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古稱波斯,中國的史書上稱“安息”,是一個具有5000多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公元前6世紀,古波斯帝國盛極一時。公元7世紀以後,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先後侵入並統治伊。9至10世紀,伊朗東部地區文化昌明,如大詩人費爾多西用波斯文寫成的長篇史詩《列王記》是波斯文學的輝煌成就。1258年,成吉思汗子孫旭烈兀滅阿巴斯王朝,建立以伊朗為中心的伊利汗國。18世紀後期,伊朗東北部的土庫曼人愷伽部落統一伊,建立愷伽王朝。19世紀以後,伊朗淪為英、俄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1979年1月,國王被迫出走。2月1日流亡國外的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2月5日,霍任命“自由運動”領袖邁赫迪-巴扎爾甘為臨時政府總理,並於2月11日接管了政權,這一天被定為伊朗國慶日,巴列維王朝宣告滅亡。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宣佈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政教合一政權。
作為中東乃至全球的伊斯蘭大國,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油氣資源,伊朗在國際上具有較大的影響。
1.2 伊朗的地理環境怎樣?
1.2.1 地理位置
伊朗位於北緯25度~40度,東經44度~63.5度,在亞洲的西南部,北接土庫曼、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瀕臨裡海,與俄羅斯和哈薩克隔海相望;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南隔波斯灣、阿曼灣與科威特、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相望。邊界線總長8731公里,其中30%為海岸線。伊朗國土面積164.5萬平方公里,是一個高原和山地相間的國家,平均海拔在900-1500米之間,最高峰達馬萬德海拔5671米,境內1/4為沙漠。伊朗境內主要河流有卡倫河(全長850公里)和塞菲德河(全長約1000公里)。
伊朗首都德黑蘭屬於東4時區,比臺北時間晚4個半小時;每年的3月至9月實行夏令時,時鐘撥快1小時,與中國的時差為3個半小時。
1.2.2 行政區劃
伊朗全國共設30個省、308個縣、2489個鄉。省是伊朗最高的行政區域。首都德黑蘭,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研中心。其他主要經濟中心城市包括:馬什哈德、伊士法罕、設拉子、大不里士,亞茲德、卡拉季和克爾曼沙赫。
1.2.3 自然資源
伊朗礦產資源非常豐富,其中石油儲量約195億噸,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總儲量的12%;天然氣儲量31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總儲量的18%;銅礦儲量30億噸,居世界第三位,礦石平均品位0.8%。其他礦產資源有:鋅礦(儲量5000萬噸,居世界第十位)、鉻礦(儲量1500萬噸)、煤炭(儲量35億噸)、鐵礦(儲量47億噸),此外還有金、鋁、鈾、錳、銻、鉛、硼和重晶石等資源。
伊朗德黑蘭自由塔
1.2.4 四季氣候
伊朗氣候四季分明。北部夏季較為涼爽,冬季較為寒冷,南部夏季炎熱,冬季溫暖。德黑蘭最高的氣溫是7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氣溫分別是22℃和37℃,最低氣溫是1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溫度是3℃和7℃。平均海拔1220米。
1.2.5 人口分佈
據伊朗國家統計中心釋出資料,截至2010年底,伊朗人口數量為7,473.3萬,其中德黑蘭人口數約1,400萬。從性別結構來看,男性人口為3,795.8萬人,佔比50.8%;女性人口數3677.5萬,佔比49.2%,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從城鄉分佈來看,城鎮人口為5363.8萬人,佔比69.3%;農村人口2109.5萬人,佔比30.7%。其中,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德黑蘭、馬什哈德、伊斯法罕等大城市。
目前在伊朗長期居住的華人約80餘人,主要分佈在德黑蘭及其他大中城市。
1.3 伊朗的政治環境如何?
1.3.1 政治制度
【政體】伊朗實行政教合一的政體,神權統治高於一切,國家一切行為必須符合伊斯蘭教原則。宗教領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凌駕於所有權力機構之上。1989年4月,憲法進一步強調政教合一體制、共和制及領袖的權力不可侵犯。在宗教領袖領導下,實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制度,即國家權力機構由彼此獨立的政府、議會、司法部門組成。
【伊朗議會】伊朗最高立法機關,實行一院制。議會透過的法律須經憲法監護委員會批准方可生效。議員由各選區選民透過無記名投票直接產生,任期4年。現有290個議席。現任議長阿里-拉里賈尼。憲法規定,議會可在憲法規定範圍內就所有問題頒佈法律,所頒佈的法律不得與國教或憲法原則相牴觸。議會有權對國家一切事務進行調查和稽核,批准同外國簽訂的條約、協議和重大合同。議會須有三分之二議員出席方可成為正式會議,任何提案至少須有15名議員提出才能在議會進行討論,作出以公民投票方式決定有關國家的重大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問題決議時,須經出席會議的三分之二議員透過。總統經全民選舉產生後,須向議會提交內閣人選,議會對此進行信任投票。只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議員提議即可彈劾總統,如果三分之二的多數議員投票透過即可罷免總統並呈領袖批准。內閣部長的去留,由議會對該部長進行信任投票,如出席會議的半數以上議員投信任票,該部長可以留任,否則將被解職。
【司法機構】司法總監由精神領袖任命,任期5年。這是司法領域的最高職務。最高法院院長和總檢察長由司法總監任命,任期5年。司法部長由司法總監推薦,總統任命,議會批准,負責協調行政權與司法權的關係。在司法總監領導下,還設有行政公正法庭和國家監察總局,分別審理民眾對政府機關的訴訟和監督國家機關的工作。
【總統】伊朗實行總統內閣制,總統作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名義上是僅次於領袖的國家領導人,由公民投票直接選舉產生,任期4年,可連任一屆。總統擁有除領袖掌管事務外的行政領導權;負責實施憲法、簽署議會和經公民投票做出的決定;總統對人民、領袖和議會負責,可直接任命數位副總統和專項事務的特別代表;總統有權任免各部部長,但須議會認可;內閣部長對總統和議會負責;總統直接負責實施國家計劃、預算、行政和就業事務。現任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於2009年6月在伊第十屆總統選舉中獲勝連任。
【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1988年3月17日成立,1989年7月經憲法確認。主要職責是為領袖制訂國家大政方針出謀劃策,協助領袖監督、實施各項大政方針。當議會和憲法監護委員會就議案發生分歧時進行仲裁。現任主席為前總統、前專家會議主席阿克巴爾-拉夫桑賈尼。
1.3.2 主要黨派
目前,比較有影響的政黨有:建設公僕黨、伊斯蘭參與陣線黨、伊斯蘭工黨、伊斯蘭聯合黨、政黨之家、伊斯蘭同盟協會、真主黨之友和伊斯蘭革命聖戰者組織等。但因實行政教合一體制,伊朗迄今無執政黨。
1.3.3 外交關係
【對外政策】伊朗奉行獨立自主、不結盟和伊斯蘭優先的對外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單極世界,願同除以色列之外的所有國家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友好關係。認為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應得到尊重,各國有權根據自己的歷史、文化、和宗教傳統選擇社會發展道路,反對西方國家以民主、自由、人權、裁軍等為藉口干涉別國內政或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他國。主張波斯灣地區的和平與安全應由沿岸各國透過諒解與合作來實現,反對外來干涉,反對外國駐軍。迄今為止,伊朗已與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
【同美國關係】冷戰期間,為共同對抗前蘇聯,美國在軍事上給予伊朗大量援助,伊朗從美國購買了大量先進武器,美國則扶植前國王巴列維。1979年伊斯蘭革命勝利後,伊美關係倒退。伊朗學生於當年11月4日衝擊美國大使館,扣押52名美國外交人員作為人質達444天,以迫使美引渡國王及歸還其家族在美財產,結果導致1980年4月兩國斷交,繼而美對伊實行全面制裁。2002年,因核問題,美對伊實施單邊制裁,此後安理會透過4項對伊制裁決議。自2008年以來,美國加大了對伊朗的制裁力度。2010年6月,美國敦促安理會透過1929號決議,對其他國家向伊朗能源領域的投資施壓,迫使西方國家的石油企業中斷或撤離伊朗油氣專案,限制或禁止其他國家的金融機構與伊朗的銀行開展國際金融結算業務。同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繼續延長自1979年以來的對伊經濟制裁。目前,兩國關係仍然沒有正常化,美在伊的利益由瑞士駐伊使館監管。
【同俄羅斯關係】伊俄近代宿怨甚深。自18世紀20年代以來,俄不斷向伊擴張。19世紀初,俄先後將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劃歸其版圖。1907年與英瓜分在伊勢力範圍,將伊北方5省(79萬平方公里)歸俄。“二戰”後支援伊境內亞塞拜然、庫爾德斯坦少數民族建自治政府。
巴列維王朝既助美阻止前蘇聯勢力南下,又同前蘇聯保持睦鄰關係,並於1957年簽訂了邊界條約。1970年在伊建成長逾千公里的天然氣管道,年輸蘇聯百億立方米天然氣。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將蘇聯列為僅次於美的第二號敵國,譴責其入侵阿富汗。上世紀80年代中,兩國關係開始改善。2002年12月,兩國簽署和平利用核能議定書,俄羅斯政府決定10年內幫伊朗建立5個新核電機組。2005年,新政府繼續將發展與俄羅斯關係作為外交政策重點。同年12月,俄向伊出口價值10億美元的防空導彈系統。近年來,俄政府十分重視與伊的關係,強烈反對聯合國安理會對伊制裁或動武,呼籲有關各方透過談判解決分歧,同時繼續加強與伊在能源等領域的合作。
【同歐洲關係】英、德系近代歐洲殖民帝國中最早染指伊朗的兩個帝國。英國1889年攫取伊石油開採權,1907年與俄籤條約劃分伊朗勢力範圍。伊斯蘭革命後,伊歐關係受制於伊美關係。歐洲在人權、反恐、伊核等問題上同伊朗存在嚴重分歧。上世紀90年代以來,伊為抗衡美製裁,利用歐、美矛盾,打“能源牌”,以石油、天然氣開發換取歐在伊投資。近年來,伊朗與歐盟雙邊貿易不斷擴大,伊朗已成為歐盟在中東地區的第三大貿易伙伴。據伊朗貿易促進組織統計,在伊朗的“四五”(2005年-2010年)發展規劃期間,伊朗對歐盟國家的非石油產品出口額從2005年的13億美元,增加至2010年的23億美元。其中,義大利、德國、法國是歐盟國家中與伊朗經貿合作最為密切的國家。
【同伊拉克關係】兩伊長期存在水陸邊界和宗教矛盾爭端,互為宿敵,關係幾經周折。伊拉克薩達姆上臺後於1980年撕毀過去兩國達成的協議,並在美國縱容下發動兩伊戰爭,造成伊朗上百萬人傷亡,直接經濟損失1800多億美元。2004年9月,兩國恢復了大使級外交關係。近兩年來,兩國關係發展勢頭良好。2009年,雙邊貿易額達70億美元,其中伊朗出口40億美元,進口30億美元。兩國同意在邊境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以擴大兩國的貿易量。伊拉克已成為伊朗非石油產品貿易的主要國家之一。伊朗與伊拉克就在伊拉克境內興建5座煉油廠進行了商談,其中一座建在聖城卡巴拉。2009年,兩國石油部長同意從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建一條輸油管通向伊朗的阿巴丹煉油廠。為此雙方同意各自負責修建自己境內的輸油管道。這條管道建成後,未來伊朗阿巴丹煉油廠50%的原油供應將來自伊拉克。總體來說,兩伊關係已基本走出戰爭的陰影,雖在一定程度上受美方的制約,但仍朝著全面正常化方向發展。
【同中國關係】中伊兩國於1971年8月16日建交。1979年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後,雙邊關係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在經濟領域,兩國雙邊貿易額不斷上升,2010年達294億美元,中國已成為伊朗第一大貿易伙伴。此外,伊朗還是中國最重要的對外工程承包市場之一。中伊雙方在能源、交通、電訊、汽車、建材等領域開展了合作。
1.3.4 政府機構
伊朗負責經濟事物的政府部門主要有:
【石油部】負責制定油氣開發、生產、銷售政策和對外簽訂合作協議等。
【能源部】負責電廠建設和發電等。
【礦山工業部】負責工業製造業、礦石開採和審批等。
【資訊與通訊部】負責電信、行動電話和網路等規劃建設。
【公路運輸部】負責公路規劃和建設等。
【農業聖戰部】負責糧食和農業生產等。
【財經部】制定國家五年發展計劃,對外簽訂貸款協議,屬下的外國投資組織負責引進外資立項和審批等。
【交通部】負責公共交通車輛採購和運營,海洋運輸船隻的訂購和航運,以及航空運輸等。
【商業部】負責國內貿易流通和國際貿易等。
政府其他部門包括:外交部、國防部、內務部、司法部、科技研究部、衛生與醫藥部、教育部、文化與伊斯蘭指導部、住房與城市發展部、勞動和社會事務部、福利與社會安全部、合作社部等。
1.4 伊朗的社會文化環境怎麼樣?
1.4.1 民族
伊朗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全華人口中波斯人佔66%,亞塞拜然人佔25%,庫爾德人佔5%,其餘為阿拉伯族和土庫曼族等。目前在伊朗長期居住的華人約20餘人,他們中的大部分屬於嫁到伊朗的女士。
1.4.2 語言
官方語言為波斯語,土耳其語、阿拉伯語也比較流行。
1.4.3 宗教
全國98.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91%為什葉派,7.8%為遜尼派。
教徒恪守教規,信奉神靈。絕大多數人把阿蘇拉、努魯茲節作為最重要的節日。
1.4.4 習俗
伊朗是一個穆斯林宗教色彩非常濃厚的國家。女子出門必須披上從頭到腳的恰杜勒(一種黑色長袍)或風衣,外國來訪女士也不例外。男女見面時不能握手,有些地區包括首都德黑蘭的公交車還中間隔開,男、女乘客分門上下車。伊朗女司機開的計程車車身上標明只載女客,男士不得上車。
在伊朗想與對方見面必須事先約好,貿然到訪屬於不禮貌之舉,甚至會被拒絕見面。伊朗人的時間觀念不強。
伊朗人飲食習慣上以燒烤為主,不喝帶酒精的飲料,不食豬肉和無鱗魚,大部分人不喜歡中餐。禁止與不信奉穆斯林教的人通婚。
1.4.5 教育和醫療
【教育】伊朗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教育領域全面伊斯蘭化。近年來,為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政府大力發展和推廣教育。據伊官方統計,伊朗文教費用約佔政府總支出的16%。伊朗施行12年免費教育,即學齡前1年(5歲)小學5年(6歲至10歲),初中3年(11歲至13歲),高中(含職高、普通師範)3年(14歲至17歲)。從小學到高中男生、女生不同校。國家現有學校約9萬所,其中大部分為1979年之後所建。目前兒童入學率佔95%。
高等教育:大學預科1年、大學4年(包括大專、本科、碩士和博士4種學位),國立大學也實行免費教育。伊朗高等院校300餘所。
為滿足中高收入階層的需要,伊朗容許設立從小學到大學的收費學校,這類學校均屬私立學校,收費較高,但學校條件比較好,教育質量相對要高一些。
據伊朗國家統計局2007年公佈的資料,伊朗公共教育和職業培訓支出佔政府當年預算實際支出的1.5%,高等教育支出佔政府當年預算實際支出的3.1%。總的來說,伊朗政府對教育投入較大,又實施免費教育,因此教育普及率較高。教育水平在中東國家中位於中高水平。
【醫療】據有關部門公佈的統計數字顯示,伊朗有720個國家級醫療單位、病床11.1萬個,市級醫療衛生中心近5000個,農村衛生醫療中心近3400個,康復中心1800個。藥房5900個其中350個隸屬衛生部,其餘屬私人開辦。全國從醫人員23000餘人。伊朗憲法規定了國民享有基本醫療保障。雖然伊朗沒有實行免費醫療,但政府實施補貼政策,藥費低廉,醫院收費公正,低收入居民的就醫能得到保障。據伊朗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自2007年以來,伊朗每年在衛生醫療方面的支出穩定在政府當年預算實際支出的4.2%左右。目前,伊朗沒有中國醫療隊。
1.4.6 工會及其他主要非政府組織
【工會】伊朗的工會組織勢力薄弱,但各行各業都成立各自的商會和協會等組織。
【非政府組織】伊朗的非政府組織主要有:
(1)伊斯蘭工黨。該黨是1998年從“工人之家”(行會性質)中分離出來的一個政黨。該黨成立宣告中說,該黨是伊朗最大的工人政黨,其宗旨是使工會活動非官方化。
(2)伊朗工程師協會。1989年前成立,是專業人士參加的行會性組織。全國有200個左右的分支機構。
(3)真主黨之友。由一些極左狂熱的青年組成的社會派別。支援伊斯蘭革命,查禁反伊斯蘭教規的行為,經常在德黑蘭市和其他城市的街道上舉行集會和遊行。
(4)德黑蘭戰鬥的宗教人士協會。1987年從革命初期成立的“德黑蘭戰鬥的宗教界協會”分化出來的組織。成員大多數是宗教界和政界的知名人士,對內主張全面伊斯蘭化,限制私營企業活動,對外主張對西方採取強硬路線。
1.4.7 主要媒體
【通訊社】伊朗主要的國家通訊社有伊朗通訊社、大學生通訊社、婦女通訊社等。
【電視廣播】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廣播電視組織直接受領袖領導。該組織下轄電臺、電視臺兩部分。伊朗電視臺擁有IRIB1至5臺、IRINN(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新聞網)等,覆蓋全國80%以上地區,並透過衛星向中東、歐洲、南亞等國家播放。
伊朗擁有的電臺包括內部綜合、科學、青少年、古蘭經等7個頻道及27個語種的對外廣播,1994年開始華語廣播,是西亞最有影響力的廣播電臺之一。
【報刊】伊朗約有650餘種出版物,其中全國性報刊35份,包括4份英文報和2份阿拉伯文報。報刊的總髮行量約200餘萬份。
較有影響的報紙:波斯文報有《伊斯蘭共和報》(保守派報紙)、《使命報》(保守派報紙)、《市民報》(德黑蘭政府出版,溫和派報紙)、《世界報》(保守派報紙,發行量35萬份,報社有波斯文、英文和阿拉伯文等三種《世界報》及十幾種週刊)、《訊息報》(保守派報)和《經濟報》(反映經濟發展);英文報有《伊朗日報》(隸屬伊通社原傾向改革派,現趨向保守派)、《伊朗新聞報》(伊朗唯一一傢俬人英文報,觀點溫和)、《世界報》和《德黑蘭時報》(保守派報紙)。
【網路媒體】伊朗主要的商務網路媒體是伊朗貿易站(www.irtp.com)、伊朗商業諮詢網(www.agahgar.irtp.com)、伊朗發展出口中心(www.iranfair.com)、伊朗商會(www.iccim.org)和貿易服務平臺(www.icciran.com)。
1.4.8 社會治安
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國家,犯罪率相對較低,社會治安狀況總體較好。伊朗政府按照宗教法和世俗法,對犯罪行為的懲處非常嚴厲,對死刑罪犯實行絞刑和石刑。
近兩年來,也發生過我中資公司遇到搶劫及被盜竊的事件。赴伊朗的中國公民要提高警惕,注意人身和財產安全,加強自我防範,避免在公共場所拍照攝影。
1.4.9 節假日
1月11日1天(古爾邦節);2月9日1天(贖罪日);2月11日1天(革命勝利日);3月21日~23日 3天(新年);4月1日~2日2天(共和國日);6月4日1天(霍梅尼逝世日);11月4日1天(開齋節);每週四、五為政府機構公休日。(中國駐伊朗使館的公休日為每週五、六)。
伊朗,古稱波斯,中國的史書上稱“安息”,是一個具有5000多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公元前6世紀,古波斯帝國盛極一時。公元7世紀以後,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先後侵入並統治伊。9至10世紀,伊朗東部地區文化昌明,如大詩人費爾多西用波斯文寫成的長篇史詩《列王記》是波斯文學的輝煌成就。1258年,成吉思汗子孫旭烈兀滅阿巴斯王朝,建立以伊朗為中心的伊利汗國。18世紀後期,伊朗東北部的土庫曼人愷伽部落統一伊,建立愷伽王朝。19世紀以後,伊朗淪為英、俄的半殖民地。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1979年1月,國王被迫出走。2月1日流亡國外的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2月5日,霍任命“自由運動”領袖邁赫迪-巴扎爾甘為臨時政府總理,並於2月11日接管了政權,這一天被定為伊朗國慶日,巴列維王朝宣告滅亡。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宣佈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政教合一政權。
作為中東乃至全球的伊斯蘭大國,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油氣資源,伊朗在國際上具有較大的影響。
1.2 伊朗的地理環境怎樣?
1.2.1 地理位置
伊朗位於北緯25度~40度,東經44度~63.5度,在亞洲的西南部,北接土庫曼、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瀕臨裡海,與俄羅斯和哈薩克隔海相望;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南隔波斯灣、阿曼灣與科威特、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相望。邊界線總長8731公里,其中30%為海岸線。伊朗國土面積164.5萬平方公里,是一個高原和山地相間的國家,平均海拔在900-1500米之間,最高峰達馬萬德海拔5671米,境內1/4為沙漠。伊朗境內主要河流有卡倫河(全長850公里)和塞菲德河(全長約1000公里)。
伊朗首都德黑蘭屬於東4時區,比臺北時間晚4個半小時;每年的3月至9月實行夏令時,時鐘撥快1小時,與中國的時差為3個半小時。
1.2.2 行政區劃
伊朗全國共設30個省、308個縣、2489個鄉。省是伊朗最高的行政區域。首都德黑蘭,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研中心。其他主要經濟中心城市包括:馬什哈德、伊士法罕、設拉子、大不里士,亞茲德、卡拉季和克爾曼沙赫。
1.2.3 自然資源
伊朗礦產資源非常豐富,其中石油儲量約195億噸,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總儲量的12%;天然氣儲量31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總儲量的18%;銅礦儲量30億噸,居世界第三位,礦石平均品位0.8%。其他礦產資源有:鋅礦(儲量5000萬噸,居世界第十位)、鉻礦(儲量1500萬噸)、煤炭(儲量35億噸)、鐵礦(儲量47億噸),此外還有金、鋁、鈾、錳、銻、鉛、硼和重晶石等資源。
伊朗德黑蘭自由塔
1.2.4 四季氣候
伊朗氣候四季分明。北部夏季較為涼爽,冬季較為寒冷,南部夏季炎熱,冬季溫暖。德黑蘭最高的氣溫是7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氣溫分別是22℃和37℃,最低氣溫是1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溫度是3℃和7℃。平均海拔1220米。
1.2.5 人口分佈
據伊朗國家統計中心釋出資料,截至2010年底,伊朗人口數量為7,473.3萬,其中德黑蘭人口數約1,400萬。從性別結構來看,男性人口為3,795.8萬人,佔比50.8%;女性人口數3677.5萬,佔比49.2%,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從城鄉分佈來看,城鎮人口為5363.8萬人,佔比69.3%;農村人口2109.5萬人,佔比30.7%。其中,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德黑蘭、馬什哈德、伊斯法罕等大城市。
目前在伊朗長期居住的華人約80餘人,主要分佈在德黑蘭及其他大中城市。
1.3 伊朗的政治環境如何?
1.3.1 政治制度
【政體】伊朗實行政教合一的政體,神權統治高於一切,國家一切行為必須符合伊斯蘭教原則。宗教領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凌駕於所有權力機構之上。1989年4月,憲法進一步強調政教合一體制、共和制及領袖的權力不可侵犯。在宗教領袖領導下,實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制度,即國家權力機構由彼此獨立的政府、議會、司法部門組成。
【伊朗議會】伊朗最高立法機關,實行一院制。議會透過的法律須經憲法監護委員會批准方可生效。議員由各選區選民透過無記名投票直接產生,任期4年。現有290個議席。現任議長阿里-拉里賈尼。憲法規定,議會可在憲法規定範圍內就所有問題頒佈法律,所頒佈的法律不得與國教或憲法原則相牴觸。議會有權對國家一切事務進行調查和稽核,批准同外國簽訂的條約、協議和重大合同。議會須有三分之二議員出席方可成為正式會議,任何提案至少須有15名議員提出才能在議會進行討論,作出以公民投票方式決定有關國家的重大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問題決議時,須經出席會議的三分之二議員透過。總統經全民選舉產生後,須向議會提交內閣人選,議會對此進行信任投票。只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議員提議即可彈劾總統,如果三分之二的多數議員投票透過即可罷免總統並呈領袖批准。內閣部長的去留,由議會對該部長進行信任投票,如出席會議的半數以上議員投信任票,該部長可以留任,否則將被解職。
【司法機構】司法總監由精神領袖任命,任期5年。這是司法領域的最高職務。最高法院院長和總檢察長由司法總監任命,任期5年。司法部長由司法總監推薦,總統任命,議會批准,負責協調行政權與司法權的關係。在司法總監領導下,還設有行政公正法庭和國家監察總局,分別審理民眾對政府機關的訴訟和監督國家機關的工作。
【總統】伊朗實行總統內閣制,總統作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名義上是僅次於領袖的國家領導人,由公民投票直接選舉產生,任期4年,可連任一屆。總統擁有除領袖掌管事務外的行政領導權;負責實施憲法、簽署議會和經公民投票做出的決定;總統對人民、領袖和議會負責,可直接任命數位副總統和專項事務的特別代表;總統有權任免各部部長,但須議會認可;內閣部長對總統和議會負責;總統直接負責實施國家計劃、預算、行政和就業事務。現任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於2009年6月在伊第十屆總統選舉中獲勝連任。
【確定國家利益委員會】1988年3月17日成立,1989年7月經憲法確認。主要職責是為領袖制訂國家大政方針出謀劃策,協助領袖監督、實施各項大政方針。當議會和憲法監護委員會就議案發生分歧時進行仲裁。現任主席為前總統、前專家會議主席阿克巴爾-拉夫桑賈尼。
1.3.2 主要黨派
目前,比較有影響的政黨有:建設公僕黨、伊斯蘭參與陣線黨、伊斯蘭工黨、伊斯蘭聯合黨、政黨之家、伊斯蘭同盟協會、真主黨之友和伊斯蘭革命聖戰者組織等。但因實行政教合一體制,伊朗迄今無執政黨。
1.3.3 外交關係
【對外政策】伊朗奉行獨立自主、不結盟和伊斯蘭優先的對外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單極世界,願同除以色列之外的所有國家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友好關係。認為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應得到尊重,各國有權根據自己的歷史、文化、和宗教傳統選擇社會發展道路,反對西方國家以民主、自由、人權、裁軍等為藉口干涉別國內政或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他國。主張波斯灣地區的和平與安全應由沿岸各國透過諒解與合作來實現,反對外來干涉,反對外國駐軍。迄今為止,伊朗已與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
【同美國關係】冷戰期間,為共同對抗前蘇聯,美國在軍事上給予伊朗大量援助,伊朗從美國購買了大量先進武器,美國則扶植前國王巴列維。1979年伊斯蘭革命勝利後,伊美關係倒退。伊朗學生於當年11月4日衝擊美國大使館,扣押52名美國外交人員作為人質達444天,以迫使美引渡國王及歸還其家族在美財產,結果導致1980年4月兩國斷交,繼而美對伊實行全面制裁。2002年,因核問題,美對伊實施單邊制裁,此後安理會透過4項對伊制裁決議。自2008年以來,美國加大了對伊朗的制裁力度。2010年6月,美國敦促安理會透過1929號決議,對其他國家向伊朗能源領域的投資施壓,迫使西方國家的石油企業中斷或撤離伊朗油氣專案,限制或禁止其他國家的金融機構與伊朗的銀行開展國際金融結算業務。同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繼續延長自1979年以來的對伊經濟制裁。目前,兩國關係仍然沒有正常化,美在伊的利益由瑞士駐伊使館監管。
【同俄羅斯關係】伊俄近代宿怨甚深。自18世紀20年代以來,俄不斷向伊擴張。19世紀初,俄先後將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劃歸其版圖。1907年與英瓜分在伊勢力範圍,將伊北方5省(79萬平方公里)歸俄。“二戰”後支援伊境內亞塞拜然、庫爾德斯坦少數民族建自治政府。
巴列維王朝既助美阻止前蘇聯勢力南下,又同前蘇聯保持睦鄰關係,並於1957年簽訂了邊界條約。1970年在伊建成長逾千公里的天然氣管道,年輸蘇聯百億立方米天然氣。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將蘇聯列為僅次於美的第二號敵國,譴責其入侵阿富汗。上世紀80年代中,兩國關係開始改善。2002年12月,兩國簽署和平利用核能議定書,俄羅斯政府決定10年內幫伊朗建立5個新核電機組。2005年,新政府繼續將發展與俄羅斯關係作為外交政策重點。同年12月,俄向伊出口價值10億美元的防空導彈系統。近年來,俄政府十分重視與伊的關係,強烈反對聯合國安理會對伊制裁或動武,呼籲有關各方透過談判解決分歧,同時繼續加強與伊在能源等領域的合作。
【同歐洲關係】英、德系近代歐洲殖民帝國中最早染指伊朗的兩個帝國。英國1889年攫取伊石油開採權,1907年與俄籤條約劃分伊朗勢力範圍。伊斯蘭革命後,伊歐關係受制於伊美關係。歐洲在人權、反恐、伊核等問題上同伊朗存在嚴重分歧。上世紀90年代以來,伊為抗衡美製裁,利用歐、美矛盾,打“能源牌”,以石油、天然氣開發換取歐在伊投資。近年來,伊朗與歐盟雙邊貿易不斷擴大,伊朗已成為歐盟在中東地區的第三大貿易伙伴。據伊朗貿易促進組織統計,在伊朗的“四五”(2005年-2010年)發展規劃期間,伊朗對歐盟國家的非石油產品出口額從2005年的13億美元,增加至2010年的23億美元。其中,義大利、德國、法國是歐盟國家中與伊朗經貿合作最為密切的國家。
【同伊拉克關係】兩伊長期存在水陸邊界和宗教矛盾爭端,互為宿敵,關係幾經周折。伊拉克薩達姆上臺後於1980年撕毀過去兩國達成的協議,並在美國縱容下發動兩伊戰爭,造成伊朗上百萬人傷亡,直接經濟損失1800多億美元。2004年9月,兩國恢復了大使級外交關係。近兩年來,兩國關係發展勢頭良好。2009年,雙邊貿易額達70億美元,其中伊朗出口40億美元,進口30億美元。兩國同意在邊境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以擴大兩國的貿易量。伊拉克已成為伊朗非石油產品貿易的主要國家之一。伊朗與伊拉克就在伊拉克境內興建5座煉油廠進行了商談,其中一座建在聖城卡巴拉。2009年,兩國石油部長同意從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建一條輸油管通向伊朗的阿巴丹煉油廠。為此雙方同意各自負責修建自己境內的輸油管道。這條管道建成後,未來伊朗阿巴丹煉油廠50%的原油供應將來自伊拉克。總體來說,兩伊關係已基本走出戰爭的陰影,雖在一定程度上受美方的制約,但仍朝著全面正常化方向發展。
【同中國關係】中伊兩國於1971年8月16日建交。1979年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後,雙邊關係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在經濟領域,兩國雙邊貿易額不斷上升,2010年達294億美元,中國已成為伊朗第一大貿易伙伴。此外,伊朗還是中國最重要的對外工程承包市場之一。中伊雙方在能源、交通、電訊、汽車、建材等領域開展了合作。
1.3.4 政府機構
伊朗負責經濟事物的政府部門主要有:
【石油部】負責制定油氣開發、生產、銷售政策和對外簽訂合作協議等。
【能源部】負責電廠建設和發電等。
【礦山工業部】負責工業製造業、礦石開採和審批等。
【資訊與通訊部】負責電信、行動電話和網路等規劃建設。
【公路運輸部】負責公路規劃和建設等。
【農業聖戰部】負責糧食和農業生產等。
【財經部】制定國家五年發展計劃,對外簽訂貸款協議,屬下的外國投資組織負責引進外資立項和審批等。
【交通部】負責公共交通車輛採購和運營,海洋運輸船隻的訂購和航運,以及航空運輸等。
【商業部】負責國內貿易流通和國際貿易等。
政府其他部門包括:外交部、國防部、內務部、司法部、科技研究部、衛生與醫藥部、教育部、文化與伊斯蘭指導部、住房與城市發展部、勞動和社會事務部、福利與社會安全部、合作社部等。
1.4 伊朗的社會文化環境怎麼樣?
1.4.1 民族
伊朗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全華人口中波斯人佔66%,亞塞拜然人佔25%,庫爾德人佔5%,其餘為阿拉伯族和土庫曼族等。目前在伊朗長期居住的華人約20餘人,他們中的大部分屬於嫁到伊朗的女士。
1.4.2 語言
官方語言為波斯語,土耳其語、阿拉伯語也比較流行。
1.4.3 宗教
全國98.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91%為什葉派,7.8%為遜尼派。
教徒恪守教規,信奉神靈。絕大多數人把阿蘇拉、努魯茲節作為最重要的節日。
1.4.4 習俗
伊朗是一個穆斯林宗教色彩非常濃厚的國家。女子出門必須披上從頭到腳的恰杜勒(一種黑色長袍)或風衣,外國來訪女士也不例外。男女見面時不能握手,有些地區包括首都德黑蘭的公交車還中間隔開,男、女乘客分門上下車。伊朗女司機開的計程車車身上標明只載女客,男士不得上車。
在伊朗想與對方見面必須事先約好,貿然到訪屬於不禮貌之舉,甚至會被拒絕見面。伊朗人的時間觀念不強。
伊朗人飲食習慣上以燒烤為主,不喝帶酒精的飲料,不食豬肉和無鱗魚,大部分人不喜歡中餐。禁止與不信奉穆斯林教的人通婚。
1.4.5 教育和醫療
【教育】伊朗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教育領域全面伊斯蘭化。近年來,為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政府大力發展和推廣教育。據伊官方統計,伊朗文教費用約佔政府總支出的16%。伊朗施行12年免費教育,即學齡前1年(5歲)小學5年(6歲至10歲),初中3年(11歲至13歲),高中(含職高、普通師範)3年(14歲至17歲)。從小學到高中男生、女生不同校。國家現有學校約9萬所,其中大部分為1979年之後所建。目前兒童入學率佔95%。
高等教育:大學預科1年、大學4年(包括大專、本科、碩士和博士4種學位),國立大學也實行免費教育。伊朗高等院校300餘所。
為滿足中高收入階層的需要,伊朗容許設立從小學到大學的收費學校,這類學校均屬私立學校,收費較高,但學校條件比較好,教育質量相對要高一些。
據伊朗國家統計局2007年公佈的資料,伊朗公共教育和職業培訓支出佔政府當年預算實際支出的1.5%,高等教育支出佔政府當年預算實際支出的3.1%。總的來說,伊朗政府對教育投入較大,又實施免費教育,因此教育普及率較高。教育水平在中東國家中位於中高水平。
【醫療】據有關部門公佈的統計數字顯示,伊朗有720個國家級醫療單位、病床11.1萬個,市級醫療衛生中心近5000個,農村衛生醫療中心近3400個,康復中心1800個。藥房5900個其中350個隸屬衛生部,其餘屬私人開辦。全國從醫人員23000餘人。伊朗憲法規定了國民享有基本醫療保障。雖然伊朗沒有實行免費醫療,但政府實施補貼政策,藥費低廉,醫院收費公正,低收入居民的就醫能得到保障。據伊朗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自2007年以來,伊朗每年在衛生醫療方面的支出穩定在政府當年預算實際支出的4.2%左右。目前,伊朗沒有中國醫療隊。
1.4.6 工會及其他主要非政府組織
【工會】伊朗的工會組織勢力薄弱,但各行各業都成立各自的商會和協會等組織。
【非政府組織】伊朗的非政府組織主要有:
(1)伊斯蘭工黨。該黨是1998年從“工人之家”(行會性質)中分離出來的一個政黨。該黨成立宣告中說,該黨是伊朗最大的工人政黨,其宗旨是使工會活動非官方化。
(2)伊朗工程師協會。1989年前成立,是專業人士參加的行會性組織。全國有200個左右的分支機構。
(3)真主黨之友。由一些極左狂熱的青年組成的社會派別。支援伊斯蘭革命,查禁反伊斯蘭教規的行為,經常在德黑蘭市和其他城市的街道上舉行集會和遊行。
(4)德黑蘭戰鬥的宗教人士協會。1987年從革命初期成立的“德黑蘭戰鬥的宗教界協會”分化出來的組織。成員大多數是宗教界和政界的知名人士,對內主張全面伊斯蘭化,限制私營企業活動,對外主張對西方採取強硬路線。
1.4.7 主要媒體
【通訊社】伊朗主要的國家通訊社有伊朗通訊社、大學生通訊社、婦女通訊社等。
【電視廣播】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廣播電視組織直接受領袖領導。該組織下轄電臺、電視臺兩部分。伊朗電視臺擁有IRIB1至5臺、IRINN(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新聞網)等,覆蓋全國80%以上地區,並透過衛星向中東、歐洲、南亞等國家播放。
伊朗擁有的電臺包括內部綜合、科學、青少年、古蘭經等7個頻道及27個語種的對外廣播,1994年開始華語廣播,是西亞最有影響力的廣播電臺之一。
【報刊】伊朗約有650餘種出版物,其中全國性報刊35份,包括4份英文報和2份阿拉伯文報。報刊的總髮行量約200餘萬份。
較有影響的報紙:波斯文報有《伊斯蘭共和報》(保守派報紙)、《使命報》(保守派報紙)、《市民報》(德黑蘭政府出版,溫和派報紙)、《世界報》(保守派報紙,發行量35萬份,報社有波斯文、英文和阿拉伯文等三種《世界報》及十幾種週刊)、《訊息報》(保守派報)和《經濟報》(反映經濟發展);英文報有《伊朗日報》(隸屬伊通社原傾向改革派,現趨向保守派)、《伊朗新聞報》(伊朗唯一一傢俬人英文報,觀點溫和)、《世界報》和《德黑蘭時報》(保守派報紙)。
【網路媒體】伊朗主要的商務網路媒體是伊朗貿易站(www.irtp.com)、伊朗商業諮詢網(www.agahgar.irtp.com)、伊朗發展出口中心(www.iranfair.com)、伊朗商會(www.iccim.org)和貿易服務平臺(www.icciran.com)。
1.4.8 社會治安
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國家,犯罪率相對較低,社會治安狀況總體較好。伊朗政府按照宗教法和世俗法,對犯罪行為的懲處非常嚴厲,對死刑罪犯實行絞刑和石刑。
近兩年來,也發生過我中資公司遇到搶劫及被盜竊的事件。赴伊朗的中國公民要提高警惕,注意人身和財產安全,加強自我防範,避免在公共場所拍照攝影。
1.4.9 節假日
1月11日1天(古爾邦節);2月9日1天(贖罪日);2月11日1天(革命勝利日);3月21日~23日 3天(新年);4月1日~2日2天(共和國日);6月4日1天(霍梅尼逝世日);11月4日1天(開齋節);每週四、五為政府機構公休日。(中國駐伊朗使館的公休日為每週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