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魏延被諸葛亮那麼排擠,抱負一直得不到施展,諸葛亮死後就可以翻盤了嘛,這麼明顯的動機,他造反也無可厚非了!
3
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魏延當然沒有造反。

    魏延死於內鬥。

    魏延是荊州人,但很不幸,他不屬於荊襄士集團,也不屬於東州士集團,關隴集團。更不屬於益州本地人,所以魏延在蜀漢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尷尬人。

    尤其是楊儀與魏延素有衝突,魏延甚至想殺楊儀。楊儀也是荊州人,後來投奔關羽,推薦給劉備,逐步跟隨諸葛亮。算是荊襄士集團的中堅力量。

    自從信任與提拔魏延的劉備死後,魏延的日子就不太好過,只不過諸葛亮缺乏大將,才對魏延給予重任。

    諸葛亮臨死前安排,蔣琬接任行政,姜維接管軍事,大軍暫由長史楊儀帶回成都。對此,魏延是很不滿的。無論軍職、爵位、資歷、戰功、實際領兵經驗,魏延理論上都是大軍管理者的第一代理人。

    當然,這是針對楊儀的。

    別以今天的觀點去看古人。

    現代人都知道,不爭饅頭爭口氣。

    諸葛亮此舉,實際就是想讓一直不合的楊儀與魏延發生直接衝突,最終剷除魏延這樣能夠威脅蔣琬姜維地位的大將。至於楊儀,看他自己的造化。

    對此,三國志明確說,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不過,因魏延是武人,與楊儀同上表指責對方謀反,朝中大臣都相信久歷官場而且是自己人的楊儀。所以最終定性是魏延謀反。

  • 2 # 傲視蒼穹39

    1、蜀漢沒有設立史官,此職的缺失完全是諸葛亮的責任。是有意,還是無意?怎麼說都不過分!都知道,前期的史官講究的是“秉筆直書”。任何事情,史官都會基本上如實記述的。而諸葛亮偏偏不設此職,動機是值得懷疑的!

    2、諸葛亮的“用人唯親”,是眾所周知的。他才是蜀漢的真正“皇帝”,劉禪只是個擺設。不管是軍隊核心、朝廷內外、皇帝左右,都是他的“相府屬吏”。而且,直到蜀漢滅國,劉禪都沒有能力完全糾正過來!加上蜀漢沒有史官,一切的朝廷定議,都可以隨意改動,甚至黑白顛倒後存檔。所以,《三國志-蜀書》的史料記述,可信度是最低的!

    至於題主提問的“有人認為魏延造反動機明顯”,不知根據是什麼?就因為魏延“性矜高”?如果真是這樣,恰好證明魏延沒有任何反心。造反需要什麼條件?籠絡人心是必然的吧?否則你孤家寡人,造什麼反?從魏延失敗後僅有他父子數人逃跑,就更證明了魏延沒有部曲。連部曲親兵都沒有,更別說死黨、死士、謀臣、幕僚了,這些都是造反所必備的條件。“有人認為魏延造反動機明顯”有這樣看法的,不過是一些只粗略看過一下《三國演義》的、入世不深的小孩子的看法而已!

    至於提問魏延“有哪些道理說明他沒謀反”?其實不管是《三國志》、《魏略》、《華陽國志》、《漢晉春秋》、《晉書》,還是黑魏延最狠的《三國演義》的描述,都可以證明魏延沒有謀反!

    1、先說黑魏延最狠的《三國演義》吧;第105回魏延對馬岱說過:“我等投魏,若何?”絕大部分讀者都是以此認為魏延已經反叛。可是,在魏延到達漢中南鄭城下後,姜維急令拽起吊橋,說“魏延勇猛”而不敢出戰。最後因知諸葛亮留下計策,才敢出來見魏延。見了魏延後,姜維卻對魏延破口大罵。可是魏延是怎麼對他的呢?魏延跟姜維說:“伯約,不干你事。只叫楊儀來!”古人稱呼對方的字,是一種友好、尊重對方的表現,這就足以證明魏延根本就沒有反,他的一切反常舉動都是針對楊儀一人。如果他是真的造反,會恨不得殺盡諸葛亮的人,怎麼會跟姜維說“不干你事”?反而是楊儀,被諸葛亮看好並委以重任的、他的“相府長史”,最後卻後悔沒有帶著大軍去投降曹魏。真是打臉諸葛亮打得太脆了!

    2、《三國志-魏延傳》記述魏延是“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可是,除了對楊儀之外,沒有任何對誰“矜高”的例項作為旁證。而費褘是文人,官職也很低,僅為“司馬”,卻經常能從中調解魏延與楊儀的爭執。魏延每次都肯聽從費褘的調解,這是一個盛氣凌人的、傲氣的人,所能表現出的性格嗎?說魏延傲氣;最起碼對費褘這個官職低得多的文人,魏延都表現出了“虛心接受”的美德,而從來沒有“桀驁不馴”的劣跡。只能證明《三國志-魏延傳》記述的魏延“性矜高”,完全是汙衊之詞!

    3、再說《三國志-魏延傳》說魏延“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既然燒絕了“閣道”,楊儀是怎樣率領數萬大軍回到漢中的?而且還與魏延前後腳到達了南谷口?史料記述的是“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數萬大軍能急行軍通行的道路,會是行走艱難的羊腸小道嗎?即使是羊腸小道,魏延守漢中近十年,有這麼一條能短時間透過數萬大軍的通道,不是更能出敵不意嗎?為何他會不知道?諸葛亮駐漢中也近十年,為何諸葛亮也不知道?而自楊儀“走”過之後,這條“通道”就再也沒有使用過,是突然斷了麼?如果真有這麼一條隱秘的“通道”,韓信的“明修棧道”不是脫褲子放屁麼?諸葛北伐時,楊儀為什麼不把這條“通道”告訴諸葛亮?事實就是;根本就沒有這樣一條“槎山通道”,更不存在魏延的“所過燒絕閣道”,否則楊儀大軍不可能回來。趙雲一伐時就燒絕了棧道,就堵住了曹真軍。楊儀退軍走的,就是當年曹真追擊趙雲的斜谷道棧道。正因被趙雲燒斷了棧道,曹真才無法繼續追擊的。所以,說魏延“燒絕閣道”,完全是楊儀、費褘的謊言,是他們對魏延的誣陷而已!根據《魏略》對諸葛亮遺命的記述;命魏延接掌軍隊,而楊儀害怕魏延報復,率軍突然攻擊魏延。魏延因毫無準備,措手不及。又不願自相殘殺,不戰而走被殺。才是最符合歷史的真像!擅殺大將,是滅族之罪。費褘、楊儀只能捏造謊言,誣陷魏延,才能躲過罪責。反正朝中內外的掌權的人都是他們的死黨——“相府屬吏”。要捏造什麼事,不過是舉手之勞而已。劉禪雖然不相信這些,但也只能將錯就錯,委過於魏延,草草了事!所以,在《三國志-後主傳》中的記述是“徵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舉兵相攻,延敗走”,並沒有說明是魏延先攻擊楊儀,更沒有說魏延是“叛亂造反”!

  • 3 # 知常容

    第一逃跑沒有往魏國方向,說明他心向蜀漢,只是為了奪權。

    第二,魏延奪權行動非常倉促,被別人一嚇唬手下計程車兵就跑了,說明那也是沒組織沒紀律的,沒預謀。

    第三魏延一直以來忠心耿耿。從劉備在的時候鎮守漢中,後來諸葛亮一直壓制他,把他帶在身邊,其實是剝奪了他鎮守漢中的權利。但沒有怨言。

    第四朝中沒有人,楊儀和魏延都上表後主劉禪,但是朝中的蔣琬等人明顯的幫了楊儀。

    所以這一場引發的沒有任何預謀的行為,只能說是刺激了魏延的脆弱神經,或者說魏延的敏感性不夠,因為楊儀魏延是死仇。

  • 4 # 天有道人無道932

    三國時期,風起雲湧,能人賢士皆登場攪動風雲。其中蜀漢就有一能人,此人便是魏延。魏延被冠之以謀反之罪遭斬殺,那他到底是否有謀反呢?

    在蜀漢後期,由於五虎上將接連的翹辮子,而魏延也就成了蜀漢武將裡的大哥大了。而楊儀等人,雖是諸葛亮他們圈內的人,但仍然入不了魏老大的法眼,而諸葛亮在五丈原洗白後,又是楊儀暫時掌管北伐大軍,自然文武不和要拼命。加之以前積累的矛盾就更加突出了拼命的必要性。

    魏老大雖然能征善戰,可留給諸葛亮的印象就是腦後有反骨,一直防著魏延,所以魏延本身掌管的兵馬很少,尤其是最後一次北伐,魏延是先鋒也就是幾千人吧。這個幾千人馬還謀反個啥,估計口號沒喊出來人頭都落地了。也就是說魏延沒有謀反的實力。

    那既然不能謀反,北上投降曹氏圈子行嗎,好像魏延沒這個想法。諸葛亮洗白後,蜀漢能掌管兵權的人物,最有可能的還是魏延,所以投降這樣的事也是絕對不會發生滴。只要腦子不抽風的人,都不會放棄一個能成為國家軍事一把手的機會。所以投降也不成立。

    魏延死的冤枉,他是死在了內鬥上,而不是其他原因。大家都知道諸葛亮一死,大把的權力就留出來了,而楊儀作為諸葛亮的圈內人,而且有野心,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時機。魏延又是楊儀走向人生巔峰的攔路虎,所以在楊儀眼中,魏延已經是死人了。諸葛亮在死前雖然留有遺言囑託,但也是模稜兩可的。而楊儀為了儘快回成都佔先機,很有可能會更改諸葛亮的遺言,而楊儀的這種做法自然會導致魏老大的勃然大怒。如果魏延遵從這樣的命令斷後,然後回成都,那估計回去以後也沒他啥事了,只能回家養老打打五毛錢的麻將了,還能翻出什麼樣的浪花。作為頭腦也較發達的魏延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燒了棧道以延緩楊儀回成都的時間,而這個燒燬棧道就成了魏延謀反的“直接證據”了。魏延一介武夫,平時在朝廷裡又沒有什麼相好之人為他說話,所以朝堂之上,當楊儀和魏延兩人奏報抵達時,自然都是站在楊儀這一邊。

    所以啊,魏延的謀反是不成立的,他只是死於自己跋扈的性格,死於不會為人處世。讀史為鑑,一定引以為戒。

  • 5 # 井夫子

    《三國志·蜀書》: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其實從這段話之中,我們可以看出,魏延並不是反,而是傲,以韓信自比,卻苦於得不到重用,總體來說,其興兵屬於激進派,動輒請兵萬人,這與保守穩固派的諸葛正好相反。

    魏延其人,自劉備進入四川的時候,就帶兵打仗,屢立戰功、深受劉備信任。劉備稱漢中王后,提拔魏延總督軍事要地——漢中,加封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蜀漢建立後又升為鎮北將軍。

    從這點看來,魏延準確的說,是得到劉備賞識的,也有能耐,不論其有沒有反叛的心,至少對於劉備他應該是不會的,反觀後來,魏延隨諸葛亮北伐,曾率軍大破魏將郭淮等人,加為徵西大將軍。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勸諸葛亮出奇兵攻取長安、潼關。但遭到向來謹慎的諸葛亮反對,因而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

    到了這個時候,魏延其實也並沒有反叛之心,正如三國志說,他只是不服,畢竟若是劉備不許他也無話可說,可偏偏使其不得志的是諸葛,一介文官。

    直到諸葛亮死後,魏延因不願受長史楊儀所約束而於退軍途中燒絕棧道,反攻楊儀,卻因部屬不服而敗逃,被楊儀所遣的馬岱所斬。

    那麼問題的關鍵來了,若說魏延反,那麼為何一直壓著他的諸葛在的時候他不反,綜合人物性格來看,一個自傲的人絕不會有司馬懿那般隱忍,若真要反定會明著反叛,絕不會等到諸葛死後。

    那麼從這點看來,似乎所謂魏延之反,更像是一場關於不滿的內訌,我們來看看。

    《三國志·魏延傳》的記載,臨終前,諸葛亮召開了一個榻前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楊儀、姜維、費禕等人,諸葛亮遺命,他死之後,不要繼續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國,撤退的時候,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並且說:“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做了這個安排後,諸葛亮就病故了。

    而魏延一聽性格暴露無遺,他認為丞相去世了,可我魏延還活著,還可以帶領部隊繼續北伐,而且還是斷後的差事,怎麼可能?

    魏延自大的性格這之後更加顯露無疑,其得知楊儀準備按照諸葛亮的部署,先帶著部隊撤回成都。於是搶在楊儀的前面往南撤,而且還走一路燒一路,把橋、路都給毀了,一直撤到了南谷口。

    這樣的事實,直接造成了二人的積怨,也讓楊儀決定上書朝廷告對方謀反。最終判定魏延謀反,被殺。

    若說這樣的結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雖然諸葛時時壓制著魏延,可是卻也明白魏延不是謀反之人,當諸葛一死,久經壓抑的魏延性格爆發,卻再也沒有了明白他的劉備與諸葛,最終落得如此下場,只是若說魏延謀反,恐怕實則不對。

  • 6 #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公元234年,魏延被楊儀以謀反罪誅其三族,關於魏延有沒有謀反的問題,史學界早有共論,楊儀為了報私怨,而誣陷魏延謀反,其實魏延想殺的是楊儀,其並未謀反。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證明魏延未謀反的證據有很多,假如魏延想謀反,大可向北投降曹魏,何必往回跑,這不是找死嗎?魏延乃蜀國一代名將,有大將之才,如果想投降的話這種低階錯誤是不會犯的。

    諸葛亮死後,眾將皆以為會用魏延來代替諸葛亮,當時魏延也這麼覺得,因為當時論資歷,論謀略,魏延掌權都是理所當然的。結果反而是魏延的對頭楊儀發號實令,魏延只是殿後,這讓魏延無所適從,以為楊儀等篡改諸葛遺命,故意和他做對,以私廢公。所以想殺掉楊儀。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此時,魏延還想出師北伐,繼續諸葛亮未完成之事業,按常規思維諸葛亮也應該這樣安排,豈能因其死而廢大事,撤兵可能是因為怕魏延絕非司馬懿之對手,與其兵敗,還不如先撤的好。

    而斐注《三國志》中,斐松之引用《魏略》所記,諸葛亮實際上是把兵權交到了魏延手上,而楊儀一向與魏延視同水火,怕其一旦掌權,會被其所害,所以散佈謠言,說魏延要投敵謀反。

    因楊儀為朝中重臣,說話有一定份量,眾人皆疑,魏延打又不能打,因為一打楊儀其謀反罪就被坐實了,只能逃跑,想回成都向劉禪訴說詳情。卻在中途被馬岱所殺,楊儀誅其三族。

    不管怎樣,楊儀所為絕非君子之道,為人所不齒。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

    魏延雖為統兵大帥,鎮守一方,其軍事才幹有目共睹,但其政治才能和諸葛、楊儀差遠了,要不也不至於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無論在哪個年代,玩軍事的都幹不過玩政治的。雖戰場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在政治家眼裡,皆螻蟻耳!

  • 7 # 南門太守

    魏延沒有謀反,他之前沒有這樣的想法,之後的舉動也不代表他要謀反,謀反的罪名是別人強加給他的,至少有以下五點理由:

    第一,諸葛亮死後魏延的所有反應都出於本能,而非早有預謀

    諸葛亮臨終前做出了撤軍安排,秘密和丞相長史楊儀、丞相司馬費禕以及護軍姜維等人商量,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同時說“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應該說,這個安排是有問題的,除諸葛亮外,當時蜀軍論職務最高的應該是魏延,魏延時任徵西大將軍,在做出如此重要的安排時把魏延排除在決策之外,這是不妥的。

    當然,作為諸葛亮來說,他能做出的也只有這樣的安排了,他也知道不妥,但沒有辦法,他只能犧牲魏延,這是另外一個話題。

    但站在魏延的角度,肯定認為這是不公的,所以楊儀讓費禕到魏延的營寨裡宣佈決定時,魏延不僅不同意撤軍,而且對楊儀頗有意見。

    應該說這是人之常情,誰在魏延這個位置上都會有這樣的反應,對楊儀有意見、對撤軍有意見,並不能說明這就是謀反。

    第二,魏延如果真謀反就不會放費禕走

    費禕已站在楊儀一邊,他到魏延這裡來,更多是來試探魏延的態度,魏延不同意撤軍,費禕很著急。

    魏延重新制定了作戰計劃,明確哪些留下來哪些走,逼著費禕和自己共同簽署命令,向下面的眾將領宣佈。

    費禕只想脫身,欺騙魏延說:“我現在就去向楊長史解釋,楊長史是個文官,過去很少參與軍事,他一定不會違背您的命令。”

    魏延相信了,就放費禕走。費禕一出營門,便急馳而去,魏延想想不對勁,想去追趕,已經來不及了。

    第三,魏延如果真謀反就不會向南撤,因為那是自投羅網

    費禕走後,魏延派人觀察楊儀那邊的動靜,報告說楊儀等人“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魏延大怒,於是搶在楊儀等人之前率本部向南撤軍。

    魏延不僅向南撤,而且“所過燒絕閣道”,也就是透過之後把所走的棧道一把火燒了。

    魏延如果真想謀反,唯一的出路不是跟其它蜀軍搶漢中,而是到渭水河邊的魏軍大營去投誠,魏延沒有往北,卻往南,進入秦嶺山中,還把棧道燒了,說明他絕無投降魏軍的想法。

    魏延的想法有些簡單,他很生氣,頭腦不太冷靜,有賭氣的意思,想先回漢中,他在漢中經營多年,如果控制了漢中,等楊儀、費禕那些人來了之後,主動權就在自己手裡了,到時候再跟他們理論。

    第四,魏延向成都的後主劉禪告狀,顯示他仍然認為自己提清白的

    魏延的想法很天真,做法太魯莽。他率先撤軍,打亂了蜀軍的撤退部署,又燒了棧道,擺明是與其它蜀軍決裂,這讓魏延陷入被動。

    不僅跟隨楊儀等的蜀軍深恨魏延,就是魏延自己的手下也不會理解,大家都不希望蜀軍分裂。

    楊儀、費禕、姜維等人率其他蜀軍也沿褒斜道退軍,棧道被魏延燒燬,他們只得重新開闢道路,好不容易趕到褒斜道南口,魏延已將此佔領,楊儀命王平前去應戰。

    王平到南口,斥責魏延的手下說:“丞相剛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怎敢如此?”自己人不打自己人,魏延手下都知道魏延理虧,於是不戰而散。

    堂堂徵西大將軍,最後只得單人獨騎跟幾個兒子一起逃往南鄭,楊儀派馬岱前往追拿,馬岱把魏延父子斬首,之後將魏延的首級交給楊儀。

    在此之前,魏延多次派人到成都申訴自己沒有造反,“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可見,直到最後關頭魏延仍認為自己是無辜的。

    第五,史書上也有魏延沒有謀反的記載,具有一定可信度

    《三國志》認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也就是說,魏延雖然沒有打算降魏,但造反是真實的,他想殺楊儀。

    其它史書多采取此說,但也有不同記載,《魏略》稱,諸葛亮臨終前專門對魏延等人說“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諸葛亮還“令延攝行己事”,也就是把指揮權交給了魏延,之後秘密發喪撤退。

    魏延按照諸葛亮的命令,先保密,到了褒口才發喪。楊儀見魏延代理丞相指揮部隊,擔心被他所害,於是揚言說魏延將率眾投降曹魏,於是帶人來攻魏延。魏延根本無心投敵,所以並不應戰,結果被追上殺了。

    《魏略》的記載歷來被質疑,主要是諸葛亮臨終前說的“慎勿復來也”,似乎看出諸葛亮對北伐很後悔,所以認為這個記載是捏造出來的。

    但是,考慮到諸葛亮此時的年齡、身體狀況和心情,說出這樣的話也未必是不可思議,按照當時的指揮體制,諸葛亮把蜀軍的指揮權交給魏延更沒有什麼不妥。

  • 8 # 初心如舊

    有人認為魏延謀反動機明顯,有那些證據說明魏延不是謀反呢?

    從當時來說,認為魏延謀反的,主要是蜀國丞相府長史楊儀,相信並在開始不理睬魏延的,是身在前線的高階將領費禕,在成都輔佐劉禪的蔣琬,董允,吳太后以及執行追殺魏延的馬岱等人。要說不相信魏延謀反的,應該是稍後記錄歷史的陳壽先生,魏延傳中【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本指如此】的記載,明確表達了陳壽先生的意見。 依據可能是按建安十三年末(208)魏延在長沙殺韓玄,救黃忠,投靠劉備後,一直在前線打拼,

    奪益州,戰漢中,建安二十四年(219)起,又長期擔任漢中太守,完全有機會投敵謀反,但卻沒有出手的事實。但最重要的,很可能是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在五丈原軍中病死,當時魏延還是前督部,丞相司馬,領涼州刺史,具有相當兵權,如果魏延真謀反,只需帶兵直接投靠司馬懿,不用燒絕棧道,一路向南,更不用低三下四,向劉禪上表,稱揚儀謀反,那不是多費口舌嗎?

    不過,按照當時實際,要妥善處置好這件事情,很不容易。從蔣琬帶宿衛營趕往前線看,這些留守大臣不具備處置此類事件的才能,更不用說劉禪了。而要處理好這次魏延,楊儀之爭,需要劉禪拿出智慧,安撫手握兵權的楊儀,同時稍稍斥責魏延火燒棧道,引兵拒大軍行為,慢慢平息雙方對立情緒,待局勢穩定,逐步削減楊儀,魏延兵權,在完全控制二人之後,查清事實,再分別處置。這樣就不至於出現內訌,相互殘殺的後果。不過,即使這樣,自此以後,魏延最好也是留條命,想重新得到重用不可能了。(3:11)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在家中做簡易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