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碧水青山0
-
2 # 不沉的經遠
戰略要地一般是扼守交通要道,要繞過去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另尋他路,二是從城市邊上繞過去。具體到街亭的話可以繞,不過會麻煩些。
第一種情況的話一般是山脈當中的隘口,比如劍閣、街亭、潼關等。這些戰略要地堵住了路口,要繞的話只能另找他路。而這些路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他的路一般更遠,會耽誤時間,或者是路小,不適合大軍通行。
第二種情況是一座城市扼守水陸路交通要道,不攻克城市從邊上也能繞過去。但是城中的大量守軍可能會造成後患,己方的物資運輸也會遇到麻煩,所以一般也會攻克以後再前進,典型的例子就是襄樊。
而街亭是在關中到隴右的大路上,堵住了街亭,魏軍直接到隴右的道路就被堵死了,所以是雙方必爭之地,不過並不是不可以繞。繞過街亭第一條路是從陳倉去祁山,這條路當初馬超圍攻祁山時夏侯淵和張郃走過:
使張郃督步騎五千在前,從陳倉狹道入,淵自督糧在後。這條路雖然不能直接救援隴右,但是可以威脅蜀軍的後路,所以也可以達到救援的效果。不過這條路的缺點是比較小,不適合大軍通行。而第二條路就是北上走安定,然後再南下。這條路的話比陳倉狹道要好走,缺點是路途會遠一些。所以綜合來說,走街亭是最快捷最方便的路。
其他地方也類似,像劍閣大家就知道走陰平可以繞過去,而潼關可以在北面的黃河渡口繞過去,或者是走武關到關中,三國時期馬超等聯軍佔據潼關以後,曹操就是走黃河渡口入的關中。
所以很多要點是能繞的,只是繞路會麻煩些。
-
3 # 凌風談生活
第一,古時的城,特別是兵家必爭之地,一般氣佔據地形之前,或當大道,或守山險,或據河川,一般是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就像進屋一樣,大隊人馬還得破門而入,翻牆或越脊或破窗只適合於單行獨幹。
第二,古時繞道而行,得繞一大圈,大費周折。再說,就地補充糧草也是關鍵!
第三,繞城而走,相當於自斷後路,隨時可被後路偷襲,腹背是兵家大忌。
第四,街亭是進攻的十字要衝,前可攻陳倉,後退可守隴右郡,失去街亭,蜀兵左翼完全暴露,隨時可被包圍,故孔明只得從漢中退軍!
一
-
4 # 小院之觀
所謂的戰略要地,是指能對戰爭全域性產生影響的區域,甚至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危險。
古人雖古,腦瓜子可不古,比你我都要聰明許多,開啟一張軍事地圖,上面標註的戰略要地都是古人在生活、戰爭中拿命換來的經驗,這點無需質疑。
比如明末的山海關,為何被稱為“天下第一關”,稱為關內與關外的分水嶺,對明朝是最重要的戰略要地,崇禎不到萬不得已,都不敢調關寧軍入關勤王,看看這張地圖就明白了。
山海關關外以西,都是崇山峻嶺,不利於軍隊通行。從山海關開始,明朝修建了寧遠——錦州的防禦體系,也就是著名的關寧錦防線,這道防線,一度令後金無計可施。
後金能不能繞過最突前的錦州,直接打寧遠呢?當然可以,而且現實上可行,因為錦州不算是個非常重要的要地,它是明朝為了保護山海關製造的突出部,目的是製造緩衝,給後金添堵,寧遠同樣如此。
錦州不大,駐守兵力也不多,如果後金兵力充足,可以圍困錦州,同時打寧遠,或者不理錦州,直接打寧遠。
那麼能不能繞開寧遠和錦州兩個地方,直接打山海關呢?理論上也是可以的。
但看看地圖,大家就能明白,這樣勢必面臨一個問題,把自己軍隊的後背完全暴露給了寧遠和錦州的明軍。
這個時候,寧遠和錦州的明軍能做的就太多了。
可以突入後金腹地,對後方留守的老弱婦孺大開殺戒,甚至連鍋端。
可以派出小股機動兵力,不斷騷擾後金軍隊側後,製造無窮無盡的麻煩。
可以集中兵力,切斷後金的糧道,前方軍隊無糧,必定不戰自潰。
不論哪一點,都不是後金吃得消的,所以想要直接攻擊山海關,則必須拔掉錦州和寧遠。
但是山海關實在太難打,就算明軍主動撤防寧錦,不善攻城的後金軍都未必打得下來。
所以皇太極選了另外一條路,繞過山海關。
我們看看現在的記載,清軍數次繞過山海關,扒長城入關,感覺似乎很輕鬆,其實真不是那麼容易,皇太極也是有苦說不出,實在沒辦法,要搶東西,不吃點苦怎麼行呢。
再放張山海關以西山脈的圖,直觀的感受一下。
這樣的山,對於負重行軍的軍隊來說,堪稱噩夢,這點,確實要佩服清軍。
但是,爬這樣的山,意味著清軍必須輕裝前進,太龐大的傢伙和輜重等只能捨棄,只能帶必須的口糧。那麼翻過山之後,糧食吃完怎麼辦呢,當然是去搶!
這同時也伴隨著一個問題,清軍扒長城入關後,就成了同流寇類似的性質,沒有基地可以給他補充兵員,也得不到民心的支援,清軍的能力也不足以佔據城池固守,所以只能每次搶完就跑。
這就是戰略要地的重要性。
繞開城池,直撲目標,一舉成功的軍事行動有沒有呢,當然也有。
明成祖朱棣,就是繞過了重鎮濟南,直下南京,一舉成功。但是這事有多大風險呢,基本上就是不成功、便成仁了。只要朱允炆能在南京組織起防守,朱棣的北軍就成了孤軍,糧草被斷,腹背受敵,種種可能都會成為現實,朱棣的成功,是因為朱允炆實在太弱,他才敢放手一搏。
除了朱棣,三國時期著名的鄧艾偷渡陰平,也是這樣的例子,看一下下面這張圖。
姜維已經趕到劍閣,跟廖化合並,將鍾會大軍抵擋在劍閣之外,魏軍想要攻破劍閣,看上去必須曠日持久。
陰平被蜀軍忽視了,因為這裡被認為是絕地,軍隊根本無法通行,比皇太極扒長城還要險惡許多。
與天鬥其樂無窮的鄧艾愣是翻越了陰平天險,神兵天降般出現在江油,隨後順利拿下江油、涪城,擊破諸葛瞻,拿下綿竹,兵臨成都城下,這時候,姜維、廖化在劍閣的固守失去了意義,因為劉禪投降了,這是一次教科書般的斬首行動。
再回到問題中的街亭,同樣以圖來說明。
街亭的位置為什麼重要,因為它佔據了張郃的行軍路線。
理論上,張郃還可以沿著渭水行軍,事實上,在當時,這條路是行不通的,其實那裡根本就沒有路,有路出現是到了近代民國的時候了。
所以張郃必須打下街亭,如果從旁邊繞過去,後路就可能被馬謖切斷,長途跋涉,山中運糧本來就無比困難,只要糧道一斷,當地人煙稀少,想搶也根本沒地方搶,張郃部再也沒有生路可言。
因此,街亭一地才變得無比重要。蜀軍只要守住了這裡,就能擋住魏軍的支援路線。而只要能把魏軍阻擋在外,諸葛亮就可以慢慢地消化涼州諸郡。
馬謖丟失街亭,顯然不在諸葛亮預計之中,隨著街亭的丟失,魏國可以源源不斷地向涼州派軍。形勢已經逆轉,孤軍深入的變成了諸葛亮,他再待在涼州已經岌岌可危。最終,他只能在魏國大軍來臨之前匆忙撤退。
在諸葛亮帶兵離去後,三郡叛而復還,重新納入魏國的版圖。
《孫子兵法》說:夫兵形如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只要有把握,戰略要地是可以繞過去的,但這種把握實在風險太大,是十足的軍事冒險主義。加上歷史上也沒有那麼多戰神,所以還是按部就班,穩妥第一,是為上策。
-
5 # 穿越再現彼岸
戰略要地就是對戰爭全域性有重要影響的地區,古代每個國家或者割據政權都對這些戰略要地進行經營,主要是影響國家大局的戰略要地。也有影響區域性戰役的戰略要地,只在戰爭的區域性起到關鍵作用。
戰略要地對戰爭的結局和戰爭程序影響比較大,比如解放戰爭時期的遼瀋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塔山可以被視作戰略要地。隨著戰爭武器的變化和發展,戰略要地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而變化。
戰略要地能不能繞過去?古代的戰略要地並不一定非要佔領,俗話說兵無常形,鄧艾進攻蜀國是就是繞過了戰略要地,當時姜維拒守劍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很難攻破。鍾會大軍牽制姜維,鄧艾自率領軍隊透過陰平古道,翻山越嶺突襲成都成功。
戰略要地是否要繞開,還要看當時戰局的狀況如何,待機而動,很多情況下,戰略要地是必爭之地,不能隨便繞開的。
馬謖守衛的戰略要地街亭能否繞開?街亭位於現在甘肅天水市秦安縣隴城鎮,是古代得失隴右和安危關中的戰略要地。(第一張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地理形勢圖)
公元228年的春天,諸葛亮準備北伐,此時大將魏延提出子午谷出奇兵5000,自己攜帶糧草,不出10日就會直逼長安。諸葛亮認為這一計策的變數太大,一旦失利,軍隊進退不得,糧草殆盡,勢必會引起全軍動搖,蜀國就八萬人馬(號稱30萬),一旦失敗,恐怕保衛蜀國的最後一支軍力也沒有了,不能冒險。
他採取疑兵之計,命令趙雲和鄧芝率領一萬人馬為疑兵,兵出箕谷吸引曹魏軍隊,自己率軍迅速攻佔了隴右三郡:天水郡、南安郡和安定郡,然後分兵派馬謖、王平、魏延等把守街亭,自己兵出祁山,進逼長安。街亭是關係到隴右各郡的安危,諸葛亮的主力如果進軍,側後肯定被魏軍切斷,大軍生存存在問題,不得不撤軍。
對於曹魏來說,街亭是進入隴右各郡的唯一可以保證後勤的交通要道的出口,可以快速輸送部隊和部隊給養,保證部隊的作戰能力,街亭是必須拿下的戰略要地,佔領它就可以威脅諸葛亮進攻長安主力的後勤補給線,如果街亭處於相持階段的話,諸葛亮可以安心率領主力進攻,街亭一失,戰略優勢盡喪,諸葛亮只得撤軍。(馬謖和諸葛亮劇照)
諸葛亮在派遣軍隊守衛街亭時,也做了精心安排,馬謖率領主力一萬人防禦魏軍,王平協助,魏延領一軍策應,高翔領一軍在列柳城防禦。魏軍張郃率領精兵五萬進攻,在兵力上明顯優於蜀軍,在戰略謀劃上也比馬謖強。俗話說兵貴神速,馬謖軍隊應該分兵把守街亭出口的險要山口,利用地形優勢抵禦,不過馬謖到達時張郃的先鋒應該已經佔據主要山口,馬謖的防禦主力佔領一座孤山,不在街亭險要處設定防禦陣地,犯了兵家大忌,被張郃切斷水源,士兵內亂,馬謖棄軍而逃。如果在街亭平原上列陣防禦張郃大軍,起碼可以相持一段時間,等待諸葛亮主力的救援,而不是全軍潰散。
對於蜀軍和魏軍來說,街亭就是關係戰爭大局的戰略要地,此地的得失關係到諸葛亮北伐是否能夠開展的最基本要素,也是魏軍長安地區是否安穩的必爭之地,雙方都不可能繞開它。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就在別的地方出祁山,而不是第一次北伐的地點了,街亭在魏軍手中。
附註:《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老爸就是馬謖的軍事參謀,因不勸諫馬謖事後被處於髡刑,就是剃了個光頭。
-
6 # 蕭武
理論上說,所有的戰爭中的要地都是可以繞過去的。原因很簡單,地球是圓的。每個防禦體系的防禦要點都是有其邊界的,並不是無限延伸的。所以,每個防禦體系都是可以從側翼迂迴,繞過去的,並不是非要逐個進攻每個軍事要點不可。但問題在於,戰爭很多時候是需要和對手搶時間的,繞道迂迴進攻是需要時間的,如果迂迴的結果是對手先到達戰場,構築防禦體系,那麼就算是迂迴到了戰場也是比較被動的了。
比如晚明時期,經過孫承宗和袁崇煥的努力經營,好不容易在遼西走廊依託山海關和寧遠形成了關寧錦防禦體系,以掩護北京,但後金在努爾哈赤死後,到皇太極時期,進攻寧遠失利,就採取了繞道蒙古迂迴進攻北京的策略,不正面進攻寧遠了。結果就是己巳之變,皇太極長途奔襲,從居庸關和喜峰口越過長城,直接進犯北京,袁崇煥只能被迫放棄關寧錦防禦體系,千里馳援北京。而當時的明軍,只要和後金軍野戰,取勝是比較難的。袁崇煥能取得寧錦大捷,依靠的就是“憑堅城、用大炮”六個字。
北宋時期,宋遼對峙時,太宗在高梁河之戰之後,就在河北構築了以定州為中心的防禦體系,但在澶淵之戰之前,宋真宗已經預料到,遼軍有可能不正面強攻定州,而是會選擇繞過定州,直接長途奔襲汴梁的策略。所以,宋真宗在澶淵之戰前就已經預先部署,一旦出現這種局面,東京汴梁附近的軍隊要沿黃河佈防,抵抗遼軍,定州的宋軍則要尾隨遼軍南下,前後夾擊遼軍。澶淵之戰的情況也是如此,只是定州軍逗留不進,只剩下了朝廷的軍隊在正面抵抗。
還有靖難之役的時候,朝廷的軍隊逐步形成以濟南為中心的防線,加上在保定、大同等地的朝廷軍隊,在戰略上對燕軍形成了包圍態勢。朱棣多次試圖正面突破濟南防線,都失敗了。最後朱棣就下決心,繞過濟南,長途奔襲,從濟南西面直接奔襲江淮,然後突破長江防線,進攻南京。這樣,就完全把平安、盛庸等人率領的明軍甩在了身後,也繞開了鐵鉉和梅殷率領的朝廷軍隊的防禦。一直到朱棣都已經攻佔了南京,濟南的鐵鉉還沒有投降,梅殷在淮河沿線的正面防禦也還在。
但這種繞過正面防禦,直接奔襲對手後方的打法也是風險非常高的,因為是孤軍深入,側翼是完全暴露著的,身後又有對手的重兵集團,所以一旦在前方作戰不利,就會陷入被對手包圍的局面。澶淵之戰時的遼軍之所以不敢提出過分的要求就匆匆和宋朝達成澶淵之盟,趕緊撤軍,就是因為當時遼軍沒想到再澶州會遇到宋軍的頑強抵抗,並未取勝,加之各地宋軍正在源源不斷的趕到戰場,如果定州軍再靠近遼軍,遼軍就會陷入宋軍的包圍。
皇太極第一次長途奔襲北京,情況也是一樣的。雖然一路進攻都非常順利,很快就到了北京城下,而且前期作戰也比較順利,但在各地明軍源源不斷的趕來的情況下,袁崇煥和滿桂的明軍又在北京城下重創後金軍隊,加上皇太極多次給北京城中送信,要求和談,明朝始終不予迴應,不肯籤城下之盟,皇太極發現自己也有可能被明軍包圍,所以最後只能在北京附近大肆搶掠一番,就匆匆退出長城,返回盛京去了。
在三國時期,劉備在爭奪漢中時,也同樣用過這種操作。劉備出益州進攻漢中時,夏侯淵和張郃率軍在陽平關固守,劉備看強攻陽平關難以得手,於是“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也就是向南渡過沔水,翻越崇山峻嶺,突然進入漢中盆地,並搶先在定軍山高地安營紮寨。這樣,劉備就從進攻的一方變成了防禦的一方,也就是反客為主了。夏侯淵如果不來爭奪定軍山,那麼劉備就可以直接攻佔漢中,所以夏侯淵只能被動的進攻定軍山,結果被黃忠所殺,劉備也就此佔領了漢中。
街亭之戰時的情況是,天水、南安等三郡直接投降了蜀漢,而諸葛亮派趙雲偽裝主力出箕谷,牽制曹真主力,結果被曹真擊敗,諸葛亮自帥主力正在安撫三郡,進而規取河西。看地圖就會發現,天水、南安和安定處在關中上游,只要蜀漢能夠順利佔領這三郡,對關中就處於附攻態勢,相對來說是比較有利的。但相對而言,因為安定和天水、南安三郡之間隔著山,所以諸葛亮的意圖並不是全部佔領三郡,安定是被放棄了的,他的目標是拿下天水和南安即可。
張郃軍的任務也就是搶在諸葛亮之前到達天水和南安一帶,重佔這兩個郡。所以,相對關中曹軍其他部分來說,張郃已經是在迂迴進攻了。而馬謖的任務是在街亭防守,不讓曹軍主力透過。因為只要張郃的曹軍透過街亭,就會重新佔領天水和南安,使已經投降蜀漢的三郡得而復失,第一次北伐也就無功而返了。也就是說,馬謖的使命是阻擊曹軍的援軍,為諸葛亮突撫定三郡爭取時間。結果馬謖自作聰明,被張郃突破了防線,進入了天水、南安一帶,諸葛亮只能全線敗退。
那麼,馬謖如果按照諸葛亮的安排,當道紮營,堅守不戰,張郃是不是有能力繞過去呢?當然是可以的。但迂迴是需要時間的,透過街亭是抄近道進入天水南安地區,切斷這一帶與蜀漢的聯絡。只要張郃無法從街亭抄近道進入這個地區,就可以為諸葛亮贏得時間,讓諸葛亮有機會分兵到達天水、南安一帶佔領並佈防,張郃遠道而來,蜀軍只要憑城據守,張郃進攻也是很難得手的,蜀漢就有機會實際控制天水南安一帶。但張郃軍擊敗馬謖軍,搶先進入天水、南安地區,蜀漢軍隊再去強攻,勝算就比較小了。
馬謖自作聰明的地方就在於,他其實是效法劉備在定軍山之戰的打法,試圖搶先佔領預定戰場的高地,以俯攻的態勢消滅張郃軍。換句話說,諸葛亮給他的任務是阻援,並不是主攻,但馬謖想表現一下自己的能耐,要把阻援任務變成主攻任務,也就是不僅要把張郃軍堵在街亭過不去,而且試影象劉備擊敗夏侯淵那樣,一舉消滅張郃軍。但劉備面對夏侯淵時,戰場態勢本來是客戰,而夏侯淵是戰場主動的一方。所以劉備“緣山稍前”到定軍山是反客為主,而馬謖本來是先到達戰場的,本來就是主動的一方,完全可以用更加穩妥的方式擊敗對手,結果他卻弄巧成拙了。
回覆列表
凡事沒有絕對!
《孫子兵法》並不反對孤軍深入。但繞城而過,深入敵人腹地,不僅需要膽識與智慧,還需要條件。《孫子兵法·九地篇》說: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於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凡是作為客軍,而深入敵人腹地,將士們心志專一心若旁鶩,使當地的敵人不能戰勝自己;掠奪敵方富饒的鄉村田野,保障自己三軍有充足的糧食;謹慎小心訓養軍隊,不能使手下將士疲累,即要鼓舞士氣,也要將士保持精力。部署用兵,不要使敵方偵查、預測到自己的虛實、及下一步的計劃。)
這段話是說孤軍深入的條件:1、將士齊心協力,2、保證敵人不能戰勝自己;3、糧草能自給;4,不能讓士兵鬆懈,也不能讓士兵疲勞;5,不能讓敵人摸清自己虛實與戰略意圖。以上五條,諸葛亮一出祁山時,第一條將士齊心協力滿足;第四條,不讓士兵鬆懈,可以做到,但不讓士兵疲勞則不好說,首先諸葛亮事事躬親,就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其餘三條,蜀軍都不符合;不能保證自己不敗。還有糧草,一直是諸葛亮北伐的心病。祁山就那麼大,他的戰略意圖,司馬懿早摸得清清楚楚。
實際戰例一,西漢·十三將士歸玉門1、《後漢書》、《資治通鑑》都記載:74年,匈奴二萬騎進攻車師後,包圍了耿恭駐紮的安蒲城。因漢軍兵力少,耿恭在箭上塗了阻止血液凝固的毒藥,揚言說,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匈奴士兵中箭都視創皆沸(血就像沸騰的水一樣從傷口流出,)其他匈奴士兵遂大驚。耿恭雖人少,但藉助正常情況該休戰的暴風雨,趁雨勢出其不意突襲匈奴軍,殺傷甚眾。匈奴震怖。匈奴先是遭毒箭恐嚇,又遭耿恭借雨突襲,損失慘重而退兵。
耿恭趁機找水源,移軍疏勒城,招募了數千漢軍,還主動出擊匈奴。堅持幾個月,最終糧盡,將士只能煮鎧弩,食其筋革。隨著時間的推移,數千漢軍只剩下數十人。在此期間,匈奴單于招降說:若降者,當封為白屋王,妻以女子。而耿恭乃誘其使上城,手擊殺之,炙諸城上。(就是把匈奴使者誘進城,殺死後烤著吃了。這也是岳飛《滿江紅·寫懷》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典故)。匈奴單于益兵圍恭,不能下(增加兵力圍攻耿恭,仍然不能拿下)。
耿恭在匈奴腹地的疏勒城堅守了一年。終於等到了漢章帝派去的援軍。範羌率2000人馬越過深達數尺的積雪到疏勒城,整個城中只有二十六名漢軍,因身體虛弱,26人隨援軍回玉門關,僅剩十三人。
耿恭有勇有謀,將士齊心。他還藉助天時與人和,以及運用心理戰,或進或退,攻守得當,一次次打退敵人的圍攻。實際戰例二,鄧艾偷襲成都263年,姜維敗退據守劍閣。鄧艾趁鍾會牽制主姜維,率軍南出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越過七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將馬邈,得到糧草戰馬補給,也收到降卒,在綿竹,鄧艾捨生忘死,身先士卒,大破蜀軍,斬諸葛瞻。鄧艾乘勝出擊擊,一鼓作氣攻下雒縣,直逼成都。劉禪驚慌失措,主動請降。
此戰,鄧艾趁雙方主力對峙之時,置死地而後生,出其不意地大膽進行縱深迂迴穿插,繞到蜀軍背後,直搗成都。創造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經典的奇襲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