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關東俠客

    烏孫國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生活在伊犁河流域,都赤興城。立國約六百餘年,同中原王朝往來密切。公元五世紀時,草原上柔然帝國興起勢力達到西域地區,烏孫國受重創,部民遷到天山地區,烏孫國逐漸重歷史舞臺上消失。

    烏孫人和大月氏人原來生活在河西走廊一帶,大月氏強大以後打敗烏孫人,烏孫昆莫難兜靡被殺死,腦殼被大月氏王做成酒碗掛在腰間(大月氏王后來被匈奴單于給予同等待遇。)烏孫部眾離散,難兜靡的兒子獵嬌靡被匈奴單于收養。匈奴帝國興起後打敗了大月氏人,國王頭骨被漆成酒器,獵嬌靡復興烏孫國遷居在伊犁河流域。

    漢武帝時派張騫出使西域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人,張騫歷經十餘年找到大月氏。這是大月氏人已遷居到阿姆河流域,過著豐富生活己不願東回故土。但是,張騫把烏孫國情況告訴漢武帝。漢武帝認為烏孫是一個西域大國,有意拉攏烏孫國夾擊匈奴人。漢武帝把宗室之女劉細君嫁給烏孫昆莫(王,獵嬌靡,後來又把宗室女劉細君嫁給烏孫昆莫軍須靡。按照烏孫風俗,劉細君先後嫁給三代昆莫為妻子,朝為始祖母,暮為長孫婦是和親公主的宿命。這時漢和烏孫國之間的戰略聯盟建立起來。有漢朝強大勢力作靠山,烏孫國成為西域地區最大國家。光兵力就有十^萬八千八百人,在漢朝和烏孫國聯合打擊下曾大敗匈奴帝國

    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強大時期,也有衰弱時期,烏孫國也逃脫不了這個宿命。烏孫國後來分裂成西個國家。烏孫國同中原王朝世代保持有好關糸,曹魏時期連年朝貢。北魏統一中國北部以後,國力強盛,開始挑戰草原上的柔然帝國經營西域地區。五世紀上半葉,強大的柔然帝國多次進攻烏孫國。烏孫人南遷蔥嶺地區,逐漸被塞人同化,烏孫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 2 # 龍豹雞

    烏孫是怎麼滅亡的,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其實,不僅僅是烏孫,很多古代遊牧民族如何滅亡、最終去了哪裡,都是很難說清的,比如匈奴、柔然、突厥等。這些民族的主要歷史均由中國古代史書記載,並輔之以少量外國記載和簡單的考古文字資料。包括烏孫在內,關於它們的歷史,有一個共同規律,兩頭模糊,中間清晰,也就是說,它們比較強盛的時期的歷史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它們的起源與結局很模糊,它們的起源多少還有一些神話或者傳說流傳下來,但它們的結局卻渺無蹤影。烏孫正是如此。本文對烏孫結局的解釋,只是眾多說法中的一種,而我非常認同這一說法。

    烏孫,與匈奴、月氏基本同種同俗,應當都屬於黃白混血種人,屬於胡人的一種,但與雅利安人的西域胡人有本質不同。烏孫本來生活在河西走廊的綠洲中,史稱“敦煌祁連間”,與月氏毗鄰。在公元前2世紀,大致是漢文帝至漢武帝初年時期,在中國全力進行休養生息、中止對外擴張的年代,當時還未併入中國版圖的河西走廊和新疆都不太平。匈奴、月氏和烏孫在河西走廊、伊犁河谷混戰。月氏打敗了烏孫,殺烏孫昆彌(首領)難兜靡;然後匈奴冒頓單于又打敗月氏;大月氏被迫離開河西走廊,遠遁伊犁河谷,征服和驅逐了那裡的塞種人,塞種人被迫穿越帕米爾高原南下,有的甚至進入了克什米爾乃至印度;烏孫王子獵驕靡被匈奴單于撫養成人,烏孫在匈奴的扶持下恢復元氣;冒頓死後,親兒子老上單于與乾兒子獵驕靡哥倆合作,攻入了伊犁河谷,再次打敗大月氏,大月氏首領的腦殼被老上單于做成了飲器,大月氏被迫遠走阿富汗、塔吉克的吐火羅盆地,征服了那裡的大夏,這是一個希臘化王國;烏孫人留在了伊犁河谷,手底下還管著眾多塞種人和大月氏人。此後,蒙古高原上的匈奴與七河流域的烏孫,共存共榮。後來,烏孫日益“盛大”,有六十多萬人口,近二十萬大軍,無論人口還是軍隊,比南疆的所有城邦加起來都多。老上單于死後,烏孫與匈奴開始漸行漸遠,二者甚至有過刀兵相見,匈奴未能取勝,但二者的關係總體上仍是親密的盟友。

    公元前119年,西漢已經佔領河西走廊全境,張騫大張旗鼓的走過河西走廊,第二次出使西域,主要目標就是烏孫。西漢政府希望與烏孫和親,結為昆弟,共同對付匈奴。但是,獵驕靡已經老了,烏孫分成三塊,獵驕靡、他的兒子大祿、他的孫子軍須靡,各領一塊,獵驕靡一個人做不了主,他又不知道漢朝的底細,獵驕靡沒有答應張騫。但是,獵驕靡也沒有反對,他派了使者與張騫一起回到漢朝,見到漢朝如此發達,大開眼界,於是,烏孫開始兩頭討好,既與匈奴維持傳統友誼,又對漢朝開放邊境,漢朝往返西域的使者常常借道烏孫南境。這個訊息傳到匈奴耳朵裡以後,匈奴大怒,準備攻打烏孫。這時的匈奴已經連續十年被衛青、霍去病按在地上打,失去了鄂爾多斯與河西走廊,還在漠北家門口被重創,國力已經十分薄弱。但是,為躲避漢朝打擊,匈奴將主力西遷,右賢王的大軍就在天山東麓,距離烏孫很近,獵驕靡感受到了壓力,當機立斷向漢朝請求和親。漢武帝要了一千匹馬做彩禮,將宗室細君公主嫁給獵驕靡。獵驕靡死後,細君公主又嫁給他孫子軍須靡。細君公主去世後,漢朝又將宗室解憂公主嫁給軍須靡,軍須靡死後,解憂公主改嫁他的堂弟翁歸靡。翁歸靡時期,漢烏關係是最和諧的。和親之後,烏孫歸順漢朝,雙方的友好關係一直持續到西漢滅亡。

    到了漢宣帝繼位之初,公元前1世紀中葉,匈奴壺衍鞮單于聯合車師進攻烏孫。解憂公主上書求救,於是漢朝派出十五萬騎兵,兵分五路進攻匈奴,同時派常惠來到烏孫,與翁歸靡共同率領五萬烏孫大軍在西側堵截匈奴。結果,漢朝大軍沒有逮到匈奴主力,倒是讓烏孫給撞到了,烏孫奮力殺敵,砍死四萬多匈奴人,繳獲牲畜七十多萬頭,常惠因攻封長羅侯。從此,烏孫與漢朝的關係更加密切了。

    但是,遊牧民族政權都有內亂的光輝傳統,烏孫也不例外。翁歸靡死後,烏孫王室內部爭權奪利,手足相殘。為了扶持親漢的勢力,漢朝可謂大費周折,永無寧日,甚至解憂公主也捲入內亂,最終在七十高齡時回到漢朝養老。幾經周折,西漢政府派常惠將烏孫一分為二,翁歸靡的兩個兒子分別做大、小昆彌,解憂公主生的兒子元貴靡是大昆彌,另一個烏孫老婆生的兒子烏就屠是小昆彌,分而治之。此後,烏孫的內亂有所緩解,五天一大亂沒有了,但依然三天一小亂,一直亂到西漢滅亡、新朝被迫退出西域時,烏孫內亂還沒完。

    雖然亂,但烏孫的實力擺在那裡,周圍又沒有太強的敵人,匈奴已經大不如前了,漢朝的關係又好,所以一直到東漢時期,烏孫的實力依舊很強悍。班超在平定西域的過程中,就曾經指出,烏孫兵強,可以利用。東漢時期,烏孫與漢朝的關係依然不錯,但卻遠沒有西漢時期親密。這一方面是因為北匈奴對東漢的威脅很有限,烏孫的利用價值不大,另一方面是因為東漢對西域的控制始終不穩定,時斷時續,史稱“三通三絕”。所以,《後漢書》甚至沒有為烏孫立傳,東漢與烏孫的正式接觸也不多。在東漢最終離開西域的年代,控制南疆城邦的,是大月氏後人在吐火羅盆地建立的貴霜帝國。中亞大部分城邦都在貴霜帝國的控制之下,但北方的遊牧民族不在,比如康居會與貴霜爭奪烏茲別克各地,而烏孫應該也不會被貴霜控制,因為烏孫與大月氏是世仇,無解的。包括伊犁河谷在內的七河流域,依然在烏孫的牢牢控制之中。

    三國兩晉時期,因為中原無力開拓西域,與烏孫的聯絡也越來越少,烏孫只是偶有出現在史書中,要麼偶爾來朝貢,要麼是作為參照物標記焉耆等西域國家的方位。雖然烏孫沒有消失,可是也快了。到了南北朝時期,烏孫閃亮登場了一下下。5世紀30年代,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用了差不多十年,次第削平了胡夏、北燕和北涼這三個僅存的十六國政權,重創柔然,威震天下。西域國家也聽說了,於是九個國家組團派遣使者開到中原,請求太武帝重開西域,這其中就有烏孫。於是,太武帝先後派出多個使團出使,但都受阻於柔然,最終是董琬和高明成功到達了西域,招撫九國,董琬、高明原定的最後壓軸的就是烏孫。但烏孫建議說,破洛那和者舌這兩個國家也不錯,值得一去,於是分別又去了費爾幹納盆地的破洛那(就是漢代的大宛和唐代的拔汗那)以及塔什干的者舌(就是唐代的石國)。後來,董琬他們回去的時候,烏孫、破洛那、者舌的使者跟著一塊回訪。從此,西域重新開通了。從這個事件中,可以看出,烏孫仍然活躍在七河流域,並且隔著天山支脈與烏茲別克的破洛那、者舌、粟特各城邦的關係還不錯,與南疆的龜茲、焉耆、疏勒、鄯善、渴槃陀幾個城邦關係也行,與吐魯番的車師關係得到極大改善,與西北哈薩克草原上鐵勒化的匈奴後裔悅般關係也不錯,大家抱團取暖,共克時艱。

    這麼多國家一起抱團,甚至一起派出使團,敦請北魏開拓西域,建立新的國際秩序,不惜引狼入室招來如此強大的外部勢力,西域到底出了什麼事,這些年西域到底發生了什麼?這一切都將關係到烏孫人最終的消失。

    首先,看看這時的西域諸國,與漢朝的西域諸國,都發生了哪些變化。第一個變化就是國家數量的減少,自西漢離開西域以後,西漢主導的國際秩序也隨之崩潰,發生了激烈的兼併戰爭,大魚吃小魚,小雨吃蝦米,很多小城邦被吞併,剩下的主要的城邦,也就是上文那十幾個了,還有一些小的,都無足輕重。

    第二個變化,就是雄踞哈薩克中部草原的康居消失不見了。在東漢、西晉時期,康居一直存在,而且長期是粟特諸國的宗主,一度還佔據過費爾干納,實力非同一般。但是,到了北魏時代,康居消失了,《魏書·西域傳》是依據董琬和高明的報告而來的,他二人走遍了西域11個主要國家,甚至記述了沒有到過的波斯、羅馬,卻沒有記下近在咫尺的康居,只留下了者舌(塔什干)、康國(撒馬爾罕)據傳聞是古代康居的後人的傳言。塔什干和撒馬爾罕都是粟特人,當然不是康居的後人,但他們長期是康居的附庸,留存有眾多康居痕跡也很正常。數百年後,公元10到11世紀,康居人又再次神奇的出現了,西方史料稱之為“欽察人”,欽察就是康居,他們從今日俄羅斯鄂畢河上游一帶南下到了哈薩克草原,重新建立了強大的汗國。據此,可以大致推測,康居人在歷史上沒有消失,他們只是向北方遷徙了,這樣的遷徙,當然不是自願的,因為哈薩克丘陵的條件很優越,而北方的條件很惡劣。康居人是被別人趕走了。誰呢?應該是匈奴人。

    第三個變化,就是匈奴殘部對西域的衝擊。北魏時代,在中亞冒出來一個新的國家,悅般。悅般是北匈奴的嫡傳後裔,涼州人對悅般的民間稱呼是“單于王”,可見悅般與北匈奴的關係很密切。而且悅般的文明發展程度很高,遠遠領先於周邊的突厥語民族和柔然等遊牧民族,匈奴人是有這樣的實力的。《魏書》對悅般位置的記載很模糊,只說到它在烏孫西北,距離烏孫不遠,方圓幾千裡,東隔阿爾泰山與柔然對峙。其實,《魏書》還是提供了判斷悅般位置的有價值資訊,“其國南界有火山,山傍石皆焦溶,流地數十里乃凝堅,人取為藥,即石流黃也”,這是什麼呢?這絕不是說悅般在火焰山附近,而是說,悅般南部有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物(VMS)礦床。這樣的礦床,主要就分佈在哈薩克中東部,南至巴爾喀什湖北岸。這是什麼位置呢?這就是原來康居的核心位置。所以說,悅般佔據了康居的位置。東漢時期,北匈奴在東漢的打擊下,越過阿爾泰山,來到了康居,這是《後漢書》記載的,此後就沒有北匈奴的訊息了。而最遲5世紀,北匈奴後裔悅般取代了康居,而康居人向北方遷徙。可以推測,在這幾百年中,北匈奴殘部與康居發生了激烈的對抗,最終,康居失敗北遁,北匈奴佔據了康居舊地。北匈奴殘部跋山涉水,萬里逃命,無日不戰,九死一生,能活著到達康居的都是精銳中的精銳,最最精銳的莫過於單于嫡系部落,而這就是悅般。但正因為如此,佔據統治階層的匈奴人口不會太多,包括康居人在內的突厥語民族佔大部分,久而久之,悅般人也突厥化了,已經說著與鐵勒諸部相同的語言了。悅般只是匈奴殘部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實力更強大,這就是佔據吐火羅盆地的嚈噠人。

    第四個變化,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嚈噠、柔然對西域的控制和爭奪。嚈噠,也是匈奴人的一支殘部,融合了大月氏、鐵勒等其他遊牧民族而成的,但與悅般不同,嚈噠沒有突厥化,也不知道是否發生了其他民族同化,反正嚈噠人說的不是突厥語族,也不是蒙古語族,更不是印歐語系,不知是否是匈奴語。嚈噠人追蹤著古代大月氏人的路線,殺進了吐火羅盆地,蕩平了貴霜帝國分裂後的各割據政權,南列印度,西踹波斯,北控粟特,東征蔥嶺,建立了一個強大國家,其國家組織形式類似於曾經的貴霜帝國。在北魏開通西域的5世紀30年代之前,嚈噠人迎來了第一個發展高潮,但不是最大的,5世紀末才是他們的巔峰,到那時,波斯薩珊王朝都要向他們繳納歲幣,甚至波斯皇帝菲魯茲一世都戰死在與嚈噠的戰爭中。但5世紀初的這個小高潮也足夠高了,西域的多個國家,特別是帕米爾高原東麓的眾多城邦都是嚈噠的附庸,而且嚈噠的兵鋒還在擴張,嚴重威脅到西域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除了嚈噠之外,還有更猛的,那就是蒙古高原的柔然人,而讓烏孫人神秘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罪魁禍首,就是柔然。柔然王族出自鮮卑,其祖先鬱久閭(木骨閭)是拓跋部的一個奴隸,後來拉起一支隊伍,跑到蒙古高原上,逐漸征服了鐵勒諸部、突厥還有一些匈奴殘部,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汗國。柔然差不多與北魏興起於同一時間,在4世紀末5世紀初,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的稍晚,柔然傳人社侖也頂住了北魏的壓制,將柔然發展到極盛,到了大檀可汗的年代更是盛極一時。在北魏重開西域之前,柔然已率先殺進西域,天山以北的眾多國家和遊牧民族,都被柔然所控制了,柔然的勢力範圍直達焉耆。而且,就連強大的悅般,柔然也沒有放過,不服照打,不過大檀選擇的時間不對,大軍在悅般遭遇了狂風暴雪,還有洪水,損失慘重,再加上悅般的薩滿法師跳大神,真的把柔然嚇得不輕。但悅般也只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它無力阻止柔然人。而柔然與嚈噠,二者是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和聯姻,總體而言,西域東部是由柔然人控制,西域西部是由嚈噠人控制的。

    就這樣,在上述變化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西域幾經洗牌,變成了柔然與嚈噠的天下。柔然與嚈噠,對西域各國進行殘酷的壓迫和剝削。比如說,阿爾泰山北麓有個小部落,叫做突厥,就是柔然的附庸,定期向柔然進貢鐵器,被柔然稱之為“鍛奴”,經濟壓力很大。

    夾在柔然與嚈噠之間的各個國家,對這兩個傢伙是敢怒不敢言。連波斯帝國都打不過嚈噠,西域國家簡直沒有出頭之日了。就在這時,西域國家聽說了遙遠的東方北魏崛起,蕩平群雄,即將統一中國北方,而且幾次把柔然按在地上打的死去活來。西域國家對400年前的西漢和200年前的東漢是有良好記憶的,他們集體決定請北魏殺進西域,主持公道,匡扶正義。於是,烏孫、悅般、車師、龜茲、焉耆、疏勒、鄯善、渴槃陀、粟特等九個國家集體派遣使節,前往大同出差。437年,北魏太延三年,宋元嘉十四年,春天,這些使節來到了大同。但是,另這些使臣失望的是,拓跋燾對於開拓西域並無興趣,後來經過大臣勸說,太武帝才勉強決定派使臣回訪,但卻柔然所阻。拓跋燾當然不會沒有興趣,只是時機未到。當時,北魏尚未統一北方,在河西走廊還盤踞著北涼政權,而南方強大的南朝宋更是虎視眈眈,漠北草原的柔然還沒有心服口服,西域那麼遠,北魏有心無力。但西域國家也沒有放棄,他們能等,於是這些國家,還有新加入的破洛那等國,又先後多次組團派遣使節出使北魏,維護關係。在439年,北魏滅掉北涼,並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與北涼殘餘勢力爭奪河西走廊。在這種情況下,北魏終於可以迴應西域諸國了,於是就有了董琬、高明的出使。

    但是,烏孫終於還是沒能等到北魏大軍蕩平西域的那一天,因為柔然的進攻終於還是先一步開始了。大約就在董琬、高明來到烏孫的前後不久,柔然可汗吳提殺進七河流域,對烏孫開戰,殺的幾進幾齣,《魏書》援引董琬的報告說“數為蠕蠕所侵,西徙蔥嶺山中”。但是,烏孫並沒有滅亡,它只是進山躲起來了,後來,烏孫還曾多次出使北魏。但是,慢慢的,西域來使中,終於還是再也沒有烏孫的名字了,烏孫徹底消失了。也就是說,烏孫的消失,其原因是,柔然的攻擊。在柔然的攻擊之下,烏孫政權解體,部落聯盟瓦解,烏孫人鳥獸散一樣躲進了天山和帕米爾高原中,然後再也沒能重建烏孫國。

    那麼,烏孫國沒有了,烏孫人去了哪裡呢?有人認為,烏孫人也想歷史上的大月氏人那樣,穿帕米爾高原南下了,最終融入了阿富汗人和塔吉克人中。對此,我不能認同。

    我認為,烏孫人沒有南下。從歷史上來看,伊犁河谷乃至更北方的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的戰鬥力遠強於吐火羅盆地和南疆城邦諸國,即便是戰敗的遊牧民族殘兵敗將,也能在吐火羅盆地掀起血雨腥風。但是,烏孫,作為一個擁有二十萬戰鬥力的大國,在它可能南下的5世紀中葉,卻沒有在吐火羅盆地造成任何不良影響,可見,烏孫人絕對沒有南下。如果真的要南下,烏孫人不會不知道,南下就要和嚈噠人開戰,而如果留下來,等柔然人退走,就能重返故園,這兩條路哪條更好走,烏孫人不會不清楚。而且,從事後來看,柔然人確實沒有能控制七河流域,柔然人不久就退走了。而北魏對柔然的打擊持續不斷,把柔然揍的死去活來;而鐵勒人在5世紀下半葉也背叛柔然,在天山北部烏魯木齊一帶自立為王,建立高車國,與柔然為敵,甚至殺了柔然的可汗攝圖;而吐魯番一帶的高昌國也在北魏最終殺進西域後,幾經反覆,投靠了北魏,不再跟隨柔然。也就是說,柔然在西域的控制根本沒有持續很久,就退走了。柔然一走,烏孫人的首選項,當然是返回七河流域。不過,由於烏孫內亂的光榮傳統,統一的烏孫政權已經不存在了,分裂成了各種烏七八糟的林立部落。

    在6世紀中期,長期被柔然奴役的突厥突然強勢崛起,滅了柔然。在70年代,木杆可汗的叔叔,室點密帶領一部分突厥偏師經略西域,聯合波斯帝國打垮了嚈噠人,然後又反手打敗了波斯帝國。短短十幾年,整個西域就徹底改天換地了,全部處於室點密的控制之下。室點密帶著突厥人,駐紮在突厥牙帳中,突厥牙帳經常遷徙,但大致是在七河流域,也就是烏孫故地。後來,6世紀末,隨著大隋朝對突厥的一系列打擊,突厥逐漸分裂為東西兩部,室點密的後人逐漸形成了西突厥。東突厥的突厥人口眾多,而西突厥的正宗突厥人不多。在西突厥的體系中,自核心向外,依次是突厥人、異姓突厥、附庸的突厥化民族和城邦國家。

    異姓突厥,不是正經突厥部的人,他們與突厥相近,是在西突厥的統治下迅速突厥化的,是西突厥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主要是十個生活在伊犁河兩岸的部落,包括胡祿屋、處木昆、攝舍提、鼠尼施、突騎施、阿悉結(有兩個部落)、哥舒(也有兩個部落)、拔塞幹。分為左右兩廂,分別叫咄陸五部和弩矢畢五部。這十個部落世代生活在七河流域,最終完全突厥化。世代生活在七河流域,這還能有誰呢?不就是烏孫嘛!所以,我認為,西突厥兩廂十箭,其主流就是烏孫人的後代。

    但異姓突厥與突厥牙帳強大的突厥人畢竟不同,很難同心同德。在7世紀中期,西突厥被唐朝滅掉之後,阿史那氏實力不足,異姓突厥一哄而起,反對阿史那氏,他們服唐朝,但是不服阿史那氏,唐朝安西、北庭二位都護說話管用,阿史那氏不行。最終,幾萬阿史那氏突厥人在可汗阿史那斛瑟羅的領導下,離開了西域,內遷到唐朝,異姓突厥建立了突騎施汗國,雖然以突騎施為名,實則是各個部落共同建立的汗國,強盛一時。但後來,因為不聽話,突騎施被唐朝打垮了,從此日趨衰落,但始終在七河流域附近遊牧,歷盡滄桑,久經浮沉。實質今日,他們仍在,七河流域,融入了哈薩克族。

    18世紀,滿清殺光了統治七河流域的準噶爾蒙古,哈薩克大玉茲幾個部落(幾個韃靼、康裡部落)南下到七河流域,同化了這裡的異姓突厥後人,共同構成了新的大玉茲。這其中,像突騎施、杜拉特(咄陸)等部落,似乎都與異姓突厥有關聯,也就是與烏孫有關聯。據說,哈薩克大玉茲部落自稱烏孫人,但這應該不靠譜,大玉茲中的主要部落顯然是從哈薩克丘陵南下的部落,可以追到蒙古-韃靼或者康居,他們不可能自稱烏孫人,只有突騎施之類的幾個部落可能自稱烏孫,突騎施部又被稱為“撒裡烏孫”,即黃頭烏孫。

    所以,綜上所述,烏孫人在5世紀被柔然揍的解體之後,逐漸淪為西突厥治下的異姓突厥,後來逐漸融入了哈薩克族之中。

    附圖是漢代地圖,其他的標識都很靠譜,但對康居的標識不靠譜,太小了,康居的範圍應該包括哈薩克中部的廣大地區。從那時起,烏孫人就生活在以伊犁河谷為中心的七河流域。文中所說的七河流域,是指巴爾喀什湖東南部,包括楚河(碎葉)、塔拉茲河(怛羅斯)這兩條不入巴爾喀什湖的大河,以及五條流入巴爾喀什湖的大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伊犁河。七河流域包括中國的伊犁、哈薩克的東南部和吉爾吉斯的北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唯一真好漢魯智深的義舉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