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泊圖泊途

    諸葛亮是一位政治家,而非一個普通的政客。區別就在於他有崇高的理想,普通政客得過且過自己過得好就行了。

    (《三國》諸葛亮)

    諸葛亮的夢想伴隨著他的一生。

    “隆中對”裡面就有“漢室可興”的敘述,可見他是以此為追求的,之後的行為也證明了這一點,他沒有取代劉禪。所對於個人而言,他這麼做是沒錯的,才能讓後世人感慨敬佩,才會“長使英雄淚滿襟”。

    但是對於國家

    我們尊重個人理想也不忽略政治現實。

  • 2 # 神仙也瘋狂

    別的咱先不說,單單說一下諸葛亮北伐的事,他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當時蜀國內部矛盾重重,軍心不穩,所以需要一場戰爭來鞏固團結人心,做到一致對外,所以北伐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北伐時肯定要越過秦嶺,有道是:蜀道難,難於與上青天,說的就是這裡,況且諸葛亮心知肚明,曹魏是很不容易戰勝的,可為了不使蜀國內部矛盾加劇,導致蜀國從內部瓦解,仍是走上北伐之路。

    雖說北伐最後以失敗告終,但這件事只是順勢而為,也就談不上對與錯了。

  • 3 # 文史磚家

    其實,諸葛亮北伐不是對錯、應不應該的問題,而是無論如何都要進行的事業,其中原因不外乎以下五點:

    1、爭的是法統。蜀漢政權的建立者劉備一直以“正統”自居,經常打著“大漢皇叔”的旗號四處奔走,撈取政治資本。曹魏代漢之後,劉備割據四川稱帝,以劉漢政權的繼承人自居,不承認曹魏政權繼承漢室正統地位的合法性,自然也就以“北伐滅曹”、“奪回正統”為基本國策。可以說,“北伐滅曹”不僅僅是劉備的政治口號,而且也是蜀漢政權的立國之本、執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是其在益州地區統治合法性的基礎,是蜀漢君臣畢其一生都要追求的政治抱負。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坦承,“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這便是對蜀漢政權從事北伐事業原因最直接的說明。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哪個皇帝在位,無論哪個權臣掌權,都不能邁過“北伐滅曹”的這個門檻。國家強大時,自然要大規模北伐;國家衰微時,也同樣需要進行小規模的騷擾。如果不如此,則蜀漢政權將徹底地淪為“僭偽政權”、“叛逆集團”,失去其在益州地區的統治基礎。

    2、為理想獻身。諸葛亮的出世始於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而他甫一出場,便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對劉備和盤托出,這便是流傳千古的《隆中對》。其中提到“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佔據荊、益二州,與曹魏、孫吳集團首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後結好孫吳,乘天下大變之時,由宛洛、秦川分路北伐,滅曹興漢,完成統一事業,這是諸葛亮為劉備做的戰略大規劃,也是諸葛亮畢生追求的政治理想、報復。既然諸葛亮選擇了劉備集團,選擇了以曹魏為對手,那麼政治理想的驅動,就不能不促使他堅定不移的從事北伐事業。

    3、要信守承諾。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已經超越傳統意義上的君臣關係,同時具有親密的同志、朋友關係,是一種“魚水”關係。共同的政治理念將他們結合到了一起,也決定了二人相似的政治命運。所以等到劉備駕崩後,諸葛亮自然責不旁貸的接過先主未竟的事業,畢其一生以實踐之。

    所以,即使在“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天下存亡之秋也”的時候,諸葛亮依然不敢懈怠,不敢荒廢,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從事北伐事業。因為,他不能有負於主人的寄望,不能有負於一個親密戰友、朋友、同志的囑託,更可況這更是兩人共同的政治抱負!

    4、忘戰則必危。諸葛亮之所以執意其北伐事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簡單來說便是想以戰養軍,以戰求和。我們看四川這個地方,四周有山川之阻,境內則是一個大平原,土肥水美、物產豐饒,著實是一個四塞之國、天府之國。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人民,一般只要沒有大的戰亂,便可以過上一種富足、自保的生活,沒有多少向外擴張的動力。久而久之,容易滋生一種自滿、懈怠的作風,體現在軍事方面,則是典型的軍備廢弛。

    所以,割據四川一隅之地的蜀漢政權,面臨著一個現實而嚴峻的選擇,是走出盆地,從事一種極其艱難的北伐事業,透過戰爭的手段來達到訓練士兵、整頓軍備,時刻保持旺盛戰鬥力的目的;還是,安居益州,滿足這偏安富足的生活,在迎接那亡國的命運之前,盡情的享受榮華富貴。歷史選擇了諸葛亮,選擇了他那條執著不渝的北伐之路。走出去,跟北方強大的政權角力,雖然明知不可為但依然要為之。因為只有主動發動戰爭,才能凝聚人心,整頓軍備,保持戰鬥力,進而實現以戰求和,穩固政權的目的。

    5、時運不我待。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的從事北伐事業,每每碰壁之後也不改本心,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希望透過主動出擊來製造曹魏的內部動亂,尋找可以實現突破的機會,在一個時運不我待的局面下來爭取改變的方式。

    如何破解困局,將北伐事業繼續下去,儲存恢復正統的一線生機?諸葛亮需要做的只能是靠先發制人,在戰爭中訓練士兵、保持戰力,不斷尋求可以實現突破的機會。這是一種令人煎熬、痛苦的尋覓、探索,是儒家思想中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偉大精神在諸葛亮身上的真正體現,“既然選擇了遠方,便要風雨兼程”,此之謂也!

    然而,諸葛亮終究是敗了,但是在一向以成敗論英雄的中國,他卻能昇華為聖人甚至是神,成為後世士人大夫的精神導師。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他那份偉大的家國天下情懷,那種為理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執著,還有那千金一諾的履約精神。所以,雖然已故去千年,但定軍山下那座孤墳卻早已成為讀書人敬仰崇拜的聖地,閃耀著穿透千年的動人光輝…

  • 4 # 文物樑子

    應該是對的!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隆中對充分汲取了高祖劉邦以漢中王身份最終奪取天下的歷史經驗。然而孔明更瞭解劉邦先入關中後退守漢中經營巴蜀的歷史。得關中者居天下。中國歷史上只有明王朝(?)由南向北統一。其它都是以北統南,直到延安——西北坡與南京的對決!曹魏佔領洛陽——長安已經奠定了統一全國的基礎。

    漢中拜將臺

    要統一全國,必須奪取關中。這一點,諸葛亮是看到了,無奈,心有餘而力不足。雖敗猶榮。相反,毛澤東同志對司馬懿面對勞師遠來寧可穿女人衣服,也不積極進攻的反常識做法予以批判!五丈塬諸葛亮廟

    像後來宋代高宗趙構那樣偏隅自統的投降派做法,為傑出的政治家所不齒!

    統一全國,是中國傑出政治家的共同心願。

  • 5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諸葛亮北伐的問題我們應該一分為二來看。

    首先,諸葛亮北伐是出於公心,而非私心,他是遵照劉備託孤時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盡職盡責的蜀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六出祁山,窮盡一生心血和精力,拼盡最後一秒,最後死在出徵前線。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的敬業和執著之舉何其悲壯,又名何其感人。單從一點來看,諸葛亮的北伐無可厚非。

    其次,諸葛亮的北伐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為。劉備舉蜀川之兵東征東吳失敗,病死白帝城後,蜀國的勢力一落千丈,再加上五虎上將相繼離世,蜀國可謂缺兵少將,而這時諸葛亮還勞師動眾的三翻五次北伐強大的魏國,成功的機率很小,幾乎為零。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當然知道箇中利弊,之所以執著的"一意孤行",原因很簡單,想透過自己的努力豪賭一把,想拚出一線生機來。

    事實上,機會也有,只是陰差陽錯的錯過了。

    總之,站在諸葛亮敬業的角度來看,他窮其一生的北伐並沒有錯。而站在蜀國全域性來看,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應該休生養息,勵精圖治才對,而不大興武力,因為他接二連三的北伐進一步消耗了蜀國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進一步加速了蜀國的衰敗,從這個角度來看,諸葛亮的北伐是弊大於利,是得不償失的。

  • 6 # 初心如舊

    諸葛亮北伐到底是對還是錯?

    這關鍵看站在那個角度說,有說諸葛亮北伐窮兵黷武,耗盡了蜀國國力,致使蜀國力竭而亡;有說諸葛亮北伐使蜀國有活力,保持警惕,奮進精神,有向上,推進的積極作用。先看否定說法的窮兵黷武,這個詞並不僅僅是炫耀武力,往往與其他施政手段綜合評價。一般說,在對外擴張時,對內暴政,國內矛盾激化連在一起。但諸葛亮治下的蜀國,似乎不存在這種極端情況。看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

    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 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這些當時的評價,比起千年之後的大帽子,可能更切貼,更恰當,更能說明問題。

    再看肯定說法:以蜀國當時處境,在修復吳蜀聯盟,保持國內穩定的情況下,其地形防守不成問題。那麼一直窩在巴蜀,不思進取會如何呢?且看當年周瑜給孫權建議的計策:孫權大

    喜,即日修整東府,廣栽花木,盛設器用,又增女樂數十人,並金玉錦綺玩好之物,玄德果然被聲色所迷,全不想回荊州。人在一個舒適,快樂又安全的環境下,容易麻痺,放縱,不思進取,古今中外,都是如此。蜀國能守,安全不用擔憂,但人的壽命時不我待,過一天就少一天,諸葛亮正是擔心這樣,才統籌協調各方,發動一次又一次並無多大把握的北伐,保持定力,活力,張力的平衡統一,從而留下一段如果說不算輝煌,但至少不是灰暗的歷史。(5:08)

  • 7 # 司馬談史君

    諸葛亮北伐屢戰屢敗,為何還要北伐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先主劉備的遺願。 劉備生前就有立志恢復漢朝的宏願。可惜天不假年,所以作為全權委託的代理人諸葛亮就擔負起了這個重任。

    二.偏安一隅終歸死路 諸葛亮很清楚,蜀中雖然暫時安全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中原大地經過數十年的混戰,還沒有恢復元氣,一旦中原廣大地區恢復元氣,南下進攻,滅掉蜀國那是遲早的事,與其等到那個時候,諸葛亮想不如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力爭完成北伐的重任。

    三.化解國內矛盾: 表面上看諸葛亮掌實權的蜀國內部平安無事,其實存在著當地世族的矛盾。這些世族不管誰來當老闆,他們只關心自己本族的利益,所以就出現了,誰攻下益州他們就向誰投降,確保自己的利益。所以諸葛亮想透過北伐牽制這些世族的力量,將矛盾引向國外。

    四.誘東吳向曹魏出手: 當時的軍事實力對比,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西蜀最弱。諸葛亮想透過在關中地區不斷襲擾,曹魏在後方空虛之際,引誘東吳進攻曹魏,從而形成二打一的局面。一旦東吳與曹魏大規模開戰,諸葛亮便有了可趁之機。

    為什麼諸葛亮北伐屢戰屢敗呢?

    如果從易經的角度來講,西北屬乾,乾對應就是天,天就是天子。而西南屬坤,坤是地。天壓地是正常現象,而地反過來壓天那基本不可能的。北方屬坎,五行屬水。而南方屬離,五行屬火。想用火去滅掉水那是不可能事,只有水澆滅火。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很多朝代都有北伐的經歷。如:東晉祖逖北伐,東晉桓溫北伐,東晉謝安北伐,劉宋劉裕北伐,宋文帝元嘉北伐,南宋岳飛北伐,南宋隆興北伐,南宋開禧北伐,太平天國北伐等,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北伐最終功敗垂成。封建王朝唯一成功的北伐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北伐。

    如果從科學角度來解釋北伐為什麼大多數都 失敗的話其實也很容易說的通。其一,北方環境惡劣,南方氣候溫和,北方人強悍,南方人斯文。其二,北方多平原,草原,養馬眾多。南方多水澤,山脈,養馬少。所以南方多步兵,北方多騎兵。作為戰爭最主要的工具,馬匹的多少決定了戰爭中的機動性和優勢。其三,從南往北打,越打越冷,越打衣服越Falcon多,行動越來越不方便。而從北方往南方打則相反,越打越往下脫衣服,越打越輕鬆。這也是二戰時德軍攻打莫斯科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 8 # 歷史子午線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是諸葛亮一輩子的的理想,在他與劉備見的第一面開始就提出了一統天下的宏偉藍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隆中對。在往後的漫長歲月裡諸葛武侯嘔心瀝血的策劃由益州出發統一天下的計劃,在經歷實六次由祁山向關中的軍事行動失敗後,油盡燈枯的諸葛亮終於在秋風蕭瑟的五丈原遺憾的死去。

    那麼諸葛亮提出的戰略計劃隆中對是否只是紙上談兵呢?讓我在本文中分析一下。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出了先取荊州、後取西川的戰略總綱,那麼這兩地有何意義呢?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一言以蔽之戰略要地,曹操在佔領荊州後江東群臣都勸降孫權,因為一旦獲取荊州便可順長江而下直抵江東,長江天險如同虛設。佔領荊州就可以對孫吳形成泰山壓頂之勢,如果北伐中原成功後就可以乘時平定江東。劉備寧願背上言而無信的罵名也不願歸還荊州,而孫權寧願背上背信棄義的汙點偷襲關羽都是為了這個戰略要地。而荊州屬下的襄陽更是通往中原的大門,後世蒙古鐵騎橫掃歐洲卻在長江與南宋對峙數十年不能獲得寸土,終於在拿下襄陽後南方門戶開啟,再也不能阻止蒙古帝國的步伐。關羽在斬殺龐德水淹魏軍後奪取了襄陽,中原大門被一腳踢開,在前方的曹操大本營許都岌岌可危,感到威脅的曹操幾次想要遷都躲避關羽,因此關羽獲得了威震華夏的美名。如果不是沒有防備孫權被呂蒙抄了後路,歷史很可能會被改寫。

    而奪取益州更是完全之機,成都平原水旱無憂被稱為天府之國,作為反攻的大本營是再適合不過了。四川盆地群山環繞,易守難攻依託有利地形可以以一敵百,而緊靠益州的漢中更是劉邦曾經奪取關中進而擊敗項羽,統一海內的重要地點。

    與劉邦不同的是但諸葛亮最終卻至死也沒有進入關中平原,因為在劉邦之前沒有軍事力量從漢中進入關中,依賴韓信的計劃明修棧道迷惑當時的項羽在關中的盟友章邯,而透過暗度陳倉進入關中平原。這條路被韓信走過後,後世的曹魏就在此駐紮重兵防衛,諸葛亮在陳倉城下數次都無功而返。

    但進入關中並非只有陳倉一條路可走,諸葛亮的戰略計劃本是聯絡東吳發動戰略大反攻,由東吳攻擊合肥牽制魏軍,關羽由荊州拿下樊襄逼迫西北的魏軍主力回援許都。此時諸葛亮率軍由漢中出發繞過陳倉,由甘肅天水攻取隴西在調頭迂迴拿下關中,但不幸的是卻因孫劉反目關羽戰死,荊州失守而告終。而諸葛亮只能以一己之力北伐,就在即將奪取隴西之時卻因馬謖丟失街亭後路被抄,只能放棄唾手可得的隴西返回益州。

    總而言之諸葛亮的計劃可行性非常高,在戰略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孫吳之所以與蜀漢結盟,完全是因為自己無獨立對抗曹魏,而蜀漢也無法自己面對曹魏。因此一旦關羽北伐成功,三足鼎立的平衡態勢就會被打破,而佔據長江上游荊州的蜀漢在奪取中原之後可以輕而易舉的消滅東吳。為了自保的東吳只能在關羽即將奪取中原的時候在他背後猛插一刀,從而打亂了諸葛亮的全盤戰略計劃。

  • 9 # 亭殿閣

    諸葛亮內心也清楚,北伐不可能成功,然而,他別無選擇。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遣趙雲、鄧芝率領疑兵揚言要從斜谷道進攻郿縣,於是曹真率領魏國主力進駐郿縣,諸葛亮卻率領主力突襲祁山,於是幾乎兵不血刃奪取安定、天水、南安、廣魏四郡,只有隴西郡還在抵抗。雍州刺史郭淮只能困守上邽等待援軍,隴西郡守遊楚也表示只要諸葛亮能夠成功阻擊魏國東方的援軍,隴西群也願意投降。至此,魏國隴西地區幾乎全都劃入蜀漢版圖,曹真的部隊卻遠在千里之外的箕谷與趙雲對峙。

    這一次北伐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諸葛亮透過聲東擊西之計,的確打了魏國一個措手不及,原本只要諸葛亮能夠斷絕隴道,阻止魏軍救援隴西地區,隴山以西的半個雍州和整個涼州都將劃入蜀漢版圖。遺憾的是,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在街亭(廣魏郡)被張郃打敗,諸葛亮見已經無力阻止魏國援兵進入隴山以西地區,為避免更大的損失率領大軍緊急撤退,箕谷的趙雲也因為寡不敵眾,被曹真擊退,依靠燒燬棧道才得以安全撤退,這次虎頭蛇尾的北伐唯一的兩個成果就是遷移了隴西地區部分人口,收降了姜維,這相對於街亭之敗以及人力物力的損失,是得不償失的。

    相對於北伐兵力的損失,更為嚴重的是,這次北伐的失敗極大動搖了蜀漢軍民繼續北伐的決心。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剛剛經歷南中大捷後不久,朝堂上整體對於北伐還是持樂觀態度的,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後,朝堂之上開始出現“保境安民,休養生息”的反戰觀點,以至於諸葛亮回朝以後,也不得不自貶三等以謝罪。

    第二次北伐之前,諸葛亮又獻上《後出師表》,這個《後出師表》其實並不是給劉禪看的,劉禪後來自己都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可見劉禪已經把軍政大權全都交給了諸葛亮,諸葛亮已經有了《前出師表》,根本沒必要在獻上《後出師表》。即使沒有《後出師表》,劉禪也不會干涉諸葛亮北伐的。

    諸葛亮的《後出師表》,其實是給蜀漢那些反對北伐的人看的,《後出師表》開頭第一句話就是“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這很明顯是拿先帝劉備來壓群臣,這是向那些反對北伐的大臣傳達這樣一個意思:我諸葛亮北伐並非一意孤行,而是身負先帝所託。我諸葛亮北伐,並非為了自己,而是’奉詔討賊’。《後出師表》最後提到: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意思是北伐能不能成功不是我能夠預料到的,我能夠做到的只有竭盡全力去爭取勝利,這其實也洋溢位了一種悲觀的基調,與《前出師表》說的: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形成巨大的反差。由此可見,第一次北伐的失敗讓諸葛亮自己都有點心灰意冷了,如果不是想到先帝那句“漢、賊不兩立”,諸葛亮自己都無法說服自己繼續北伐。

    其實諸葛亮很清楚現在的局勢,第一次北伐,之所以一度看到成功的希望,是魏國認為蜀漢只有一州之地,劉備又死了,從而輕視蜀漢,諸葛亮才得以打了魏國一個措手不及,而反應過來的魏國根本不是蜀漢能夠抵擋的。雖然第一次北伐失敗的直接原因是馬謖失街亭,但是就算諸葛亮親自指揮街亭之戰,就算換魏延去守街亭,結果就一會不一樣麼?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蜀漢與魏國國力的鴻溝,假如荊州沒有失守,魏國哪來奪取的兵力救援隴西?如果說第一次北伐的諸葛亮是信心滿滿,真的意圖恢復漢室的話,之後的北伐諸葛亮只不過是為了不辜負劉備在南陽的知遇之恩,在白帝城託孤之情而已。

    參考文獻:

    《三國志》

  • 10 # 鷹嘯雲間飛

    這就是心理戰術。作為一個軍事家都是依靠戰爭揚名立萬,沒有哪個軍事家願意待在家抱小孩的!諸葛亮在用兵上比毛主席想法還要略高一籌。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毛主席主張集中火力攻打一個地點。秦嶺一共五條道,除祁山道外其餘四條道都是直通關中,四條道的子午道是其中最遠也最險的道路。而出祁山道後並不在關中腹地,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直接去攻打關中腹地偏要繞遠走外圍呢?因為諸葛亮的兵力根本不足以攻城,只有把長安重兵引出城外,分兵擊破,走根本上削弱守軍力量。孫子兵法曰當敵人軍隊數量兩倍於我,當分而破之。攻城本就是下下策損兵折將,損耗巨大,更何況要用一萬兵去攻打城池裡面的兩萬兵,只有傻逼才會去幹這事。那麼諸葛亮選擇祁山先把長安周圍的城池佔領,起到逼你出城來平亂作用,你不出來隴中所有收成就是我的,你的子民就會起異心,對你不滿,士兵就會激憤。所以毛主席點評諸葛亮一路走褒斜道,一路出祁山,又分兵給馬謖使自己本來就處於弱勢的兵力變得更弱,這個思想屬於強加於諸葛亮身上。馬謖守街亭引蛇出洞用少數人以攻為守可以削弱對方軍力才是兵家之道,圖長安絕對不是一口一個饅頭可以做到的!就因為祁山可以分兵才是諸葛亮的首先游擊戰。毛主席點評諸葛亮不會用人兩次錯誤一次關羽,一次馬謖,也是差強人意。因為關羽是劉備主張,就算劉備不主張請問又有誰可以替代關羽!馬謖也是這個道理。怪只能怪有帥無將!毛主席手下有十大元帥,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劉備手下有五虎上將時又何嘗不是無往而不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掛牌交易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