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誰是誰的菜
-
2 # 歷史小羊
1853年1月,因母喪在家守制的曾國藩接到朝廷詔令,要他幫同辦理本省團練,從此 曾國藩 走上了組建編練湘軍的道路。
湘軍士兵的來源,主要靠招募。湘軍最初3營是湘鄉團勇,全是本鄉本土的農民。後來成立新營,曾國藩採取先委派營官,然後令其各回本縣募勇的辦法。這就確保了所募勇弁必然與營官有某種同鄉關係。隨著湘軍的發展,形成逐層遞選制度,即“先擇將而後募勇,有將領而後有營官,有營官而後有哨官”。為保證勇丁必須是合格的農民,曾國藩在《營規》中明確規定:“須擇技藝嫻熟,年輕力壯,樸實而有農夫土氣者為上,其油頭滑面,有市井氣者,有衙門氣者,概不收用”,同時還須“取具保結”,登記府縣、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存檔備查。
曾國藩之所以敢制定如此嚴苛的募勇要求,是因為他給招募的弁勇以厚餉。曾國藩定正勇月餉4.2兩,親兵護勇略過此數。營官月餉50兩,外給公費銀159兩,以為支付幫辦等人月薪、置辦旗幟號衣等費用。但其結餘歸入營官私有。湘軍糧餉雖不及其他勇營中之最高者,但已大大優於綠營。正勇月餉高於綠營兵馬一倍,與一般農民的年收入更有天淵之別。因糧餉豐富,農民踴躍應募,甚至有出錢賄買入伍者。
在注重募勇的同時,曾國藩更看重的還是選將。曾國藩痛切地感到:“不難於勇,而難於帶勇之人。”為此他提出帶勇之人必須具備四個條件:“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這四條又可以歸結為“忠義血性”,有則“四者相從以俱至”,否則“終不可侍”。他選拔將才不論資格、官階,只看是否符合這四個條件,尤其看是否為“忠義血性”之人。為此他提拔了一批出身寒微但飽受程朱理學薰陶計程車人,這些人在實踐中表現出幹練的才能、踏實吃苦的作風,從而與腐敗的官場和綠營習氣形成了強烈的對照。
與綠營之兵均為世兵且兵將分離的狀況不同,湘軍之勇均為招募,應募入伍為勇,出伍則仍為民;將弁中,高階將領由 大帥 親自選拔,各級弁目則為逐層遞選。這就使湘軍上自將官、下至弁勇,視選拔他們的各級頭目為恩主,把優厚的糧餉視為恩主的私惠。各級將領對曾國藩更是感恩戴德。此外,曾國藩等大帥還提倡師生、戚友、同族、兄弟同入湘軍,同在一軍,甚至同在一營。如曾國藩之弟國葆、國華、國荃, 江忠源 親弟忠浚、忠濟、忠淑,祖弟忠義、忠信、忠朝等,都是兄弟同入湘軍,同在一軍。更有一些人本非師生兄弟,入軍後透過拜師、結金蘭,也成了師生和異性兄弟。湘軍中既有著軍隊等級森嚴、制約性極強的上下級關係,又有著如上所說的同鄉、師生、戚友、家族和恩主交叉重疊的私人關係網。 胡林翼 、左宗棠,特別是曾國藩,既是統帥,又是這種特製關係的總綱。具備這兩套系統的湘軍,成了排他性很強的兵為將有的軍隊,唯曾、胡、左之命是從,他人根本無法指揮。這樣的軍隊即在對 太平軍 作戰時保持了極高的戰鬥力,並最終平定了 太平天國運動 ,同時也開了近代中國軍隊為私人所有的先河,為後來北洋軍閥的混戰割據埋下隱患。
-
3 # 大音希聲小閣樓
湘軍在平定太平天國、捻軍、陝甘回亂和收復新疆的過程功勳卓著,永垂史冊!曾國藩“以儒生領山農”的理念組建湘軍。部隊下屬軍官多屬曾國藩自己的學生、鄉親和親戚中堅持封建禮教綱常的知識分子,招募計程車兵基本都是“深山寒谷貧苦之民”,選拔標準是“年輕力壯,樸實而有農夫土氣者為上,其油頭滑面,有市井氣者,有衙門氣者,概不收用”。意思就是在農民中挑選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青壯年作為士兵。每營官兵都是同縣同鄉,只聽命於營官,而各營又都只聽命於曾國藩,從而形成了一支以人身依附為紐帶的私人軍隊。曾國藩治軍重在思想紀律而不在技術性的訓練。他為湘軍寫的軍歌唱道:“規矩要肅靜,有禮、有法、有號令。”他制定“辨等明威”的軍禮,以儒家三綱五常的禮教、尊卑上下的等級制度與同鄉共裡的鄉土觀念維繫官兵,使湘軍成為一支有力地維護封建統治的軍隊。
-
4 # 歷史怪誕說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清政府調動了全國的綠營主力對太平軍圍追堵截,然而屢遭失敗。
太平軍佔領南京後,以綠營組成的江南大營、江北大營據守在南京旁邊,幾年內對太平軍無可奈何,任其來往出入。
這時,清政府已經意識到不能再指望綠營來戰勝太平軍,便開始動員各地編練地主武裝。
為適應這種形勢,曾國藩積極活動,在地主團練的基礎上開始組建湘軍。
曾國藩,做了十多年的京官,後升任到禮部侍郎兼兵部侍郎。
咸豐二年因為母親病故返回老家湖南湘鄉。
第二年,奉朝廷之命在湖南幫辦團練。
曾國藩苦思冥想,最後採取了與其它團練大臣完全不同的做法。
他把團與練分開,團的招募方法是將居民編成保甲,委派當地豪紳主持。
練,是在城鄉集中訓練鄉兵。
曾國藩讓各地普遍辦團,但不許地方紳士辦練,而是自己親自在省城集中募勇辦練。
不久之後,他乘羅澤南、王鑫等湘勇一千多人調省城防守之機,把他們改組、擴編,開始編練湘軍。
為了加強控制,曾國藩大量任用其親朋密友、門生故舊擔任各級將領。
士兵全部來自湖南,其中以湘鄉人為多。
實行勇丁由將官親自招募制度,各軍各營彼此獨立,互不統屬,全軍皆歸曾國藩統帥。
經過一番精心周密的經營,湘軍已經成為曾國藩的私人軍隊。
咸豐三年初,湘軍組成。
次年二月,曾國藩親自率領湘軍,自衡州起程,會師湘潭。
隨後他用自己的名義釋出《討粵檄文》,開始與太平軍作戰。
靖巷一戰,湘軍水師被全部殲滅,曾國藩痛不欲生,投水尋死,被隨從救起。
四月,嶽州一戰,湘軍又遭受敗績。
曾國藩率部與太平軍又會戰湘潭,雙方激戰數日,傷亡都很大。
十月,湘軍和湖北清軍相互配合,攻陷武昌、漢陽。
經過一年多的反覆激戰,湘軍乘天京變亂之機對太平軍進行反攻。
咸豐四年十二月又攻佔了曾被太平軍奪去的武漢。
兩年以後,湘軍又進入江西,與太平軍爭奪九江,激戰一年多,終於在咸豐八年攻克九江。
湘軍在湖南、湖北戰場雖然屢遭挫折,但畢竟取得了幾場像樣的勝利,扼制住太平軍西征計劃的實施。
清政府獲悉訊息後,不得不承認湘軍的戰鬥力已超過原有的綠營。
然而,隨著與太平軍的戰鬥不斷進行,湘軍的勢力也隨之越來越大,湘軍將領的聲望也越來越高,這就引起了清廷的疑慮。
早在湘軍最初組建之時,軍機大臣祁巂藻就向皇帝說過:“曾國藩一在籍侍郎,猶匹夫也。匹夫居閭里,一呼蹶起,從者萬人,恐非國家之福。”
正因為如此,清廷對湘軍總是放心不下,對湘軍將領很少提拔重用。
最初幾年裡,湘軍中只有胡林翼當上了湖北巡撫,而曾國藩自己長期以來只是以侍郎的空銜統領湘軍,沒有任何地方實權。
這樣,各省總督、巡撫常常在兵餉和後勤方面與曾國藩的湘軍為難,致使曾國藩心緒一直不好,多次向皇帝上書大發牢騷,甚至產生不想再幹下去的念頭。
咸豐七年,曾國藩曾明確提出了權位的要求,但清廷依舊沒有給予滿足。
咸豐十年四月,太平軍徹底摧毀了清軍的江南大營,綠營軍幾乎全部崩潰。
與此同時,英、法軍隊北上的危機又迫在眉捷,清廷為了攏絡曾國藩和湘軍,便任命曾國藩為署理兩江總督。
同年六月,實授曾國藩為兩江總督,並授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節制大江南北水陸各軍。
次年四月,湘軍與太平軍在安慶展開激戰,經過五個月的戰鬥,湘軍以地雷轟塌城牆之法攻人城內。
接著曾國藩又命兵分二路攻擊太平軍。
次年,湘軍主力由曾國荃率領,由皖北沿長江東下進攻天京,次年,左宗棠率領另一支湘軍,由江西進攻浙江。
李鴻章率淮軍進攻上海附近一帶。
曾國藩自己則坐陣安慶指揮全域性。
同治三年七月,湘軍攻陷天京,太平軍失敗。
八月,曾國藩裁撤兵勇25000人。
留下一萬人鎮守南京,又派15000人為皖南、皖北遊擊之師。
後繼續在皖、鄂、豫、魯等地進攻捻軍,又分兵進攻陝甘回民軍和貴州苗民軍。
在與太平軍作戰後期,隨著曾國藩實權的驟增,其湘軍系統的將領多有升遷。
其弟曾國荃被賞頭品頂戴,任浙江按察使。
由曾國藩舉薦的李續宜、沈葆楨、李鴻章、左宗棠分任安徽、江西、江蘇、浙江巡撫。
此外廣西巡撫劉長佑、河南巡撫嚴樹森、貴州巡撫江忠義,也都屬湘軍系統的人。
湘軍成為清政府中一支重要武裝,也是一個佔據重要位置的政治集團。
-
5 # 秋草獨尋
曾國藩辦團練其實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但真正瞭解其創辦團練的思想與格局是極為重要的。
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首先明確湘軍成立是幹什麼的!出師有名。湘軍是一支有理想有信仰的部隊針對於太平天國的宗教信仰,湘軍也為自已樹立了保護中華文化的信仰。有信仰的部隊才能為殊死戰鬥。
所以,咸豐四年(185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裡,他聲稱太平天國運動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故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鬥爭當中,為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湘軍提倡保境安民如創作愛民歌,強調不擾民,這一點也為後來的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提供了思路。
曾國藩湘軍創辦的格局與思想:為戰略服務1、改革軍制,學習前人經驗,適當創新,形成營隊哨多兵種協調,並配以長夫(工兵)這種新兵種,為湘軍的“扎硬寨、打呆仗”的戰略做好實施基礎。
2、水陸並用:重視湘軍水師是湘軍成功的一大關鍵,由於湘軍水師的戰鬥力強,針對太平軍以長江流域活動的特點,成功遏制了太平軍的勢頭。很快就打通了長江中上游地區,使得清廷南北貫通,保障南北軍政與糧餉的連通局面。從而使清廷處於不敗之地。
3、精兵政策:湘軍的總兵力通常不多,主要著重戰鬥力。這樣可以便於指揮,也能夠節約龐大的軍費開支。如曾國荃的吉字營二萬人在天京城下抗住了李秀成二十萬大軍一個月的圍攻。
湘軍創辦的制度原則:提升戰鬥力1、湘軍不直接聽令於皇帝,讓前方將領根據情勢做判斷,“讓聽見炮聲的人來決定”。
所以湘軍指揮通常不象八旗綠營那麼僵化
2、湘軍採用高薪制,克服綠營八旗的低俸制帶來的兼職副業的弊端。一般綠營月薪二兩,湘軍是四兩二錢,後來調到四兩五錢
一般的綠營八旗因俸祿低,不得不兼職,而綠營八旗還拖家帶口的住在一起,明顯影響戰鬥力,消磨戰鬥意志。
3、湘軍採用書生+山農的模式:以有忠勇知兵的文人帶兵,加上樸實聽命的山農,形成有戰鬥力的部隊。書生掌兵最好的就是可以對士兵進行有效的教育,如何忠君愛國。如何克盡義務。
同時有學養的書生因為有信念,不畏死,臨陣時冷靜、頭腦清醒,非一般武將所能做到,如湘軍將領羅澤南、李續賓等就是很典型的書生將領!
4、湘軍採用區域性招兵,士兵有地域親緣關係,在戰場能夠照應。三河戰役後,湖南鄉新及湘軍將士就群情洶湧,意欲找太平軍報仇而雪恨,也是一種戰鬥力的凝聚!
5、湘軍採用兵為將有,有效保護軍官,一旦軍官戰死,如沒有可替代的軍官,部隊將就在解散。這就基本克服士兵臨陣脫逃的問題。
這是湘軍基本戰鬥力強與指揮作戰的空間。
湘軍軍制——改進、創新、多兵種協調湘軍陸軍:大體上仿照明朝戚繼光的營制,加以多兵種創新
以營為基本單位,直接受“大帥”統轄(後增設統領,各統率若干營)。每營編營官一、哨官四、勇丁五百人,另配長夫一百八十人,合計每營六百八十五人。每哨設八隊,火器隊與刀矛隊各半。火器主要有抬槍、鳥槍。全營有劈山炮隊二,直隸於營官。
湘軍水師:引入洋炮、沿海造船技術等先進技術,以大船洋炮形成對敵的軍備優勢湘軍水師籌組的時間略晚於陸師。水師每營編快蟹船一、長龍船十、舢板船十,共二十一隻,員額為四百四十七人(1856年後,改制如下:裁快蟹船,長龍船減為八艘,舢板船增為二十二艘,全營共有船三十艘(每船炮位如舊),員額增至五百三十二人)。每隻長龍船安炮七門,舢板船安炮四門,均為六百斤至千斤的洋炮。各船還配有火槍、刀矛,以備近戰。
1862年湘軍水師佔領天京長江邊的九袱洲,徹底掐斷了太平軍的水上糧餉運輸線。
九江、安慶等著名戰役都是先依靠水師斬斷對手的水上交通線,水師為最終的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也說明了曾國藩有足夠的戰略眼光。
湘軍的後勤部門與機制此外,湘軍還設有營務處和糧臺、軍械處,分別管理全軍的軍務與後勤、軍械。良好的後勤保障機制,使湘軍有良好的戰鬥力。
1、厘金制度,設卡收費,按值百抽一收取。
2、各省協餉制度,在湖北有胡林翼、湖南等各省為湘軍提供軍餉。
良好的軍制協調,保障了湘軍的戰鬥力與持續補充能力。在安慶、天京戰役中太平軍後期糧餉困難之時,湘軍仍然能夠支撐其戰鬥力。
總之,湘軍創制是曾國藩的一種整體戰略的思考體系,不是獨立而存在。所以在日後的戰爭中,這種大格局的軍隊建立,為湘軍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6 # 歷史軍魂
團練一般是由地方的鄉紳出錢,並受其控制的地方武裝,戰鬥力並不強。別說對付太平軍了,就是用來對付天地會都夠嗆,因此,曾國藩對編練團練不感興趣。但是,曾國藩發現由團練發展而來的練勇卻是一種有前途的武裝力量,江忠源的楚勇就說明它有較強的戰鬥力。
當時,湖南的練勇規模小,其作用還沒展現出來。曾國藩打算在練勇的基礎上編練一支正規的軍隊,以代替腐朽沒落的綠營。因此,曾國藩以辦團練為名,實際上卻是在編練湘軍。
曾國藩的湘軍靠地域封建宗法關係來維護,無論士兵和將領絕大多數是湖南人,將領有同學、同鄉、師生、親友等關係,而士兵則往往來自同一村或同一鄉,並且安排在同一隊伍中。湘軍以營為單位,先設官,然後讓官自己去招兵,兵為將有,軍隊成為個人的私產。
1854年湘軍編練成軍,分為陸軍和水師,總兵力約一萬七千人。湘軍的戰鬥力遠遠高於八旗和綠營,成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維護清王朝統治的支柱。
回覆列表
背景:內憂外患
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仗著船堅利炮,接連對大清朝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被逼無奈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自此中國進入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空前激化,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應運而生。太平軍很快席捲半個中國,橫掃大清朝半壁江山,大清朝這棟大廈岌岌可危。
清政府讓各地辦理團練的原因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只可惜曾經雄壯的虎狼之師已不復當年之勇,這支腐朽的武裝已是不堪一擊。情急之下也是沒辦法的辦法,清政府頒發獎勵團練的法令,試圖利用全國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制農民起義的的發展,這也是曾國藩能夠組建湘軍的原因。
這樣的事情有前車之鑑。
因為清朝統治者一直把八旗軍當做是家底,不會隨便拿出來用。這樣正規軍的戰鬥力就越來越弱,不得已才在全國各地招募鄉勇。康熙時期為了削藩,主要靠的是綠營兵。乾隆後期,在討伐白蓮教時,迫於形勢需要,發展出團練和鄉勇。沒想到這個發明自此就流行了下來,每逢戰爭一有爆發清政府都會徵召組建一批鄉勇,用來執行國家軍隊的職能。
曾國藩的建軍之路咸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的母親病逝,他正在家服喪。這時太平天國起義的烈火已經熊熊燃燒起來。咸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為了響應清政府尋求鎮壓太平天國的力量這一政策,他就趁勢在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一些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隊伍,稱為湘勇.
“鄉勇團練”只能說是地方武裝,怎麼樣才能發展為國家軍隊呢?這就要看曾國藩的本事了。
早在江忠源還活著的時候,曾國藩就建議訓練了一萬人,試圖一舉拿下天京。這一萬人就是湘軍最早的骨幹,如何整頓這支軍隊呢?
曾國藩這樣要求軍隊的各級領導,第一要求能夠治理百姓,第二要求不怕死,第三要求不在乎功名利祿,第四要求能夠吃苦耐勞。曾國藩用人最注重“忠義”二字,只有這樣的人才是最可靠的。同時曾國藩又謹防任用一些有心機、城府深的人,真是一個睿智的的領導者。在湘軍的將領中我們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讀書人當將軍的比武夫多得多。這些讀書人都是曾國藩精挑細選出來的,可能他們手無縛雞之力,但是他們都有誓死報效國家的政治理想。曾國藩對士兵也有嚴格要求,優先徵收年輕力壯的農夫,如果有特長的更好,但是油頭滑面、玩世不恭的一概不收,有官僚作風的更不收。曾國藩本身就是個官僚,居然如此歧視官僚,可見這樣的人做領導確實是非同凡響。
為了防止有逃兵現象的發生,曾國藩在招募的時候就讓當官的到自己老家去招兵,把這些新兵的家庭資訊詳細的記錄在案,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嗎。點名時如果人不在,就到你家裡去找。這樣就有效地杜絕了逃兵現象的發生。
曾國藩用有知識有文化的人當官管理士兵,也是超有遠見的。為了保證將士們英勇作戰,曾國藩還提高他們的餉銀。這些錢小部分是清政府撥款,大部分還是自己籌措的。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了能讓士兵們吃飽肚子有錢花,曾國藩擁有兩個斂財高手劉蓉和郭嵩燾,他們都是理財和搜刮的高手,可以從各種途徑獲取銀兩。所以,這就是湘軍的兵拿的錢是綠營兵三倍多的原因了。
至於將士的薪水,曾國藩是這樣安排的:帶五百人,年可以拿三千兩銀子,依次遞增,如果能帶一萬人,一年可拿六萬兩黃金。這種激勵作用是相當大的,只要你有本事,不怕死,就有可能拿到高工資。有了這麼巨大誘惑力的獎勵機制,將士們怎能不奮勇殺敵呢!哈!哈!曾國藩管理將領有四字秘訣:勤、恕、廉、明。
所謂勤就是說當將領的一定不能懶,將領一懶,軍紀就會渙散,凡事都要親臨第一線,瞭解種種細節,然後再做決定。所謂恕就比較難理解了,一般大家都認為軍隊管理上應該嚴厲才對,非也!曾國藩認為大家都是湖南人,都是鄉親,應該親如兄弟,不要動不動就責打士兵。
所謂廉很好理解,當將領的一定要廉潔奉公,杜絕貪汙腐敗,這樣士兵才會殺敵賣力。
所謂明就是要明察秋毫,不能被下面的人糊弄,當一個明智的將領。
曾國藩還號召將士們要吃苦耐勞,提出了四耐:耐冷、耐苦、耐勞、耐閒。
曾國藩在組建湘軍時,借鑑了明朝抗倭將領戚繼光的經驗,同時結合清朝現有的兵役制度。曾國藩以營為基本定編單位,初設每營三百六十人,後設五百人。在每一個營中,十人為一隊,但實際上一個隊有十二個人,還包括隊長和斯養(燒飯洗衣服的),八個隊又組成一個哨,在每個哨中,第一隊和第五隊配備拾槍,抬槍大概有三十斤左右,相當於那時候的重機槍。二、四、六、八隊配置大刀和長矛,第三和第七隊遊動配和作戰。
湘軍擁有勇猛的戰鬥風格和堅強的戰鬥意志,"耐得煩,吃得苦,霸得蠻,捨得死"的湖湘精神在其所參加的歷次戰事中展現的淋漓盡致。湘軍在平定太平天國、西北迴亂以後,屢次參加了抵抗外侮的戰爭,包括左宗棠收復新疆,鎮南關、臺灣抗法,甲午牛莊血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