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羅說西遊
-
2 # 馬振廷1
三皇,天地人,皇。五帝以五行命名五位帝朝號。東方龍震雷青木伏羲,南方離火日炎帝,中央戊己黃土黃帝,西方兌金帝嚳,北方坎水顓頊。每個朝代都有幾位年號。不是一個人的天下。如唐宋元明清都是國號,國中君王名稱年號。五帝雖沒國,但有龜歸團圓國之意。東方震龍伏羲有靈龜團圓之意,黃帝取五黃土之意,西方取金星太白白虎之意,北方取黑水玄武之意。炎火南方熱朱雀之意。只是字不同意同。雖然是後人加封的也是給與肯定的鑑正。
堯舜禹佔哪一行,不在五帝之列。相傳連線之意,朝代順序。
-
3 # 從黔說事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第一課 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夏朝 第一個國家政權 出現公共權力 王位世襲取代禪讓制 (公天下——家天下) 商朝 內外服制度 瀰漫神權色彩濃厚(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龜骨和牛肩胛骨的文字,是現存中國古代最成熟的一種文字。商人好占卜,以火灼燒甲骨出現的「兆」(細小的縱橫裂紋)預測未來的吉凶。 甲骨文初發現於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一帶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西周 分封制 目的:P3解決繼承問題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特點:血緣與政治結合 內容:大宗、小宗體系 作用 華人“尋根問祖的”思想根源於哪種政治制度 A世襲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禪讓制 在西周的封國魯國的宗法體系中,處於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魯國國君 C卿大夫 D士 透過宗法制的實行,西周形成一個龐大的宗族網。“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規定,下列在相關範圍內不一定能成為大宗的是: A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B周王室——周王嫡長子、嫡長孫 C諸侯國——諸侯嫡長子、嫡長孫 D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長子、嫡長孫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摘自《禮記》 【材料二】凡進食之禮……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乾飯類食品; 羹:有濃汁的食品) 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 ……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燕通宴) 摘自《周禮》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無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摘自《禮記》 飲食之禮起到加強宗教團結,溝通社會關係的作用;周代已經形成一定的飲食禮俗;飲食禮俗體現了等級有差,貴賤有序的思想 。
-
4 # 笑天習文
這個問題複雜點說是個專業性很強的歷史考古問題,簡旦點說就是個中華文明最早期的幾個朝代的名稱問題。史前文化無文字記載,只有讓考古學家去探討這幾個朝代的形成,發展以及政治人文的治理情況吧。笑天學識淺薄,只能從先賢們最初的文字記載,理解一下這兩句話的含義。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對三皇五帝的說話不太統一,大部分的意見是燧人氏,伏義氏,神農氏稱為“三皇”,黃帝,顓頊,堯帝,舜帝稱為“五帝”。這些說話起深於春秋戰國。三皇代表是古華夏的三個最初階段,燧人氏代表起源,伏羲氏畫八卦,制嫁娶,人類不但繁殖發展很快,而且鑽木取火,結繩記事,文明發展處於盟芽狀態,神農氏識五穀是部落文明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五帝為三皇時代後五個華夏部落首領,由前者禪讓給後者。直到舜禪讓給治水有功的大禹後,大禹劃分神州為九州,加強了統治。待禹死後,雖然禪讓給伯益,但天下歸心的是禹的兒子(天子)啟,因此伯益又禪讓給啟,啟建立中國首個奴隸制國家——夏。因此,禹也被視為夏的首個帝王。
-
5 # 嚴師說字
古書記載的伏羲和女媧,都是歷史神話的傳說而以。真正的破解這個傳說得從伏羲和女媧文字的本義去探討。漢字具有“自定義”功能。我們只有從漢字的字形和字音看到的漢字的本義,才是全等形,不是相似性。任何對字的解釋都是相似形。相似就容易失真,就容易理解錯誤。尤其是對這些人物的構思都是從神化的角度去描述的。破解這些問題的真實性必修撥開這層神化的面紗,去分析些本質性的東西。才可明白人們為什麼這樣去神化歷史人物。把伏羲和女媧描述為人面蛇身,是人們長期觀察了人和動物進化過程,刻畫這麼個傳說。
這個與生物進化過程有關,看似神話,其實是對人和動物的繁殖生長的長期觀察得出的,不是無根據的亂造。在人體胚胎器官形成的前期,有類似人首蛇身的階段。
《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炎帝)、黃帝為三皇。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伏羲是古代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
神話及其傳說有其虛構的成分,但也不是沒有一定的依據。從伏羲二字本義來分析,我們看看隱含著那些與其傳說有關的資訊。
伏(服或匐、孵)是由人的變形“亻”和犬會意而成的字。字形會意表示犬匍匐在人的身邊。借“服或匐”聲表示犬匍匐在人的身邊伺候人。借“孵”聲表示可以菢卵孵化。與傳說伏羲女媧相婚生兒育女相吻合。
羲(兮)是由繁體“義”的省形“”和兮會意而成的字。義是由美的省形“⺷”和我組成的字。美指內心和外貌均美的人;我指示自己。會意為自己要以美人做榜樣來要求自己,“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借“宜”聲表示效法別人要適宜,不然就是東施效顰,適得其反。義的本義就是由人外表形態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徵。兮是八(分的省形)和丂會意而成的字。八表示分,這裡指示分清;丂表示一種敲擊樂器,這裡指示樂曲。兮的字形會意為分清樂曲,在古詩詞中表示分句結束,就是現在的標點符號。兮即標音又會意。羲的字形會意從物體形態看分清物質的內在性質。也就是從字形看清其字義。印證了伏羲畫“八卦”用來說明自然界變化規律;同時也說明伏羲創造文字。
媧(娃)是由女和鍋的省形“咼”會意而成的字。女指女性,能生育;鍋“咼”表示可用於冶煉金屬的鍋,即傳說能冶煉五彩石,可能為青銅。借“娃”聲表示美女,即對其美稱。也就是我們神話傳說中的女神,即女媧。
歷史是透過文字記載的。文字隨著歷史的發展引申了很多意義,但其本義是不發生變化的。不論是歷史人物還是朝代,都有透過文字讓我們去研究和了解。尤其是上古時期,那些古文字我們多數是推測而定結論,經過幾千年的演義,引申了還不知多少個層次。就是春秋時期的孔子離炎黃時期也得兩千多年,何況司馬遷書寫的《史記》,對於上古時代,多數應該是傳說。唯一流傳下的應該是文字,所以我們就應該從文字的本義去分析那個時代的特徵,而不是一味去用那些傳說的故事去充當過去的歷史。
現在用的漢字到我們目前發現的古文字,都有一定的延續性。古文字是在事物的象形和象形會意的基礎上,採用曲線形式來表達字的資訊。現在用的漢字是用具有特定意義的筆畫來描述字的意義。我們所用的漢字,是在漢晉時期確定下來的,那個時期對古文字的認識更接近歷史的真相,尤其是對常用文字的確立更確切。如炎黃、蚩尤、堯舜、禹夏、倉頡、伏羲等,這些傳說的人物和朝代,不論是後人給他們的用文字定義,還是當時他們自己用文字定義。肯定是最恰當的定義。這些文字的本義也就是對那個時代的人物特徵和歷史特徵最真實的表述。這些文字的本義也真實印證了現在的有些神話傳說。下面先從“炎黃”說起。
炎帝是上古時期的部落的首領,號神農氏。該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也就所以稱為炎帝。應該是後人為了紀念炎帝部落發明的取火用火,就創造了一字“炎”,用於記錄那個時代的特徵。火不僅用於把生食加熱成熟食,還可用火來燒荒種地,同時還可用火來戰勝蟲災。這個時期歷史也較長,傳說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更加說明炎帝時期不是一人,而是一個時代特徵。“炎”的字形是火上之火,這一火焰的特性有關,火苗上出,所以借“焰”聲表示火苗的外焰是溫度最高的。傳說,炎帝是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號神農氏。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也就所以稱為炎帝。
炎帝時代應該是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製造和使用石器,如磨和碾,以及敲擊石頭來點火。都可以用文字來說明。點(打鑽切)是由鑽的省形“佔”和熱的省形“灬”會意而成的字。字形會意為鑽木取火。讀音借“打鑽切”表示敲打火石或鑽木都可以取火。據說炎帝親嘗百草,研究用草藥治病,併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他的子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黃帝和炎帝應該是在同一時期。黃帝應該生活在黃河流域。有文字“黃”可以說明,黃也與用火有關。黃的讀音來源於“火光切”,黃為火光之色。黃是由“艹”和“寅”的省形“”會意而成的字。“艹”指示春天草木復甦,萬物生長;寅“”表示燕子飛回北方築巢,繁育後代。黃總體表示大地回暖之意。黃色為暖色。因參照物是火焰的焰心為黃色,所以黃為五色(青赤黃白黑)居中。黃為帝王之色。
黃(火光切)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看,由於選取的參照物不同,表現的黃字的圖形不同,甲骨文基本上是取火焰的焰心(火焰分三層:內焰、焰心和外焰)的顏色;金文和篆書增加了燒火做飯的過程,上面增加用火加熱支起的鍋灶“廿”。隸變楷化後,參照物又發生較大變化,黃是由“艹”、下的省形也是下的古文“ ”、“由”和“八”組合而成的字。“艹”指示草叢;“ ”指示草叢下面;“由”指示草本植物的幼芽;“八”表示分合,這裡指示分散於草叢的下面的草的幼芽。在草叢下面由於見光少,會變黃色;也會因見光少,逐步死亡,引申事情結束,如:某件事情黃了。黃的整體會意為草叢下面分佈的植物幼芽。
另一種解法:黃是由“艹”和“寅”的省形“”會意而成的字。“艹”指示春天草木復甦,萬物生長;寅“”表示燕子飛回北方築巢,繁育後代。黃總體表示大地回暖之意。黃色為暖色。
借火( huǒ)光( guāng)的切音( huǒ+ guāng)來說明植物的幼芽,像火光的黃色(因多數可燃物中含有Na+所以焰色反應為黃色)。因參照物是火焰的焰心為黃色,所以黃為五色(青赤黃白黑)居中。黃為帝王之色。
黃的本義為火光或草芽的黃色,如黃烘烘(形容金黃色)、黃乾乾(形容很黃)、黃騮(黃紅色的駿馬)。引申1.枯黃,如枯黃(凋零的草木)、黃蘆(枯草的蘆葦)、黃萎(枯黃衰萎);2.美好,如黃黃(形容美好)、黃茂(豐美的穀物);3.垮掉,壞了事,如:事情怕鬧黃了; 4.成熟,如黃隴(莊稼成熟後的田壟)、黃稼(成熟的稻麥); 5.黃河的簡稱,如治黃、黃泛區;6.黃帝的略稱,如黃老(黃帝與老子的合稱)、黃炎(黃帝與炎帝的合稱)、黃唐(指黃帝和唐堯)、黃神(指黃帝);7.指色情的書刊、電影、錄影等,如掃黃;9.古國名 ,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10.指酒,如黃公(賣酒之家)、黃湯(酒的別名)、黃嬌(酒的代稱);11.指幼兒,如黃口孺子(年幼無知的孩子)、黃口(指幼兒)、黃吻(同黃口)、黃頷(指幼兒);12.指老人,如黃耄(指老人)、黃眉(指老人);13.姓。
從字義上可以論證炎帝和黃帝的關係,應該是取火、用火開始食用熟食的時代,戰爭只是記載歷史的傳說而以。
帝(地)是由立的省形“”、“冖”和巾會意而成的字。立表示人雙足合攏身體向上直立於地面之形;下面一橫“一”省去用“冖”代替,“冖”表示覆蓋,這裡表示天幕,寓意“帝”不是立於地上的凡人,而是立於天上的神;下面的“巾”表示帝是至高無上的佩巾者。借“地”表示帝是萬物的創造者,是萬物的根本,天創造地生養,帝是萬物的締造者、主宰者。帝本為天之號,又為王者之稱。德合天地者為帝;奉天承運者為皇;得天時地利人和者為王。
帝的本義為創造萬物主宰萬物的天神。引申1.古代的君主、皇帝,如三皇五帝;2.帝國,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的君主國、佔有殖民地的國家、建立在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的國家。
從黃帝的字義來看,應該主宰這片黃色土地的人。
堯(窯yáo)是由堯簡化而來。堯是由垚和兀會意而成的字。垚是三和“土”的組合,表示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徵,受高原氣候影響,風吹和水的沖刷,像切割的又高又厚的土層;兀的本義為幼兒沒有頭髮的禿頂,表示黃土高原氣候乾旱少雨,植被生長稀疏。所以,堯描述的是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徵--厚土層植被少的地貌。借“窯”聲表示可挖窯洞居住人。西北黃土高原使我們華夏民族的發源地。將“垚”簡化為戈的省形“”,戈是可以橫擊和刺殺的兵器,省形的“”表示黃土戈壁猶如被外營力切割的黃土地,如下圖
舜(順shùn)是由“爫”、“冖”和舛會意而成的字。“爫”是爪的變形,本義為鳥爪,這裡指示人用手挖窯洞;“冖”表示覆蓋,這裡指示可以遮風擋雨的窯洞;舛表示不順利,如命運多舛。總體會意為開挖窯洞,是一項艱難困苦,而曲折不順和危險的工程。借“順”聲希望開挖窯洞順利。從傳說的“二十四孝”中印證了“舜”的本義。《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從堯舜的字義中可以推斷堯舜的那個時代,應該是開挖窯洞,開始定居的歷史時期。
夏夓(下xià)為繅絲織綢的過程,頁的上部“”為下的古文,既標音又會意,織綢過程是從經線的的尾端(下端)開始織到經線的始端(上端);“目”為經線和緯線織成方形綢布,古代織綢經線較短,繞在固定的方框上,織出綢緞不長,成一片一片的,不像現在成卷;“八”表示分開經線來穿緯線;夓中頁兩側的手“臼”表示雙手穿梭引導緯線,“夂”表示繅絲過程(見夂字解),所以,夏(夓)為繅絲織布的過程。
禹(隅)是由撇“丿”、蟲和“冂”會意而成的字。“丿”表示向下、向內用力或運動,引申為陰柔、女人等;蟲表示吐絲的蠶蟲,或者說蠶的省形;“冂”表示外圍、外界,這裡指示蠶吐絲圍成的蠶繭;所以,禹為蠶蟲吐絲的過程。借“隅”聲表示蠶蟲吐絲會爬到一個角落,再吐絲成繭。禹建立夏朝,大禹治水,滄海變桑田,夏朝是我們華夏民族養蠶織綢的大面積推廣時期。織綢有兩頭,都可引申為頭,開始為“首”,結尾為“頁”,頁後簡化為“頁”。頁借“葉”聲表示織成的絲綢像樹葉,一片一片的,不是現在紡織成的絲綢成卷;頁借“協”聲表示織綢左右手穿梭力度要協調好。 頁是漢字的一個部首,如項、頂、頸、須、頒、領、碩、煩等。
由於夏是繅絲織綢的歷史階段。繅絲織綢,需要潮溼溫暖的氣候,在古老的黃河流域氣候不適宜繅絲織綢,應該在氣候適宜的江浙一帶。並且黃河下游流域不斷地變遷,當時大禹治水,所治之水肯定不是現在的黃河下游。在1848年黃河奪了大清河河道才從山東入海,之前是在江蘇入海。3500年前有沒有考證,會不會是從江浙一帶入海,那時黃河長江下游肯定湖泊沼澤很多,“大禹治水”的結果,應該是“滄海變桑田”,也驗證是在江浙一帶的地貌特徵。大禹的陵墓出想在江浙這個適宜“繅絲織綢”區域是應該的。
在“三皇五帝”中有兩位不被熟悉的二帝,即顓頊帝和帝嚳。顓頊、帝嚳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顓(專zhuān)是由端的省形“耑”和頁會意而成的字。“耑”表示人直立,不歪斜;頁是人頭的歸類符號。顓的字形會意為頭腦端正的人。引申為體面和守法的人,忠厚善良的人。社會精英人士,擁有知識和社會地位的人士。借“專”聲表示具有專長的首領。
頊(旭xū)是由玉的省形“王”和頁會意而成的字。玉“”表示玉石;頁表示人頭。頊的字形會意為人頭飾的玉石。借“旭”聲表示玉石的顏色類似早晨的太陽的顏色,即紅色的玉石,也就是瑪瑙石。
顓頊二字的合意應該是具有製造和使用先進石器等專長的首領。與傳說顓頊用瑪瑙石做瑪瑙鏃,讓共工大敗,保全了自己的家邦和子民,顓頊因此對瑪瑙極有感情,所以才會居帝位時頭戴瑪瑙飾品,以至後人大都不稱他“高陽大帝”,而按外表形象親切地稱為“顓頊”——意即“圓頭胖臉、頭戴瑪瑙的英年領袖”。這些畢竟是傳說,確切地說應該是人類開始大量使用石器的時代。從顓頊打敗“共工”的傳說來看,“共工”二字,共表示雙手並舉之意,工是一種石斧,“共工”也就是雙手使用的落後石器。後人就用戰爭來描述先進的石器工具和 落後的石器工具的優劣。
顓頊(zhuān xū)(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顓頊生子虞幕是虞舜的五世祖。後來的夏國、楚國都是他的子孫。
顓頊生於若水之野(蜀地) ,實處空桑。 因佐少昊有功,被封於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高陽鎮) 。少昊死後,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 ,顓頊打敗共工,繼少昊主政 ,號“高陽氏”。顓頊成為天下共主後,始都窮桑,又遷都於商丘(今河南商丘) ,後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 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 ,葬於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裡中。
顓頊去世後,由黃帝曾孫、玄囂(少昊)之孫高辛(帝嚳)繼位。顓頊成為黃帝系下與帝嚳並列兩系中的一系,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在流傳下來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
嚳(酷kù)是由學的省形“”和告會意而成的字。學“”表示聰明好學;告表示告誡、告訴。嚳的字形會意為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告訴眾人,開啟民智,推行人倫道德,讓草民效法。嚳借“酷”聲表示用極端的手段強制實行道德規範。
帝嚳(kù)(前2275----前2176年),高辛氏,名俊(一作夋,夔),出生於高辛 (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據說是黃帝的曾孫,中華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是《山海經》裡天帝帝俊的原型。
姬俊的祖父玄囂(少昊)是黃帝元妃嫘祖的長子,父親名叫蟜極。姬俊5歲時受封為辛侯,15歲輔佐叔父顓頊,顓頊死後,時年30歲的姬俊繼承帝位,成為天下共主,以亳為都城, 以木德為帝,號高辛氏,深受百姓愛戴。死後葬於故地辛,建有帝嚳陵。
傳說帝嚳因為母親踏巨人足跡而生。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德行高尚,聰明能幹,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歲時,被堂叔父帝顓頊選為助手 ,因有功被封於辛。
顓頊死後,侄子高辛即位,是為帝嚳,時年三十歲。 因他出生並興起於高辛 ,故史稱高辛氏。 帝嚳即位(部落首領)後,以木德為帝,以亳為都城。帝嚳明察秋毫,順從民意,為老百姓著想,仁威兼施,提升自我,使天下人民信服。可見帝嚳也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誠服的帝王。後訂立節氣,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深受百姓愛戴。
司馬遷《史記》:“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回覆列表
這是屬於中國的遠古時代,在歷史學上叫奴隸時代。這個時代沒有文字,無法考證,只有傳說,就是三皇五帝和堯舜禹。歷代儒家和史學家,都稱頌這個時代政治清明、民風淳樸,是歷代帝王效法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