州、廣西五省則無八旗駐防。根據清末的統計數字,91支地方駐防部隊總計兵力11萬,加上京師八旗,則所有的八旗兵力約26萬人,按旗兵佔旗人比例的二十分之一計算,這與清末旗人的數量500萬大致吻合(佔全華人數的1%)。

    根據區域的戰略地位,駐防八旗分為將軍級、副都統級、城守尉級和防守尉級四等。其中將軍級的駐防兵額大,駐防地也多設在省會或邊境重鎮。副都統一級的駐防地則大多設在重要城鎮和戰略要地。這些軍隊與60餘萬由漢人組成的綠旗兵共同擔負了內地的軍事戍守任務(滿洲不設綠營)。不過,兩者有一重大差別,那就是八旗集中而綠營分散;在待遇上,綠營也要低於八旗。

    作為清朝的特殊群體,清廷給予了八旗非同一般的優待。早在順治元年,清廷即下令,“凡八旗壯丁,差徭、糧草、布匹,永停輸納”,換句話說,他們除世代相襲的兵役之外,其他義務一概全免;順治二年,清廷又制定賑濟八旗的條例,從各方面對旗人給予優待。清軍入關後的數十年中,曾按關外模式在京畿五百里內跑馬圈地,然後以“計口授田”的方式分配給八旗官兵,即所謂“旗地”。按規定,每個旗丁分地30畝,不納糧但也不準買賣,以保持昔日“出則為兵,入則為農;耕戰二事,未嘗偏廢”的傳統。不過,京師八旗主要駐紮在內城,他們既不擅長農耕,實際上也做不到“兵農兩顧”,因而這些旗地大多交給“包衣”佐領們管理而由當地漢民耕種交租。

    有限的租稅不足以養活旗人家小,清廷隨後又確立兵餉之制,其規定:凡成丁男子挑取披甲者,每名每月由朝廷發給一定數量的餉銀與餉米,同時也發給口糧贍養家屬,“七歲以上即食全體,六歲以下為半口,減半給糧”。由此,八旗官兵上至都統下至士兵,都可以按時領取規定數額的俸祿。按八旗制度,俸銀每月發放,祿米每季發放一次,其規定如下:都統每月俸銀為180兩,祿米每年90石;參領每月俸銀130兩,祿米每年65石;佐領每月俸銀105兩,祿米每年52石5鬥;步軍校每月俸銀80兩,祿米每年40石;驍騎校、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每月俸銀60兩,祿米每年30石;步軍、護軍、前鋒、親軍營兵丁每月俸銀為4兩,祿米每年4石8鬥;馬甲每月俸銀為3兩,祿米每年4石8鬥;步甲每月俸銀為2兩,祿米每年4石8鬥。除此之外,八旗官兵還享有其他經濟優待,如婚禮和喪葬時可以領取一定津貼;如受傷或因病退役,其餘生可每月領取1兩的撫卹金,在本人去世後,其遺孀仍可領取一半的撫卹金,遺孤也可以獲得一定的資助。

    在《清末最後十年的平滿漢畛域問題》一文中,學者遲雲飛總結了滿、漢在社會職務方面的四大區別:一是官分滿漢,滿人可任漢缺,但漢人不能任滿缺(如都統、將軍等),同一職務如尚書、侍郎,滿人的權力大於漢人,高級別的職務也是滿人多於漢人;二是滿漢不婚;三是滿人只能為職業軍人,不準從事其他生產,其生活全靠清廷財政供應;四是適用法律不同,滿人犯罪,審判機構也是單獨的。

    為擴大旗人的做官途徑,一般旗人除透過科考入仕外,還有其他各種機會做官,如康熙十年曾規定,“八旗滿洲監生識滿漢字者,考試翻譯;只識滿字,考試繕寫。優者授為正八品,以部院筆帖式補用”;雍正元年,鑑於滿洲進士、舉人出身的翰林無升轉之途,又制定了“推升”之令;乾隆二年,“滿洲進士依甲等名次選用知縣”,等等。

    當然,為籠絡漢人士子,旗人在科舉上不點狀元(榜眼與探花亦極慎重),終清一朝,唯一的例外是同治年間出身於蒙古正藍旗的崇綺曾中過狀元。科舉上雖略有限制,但旗人可以考翻譯、挑侍衛,加上其人口基數小,官途上要比漢人寬廣許多。

    據統計,清朝268年中的滿漢總督比例為滿57%,漢43%;巡撫為滿48%,漢52%;布政使為滿28%,漢72%;知府為滿21%,漢79%;知縣中滿人較少,只有6%。中央六部中,清廷實行滿漢尚書制,即每部各設一位滿尚書和一位漢尚書,侍郎也是如此。由此可見,越到高層,旗人所佔的比例就越高,中下層官員特別是基層官員則以漢人為主。這種狀況,直到太平軍起義後才有所改變,滿總督降為35%,巡撫降為22%,但中央各部則變化不大。

    在獲得優待的同時,清廷也給八旗設立了很多限制,如旗人不準經商務農,除當兵當差外不準從事其他任何職業(即便閒散旗人也不準),也不準隨意離開駐防地(無遷居權力)。為保持八旗的戰鬥力並防止旗人被漢化,清廷制定了一系列“旗民分治”的措施,如“旗民不交產、旗民不通婚、旗民不同刑”等。在其僵硬的制度下,旗人在戶籍、住址、田產、營生、訴訟等方面都與一般漢人有著不可逾越的界限。不過在旗人內部,則無論滿洲、蒙古還是漢軍,都可以相互通婚,相互交產,一視同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清廷是用八旗制度打造了一個“鐵桿”的支援力量,而作為“複合民族”的八旗群體,實質上是以滿洲人為核心但又包括漢族、蒙古族、北韓族、錫伯族等民族的利益共同體。

    “旗民”之間不僅在權利上有差別,而且有一道實實在在的障礙,即所謂“滿城”。旗人當中,除很少一部分人出去做官當差外,絕大多數的普通旗人都被圈在城內的兵營之中。按清朝規定,凡駐防於各大城市的八旗官兵,都另設“滿城”駐紮,而不得與當地人混住。大體上說,滿城可分為兩種,一種在原有城池中劃出一片供八旗官兵居住,如西安、南京、福州、廣州、杭州等,待區域劃定後,原漢人居民全部遷出,再修建一道新的城牆以分隔滿漢;另一種則是在原有舊城之外選擇一片空地另建新城,如青州、綏遠、銀川等,以使旗兵與當地百姓互不相擾。

    中國古代兵役制度,有募兵、徵兵、世兵等不同類別。通常來說,北方遊牧民族多為族兵制,如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及滿人;明朝先是世兵制,即軍戶制,後改為募兵制;清朝後,八旗實際上是一種族兵制,綠營開始是募兵制,後因長時間駐紮一地,便演化成某種程度上的世兵制。與綠營一樣,八旗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世兵制或者說世襲的軍戶,這種擁有朝廷固定薪俸的職業,一般為特殊人群所壟斷,圈外人很難染指。

    當然,“旗民分治”也不盡是壞處。一度追隨孫中山參與革命的書法家汪東曾說:“昔者八旗特設制度示與齊民異,不事生產,唯待供給於漢族,雖為民病,猶特消耗其辛苦所得於無用耳,未嘗與民爭利。”“旗民分治”的緣由,一則是兵制,二來也是為了防止“與民爭利”,以免重蹈當年金朝“猛安謀克”制下軍功集團強奪人民土地財產的弊病。就這點而言,汪東曾的話尚屬公道。

    瞭解八旗和清朝可以看看金滿樓的《天命所終:大清帝國的衰亡》,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 2 # 一貳一橙

    八旗制度最早源於女真人的牛錄製。早期女真人在出兵或者狩獵的時候,以族群結隊進行,出獵或出征的人各出一支箭,交給隊伍的首領,回家後分清各人的斬獲,以及點名,看看有沒有沒回來的。

    規定是十人為一牛錄,設立牛錄額真管理,額真就是滿語“主子”的意思。這就是最早起牛錄製度。

    由牛錄製度到八旗制度,這是努爾哈赤的功勞之一

    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之時,最先創立的黑旗,後再建紅旗,由弟弟舒爾哈齊掌管黑旗,自己掌管紅旗。之後由於舒爾哈齊有不臣之心,於是努爾哈赤把他囚禁毒殺,並廢除黑旗,把自己手上的兵力一分為四:正黃旗、正紅旗、正白旗、正藍旗,每300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額真,五甲喇為一固山額真,一固山額真掌管一旗,共7500人。

    明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再次擴充四旗,變為八旗:正黃、鑲黃、正紅、鑲紅、正白、鑲白、正藍、鑲藍。(“正”讀音“整”,也就是純色旗幟,而鑲色旗則在純色旗的基礎上鑲邊:黃、白、藍鑲紅色邊,紅旗鑲白色邊)

    努爾哈赤臨死前,將八旗分於八和碩貝勒:

    正黃旗主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鑲黃旗主阿濟格(努爾哈赤十三子)

    正紅旗主代善(努爾哈赤次子);鑲紅旗主嶽託(代善長子);

    正白旗主皇太極(努爾哈赤八子);鑲白旗主杜度(努爾哈赤長子褚英之子)

    正藍旗主莽古爾泰(努爾哈赤三子);鑲藍旗主阿敏(舒爾哈齊次子)。皇太極繼位後,將多鐸和阿濟格的兩黃旗改為兩百旗,將自己的正白旗改為正黃旗,奪取了杜度的鑲白旗,改為鑲黃旗,由長子豪格統領,即所謂的“八旗改色”。緊接著又有多爾袞改色和順治改色,一番折騰之後的最終定製就是:

    正黃旗、鑲黃旗主、正白旗主為皇帝本人,即俗稱的“上三旗”;

    正紅旗主為代善後人,世襲罔替禮親王爵位;

    鑲紅旗主為嶽託後人,世襲克勤郡王爵位,褚英家族也編入鑲紅旗;

    鑲白旗為豪格後人,世襲罔替肅親王爵位;

    正藍旗為多鐸後人,世襲罔替豫親王爵位,阿濟格、多爾袞的後代都在這一旗,不過多爾袞無子,只是承繼而已。

    鑲藍旗為濟爾哈朗後人,世襲罔替鄭親王爵位。

  • 3 # 關河南望

    可以說整個清朝的歷史,也就是一部清朝“八旗子弟”從興起、繁榮、落後再到衰亡的歷史。

    八旗主要分為滿八旗、蒙八旗、漢軍八旗,滿八旗是努爾哈赤的手筆,也是滿族入關前的政治制度、文化系統、社會基礎。蒙八旗和漢軍八旗則是皇太極即位之後的手筆,蒙八旗不如漢軍八旗重要。

    滿族是女真人的後裔,早期主要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依靠血緣和地域形成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的部落,部落集體組織的方式稱為牛錄製,總領稱為牛錄額真,額真又稱厄真。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建立了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後來由於歸附者眾,就將原來的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總稱八旗。這是八旗制度的形成。

    八旗之下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一人,五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一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皇太極時期為擴大兵源,在滿八旗的基礎上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編制與滿八旗完全相同。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構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清軍人關後八旗軍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

    八旗制度是清王朝統治全國的軍事奴隸制度的根本,在作為一個部落的時候,比起龐大臃腫的明王朝,顯得比較合適,畢竟全民皆兵,全民搶劫,好處大家得是很得八旗民心的,但入關後,八旗並沒有融入中華民族之內,反而成了趴在中國身上吸血的封建,官僚,以及帝國主義三座大山之外的又一座大山,這就是其落後之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領先14分被翻盤,雷霆憑什麼終結了火箭的6連勝?季後賽相遇火箭能淘汰雷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