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幸福小魚A

    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有一年除夕頒佈了一條命令,無論是公卿大臣,還是平民百姓,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並表示會親自查訪。

    第二天朱元璋微服出巡,一路觀賞各家各戶張貼的春聯,但是走到一家門口的時候,發現大門上並沒有按照命令貼春聯,朱元璋很生氣,於是便問是什麼原因,原來這是一家以閹豬為業的人家,過年的時候由於生意特別忙,還沒來得及請人寫春聯。朱元璋聽了之後,一時興起,於是命主人拿來紙筆,親自為這家寫了一副春聯,內容大概是這樣的: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

    這個對聯雖然沒有提閹豬的事情,但“閹”字的含義卻已經包含在裡面了,於是眾人都鼓掌叫好。

    又過了一天,朱元璋又來到這戶人家門口,發現門上還是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於是派侍從去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得到的回答是:這家主人知道了這副對聯是皇帝的御筆,已經貼在家裡的神龕上供奉起來了。朱元璋聽到之後,非常高興,並賞賜了這家主人三十兩白銀。

    不得不說,這戶人家的運氣真是太好了,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貼春聯的習俗就興盛起來了,並流傳至今。

  • 2 # 蘇工雕刻核雕莉莉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

      到了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太祖朱元璋在金陵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此後春聯便研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 3 # 長脖鹿講歷史

    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子書寫。朱元璋大力提倡貼對聯。他在金陵(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穿便裝出巡,挨家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楹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

  • 4 # 大美自然

    五代後蜀國君孟昶在年尾命學士辛寅遜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作為桃符掛在住室門框上,從此桃符內容發生變化,不光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內容,這就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桃木板上寫對聯很普遍了,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反映當時春聯的盛況。

    真正大為推廣的算是明太祖朱元璋,他酷愛對聯,把對聯改為春聯,頒佈御旨要求大小官員以及百姓在年尾,用紅紙寫成春聯貼在門框上,迎接新春。年初一親自微服巡視,看到寫的好的讚不絕口,非常高興。在巡到沒有貼的一家非常生氣,命侍從問一下主人,主人說:“是從事閹豬生意,過年特忙,沒來的及請人寫。"朱元璋命人拿來筆墨親自書寫一副對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繼續巡視,讓主人貼上。

    朱元璋巡視完又路過此家,見此家還沒貼就和侍從,進家問主人怎麼回事?主人見了朱元璋連忙下跪說:“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非常高興,命侍從賞給三十兩銀子。春聯的推廣是朱元璋採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佈御旨才得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 5 # 考古者說

    民間確實流傳著朱元璋在除夕夜親自書寫春聯賜給大臣,並且下旨讓文武百官和廣大普通百姓,在除夕夜前張貼春聯以表示慶祝的故事。而且故事的後續還挺有意思。

    說朱元璋下旨之後,便在京城中微服私訪,看看京城中百姓有沒有遵從旨意,張貼對聯。然後果然看到放眼望去,家家戶戶門上都有紅色對聯,十分紅火的樣子。就在老朱準備回家吃團圓飯的時候禿然一眼掃過去發現有一家門上空白,什麼都沒提,於是就直接闖進這家問是怎麼回事。

    一打聽才知道這家人姓苗,多少年多少代了都是以替人閹豬為生的,家裡好幾口人,沒有一個會寫字的,然後去請別人吧,結果都忙著回家團圓,沒有請到一個秀才。老朱一聽,原來不是故意違抗自己的旨意,就當即哈哈一笑,給苗家親手寫了一副對聯。

    “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

    你還別說靠閹豬為生,不就是這麼回事兒嗎?

    老朱寫完之後,高興出門又在街上開始溜達,可能是想再展示一下自己的文筆。好大一會兒終於又轉回來,準備回宮了,結果路過苗家的時候,發現這家人門口還是沒貼春聯,於是十分生氣的闖進這幾戶人家。苗家人一看正主又回來了,趕緊回答道,您一走才知道這是皇帝的御筆,所以這個開心啊,就把春聯掛在了正屋裡正對著焚香祈禱呢,朱元璋一聽如此又是給苗家許多銀錢,轉身離去。

    從這以後貼春聯的風俗就在全國推薦看了一支延續到今。

    一開始也就說到了,這是個民間故事,那麼春聯到底起源於什麼時候呢?

    春聯講究的是漢字左右對稱,字數對等,題詞對偶。從這一點說春聯可能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有萌芽。比如說漢代有一種用來辟邪的配飾叫做剛卯,一般適用桃木或金石等材料做成兩枚成一組。上面都刻著有辟邪的話,而一組剛卯兩枚之上的這些話語一般都是整齊對稱的。

    到了唐代,春聯已經成型。李商隱他的詩《嬌兒詩》中就寫道“請爺書春勝,春勝宜春日”。這裡的“春盛”在現代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就是春聯。

    到了宋代,市民社會興起,普通老百姓也該去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宋人有詩,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最近的貼春聯的習俗至少在宋代就已經十分流行了。

    由此可見春聯可能萌芽於先秦兩漢時期,在之後一段時期獲得成長,並在唐代趨於成型,到五代兩宋時期就作為一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慶祝新年的方式流傳至今。如此喜聞樂見,還不加個關注~Thanks♪(・ω・)ノ

  • 6 # 鑑史馬後炮

    春節貼春聯的風俗成熟於宋代,真正盛行的則在明初。在明代,春聯不光是節日圖個喜慶,它背後有深刻的時代作用。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太祖愛對聯並非為了像張士誠之流那般醉詞濫句,而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在節日喜慶之餘,提倡節儉體察民間民情。

    明初,海內剛剛歷經改朝換代的動盪,民生不振,朱元璋剛剛坐上皇帝之位可謂誠惶誠恐,翻閱史料,從他的一段話中,可以瞭解太祖當時的心情:“天下無收則民少食,民少食則將變焉,變則天下盜起,雖王綱不約,致使強凌弱、眾暴寡,豪傑生焉。自此或君移位,而民更生有之。聯所以切慮三時,慮恐九年之水,七年之旱,民無立命。所以讀聽之間,不覺毛髮悚然而立,驚畏如是,為此也。”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最大的擔心就是怕當時的老百姓不能溫飽,所以朱元璋當時力推節儉,事事都避免勞民傷財和貧贓枉法的行為有空子可鑽。朱元璋每年過壽辰,為了杜絕官員貪汙和獻媚之舉,下嚴規:朝中三品以上大臣獻壽禮不得超過紋銀十兩,並獻上賀章即可;三品以下大臣只需獻上賀章即可。賀章除了恭賀之詞之外,還有一部分非常重要,就是官員們的“自查報告”。記述官員自己為官是否廉潔、所轄地的民生狀況,都得向皇帝上表,以體現皇帝的聖君之道。

    推崇春聯,大概是朱元璋一貫體察民情,崇尚節儉的做法一種延續。推行春聯,既符合節日的喜慶,又可以從百姓春聯的美好願望中瞭解民間的真實生活狀況。有一年的除夕,朱元璋下旨:“公卿士農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年初一曰,太祖微服出巡,看見百姓家門前紅紙上交相輝映的春聯上寫下的當時人們對生活美好的願意和對生活富足讚美的句子,感到十分高興。從春聯的喜慶中,朱元璋看到了天下安定繁榮。

    當朱元璋看到一戶人家門上沒有貼春聯,就進門問主人何故時,原來這家人是屠夫,不會寫字。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這戶人家。

    當初朱元璋大力提倡春聯的盛行是為了太平盛世崇尚節儉體察民情,到了清代之後,春聯在抒發人們美好願意的主旨上則更突顯藝術性。如今每逢春節家家帖上一幅大紅春聯於門上,成為中華傳統節日喜慶的一個重要元素。

  • 7 # 腦洞趣味歷史

    春聯,它寄託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我們中華民族春節文化重要的一環。

    春聯文化由來已久,它起源於周代人們掛桃符驅邪避妖的習俗。所謂桃符,它是兩塊長六寸,寬三寸的桃木做的木板,木板上分別畫上“神荼”與“鬱壘”兩位驅鬼的大神,人們希望靠這樣達到驅邪的作用。

    “春聯”一詞的出現,是源於朱元璋一個有趣地小故事。

    據明代文人陳雲瞻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前勿傳旨, 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出觀。”

    真正為我們所熟知的形式上的春聯,最早是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中,一位叫做劉丘子唐人,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上面的內容是描寫立春日、歲日的。

    劉丘子: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桃符

    傳說東海之上有一座桃都山的存在,那裡桃花綿延千里,除了盛開時格外美麗之外,這些桃樹還承擔著另外一個重要的作用——鎮鬼。

    那麼,這樣一座種滿桃花景色宜人的場所又是如何和鬼扯上關係的呢?

    原來,這桃都山的東北處有一座鬼門關,這是冥界和人界的交界處,而看守它們的便是神荼和鬱壘了。

    古代,人們對自然的認知程度受科技水平侷限,許多事情就沒法解釋,便被歸納到了靈異的範疇。為了達到驅邪避妖、祈求平安的目的,人們就想到了看守鬼門關的神荼和鬱壘,便把他們刻畫在桃木板上震懾妖邪。

    到了唐宋時期,詩詞文化的發展,也為桃符文化帶來了新的變化,人們開始把詩詞文字寫在楹柱、桃木板和象徵吉利的紅紙上。

    這一時期,桃符文化也開始發生了分化,它的功能逐漸和門神分離開來,到了後來,人們就乾脆在紅紙上單純寫上詩詞來寄寓對美好生活的期望。

    春聯

    春聯

    朱元璋是一個酷愛對聯的人,他不僅喜歡自己寫,還想把這份愛推廣出去,怎麼辦呢?很快,他便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桃符,這個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貼的東西不就是最好的渠道嗎?

    想到便去做,這便是他一個重要的特點,立馬便給手下的大臣們下令:

    快過年了,今年你們每一個大臣家門口都要貼上一幅對聯,朕到時要隨機抽查,作為你們的年終考察。

    大臣們聞言,紛紛卯足了勁來討好帝王,在大臣的配合下,朱元璋的微服私訪非常順心。春聯,也在這場自上而下發起的活動中產生、推廣了出去。

    倒福

    如今,我們都會將“福”字倒貼。

    那麼,這一習俗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倒貼福字的傳說也與朱元璋有關係。傳說朱元璋要在全城內展開一次行動,門上貼著福字的便是安全的,反之就是危險地。

    朱元璋的妻子馬皇后是出了名的仁義,她不忍百姓受難,就悄悄告訴百姓這一訊息。行動那天,朱元璋在大街上發現一個奇怪的情景——所有人的家門口都貼著“福”字。

    馬皇后又出來勸告朱元璋:“您其實誤解了,那家人知道您要去,才特意把福倒貼的,您想想,福倒了不就是福到了的意思嗎?”朱元璋聽了自己妻子的話,氣也消了,便撤銷了自己的命令。

    後來,百姓自發把福倒貼,一方面是寄寓“福到了”,另一方面就是為了紀念這位仁慈地皇后。

    期待您的關注。

  • 8 # 香茗史館

    “貼春聯”是中國春節期間必不可少的一項習俗,其源於“桃符”,也就是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而關於春節貼對聯,則有說法認為是源於朱元璋的一道命令,清代學者陳雲瞻的《簪雲樓雜記》便有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傳旨:公卿庶士之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

    因此,春聯才得以推廣,天下人逐漸養成了春節貼對聯的習慣,不論是王孫貴族,富家子弟,還是黎民百姓,窮苦人家,都會貼上春聯,以取得良好的寓意,一直流傳至今。

    根據傳聞,大年初一早晨,朱元璋曾經常微服出巡,挨家挨戶檢視每戶人家門前的春聯,每當見到寫的好的,他就非常高興、讚不絕口。而這期間還有一個小故事:據說朱元璋走到一條偏僻小巷,發現一戶人家並沒有按照要求貼對聯,便派人去問這家人為何違抗聖旨。原來,這戶苗姓人家從事著閹豬的營生,也並非有意違抗聖旨,而是因為自己不會寫字,請人代寫又沒有請到,這才沒有對聯可貼。

    於是,朱元璋便親筆寫了一副對聯贈與這戶人家“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日次,朱元璋再次來到這戶人家門前,一看對聯到時貼上了,但卻不是自己寫的那副,於是很生氣,便親自前去詢問。苗家人見到朱元璋連忙下跪,說道,“您昨日走了之後,我才知道您就是皇帝萬歲爺,您親筆寫的對聯我怕貼在門口風吹日曬的弄壞了,便將其掛在了中堂上,每日燒香叩拜,不敢怠慢。”朱元璋聽後,這才轉怒為喜,還賞給這戶人家幾十兩銀子。

    朱元璋不僅喜好微服出巡收集妙對,還曾親自書寫春聯贈給大臣們,例如為徐達寫的:“破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又如為翰林學士陶安寫的:“國朝謀略無雙士,翰林文章第一家”;還有位秦淮河寫的:“加水佳山佳風佳月,千秋佳地;痴生痴色痴夢痴情,幾輩痴人”。

    事實上,春聯在宋朝時期便已經開始出現了,雖然仍舊將之稱為“桃符”,但卻已經將桃木板改成了紙張,而且“春貼紙”和“春聯”的叫法也已經開始出現。不過,春聯的大規模普及,的確源於明朝,不過由於記載此時的大多為《簪雲樓雜記》等民間野史、雜記,正史並無相關記載,因此尚不能算是定論。

    綜上所述,春聯應當的確是從洪武年間開始得到普及的,至於是否源於朱元璋的命令,則仍需要進一步考證。

  • 9 # 小姐姐講史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是從宋朝開始的,當時是在桃木板子上寫字,掛在門兩旁,貼春聯的習俗在明代開始盛行源於朱元璋的行政命令。

    最早的春聯是在桃木板上書寫的,不般是紅色的,用墨筆書寫,紅底黑字。隨著紙張的應用,有些人開始用紙寫春聯,有的人用桃符。

    這一年臨近春節,南京皇宮內朱元璋的太監元生(朱當和尚時最好的兄弟,為他當了太監)大聲宣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幅’”。聖旨很快傳到老百姓那裡,大江南北,頓時一片喜氣洋洋,家家戶戶忙著買紅紙,寫對聯。

    原來,這年春節前,朱元璋和他最愛的馬皇后,在後宮內商議,過年春節貼對聯的事,朱元璋考慮到,以前過年的對聯都是用的桃符,價格太貴了,普通老百姓買不起,用紅紙寫春聯,即便宜又喜慶。所以就下了這麼一道聖旨,朱元璋以身作則,拿出筆墨紙硯親自書寫,讓太監宮女們把皇宮內外大門上都貼上春聯。

    老百姓聽到這樣的訊息高興啊,這樣貼對聯增加不少喜慶,還節約不少錢呢。天下紅紙熱銷,賣紅紙的商販們喜笑顏開忙著收銅板,秀才們更高興即有了大展才華的機會,又有了大把掙錢的機會,一副對聯可以賣十個銅板呢,他們更加用心讀書,紛紛擺攤,筆墨紙硯一時間擺上檯面。

    朱元璋微服私訪,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想於民同樂,順便看看自己的聖旨執行力度怎麼樣,更想看看大家的春聯上都寫的什麼。朱元璋雖然小時候沒有讀過書,但是他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刻苦學習,酷愛吟詩作對。

    他微服私訪到一家靠“閹豬”為業的大門前。發現沒有貼春聯,龍顏大怒,傳喚出這家人,問明原因,原來他們沒有錢買對聯。秀才寫的對聯要朱元璋大筆一揮賜予他們一副對聯。劉伯溫拍手直呼:“太妙了”後人對此對聯也很膜拜。

    後來這戶人家知道是皇帝朱元璋寫的對聯,深怕風吹雨淋弄壞春聯,就供奉在堂前,被回來的朱元璋發現門上沒有對聯,又要發怒,他們夫婦連忙解釋說,知道皇上手筆,怕損壞,已經供了起來,借錢也要買一副貼上。朱元璋高興的說,不用借錢了,賞他們三十兩紋銀!

    朱元璋非常注重春聯,據說朱元璋竟用“福”字做暗號準備殺人,馬皇后憐憫人,告訴全城老百姓在門上都貼“福”字。有一家不識字,把“福”貼倒了,朱元璋看到要把他們滿門抄斬,身邊的馬皇后連忙說“福”字倒貼,意思就是福氣到了,皇上您來了,給老百姓帶來了福氣。從此以後大家都將“福”字倒貼。

    朱元璋微服私訪,研究春聯對於春聯樂此不彼,有一次碰到有個賣酒、養豬、釀醋搞多種經營的商戶到衙門告秀才,說秀才故意寫春聯咒他,這大過年的令他很不爽。朱元璋一聽是關於春聯的官司,決定親自審理。並且要公審(當眾審案)他穿上衙門的官衣,讓商戶把那副對聯拿出來看了看,讓商戶讀,那商戶大聲讀:“養豬大如山老鼠 ,頭頭瘟;釀酒缸缸好造醋,壇壇酸”橫批“人多病,少財富。”

    秀才說,他故意斷錯句,訛詐我。應該“釀酒缸缸好,造醋罈壇酸”橫批“人多,病少,財富”周圍的老百姓紛紛為秀才抱不平,我們的春聯都是秀才寫的,秀才從未寫過咒詛人的對聯,寫給大家的都是祝福,喜慶的對聯。這個商戶是個奸商,平時就愛訛人。朱元璋心知肚明,發怒,大膽商戶,訛人錢財,皇上下旨寫對聯就是讓大家圖個喜慶,秀才大力奉行旨意,你膽敢鑽牛角,訛人錢財誣告他人,若不是念今日節日來臨,朕定要嚴懲,今日罰你五兩銀子,以儆效尤!朱元璋的隨從聽到“朕”忙跪地高呼,皇上萬萬歲!老百姓跪地紛紛歡呼!

    朱元璋還賜給學士陶安春聯:“國朝謀羅無雙是,翰苑文章第一家”;朱元璋曾寫過兩幅春聯賜給中山王徐達:一副對聯是“始餘起兵於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茲定鼎於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另一副對聯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朱元璋大力提倡春聯,對春聯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朱元璋這一舉動影響深遠,促進大家熱愛學習文化知識,這種精神穿越歷史迴應未來。我們現在的春聯內容也擴充套件到各方各面。

  • 10 # 木子的木子

    到朱元璋時,春聯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朱元璋是農民出生,十分喜歡推廣農村的文化。他不僅自己喜歡寫春聯,還提倡群臣積極寫春聯,歷史上還流傳了許多關於朱元璋和春聯之間的故事。經過朱元璋的大力推廣,春聯開始在廣大農村普及開來。

    所以,朱元璋對推廣春聯是有功勞的,但不能說春聯源於朱元璋的行政命令,正式的春聯在宋代前後就已經產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應該在育兒過程中起到哪些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