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樂帝

    孩子的世界就是最純潔乾淨的!除了和人溝通,有人要個大自然萬物溝通!正確引導心智,和玩具說話也是一種內心的表露方式。把握度和對孩子的思維導向最重要!

  • 2 # 燭之光jy

    孩子同玩具說話是很正常的表現,這種表現尤其在3到6歲的孩子居多。

    首先,在孩子的眼裡所有的東西都是有生命的,他們把玩具看作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而且是可以交流的朋友,比如他們會把布娃娃當作自己的孩子,給他們穿衣服,甚至把自己最喜愛的食物分享給他,還經常學父母哄孩子睡覺等等。這也是孩子學習語言表達的一種方式,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其次,現在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與玩具說話也表現了孩子希望有小夥伴一起來玩耍的願望,父母也可以因勢力導鼓勵孩子去和小夥伴一起遊戲,一起玩耍,為孩子今後上幼兒園打好基礎。

    總之,孩子與玩具說話是正常的表現,不必擔心,如果有時間可以和孩子共同遊戲。

  • 3 # 照顧媽媽的女兒

    是啊!我家的孩子就跟她的玩具們說話,還會扮演好多的角色和各種聲音,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的,每當我看見這樣都是笑在臉上,而內心是糾結的

    為什麼孩子會和玩具說話,你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嗎?,我很置疑你們的回答,讓我來給你分析一下吧!現在孩子父母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從小父母把你們當成了心尖,又有多少80.90後的父母會自己看孩子的,不是把孩子交給姥姥就是奶奶看著

    在就是現在的孩子是獨生子女還特別嬌貴,也是社會的原因,拐賣孩子和騙子太多了,孩子也不能出去自由玩耍,都得有人看著又怕磕著又怕碰著寶貝的不得了

    現在樓房多了,住在對門都不知道姓什麼,只有上幼兒園和上學的時候才會有那麼多的孩子在一起玩,總之現在的孩子太缺少童年的快樂和自由了

  • 4 # 蒂莆拉科技

    這邊明孩子正由觸覺認知進入語言認知階段。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分為幾個階段:

    1. 聽覺觸覺階段

    2. 語言認知階段

    3. 肢體運動階段

    4. ……

    當孩子從觸覺進入語言階段時,包括自我傾訴和對話表達兩個階段,這也是單向思維和雙向思維的兩種初級方式。

    所以當孩子自說自話時,這是他進入語言認知的方式之一。如果這個階段進展良好,就能孩子的情感就會豐富飽滿,很快進入對話階段的學習成長。因此,當我們發現他們自言自語時,非但不要打擾他們,更應提供場景、條件,這樣孩子的腦力和思維會更容易成型,對成人後的思維更有利。

  • 5 # 秋實春色

    給孩子最好禮物是陪伴和遊戲

    自己曾經親手培養了3個孩子,有外向型的也有內向不說話的。對於孩子愛和玩具說話的問題,其實很好解決。

    首先要搞清楚你的孩子出現這種狀況原因。一是外界刺激。很多家長在孩子面前說過這種話,如:別理我,影響我看電視;一邊玩去,我正在和阿姨說話呢;透過大人這些言語的刺激,孩子會認為隨便和大人說話是不好的。但是孩子在幼年成長期正式語言表達能力發育期間,他們嫉妒渴望和別人交流,得到大人們的肯定和表揚。二是警示過度。如:在外邊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哦,壞人會把你抓走的;不要到處亂跑,丟了媽媽不要你了;不要在外邊大聲嚷嚷,要不然媽媽把你送給警察叔叔。在孩子心裡形成了主動和別人說話不好、大聲說話不是好孩子的標準。三是不適應群體生活。這也是當前獨生子家庭面臨的主要問題,很多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大的,平時很少外出,及時外出也見不到小朋友;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也不去,沒有機會和小朋友玩耍和交流,沒有機會過集體生活。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怕當眾說話,不願意和別人交流的習慣。四是缺少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外打拼,經常是孩子早晚都見不到爸爸媽媽,即使見到了時間也很少。

    其次是解決問題辦法。要解決孩子不跟大人說話,跟玩具說話的問題,建議家長採取以下辦法:

    1、瞭解孩子的天性。孩子和大人的世界不一樣,他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家長不能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寶寶在語言發育期都有一個和好夥伴交流的過程,在孩子的眼裡玩具就是他們的最好朋友,他們願意和玩具交流,家長不必過度緊張。

    2、陪伴和遊戲。在忙的父母也要每週抽出1-2次的整段時間來陪伴孩子,陪孩子以他們的方式做遊戲,陪孩子以他們的思路說說話。

    3、陪同孩子玩出玩耍。每週一次要陪同孩子玩出,尤其是兒童比較多的地方,多讓孩子接觸外界風光,開闊眼界;讓他們和小朋友玩耍。

    4、對孩子進行試錯教育。這方面在國內做的不好,國外有較好的對孩子進行試錯教育理念。如:摸電門,在國內是家長明令禁止的行為,但是孩子的天性是無畏的,總想去嘗試去探索,是管不住的。國外專門有讓孩子感受電的裝置(當然是安全電壓以內),讓孩子嘗試觸電的感覺,透過摸電嘗試,教育孩子體會觸電的危險。也就是透過試錯,引導孩子走向正確行為。

    以上是不成熟的看法,但願對你有幫助!

  • 6 # 析客創始人房明

    孩子總是天真無邪的,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在自言自語的跟玩具說話,說了一堆,也聽不懂,但孩子自己玩的非常起勁。

    這時候,有人覺得,孩子的內心世界非常豐富,是好事,但也有人覺得是不是孩子著了魔?怎麼感覺神智不清。孩子喜歡自言自語,對著玩具說話,到底是不是好事呢?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首先,這件事並不是好事,為什麼這麼說呢?

    曾經有心理學家表示過,孩子在3~4歲的時候,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會認為任何事物都有生命的,也就是泛靈時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慢慢的知道,哪些事物是有生命的,哪些是沒有生命的。而如果孩子過了這段時間,還會有泛靈情況發生的話,說明成長是斷節的。

    迴歸到現實生活當中,如果孩子經常自己跟自己玩,那就說明孩子缺少溝通,家長需要適當的給孩子以引導,讓孩子從虛擬世界迴歸到現實生活。

    那麼,要如何去做呢?

    1、平等溝通

    有時候,我們總覺得孩子的世界是幼稚的,不可理喻的,所以,這就造成每一次溝通都會是高高在上的,這樣的溝通會讓孩子沒辦法表達自己。所以,你需要給孩子更多機會表達自己,完全的放下成人的姿態,蹲下來跟孩子好好聊一聊。

    你可以問問他,他在玩的是什麼啊?都是什麼角色啊?如果得到了孩子的允許,也可以跟孩子一起玩。這樣更容易增進彼此的情感,也可以增加孩子的溝通和表達能力,讓孩子走進現實。

    2、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

    孩子一定會有自己喜歡的事,可以鼓勵多參加自己喜歡的文娛活動,比如旅行、打球、看電影等。這樣也更容易讓孩子從自己的世界走向大千世界。

    3、鼓勵孩子寫日記

    每個孩子都會自己的小秘密,如果帶著這些小秘密成長,未免會覺得沉重,建議孩子把那些寫下來,上鎖,並且保證不會讓任何人看到。這樣,也可以讓孩子更關注自己的現實生活,也可以把自己放回在自己身上。

    4、與同齡人溝通

    有時候,孩子更喜歡跟孩子交流,那麼久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可以與同齡人溝通的機會,比如參加少年宮的活動,還有一些親子樂園、交流沙龍等。也可以多邀請小朋友和家長到自己家來玩,既能排除孤獨感,還能得到情感上的補償。

  • 7 # 小拳頭媽媽

    孩子對玩具說話有可能是“泛靈論”的一種表現。“泛靈論”的觀點是萬物有靈論,就是一切事物都有生命,如同人一樣。這樣的觀點下,再理解孩子對玩具說話,似乎就容易理解多了。

    孩子年齡尚幼,把一切事物都看的有生命、能對話。最典型的遊戲就是扮家家,孩子喜歡擺弄娃娃,給她穿衣服,喂她吃飯,帶她逛街,把自己想象成玩具娃娃的媽媽。孩子會模仿自己的母親說話,把玩具娃娃想象成年幼的自己。再例如,孩子游戲時把玩具摔地上了,他會對玩具說對不起,幫玩具揉一揉,安慰玩具。所有的這些行為都可以理解為泛靈論的表現。

    對玩具說話並不可怕,這樣的遊戲行為可以促進孩子語言發展,提高表達能力。再有,與玩具交流互動的過程也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過程。遊戲中的情節、對話都是孩子對成人世界的模仿和再現。

    因此,鼓勵孩子多表達,多互動,哪怕是跟玩具說話也是要極大肯定和鼓勵的。

  • 8 # 海綿生活

    孩子在這個時期腦部發育還不是很完全,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力並沒有成年人那麼強烈。所以我們總是像說:“像孩子一樣單純”。在孩子們的世界中根本沒有是與非的概念,所以他們往往會選擇玩具這種可愛,忠誠的東西。

    像我們每個人都有兒童時期,在那個時候的我們不也是喜歡玩玩具嗎?因為我們覺得玩具是最忠誠的朋友,它不會講話也不會思考。在孩子們的心中玩具就是他們最好的朋友。

  • 9 # 嘿呦喂哦

    1、首先,玩具是伴隨孩子成長的,時間長了,在他們的認知裡面,玩具就是他們的一切,很多時候寶寶哭鬧的時候,家長也是習慣性的用玩具來哄孩子,這就會更讓他們覺得玩具能夠給他們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感,才不會一會離開一會打罵他的家長。

    2、其次,在孩子的認知裡面,玩具是有生命的物體,會跟他們一樣,所以他們能夠進行交流,能夠聽懂他們的話,瞭解他的想法,跟他自己是一樣的,這也是跟大人需要朋友一樣。

    3、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還在在現實生活中沒有適合自己的傾訴物件,玩具就充當了這一角色,這個時候父母需要多點時間陪陪孩子,不管生活工作多忙碌,孩子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

    4、也有的孩子喜歡跟玩具說話,是潛意識裡的一種學習語言學習溝通的一種方式,就像我們為了重要的講話之類的,提前做的一些準備,他們只是為了以後更好的表達自己,更好的學習。

    5、有的孩子太小,完全沒有分辨的能力,他們就會覺得玩具就是他們的朋友可以進行任何方式的交流和溝通,而且還是他想怎樣就怎樣,玩具完全沒有任何反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了他很自豪的感覺。

    再給大家推薦一個十分有趣的影片,叫做【阿哦玩具】,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時下流行的熱門的玩具,還可以看主持人給玩具拆包,聽主持人講解玩具的玩法,透過看影片,我們可以瞭解到孩子是否需要這些玩具,給孩子買玩具時就不會迷茫啦~

  • 10 # 三個老爸實驗室

    寶寶總是喜歡跟玩具說話,家長可以善加利用這個特徵

    寶爸寶媽們有沒有遇到這種情況?孩子會與枕頭“談心”,與布娃娃、玩具熊等玩偶“講話”。

    這在兒童心理學上叫做“兒童泛靈論”,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泛靈心理是幼兒期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

    這個階段的兒童無法區分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事物,常常把人的意識動機推廣到無生命的事物上。主要表現為認識物件和解釋因果關係兩方面。隨著年齡增長,泛靈觀念的範圍逐漸縮小。

    2~6歲兒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樣是有生命、有意識、活的東西,常把玩具當作活的夥伴,與它們遊戲、交談;

    6~8歲兒童把有生命的範圍限制在能活動的事物;

    8歲以後開始把有生命的範圍限於自己能活動的東西;更晚些時候才將動物和植物看成是有生命的

    我們可以利用寶寶的這個特性改掉孩子的一些習慣。

    比如寶寶不願意刷牙,我們可以模仿牙齒說話:“你不願意給我洗,我太髒了,會生病的。”寶寶這時候就會容易接受刷牙這件事情。在寶寶刷牙之後,再模仿牙齒的口氣感謝寶寶把它刷乾淨。

    再比如,孩子經常把牆壁弄髒,可以試著以牆壁的口吻對寶寶說:我是牆壁,我可愛乾淨了,能不能讓我一直穿著白裙子呢?

    這樣之後孩子可能還會很注意讓你不要弄髒牆壁。

    當然,我們也要注意不要使用“泛靈論”這個方法,去為孩子的過錯推卸責任,比如孩子玩鬧被桌子磕到了,不要一邊撫慰孩子一邊去責怪桌子,一般孩子會在懲罰桌子之後心情得到平復,但是這樣的行為等於為孩子推卸責任,下一次他還是會撞到桌子,反而加重了孩子繼續犯錯的可能性。

    另外我們要注意,“泛靈論”並不是穩定的心理狀態,每個孩子發展不同,在這個階段停留的時間也不同,如果孩子已經不再具有泛靈論的特徵時,就不要再使用這個方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陽豐甜柿當前怎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