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淇63
-
2 # 在下潘不胖
原因是什麼?假如過分的溺愛這一基礎條件不變,並且我們能有共識,那在子女毀滅的這個結果、這個因果邏輯之間還有很多變數的存在。變數—比如說父母的自我檢視能力以及心智模式,會影響到孩子對外界的認知,對自己的認知;又比如說在孩子的成長史中,父母不是影響孩子心靈成長的唯一因素。
在亨利哈羅的恆河猴母愛剝奪實驗中、在華生的哭聲免疫法中,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發: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到他建立獨立的人格之間,如果能得到充分愛和關注,能夠在親密關係得到滿足,這樣就更有機會成為情商高、人格獨立的人,並且與世界進行友善的互動。
而溺愛就等於剝奪了孩子接觸現實世界的機會,現實世界的機會可能會是友善的,可能是粗暴的,可能是溫暖的,也可能是冷酷的,只有他對現實社會有充分的接觸和了解,才能夠更好的去迎接未來的挑戰和機遇。從這一點上去看,我又認同題主所說的這位專家的觀點。
而父母溺愛孩子的原因是什麼呢?有一個原因就是父母的恐懼,擔心孩子得不到足夠的快樂和照顧,而恐懼而解決的辦法就是—溺愛。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父母把童年自己、嬰幼兒時期所沒有得到的,而現又渴望得到的,拿到了現實生活中與自己的子女去完成這樣一份關係的投射,從這個角度去看溺愛孩子的父母,實際上是在去救贖過去的自己。
當然,以上並不是父母溺愛孩子原因的全部。以上僅供參考。
-
3 # 小語分分
同意。這讓我想起了電視劇《都挺好》裡面蘇家的三個孩子。
蘇家大兒子蘇明哲,學識很高,少年時就已離家遠赴國外求學。他最擅長站在道德制高點拉偏架,完全無視妹妹的心酸經歷。
自強獨立的蘇明玉是蘇家最成材的孩子,但在家裡她卻是最不受寵的,學生時代就被趕出了家門。
蘇明成是家裡嘴最甜,花錢最多,也最受寵的孩子,最終他成為了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看了電視劇的人都知道,他是個標準的“媽寶男”,他不僅啃老,性格缺陷還特別多。除了擅長討好母親,這個人幾乎一事無成。二三十歲的大男人,依然像一個被慣壞了的熊孩子,他暴躁易怒,無法與人和平相處,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妹妹不聽話?打。老婆不聽話?還打。照顧父親全靠外賣……總之,他是家庭教育中最失敗的案例。
很明顯,蘇明成就是被溺愛過多才成為了一個只會窩裡橫的“媽寶男”。如果不是蘇母毫無底線的縱容,他不會任何事都以自己為中心,更不會不知天高地厚,完全不顧及他人感受。
蘇明成的性格導致人生路越走越窄。好在他只是電視劇裡的角色,編劇可以給他一個尚可的結局。現實中受到過多溺愛的孩子,除非父母強悍到可以庇護他一輩子,否則只會像蘇明成一樣越來越不成器,更不懂得珍惜人世間的美好。
-
4 # 甜菜君呀
溺愛並不是什麼偉大的情感,
而是一種愚蠢的情感。
同樣,
嚴苛也不是什麼偉大的隱忍的愛,
也是自以為是。
—
該讓孩子承擔和成長時,為他代勞。
該給支援、鼓勵、引導時,讓他自生自滅。
養育和關愛,
不是某一次、某一種情感和行為,
是長期的關注、關心和尊重。
—
當他有能力處理時,
給他犯錯和嘗試的空間,
引導他自己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激發他內心的渴望和慾望,
給他相應的參考和資訊,
讓他思考和決策,
然後關注他的行動,
成功讚賞,
失敗鼓勵,分析原因,並給予參考方法指導。
—-
當他沒有能力時,
最為他的榜樣、示範。
孩子的成長一開始都是模仿大人。
—-
愛不是你有多麼愛,
而是你有多懂的愛。
-
5 # 許多分
過分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這種說法我完全同意。我是一名初三班主任老師,與很多家長打交道,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影響著孩子的性格發展。
有些家長過分溺愛孩子,這種愛是可怕的,目前在學校裡展現出來的是自私、囂張跋扈、不愛學習、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等。有些家長並不知道孩子在外人眼裡是如此不堪,家長眼裡的孩子都是完美的。有些家長雖然意識到孩子的發展已經脫離了自己的規劃路線,但無奈自己已經無法改變這條軌跡,只能任其發展。
我遇到過很多被家長寵大了的孩子,舉兩個典型案例讓大家看看。(以下學生均用化名)
案例一:
我新接手了一個初三班級,王嘉豪是班上一個男生,這個孩子思維敏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但成績一直在中下游徘徊。家長很關心他的成績,時常與科任老師聯絡,但一直沒有辦法提高孩子成績。
一次我例行巡班,發現王嘉豪偷偷帶了手機,我把他的手機沒收了,通知家長來學校把手機帶回去。他的媽媽來了學校,拿著那部手機唉聲嘆氣。原來這個孩子一直沉迷手機遊戲,一回到傢什麼也不幹,捧著手機玩遊戲直到深夜。
我奇怪地問他媽媽為何不管控孩子使用手機呢?他媽媽表示沒有任何辦法,因為只要一沒收手機,孩子就鬧著要跳樓,所以大人只能妥協。聽到這裡,我覺得非常震驚,原來孩子已經掌握了大人的弱點,只要來這一招,大人一定就範,孩子早早地為自己為所欲為打通了一條暢通無阻的捷徑。
案例二:
我班上還有一個男孩叫劉雲,他就像一個巨大的嬰兒,為何這麼說呢?因為他吃不慣學校食堂的飯菜,要求媽媽每天給他送三次餐。當然,家長心疼孩子,給孩子加強點營養,就算次數多些,也無可厚非。但是,令人無法想象的是,這個男孩居然需要他媽媽一口一口用勺子給他餵飯。
為此,我曾經找劉雲這個孩子談過,孩子其實也覺得挺彆扭,表示是自己的媽媽一定要餵飯。我找了劉雲的媽媽瞭解情況,原來是劉雲胃口小,吃幾口就不想吃,他媽媽害怕他吃得不夠影響身體發育,於是就像小時候一樣一口一口給他塞。
看到這樣的現象,不由感嘆,這樣的溺愛能讓孩子長大嗎?
愛孩子是件好事,但是過度的愛很可能會變成溺愛,溺愛屬於是家長對子女一種畸形的愛,也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愛。那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危害呢?
1、自我中心化傾向
有些父母傾盡所有去寵愛孩子,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所有的要求都無條件滿足孩子。自己愛孩子還不夠,甚至要求別人也要愛自己的孩子,表現在孩子與別人發生矛盾時,無條件偏向自己孩子,這種不講道理的愛是畸形的愛。長此以往,孩子只會追求自我感知的滿足,自私自利。
2、失去獨立自主能力
父母過分溺愛孩子,所有一切都替孩子做好、安排好,本該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應該要學會的技能全都沒有學會。父母剝奪了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長期下來孩子就失去了獨立自主的能力。
3、抗挫能力差
父母溺愛孩子,捨不得孩子受到一丁點兒傷害,孩子犯錯從來不批評。孩子遇到困難就只會回去找父母尋求幫助,而父母則無條件幫孩子解決困難。長此以往,孩子的抗挫能力變得越來越差。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會變得無所適從,極易導致極端行為出現。
4、形成不良習慣
孩子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他的要求有時是無理的,但父母過分溺愛孩子,就算孩子錯了也無條件支援,以為孩子長大會明白道理,殊不知道理是需要父母去教的。孩子的不良習慣就在父母的溺愛中逐漸養成。
對孩子愛得適當,愛得合理,才能使孩子得以健康成長。溺愛是一種畸形愛,所以家長愛孩子應做到對孩子是關愛而不是溺愛。
-
6 # 霜打臘梅
我同意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的這句話。
任何父母一般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任何正常的教育工作者也都是愛自己的學生的;沒有對孩子真摯地愛,就不成為真正的父母,就不成為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孩子的父母也好,學生的老師也好,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愛的基礎上進行的,離開了愛心,一切都會無從說起,就顯得毫無意義。
但愛要有度,也就是說父母親對孩子的愛,老師對學生的愛要掌握分寸,要愛得恰到好處。如果愛得恰當,孩子會因父母親的愛而感到溫暖、受到鼓勵,從而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不至於產生萬念俱灰的悲觀之氣;學生會因老師的愛而增加其學科的學習興趣,且與老師的教學觀點保持一致,會按老師的教育理念努力,會感激老師,會從老師富有哲理的語言中汲取無窮的力量。反之,如果缺乏愛,家長會武斷粗糙行事,會與孩子關係鬧僵;老師會與學生產生牴觸,學生會討厭老師蒼白無力地說教,學生也不會與老師進行心與心地交流,因而老師所取得的教育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是失敗的。
因此,父母對孩子是不能缺失愛的,老師對學生也是不能沒有偉大的情感的;但過度的愛,甚至過度溺愛好不好呢?會不會毀了孩子呢?答案是肯定的。
過度地溺愛表現為什麼呢?溺愛表現在孩子的吃喝上,表現在行為上,表現在孩子的教育上等等。孩子平時的生活應五穀雜糧都應吃,這樣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但溺愛的家長卻讓孩子吃肥甘美味;孩子的穿著以潔淨平和為前提,但溺愛的家長為了趕時髦,為了搞攀比,穿名牌衣,戴高檔帽;上學比較離家近,孩子完全可以步行,或者坐公交車,但溺愛的家長偏要用豪華車輛接送,怕孩子受苦受累。在教育孩子上,孩子應獨立完成的作業,個別家長因怕孩子做作業時間太長自己代做;或者作業沒有完成卻催孩子早睡;孩子的值日怕孩子受苦家長完全承包;做某件事,或搞某項活動,孩子或許稍微努力就會完成,但家長因心疼孩子卻說:“算了,下次再做吧。”等等,舉不勝舉。
這樣做的弊端有好多:一是剝奪了孩子親身體驗生活的機會;二是剝奪了孩子獨立完成一切的能力,使孩子缺乏獨立的人格,在以後的生活中處處需要別人扶著,產生對父母的依賴性;三是孩子在多次地溺愛中容易形成唯我獨尊,高人一等的特殊心理,失去了和普通孩子打成一片的平民心理;四是剝奪了孩子擔大任挑大樑的磨難教育的機會,會使孩子像溫室的花朵那樣,經不起日後艱難困苦地考驗,或許這樣溺愛長大的孩子會任性,會脆弱,會很難化解重大矛盾、重大事件,因為其內在的基因裡缺少抗風險的因子。
而老師對學生的溺愛表現為教師包辦學生的一切,不把思維的過程饋贈予學生,不把實踐的機會留給學生;被時下社會對教育的雜音所困擾,患得患失,怕管學生。因而所教育出的學生文弱書生氣有餘,抗壓擔當責任不足,不能不說是當今時下教育的一大遺憾。
正因為如此,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給子女遭到毀滅。”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啊!
-
7 # 三隻肥汪的修煉
謝邀。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這句話我完全同意。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沒有哪個父母是不愛孩子的。但在愛孩子時,如果不能把握好尺度,使疼愛演變成溺愛,那麼這種愛就可能演變成一種傷害,甚至使子女遭到毀滅。
1、溺愛孩子的表現一是特殊待遇。家庭中所有的成人都一般待遇,唯有孩子的最好,最好的菜放在他的面前歸他一人享用;其他人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經常給他買新衣服,買新玩具。
二是過分關注。一家人時時刻刻談他,說他,關照他,陪伴他,注意他,議論他,逢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嘻嘻哈哈的逗引個沒完。
三是輕易滿足。要什麼馬上滿足,一刻都不能等,要吃奶,馬上就得吃,甚至牛奶還沒涼,都等不及。缺乏耐心,不肯等待。
四是包辦替代。什麼東西都是包辦代替,穿、吃、玩、起、鋪床疊被,全部包辦,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五是過於袒護。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有錯,如果有錯,那也是由別人引起的,找各種藉口。
2、溺愛孩子的危害一是以自我為中心。過分溺愛的孩子往往覺得自己就是家中的“小太陽”,周圍的人都得聽他的,做事只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習慣別人聽從自己,不懂得寬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驕橫、行為乖張、目中無人。這種心理也會被帶到學校和社會生活中,如不及時糾正,很容易出現人際交往困難等問題。
二是價值觀和道德感有偏差。在溺愛型家庭中,家長往往不是以理智而是以個人情感來判斷孩子的行為,為了袒護和疼愛孩子,無視孩子的缺點和錯誤行為。這樣的溺愛會使孩子的自我認識產生偏差,進而形成錯誤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認識,以至形成許多不良的道德品質。
三是抗挫折能力差。在溺愛型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小心呵護,孩子幾乎沒有經歷過挫折,沒有拒絕過其不合理要求,沒有對其錯誤行為進行過批評,沒有讓孩子體驗到過失敗的痛苦等等,顯而易見,其抗挫折能力怎麼能夠得以提高呢?
3、如何矯正溺愛行為一是家長要適當放手。家長可以從點滴的生活小事對孩子進行培養和鍛鍊,比如,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自己打掃房間等。使孩子逐步形成為自己負責的觀念,逐步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同時,在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時,家長要注意給孩子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要認識到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做家長的是不能代替的。
二是要正確對待孩子的要求。面對孩子的要求,家長要具體分析,不能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在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可以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即孩子要什麼東西不要馬上就給他,而應該推遲滿足的時間,降低滿足的水平,減少滿足的次數。同時,要讓孩子知道,願望的滿足是有條件的,是要經過辛苦的勞動、艱苦的努力才能實現的,而不是隨心所欲。
三是要鍛鍊孩子的抗挫能力。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任何家庭也都不可能為孩子鋪就完全平坦的道路,在孩子的成長、學習、生活中肯定存在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如果不能正確看待和麵對挫折,孩子往往會出現情緒低落、一蹶不振等情況,甚至出現過激行為,處於溺愛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現過激行為。因為,鍛鍊孩子的抗挫能力,提高其心理承受力顯得尤為重要。
四是家長要意見統一,堅持原則。家長不輕易妥協才更加能夠讓孩子理解家長的權威,進而增強對父母的信任感。同時,明白無理取鬧並不會達到期待中的效果,在行為偏差上有所控制。家人教育孩子意見也要統一,讓孩子沒有空子可鑽。
總之,寵愛孩子無可厚非,但是一定要適度,不要過分溺愛,否則是害了孩子。
-
8 # 妙招金點子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希望。都希望給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父母的愛當然是最偉大的情感,但使子女遭到毀滅的不是情感。而是缺少的教育,嬌慣,無底線的縱容。
什麼事情都不是絕對的,都有他的兩面性。孩子成長的過程接受的教育有父母,還有社會,接觸的人群。形形色色的人群都對孩子的是非觀念有著深遠的影響
護雛砥犢乃是人之常情,望子成龍則是其必然的延伸和社會的昇華,但不代表你的希望就要凌駕別人之上,社會有它自己的行為準則,而不是你一家的規則。孩子做錯事情,或和別人發生不愉快的時候。應該要他們自己嘗試去自己處理和解決問題,不要不問青紅皂白的無條件保護孩子,認為自己的孩子怎麼做都是對的,就不能被人欺負,在你這樣的保護傘下長大的孩子一定沒有是非觀念,出現問題也不會客觀理性的看待問題。對以後的成長是很大的一個誤區。
我們不是教育家馬卡連柯,也許不懂那麼多道理,但我們有最基本的認知,孩子是自己的,教育就要從我們自己做起。從最基本的對錯教起,最基本的是非教起。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空間,捧在手裡怕碎,含在嘴裡怕化。想一想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大人獨立生活,這樣下去離開你的生活他怎麼去獨立。所以就要教他單獨面對事情,處理事情的能力。
永遠不要對自己的孩子特殊化,也許孩子在你的眼睛裡面是自己的全部,但在外人看來他不過就是社會上的一份子,可有可無沒有那麼重要,那麼特殊。一個人如果從小養成什麼事情都要事事優先,長大到了社會也會事事都要自己佔便宜,可社會不是你一個人的社會,都時候一定會有人教你如何做人來補償你父母沒有教會你的東西
教育孩子從小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他們以後步入社會打下基礎,從小就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錯了就要批評。不要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現在很多家長都有金錢至上的,認為沒有什麼事情沒有錢搞不定的,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不是很講道理。金錢只是你辛苦賺來的私有財產,它的多少隻是你表現你的富裕程度,但卻不是你凌駕道德和法律之上的本錢,那樣只能說為富不仁。而且現在社會在進步,反腐倡廉也在進行
一切的事情都在Sunny下,錢在多也影響不了公平,公正。
還是要我們從最基本做起吧。要小孩子有禮貌,不嬌橫,不無理取鬧。
不自私自利,要有顆包容的心,不要以自己為中心
有顆感恩的心,感恩父母,老師。社會。親人朋友及幫助過你的所有人。
不要要我們的愛心結果變成了害孩子的罪魁禍首。愛是偉大的,無私的,但不是沒有底線的溺愛,不要要我們的愛傷害了自己的孩子,那樣的結果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健康的,快樂的,充滿正能量對社會有價值的人
-
9 # 農村教育那點兒事
馬卡連柯認為過分溺愛一方面是偉大情感的付出;另一方面這種過分付出又是一劑毒藥,會毀了孩子的未來。
溺愛不是愛而是害。愛是有邊界的,自立、自理、原則、正義、是非對錯、道德、法律等都是愛的邊界。溺愛是愛超出邊界的行為,過分溺愛則是家長用“愛”踐踏原則正義,無視道德法治,逐漸泯滅孩子的是非對錯判斷標準的錯誤表現……
父母對孩子的愛和撫育不僅是一種出於動物原始的本能,更是一種社會責任、道德義務、法律義務。愛孩子是一種美麗而自然的親情流露,也是社會美德的傳承和發揚。那麼,溺愛是如何產生的呢?一是溺愛的產生離不開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大背景,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物以稀為貴,孩子只有一個,作為父母對孩子傾注更多關愛也是人之常情。特別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更是捧在手心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關懷備至,照顧有加。說不得,罵不得,更打不得,很容易失去邊界感。二是孩子是遲到的愛如大齡獲子、試管嬰兒、不孕不育等諸多情況造成的孩子遲到,都會加劇父母對孩子的格外珍惜呵護以至於過分關愛。三是父母缺乏應有的價值觀或者家庭教育不當等錯誤教育透過溺愛表現出來。四是忽視溺愛的危害,缺乏長遠眼光。認為孩子還小,不打緊,等長大了自然會變好的。
生活中溺愛表現為以孩子為中心,孩子說了算,大人圍著轉,凡事順著孩子,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大人心甘情願;孩子的事大人做,包辦代替;滿足過分要求;面對孩子的錯誤採取包庇縱容等。
溺愛的危害巨大且長遠。它使孩子養成依賴、好吃懶做、自我中心、自私、缺乏規則意識、獨立性自理能力差等等不良習慣和表現。
溺愛猛於虎!如何預防溺愛發生呢?父母不斷學習,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重視自身修養,身教勝於言傳;家庭和諧,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建立平等的關係,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孩子學會勇敢面對錯誤,做到知錯就改等等。
希望廣大家長認識到溺愛不是愛,而是害。學會分清愛的邊界,切莫愛之過,恨之切,後悔莫及!
回覆列表
對的,我非常同意,言傳身教在國學中是一種文化,如果父母是水源,孩子是清水,水源被汙染了水會清嗎?溺愛,在每個父母的心中有著不同的解讀,但很多父母不知道過分的無道德的溺愛,會把孩子引導成做事不會顧及別人的人、自我為中心的人,在這樣的溺愛中養成了自以為是,所有的人和事也必須遷就自已,一有不順的大吵大鬧或者幹出壞事。舉例某明星讓自已的兒子吃母乳到十幾歲,每晚扒光自已讓兒子摸著乳房睡,還在節目中炫耀,她以為這樣的溺愛兒子就更貼心更乖,兒子最終被抓了被驅逐出境,過分的溺愛把這個兒子給毀了。所以沒有正常的人性教育孩子的思想和行為都會被扭曲都被誤讀,再到社會就沒適應力、沒忍耐力、沒定力,這樣的溺愛註定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