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天歸零

    謝邀。這裡的“中性”等同道家所稱的“中庸”,這裡真實義:不佔兩邊,亦不佔中間,所謂虛空粉碎大圓滿之意。然,當了悟了真相返璞歸真,面對生活時,應一切緣而生一切法,名無所不為,而事過則矣,卻又不執著一切法,名無為。此個人己見,供參考。謝謝!

  • 2 # 看透古今

    《周易》的作者周文王,把天當成八種自然元素之一,道出了天的客觀執行規律是自強不息,指出了天時(寒暑睛雨風霧)的諸多不利因素,探討了戰勝不利因素,人定勝天方能大吉大利的方向與方法。李老聃卻背叛了文王的進取精神,把天當成了萬能的,不可戰勝的最高神靈。要人們以敬畏為主,順其自然。不作為,就是什麼都作為了。這是一種頹廢和懶惰思維方式。後來的懶政慵政者,就是以此為藉口,為自己的無德無能開脫的。

  • 3 # 梅里一了

    謝邀,老子五千言有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概括了天道中性的特性,不仁。仁是親情,天道無親,就沒有偏私。在天地的眼裡,萬物就象草把子扎的狗(芻狗),或尊或賤,都是人的選擇,與天道沒有關係。舉個例子,天地相互作用,產生了一年四季,這春夏秋冬的更迭就是道,萬物依道而行,呈現生長壯老死的過程,天地不會憐惜某個物種而改變自身的規律,而只有物種順應天道才能生存,這就是天道的中性。無為,並不是不為,而是於無處為,此話怎講,再舉個例子,幾十年的改革總結出一條經驗叫"要致富先修路"。這個修路就是無為,從面上看,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貧困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有,最直接的辦法是發錢,這就是有為,其結果往往是保持貧困,等待救濟,越扶越貧。而修路看似解決不了眼前的貧困,甚至因為要投資而更加艱難,但拓寬了與外界溝通的渠道,增強了資訊的交流,間接的提供了多種消除貧困的機會,這就是於無處為,如果把投資環境搭建好了,種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就可以無不為了。

  • 4 # 古之善

    《老子》第三章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注 釋

    1、 不尚賢:老子稱謂的“賢”,是指不知“道之德行”的聰明之“賢人”,即自作聰明的人。古哲人稱謂的“聖人”,是體合“道之德行”的有才之人。在先秦時期有一種強盛的用人風氣,老子推崇的是聖人之治,而非有能力的聰明之賢人之治。老子主張“不尚賢”,是因為,推崇不遵從“道之德行”的賢人,也就是,推崇不遵從自然客觀行為規律而有能力的聰明之賢人是賊之治,進而最容易造成人們追求名利,挑動起人們追逐的慾望,從而危害社會與人的倫理。

    2、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意為治理天下,不要炒作難得之貨,使民不去投機偷盜;不要宣顯鼓動可貪財物之慾,使民心不被攪亂。

    3、 虛其心;弱其志:其中,虛其心,是指使民有謙虛之心;弱其志,是指削弱民相爭之鬥志。

    4、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意為聖人治理天下,使民有謙虛之心,使民有安飽,弱民相爭之鬥志,強民之體魄。

    5、 常使民無知無慾:是指常使民無思無慮地和諧生活。

    6、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使自作聰明的無德之人不敢妄為。

    7、 為無為,則無不治:遵從“道之德行”的“無為”而“有為”地治世,哪裡還有治理不好的道理,即,為無為則無不治。

    語 譯

    不推崇追求名利自私而有能力的聰明之賢人,使民不爭做功名利祿的自私之人;治理天下,不要炒作難得之貨,使民不去投機偷盜;不要宣顯鼓動可貪財物之慾,使民心不被攪亂。 是以聖人治理天下,使民有謙虛之心,使民有安飽,弱其民相爭之鬥志,強其民之體魄。永遠使民無思無慮地和諧而快樂的生活。使自作聰明的無德之人不敢妄為。執政者若能以聖人那樣遵從“道之德行”的“無為”而“有為”地治世,哪裡還有治理不好的道理。

    進而論之

    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都認為聖人是體合道之德行的人。也就是說,聖人是遵從“道之德行”的“無為”而“有為”的人。所以,聖人就是人類的最高善,也就是人道中的人都要以聖人的倫理德性為最高標準,作為人的道德普遍行為準則。那麼,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推崇的“聖人之治”是什麼樣的政體呢? 針對人與社會的關係,人生是依存在社會關係之中,一個人不能獨立於社會而生活、發展。正因為,人生依賴於群體社會而存在,那麼群體社會的存在就需要政體的維護。所以,人類從族群社會的政體演進到國家社會的政體,不是為了保全個體自由和個人權利而發明的,相反,它的目的在於使社會中的個體能完成他的人性,一個人的社會本性只能在社會群體裡得以實現。進而,政體是擁有國家主權的統治階級實現其意志的宏觀架構。那麼,政體之性是國家政權組織形式與治理意志相統一的特性。國家政權組織形式是物質性的,治理意志是精神性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是治理意志的本體,治理意志依存在國家政權組織形式之中,而且只有治理意志是維護、推進國家政體的存在與發展。 打一個形象的比方:一個大家族家庭的統一體中,夫妻子女與財產組成家庭的物質世界,治理意志的家庭風氣是家庭的精神世界。家庭的“物質世界”是“精神世界”的本體,“精神世界”依存在“物質世界”之中,即家庭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相統一。而且,是治理意志的家庭風氣的精神世界,決定物質世界的家庭組織形式的存在與發展。那麼,針對家庭統一體中政體治理組織形式,可以是家長制、夫妻共制、家庭成員精英制、家庭成員自由競爭民主制、家庭成員民主集中代表制等不同的形式。那麼,這個家庭無論外在的採用什麼“形式”的家庭政體組織,其內在的要看家庭政體治理意志之“目的”:

    一、 若家庭政體的治理目的,是致力於成員之間的利益。那麼,家庭成員之間的利益爭鬥,是破壞和諧家庭風氣為目的,進而促使著和諧的家庭風氣的精神世界消失。由之,這個家庭政體的組織形式,就要出現解體,也就是家庭解體不存在;如:夫妻離婚子女財產分離。

    二、 若家庭政體的治理目的,是致力於維護家庭成員中執政者的利益或主要貢獻者的利益為目的。那麼,這個家庭發展會出現許多矛盾,就會形成家庭成員之間的不和諧,生活也就不快樂,所以家庭成員的精神生活感到的是不幸福的。

    三、 若家庭政體的治理目的,是致力於家庭倫理和諧為目的。那麼,這個家庭成員之間的生活是快樂的,家庭成員的精神生活感到的也是幸福的。當然這種家庭政體中的倫理制度或制度倫理,就能激勵、友愛地促進利益的平衡,維護家庭成員各自所需的物質利益,並且能有效地促進發展家庭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相統一地存在。

    世界上各國政體的治理意志之“目的”,是決定政體組織的“形式”,並且政體組織的“形式”是依存在治理意志的“目的”之中而共同存在。即“目的”是“形式”的本體,“形式”依存在“目的”之中。 那麼,針對國家政體的行為精神或治理意志的目的,即是社會公務性的,也是倫理性的。而且,倫理性決定了最佳政體是推進人的德行,並實現人的共同幸福之目的。所以,中國古哲人認為,最佳的政體必然是人們有最善良的行為和最快樂的生活。然而,為什麼中國古哲人認為人道的“倫理性”決定“政體之性”的呢?那是因為,中國古哲人認識到,道存在自然價值取向客觀行為原則的道之德,萬物的生化都遵從道之德之行。因此,萬物內在的自然德行與外在的行為都是遵從道之德行,這就反映出萬物存在倫理性,即道德倫理。

    萬物的倫理性就是人類認識客觀真理的本體。道德倫理是人類倫理之上的、無時間、絕對性的行為規則標準。正因為,萬物的價值取向遵從自然的價值取向,也就是客觀存在絕對性的道德倫理。所以,中國古哲人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和而不同”。進而,中國古哲人認為萬物遵從“道之德行”,或遵從“自然的目的”,就是“中道”、“中和之道”、“和諧之道”。

    由於宇宙萬物內在的存在陰陽之性與外在的存在陰陽屬性,因此這就決定了,萬物內在的存在“陰陽行為原則”的自然德性,和外在的存在選擇、接受“陰陽行為原則”為行為的物件。進而,宇宙萬物內、外的行為都是遵從“道之德”的“陰陽行為原則”之行之理性。這也就為宇宙萬物的延續活動現象提供一種理性的說明。雖然宇宙中每一個體自然物的生長由其個性決定的,但每一個體自然物的延續運動、繁衍都是在“道德倫理”存在的意義下才能被解釋。因此,宇宙本體存在“倫理之性”不僅是宇宙萬物永恆運動的原因,而且也是宇宙世界成為一個良好秩序的、有機統一和生機勃勃的宇宙世界之原因。

    這就是為什麼我要特別指出與區分,宇宙本體的“道德倫理”是無時間、不變的、絕對性的,而“人類倫理”是有時間、發展的、相對性的。

    比如:物質元素的統一體中,內在的原子核電荷數與電子數的陰陽雙方是統一體的物質世界,陰陽雙方之間的陰陽之氣是統一體的精神世界,而且陰陽之氣的精神世界(行為目的)是維持物質元素統一體(組織形式)或品質功能特性的存在。那麼,陰陽之氣推動陰陽雙方的行為或行為原則,就是物質元素的自然德行或自然德性。由於物質元素內在的存在陰陽之性,進而不同的物質元素外在的存在陰陽屬性,陰陽屬性的物質元素之間就會按照“陰陽行為原則”,透過化學鍵進行化合形成不同的物質。所以,物質元素內在的“陰陽行為原則”之德性,就會遵從“陰陽行為原則”外在的結合陰陽屬性的物質元素,即內在的的行為決定外在的行為。

    那麼,針對人道而言,人類倫理價值取向也要遵從自然的價值取向。這也就是說,人類世界的行為原則之上有一無時間、絕對性的行為原則,這就是“道之德”。而且,“道之德”就是萬物生化的行為原則,也就是萬物遵從的道德普遍原則。 所以,道德普遍原則,就是全球人類倫理道德的本體與價值觀的共識,就是全球人類社會中不同的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宗教意識形態必須遵從的倫理道德底線。

    針對政體性而言,政體性規定了一個社會價值,而倫理性要求政治有共同命運價值目標。只有社會價值與倫理價值相統一,才是一個符合道之德性的、正確的政體。因此,正確的政體致力於倫理和諧社會為目的,或者說致力於全民的公共利益與正義為目的。那麼,人類社會中的政體,無論是君主政體、寡頭政體、共和政體、自由民主政體等,只要是統治階級致力於“各自利益”,也就是說,該政體內在的致力於“各自利益”,而外在的國家與國家之間也是致力於“各自利益”為目的(阻礙了倫理和諧社會的發展),這樣政體不是人類社會所期望的正確政體。

    最佳政體,是遵從道之德行的政體,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倫理統治”的政體。而且,只有“倫理統治”為目的,是追逐“道之德行”的政體。當然了現代國家“倫理統治”的政體中要有倫理制度或制度倫理層面來支撐。所以,人類社會的政體是好、是壞,不取決於人類的自由原則、法律原則、民主原則的程度,而是取決於人類遵從“自然的目的”的道德普遍原則的程度。那麼,人類的自由原則、法律原則、民主原則在相互制約共制下,是追逐人類是否遵從“自然的目的”的道德普遍原則的技術支撐條件。

    在公元前6世紀,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都認為的政體“是以聖人之治”的政體。而“聖人之治”的政體,就是中國古哲人期望而努力追逐的“人類之德行”與“道之德行”相統一的人類倫理統治的政體。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是,中國古哲人認為的“聖人”,是能體合道的行為規律而為之的人。聖人之治就能推進人的德行,並實現人的共同幸福之目的。人的幸福取決於人的精神快樂。

    在公元前6世紀,人的幸福,即為“常使民無知無慾”的快樂生活。不同歷史時期人的幸福,是相對於不同歷史時期物質社會所對應的人快樂生活的精神社會。 中國古哲人老子還認為,眾人的倫理道德和少數賢人的德性是不同的,只有“聖人”的德性與眾人的倫理道德能相統一。這是因為,“聖人”的仁性修養了道之德性,使得“聖人”是一個有道德德性的人,並能遵從“道之德行”的無為而無不為。那麼,老子認為,從事官員的賢人需要道德、知識與經驗,這三者缺一不可。

    但是,往往人們推舉出的“賢人”只有知識和炫耀的能力,而他就根本就不知什麼是道德,讓這樣的人出任官職或最高統帥是很危險的,因為他們的不道德就會為利益集團服務而不公正和愚昧,必定會導致罪行和錯誤。所以,一個優秀的人是一個很好地遵從“道之德”而活動的人,而不僅僅是依據理性或智性活動的人。也就是說,沒有道德德性或沒有正義,一個具有理性意志的人就將會比一頭野獸還要壞。這就是老子的“不尚賢”的本義。

    正因為“道之德”和“道之德行”是宇宙本體的行為原則和宇宙本體的行為理性,所以“道之德”和“道之德行”就是人類世界之上的、最高的、無時間、絕對的道德普遍原則和道德理性或道德倫理。因此,老子認為“是以聖人之治”的倫理統治的政體,才能“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而“倫理統治”是追逐“道之德行”,進而就能“為無為,則無不治”。

    針對老子稱謂的“智者”,是不具有道德德性,只是一個炫耀能力的智人。也就是說,有能力的智人也可能是一個惡人,他會發揮智商與能力去辦壞事。所以,有能力的理智或理性,不能自己證明自己的正當性。

    老子的“不尚賢”和孔子的“尚賢”,其對人的德行要求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而且,他們針對政體的認識觀點也是一致的。孔子稱謂的“賢人”在他認為,人(當然包括賢人、君子)的德性培育是根據“道之德”進行修身、涵養人的“仁性”,使得一個有道德德性的人,才是一個仁者或誠者。所以,孔子推崇的“賢人”是以“聖人”作為標準的。那麼,孔子稱謂的“聖人”,其行為是怎樣的呢?

    孔子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中庸》第二十章)

    孔子說:萬物的存在(誠者),就在於萬物的行為都遵從道之德行(天之道也)。人遵從道之德行(誠之者),就是人道的行為(人之道也)。能認識、實踐道之德行的人(誠者),不用勉強就能做到中庸(不勉而中),不用思考就能得知自我的行為與道的行為相融合而行之(不思而得)。從容地在實踐中走中庸之道,就是聖人(從容中道,聖人也)。聖人者,一定是選擇道之德行之善的行為者(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在公元前6世紀,老子、孔子都認為“聖人”的德性與眾人的倫理效能相統一,所以中國古哲人推崇“聖人之治”。雖然,中國古哲人的“聖人之治”具有歷史的侷限性,但在公元前6世紀,古哲人就在理論上給出了正確政體之性的解釋。 那麼在現時代,“聖人之治”在中國就是“人民代表大會之治”。由於“人民代表群體的倫理性”相對的能比較好地能履行“人民的倫理性”,所以“人民代表大會之治”在世界政體治理形態中是相對比較好的、正確的國家倫理統治的政體。

    道德原則是客觀存在,而法律原則是人制定的法律體系中作為法律原理和準則。那麼,道德原則是法律原則的本體,也就是說,沒有道德原則的存在也就沒有法律原則的存在,法律原則遵從道德原則。那麼,人道中,法律規定依存在倫理道德之中共同構成人們的行為規範內容。所以,中國政府制定的“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基本國策,作為中國現代公共社會的治理方式。

    中國政府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及和諧世界,就是期望各國政體遵從道之德行,走共同命運的倫理統治之政體。而不是當下的自由民主政體所倡導的各國之間永遠沒有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種狹義的、不符合道之德行的人倫之理。

    針對現時的自由民主政體外在的倫理德行看,國與國之間的外交行為是遵從“沒有永遠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作為行為原則;那麼,自由民主政體內在的德行一定是致力於“利益集團”為目的。這就像看一個人,透過他外在的行為反映,就能得知他內在的德性是否有道之德性。

    正因為,自由民主國家,商業利益集團的金錢能收買影響力,進而商業精英就能挑選國家的領導人。所以,自由民主政體的本質是追逐“集團利益”為目的。據此它也就不是人類社會所期望的正確政體。 人類社會的最佳政體還在演進中,人類的大同,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各國共同走倫理統治的政體。就像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所言的“是以聖人之治”。那麼,“是以聖人之治”就是人人遵從“道德普遍原則”的“人類的最高善”與“道之善”相統一的人類與自然相和諧的政體,即“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論中國哲學辯證思維》南京出版社,2015

  • 5 # 天寶博物

    天道準確的說,就是老子在《道德經》中的那句話:“返之道之動,弱之道之用”。

    它是一個運化過程,看似中性,其實不然,它有自己的必然規跡和結果。

    看似無為,其實萬事萬物皆在其運化道法之中,也就是說在無所不為地運化著一切。

    那怕是地上的一株小草,也在其道法的運化之中。

    所以說它不是一箇中性的運法,而是一個“返之道之動,弱之道之用”的運化過程。

    我收藏有大量奇石,奇石的運化也在道法之中:石頭應是剛,但大自然要它們向柔之運化,無論水衝雨腐,還是風沙打礪,都讓它們有了柔的外表。尤其水衝石,說是石,其實它們表面上有了水德,很柔。而且一點一線皆太極,有著天之道法。

    大家可以看:

  • 6 # 澡雪堂主談修心

    不知道“天道是中性的”這個觀點出自何處,道理上沒問題,不過可以再精準一些,佛家有種說法,叫做“平等無差別”,更適合用來描述“天道”。

    平等與差別

    佛家將一切萬法,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它們的相貌,分為平等相和差別相,差別相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五蘊、十二處和十八界等,比如《心經》裡面講的“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這其中的“色、受、想、行、識”指的就是五蘊,另外“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講的是十二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講的則是十八界。

    所謂的“差別”,就是說色有色的相貌,聲有聲的相貌等等,各不相同,我們可以根據這些不同特徵來識別它們,但將這些不同特徵的法一一深究下去的話,又會發現它們最終的真相是完全相同的,無差別的,這個就叫做“平等相”,誰也不比誰多點什麼,也不比誰少點什麼,平等平等,毫無差別。

    這個“平等相”,佛家叫做“緣起”,中觀的“性空”也好,唯識的“依他起”也罷,其實都不過是“緣起”的別名,都是為了方便各自受眾的特點,對“緣起”的不同表達形式。

    根據萬法的這兩種相貌,佛家又把能夠觀察到這兩種相貌的智慧,分別叫做“根本智”與“後得智”,其中“根本智”觀察的是萬法的平等相,“後得智”則可以觀察到萬法的差別相。佛家追求解脫,首先要修出這兩種智慧,因為只有看清解脫的方向,才能走出輪迴的迷宮。

    天地不仁

    天道其實也可以理解為天地造化的真相,老子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和佛家的表述雖然不同,但道理上並沒有區別。

    因為有“仁”就會有“不仁”,反過來講,有“不仁”也會有“仁”,因為這是一對相對的概念,就象左右手,有左必有右,有右也必有左,如果天下所有人一開始都只長了一隻手的話,也就沒必要再分左右了,這都是同樣的道理。

    所謂的相對,其實也就是差別,差別都是比較出來的,兩隻手伸出來,確實了左手,相對的那個自然就是右手,這就是差別,筷子與桌子比,桌子大筷子小,但桌子與房子比,桌子就成了小,房子則是大,一切都是相對的。

    如果沒有了“仁”,把這個參照系給去掉了,那麼“不仁”自然也就消失了,老子的“天地不仁”,講的正是這個意思,在天地而言,萬物一率平等,不分親疏,所以Sunny才可以普照,天雨才可以普降,聖人也是一樣,所以老子才又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總結

    總之,天道的“中性”,主要就是體現在“無私”二字,只有去掉了內心的私,公才能顯現出來,心中做到了無我,把這個參照系去掉了,那麼也就沒有了你和他,人人平等,這時候再去做事情,才能對己無憂無慮,對人一視同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無限火力“SSS級別”最強英雄,玩家稱選到了就贏了,是哪些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