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太守行》-詩詞原文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
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詩詞註釋
《雁門太守行》《雁門太守行》是樂府《相和歌·瑟調曲》三十八曲舊題之一。漢代古辭今存一篇。六朝和唐人的擬作都是詠歎征戍之苦。本篇亦寫邊城將士苦戰報國之意。唐張固《幽閒鼓吹》載:李賀把詩卷送給韓愈看,此詩放在卷首韓愈看後也很欣賞。時在元和二年(807)。
1、雁門:古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
2、黑雲:此形容戰爭煙塵鋪天蓋地,瀰漫在邊城附近,氣氛十分緊張。一說是實寫天空中的黑雲。
3、甲光句:形容鎧甲在日光下閃耀。日:一本作月。據說王安石批評這兩句詩不合理:“方黑雲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則認為既有黑雲也有日光的自然景象是有的“賀之詩善狀物”,而王安石則是"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沈得潛也說"陰雲蔽天,忽露赤日,實有此景"(《唐詩別裁》)。
4、塞上句解說不一:一說是寫暮色漸濃,夜幕將臨,晚霞變為暗紫色,天光和山色都黯淡了。如王勃《滕王閣序》有“煙光凝而暮山紫”之句。一說是寫戰鬥激烈而且殘酷,從白天到晚上,戰場上的血跡在夜色將臨之際呈現出一片片的暗紫色。
5、易水:今河北省易縣。易水距塞上尚遠,此借荊軻故事以言悲壯之意。戰國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送荊軻去刺秦王,荊軻唱《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6、聲不起:由於天寒霜重,鼓都敲不響了。此句暗示戰事慘烈,乃至戰鼓都喑啞了。
7、黃金臺:《戰國策·燕策》載燕昭王求士,築高臺,置黃金於其上,廣招天下人才。
8、玉龍:寶劍名,此代指劍。
《雁門太守行》-詩詞譯文
局像烏雲重壓要把城牆摧垮,
鎧甲在Sunny的照耀下如金色魚鱗一般閃耀著。
秋色中,遍地響起了號角聲,
凝結在塞上的深紅血跡在暮色中如同紫色。
部隊行進在易水邊,
風捲動紅旗,濃霜凝住戰鼓,鼓聲低沉。
為了報答君王的厚愛,
(將士們)甘願高舉寶劍,戰死沙場。
《雁門太守行》-詩詞句解
《雁門太守行》一、二句寫戰爭形勢的緊迫。“黑雲壓城城欲摧”,比喻叛兵如黑雲翻騰滾滾壓來。《晉書》說:“凡堅城之有黑雲如屋,名曰軍精。”軍隊的精氣可以映發黑雲,自然是荒誕迷信的說法,不過李賀寫詩作意好奇,他將這一類說法引入藝術構思,鑄成這一名句,以富於象徵意義的形象有力地刻畫出敵軍壓境的洶洶氣勢和危城欲破的緊急情境。一個“壓”字,形象地描繪出叛兵來勢的兇猛,“欲摧”二字則進一步刻畫重“壓”的勢不可擋,把一幅大敵壓境,危城欲摧的場面,極其鮮明地層現在我們面前。詩人以憤怒的筆觸,給叛兵塗抹上一層“黑”的色彩,給人以嚴酷,陰沉,幽冷逼人的侵壓感。“甲光向日金鱗開”,轉寫守軍鬥志昂揚和嚴陣以待、準備應戰的情形。“甲光”,指戰士盔甲日光照射下閃耀著鱗鱗金光,“開”字,下筆勁拔,雄姿傑出。形象地展示出將士們飽滿的情緒,見出戰陣井然有序地次第排開。“摧”“開”兩字相對,更反襯出邊防將士維護國家統一的無畏精神。這兩句都得力於善於釀造氣氛,具有更強烈地展示事物本質的力量。“黑雲壓城”以狀敵人壓來之勢,“甲光向日”以傳英勇抗敵之神,都在可以感受而不可盡言之間,意象的內涵極為豐富。詩人以形象的比喻和誇張的手法,描寫鏖戰之前敵我雙方的軍威和聲勢。同時,這“黑雲”與“金鱗”形成鮮明的對比,相互映襯。既是寫景,也是敘事。作者以富於象徵意義的形象,有力地渲染了臨戰前緊張的氣氛和守軍將士高昂計程車氣,並透露詩人的愛憎之情。至於李賀寫作此詩,時值安史亂後,藩鎮蜂起,國土分裂,諸霸殘酷地壓榨人民。他對此深惡痛絕。所以,他以熾熱的筆觸,滿懷熱情地描繪守邊將土。此句一抑一揚,狀景含情,褒貶分明。
《雁門太守行》三、四句寫悲壯激烈的戰鬥場面。“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這兩句緊承“甲光”句,描繪守城將士殺出城門,捨身奮戰。作者沒有從正面描繪兩軍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廝殺場面,而是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來寫戰鬥的激烈和悲壯。由於眾寡懸殊,孤軍無援,最終只好敗退孤城。上句點明時令,對這場與強敵拼死的廝殺描寫,一語不及兵刀交加的情景,只用秋色裡角聲滿天暗示出來。“角聲滿天”不就是催戰的鼓角齊鳴,聲震天地麼!下句交代作戰地點。“紫”指長城附近的紫色泥土。“燕脂”即“胭脂”,指邊防將士所流血的顏色,暗示守邊將士死傷慘重。使讀者彷彿看到了胭脂般殷紅的血跡,在濃重的夜幕下凝結成一片紫色。一個“滿”字,擴大了激戰的場面,反映出邊防將士英勇殺敵的沖天氣勢;一個“凝”,字,形象地描繪出邊防將土淋漓的鮮血流遍地的結果,即犧牲的重大,烘托出戰鬥的激烈。隨著時間的流逝,並已融進空曠蒼涼的荒漠。長城上色呈紫色,故有紫塞之稱,詩人拈來表示血色的凝結,構思新巧,形象鮮明。這些清冷悽慘的塞上寒夜的景物描寫,襯托出孤城被困的緊急情勢,這就很自然地過渡到後面對邊防將士夜出奇兵的描寫。這藝術構思,出常格之外。從“向日”到“夜紫”還自然地表現出從白晝鏖戰到深夜。這是一幅有聲有色的戰鬥畫面。
五、六句寫守軍出擊的情景。“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這是寫被圍孤城的戍邊將土寒夜突圍,奇襲敵軍的情景。“半卷紅旗”寫風大,表現出敗陣後的低抑氣氛;“臨易水”,使人想起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那樣—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暗示出將土們已作好為國捐軀的準備。“霜重鼓寒”寫天寒,說明將士頂風冒寒作戰,可見戰鬥的艱苦卓絕。“聲不起”,是用鼓聲不振寫軍勢將烈,已流露出濃重的悲劇氣氛。後一句寫雖然鼓聲不起而仍在敲擊,說明雖敗而心志不屈。寒秋深夜,霜嚴風勁,戰鼓嘶啞,紅旗半卷,邊地將士進軍易水,夜襲敵兵的情景,儼然如畫。一個“臨”字,刻畫出邊地將土突圍的威猛氣勢和必勝信念。一個“重”字,把寒冷描摹得好像有斤兩可稱,氣氛低沉。這兩句語言凝練,景象蒼涼,蕩人肺腑。這兩句仍是著重以氣氛顯示事物的情勢。同時這兩句在章法上又是一跌,襯托出末兩句的英勇,百折不撓,以死報效國家信託之重。以上六句是著重以氣氛顯示戰爭的情勢,為末二句設造一個典型的氛圍。
七、八句寫將士們捐軀報國的決心。“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在易水之濱,即燕昭王置千金招賢納土之臺。用戰國時燕昭王的典故,他建此臺招攬天下賢才,這裡用以指受到國家重用。“玉龍”即寶劍。這兩句詩人剖心明志,是全詩的主旨。詩人生活在國勢日衰,戰亂紛起的唐朝後期,西有吐藩擾邊,北有回紇、奚、契丹作亂。他們各霸一方,時而聯合叛上,時而恃強兼併,個個虎視眈眈,欲吞王室。詩人作為唐宗室後裔,儘管平生倍受壓抑,壯志未酬,但對於藩鎮勢力是切齒痛恨的。他希望朝廷能像燕昭王那樣選賢任能,平定四海。這種思想反映了人民反對分裂,反對叛亂,維護國家統一的願望,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這末兩句浸透著詩人的一種堅強意志,即一旦受到君主知遇,將不惜為國事而獻身。
李賀的詩歌往往往具有奇譎求新、獨樹一幟的特點,在該詩中就有鮮明的表現。就其求新創奇這一點說,韓愈以文為詩,驅駕氣勢,鋪排篇章,喜用僻字險韻;李賀則別闢蹊徑,貫串在他的藝術創造中的是想象力的驚人的豐富奇特,簡直近於奇詭,脫盡常規,出人逆料,新奇引入。這一顯著特點廣泛表現上選材謀篇、描寫造境、遣詞用字各個方面。想象豐富。由藩鎮叛亂猖獗兇猛的氣勢,想到滾滾黑雲瀰漫,籠罩整個邊城,進而再想到孤城危急,慘殺將臨,可謂涉想新奇。詩末,詩人想象的羽翼一躍而飛騰到“黃金臺”上,充分表現出他報國的強烈感情。這種豐富的想象,既突出了詩的主題,又開拓了詩的境界,增強了藝術感染力。構思新奇。這這首詩是寫戰事的,但卻沒有隻字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而是著重渲染氣氛、透過戰鬥,氣氛的層層渲染,步步蓄勢,使作品的主題鮮明而又突出。
《雁門太守行》-詩詞簡介
《雁門太守行》詩詠唱的是一個古老的生命主題——報效君王,為國赴難,士為知己者死。《中晚唐詩叩彈集》引杜詔曰:“此詩言城危勢亟,擐甲不休,至於哀角橫秋,夕陽塞紫,滿目悲涼,猶卷旆前徵,有進無退。雖士氣已竭,鼓聲不揚,而一劍尚存,死不負國。皆極寫忠誠慷慨。”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後,邊境戰爭時有發生,詩中所寫的戰爭或非實指某地某次。“甲光向日”句又有“向月”一說,則這場戰事發生的時間即有白天、夜間兩說。不管怎樣,肯定是極慘烈、極悲壯的。這有點像屈原的《國觴》,寫的不是勝利而是失敗,在慘烈的失敗中謳歌將士們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主義精神。同時,也表達了詩人自己渴望為君為國建功立業的願望。
陸游說:“賀詞如百家錦納,五色眩耀,光彩奪目。”這首詩就是用黑、黃(金)、紅、白、紫等濃豔色調描寫緊張悲壯的戰鬥場面,色彩反差較大,對比很鮮明強烈,與詩中激盪著的悲壯情調相得益彰。
李賀寫詩喜歡用奇怪的色彩,用濃色、重色、豔色、雜色。比如他寫綠色則有:寒綠、頹綠、絲綠、凝綠、靜綠;寫紅色則有:笑紅、冷紅、愁紅、老紅;寫鬼燈曰“漆”,鬼火曰“碧”,燭光曰"冷翠"等等。
李賀的不少詩向稱難解,這一首解者紛紜,卻莫衷一是。對於詩意的理解也異常分歧。
這首短詩,後面寫兵臨易水、提劍誓死?其主題確與戰鬥有關。但前四句著重寫景,除“甲花”、“角聲”表明此處有兵士而外,圍城、突圍等等全無明確描寫。因此,解說之分歧,多出於對“言外之意”的不同體會。“言”外之“意”雖在“言”外,仍然來自“言”。一首詩積字成句,積句成篇,成為有內在聯絡的整體。這詩前四句頗難碓解,後四句卻比較顯豁。說清後四句,再反觀前四句,通篇的意義便不難領會。
先看後四句。“半卷紅旗臨易水”,暗示“臨易水”之前有一段進軍過程。“半卷紅旗”是為減少阻力,是進軍的特徵,如“紅旗半卷出轅門”之類。“臨”字也表現行軍的動勢。那麼,“臨易水”之後是否遇上敵軍?如果遇到的話,力量對比如何?形勢對誰有利?這一切,後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卻比較明晰:一、“臨易水”表明前進受阻,又令人聯想起《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二、擊鼓為了進軍,而“霜重鼓寒聲不起”透過自然條件的不利暗示出戰爭形勢的嚴峻。三、末尾兩句,寫主將提劍上陣,誓作殊死戰鬥以報君恩,則大敵當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於“雲”上著“黑”字,已感氣氛沉重。而這“黑雲”又“壓城”以至壓得“城欲摧”,明顯有象徵意義。“雲”上特加“黑”字,自然不會用以象徵我軍而是象徵敵軍。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鱗開”,在色彩和形相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讚美之情,當然是指我軍。始而黑雲壓城,適度圍逼,既而黑雲崩潰、紅日當空,我軍將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猶如片片金鱗,耀人眼目。就是說己經殺出孤城,擊敗敵兵。
《雁門太守行》一、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構成一個意義單位。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是又一個意義單位“角”,古代軍用樂器。《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有“吹角收兵”的記載。聯絡上下文看,“角聲滿天秋色裡”一句,正是以虛寫實。在讀者想象中展現敵退我追的壯闊場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應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從突圍至此,已過了較長一段時間,雙方互有殺傷。“塞上胭脂”,舊注引《古今注》“秦築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釋,大致不錯。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於“紫”前加一“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臨易水,敵軍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隨,敵軍倘要渡水,便可能全軍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戰。“陷之死地而後生”,想到韓信的背水陣,就知道追兵面臨的形勢何等嚴峻!鼓聲不起,主將誓死,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至於快戰的結果如何,卻讓讀者去想象。詩人運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獨特的藝術想象,或用象徵,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虛見實、以聲顯形、以部分代全體,給讀者留下了過於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讀者的理解因人而異。
意象新奇,設色鮮明,造型新穎,想象豐富而奇特,這是李賀詩歌的突出特點。在《雁門太守行》裡,這些特點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體現。僅以後兩句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設色和造型。這兩句寫主將為報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決戰,卻不用概念化語言,而透過造型、設色、突出主將的外在形象和內心活動。戰國時燕昭王曾築臺置千金於其上以延攬人才,因稱此臺為“黃金臺”。“玉龍”,唐人用以稱劍。黃金、白玉,其質地和色澤,都為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臺”,是求賢若渴的象徵。詩人選用“玉龍”和“黃金臺”造型設色,創造出“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詩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賢才的美德,都給讀者以強烈而美好的感受。
《雁門太守行》-結構分析
《雁門太守行》首兩句說黑雲高壓城上,城像力量就要被摧毀一般,雲隙中射出的Sunny,照在戰士們的盔甲上,閃現出一片金鱗,這是描繪敵兵壓境,危城將破的情景。三四兩句中,(角聲滿天)是說日間的鏖戰,(燕脂夜紫)是說戰血夜凝,是描寫激戰後的光景,五六兩句是形容撤退時,軍旗半卷,鼓聲不揚。結尾兩句是表面寸土必爭,奮死抗敵,以盡忠報國之意。這首詩意境非常蒼涼,語氣非常悲壯,很像《屈原》《九歌》中的《國殤》。杜牧說賀詩是(騷之苗裔),所見甚確,集中像這一類的詩實在都是胎息《楚辭》,而很能得其神韻和義理的。
當時的情況是唐王朝禦敵出征的詩篇,大兵壓境,敵眾我寡,戰爭十分艱苦,但是唐王朝的將士們毫不畏懼,表現了一種為國效死,凜然無畏的精神。首二句寫出徵場面,黑雲一詞有兩個意思。一是天氣狀況,一是喻敵兵之眾,“壓城城欲催”狀塞上軍情緊急,無疑也是“羽檄”的內容,正因為如此,唐王朝才火Superb兵出征。結尾兩句是寫將士們的豪情壯志,無處不透著人氣節中的忠於國家的豪邁。
此詩中造語濃豔,如“黑,燕脂,紫,紅,金,”等,極力渲染氛圍,詩人在用韻上也很講究,首先用平聲,表現一種昂揚氣概,然後轉仄聲,調子低沉,富於變化,正如沈德潛所說:“字字錘鍊而成,昌谷集中定推老成之作,”《唐詩別裁集》李賀見韓愈時把此詩放在首篇。(張固《幽閒鼓吹》)由此可見李賀對此詩的珍愛。
我喜歡李賀的詩。可以說到了入迷的程度,但我喜歡他的原因在於他的詩承襲了《楚辭》的風骨,更喜歡他的命題,命意,命辭皆是深刺當時當世之弊,藏哀憤孤激之思於片章短句之間。李賀詩開中晚唐惟美主義的傾向,李賀詩中,用字濃麗,沉鬱,奇險,悽清,冷豔,擅用比興,象徵,隱刺,反襯等手法。晚唐杜牧曾在李賀死後五年做序。摘部分序言如下。
雲煙連綿,不足為其態也,水之迢迢,不足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為其和也,
秋之明潔,不足為其格也,風牆陣馬,不足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為其古也,
時花美女,不足為其色也。
李賀《雁門太守行》首句雲:“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摭言》謂賀以詩卷謁韓退之,韓暑臥方倦,欲使閽人辭之。開其詩卷,首乃《雁門太守行》,讀而奇之,乃束帶出見。宋王介甫雲:“此兒誤矣!方黑雲壓城時,豈有向日之甲光也?”或問此詩韓、王二公去取不同,誰是?予曰:“宋老頭巾不知詩。凡兵圍城,必有怪雲變氣。昔人賦鴻門,有‘東龍白日西龍雨’之句,解此意矣。予在滇,值安鳳之變,居圍城中,見日暈兩重,黑雲如蛟在其側。始信賀之詩善狀物也。”
《雁門太守行》-詩詞作者
《李賀》
李賀(790~816)注音:lǐhè。中國唐代詩人。字長吉。號詩鬼。祖籍隴西,生於福昌(今河南宜陽)昌谷,後世稱李昌谷。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但家已沒落。青少年時,才華出眾,名動京師。父名晉肅,因避父諱(晉、進同音),終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鬱,體弱多病,只做過3年奉禮郎,卒時僅27歲,後人稱其為。
李賀一生以詩為業,其詩可分為4類。①諷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會現象。此類詩有的直陳時事,有的借古諷今。名作有《雁門太守行》、《老夫採玉歌》等。這類詩中,五古、七古較少,多為樂府詩。或借舊題,或創新題,大都凝練絢麗。也有的含義隱晦,如《金銅仙人辭漢歌》。②個人發憤抒情。這類詩有個人失意困頓、疾病纏身的消沉和時光易逝、人生短暫的悲嘆,也有“天荒地老無人識”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無主”,“收取關山五十州”的豪情壯志。③神仙鬼魅題材。這類詩曲折表現他對現實的厭惡和否定。後人因此稱他為鬼才。④詠物等其他題材。這類詩總的表現了李賀詩題材的廣度和思想的深度。李賀詩想象豐富奇特,幽深奇譎,句鍛字煉,色彩瑰麗,富有浪漫氣息。但也有少數明白易懂的詩,他擅長短篇,《天上謠》、《夢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代表作,被稱為長吉體。他多寫古詩與樂府,近體很少,無七律。他的詩借鑑了齊梁宮體詩的詞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東西。由於太注意雕琢,有的詩往往詞意晦澀,堆砌詞藻。李賀曾自編其集。有《李賀詩歌集註》。生平見李商隱《李賀小傳》,新、舊《唐書》本傳,《宣室志》,《幽閒鼓吹》,《摭言》。
《雁門太守行》-藝術特色
是想象力非常豐富奇特,慘淡經營,句鍛字煉,色彩瑰麗。如“羲和敲日玻璃聲”、“酒酣喝月使倒行”(《秦王飲酒》)、“銀浦流雲學水聲”(《天上謠》)等匪夷所思的奇語,比比皆是。他特別擅長短篇,如《天上謠》、《夢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後人稱為“長吉體”的代表作。他也有少數明白易懂的作品,如《勉愛行》、《感諷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
他較多地寫古詩與樂府,很少寫當時流行的近體詩,七律詩一首也不寫,表現了他不滿於當時詩風的態度。另一方面他又受齊梁宮體詩的影響,借鑑了它們的詞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因為過於注意雕琢,有的作品也有詞意晦澀和堆砌詞藻的毛病。但從基本成就方面看,則正如他所讚賞韓愈的作品那樣,是“二十八宿羅心胸,元精耿耿貫當中”(《高軒過》)的。在唐代,李商隱、溫庭筠的古詩,就是走李賀所開闢的道路。宋人劉克莊、謝翱,元人薩都、楊維楨,清人黎簡、姚燮,都受到李賀詩的影響。宋代刻本《李長吉文集》
《雁門太守行》-中心思想
此詩描繪了一場激烈的戰役:北方的遊牧民族向黑雲一樣向南攻擊雁門關,守將率隊出關迎敵。戰鬥到秋日的夜晚,鮮血滿地,逐漸凝結,象紫色的胭脂一樣。將軍半卷著紅旗來到河邊,戰鼓聲聲催促卻再也站不起來了。為了報答皇帝的知遇之恩,蛟龍一樣的名將就這樣戰死沙場。本文寫朝廷和北方藩鎮之間的戰爭,寫危城將破,敵兵壓近,激戰奔襲,戰爭艱苦卓絕,十分慘烈,表現守城戰士英勇殺敵,誓死報國的決心。
雁門太守行》-詩詞原文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
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詩詞註釋
《雁門太守行》《雁門太守行》是樂府《相和歌·瑟調曲》三十八曲舊題之一。漢代古辭今存一篇。六朝和唐人的擬作都是詠歎征戍之苦。本篇亦寫邊城將士苦戰報國之意。唐張固《幽閒鼓吹》載:李賀把詩卷送給韓愈看,此詩放在卷首韓愈看後也很欣賞。時在元和二年(807)。
1、雁門:古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
2、黑雲:此形容戰爭煙塵鋪天蓋地,瀰漫在邊城附近,氣氛十分緊張。一說是實寫天空中的黑雲。
3、甲光句:形容鎧甲在日光下閃耀。日:一本作月。據說王安石批評這兩句詩不合理:“方黑雲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則認為既有黑雲也有日光的自然景象是有的“賀之詩善狀物”,而王安石則是"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沈得潛也說"陰雲蔽天,忽露赤日,實有此景"(《唐詩別裁》)。
4、塞上句解說不一:一說是寫暮色漸濃,夜幕將臨,晚霞變為暗紫色,天光和山色都黯淡了。如王勃《滕王閣序》有“煙光凝而暮山紫”之句。一說是寫戰鬥激烈而且殘酷,從白天到晚上,戰場上的血跡在夜色將臨之際呈現出一片片的暗紫色。
5、易水:今河北省易縣。易水距塞上尚遠,此借荊軻故事以言悲壯之意。戰國時燕太子丹在易水邊送荊軻去刺秦王,荊軻唱《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6、聲不起:由於天寒霜重,鼓都敲不響了。此句暗示戰事慘烈,乃至戰鼓都喑啞了。
7、黃金臺:《戰國策·燕策》載燕昭王求士,築高臺,置黃金於其上,廣招天下人才。
8、玉龍:寶劍名,此代指劍。
《雁門太守行》-詩詞譯文
李賀
局像烏雲重壓要把城牆摧垮,
鎧甲在Sunny的照耀下如金色魚鱗一般閃耀著。
秋色中,遍地響起了號角聲,
凝結在塞上的深紅血跡在暮色中如同紫色。
部隊行進在易水邊,
風捲動紅旗,濃霜凝住戰鼓,鼓聲低沉。
為了報答君王的厚愛,
(將士們)甘願高舉寶劍,戰死沙場。
《雁門太守行》-詩詞句解
《雁門太守行》一、二句寫戰爭形勢的緊迫。“黑雲壓城城欲摧”,比喻叛兵如黑雲翻騰滾滾壓來。《晉書》說:“凡堅城之有黑雲如屋,名曰軍精。”軍隊的精氣可以映發黑雲,自然是荒誕迷信的說法,不過李賀寫詩作意好奇,他將這一類說法引入藝術構思,鑄成這一名句,以富於象徵意義的形象有力地刻畫出敵軍壓境的洶洶氣勢和危城欲破的緊急情境。一個“壓”字,形象地描繪出叛兵來勢的兇猛,“欲摧”二字則進一步刻畫重“壓”的勢不可擋,把一幅大敵壓境,危城欲摧的場面,極其鮮明地層現在我們面前。詩人以憤怒的筆觸,給叛兵塗抹上一層“黑”的色彩,給人以嚴酷,陰沉,幽冷逼人的侵壓感。“甲光向日金鱗開”,轉寫守軍鬥志昂揚和嚴陣以待、準備應戰的情形。“甲光”,指戰士盔甲日光照射下閃耀著鱗鱗金光,“開”字,下筆勁拔,雄姿傑出。形象地展示出將士們飽滿的情緒,見出戰陣井然有序地次第排開。“摧”“開”兩字相對,更反襯出邊防將士維護國家統一的無畏精神。這兩句都得力於善於釀造氣氛,具有更強烈地展示事物本質的力量。“黑雲壓城”以狀敵人壓來之勢,“甲光向日”以傳英勇抗敵之神,都在可以感受而不可盡言之間,意象的內涵極為豐富。詩人以形象的比喻和誇張的手法,描寫鏖戰之前敵我雙方的軍威和聲勢。同時,這“黑雲”與“金鱗”形成鮮明的對比,相互映襯。既是寫景,也是敘事。作者以富於象徵意義的形象,有力地渲染了臨戰前緊張的氣氛和守軍將士高昂計程車氣,並透露詩人的愛憎之情。至於李賀寫作此詩,時值安史亂後,藩鎮蜂起,國土分裂,諸霸殘酷地壓榨人民。他對此深惡痛絕。所以,他以熾熱的筆觸,滿懷熱情地描繪守邊將土。此句一抑一揚,狀景含情,褒貶分明。
《雁門太守行》三、四句寫悲壯激烈的戰鬥場面。“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這兩句緊承“甲光”句,描繪守城將士殺出城門,捨身奮戰。作者沒有從正面描繪兩軍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廝殺場面,而是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來寫戰鬥的激烈和悲壯。由於眾寡懸殊,孤軍無援,最終只好敗退孤城。上句點明時令,對這場與強敵拼死的廝殺描寫,一語不及兵刀交加的情景,只用秋色裡角聲滿天暗示出來。“角聲滿天”不就是催戰的鼓角齊鳴,聲震天地麼!下句交代作戰地點。“紫”指長城附近的紫色泥土。“燕脂”即“胭脂”,指邊防將士所流血的顏色,暗示守邊將士死傷慘重。使讀者彷彿看到了胭脂般殷紅的血跡,在濃重的夜幕下凝結成一片紫色。一個“滿”字,擴大了激戰的場面,反映出邊防將士英勇殺敵的沖天氣勢;一個“凝”,字,形象地描繪出邊防將土淋漓的鮮血流遍地的結果,即犧牲的重大,烘托出戰鬥的激烈。隨著時間的流逝,並已融進空曠蒼涼的荒漠。長城上色呈紫色,故有紫塞之稱,詩人拈來表示血色的凝結,構思新巧,形象鮮明。這些清冷悽慘的塞上寒夜的景物描寫,襯托出孤城被困的緊急情勢,這就很自然地過渡到後面對邊防將士夜出奇兵的描寫。這藝術構思,出常格之外。從“向日”到“夜紫”還自然地表現出從白晝鏖戰到深夜。這是一幅有聲有色的戰鬥畫面。
五、六句寫守軍出擊的情景。“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這是寫被圍孤城的戍邊將土寒夜突圍,奇襲敵軍的情景。“半卷紅旗”寫風大,表現出敗陣後的低抑氣氛;“臨易水”,使人想起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那樣—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暗示出將土們已作好為國捐軀的準備。“霜重鼓寒”寫天寒,說明將士頂風冒寒作戰,可見戰鬥的艱苦卓絕。“聲不起”,是用鼓聲不振寫軍勢將烈,已流露出濃重的悲劇氣氛。後一句寫雖然鼓聲不起而仍在敲擊,說明雖敗而心志不屈。寒秋深夜,霜嚴風勁,戰鼓嘶啞,紅旗半卷,邊地將士進軍易水,夜襲敵兵的情景,儼然如畫。一個“臨”字,刻畫出邊地將土突圍的威猛氣勢和必勝信念。一個“重”字,把寒冷描摹得好像有斤兩可稱,氣氛低沉。這兩句語言凝練,景象蒼涼,蕩人肺腑。這兩句仍是著重以氣氛顯示事物的情勢。同時這兩句在章法上又是一跌,襯托出末兩句的英勇,百折不撓,以死報效國家信託之重。以上六句是著重以氣氛顯示戰爭的情勢,為末二句設造一個典型的氛圍。
《雁門太守行》
七、八句寫將士們捐軀報國的決心。“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在易水之濱,即燕昭王置千金招賢納土之臺。用戰國時燕昭王的典故,他建此臺招攬天下賢才,這裡用以指受到國家重用。“玉龍”即寶劍。這兩句詩人剖心明志,是全詩的主旨。詩人生活在國勢日衰,戰亂紛起的唐朝後期,西有吐藩擾邊,北有回紇、奚、契丹作亂。他們各霸一方,時而聯合叛上,時而恃強兼併,個個虎視眈眈,欲吞王室。詩人作為唐宗室後裔,儘管平生倍受壓抑,壯志未酬,但對於藩鎮勢力是切齒痛恨的。他希望朝廷能像燕昭王那樣選賢任能,平定四海。這種思想反映了人民反對分裂,反對叛亂,維護國家統一的願望,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這末兩句浸透著詩人的一種堅強意志,即一旦受到君主知遇,將不惜為國事而獻身。
李賀的詩歌往往往具有奇譎求新、獨樹一幟的特點,在該詩中就有鮮明的表現。就其求新創奇這一點說,韓愈以文為詩,驅駕氣勢,鋪排篇章,喜用僻字險韻;李賀則別闢蹊徑,貫串在他的藝術創造中的是想象力的驚人的豐富奇特,簡直近於奇詭,脫盡常規,出人逆料,新奇引入。這一顯著特點廣泛表現上選材謀篇、描寫造境、遣詞用字各個方面。想象豐富。由藩鎮叛亂猖獗兇猛的氣勢,想到滾滾黑雲瀰漫,籠罩整個邊城,進而再想到孤城危急,慘殺將臨,可謂涉想新奇。詩末,詩人想象的羽翼一躍而飛騰到“黃金臺”上,充分表現出他報國的強烈感情。這種豐富的想象,既突出了詩的主題,又開拓了詩的境界,增強了藝術感染力。構思新奇。這這首詩是寫戰事的,但卻沒有隻字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而是著重渲染氣氛、透過戰鬥,氣氛的層層渲染,步步蓄勢,使作品的主題鮮明而又突出。
《雁門太守行》-詩詞簡介
《雁門太守行》詩詠唱的是一個古老的生命主題——報效君王,為國赴難,士為知己者死。《中晚唐詩叩彈集》引杜詔曰:“此詩言城危勢亟,擐甲不休,至於哀角橫秋,夕陽塞紫,滿目悲涼,猶卷旆前徵,有進無退。雖士氣已竭,鼓聲不揚,而一劍尚存,死不負國。皆極寫忠誠慷慨。”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後,邊境戰爭時有發生,詩中所寫的戰爭或非實指某地某次。“甲光向日”句又有“向月”一說,則這場戰事發生的時間即有白天、夜間兩說。不管怎樣,肯定是極慘烈、極悲壯的。這有點像屈原的《國觴》,寫的不是勝利而是失敗,在慘烈的失敗中謳歌將士們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主義精神。同時,也表達了詩人自己渴望為君為國建功立業的願望。
陸游說:“賀詞如百家錦納,五色眩耀,光彩奪目。”這首詩就是用黑、黃(金)、紅、白、紫等濃豔色調描寫緊張悲壯的戰鬥場面,色彩反差較大,對比很鮮明強烈,與詩中激盪著的悲壯情調相得益彰。
李賀寫詩喜歡用奇怪的色彩,用濃色、重色、豔色、雜色。比如他寫綠色則有:寒綠、頹綠、絲綠、凝綠、靜綠;寫紅色則有:笑紅、冷紅、愁紅、老紅;寫鬼燈曰“漆”,鬼火曰“碧”,燭光曰"冷翠"等等。
李賀的不少詩向稱難解,這一首解者紛紜,卻莫衷一是。對於詩意的理解也異常分歧。
這首短詩,後面寫兵臨易水、提劍誓死?其主題確與戰鬥有關。但前四句著重寫景,除“甲花”、“角聲”表明此處有兵士而外,圍城、突圍等等全無明確描寫。因此,解說之分歧,多出於對“言外之意”的不同體會。“言”外之“意”雖在“言”外,仍然來自“言”。一首詩積字成句,積句成篇,成為有內在聯絡的整體。這詩前四句頗難碓解,後四句卻比較顯豁。說清後四句,再反觀前四句,通篇的意義便不難領會。
《雁門太守行》
先看後四句。“半卷紅旗臨易水”,暗示“臨易水”之前有一段進軍過程。“半卷紅旗”是為減少阻力,是進軍的特徵,如“紅旗半卷出轅門”之類。“臨”字也表現行軍的動勢。那麼,“臨易水”之後是否遇上敵軍?如果遇到的話,力量對比如何?形勢對誰有利?這一切,後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卻比較明晰:一、“臨易水”表明前進受阻,又令人聯想起《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二、擊鼓為了進軍,而“霜重鼓寒聲不起”透過自然條件的不利暗示出戰爭形勢的嚴峻。三、末尾兩句,寫主將提劍上陣,誓作殊死戰鬥以報君恩,則大敵當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於“雲”上著“黑”字,已感氣氛沉重。而這“黑雲”又“壓城”以至壓得“城欲摧”,明顯有象徵意義。“雲”上特加“黑”字,自然不會用以象徵我軍而是象徵敵軍。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鱗開”,在色彩和形相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讚美之情,當然是指我軍。始而黑雲壓城,適度圍逼,既而黑雲崩潰、紅日當空,我軍將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猶如片片金鱗,耀人眼目。就是說己經殺出孤城,擊敗敵兵。
《雁門太守行》一、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構成一個意義單位。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是又一個意義單位“角”,古代軍用樂器。《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有“吹角收兵”的記載。聯絡上下文看,“角聲滿天秋色裡”一句,正是以虛寫實。在讀者想象中展現敵退我追的壯闊場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應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從突圍至此,已過了較長一段時間,雙方互有殺傷。“塞上胭脂”,舊注引《古今注》“秦築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釋,大致不錯。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於“紫”前加一“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臨易水,敵軍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隨,敵軍倘要渡水,便可能全軍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戰。“陷之死地而後生”,想到韓信的背水陣,就知道追兵面臨的形勢何等嚴峻!鼓聲不起,主將誓死,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至於快戰的結果如何,卻讓讀者去想象。詩人運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獨特的藝術想象,或用象徵,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虛見實、以聲顯形、以部分代全體,給讀者留下了過於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讀者的理解因人而異。
意象新奇,設色鮮明,造型新穎,想象豐富而奇特,這是李賀詩歌的突出特點。在《雁門太守行》裡,這些特點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體現。僅以後兩句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設色和造型。這兩句寫主將為報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決戰,卻不用概念化語言,而透過造型、設色、突出主將的外在形象和內心活動。戰國時燕昭王曾築臺置千金於其上以延攬人才,因稱此臺為“黃金臺”。“玉龍”,唐人用以稱劍。黃金、白玉,其質地和色澤,都為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臺”,是求賢若渴的象徵。詩人選用“玉龍”和“黃金臺”造型設色,創造出“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詩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賢才的美德,都給讀者以強烈而美好的感受。
《雁門太守行》-結構分析
《雁門太守行》首兩句說黑雲高壓城上,城像力量就要被摧毀一般,雲隙中射出的Sunny,照在戰士們的盔甲上,閃現出一片金鱗,這是描繪敵兵壓境,危城將破的情景。三四兩句中,(角聲滿天)是說日間的鏖戰,(燕脂夜紫)是說戰血夜凝,是描寫激戰後的光景,五六兩句是形容撤退時,軍旗半卷,鼓聲不揚。結尾兩句是表面寸土必爭,奮死抗敵,以盡忠報國之意。這首詩意境非常蒼涼,語氣非常悲壯,很像《屈原》《九歌》中的《國殤》。杜牧說賀詩是(騷之苗裔),所見甚確,集中像這一類的詩實在都是胎息《楚辭》,而很能得其神韻和義理的。
當時的情況是唐王朝禦敵出征的詩篇,大兵壓境,敵眾我寡,戰爭十分艱苦,但是唐王朝的將士們毫不畏懼,表現了一種為國效死,凜然無畏的精神。首二句寫出徵場面,黑雲一詞有兩個意思。一是天氣狀況,一是喻敵兵之眾,“壓城城欲催”狀塞上軍情緊急,無疑也是“羽檄”的內容,正因為如此,唐王朝才火Superb兵出征。結尾兩句是寫將士們的豪情壯志,無處不透著人氣節中的忠於國家的豪邁。
此詩中造語濃豔,如“黑,燕脂,紫,紅,金,”等,極力渲染氛圍,詩人在用韻上也很講究,首先用平聲,表現一種昂揚氣概,然後轉仄聲,調子低沉,富於變化,正如沈德潛所說:“字字錘鍊而成,昌谷集中定推老成之作,”《唐詩別裁集》李賀見韓愈時把此詩放在首篇。(張固《幽閒鼓吹》)由此可見李賀對此詩的珍愛。
我喜歡李賀的詩。可以說到了入迷的程度,但我喜歡他的原因在於他的詩承襲了《楚辭》的風骨,更喜歡他的命題,命意,命辭皆是深刺當時當世之弊,藏哀憤孤激之思於片章短句之間。李賀詩開中晚唐惟美主義的傾向,李賀詩中,用字濃麗,沉鬱,奇險,悽清,冷豔,擅用比興,象徵,隱刺,反襯等手法。晚唐杜牧曾在李賀死後五年做序。摘部分序言如下。
《雁門太守行》
雲煙連綿,不足為其態也,水之迢迢,不足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為其和也,
秋之明潔,不足為其格也,風牆陣馬,不足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為其古也,
時花美女,不足為其色也。
李賀《雁門太守行》首句雲:“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摭言》謂賀以詩卷謁韓退之,韓暑臥方倦,欲使閽人辭之。開其詩卷,首乃《雁門太守行》,讀而奇之,乃束帶出見。宋王介甫雲:“此兒誤矣!方黑雲壓城時,豈有向日之甲光也?”或問此詩韓、王二公去取不同,誰是?予曰:“宋老頭巾不知詩。凡兵圍城,必有怪雲變氣。昔人賦鴻門,有‘東龍白日西龍雨’之句,解此意矣。予在滇,值安鳳之變,居圍城中,見日暈兩重,黑雲如蛟在其側。始信賀之詩善狀物也。”
《雁門太守行》-詩詞作者
《李賀》
李賀(790~816)注音:lǐhè。中國唐代詩人。字長吉。號詩鬼。祖籍隴西,生於福昌(今河南宜陽)昌谷,後世稱李昌谷。唐宗室鄭王李亮後裔,但家已沒落。青少年時,才華出眾,名動京師。父名晉肅,因避父諱(晉、進同音),終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鬱,體弱多病,只做過3年奉禮郎,卒時僅27歲,後人稱其為。
李賀一生以詩為業,其詩可分為4類。①諷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會現象。此類詩有的直陳時事,有的借古諷今。名作有《雁門太守行》、《老夫採玉歌》等。這類詩中,五古、七古較少,多為樂府詩。或借舊題,或創新題,大都凝練絢麗。也有的含義隱晦,如《金銅仙人辭漢歌》。②個人發憤抒情。這類詩有個人失意困頓、疾病纏身的消沉和時光易逝、人生短暫的悲嘆,也有“天荒地老無人識”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無主”,“收取關山五十州”的豪情壯志。③神仙鬼魅題材。這類詩曲折表現他對現實的厭惡和否定。後人因此稱他為鬼才。④詠物等其他題材。這類詩總的表現了李賀詩題材的廣度和思想的深度。李賀詩想象豐富奇特,幽深奇譎,句鍛字煉,色彩瑰麗,富有浪漫氣息。但也有少數明白易懂的詩,他擅長短篇,《天上謠》、《夢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代表作,被稱為長吉體。他多寫古詩與樂府,近體很少,無七律。他的詩借鑑了齊梁宮體詩的詞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東西。由於太注意雕琢,有的詩往往詞意晦澀,堆砌詞藻。李賀曾自編其集。有《李賀詩歌集註》。生平見李商隱《李賀小傳》,新、舊《唐書》本傳,《宣室志》,《幽閒鼓吹》,《摭言》。
《雁門太守行》-藝術特色
《雁門太守行》
是想象力非常豐富奇特,慘淡經營,句鍛字煉,色彩瑰麗。如“羲和敲日玻璃聲”、“酒酣喝月使倒行”(《秦王飲酒》)、“銀浦流雲學水聲”(《天上謠》)等匪夷所思的奇語,比比皆是。他特別擅長短篇,如《天上謠》、《夢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後人稱為“長吉體”的代表作。他也有少數明白易懂的作品,如《勉愛行》、《感諷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
他較多地寫古詩與樂府,很少寫當時流行的近體詩,七律詩一首也不寫,表現了他不滿於當時詩風的態度。另一方面他又受齊梁宮體詩的影響,借鑑了它們的詞采,也沾染了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因為過於注意雕琢,有的作品也有詞意晦澀和堆砌詞藻的毛病。但從基本成就方面看,則正如他所讚賞韓愈的作品那樣,是“二十八宿羅心胸,元精耿耿貫當中”(《高軒過》)的。在唐代,李商隱、溫庭筠的古詩,就是走李賀所開闢的道路。宋人劉克莊、謝翱,元人薩都、楊維楨,清人黎簡、姚燮,都受到李賀詩的影響。宋代刻本《李長吉文集》
《雁門太守行》-中心思想
此詩描繪了一場激烈的戰役:北方的遊牧民族向黑雲一樣向南攻擊雁門關,守將率隊出關迎敵。戰鬥到秋日的夜晚,鮮血滿地,逐漸凝結,象紫色的胭脂一樣。將軍半卷著紅旗來到河邊,戰鼓聲聲催促卻再也站不起來了。為了報答皇帝的知遇之恩,蛟龍一樣的名將就這樣戰死沙場。本文寫朝廷和北方藩鎮之間的戰爭,寫危城將破,敵兵壓近,激戰奔襲,戰爭艱苦卓絕,十分慘烈,表現守城戰士英勇殺敵,誓死報國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