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哭”應該從“老令公兩狼山為國喪命”開始,剔除中間寇準的一共五句唱詞外,剛剛好是48句,這樣的話叫“四十八哭”比較合情合理。
透過這段戲詞可以讓我們瞭解很多歷史人物和歷史典故,下面做一簡單介紹。
賈誼長沙哭聖主
賈誼(前200~前168年),西漢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餘歲被文帝召為博士。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後,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正事疏》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名。
失郢都汨羅哭屈平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和愛國詩人屈原都是春秋戰國時期楚華人。屈原更在楚國的都城郢都度過他的大半生。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楚懷王不但不聽屈原的忠告反而將其逐出郢都,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於同年農曆五月初五寫下《哀郢》,之後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秦國佔領郢都厚改為南郡。
周文王哭過伯夷考
周文王商代末年西方諸侯之長。姬姓 ,名昌。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商紂時為西伯,即西部諸侯(方國)之長。亦稱西伯昌。相傳西伯在位五十年,已為翦商大業作好充分準備,但未及出師便先期死去。周人諡西伯為文王。其次子姬發即位是為周武王。
伯邑考為文王姬昌之長子,在文王前去世,死因未載,一般認為能力不如其弟姬發。
伯邑考北妲己誣陷割去了四肢,萬刃剁屍,做成肉餅後,妲己再送給他的父親姬昌吃下。
諫紂王比干哭龍逢
紂王,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 據正史所載,商紂王博聞廣見、思維敏捷、身材高大、膂力過人。他曾經攻克東夷,把疆土開拓到中國東南一帶,開發了長江流域。併為古代中國的最終統一奠定了物質和思想的基礎,是統一古代中國的先驅者。
比干:子姓之後,商朝沫邑人(今河南省衛輝市北)古代著名忠臣,被譽為“亙古第一忠臣”。國神比干也是林氏的祖先。
比干是商紂王的叔父也是他的丞相。比干對紂王倒行逆施的暴虐統治不滿,多次向他諫阻,紂王不聽,比干最後只好以死相諫,死後葬在新鄉衛輝。
龍逢 夏桀時大臣,因忠諫而被桀所殺。“死諫開先第一人,千秋從此解批鱗,空言盛世能旌善,坯土何曾表直臣。” 這是民國詩人初元方寫的《關龍逄墓》,這首詩是紀念關龍逄的。
俞伯牙摔琴哭子期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戰國時代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他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俞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生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並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戰國鄭人列禦寇著《列子》一書中有關於俞伯牙撫琴的民間故事。
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衝擔、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俞伯牙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蕩蕩乎若流水。”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身不再鼓琴。
管夷吾分金哭鮑卿
管仲,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諡號敬,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周穆王的後代,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
鮑卿即鮑叔牙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潁上(今屬安徽)人。亦稱“鮑叔”、“鮑子”。以善於知人著稱。齊國經管仲的改革,日漸富強,稱霸諸侯。管仲相齊時,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國政。管仲下世後,鮑叔牙繼管仲為相,週年而歿。
陵道孫臏哭龐涓
馬陵道,大名縣境內分佈著6個馬陵村、6個封固村及冢北村、大寨村、小寨村、前營村、後營村、山嶽村,還有2個北峰村。據史志辭書記載,這一帶是兩千多年前著名的齊魏馬陵之戰的古戰場,這些村落名稱及風俗皆與孫臏龐涓及馬陵之戰有關。
孫臏(?-前316年),其本名不傳(一說原名賓),是戰國時期軍事家漢族山東鄄城縣人。孫武后代。身長七尺約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與龐涓同學兵法,厚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用刖刑即砍去雙腳),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後,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
龐涓,戰國時時期,魏華人。在魏國任大將。公元前354年,龐涓率大軍包圍趙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王命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乘魏國內部空虛,率軍直搗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龐涓撤軍回救。疲憊不堪的魏軍走到桂陵(今河南長垣北)遇到埋伏在那裡的齊軍。齊軍以逸待勞大破魏軍。“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成為歷史上的著名戰例。
焚綿山哭壞晉文公
晉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姓姬名重耳(chóng ěr),與周王室同宗。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晉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晉獻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為嗣,曾流亡國外19年;後在秦國援助之下,於62歲時回國繼位。
重耳當上了晉國國君,他將他的屬下都賞賜了。唯獨沒有介子推,但介子推是一位君子,他也就沒有去計較了。事後晉文公想起來了,就想賞賜介子推。但介子推並不想要那些功名利祿,就帶著他的母親躲到綿山去了。後來晉文公跑到綿山去想請介子推出山。但介子推死活不肯,一些嫉妒介子推的人便給晉文公出主意,讓晉文公放火燒山,只從三面燒,留出一面給介子推逃出來。晉文公答應了,但那些人卻四面燒,將介子推和他母親活活燒死了。晉文公知道後非常悲痛。就下令全國在這一天不準開燈、煮飯,只能吃冷的。由此便有了寒食節,後來介子推死的那棵大柳樹(當時介子推是抱著那棵柳樹燒死的),卻沒有被燒死,所以晉文公將這棵柳樹叫做清明柳。
左伯桃哭的羊角哀
楚王招賢,左伯桃應詔前往,路遇羊角哀結為異姓兄弟,同赴楚都。時值嚴冬,途遇大風雪,凍餓將死,左伯桃捨命助羊角哀成名。羊角哀奏請楚王,為左伯桃建墓立祠。左伯桃墓適建荊軻墓旁。左伯桃魂為荊軻魂所擾託兆於羊角哀。羊角哀拔劍自刎,訴與閻君,與荊軻魂奮鬥,終斬荊軻魂。
孟姜女尋夫哭長城
間流傳的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傳說,它以戲劇、歌謠、詩文、說唱等形式,廣泛流傳,可謂家喻戶曉。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範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為之崩裂,露出範喜良屍骸,孟姜女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
定遼東曹操哭郭嘉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
郭嘉(170-207)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謀士,官至軍師祭酒。厚於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郭嘉身為謀士,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史書上稱他與程昱、劉曄、董昭、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壯志未躊,實為可惜。
哭典韋孟德戰宛城
典韋,陳留已吾(今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已吾城村)人,世稱“古之惡來”。在京劇中被畫為黃臉。三國時曹魏猛將。擅使大雙戟為人壯猛任俠。
曹操討呂布於濮陽時,典韋奮力勇戰,殺退呂布,為曹操所異。音其人忠誠謹重自此引典韋為近侍,遷為都尉置之於左右,後曹操戰宛城時,張繡先降而復反急迫曹操本營;典韋守著大門,殊死惡鬥,殺敵甚眾(200餘人),最終因寡不敵眾戰死。
柴桑口孔明哭周瑜
瑜被諸葛亮氣死後,東吳將校對諸葛亮深為怨恨。諸葛亮到柴桑弔祭,深為孫、劉兩家不能合力拒曹遺憾。東吳部將本欲殺之,但被他的悲傷所動。諸葛力勸龐統投奔劉備,然後安然回到荊州。周瑜子追趕,被張飛嚇退。
落鳳坡臥龍哭龐統
落鳳坡位於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白馬關鄉 龐統祠旁約2公里處,是當年龐統戰死沙場的地方。
龐統(179-214年8月29日),字士元,荊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官拜軍師中郎將。才智與諸葛亮齊名,道號“鳳雛”在進圍雒縣時,統率眾攻城,不幸被流矢擊中去世,時年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龐統死後,葬於落鳳龐統墓坡,現有龐統祠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斬馬謖諸葛哭先主
三國時期,諸葛亮派馬謖鎮守街亭,一向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不遵守諸葛亮的將令,在軍隊安營時犯了兵家大忌,駐紮的地方並無水源,地勢也無險可守。他的部隊很快被司馬懿消滅掉了,街亭失守,虧得有趙雲相救,馬謖才得以逃脫,與王平回營請罪。諸葛亮雖然非常喜歡馬謖的才能,但因與馬謖事先立有軍令狀:街亭失守,斬無赦。因街亭失守使得蜀軍的處境十分危險,為嚴明軍紀,諸葛亮下決心揮淚將馬謖斬首,以示懲戒。 並因己用人失當,上表自貶。
失荊襄張飛哭關公
張飛,身高八尺,專用兵器:丈八蛇矛,認識劉備關羽之前,以屠宰豬羊為生,是三國演義中桃園結義的老三。在長坂坡當陽橋上一聲吼,嚇退曹操五千精騎。劉備稱漢中王后,拜為右將軍,稱帝后,拜為車騎將軍,封西鄉侯,是五虎上將之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為奪回荊州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同年六月,張飛被部將範強(《三國演義》中誤寫作範疆之所以會寫錯是因為強的異體字寫作彊,彊與疆很像)、張達刺殺。
關羽(160?—220年),字雲長,本字長生幷州河東解州(今山西運城市)人,漢族。據《三國演義》描寫關羽身長九尺,《三國志》中無記載。東漢末年劉備麾下著名將領,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曾任蜀漢政權前將軍,爵至漢壽亭侯,諡曰“壯繆侯”、在《三國演義》中被描述為蜀漢五虎上將之首。死後受民間推崇,一直是歷來民間祭祀的物件,被尊為關公。歷代朝廷褒封,被封為:關聖帝君崇為武聖。
亦有“大意失荊州”“走麥城”等憾事。
劉先主痛哭關張喪
蜀漢昭烈帝劉備(161—223),字玄德,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三國時期的政治家,漢族,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國君王。三顧茅廬始的諸葛亮輔佐。公元二零八年與孫權將周瑜等大勝曹操於赤壁,其後得到荊州五郡,後又奪取益州。奪取漢中擊退曹操後,劉備於公元二一九年七月自立為漢中王。公元二二一年,時曹丕已於去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讓皇帝位,時蜀中又傳言漢獻帝已經遇害,劉備於是於成都武擔之南即皇帝位,年號章武,次年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公元二二三年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諡號昭烈帝,後人尊稱稱劉備為先主。
大報仇又哭黃漢升
黃忠(?-220年),字漢升,荊州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漢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本為東漢末年群雄劉表麾下,後成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歷任中郎將、討虜將軍、徵西將軍,官至後將軍,死後諡為剛侯。能開三石之弓,他的箭術,是三國裡獨一無二的,不但百發百中,箭無虛發,更是歷史上有名的老將。在老年時期表現活躍,有勇有謀,智勇雙全,常常獨當一面,與戰國時期趙國大將廉頗齊名。
東吳孫權哭子敬
吳大帝孫權(182-252),字仲謀,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卓越的政治家,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傳說是中國兵法家孫武后裔。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人。三國時期東吳著名戰略家、政治家、外交家。早年袁術聞其名,請為東城長,魯肅看袁術定不能成就霸業,便經周瑜的推薦,成為孫權的參謀,很早就為孫權謀劃了成就帝業的戰略計劃,深受孫權器重。赤壁戰前魯肅在聯合劉備、勸說孫權抗曹等方面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並在之後協助周瑜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赤壁戰後,魯肅從大局考慮,又勸說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繼續鞏固孫劉聯盟。周瑜去世後,魯肅接任他的位置,負責處理荊州事務。
西蜀法正哭張松
西蜀(405年 - 413年),有時亦稱後蜀,十六國時期由漢人譙縱建立的政權,不屬於傳統定義下的十六國之一,其統治地區大抵以四川盆地為範圍。
法正(176-220),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東北)人。東漢末年名士,本為劉璋部下,劉備入蜀時歸於劉備帳下。劉備自稱漢中王后,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連哭泣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法正深受劉備信任,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由此也可見法正地位之高,甚至蓋過了關羽、張飛、龐統等人。
張松,劉璋的部下,益州別駕,為人短小,放蕩不治節操,然而很有才幹;他認為劉璋闇弱,在他手下不足以發揮自己的才能,經常嘆息。赤壁之戰前夕,張松奉命出使結交曹操,不被禮遇,因此懷恨曹操,勸劉璋改為結交劉備。進而,張松與好友法正一同密謀出賣劉璋,將益州獻給劉備,勸說劉璋迎接劉備入蜀。後來,劉備假意離開益州,張松寫信勸阻,被兄長張肅發現並告發,被殺。
孫夫人祭江哭劉備
孫夫人,乃孫權之妹孫尚香。
孫尚香自回吳後,未能還蜀,訛聞劉備死於伐吳兵敗之役,痛不欲生,乃入宮辭別其母,赴江邊望西哭奠,祭罷投江而死。
五丈原楊儀哭孔明
五丈原位於寶雞岐山縣境內,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衝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後一個戰場。
楊儀,字威公,襄陽人。北伐時,丞相諸葛亮以楊儀長史綏軍將軍。諸葛亮數次出軍,楊儀常為其規畫分部,籌度糧谷,處事極捷。因此一應軍戎節度,皆由楊儀取辦。街亭之戰中,參軍馬謖不聽號令,諸葛亮料其必敗,正欲使楊儀替其回,可惜已經不及。鎮北將軍魏延勇猛過人,但性格矜高,當時軍中眾人皆避而下之,唯獨楊儀肯不假借於魏延,魏延因此忿怒,二人勢如水火。不久諸葛亮病卒,楊儀等部領全師還朝,又誅魏延。楊儀回都,拜為中軍師,後主劉禪亦嘉獎其功。然而楊儀自以年宦先於蔣琬,才能亦過於蔣琬,如今位在其下,深深不忿,口發怨言,費禕以其言密奏後主。後主大怒,將欲斬之,蔣琬以其有功諫止,於是後主廢楊儀為庶民,徙漢嘉郡。楊儀至徙處,因不勝羞慚而自殺。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諡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失成都劉諶哭祖廟
劉諶,劉禪之子,被封為北地王。劉禪向魏將鄧艾投降時,劉諶堅決反對,請求守城決一死戰,不被聽從。劉禪送出玉璽投降的當天,劉諶來到昭烈廟,先殺死妻子和兒女,而後自殺。
再受禪曹奐哭魏公
魏元帝即曹奐(246-302),本名璜,字景明,曹操之孫,曹宇之子。三國時曹魏最後一代皇帝,公元260年至265年在位。他從260年繼位到265年禪位於司馬炎,此後被廢為陳留王,諡號為元帝。
尉遲敬德哭薛禮
尉遲敬德唐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兵器:單鞭,丈八長矛。座駕:踏雪烏涯馬。傳說其面如黑炭。尉遲恭與秦瓊為中國兩位傳統門神。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任涇州道行軍總管等職。晚年信方術,杜門不出。薛禮(614-683年3月24日)字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得後代,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沒落。
薛仁貴一生的經歷,早年是憑藉自己的勇猛而成名,薛仁貴一生作戰40年,僅敗一次,其餘全部勝利,一生沒有犯過一次軍事指揮上的戰略錯誤,而且纂寫的《周易新本古意》為世界上第一部辨證法理論的軍事著作,可見其軍事才能的出色。薛仁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讓敵人在未開戰之時就下馬跪拜的將軍,他打敗過鐵勒等諸多外族侵略,是中國的對外的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不該忘記的戰神。
陽城薛剛哭薛猛
陽城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西漢置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有鳳凰城之美譽。
歷史上並無薛剛此人,演繹出來的,薛仁貴之孫名為薛嵩為人豪邁,以臂力騎射聞名。投安祿山叛軍,累戰有功,被封為鄴郡節度使。後史朝義兵敗,薛嵩以相、衛、洺、邢四州降唐,被封為昭義節度使。在大亂之後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貢獻,使昭義鎮很快恢復了生氣。薛嵩好蹴鞠,後被隱士勸,遂止,並圖其形於座右,以時時提醒自己(這是不是座右銘的來歷呀)。唐代宗永泰八年(773年)病死。薛猛-薛剛之兄,薛丁山為奸臣張臺所害,全家抄斬長子薛猛成了封建制度下的犧牲品,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剛,為人性格堅強不肯屈服終於起兵反唐報了血海深仇使正義得以伸張。
太祖爺下高平哭過高老鷂
趙匡胤在燕京取回劉化王人頭後,郭威見其有勇有謀,覆命其取高行周之人頭,方赦其罪。趙父宏殷與行周乃故交,修書與高,命匡胤攜書到高平關去借人頭。老鷂夜觀星象,知己壽將終,求匡胤將兩個妹妹許婚高子懷德、懷亮, 將婚書壓於 桌腿之下自刎。趙取人頭回京覆命,郭威被高之人頭嚇死,柴榮方登基稱帝。
斬黃袍又哭鄭子明
北宋時期趙匡胤陳橋兵變後黃袍加身即帝位,改國號宋。趙匡胤寵愛韓妃韓素梅,花天酒地,沉湎於後宮。其盟弟北平王鄭恩極力勸諫。韓素梅之兄韓龍受封后遊街誇示榮耀,鄭恩怒打之,韓逃入宮,趙匡胤酒醉桃花宮,聽信小人讒言,誤斬鄭恩。鄭恩的妻子陶三春聞訊大怒,率兵圍住皇宮,要殺昏君為丈夫報仇。不可開交之際,大臣高懷德上前說情,高懷德闖宮怒斬韓龍,登城調解,趙匡胤無奈只得脫下黃袍,陶三春當眾將黃袍斬為兩截以洩心頭之恨。 趙許為鄭追薦,陶始忍悲退兵。
鄭子明即鄭恩。
太宗皇帝哭趙普
宋太宗趙炅,本名趙匡義,後因避諱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父親趙弘殷,追贈宣祖,母親杜太后,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歲,比秦王趙廷美大八歲,太祖駕崩後,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在位共21年(976~997年),至道三年59歲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是宋朝的第二個皇帝。
趙普,字則平,北宋政治家。後梁龍德二年(992)生於幽州薊州(今北京城西南),後唐末年,相繼遷居常州(今河北正定縣)、洛陽。
趙普性格沉穩又城府,雖然愛嫉妒別人,但能夠以天下為己任。宋朝初年,當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狹窄因循保守,趙普剛毅果斷美人能與他相比。淳化三年趙普三次上表以年老多病請求告老。是年七月趙普走完了生命歷程終年七十一歲。宋太宗派員治喪贈尚書令追封真定王,諡號忠獻。
有孤王今日哭令公
山西代州火山王楊袞,金刀令公楊繼業,原為北漢將軍,後投宋營,征戰中勇猛無敵,雖無文才但很有武略,被遼營稱為楊無敵。兩郎山頭撞李陵碑。歷史上楊業確有其名也被收入到中國曆代名將譜中他是在宋軍指揮錯誤的前提下被遼所俘,遼國愛惜他勸其投降,三天不食遼粟餓死。
四十八哭”應該從“老令公兩狼山為國喪命”開始,剔除中間寇準的一共五句唱詞外,剛剛好是48句,這樣的話叫“四十八哭”比較合情合理。
透過這段戲詞可以讓我們瞭解很多歷史人物和歷史典故,下面做一簡單介紹。
賈誼長沙哭聖主
賈誼(前200~前168年),西漢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餘歲被文帝召為博士。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後,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正事疏》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名。
失郢都汨羅哭屈平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和愛國詩人屈原都是春秋戰國時期楚華人。屈原更在楚國的都城郢都度過他的大半生。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楚懷王不但不聽屈原的忠告反而將其逐出郢都,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於同年農曆五月初五寫下《哀郢》,之後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秦國佔領郢都厚改為南郡。
周文王哭過伯夷考
周文王商代末年西方諸侯之長。姬姓 ,名昌。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商紂時為西伯,即西部諸侯(方國)之長。亦稱西伯昌。相傳西伯在位五十年,已為翦商大業作好充分準備,但未及出師便先期死去。周人諡西伯為文王。其次子姬發即位是為周武王。
伯邑考為文王姬昌之長子,在文王前去世,死因未載,一般認為能力不如其弟姬發。
伯邑考北妲己誣陷割去了四肢,萬刃剁屍,做成肉餅後,妲己再送給他的父親姬昌吃下。
諫紂王比干哭龍逢
紂王,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 據正史所載,商紂王博聞廣見、思維敏捷、身材高大、膂力過人。他曾經攻克東夷,把疆土開拓到中國東南一帶,開發了長江流域。併為古代中國的最終統一奠定了物質和思想的基礎,是統一古代中國的先驅者。
比干:子姓之後,商朝沫邑人(今河南省衛輝市北)古代著名忠臣,被譽為“亙古第一忠臣”。國神比干也是林氏的祖先。
比干是商紂王的叔父也是他的丞相。比干對紂王倒行逆施的暴虐統治不滿,多次向他諫阻,紂王不聽,比干最後只好以死相諫,死後葬在新鄉衛輝。
龍逢 夏桀時大臣,因忠諫而被桀所殺。“死諫開先第一人,千秋從此解批鱗,空言盛世能旌善,坯土何曾表直臣。” 這是民國詩人初元方寫的《關龍逄墓》,這首詩是紀念關龍逄的。
俞伯牙摔琴哭子期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戰國時代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他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俞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生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並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戰國鄭人列禦寇著《列子》一書中有關於俞伯牙撫琴的民間故事。
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衝擔、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俞伯牙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蕩蕩乎若流水。”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身不再鼓琴。
管夷吾分金哭鮑卿
管仲,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諡號敬,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周穆王的後代,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
鮑卿即鮑叔牙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潁上(今屬安徽)人。亦稱“鮑叔”、“鮑子”。以善於知人著稱。齊國經管仲的改革,日漸富強,稱霸諸侯。管仲相齊時,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國政。管仲下世後,鮑叔牙繼管仲為相,週年而歿。
陵道孫臏哭龐涓
馬陵道,大名縣境內分佈著6個馬陵村、6個封固村及冢北村、大寨村、小寨村、前營村、後營村、山嶽村,還有2個北峰村。據史志辭書記載,這一帶是兩千多年前著名的齊魏馬陵之戰的古戰場,這些村落名稱及風俗皆與孫臏龐涓及馬陵之戰有關。
孫臏(?-前316年),其本名不傳(一說原名賓),是戰國時期軍事家漢族山東鄄城縣人。孫武后代。身長七尺約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與龐涓同學兵法,厚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用刖刑即砍去雙腳),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後,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
龐涓,戰國時時期,魏華人。在魏國任大將。公元前354年,龐涓率大軍包圍趙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王命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乘魏國內部空虛,率軍直搗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龐涓撤軍回救。疲憊不堪的魏軍走到桂陵(今河南長垣北)遇到埋伏在那裡的齊軍。齊軍以逸待勞大破魏軍。“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成為歷史上的著名戰例。
焚綿山哭壞晉文公
晉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姓姬名重耳(chóng ěr),與周王室同宗。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晉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晉獻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為嗣,曾流亡國外19年;後在秦國援助之下,於62歲時回國繼位。
重耳當上了晉國國君,他將他的屬下都賞賜了。唯獨沒有介子推,但介子推是一位君子,他也就沒有去計較了。事後晉文公想起來了,就想賞賜介子推。但介子推並不想要那些功名利祿,就帶著他的母親躲到綿山去了。後來晉文公跑到綿山去想請介子推出山。但介子推死活不肯,一些嫉妒介子推的人便給晉文公出主意,讓晉文公放火燒山,只從三面燒,留出一面給介子推逃出來。晉文公答應了,但那些人卻四面燒,將介子推和他母親活活燒死了。晉文公知道後非常悲痛。就下令全國在這一天不準開燈、煮飯,只能吃冷的。由此便有了寒食節,後來介子推死的那棵大柳樹(當時介子推是抱著那棵柳樹燒死的),卻沒有被燒死,所以晉文公將這棵柳樹叫做清明柳。
左伯桃哭的羊角哀
楚王招賢,左伯桃應詔前往,路遇羊角哀結為異姓兄弟,同赴楚都。時值嚴冬,途遇大風雪,凍餓將死,左伯桃捨命助羊角哀成名。羊角哀奏請楚王,為左伯桃建墓立祠。左伯桃墓適建荊軻墓旁。左伯桃魂為荊軻魂所擾託兆於羊角哀。羊角哀拔劍自刎,訴與閻君,與荊軻魂奮鬥,終斬荊軻魂。
孟姜女尋夫哭長城
間流傳的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傳說,它以戲劇、歌謠、詩文、說唱等形式,廣泛流傳,可謂家喻戶曉。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範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為之崩裂,露出範喜良屍骸,孟姜女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
定遼東曹操哭郭嘉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
郭嘉(170-207)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謀士,官至軍師祭酒。厚於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
郭嘉身為謀士,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史書上稱他與程昱、劉曄、董昭、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可惜郭嘉英年早逝,壯志未躊,實為可惜。
哭典韋孟德戰宛城
典韋,陳留已吾(今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已吾城村)人,世稱“古之惡來”。在京劇中被畫為黃臉。三國時曹魏猛將。擅使大雙戟為人壯猛任俠。
曹操討呂布於濮陽時,典韋奮力勇戰,殺退呂布,為曹操所異。音其人忠誠謹重自此引典韋為近侍,遷為都尉置之於左右,後曹操戰宛城時,張繡先降而復反急迫曹操本營;典韋守著大門,殊死惡鬥,殺敵甚眾(200餘人),最終因寡不敵眾戰死。
柴桑口孔明哭周瑜
瑜被諸葛亮氣死後,東吳將校對諸葛亮深為怨恨。諸葛亮到柴桑弔祭,深為孫、劉兩家不能合力拒曹遺憾。東吳部將本欲殺之,但被他的悲傷所動。諸葛力勸龐統投奔劉備,然後安然回到荊州。周瑜子追趕,被張飛嚇退。
落鳳坡臥龍哭龐統
落鳳坡位於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白馬關鄉 龐統祠旁約2公里處,是當年龐統戰死沙場的地方。
龐統(179-214年8月29日),字士元,荊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官拜軍師中郎將。才智與諸葛亮齊名,道號“鳳雛”在進圍雒縣時,統率眾攻城,不幸被流矢擊中去世,時年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龐統死後,葬於落鳳龐統墓坡,現有龐統祠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斬馬謖諸葛哭先主
三國時期,諸葛亮派馬謖鎮守街亭,一向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不遵守諸葛亮的將令,在軍隊安營時犯了兵家大忌,駐紮的地方並無水源,地勢也無險可守。他的部隊很快被司馬懿消滅掉了,街亭失守,虧得有趙雲相救,馬謖才得以逃脫,與王平回營請罪。諸葛亮雖然非常喜歡馬謖的才能,但因與馬謖事先立有軍令狀:街亭失守,斬無赦。因街亭失守使得蜀軍的處境十分危險,為嚴明軍紀,諸葛亮下決心揮淚將馬謖斬首,以示懲戒。 並因己用人失當,上表自貶。
失荊襄張飛哭關公
張飛,身高八尺,專用兵器:丈八蛇矛,認識劉備關羽之前,以屠宰豬羊為生,是三國演義中桃園結義的老三。在長坂坡當陽橋上一聲吼,嚇退曹操五千精騎。劉備稱漢中王后,拜為右將軍,稱帝后,拜為車騎將軍,封西鄉侯,是五虎上將之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為奪回荊州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同年六月,張飛被部將範強(《三國演義》中誤寫作範疆之所以會寫錯是因為強的異體字寫作彊,彊與疆很像)、張達刺殺。
關羽(160?—220年),字雲長,本字長生幷州河東解州(今山西運城市)人,漢族。據《三國演義》描寫關羽身長九尺,《三國志》中無記載。東漢末年劉備麾下著名將領,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曾任蜀漢政權前將軍,爵至漢壽亭侯,諡曰“壯繆侯”、在《三國演義》中被描述為蜀漢五虎上將之首。死後受民間推崇,一直是歷來民間祭祀的物件,被尊為關公。歷代朝廷褒封,被封為:關聖帝君崇為武聖。
亦有“大意失荊州”“走麥城”等憾事。
劉先主痛哭關張喪
蜀漢昭烈帝劉備(161—223),字玄德,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三國時期的政治家,漢族,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國君王。三顧茅廬始的諸葛亮輔佐。公元二零八年與孫權將周瑜等大勝曹操於赤壁,其後得到荊州五郡,後又奪取益州。奪取漢中擊退曹操後,劉備於公元二一九年七月自立為漢中王。公元二二一年,時曹丕已於去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讓皇帝位,時蜀中又傳言漢獻帝已經遇害,劉備於是於成都武擔之南即皇帝位,年號章武,次年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公元二二三年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諡號昭烈帝,後人尊稱稱劉備為先主。
大報仇又哭黃漢升
黃忠(?-220年),字漢升,荊州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漢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本為東漢末年群雄劉表麾下,後成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歷任中郎將、討虜將軍、徵西將軍,官至後將軍,死後諡為剛侯。能開三石之弓,他的箭術,是三國裡獨一無二的,不但百發百中,箭無虛發,更是歷史上有名的老將。在老年時期表現活躍,有勇有謀,智勇雙全,常常獨當一面,與戰國時期趙國大將廉頗齊名。
東吳孫權哭子敬
吳大帝孫權(182-252),字仲謀,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卓越的政治家,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傳說是中國兵法家孫武后裔。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人。三國時期東吳著名戰略家、政治家、外交家。早年袁術聞其名,請為東城長,魯肅看袁術定不能成就霸業,便經周瑜的推薦,成為孫權的參謀,很早就為孫權謀劃了成就帝業的戰略計劃,深受孫權器重。赤壁戰前魯肅在聯合劉備、勸說孫權抗曹等方面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並在之後協助周瑜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赤壁戰後,魯肅從大局考慮,又勸說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繼續鞏固孫劉聯盟。周瑜去世後,魯肅接任他的位置,負責處理荊州事務。
西蜀法正哭張松
西蜀(405年 - 413年),有時亦稱後蜀,十六國時期由漢人譙縱建立的政權,不屬於傳統定義下的十六國之一,其統治地區大抵以四川盆地為範圍。
法正(176-220),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東北)人。東漢末年名士,本為劉璋部下,劉備入蜀時歸於劉備帳下。劉備自稱漢中王后,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連哭泣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法正深受劉備信任,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由此也可見法正地位之高,甚至蓋過了關羽、張飛、龐統等人。
張松,劉璋的部下,益州別駕,為人短小,放蕩不治節操,然而很有才幹;他認為劉璋闇弱,在他手下不足以發揮自己的才能,經常嘆息。赤壁之戰前夕,張松奉命出使結交曹操,不被禮遇,因此懷恨曹操,勸劉璋改為結交劉備。進而,張松與好友法正一同密謀出賣劉璋,將益州獻給劉備,勸說劉璋迎接劉備入蜀。後來,劉備假意離開益州,張松寫信勸阻,被兄長張肅發現並告發,被殺。
孫夫人祭江哭劉備
孫夫人,乃孫權之妹孫尚香。
孫尚香自回吳後,未能還蜀,訛聞劉備死於伐吳兵敗之役,痛不欲生,乃入宮辭別其母,赴江邊望西哭奠,祭罷投江而死。
五丈原楊儀哭孔明
五丈原位於寶雞岐山縣境內,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衝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後一個戰場。
楊儀,字威公,襄陽人。北伐時,丞相諸葛亮以楊儀長史綏軍將軍。諸葛亮數次出軍,楊儀常為其規畫分部,籌度糧谷,處事極捷。因此一應軍戎節度,皆由楊儀取辦。街亭之戰中,參軍馬謖不聽號令,諸葛亮料其必敗,正欲使楊儀替其回,可惜已經不及。鎮北將軍魏延勇猛過人,但性格矜高,當時軍中眾人皆避而下之,唯獨楊儀肯不假借於魏延,魏延因此忿怒,二人勢如水火。不久諸葛亮病卒,楊儀等部領全師還朝,又誅魏延。楊儀回都,拜為中軍師,後主劉禪亦嘉獎其功。然而楊儀自以年宦先於蔣琬,才能亦過於蔣琬,如今位在其下,深深不忿,口發怨言,費禕以其言密奏後主。後主大怒,將欲斬之,蔣琬以其有功諫止,於是後主廢楊儀為庶民,徙漢嘉郡。楊儀至徙處,因不勝羞慚而自殺。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諡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失成都劉諶哭祖廟
劉諶,劉禪之子,被封為北地王。劉禪向魏將鄧艾投降時,劉諶堅決反對,請求守城決一死戰,不被聽從。劉禪送出玉璽投降的當天,劉諶來到昭烈廟,先殺死妻子和兒女,而後自殺。
再受禪曹奐哭魏公
魏元帝即曹奐(246-302),本名璜,字景明,曹操之孫,曹宇之子。三國時曹魏最後一代皇帝,公元260年至265年在位。他從260年繼位到265年禪位於司馬炎,此後被廢為陳留王,諡號為元帝。
尉遲敬德哭薛禮
尉遲敬德唐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兵器:單鞭,丈八長矛。座駕:踏雪烏涯馬。傳說其面如黑炭。尉遲恭與秦瓊為中國兩位傳統門神。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任涇州道行軍總管等職。晚年信方術,杜門不出。薛禮(614-683年3月24日)字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得後代,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沒落。
薛仁貴一生的經歷,早年是憑藉自己的勇猛而成名,薛仁貴一生作戰40年,僅敗一次,其餘全部勝利,一生沒有犯過一次軍事指揮上的戰略錯誤,而且纂寫的《周易新本古意》為世界上第一部辨證法理論的軍事著作,可見其軍事才能的出色。薛仁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讓敵人在未開戰之時就下馬跪拜的將軍,他打敗過鐵勒等諸多外族侵略,是中國的對外的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不該忘記的戰神。
陽城薛剛哭薛猛
陽城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西漢置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有鳳凰城之美譽。
歷史上並無薛剛此人,演繹出來的,薛仁貴之孫名為薛嵩為人豪邁,以臂力騎射聞名。投安祿山叛軍,累戰有功,被封為鄴郡節度使。後史朝義兵敗,薛嵩以相、衛、洺、邢四州降唐,被封為昭義節度使。在大亂之後的重建工作上,薛嵩作出了很大貢獻,使昭義鎮很快恢復了生氣。薛嵩好蹴鞠,後被隱士勸,遂止,並圖其形於座右,以時時提醒自己(這是不是座右銘的來歷呀)。唐代宗永泰八年(773年)病死。薛猛-薛剛之兄,薛丁山為奸臣張臺所害,全家抄斬長子薛猛成了封建制度下的犧牲品,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剛,為人性格堅強不肯屈服終於起兵反唐報了血海深仇使正義得以伸張。
太祖爺下高平哭過高老鷂
趙匡胤在燕京取回劉化王人頭後,郭威見其有勇有謀,覆命其取高行周之人頭,方赦其罪。趙父宏殷與行周乃故交,修書與高,命匡胤攜書到高平關去借人頭。老鷂夜觀星象,知己壽將終,求匡胤將兩個妹妹許婚高子懷德、懷亮, 將婚書壓於 桌腿之下自刎。趙取人頭回京覆命,郭威被高之人頭嚇死,柴榮方登基稱帝。
斬黃袍又哭鄭子明
北宋時期趙匡胤陳橋兵變後黃袍加身即帝位,改國號宋。趙匡胤寵愛韓妃韓素梅,花天酒地,沉湎於後宮。其盟弟北平王鄭恩極力勸諫。韓素梅之兄韓龍受封后遊街誇示榮耀,鄭恩怒打之,韓逃入宮,趙匡胤酒醉桃花宮,聽信小人讒言,誤斬鄭恩。鄭恩的妻子陶三春聞訊大怒,率兵圍住皇宮,要殺昏君為丈夫報仇。不可開交之際,大臣高懷德上前說情,高懷德闖宮怒斬韓龍,登城調解,趙匡胤無奈只得脫下黃袍,陶三春當眾將黃袍斬為兩截以洩心頭之恨。 趙許為鄭追薦,陶始忍悲退兵。
鄭子明即鄭恩。
太宗皇帝哭趙普
宋太宗趙炅,本名趙匡義,後因避諱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父親趙弘殷,追贈宣祖,母親杜太后,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歲,比秦王趙廷美大八歲,太祖駕崩後,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在位共21年(976~997年),至道三年59歲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是宋朝的第二個皇帝。
趙普,字則平,北宋政治家。後梁龍德二年(992)生於幽州薊州(今北京城西南),後唐末年,相繼遷居常州(今河北正定縣)、洛陽。
趙普性格沉穩又城府,雖然愛嫉妒別人,但能夠以天下為己任。宋朝初年,當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狹窄因循保守,趙普剛毅果斷美人能與他相比。淳化三年趙普三次上表以年老多病請求告老。是年七月趙普走完了生命歷程終年七十一歲。宋太宗派員治喪贈尚書令追封真定王,諡號忠獻。
有孤王今日哭令公
山西代州火山王楊袞,金刀令公楊繼業,原為北漢將軍,後投宋營,征戰中勇猛無敵,雖無文才但很有武略,被遼營稱為楊無敵。兩郎山頭撞李陵碑。歷史上楊業確有其名也被收入到中國曆代名將譜中他是在宋軍指揮錯誤的前提下被遼所俘,遼國愛惜他勸其投降,三天不食遼粟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