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浩蕩揚子江

    燕雲十六州的丟失的確使中原的門戶大開,無險可守。但是燕雲十六州不是在宋朝丟失,在宋朝建立以前就沒了,在公元936年,後晉皇帝石敬瑭(後唐河東節度使)自立門戶搞獨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後晉,為了表示感謝,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充套件到長城沿線,燕雲十六州易守難攻,其地緣戰略價值巨大,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二百年。

    再加上中國盛產戰馬的西域地區也不在宋朝的控制之下,沒有好馬,騎兵就徒有虛名,和北方蠻族打,騎兵不行肯定吃大虧,當然宋朝也打過勝仗,但是缺乏地理的優勢始終讓宋軍難有作為,不過宋朝想了一招,不靠嫁閨女,而是給遼華人歲幣,花錢買和平,反正宋朝不差錢,這比打仗省錢多了。

  • 2 # 靜夜史

    可以,也不可以!燕雲十六州,覆蓋了今天的山西和河北省北部、北京和天津市的全部。包括燕、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

    936年,為了獲得遼國的支援,後晉太祖石敬塘向遼國太宗耶律德光稱“兒皇帝”,同時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從此燕雲十六州成為遼國的勢力範圍!

    首先燕雲十六州肯定是對北宋造成不利影響的,我們看主要影響在什麼方面:

    1、燕雲十六州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燕雲十六州是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

    這裡成為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是在唐朝滅亡之後開始的。唐朝之後,中原王朝面臨的少數民族威脅逐漸從西部轉向東北方向,比如遼金後金等都是從東北方向崛起並威脅中原王朝的,所以作為東北方向的重要屏障,燕雲十六州位置不言而喻。

    唐朝滅亡後,中原地區打成一鍋粥,而遼國佔據了燕雲十六州以北的地區,這造成了對中原非常不利的局面。

    此時能夠阻擋遼國騎兵南下的,只有燕雲十六州地區,所以燕雲十六州成為中原地區的救命稻草。

    但是936年,救命稻草到了遼國手中,所以中原王朝很尷尬。

    燕雲十六州面向華北平原,對華北地區高屋建瓴,所以一旦遼國佔據這裡,就可以居高臨下,對中原進行猛烈進攻。所以中原王朝不能不重視這裡!而此時的情況是遼國確實已經佔領了這裡,也就意味著遼國佔據了對宋朝戰爭的主動權,而仰頭看遼國的北宋沒有辦法!

    因為沒有燕雲十六州,北宋不得不花大精力在山西等地北部大面積種植柳樹林,同時在河北構築河網防線,防止遼國南下。可以說不堪重負,嚴重影響北宋的國防政策!

    2、燕雲十六州是戰馬出產基地

    燕雲十六州地區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這裡是中原地區重要的戰馬產地。

    要知道,面對遊牧民族,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組建一支可以與之匹敵的強大騎兵,配合中原地區強大的國力,徹底掃除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

    而北宋最尷尬的一點就是,在失去了燕雲十六州這一重要養馬基地後,又失去了河西走廊,因為西夏建國!一般而言,養馬很簡單,也容易成活,但是不是所有的馬都是和做軍馬戰馬的,家養的馬雖然吃得多,但是跑得慢,不可以作為軍隊的騎兵來源,所以北宋需要主要養馬基地。

    燕雲十六州是最好的養馬基地之一,要知道,戰馬的養成不能光吃,還要跑,還要在地形崎嶇的環境下跑,而燕雲十六州,就符合這樣的條件。隨後,遼國也是以此為遼國軍地提供大量軍馬,而缺少戰馬的北宋士兵只能騎在木頭戰馬的模型上練刺殺!寒酸啊!

    正是因為沒有馬,所以北宋一直無法組織一支強大的可以和遼等匹敵的騎兵力量,這讓每一次的交戰中,北宋步兵都非常吃虧。因為騎兵在機動性和殺傷力上,要遠遠大於步兵!

    但是燕雲十六州絕對不是造成北宋軍事孱弱的主要原因,那麼造成北宋軍事孱弱的原因還有哪些?

    1、“以文制武”的畸形體制

    一直以來,趙匡胤都在思考如何能結束武將專權,讓北宋不再成為五代十國中的第六代。

    想來想去,趙匡胤想到了“杯酒釋兵權”,作為武將,趙匡胤對手下這幫武將腦子裡想的什麼一清二楚,所以在他們退休後,趙匡胤好吃好喝供著,權力被收歸中央!

    趙匡胤透過這樣的形勢瓦解了武將的兵權,導致武將當國的事情再也沒有發生,這是趙匡胤的偉大成就!

    但是,從宋太宗趙光義開始,“以文制武”就成了宋朝的主旋律,在玩命打擊武將地位的同時,趙光義也開始擴大科舉錄取的錄取規模,這些都導致了宋朝武將的勢力被大大壓制,最終出現所謂的“北宋無將”!

    以文制武在宋朝不僅僅是國策,更體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狄青被任命為樞密使,歐陽修等文臣立刻就以我朝無此先例為由上書彈劾,雖然狄青沒有犯任何錯誤!

    而北宋皇帝也最終以“以文制武”的理由將狄青貶謫!

    正是因為以文制武滲入了北宋的方方面面,所以北宋的軍事實力深受影響!最終爛泥扶不上牆!

    2、養兵維穩的不良募兵制度

    一般而言,軍隊作為國家實現自己政治目標的重要工具,無不優中選精,確保戰鬥力。

    但是北宋似乎沒有這個意識,在北宋時期,農民起義雖然規模小,但是此起彼伏,為了社會的穩定,北宋做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決定,即:將社會不穩定因素統統編入軍隊中,以募兵的形式將他們聚集於軍隊中看管起來,這樣即達到了社會穩定,又增加了軍隊規模。

    北宋時期,常備軍隊達到恐怖的120萬,這是一個空前的數字。但是戰鬥力卻非常感人,捱打是常事!

    為了確保北宋不會被這些混子徹底拖垮,北宋設定了廂軍和禁軍制度,像社會上被招過來的人,基本都是廂軍。在廂軍中幹得好,可以被選入禁軍,待遇翻番。

    北宋以禁軍守衛都城,同時抵禦外來入侵。

    而因為軍隊人員龍蛇混雜,所以北宋開始,“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成為高頻詞彙!

    而大量冗兵的出現,又加重了北宋的負擔,所以戰鬥力就更加感人!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3 # 淡定從容1314

    首先要說明一下燕雲十六州的來歷及地理位置。

    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險要之地,易守難攻,自古以來是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經之路,也是中原王朝北部邊境天然的防禦陣地。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

    公元936年,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兒皇帝,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為了反唐自立,向契丹稱臣,換取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晉國,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北宋立國後,都開封,因政權直接受遼的威脅,多次北伐,意圖收回燕雲十六州,但都無功而返,使北宋無法獲得北部邊境的天然地理屏障。

    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再重要,它也是死的,還是需要軍隊去防守。為什麼北宋時期幾乎傾全國之力企圖收復,結果都是無果而終?中國曆朝歷代對付北方塞外敵人,非騎兵不可。而騎兵所需的馬匹,在中國只有兩個地方出產。一在東北,一在西北。北宋時,而這兩個地方分別被遼金和西夏所佔。所以在冷兵器時代,一般來講騎兵善於進攻,步兵善於防守。北宋要想奪回燕雲十六州,作為進攻一方在軍事上是有一定難度的。北宋和遼崛起時間和實力相當,之間的戰役也是互有勝敗。所以北宋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就此斷定北宋的軍事不濟,過於武斷。

    北宋趙匡胤本身就是武將出生,對於軍事建設還是非常重視。北宋時期的軍事力量:一,軍事裝備:宋朝擁有中國古代防護最好的重灌步兵。為了更有效抗擊裝甲騎兵的需要,宋代還生產了大量的各種大刀。裝備神臂弓,缺少戰馬的兩宋軍隊,能夠在蠻族圍攻下苦苦堅守三個世紀,強大的神臂弓堪稱頭功。二,軍隊數量,北宋的軍隊數量在百萬左右,從宋初到宋仁宗朝,軍隊數量持續增長,最高達到141萬。這樣的軍事力量放在任何時期都是不可小覷,只不過所處的時期比較尷尬而已!

    北宋從立國開始,就面臨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歷時兩百多年。在軍事上,所謂弱宋,其實不弱。北宋朝最終滅亡的原因在於錯誤的軍事制度和體制,以及腐敗的政治才是根本原因。

  • 4 # 文春湘

    燕雲十六州不是丟了,而是被中華民族的一員,契丹人佔領了。燕雲十六州,早在三國時期,從人口結構上來說,就已經從漢人手裡失去了。三國三殺,人口銳減,導致遊牧民族內附。司馬懿徵公孫勝利後,把遼東人口全部內遷,導致遼東漢人幾乎沒有了。然後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隋唐之亂 ,安史之亂,黃巢起義,五代十國,都使燕雲地區漢人減少,燕雲地區的人口主體已經不是漢人,漢人政府想要有效控制該地區,是很難的!

    宋朝沒有控制燕雲十六州,導致戰略壓力劇增,但是軍事實力,與失去燕雲十六州關係不大。宋朝本身軍事實力並不弱,只不過戰略區位不好,要想改變不利的戰略區位,得費很大的力氣,宋朝太宗北伐高粱河失敗後,又失敗幾次。後來再也沒有北伐了,直到北宋亡國之前童貫北伐。

    北宋和南宋其實都是可以利用航海優勢打擊北方遊牧軍隊的,建立沿海地區的殖民地,協同北伐作戰,進行騷擾戰,堡壘戰,搗穴戰,等等,只不過沒有決心而已。

  • 5 # 夢迴唐朝162458004

    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使得北方門戶洞開,無險可守,讓宋朝對遼國的防禦上有很多不變,所以宋在北方廣修水渠,已防遼國騎兵的衝擊,宋軍由於失去了馬匹的主產區,所以騎兵不振,主要靠步兵,強幹弱枝的政策,讓精銳禁軍集中於中央,地方僅有老弱廂軍,宋軍軍事裝備武器較為發達,火器也開始使用,雖然如此,由於宋朝重文輕武,為防止武將專權所設的陣圖制度,使得前線將領無法隨機應變,如此種種比沒有燕雲地勢更可怕,所以沒有地利,更失了人和!這才是宋朝軍事的弱處。

  • 6 # 史說新傳

    宋遼關係,確實繞不開幽雲十六州,但這不完全是說宋朝軍事弱的藉口。

    這個燕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問題,是五代時期形成的歷史遺留問題。其始作俑者是後晉石敬瑭,他為了獲得遼國對其的支援,不惜將‘燕、薊、雲、朔、應’等共十六個州土地割讓於遼,並向遼帝耶律徳光稱自己為"兒皇帝"。至此,幽雲十六州落入契丹遼人之手後,其勢力就很容易的深入了長城南北地區,並憑藉天險和騎兵不斷侵擾南下。

    到了北宋時期,遼國軍隊就不斷在北宋東北邊境活動,劫奪財物,殺掠人口,成為北宋嚴重的邊患。

    圍繞著它,北宋和契丹政權展開了收復與反收復的激烈爭奪,並影響著雙方社會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變化。

    北宋初期對遼的兩次戰爭。

    北宋初期,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以後,為擴大其統治地區,滅掉北漢,攻佔太原。藉此機會,曾進行兩次大規模的針對幽雲十六州的軍事收復行動,但都遭到失敗。

    第一次,高梁河戰役。

    公元979年,宋伐北漢,引發契丹不滿,雙方產生爭執,趙光義決定出兵進攻契丹。據記載,當時宋廷內部也是分歧較大,但趙光義決心已定。是年,宋軍由太原入河北,進攻幽州,開始勢如破竹,連敗遼軍,一度收復易州、涿州、順州、薊州等地。在幽州城南,趙光義親自指揮軍隊大敗遼軍,但後期,遼國增援部隊趕到,由於幽州久攻不下,將士疲勞,再加上指揮失誤,在高梁河(今天北京西直門外)最後一次決戰中,宋軍陷入遼軍大量騎兵的夾擊包圍中,宋軍大敗,死者萬人,宋太宗也身負箭傷,退至涿州,乘坐驢車逃回。

    第二次,岐溝關戰役(雍熙北伐)。

    公元980年,遼景宗耶律賢以十萬大軍入侵雁門關,被宋將楊業督戰擊敗,此後,雙方一度對峙。

    公元982年,十二歲的遼聖宗即位,其母蕭太后當政。志切報復的宋太宗認為有機可乘,決定再度出兵收復失地。

    公元986年,宋軍兵分三路出兵,東路曹彬指揮河北一帶軍隊,與西北道都部署米信合兵,出兵雄州、涿州,進攻幽州;中路田重指揮,由定州循太行山東麓進攻紫荊關;西路由潘美負責,楊業副之,由太原出雁門關,攻雲、朔、應等州。三路大軍以東西路為主力,向北方進攻。

    此役,宋軍採取"持重緩行"戰略。按宋太宗計劃,西路和中路首先發動攻勢,以便吸引契丹兵前去應援,然後東路軍再去猛攻幽州,從而取得勝利。

    戰爭中,中路軍在飛狐口擊敗契丹軍,西路潘美、楊業進展迅速,攻下雲、襄、朔等州。眼見其他兩路取得勝利,東路軍一些將領怕軍功被其他兩路奪取,就浮動起來,於是,曹彬便行動起來,進攻涿州。這是正值五月炎暑,軍士疲乏,糧運不繼。結果在攻下涿州後,契丹兵開始大舉反撲,兩軍會戰於岐溝關,宋軍大敗,之前所收復各州又都淪陷。

    中路軍在飛狐口被契丹軍耶律斜軫擊敗,西路楊業領兵撤退之際,被監軍王侁逼戰,又不予援助。楊業率軍在朔州陳家谷與契丹軍進行激戰,終因孤軍無援,受傷被俘,壯烈犧牲。

    北宋軍事鬥爭策略的影響因素。

    兩次與遼的戰爭之後,北宋的軍事弱點完全暴露出來。

    首先,北宋時期先南後北的軍事策略錯過了最佳滅遼時期。其實,早在959年後周世宗時就曾趁遼穆宗統治衰敗之時對其用兵,收回瀛、莫、易三州及多個關口。可惜柴榮去世,在後來趙家兄弟取得政權後,繼續堅持先南後北戰略,平定南方割據政權後,移師北方後,確實改變了周世宗"先契丹後北漢"戰略,避重就輕,成了"先北漢後契丹",失掉了伐遼復地的絕佳時機。到了趙光義滅北漢再伐遼時,遼國內部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遼景宗、聖宗先後登基,到遼聖宗時已經達到了他的鼎盛時期。

    其次,宋朝皇帝的"畏遼"心理。

    "先南後北","先北漢後契丹"戰略,在趙匡胤時期就已經形成,趙匡胤曾經三次征伐北漢,結果因契丹人干涉,宋軍敗北而歸,這也加重了宋朝"畏遼"心理。在收復幽雲十六州問題上,趙匡胤曾先堅持"和議"為先,"用兵"在後策略。這其實就表明了宋朝統治者對幽雲地區的重要性及收復活動艱鉅性認識的不足。

    在後來的趙光義兩次與契丹人作戰,其目的跟消滅北漢同理,僅是為了擴大統治地區,沒有收復失地的真正決心,兩次出兵其民間基礎雖有,但是統治者並不想廣泛動員。

    第三,宋朝的軍事部署和軍事建設確實有問題。

    宋朝統治者不把軍隊集中在幾個主要據點而且分散在各處,分師而守,列壁相望,不能夠集中兵力打擊敵人。而且軍隊缺乏訓練,軍紀紊亂,導致實際作戰能力大打折扣。另外,北宋的軍事制度有弊端,皇帝多疑,委任不專,動向牽制,帶兵的武將不能靈活掌握戰爭主動權。

    第四點,幽雲地形和騎兵隊伍問題確實難以佔優。

    幽雲十六州被契丹人所據,這些地方多崇關峻嶺,燕薊以南則是廣闊平原,不易防守,尤其是面對契丹人這樣的遊牧民族,本身馬匹、騎兵就比宋朝有優勢,加之長期馬背上作戰,快速機動,宋軍難以沾到便宜。

    第五,內外局勢已經不再對北宋朝有利。

    如果說,北宋代周時,還是富國強兵,"國家歲入財賦,兩倍於唐室",但後來國內階級矛盾開始日趨尖銳,農民起義不斷。大規模的王小波、李順起義就發生在宋太宗末期(公元993年)。還有就是外部的政治環境日趨複雜,除了契丹政權以外,西北党項族李繼遷也不安靜,不時威脅北宋邊境。到了公元986年,李繼遷降服於遼國,結遼抗宋。

    於是,兩次戰役之後,趙光義也不敢再談收復失地了,對遼由戰略進攻改為戰略防禦,轉而加強對內統治,實行"守內虛外"政策,北宋的"積弱"局面也就在所難免了。

  • 7 #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可以這樣認為,幽雲十六州的丟失,就是北宋軍隊的失敗導致的結果。但是,更大的原因在於,北宋一堆廢物皇帝在臺上的瞎指揮。

    筆者就簡單介紹下北宋初期和末期好了。

    在北宋初年,當宋太祖趙光義北伐的時候,一度攻到了幽州城下,這其實是說明遼國在幽雲地帶的駐軍不算太多,或者說,遼國並沒有將北宋視為主要對手,所以北宋在對遼戰爭的初期,取得了不少的勝利。

    趙光義戰敗後,又曾經出動軍隊北伐,那一次,名將楊業戰死沙場,如楊業戰死前,楊業那路的宋軍已經取得了幽雲的四個州。僅僅楊業一路就能獲得那麼大戰果,其實正說明北宋的軍隊實力不算弱。

    當北宋的北伐全部失敗後,變成了遼國主動進攻,宋軍防禦的趨勢。但即使這樣,也沒有變成靖康之難的局面,北宋與遼在邊境戰爭上可以說是互有勝負,而且宋不缺少北伐能戰的兵將,如果不是他們死守國土,就沒有後來澶淵之盟中,宋軍“以戰迫和”的有利局面了。

    更早之前,中原王朝不缺少即使北方軍隊進入內地,中原軍隊依然擊敗入侵軍隊的例子。北宋完全可以重演以前的奇蹟,但,北宋的皇帝大多都是昏庸無能之輩,會這樣是萬分遺憾的結果。

    公元1122年,北宋的宣和四年,在收到遼國被原來奴隸民族女真族打的落花流水的訊息不斷傳來的情況下。北宋決定伐遼。應該來說,北宋做出的這個決定是正確的,不管從歷史遺留問題,還是未來軍事需要上,都是非做不可的一件事。可是北宋想的美,做的卻是讓人大跌眼鏡。

    從軍事來說,北宋到了末期,還有一支可以說是百戰之軍。這就是和西夏交戰近百年的北宋西軍。這其中,能征善戰,忠心耿耿的將兵不在少數。就像後來戰死沙場的种師中,在伐遼戰爭中,所率部隊損失最小的种師道,以及後來南宋北伐希望之星的岳飛都出自西軍。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支部隊,卻在伐遼戰爭中一敗塗地,以至於元氣大傷。這個原因還是出在北宋的皇帝身上。名將种師道在宋徽宗時期,連皇帝都這樣賞識的人,卻依然懼怕宦官將軍童貫。童貫把持西軍幾十年,照理來說,西軍那樣一支驕兵悍將組成的部隊,身為其中一份子的种師道即使被皇帝看重,還是恐懼童貫的因為,只能說明童貫的權勢熏天,而給童貫權力的人,不正是書畫皇帝宋徽宗嘛?

    靖康之難的發生,其實就來自於宣和伐遼的失敗,但我們知道,西軍的戰鬥力是十分強悍的,在種師中戰死過程中,金軍是動用了鐵浮圖這樣的重灌騎兵才擊敗了种師中的部隊。可是,就是這樣的百戰雄獅,被宋徽宗的寵臣童貫給揮霍了。

    在進入遼地後,童貫不知道是不是吃錯了藥,還是腦子進水了。下達了一個即使今天看來,也是不可思議的命令,不許宋軍隨意殺害遼國軍人。後世一些人解釋的更極端的,童貫的命令是打仗不許殺人。而就在童貫把北伐軍搞得烏煙瘴氣的時候,保持清醒頭腦的种師道有效減少了西軍的傷亡。西軍失敗的罪魁禍首是童貫,但就是這個不爭的事實,處理的結果變成了种師道撤職,童貫繼續擔任北伐軍統帥的辦法。事後證明,童貫的再次伐遼,連金人都看的目瞪口呆。又是一次大慘敗。

    這才讓金軍有了南下滅宋的底氣。

  • 8 # 這些歷史要讀

    完全不能!

    明朝當年立國比北宋更加艱苦,人家老朱照樣一刀一槍的硬是趕走了蒙古人,還一舉收復丟失四百多年的燕雲故土。北宋沒能力收復燕雲失地,本來就是因為軍事實力不濟的一個體現,怎麼反而怪燕雲的丟失導致北宋軍事孱弱呢?

    當初,趙匡胤兵不血刃,就繼承了後周打下的紮實基礎。

    北宋立國之初,得益於後周兩代皇帝的努力和積累,其實早就具備了一統天下的實力。當年柴榮在位期間,西敗後蜀,復秦、風、成、階四州。三徵南唐,迫使南唐主奉表陳情,獻貢品,被迫譴人獻四州之地,畫江為界,歲輸貢物十萬,以求息兵。悉平江北,得州十四,縣六十。

    即便是面對強大的遼國,後周還是能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

    可以說,趙氏所繼承的,一個國力根基紮實的後周,還有一支身經百戰的禁軍部隊。而趙匡胤又採取了先南後北的戰略,毫無疑問,北宋的國力一直在穩步增長。即便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對軍事帶來了些不好的影響,但宋朝還對遼國有一定的優勢的。

    所以這樣的開局,比朱元璋好得多了。然而,即便是這樣,終北宋一代,不僅無法收復故土,還長時間遭受北方遼夏的軍事打壓,這能怪誰?只能怪自己制度不行。

    自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北宋就全面提倡以文治國,使得武將的權力大受壓制,宋軍軍事指揮處處被動,無法與戰術靈活、戰力強悍的遼軍、夏軍對抗。這些都是宋朝軍事孱弱的體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越夏蘿蔔如何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