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言論史
-
2 # 社會生活博覽
三國時的諸葛亮,可謂聞名了古今中外。特別是他過江東舌戰群儒的故事,更是成了了千古美談。但是,很多人認為,諸葛亮“舌戰群儒”事蹟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只是《三國演義》的小說,故意誇大了諸葛亮的能力。
但是,不管歷史上諸葛亮是否真的舌戰群儒,但這件事的歷史背景,卻是確實存在的——史書記載:“諸葛亮面見孫權,東吳主戰派、主和派相爭日盛。”那麼,既然歷史上真有這事,那麼至於諸葛亮究竟是如何說服一干江東才子的,就沒那麼重要了。總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事情辦成功了,就是王道!
而且,如果說小說《三國演義》把諸葛亮誇大了、神話了,但小說也可能將其他人物,如曹操、孫權、周瑜、劉備等人,都進行過誇大或虛構的改編,小說畢竟是小說,所以我們也沒有必要揪住“諸葛亮”被誇大的傳言而經久不放。
說實話,說起諸葛亮“舌戰群儒”的事情,真的讓人欽佩不已:
諸葛亮初到江東時,作為弱國的使者,他一個人看上去勢單力孤。而且江東的那些自以為才高八斗的謀士們,一個個盛氣凌人,完會沒有把諸葛亮放在眼裡。特別是以張昭為首的江東首席謀士,氣勢非常囂張。他表明的主張是“降曹”,並說了一大堆冠冤堂皇的理由,令很多人點頭稱是。
但“降曹”雖然暫時平安,可實際上卻是既無能又無恥的表現。於是諸葛亮瞅準這個弱點,便出手凌厲,他歷數劉備一方怎樣仁義愛民、艱苦抗擊曹操等。之後,話鋒一轉:“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誇辯之徒,應譽欺人;坐議交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就這樣,諸葛亮一下子就揪住了張昭的短處,使張昭羞得張不開口。
後來,還有許多人不肯服輸:薛練、步鷹、萍蹤、陸績、嚴峻、程德樞之流等。可是,他們上來只是一個回合,就翻身落馬。比如:
程德樞與程德樞,問諸葛亮“適為儒者所笑”,“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
“小人之德……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諸葛亮說的二人啞口無言。
後來,薛練與陸績二人的發言,出於貶低劉備,抬高了曹操的身份,這就犯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的輿論大忌。
於是,諸葛亮又一下抓住這點,斥責他們一個是“無父無君”,一個是“小兒之見”,直說的兩個人“滿面羞衡”,先後“語塞”。就這樣,諸葛亮一一的擊中他們的弱點,使對東吳的群儒們,個個理屈詞窮。
-
3 # 邏輯文史游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投劉備陣營後上演的第一場文斗大戲就是舌戰東吳的群儒了,而諸葛亮的這段經歷在歷史也確實存在,只不過遠沒有小說中的那麼精彩。
在孫策死後,孫權過的很憋屈,本來自己是一方之主,卻總被江東的糟老頭子們所節制,尤其是張昭。這日孔明來向東吳求援,想兩家一起抗曹,孫權一聽孔明來了,馬上撇下張昭準備放飛自我,但諸葛亮一來就說你江東藥丸啊,北方的漢子就要踏上江東劫掠了。孫權和諸葛亮年紀相仿,想著能和這個小夥子扯點別的,沒想到諸葛亮一來帶的就是壞訊息。孫權說你別扯淡了,要死也是你家主公先死,你以為我十萬水軍是擺設嗎?孔明接著說咱倆家現在處境差不多,唇亡還齒寒呢,你自己考慮後果吧。孫權思考再三,決定幫助劉備。
這就是諸葛亮去江東干的事情,江東群儒們壓根就沒搭理他。
要論誰舌戰群儒過,其實諸葛亮的侄兒諸葛恪在年輕時候倒是上演過一出與大人頂嘴的場面,其中敗陣者有孫權、張昭、範慎等人。被公認為神童的諸葛恪卻給諸葛瑾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他覺得兒子風頭過剩,成人後不一定能在宮中很好的被人接納,那麼諸葛恪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可以說他算是牆倒眾人推的典範了。
我們回到《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體現諸葛亮的機智,把東吳群儒都設定成了一群貪生怕死的腐儒之輩。在諸葛亮來訪時張昭首先發難,說你諸葛孔明總是自比管仲、樂毅,劉備為了拉你入夥也是“費勁了心思”,但你劉家的荊襄之地卻被曹操佔領,你這不是打臉嗎?孔明不慌不忙,說荊州劉表和我家主公是親戚,想從年幼的劉琮手上拿下來實在是容易的很,但我家主公不忍心,劉琮又沒有主見,所以先被曹操拿走了。張昭哈哈大笑,說人家管仲、樂毅一出場就替各自的主子拿下不少地盤,可據我所知劉備現在連個正經的棲身之地都沒有…孔明反笑到,就算我家主公顛沛流離,身邊也不乏許多忠勇之士,所以我們才能在博望坡火燒曹軍,我主仁慈不忍丟下百姓,而百姓也願意跟著我主一起逃亡,這是何等的凝聚力啊嗎?但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自恃位高權重整日溜嘴皮子的人,他們才是團隊的毒瘤啊。
張昭準備繼續反擊,暴躁的虞翻出場了,他問孔明,曹軍即將南下,先生有什麼對策。孔明說曹軍皆為草莽,不足為懼。虞翻冷笑道,你家主公吃過的敗仗比我娶過的老婆還多,你還嘲笑曹操?孔明說,我們人數不多,也敢和北方的百萬士兵抗衡,不像有的人,佔據長江天塹,卻只會龜縮防守,甚至有人還想投降。
虞翻啞口無言,正義感爆棚的布騭問道孔明先生難道想效仿張儀和蘇秦來遊說我們東吳嗎。孔明看出布騭把二人定義成單純的說客了,就說張、蘇二人除了口才不錯,二人也是當時豪傑,為了自己的家園願意拋頭顱灑熱血,而你們一聽到曹操的誇大之詞,就嚇得要投降,實在是令人可笑啊。
接著儒雅的薛綜問孔明怎麼看曹操這個人,孔明僅用“漢賊”兩字就定義了曹操。薛綜確認為漢朝氣數將盡,並且頗得人心,你家主公與曹操抗衡不就是逆天之舉嗎?孔明裝成很生氣的樣子,說薛綜簡直不明白道理,曹操食漢祿卻行篡漢之舉,簡直妄為人臣,你薛綜居然覺得他是正統,簡直和糊塗至極!
薛綜之後陸績又來發問,說曹操身世可考,你家主公總說是漢室後裔,卻沒人能證明,說白了你就是賣草鞋的,拿什麼和曹操抗衡。陸績懷橘世人皆知,孔明早就想和這個孝子見見面了,於是便說道,我家主公的身份可是被獻帝承認的,曹操身為漢臣卻蔑視王權,況且高祖劉邦就是從區區亭長開始發展的,我們賣賣草鞋怎麼了?
後來嚴峻、程秉等人也先後發言,最終黃蓋出面打破了這一尷尬局面,經魯肅、諸葛瑾引薦,諸葛亮又智激孫權,終於兩家達成了一致。
在羅貫中筆下,東吳群儒也是“反面角色”了。
-
4 # 沅汰
舌戰群儒是小說《三國演義》裡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小說中,舌戰群儒片段中的諸葛軍師,我實足地喜歡。武侯之雄才不是普通尋章琢句之才,非一般才俊可比。
江東俊傑的目的是攻擊諸葛亮,希望以人身攻擊達到駁倒對方觀點的效果。這樣做其實本身已是偏失了方向。諸葛亮並非東吳敵人。諸葛亮反駁的觀點讓人頓時胸中透亮。且看原著人物語言: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且請問孔明治何經典?”孔明視之,乃嚴畯也。孔明曰:“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生平治何經典。——豈亦效書生,區區於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嚴畯低頭喪氣而不能對。
忽又一人大聲曰:“公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恐適為儒者所笑耳。”孔明視其人,乃汝陽程德樞也。孔明答曰:“儒有小人君子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後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且如揚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程德樞不能對。眾人見孔明對答如流,盡皆失色。
這兩段是我最喜歡的,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躍然紙上,把東吳才俊都比成了渣。武侯之才是有思想,有策略的治國者。普通所謂才俊不過是自恃讀了多少書,寫了多少文章,記憶力有多超群之輩,比如張松,比如楊修等人。
此輩人胸無天下之治,無挽狂瀾之力,見識淺薄,自視甚高,只以炫耀才學為事,真正遇到需為家國出力時就只會退縮以求自保。所以黃祖殺禰衡,曹操殺楊修。也許爾有才,但並不因此別人就都欠你的。正因為沒有思想,見識淺薄,所以略讀書便自恃有才,格外輕狂,反倒更無可取之處。
武侯之雄才不是普通尋章琢句之才,非一般才俊可比。也許作者羅貫中就是這樣的人,所以能寫出如此精彩的《三國演義》,跳出重重羈絆,人物個個鮮明,故事引人入勝,毫無疑問是一部的確稱得上好的小說。
-
5 # 老梁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東漢末年,曹操滅袁術,徵袁紹,獨佔河北半壁江山,挾天子以令天下諸侯,橫掃北方,氣勢如虹,天下九州而獨得其六(一說十三州),號令百萬之眾南下伐劉、吳,望一統天下,重立朝綱!此時,劉、吳危已,而諸葛亮應東吳魯肅之邀,南下見吳主,攜劉使君重任,只為聯合抗曹!
時諸葛亮“丰神飄灑”入座,先面對東吳主降派文臣十數於人,以張昭、顧雍、虞翻、步騭、薛綜等人為首,而張昭更是素來有“東吳第一謀士”之稱,此次交鋒中,張昭是三問諸葛亮,而諸葛亮卻是生生化被動為主動,針砭時弊,巧舌如簧,一路上是談笑風生,嬉笑怒罵之間將張昭給損的可以說的面紅耳赤卻還無話可說,可謂是“古代辯論賽”的最佳辯手了,而此“戰”更是被載入史冊,史稱:舌戰群儒!那麼這麼精彩的一場“辯論賽”到底是怎麼回事?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事?且隨老梁一起學習這語言的魅力!
《三國志》中的諸葛亮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小說,所以為了能夠更好更有趣味性的供讀者閱讀,是有一定的藝術手法上的加工的,包括人物和事件,皆是如此。那麼我們就從相對更加公平公正的《三國志》裡面看一下諸葛亮的形象: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三國志-諸葛亮傳》從這番話裡面我們也絕對可以看到陳壽首先是非常讚賞諸葛亮的,稱之“識治之良才”,甚至將其比喻管仲、蕭何,可見其是“治世之能臣”;但是陳壽又批判了一點“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說他連戰這麼多年卻不能成功,因為他擅長治世卻不擅長策略也!
不過後世有人認為陳壽在故意抹黑諸葛亮,因為陳壽在諸葛瞻手下卻不能得志,所以就故意抹黑諸葛亮。這點其實老梁是認同的,因為《三國演義》其實在很多方面可以說神話了諸葛亮,包括“舌戰群儒”都只不過是藝術加工杜撰出來的,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並且我們仔細想一想,諸葛亮出山之前的“隆中對而三分天下”,他是個典型的理論家、政治家,但是卻因為作戰次數不多或者說經驗不足,其在“應變將略”方面確有不足是可以理解和推測的。
《三國演義》中的舌戰群儒今日我們且不談正史如何,單來聊一聊《三國演義》中的這一精彩一幕,要知道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每一篇每一幕都可以稱得上藝術上的經典,而尤其是這“舌戰群儒”這一幕更是表現的酣暢淋漓,是舌戰文字中少有的精彩篇章之一,那麼到底過程如何?且聽老梁一一道來: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進而掃平了北方群雄,率百萬大軍南下(實則只有八十三萬);再看看劉備和孫權,劉使君是一路南逃,丟盔卸甲之下兵力已是不足一萬,而江東孫權也是“五萬人難猝合”,兩者力量相差太大,並且東吳文武大臣多數贊成投降,畢竟“識時務者為俊傑”,主戰派只有周瑜、魯肅,這時侯作為群龍之首的孫權則猶豫不已。在這種情況下, 諸葛亮受命出使東吳, 意欲實現聯合抗曹的主張, 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此時諸葛亮的主要問題有倆,其一便是早早準備好的東吳一眾謀士,其二便是如何堅定孫權聯合抗曹的決心!而諸葛亮於朝廷之上“一腳一步”,不慌不忙,談笑風生之間一步步瓦解了“敵人”的攻勢,甚至是“不依不饒”之間,還將對手給懟的滿面羞愧,哈哈哈,讓我們來欣賞一下諸葛孔明的滿舌生花:
孔明與張昭三回合大戰:孔明完勝!第一個回合,張昭率先發起進攻,說:“我張昭只不過是東吳的一個小人物,久聞您老臥龍先生大名,甚至還自比管仲樂毅,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孔明不動聲色,說:“哈哈哈,那隻不是我自己說說而已”。
昭曰:""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緊接著張昭立刻是連忙趁勢追擊,說:“最近聽說劉豫州(劉備劉使君)好不容易三顧茅廬把你給請了出來,認為自己乃是如魚得水,甚至還想要席捲荊襄,哈哈哈哈哈哈,可是現在這些卻都是曹操的地盤了,哈哈哈哈,不知道臥龍先生還有何指教呢?”孔明一聽,這廝在嘲笑我無能啊,這可不能忍,立刻犀利之言懟之:“我家主公要取荊襄之地簡直是易如反掌,當初劉表相讓,只不過我家主公仁愛,不忍奪取同宗基業,這才被這曹操撿了個便宜,現在我家主公屯兵江夏,另有大計,等閒之人哪裡懂這個。”
昭曰:""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捲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張昭一聽這句話當時就怒了,立馬反擊:“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只不過說明先生言行相悖也,你自比管仲樂毅,可是眾所周知,管仲為相齊國, 使齊桓公稱霸諸侯, 一匡天下;而樂毅扶持弱小的燕國, 也使燕國能克齊侯七十餘城, 此二人, 當真不愧濟世之才。但是先生歸附劉豫州之後呢?曹兵一出,棄甲拋戈,,望風逃竄,,於是先棄新野,,逃走樊城,,又敗於當陽, 奔向夏口,,簡直無立身之地。哈哈哈哈哈哈,要知道劉豫州未得到先生時,尚且縱橫海內,攻城略地,怎麼反而得了先生,哈哈哈哈哈哈,反而是不如之前了呢?試問先生,管仲、樂毅,也是如此嗎?”
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國天下;....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這話說的孔明其實心裡是非常窩火的,畢竟被人揭短,擱誰都面上無光,那麼來聽聽孔明是咋回懟的:孔明“啞然而笑”, 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我家主公前兵敗汝南, 寄居荊州劉表那裡, 當時我們兵不滿一千, 將只有關羽、張飛、趙雲罷了;而新野又是一個偏僻小縣, 人口稀少, 糧食潰乏, 再加上當時軍備不整、城郭不固, 士兵久不操練, 即便在這種情況下, 咱們任然是火燒博望坡,水淹白河,嚇得夏侯淳、曹仁膽顫。我覺得哪怕是管仲、樂毅也不過如此吧?”
孔明嚥了口口水,立刻馬不停蹄開始反擊:“只於當陽之敗,只不過我家主公仁愛,數十萬民相隨,他不忍心離去,只能日行十里,放棄考慮江陵,此乃我主公大仁大義也!再說勝敗兵家常事,昔日高祖劉邦多次敗於項羽手下,但是垓下之戰卻一舉成名,這不正是大將韓信的計謀嗎?韓信每逢國家大計,必定通盤考慮卻也並非每戰必勝也,這不比某些誇誇其談之輩,高談闊論起來, 沒有誰比得上他, 一旦需要臨機應變, 卻百無一能,此欺世盜名之輩也,哈哈哈哈哈,必定只能淪為笑柄罷了,哈哈哈哈哈,你覺得呢?”此言一處,張昭是滿面通紅,氣的無話可說,揮袖而去!
“敗,此亦大仁大義也。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昔高皇數敗於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孔明接下來勢如破竹!張昭一退,孔明上前一步,這個時候,一個叫薛綜的人又問:“孔明認為曹操是什麼樣的人?”諸葛亮答:“那還用問, 自然是漢賊。”薛綜道:“這您就錯了。漢朝傳至今天, 氣數已盡了。如今曹公天下佔三分之二,說明了人心所向也,劉備不識時務,雞蛋碰石頭,能不敗嗎?”這話一處,孔明直接怒了,厲聲呵斥道:“沒想到薛敬文竟說出這種無父無君的話來!大凡一個人生在世間, 必以忠孝為安身立命之本。你既然是漢朝臣子, 眼見不忠不孝之人, 理應發誓誅殺他, 這才是為臣之道,曹操生為漢臣卻當了漢賊,你卻還為之說話,這種人不配和我說話!”薛綜愧而退下了。
忽一人問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視其人,乃薛綜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漢賊也,又何必問?”綜曰:“公言差矣。漢傳世至今,天數將終。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歸心。劉豫州不識天時,強欲與爭,正如以卵擊石,安得不敗乎?”孔明厲聲曰:“薛敬文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公既為漢臣,則見有不誠之人,當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公乃以天數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不足與語!請勿復言!”薛綜滿面羞慚,不能對答。孔明再上前一不,這個時候陸績上場,說:“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他畢竟是相國曹參 (漢高祖的得力功臣) 的後代。劉備算什麼?雖傳說是中山靖王的後裔, 卻無根據可查, 人們所看到的, 只是一個編席子賣草鞋的人罷了, 怎麼能與曹操相提並論呢!”孔明懟之:”曹操既然是曹相國後人,可見其世代為漢臣,可今日專權驕橫,欺君罔上,實為漢賊也!至於劉豫州的身份,哈哈哈哈,高祖劉邦本一小小的亭長,可不也奪得天下了嗎?編席賣鞋又怎樣?您這完全的小孩子的看法,實在不堪與高士共語。“陸績也沒話說了,慚愧退場!
座上又一人應聲問曰:“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曹參之後。劉豫州雖雲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蓆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孔明視之,乃陸績也。孔明笑曰:“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陸郎乎?請安坐,聽吾一言:曹操既為曹相國之後,則世為漢臣矣;今乃專權肆橫,欺凌君父,是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漢室之亂臣,亦曹氏之賊子也。劉豫州堂堂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何雲‘無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蓆販屨,又何足為辱乎?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陸績語塞。緊接著孔明是一步一步,以一人而獨佔東吳群臣,其中以”三懟張昭“最為辛辣諷刺,可見語言的魅力如何,以筆為刀,以口為劍,斬人於心口卻傷人於無形也,誰說文臣無用?用好了可不光能夠治國,更能殺人,甚至誅心!(此處可以參考孔明三氣周瑜的案例,也非常的經典!)
諸葛亮嬉笑怒罵平諸臣,誇大曹操激孫權,最終一舉征服了所有人,促成了孫劉聯盟,也因此才有了後來“火燒赤壁”之大捷,與曹操三分了天下!對於諸葛亮,對於這舌戰群儒,你怎麼看呢?
論人文歷史那些事,且聽老梁為你一一道來。認認真真的原創,不搬運,不剽竊,喜歡文史類的朋友們關注我,一切去看看更有趣的世界吧!你的支援我最大的動力,謝謝!(圖片來源於網路)手機碼點字真的是不容易,真心求點贊和關注,謝謝。參考文獻:《三國志》陳壽、《三國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羅貫中、《從諸葛亮舌戰群儒看辯論過程中的透析對手》黃文匯.(中國知網)
回覆列表
首先,諸葛亮沒有那麼神,什麼“借東風”、“草船借箭”都是小說家的虛構;其次,舌戰群儒也是虛構。
有關諸葛亮其人,《三國志》作者陳壽作出瞭如下評價: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三國志-諸葛亮傳》陳壽首先肯定了諸葛亮是“識治之良才”,也就是識人用人、治理國家的良才,是堪與管仲、蕭何匹敵的政治家;但是他也認為,諸葛亮連續數年征戰卻未能成功,是因為“應變將略”,並不是諸葛亮所擅長的領域。
後世欣賞諸葛亮的人,認為這是陳壽在故意抹黑諸葛亮,因為陳壽在諸葛瞻手底下不得志,所以就抹黑諸葛瞻。這一點尚有爭議,但是有關諸葛亮的評價,我認為是中肯的。因為在劉備去世以前,諸葛亮基本就沒有管過軍事,即使在鎮守荊州期間也是關羽管軍事他管行政。讓一個沒有基層部隊經歷、也沒有帶過兵的人擔任蜀漢北伐前敵總指揮十一年,確實是有些沒有道理(當然也是無可奈何)。
至於舌戰群儒,更是沒有的事情。實際上,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之中的貢獻,就是代表劉備前往柴桑會見孫權,並且促成了孫劉聯盟而已。史書上所記載的他的行蹤,只有他和孫權的對話,連周瑜都沒見到,就更不要說舌戰群儒了。相反,張昭倒是很看重諸葛亮,還和孫權推介過諸葛亮。按舌戰群儒裡諸葛亮臭罵張昭的劇情,張昭會這麼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