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浮生說歷史

    順治皇帝原名為愛新覺羅·福臨,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母親是孝莊文皇后。順治帝在位十八年,後因感染疾病不治身亡。但是卻有很多傳言說順治帝沒有死,還是出家了?

    人物簡介

    多數人瞭解到順治皇帝是在影視劇《孝莊秘史》中,順治帝的父親皇太極早逝,年僅六歲的福臨就在叔父同時也是攝政王多爾袞的輔佐下登基。

    在登基後的幾年裡,一直由叔父多爾袞和母親幫忙打理朝政,但是在順治七年,多爾袞意外去世,年幼的福臨只能親政。

    在他在位期間,大力發展農業、減輕農民稅負、整頓朝廷中的政治、又能夠知人善任,為大清朝收納了很多人才,可以說在順治帝的帶領下大清王朝的皇權得到了鞏固,為後來的清朝盛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順治18年,順治帝去世了,年僅24歲。但是關於他的死卻眾說紛紜。

    有人說,他其實沒有死,而是出家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坎坷的情緣

    順治帝曾經有兩位皇后,第一位皇后是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女博爾濟吉特氏,滿清皇室向來有與親族聯姻的傳統,這段婚姻是叔父多爾袞親自牽線的姻緣。

    順治帝對於這樁政治聯姻很不滿意,對於這個皇后也是沒有絲毫的感情。僅結婚兩年後,福臨便奏請皇太后請求將皇后降為靜妃。

    後來順治帝又與蒙古科爾沁貝勒綽爾濟女博爾濟吉特氏結婚了,但是他依然沒有找到自己的愛情。

    不和諧的婚姻生活,使這位年輕的帝王情感上出現了空缺。直到董鄂妃的出現,他再也不能夠抑制住自己孤獨已久的心情,無法自拔的愛上了董鄂妃。

    順治十三年,順治帝將董鄂妃封為賢妃,然不過一月而已,就將其晉封為皇貴妃。這樣的晉升速度足以表明了順治帝對這位妃子的喜愛。

    第二年,董鄂妃為順治帝生下了皇四子。順治帝非常開心,大加賞賜,並且有意將這個兒子立為皇儲。但是三個月後,皇四子便夭折了。

    董鄂妃本就柔弱多病,喪子之後身心重創,不久後也就去世了。

    出家之謎

    順治帝喪失了這唯一的愛人,痛苦得不得了。便也無心政務,整日抑鬱寡歡。

    為了緩解心中的悲痛,開始沉迷於佛教理論,受佛家思想的影響甚至想過墮入空門。

    順治帝也果真萌生出了想要出家做和尚的想法,但是受到了大臣們的阻撓。儘管做和尚的想法暫時擱置,但是他卻再也無心於政治。

    也許是身體免疫力低下,順治18年他便感染了天花,不治身亡,年僅24歲。

    並沒有歷史準確地記載“順治帝出家了”,只是說順治帝曾因董鄂妃的死亡而萌生出家的念頭。而大多數的歷史表明順治帝是死於疾病。

    至於為什麼流傳出許多關於順治帝出家的說法,也許是因為人們對帝王之情的過於嚮往。自古帝王多薄情,而順治帝卻是個例外,他是真的寵愛董鄂妃。若是董鄂妃不是早逝,想必她與順治帝會是一對非常好的神仙眷侶也說不定。

  • 2 # 五嶽獨尊—泰山

    順治皇帝

    關於“順治出家”之說,最早見之於清初有“詩史”之稱的吳梅村之《清涼寺贊佛詩》,此詩共四首,長達一百餘句。一些文人學者在疏證詮釋該詩時,認為詩句雖多迷離恍惚詭譎,卻明顯是影射“順治出家”之事,如詩句中說:“王母攜雙成,綠蓋雲中來”;“可憐千里草,萎落無顏色”,句中的“千里草”為董;“雙成”乃用《漢武帝內傳》王母侍女董雙成的故事。都是影射順治之董愛妃;另詩中的“晚抱甘泉病,遽下輪臺悔”,是指順治下罪己詔;而“房星竟未動,天降白玉棺”,是暗喻順治未死;還有“戒言秣我馬,遨遊凌八極”;“八極何茫茫,曰往清涼山”,是說順治遜位出宮雲遊至五臺山為僧。詩句之所以用影射手法,是因吳梅村身歷滄桑,恐為時諱,不得不將順治出家事以隱晦的手法記入詩中。此詩之後,在有關清代的稗史中,便將順治出家一事演繹得既具體又神秘,從清初至清末流傳不斷。

    如說順治耽於佛法,視帝位如敝履,並未終於帝位,而是於董鄂妃病逝後,棄政出宮,披緇雲遊,在五臺山清涼寺?依佛門。一些野史與演義中還說,日後康熙之所以多次奉孝莊太皇太后巡幸五臺山,虔禮諸寺,其意在於拜謁順治。甚至說光緒庚子年,兩宮西狩,途經晉北,地方上接待中臨時從五臺山借來御用器具,都宛如宮廷之物,實是順治的遺物。

    針對上述各種順治出家的傳說,孟森在其《清初三大疑案考實》之二《世祖出家事實考》中,以大量翔實的史實考證,順治雖然好佛,但其確死於天花,終於帝位,並未離宮出家。尤其是孟森持論所根據的是王熙自撰的《年譜》。王熙是順治時的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又是順治的寵臣,順治臨終前的遺詔就是面諭他草擬的。王熙在《年譜》中,詳細記載了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一至初八這幾日順治帝及其本人的言行舉止,而這幾日正是順治病死前的最後的一週,如《年譜》雲:“辛丑三十四歲,元旦因不行慶賀禮,黎明入內,恭請聖安,吾入養心殿,賜坐、賜茶而退。翌日,入內請安,晚始出。初三日,召入養心殿,上坐御榻,聖躬少安,命至御榻前講論移時”,“初六日,三鼓,奉召入養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即就榻前書寫……’隨勉強拭淚吞聲,就御榻前書就詔書首段。隨奏明恐過勞聖體,容臣奉過面諭,詳細擬就進呈,遂出至乾清門下西園屏內撰擬,凡三次進覽,三蒙欽定,日入時始完。

    至夜,聖駕賓天,血泣哀慟。初八日,又同內閣擬上章皇帝尊諡,又同內閣擬今上皇帝即位年號,又為輔政大臣撰誓文。”王熙《年譜》翔實逼真地記述了順治死前幾日的活動,明確記載順治是染痘(天花)病終於養心殿,並未有遜位出宮之事。無獨有偶,孟森又舉出當時在宮中擔任詞臣的張宸在其《青?集》中所記:“辛丑正月,世祖章皇帝賓天,予守制禁中二十七日。先是初二日,上幸憫忠寺,觀內?吳良庸祝髮。初四日,九卿大臣問安,始知上不豫。初五日,又問安,見宮殿各門所懸神對聯盡去。一中貴向各大臣耳語,甚倉惶。初七日,釋刑獄諸囚獄一空。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接著張宸又記述了順治的整個治喪過程。王熙與張宸都是順治病逝前後的親身經歷者、目睹者,都說順治死於天花。說明孟森的《順治出家考實》有很強的說服力,從而也說明吳梅村以《清涼山贊佛詩》影射順治出家之事不足為憑。

    順治出家的傳說,事出有因,正如史學大師陳垣先生所說:“彼據《清涼山贊佛詩》等模糊影響之詞,謂順治果已出家固非,然謂絕無其事者亦未為的論。”陳垣老還曾撰有專文,說明“順治出家之說,不盡無稽,不過出家未遂而已。”據有關佛教典籍,如《憨璞語錄》、《續指月錄玉林?傳》及《玉林年譜》、《北遊集》等書記載,從順治十四年起,他與當時南北名僧木陳?、玉林?、憨璞聰、?溪森等都有密切交往,順治曾封玉林?為“國師”,並請玉林?為自己取法名“行痴”,號“痴道人”,且執弟子禮。他還請茆溪森為自己化度剃髮,《續指月錄》曰:“玉林到京,聞森首座為上淨髮,即命眾聚薪燒森。上聞,遂許蓄髮乃此”,說明順治本已決心出家,經勸阻方罷(見陳垣《湯若望與木陳?》載《陳垣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版)。吳梅村的《清涼山贊佛詩》與各種野史、演義中關於順治出家的傳說,似乎都是緣於順治好佛的事實。

    截至目前清史學界有關順治的研究成果,較為一致的看法也都是認為順治晚年確信佛、好佛,也有出家之念,但終未成為事實。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對於中國歷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不少演義和傳說,而關於清代宮廷的傳說尤多,原因何在?我想主要是:其一,清朝乃由滿族居統治地位,滿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有著不同於漢族的各種社會習俗,人們從有趣與好奇心理出發,編撰各種引人入勝的傳說;其二,在明清易代之際及辛亥革命時期,一方面由於“華夷之辨”的觀念支配,另方面出於反滿、排滿的政治鬥爭需要,多有敵視與鄙棄滿族的心理,出於宣傳需要,人們編撰了各種帶有醜化和誇大其詞的傳說。今天,從統一多民族國家之間的團結友愛出發,對之應有科學地分析;其三,宮廷內部的政治權力之爭異常尖銳和複雜,加之宮闈之內又十分神秘與森嚴,發生在宮廷內的各種事件,經過口耳相傳,難免失實。再加各朝統治者,又常常根據政治風雲變幻而篡改各種官書檔案,因此,今人對於社會上流傳的各種清代宮廷的傳說,應明析有關史料的真偽,科學地予以鑑別。

  • 3 # 飛龍入史

    順治出家是清史四大疑案之一!

    從清代官方記載可以梳理出以下幾點:

    1.順治皇帝后期喜好佛法,曾多次召集當時的名僧講解佛法

    2.順治十八年,清廷曾經明令民間禁止炒鬥,這一做法是當時治療天花的一個流行做法

    3.順治及孝莊太后選擇康熙皇帝繼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康熙皇帝已經得過天花,可以終身免疫,這一點從當時的傳教士湯若望的傳記中得到佐證。

    由此可以看出,順治皇帝的確是死於天花,而非出家了!

    從民間的記載來看,認為順治皇帝出家的主要原因如下:

    1.順治皇帝喜好佛法天下皆知,也親口說過,一到佛寺就非常開心,只是因為太后還在,所以沒有出家

    2.順治皇帝最寵愛的董鄂妃去世以後,順治皇帝萬念俱灰,所以遁入空門

    3康熙皇帝繼位後曾多次到五臺山拜謁,其實是去看望自己的父親順治皇帝了。

    個人認為,順治皇帝非常喜歡佛法,也的確萌生過出家的念頭甚至準備付諸行動,但是被孝莊太后等予以勸阻和制止了,屬於出家未遂,不久後順治帝因為長期心情壓抑導致患上了天花,並最終死於天花,而不是如野史記載一般出家去了!

  • 4 # 榮耀歷史

    順治,清朝入關第一位皇帝,6歲繼位,早期由多爾袞輔政,大權旁落,多爾袞去世之後準備大展手腳的順治突然在24歲時駕崩,這遠遠低於清初皇帝的壽命。

    努爾哈赤:68歲/皇太極:52歲/順治:24歲/康熙:61歲/雍正:58歲/乾隆:89歲/嘉慶:61歲。

    正因為順治的壽命遠遠低於其他皇帝,而且正史中對於他的死因沒有明確記載,再加上生前沉迷佛教,曾經剃度,所以順治並不是駕崩而是出家的傳聞便甚囂塵上。

    1、順治的佛緣

    順治幼年登基,和明朝的萬曆皇帝一樣,後者生活在張居正的陰影下,前者則是生活在多爾袞陰影下。多爾袞去世後,強勢的孝莊太后又對朝政指指點點,所以順治的執政之路較為憋屈。

    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佛教,佛家描繪的極樂世界讓備受俗世牽累的順治找到了心靈的寄託,他越來越沉迷於佛教,這一點在他心愛的董鄂妃去世之後更加突出。

    政治上力不從心,心愛的女人離自己而去,順治似乎一夜之間看透了紅塵,他讓和尚茆溪森為他剃度,準備出家。後來由於孝莊、朝中大臣以及茆溪森的師傅通琇禪師的勸阻,最後只是剃度,未出家。但是很明顯,順治的心已經不在朝堂,而在佛前了。

    次年,順治安排自己最寵信的太監吳良輔代替他出家,他親自觀看了吳良輔的剃度儀式,然後5天之後順治便駕崩了。

    2、順治到底是不是出家了

    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清世祖實錄》

    最權威的《清世祖實錄》中絲毫沒有提到順治死因,而皇家家譜《玉碟》也只是記載了駕崩時間,為什麼它們都不記載死因?這充分說明順治肯定不是正常死亡或者壓根沒有駕崩。

    再說其他的記載,順治是參加完吳良輔的剃度儀式後當天晚上感染天花的,這個時間怎麼這麼巧合?然後短短5天時間,一個24歲的年輕小夥子便駕崩了,整個過程給人的感覺就是染病時間巧合,染病嚴重程度超乎想象。

    還有兩個細節,順治駕崩後孝莊太后馬上殺了吳良輔,僅僅是因為吳良輔之前太混賬嗎?順治皇帝剛駕崩,就處死其親信,而且是一個無權無勢的親信,難道不能等順治的喪期過了再處理嗎?是不是吳良輔導致順治出家了呢?或者之前剃度出家的根本不是吳良輔,而是順治本人,殺了吳良輔只為掩人耳目。

    另一方面,順治帝駕崩前頒佈了《罪己詔》,歷數自己14項罪狀,將自己生前的政績全部否認,一個皇帝做到這種程度可謂是前所未有了。現在基本證明,這份《罪己詔》是孝莊及大臣們替順治寫的。自己的兒子年紀輕輕駕崩,孝莊此時應該是悲痛萬分,怎麼還能用滿是斥責的語氣來評判呢?但是如果順治時非常不負責任地拋棄天下,選擇出家,那麼孝莊如此責怪就合情合理了。

    所以順治出家是大機率事件。

    3、順治在哪裡出家

    一直傳聞順治是在山西五臺山的清涼寺出家,《鹿鼎記》中也有相關設定,但是並沒有足夠證據支撐,最新的發現反而讓人相信順治是出家了,而且是在河南的白雲寺出家。

    這邊列舉幾個依據,大家自己來判斷。

    首先,在白雲寺發現瞭如下的高僧圖:

    在這張圖中,人們驚奇地發現,這位高僧沒有坐在蒲團上,而是坐在椅子上,椅子的修飾是龍頭!在封建社會,龍是皇帝的象徵,只有皇家才能使用,那麼用龍修飾的椅子是什麼呢——龍椅!

    另外這位高僧沒有穿僧鞋,而是明顯的朝靴,就是皇帝或者大臣上朝才穿的靴子,說明這位高僧原來的身份就是在朝堂之上。

    另外根據寺院記載,這位高僧法號“醒遲”,當初順治在紫禁城中迷戀佛教,曾經給自己取了一個法號,叫“行痴”,兩個發音幾乎一模一樣。

    醒遲大師圓寂於康熙49年,享年73歲,如果從順治初生時間1638年到康熙49年(1710)年,正好是72年,如果算年齡則是73歲。

    如果一個巧合是巧合,那麼這麼多巧合就是必然,都在表明醒遲大師就是出家後的順治。

    從白雲寺本身來看,原來默默無聞,但是到了康熙朝,突然香火鼎盛,甚至在一段時間裡與白馬寺、少林寺並稱中原四大名寺。

    康熙曾經3次駕臨白雲寺,而且下旨允許白雲寺使用皇家依仗,並且給白雲寺題字賜碑,對於一個非皇家寺廟,康熙如此重視,說明了兩者之間不一般的關係,再結合醒遲大師的種種巧合,那麼結論不言而喻。

    其實,解決這個疑團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到孝陵地宮裡一看便知,但是對於儲存完好的皇陵,國家並沒有開發的打算,只能是讓這個謎團繼續發酵了。

  • 5 # 閱朗惺惜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五,宮內突然傳出一個舉國震驚的訊息:年僅24歲的順治,竟然於“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三日後,不到八歲的玄燁繼承皇位,年號康熙。很快,就有一種說法在民間流傳出來:清東陵孝陵中,只有一副空棺,順治帝仍然活著,只是他已看破紅塵,皈依佛門了。“順治謎案”由此產生,隨著民間傳聞的日漸增多,越發讓此事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此後又傳出孝莊太后帶領玄燁,她們祖孫二人,曾不遠萬里奔赴五臺山“禮佛”,目的是規勸順治回宮。

    而在河南白雲寺,在寺廟修繕過程中,發現被拆下大殿的琉璃瓦面上,竟有飛舞的五爪蟠龍圖案,要知道五爪蟠龍,這可是皇家御用的瑞獸,一般民間建築上是不允許使用五爪蟠龍圖案作為裝飾。白雲寺之所以能用上這樣的建築材料,這至少可以認為它是一座與皇家有所關聯寺院。

    不光如此,白雲寺附近的村民,至今仍儲存著一幅已經殘破的和尚畫像,畫像中兩位和尚端坐椅中,透過仔細觀察發現,其中一位和尚背後的椅子上竟然露出一截龍頭,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細節是,端坐“龍椅”的和尚足下竟然穿著一雙朝靴。從村民口中得知畫像中的和尚法號“醒遲”,而“醒遲”與順治在位時因迷戀佛教曾為自己起的法號“行痴”諧音。

    透過對比順治皇帝的畫像後發現,他的畫像與這位“醒遲”長老極為神似。村中很早就流傳著,康熙為找父親,多次鑾駕欽訪過此寺院,目的不言而明。因此種種跡象都佐證了,順治在此出家的可能性。

    而最重要的證據,還要說在寺中出土的“康熙欽賜御碑”,殘碑上刻有“常堂”兩個大字,碑中一側刻有一行小字:“康熙四十九年 欽賜奉”等字樣。在後期經過對石碑的復原和修復,發現石碑實際刻四個大字,而這四個大字為:“當、堂、常、賞”呈菱形排列。此碑已距今300餘年了,這四字碑文究竟如何解讀?有何含意?它與順治有何關聯?為此不少學者,都想以此來找出順治,在此寺出家為僧的有力證據,以求得解開“順治謎案”。

    所幸經過史學愛好者的不懈努力,一位叫李林忠的教授,透過不斷地摸索,終於揭開了碑文的謎底。漢語隱文的精妙之處,在於筆劃隱字。漢字是世界上最富於表現力與藝術力的文字。看似普通的“一字一音一義”,但它的神奇就在於一個字的筆劃,製造謎題的人可以採用多種方法,來創作出所需要的隱字來。經過他的反覆摸索之後,終於得出了以下的發現。為了能更好的看清隱文字是怎樣隱藏在“四字碑文”之中的,李林忠教授用“黑色的筆劃”和“紅色的筆劃”一同寫出原碑的文字,並加以對照。這其中“紅色的筆劃”是指要抹掉的筆劃,而“黑色的筆劃”就是隱藏的“隱文字”。

    看完上面四字的隱文,同樣也就理解了四字碑文讀法應該為“當常賞堂”,按照古漢語的讀法“從上到下,從右到左”,四字即是“皇帝順治”的順序。

    而原碑文四個字,都有著極為明顯的文字結構,四個字都是“尚”字頭,可以看做“四個和尚”之意,同樣寓意“是個和尚”的諧音。當把它連貫在四個隱字之後,正是:“皇帝順治,是個和尚”。完整的詮釋了康熙所要表達的本意。

    透過以上的證據和隱文碑謎的破解,史學家們得出的結論有以下兩點:

    1.隱文確鑿證明:順治皇帝在二十四歲時並沒有死,據御碑出現於康熙四十九年和白雲寺附近村民傳言的種種證據得知,順治的確於康熙49年,73歲時才仙逝。而隱文內容破解後的八個字,也正好契合了民間流傳的“順治皇帝出家為僧”的傳言。

    2. 而順治後半生的“經歷與結局”。 隱文也有確鑿證明;順治後期是以遊方僧人的身份遍歷“名山古剎”。有足夠的證據表明他曾在白雲寺為僧,因此“身披袈裟坐龍椅,足登朝靴進佛堂”的“醒遲”和尚畫像,具有可信的歷史參考價值。而御碑隱文最終揭示順治皇帝的壽終地:“白雲寺”;終老:“康熙四十九年”;身份:“醒遲大和尚”。

  • 6 # 蟈蟈的文史原創

    正所謂:出家非是出家,你也說他也說,電影電視戲劇也在說,說著說著好像順治帝真的出家了。但是實際上。順治帝在自己愛妃董鄂妃去世之後,確實是要死要活,非得要出家,但是在其母孝莊皇后的堅決勸阻下,最終他放棄了出家的念頭。

    影視劇中的董鄂妃

    在董鄂妃剛剛去世不久,順治帝也定出家,由茆溪森剃成了光頭天子,後茆溪森本師奉詔來京,聽說自己的弟子給皇帝剃髮,勃然大怒,要燒死茆溪森,後在順治帝的說情下才免於一死。茆溪森本師玉林通琇禪師對雍正說:如果以塵世之法來說的話,皇上應該永遠坐在皇位上,上可以安定聖母的心,下可以使得民眾安居樂業;如果以出世之法來說的話,皇上也應該永久做君主帝王,對外可以保護操持佛法的人,對內住一切大權菩薩智所住處。順治帝聽從他的諫議,允許蓄髮,暫時罷了出家的念頭。

    順治帝畫像

    順治十八年即1661年正月初二,順治帝感覺身體非常不適,出天花,於是召來大臣立下懿旨,其中一條就是要按照祖上在關外的習俗,將自己火化入葬,但必須在行完百日禮之後才可以火化自己。並要求有茆溪森來為自己主持火化儀式。

    景山壽皇殿

    當時茆溪森不在京城,接到命令後,日夜兼程,終於在百日禮之前到達了京城,因為在順治帝愛妃董鄂妃去世之後,就是有茆溪森主持火化的,所以這次順治帝的火化儀式還是由他組織。順治帝的棺槨從紫禁城出殯到景山,就在這個地方,茆溪森架起乾柴,將順治帝的棺槨放在上面進行了火化。

    清孝陵

    在火化的過程中,順治帝的棺槨發出了五彩光芒,發出像爆豆一樣的聲音,這是存在在順治帝棺槨中的陪葬珍寶遇火燒發出的聲音。在火化結束之後,順治帝的骨灰被裝在一個大杜將軍罐中,這個大肚將軍罐是青花瓷製成的,後下葬在清孝陵的地宮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正的春聯源於朱元璋的行政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