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趣舍
-
2 # 劍風撩歷史
那他二人到底是什麼關係?
簡單的說,曾國藩和李鴻章是帶有師生性質的上下級關係。
曾國藩
曾國藩生於嘉慶16年(公元1811年-公元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中國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是晚清名臣,他組建湘軍,消滅太平天國。曾國藩的身上有著儒家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的品行和操守。曾國藩在滿清面臨巨大威脅之際,應召出征平定太平天國,對清王朝有著巨大的恩惠!對清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鴻章
李鴻章(公元1823年—1901年),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號少荃,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他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有東方的“俾斯麥”之稱,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做出舉世矚目的貢獻。在慈禧太后的推脫之下李鴻章不得已代表滿清皇朝簽訂了辛丑條約和馬關條約。並運用自己出色的智慧,將不平條約對中國的損害降到最低。揹負著本不應該有自己揹負的歷史罵名。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病逝於北京。
李鴻章作為清末重臣,作為一名漢臣,作為滿清的“裱糊匠”他把一輩子的精力都奉獻給了清朝,在八國聯軍圍攻北京,慈禧一路倉皇出逃的時候,東南各省準備拋棄清朝建國的時候(東南互保),並聯名邀請李鴻章作為新國家“大博列喜天德”(大總統)。對自己如此有利的局面的情況下,李鴻章並沒有拋棄慈禧太后,沒有拋棄清朝。而是異常對清朝恪盡職守,盡忠到底!
曾國藩與李鴻章的作用
曾國藩是中國由傳統轉向近現代化過程中的關健性過渡性人物,它的歷史功績在於開風氣之先河, 是清晚期中國近現代化過程的開啟者!
李鴻章作為曾國藩的學生在其老師成就的基礎上將其進一步發揚光大,李鴻章是清末那個時代中國的一個關鍵性的,影響巨大的人物。在清王朝末世衰危、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他不被傳統理念所束縛,以清醒的頭腦和勇於探索、實踐的精神,求取中國的富裕和強盛。他領導和興辦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批軍事工業、民族企業,創辦實力強大的中國近代海軍。除此之外,李鴻章通曉近代世界時局,並開啟了中國現代外交之先河!是中國近現代化過程著名的開拓者!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李鴻章是新中國建立之前除袁世凱之外的所謂500年天下未有之大變局的第一人。其成就遠超其老師曾國藩!對中國近現代化過程起著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
結束語
近年來,出現了一股刻意抬高曾國藩,貶低李鴻章的論調,這種論調是極其無知和愚蠢的!言歸正傳,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出現大大的延緩了滿清皇朝的壽命,當然不可避免的朝廷的重大權利也逐步地從滿洲親貴的手裡轉向了漢臣集團。儘管滿州集團不甘心,但卻無可奈何。他們用盡了各種手段想回重新奪回手中的權利,卻收效甚微。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內外交困,四面楚歌的滿洲親貴不得不宣佈皇帝退位,1912年末代清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清亡!
-
3 # 學友紫氣東來
曾國藩,李鴻章都是晚清歷史的影響人物,都是晚清的大臣是上下級的師生關係,對晚清政壇起到了推動相互制約,權衡利弊的影響力。
-
4 # 歷史的瞧客兒
首先,曾國藩是李鴻章的師傅。第二,曾國藩是李鴻章的政治前輩。第三曾國藩組建了湘軍。李鴻章組建了淮軍。
晚清慈禧害怕曾國藩的湘軍一家獨大,啟用李鴻章制衡曾國藩。
-
5 # 方城闕
曾國藩和李鴻章原本簡單的師生關係,由簡單到複雜,皆拜清廷的馭人之術和李鴻章本人的權力慾所賜。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曾國藩統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政大權,封一等侯爵,擁兵三十萬,成為了清朝立國二百年以來權力最大的漢臣。
(曾國藩像)
為以防萬一,清廷明裡暗裡刻意打壓、削弱曾國藩、曾國荃哥倆的權勢,採用“以漢制漢”的手段,大力提拔、擢升左宗棠、李鴻章,以此來分柄曾國藩,從而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而大功告成,深諳處世之道的曾國藩,雖心有不平,但從長遠考慮,壯士斷腕,解遣嫡系湘軍5萬回鄉,勸說九弟曾國荃告病引退,大力向朝廷奏請左、李二人的功績,從而化解了一場滿人統治集團與漢人權臣集團的政治危機。
由此開始,左、李二人開始進入清廷權力中樞,與刻意以退自保的曾國藩,在晚清政壇上形成了漢人權臣三峰並立的詭異局勢
而比曾國藩年青十二歲的李鴻章,這位曾經以晚輩,“年家子”身份,以師禮見曾國藩於京城,深受曾國藩喜歡、器重的昔日弟子,隨著老師的年事已高,精力不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為了清廷最為倚重的漢臣。
(李鴻章像)
方城這裡節選三例,簡略述說一下曾國藩與李鴻章之間,關係由簡單到複雜的過程。
事例一:1852年夏,曾國藩因母病故,告假回鄉丁憂,不久既接到朝廷的詔令,讓他已在籍侍郎的身份到長沙幫辦團練。
一年後,在翰林院編修位置上幹滿四年,已到而立之年的李鴻章,主動奏請朝廷,跟隨工部侍郎呂賢基回皖幫辦團練,鎮壓太平軍。
回到皖地,李鴻章襄助過好幾位團練大臣,經過四年多的征戰,匪不見滅,反而是越剿越多。李鴻章由此被冠以“專以浪戰為能”,人們戲稱他“翰林變綠林”。
後因父親去世,李鴻章回到家鄉廬州丁憂。一年後,廬州被太平軍攻破,無奈之下李鴻章攜家室逃到南昌,去投奔此時在曾國藩幕府中乾的風生水起的兄長李瀚章。
初來乍到的李鴻章,很快便顯示出對文書、奏摺等方面的熟稔,為此深得曾國藩的歡心與讚許。他稱讚李鴻章:“少荃天資於公牘最相近,所擬奏諮函批,皆有大過人處,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於藍,亦未可知。”而素來會見風使舵的李鴻章,則投桃報李,稱讚其恩師:“從前歷佐諸帥,茫無指歸,至此如識南針,獲益非淺。”
(李鴻章手跡)
說是師生互相吹捧也好,還是相互欣賞也罷,就憑李鴻章的才具和智商,不想日後飛黃騰達都難。
事例二:曾國藩透過裁撤湘軍,勸說曾國荃告病回鄉,以退讓而保晚節。但幾個月後,朝廷既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率軍到魯皖蘇一帶剿滅捻軍,而有意提拔李鴻章由江蘇巡撫任上,署理兩江總督。
深知朝廷禍心的曾國藩,無奈之下率領少部湘軍和大部淮軍所組成的剿捻大軍北上清剿。淮軍雖由湘出,但門戶甚深,唯李鴻章馬首是瞻,不大聽曾國藩排程,又加曾國藩還是用平太平軍的老辦法,“結死寨”以拒之,被以全部騎兵,迅急如風的捻軍打的大敗,淮軍由此更不聽曾國藩的調遣。
心中鬱悶的曾國藩,為此專門致書李鴻章,信裡多有怨望之意。而李鴻章見信後,雖對淮軍多加整飭,但心中對老師的怨望也憤憤不平,他在給淮軍將領潘新臣的信中說道:
湘軍將領,藐視一切淮部。如後生小子亦思與先輩爭雄,惟有決數死戰稍張門戶。
至此李鴻章這個後生晚輩,與恩師曾國藩漸出嫌隙。
曾國藩經過一年多的苦戰,對捻軍毫無辦法,不得不以身體為由,奏請革職除處分,免官回鄉。
事例三:朝廷裝模作樣的勸勉了曾國藩一番後,開始走馬換將。
李鴻章臨危受命,赴江北討捻,曾國藩仍任兩江總督。李鴻章一出,淮軍是各個聽令,不久就將捻軍剿滅大部,餘部逃入陝西。
(淮軍影象)
一正一反,曾國藩在剿捻失敗後聲譽大損,而李鴻章則因剿捻得勝,聲譽日隆,正應了當初曾國藩對李鴻章的評價“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後來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離開了自己經營多年的東南地域,明升暗降。在天津“教案”中曾國藩又整了個灰頭土臉,“謗議叢積”。
憂心忡忡的曾國藩舊病復發,隨即被調任兩江總督,而接替他直隸總督位置的仍然是李鴻章。與此同時李鴻章的長兄李瀚章被調任湖廣總督,至此學生徹底在清朝政壇上超越了老師。
此時曾國藩心中的悲喜,只有他自己知道。
雖然曾國藩與李鴻章漸生嫌隙,但面對大清“千古未有之變局”,師生二人確是戳力同心,試圖挽狂瀾於既倒。
在曾、李二人的人生經歷中,都親眼目睹了清朝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由此認識到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威力。為了剿滅太平軍,他們透過對西方列強採買各種軍火,以及藉助“洋師會剿”太平天國,從而對西方的“智巧奇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第二次鴉片戰爭)
面對晚清“千古未有之變局”,他們對魏源經世派所提出“師夷之長”的思想推崇備至,以求透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興辦新型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新辦學堂、送幼童留學等方式,以此求得國家的“自強”、“自富”。
在上有恭親王奕訢的支援,下有一幫幹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助推下,清朝政府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平心而論,李鴻章對待洋務運動比曾國藩更加熱心和急迫,因為李鴻章在率領淮軍入滬作戰時,在與洋槍隊的交往中,對其手中先進的槍炮是羨慕不已,由此李鴻章徹底成為了一名“唯火器論”的堅守者,這在他已後的興辦兵工廠,組建北洋水師、建設新式陸軍等方面都有體現。
只可惜曾、李二人自幼接受的都是傳統的科舉教育,其眼界與認識雖然比充斥朝堂的保守派要高明許多,但兩人皆不具備世界視野。雖然李鴻章在其晚年數次出訪西方列強,並充分認識到科技、教育、工業、軍事、交通、通訊等,對於國家振興的重要性,但也僅限於此。
(李鴻章試乘火車)
曾國藩、左宗棠先後去世後,李鴻章獨撐大清危局,獲得了“大清擎天一柱”的讚譽。
其本人對大清勞心費力,盡心盡責。使出了渾身解數的李鴻章,依然挽救不了大清行將滅亡的悲慘事實,徒落個大清“裱糊匠”的虛名,供後人評說。
-
6 # 柚子愛歷史
導語:曾國藩與李鴻章都是晚清名臣,李鴻章年輕時還跟隨曾國藩學習,兩人有師生關係。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李鴻章先是以幕僚的身份跟隨曾國藩,李鴻章以出色的才幹助力曾國藩良多,而曾國藩也時常訓導李鴻章。
後來隨著平叛形勢的發展,李鴻章獲得了拉出去單幹的機會,其組建的淮軍與曾國藩的湘軍成為晚清最重要的兩支武裝力量。最終隨著太平天國和捻軍的相繼平定,曾國藩先是解散了大部分湘軍,隨後淡出了政治舞臺,李鴻章以淮軍為基礎的軍事政治集團逐漸把持了清政府的實權,並對近代中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曾國藩與李鴻章的關係李鴻章“未第時, 嘗以年家子從文正習制舉文,既得翰林,亦常往間業”(薛福成《庸庵筆記》)。文正是曾國藩的諡號,李鴻章未進士及第之前,曾以“年家子”的身份跟著曾國藩學習,後來李鴻章考上了翰林院庶吉士,還是經常跟曾國藩學習探討經世之學,兩人最初確實是師生關係。
(圖為李鴻章)
後來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了,曾國藩受命組建新軍,李鴻章輾轉投奔到曾國藩門下,成為一名幕僚。此時的曾與李,既是師生關係同時也是上下級關係。兩個人的個性都很強,在軍情政見上也時有分歧和爭執。如曾國藩曾打算彈劾李元度,李鴻章苦諫,曾不聽,李憤而辭職離去。李鴻章的淮軍集團坐大後,曾、李二人因為政見不合也時常明爭暗鬥。
然而無論兩個人分歧再大,他們之間的私誼不泯,李鴻章也始終以晚輩弟子禮對待曾國藩,沒分家之前對曾國藩也是依賴、附從的。這從李鴻章賭氣辭職之後,曾國藩寫信明確邀其“速來相助”,而李鴻章也很快回來復職就可以看得出來。在曾國藩死後,李鴻章挽曾:“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曾國藩像)
總的來說,兩個人之間有著當時最被看重的師生之誼,雖然中間有過矛盾和分歧,但是相互認可和信賴始終是兩人關係的主流。而兩人的這種關係也對晚清的政局產生了影響。
兩人之間的關係對晚清政局的作用與影響1、李鴻章脫離湘軍後,其成立的淮系軍事政治集團成了清政府制衡曾國藩湘軍集團的武器
在剿滅太平天國起義的過程中,曾國藩的湘軍勢力越發強大,但是清政府的正規軍綠營又實在不堪使用,只能依重曾國藩等漢族武裝,曾國藩後被封為兩江總督和欽差大臣,掌握了兩江地區的兵權、財權、人事行政權,逐漸形成了督、撫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局面。對此清政府是看在眼裡的。
在平定太平天國末期,上海的豪紳地主因為太平軍的威脅,請求曾國藩出兵支援上海,曾國藩本來想讓他弟弟曾國荃率兵去救滬,但曾國荃一心想攻下天京,立個頭功,沒興趣救援上海。而時年38歲、早已不想寄人籬下的李鴻章,正渴望有機會獨掌權柄,於是抓舉機會“堅請赴申”,無人可派的曾國藩也只得允諾。
曾國藩不但將李鴻章派了出去,還授命李鴻章招募和組建新軍,李鴻章於1862年3月( 同治元年二月) 在安慶編成一軍, 稱“淮勇”, 又稱“淮軍”。從此李鴻章也有了自己的私屬武裝。
(李鴻章進駐上海後獲得了洋人和地主買辦的扶持)
李鴻章帶領淮軍進駐上海後,獲得了上海豪紳地主和外國侵略者的扶持,軍隊實力大增,人數達到5萬人以上。而清政府在李鴻章剛到上海後即任命李鴻章為江蘇巡撫,從幕僚到封疆大吏,李鴻章一步登天,這固然是因為清廷對這支武裝的重視,同時也暗含扶持淮軍以遏制湘軍的意圖。
2、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幕府都是軍事政治集團,兩人薪火相傳,相繼掌握了一方兵權、財權、人事行政權,削弱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權,弱化了清政府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最終導致地方上形成了督撫專政和軍閥割據的局面,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清軍的正規軍——綠營本來戰鬥力就不行,在與太平軍的作戰中屢戰屢敗,在天京被攻陷之前,江南的清軍主力已經喪失殆盡。如此窘境之下,清政府只得倚重湘軍、淮軍等漢族武裝。
(湘軍火槍隊)
無論是湘軍還是淮軍,都是以親戚、朋友、同鄉、同學、師生等關係為紐帶,內部建立了嚴格的封建個人隸屬關係,士兵由營官自行招募, 每營士兵只服從營官一人,營官又由曾國藩和李鴻章指定,全軍營官只服從曾國藩或李鴻章一人,屬於私屬武裝,別人無法插手,清廷更是難以調遣。
清軍主力喪失殆盡後,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等私屬武裝相繼崛起,湘軍和淮軍士兵只效忠於曾國藩和李鴻章,而不效忠於國家。湘軍和淮軍的重要將領如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劉長佑、曾國荃、丁汝昌等,都官至總督、巡撫等大員。出於軍事需要,如果地方上的布政使、按察使以下之官不能與湘軍合作,就設法彈劾撤換,改以湘系淮系人物充任。
(湘軍、淮軍相繼崛起)
清政府為了讓湘軍淮軍甘願賣命,對於他們的保薦也只能是有求必應。於是在清廷的默許和縱容之下,地方上的兵權、財權、用人權悉歸督撫手中,逐步形成了督、撫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局面。
清政府對於各地軍權、人事權、財權的掌控持續弱化,到了同治時期,清朝的地方大員、封疆大吏幾乎都出自湘軍和淮軍人物。最終這些擁兵自重的督撫大都成了清末割據的軍閥,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3、曾國藩與李鴻章既有師生之誼又有僚屬關係,曾國藩“內安外降”的政治風格和洋務思想深刻影響了李鴻章,使李鴻章終成為洋務運動的巨擘,也對晚清的政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鴻章在跟隨曾國藩當幕僚的時候,著實學習了很多東西,而曾國藩對這個晚輩也是耳提面命,多有訓導。在曾國藩的有意磨練和長期潛移默化地學習下,李鴻章也塑造成了與曾國藩差不多的“內安外降”的政治風格,也鑄成了崇洋、 恐洋的軟骨頭。
對於曾國藩的教誨,李鴻章還曾經感激的說道:“我從師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隨時、隨地、隨事,均有所指示。從前歷佐諸帥,茫無指歸,至此如識指南針,獲益匪淺。”
曾國藩對於李鴻章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洋務思想,如果說曾國藩是中國洋務運動的領路人,那麼李鴻章就是洋務運動的掌舵人。在發展中國近代軍事工業與資本主義企業方面,李鴻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遠勝曾國藩。
回覆列表
曾國藩和李鴻章在晚清的歷史上這兩個人是我們很熟知的,兩個人之間有很複雜的關係,對晚清都是有重大影響的兩個人物。
先說曾國藩為什麼被熟知,那就說到他的兩件大事,一個是他率領自己的地方武裝湘軍,和太平天國起義進行了多次戰爭,最終平定了這次叛亂,從而獲得了巨大的聲譽和利益。第二件事就是影響至今的《曾國藩家書》,這本書到現在還被人推崇。加一個晚年時期的天津教案。還有一個小故事,小偷去他家偷東西,碰見他在背書,小偷都聽會了,他還沒會背,這就是從小聽的關於曾國藩勤學的故事。
李鴻章,尊稱曾國藩為老師,他之所以被我們熟知,在這裡也同樣說兩件事,第一是他是洋務運動的領袖,在他的晚年開始努力學習洋務並開辦實業,最終建立了清朝自己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第二件就是他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一些列喪權辱國的條約,包括《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 歷史課本中這幾個條約在晚清的歷史中都很重要,也促進了他的知名度。
介紹兩人的同時,他們做的事情其實也就是在晚清時期的成就,當然提到的只是比較熟知的一些事件,就說一下這兩個人的關係吧!他們可以說都是晚清時期的封疆大吏,都是參與到洋務運動之中的大臣,兩個人之間有很強的聯絡,可是也不是很好定義,有紛爭也有支援,有師生情誼也有同級關係,朝堂之上亦敵亦友兩者之間的關係頗為複雜。
曾國藩對李鴻章來說的話是有知遇之恩的,倆人的父輩也認識,兩人算是世交同年代的年輕人,可曾國藩比李鴻章混得好,李鴻章就投到了曾國藩的門下,經過曾國藩的提攜才有了後來的李鴻章。
隨著官越來越大到後來兩個人的關係開始發生了變化,主要是因為他們所代表的不一樣觀念上發生不同,李鴻章最後的官位越做越高,已經到了和曾國藩平級。他們都有自己需要維護的利益,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他們不得不相互之間爭鬥,這就產生了矛盾,兩者之間產生爭鬥在所難免。可私底下有很互相照顧,無論是家庭還是戰場上倆人都有幫持過對方。
至於兩人在晚清政壇起到的作用,“天下惟庸人無咎可譽。”出錯的人往往都是多做事兒的人,而不做事兒是不會犯錯誤的。“故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歷史與真實的差距確實很大,其實多做實事的人未必能流芳萬世。 梁啟超說:“吾敬李鴻章之材,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李鴻章才識過人,只是生不逢時,值得同情。至少李鴻章在中國經濟的現代化和外交的現代化上還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
李鴻章當時中國極少數能夠正確對待西方技術的人之一,他在頑固派的阻撓和謾罵之下,極力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在他的主持下,中國出現了第一個大型兵工廠,第一座鍊鋼爐,第一條鐵路,第一個煤礦,第一個紡織廠,第一支近代海軍,第一艘輪船,第一個到西方的留學生等等,洋務派創造了中國近代的許許多多的第一,無疑為中國的近代化邁出了第一步。
關於曾國藩是關於曾國藩的整體評價,論者說,“曾國藩事功之大,譽稱晚清‘中興名臣’,創辦洋務,不愧為洋務派領袖,著作豐富,可當之為學者,研究古文辭,無忝於文人,治軍有方,調配得宜,堪與古代兵家相媲美,擁兵而不自重,善權變而又謙退,足見道德修養功夫之深厚;吏治清廉,教養兼施,鞠躬盡瘁,以身作則,不啻為青天,治家有道,關懷子弟,亦為後人楷模”。很高的評價。
相關內容可以參考:《李鴻章傳》《曾國藩傳記》《清朝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