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康英勇
-
2 # 名字只是個代號而已
從行為心理學角度看,物質獎勵會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事物的內在價值上轉移到獎勵上。
比如,有的孩子喜歡踢足球,是踢足球的內在價值吸引了孩子,孩子在參與的過程中所擁有的成就感,會促使孩子更加熱愛踢足球,興趣得到滿足,行為動力得到激發。如果家長給孩子設定一個獎勵制度,踢進一個球,獎勵多少多少錢,那麼,孩子踢球的注意力就轉移到金錢上面來,是為了功利目的而踢球。所以,家長想瓦解孩子對一件事物的興趣,物質獎勵是最有破壞力的武器。
另外,長期使用物質獎勵,會讓孩子喪失自主學習的動力與挑戰的勇氣。
西方一些學校的老師會採用獎勵制度激勵孩子完成作業,研究證明,持續的獎勵確實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如,提前完成作業會得到什麼,完成幾篇論文會得到什麼,多數孩子會積極完成,這是表面正向的影響,但還有深層的影響,除了上面提到的對學習興趣的轉移有影響以外,對自主深入學習的動力與勇氣方面也都有影響。
-
3 # 蘇丙倫
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家長一定是孩子還小,不知道透過什麼有效的手段來引導孩子學習。通常的做法就是給孩子一些物質獎勵來引導孩子,試圖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當然這種方式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不可以一味的透過物質獎勵來引導,這種行為的結果往往達不到預期,甚至出現家長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例如孩子凡事跟你講條件,達不到目的就不學習,反過來那學習要挾家長。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就回跟被動了,後面再想扳過來就比較困難了。學習這事歸根結底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合理的利用老師這角色。我們家長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家長說什麼都不聽,老師說什麼孩子都會聽。這其實是兒童心理上的傾向性所致。因為兒童從入學時起,就接受過爸爸、媽媽“要聽老師的話”等教育,有的還感受過社會上尊師傳統的影響,加上入學後親身體驗到老師會唱歌跳舞,還會講故事,自然就對老師十分崇拜,這已逐步形成了一種心理定勢,聽老師的話,當然就是天經地義的了。在他們心目中,家長的地位往往已處於次要地位,家長的話也就成了次要,可聽可不聽了。由於這是一個普遍現象,所以家長也不用過於擔心。反而可以利用老師這個角色給孩子施壓,告訴孩子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你不好好學習老師懲罰的是你。透過這種方式加以引導,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當然也可以輔以物質獎勵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4 # 愛問天
用物質獎勵來鼓勵孩子學習是可行的。
但是用什麼方法,方式上面有講究的。
比如,你考試得到好成績,給你獎勵,和只要你努力多長時間,給你獎勵。
一個是看結果,一個是看過程。肯定是過程這種獎勵更有效果。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努力做事就有回報。
平時我們鼓勵孩子的話語是也有不同,“你真聰明”和“你真努力”,哪一種更有效?
如果表揚孩子先天的能力,比如聰明之類,反而會使孩子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導致成績下降。
表揚時不要說“你只要做了肯定就會成功”,而要說“今天又學習了1小時呢”“這月一次也沒有遲到或一次也沒缺課呢,真棒”之類,這樣透過列舉孩子具體達成的目標來表揚是非常重要的。透過這種方式,可以誘導孩子更加努力,迎接更加艱難的挑戰。
結果和過程都重要,但我們更要讓孩子知道,努力了就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讓小孩後面能夠更好的,自覺的去學習,快樂學習,而不是一種壓力。
-
5 # 嚴寬並濟
我不贊成用物質來誘導孩子學習,向孩子承諾如果你考好成績,我就給你買什麼好東西,這種做法不可取。
一、努力學習是孩子的一種責任
必須讓孩子從小養成認真做事的習慣,學習更要如此。不管孩子的成績如何,態度必須要端正,只要盡上自己的努力,無論成績如何,都應該尊重孩子,成績好,說明孩子智商高。成績不好,那就是能力問題,絕對不要嫌棄自己的孩子,如果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信心,那麼孩子自己更會自暴自棄。如果孩子什麼事都馬馬虎虎、粗心大意,這種壞習慣必須儘快的糾正,不要認為孩子小不當回事,等到長大了再想改,那就改不了了。
二、重視孩子意志品質的培養
體育最能鍛鍊孩子的意志,不論男孩還是女孩,在體育方面都應該有自己的一技之長,透過每天的鍛鍊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的恆心和毅力,透過比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心理素質。我的女兒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參加乒乓球比賽,到現在大學二年級,經歷過無數次的比賽,只要有機會就參加,每一次比賽對自己都是一次磨練,無論是成功開始失敗,都有很大的收穫。
三、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
父母的以身示範特別重要,自己做不到單純要求孩子做到,這是不合理的。比如:父母總是看電視,無法要求孩子不看電視,父母總是玩手機,孩子也會跟著學。父母吃飯、作息沒有規律,孩子也會熬夜或睡懶覺。父母邋里邋遢,孩子也不會乾淨。什麼樣的家庭造就什麼樣的孩子,生活環境對他的習慣影響最大。
四、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讓孩子學會交流溝通。
有的家長高高在上,對孩子指手畫腳,但實際上,對孩子的心理根本摸不透。孩子和你沒有共同語言,所以也不想和你交流。如果你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她就會把你當做朋友。女兒所學的所有專案,基本上我都是當陪練,從她7週歲開始,我就教她打乒乓球,到現在,我還是她的老對手。女兒學魔方的時候,我也跟著學會了,我們之間就可以探討一些轉魔方的技巧,透過這種方式就加強了和孩子的交流和溝通。交流多了孩子就會拿你當朋友,其他事情也會和你商量。所以作為家長,不要總是發號施令,那會讓孩子失去思考和選擇的能力,優柔寡斷,不知所措。
學習是一種綜合能力和素質,沒有良好的意志品質作為基礎,學習也不會成功。
-
6 # 遠山的呼喚
用物質獎勵來鼓勵誘導孩子學習,已經是常態。常見的是學校召開表彰會,對成績優秀的學生髮獎狀並配以筆記本鋼筆等文具給以獎勵。這一方面鼓勵優秀生更進一步,另一方面給大家作出榜樣,誘導大家共同努力學習。許多家長們也是如此,看到孩子成績提髙,除了誇獎則給孩子以獎勵,給錢給物,過年過節發紅包,有的並許以假期旅遊等,用以獎賞孩子。
總的來說獎勵措施可以促進孩子的學習,但並非是萬能。這是因為物質獎勵屬於外因,只有透過人腦即學習的內因才能起作用。學習的內因有兩種,一種是學習的潛意識,另一種是學習的明確動力。人一生下來,除了哭、吃奶的本能,就開始了後天的學習,學習生存本領。到了上幼兒園上小學,自然形成了學習的潛意識,即人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才能有本領,故人人都應上學學習。所以學習是人的天性,到學校學文化這是約定俗成的自然狀態,故人必為之。這樣的學習潛意識人人都有,隨著年令的增長,學習目的進一步明朗,即學習是為了成家立業服務社會建立美好生活等,這樣學習動力才能強勁持久。在學習潛意識和學習動力的雙重作用下,才能克服困難勇往直前。
所以物質獎勵對優秀生來說可進一步強化學習動力,使之好上加好。但對於後進生來說應該貫以學習動力的激發教育,單純的靠獎勵,只能起暫時的作用,一味地搞獎勵,恐怕會事與願違。君不見許多窮苦人家的孩子反而有出息,這就是因為這些孩子學習動力實足而然。
所以用獎勵來鼓勵誘導孩子學習,應因人而異適可而止,配以全方位引導才好起到鼓勵誘導之功效。
-
7 # 吉老師
我認為用物質來誘導孩子學習是不可行的。
用物質來誘導孩子學習,負面作用很多。
一、用物質獎勵來鼓勵誘導孩子學習,讓家長變得很被動。
我過去有一個學生,他的家長就常用金錢和物質來刺激他,比如孩子在寫完作業之後多練一張字,給一元錢,多寫一張卷子,給5元錢。開始孩子覺得有趣又好玩兒,而且為了得到更多的錢,孩子願意寫卷子,願意多練字,可是一段時間以後,家長再用這一招,激勵孩子去練字和寫卷子的時候,孩子不願意幹了,並且說我不想要錢了,我的錢還沒花完呢。
這樣的物質刺激並沒有喚起孩子的自主性,反而讓孩子很隨意,我高興寫就寫,不高興我就不寫,家長很被動。
二、用物質獎勵來鼓勵誘導孩子的學習,讓孩子變得功利。
如果孩子們一點點的學習活動都被附加物質的獎勵,比如,做完一張卷子可以獎勵一個糖果,寫一張字可以獎勵一個麵包。測試達到90分,可以獎勵一個玩具。
這在他的頭腦中會把目標和物質聯絡連線起來,孩子想到,只要我努力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孩子的快樂也是建立在物質上的,他的成就感自我價值感也是建立在物質上面的,而忽略了對學習本身的感情,讓孩子一步一步把目標和物質連線起來,變得越來越功利。
三、用物質獎勵來鼓勵誘導孩子的學習,讓孩子變得貪婪。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在一個小村子裡,有幾個孩子特別喜歡到一個獨居老人門前扔石頭玩兒,影響了老人的休息。老人就把這幾個孩子叫到一塊兒,告訴孩子們,如果他們明天還到在這個時間,向門前扔石頭,他們將得到報酬,每人一元錢,孩子們很樂意,連線連幾天都到老人門前扔石頭並領取報酬,幾天以後老人又對孩子們說他經濟困難,不能再支付一元的報酬了,只能支付五角的報酬,孩子們有些不開心,又過了幾天,老人對孩子們說,只能給孩子們一角的報酬了,這時候孩子們徹底不樂意了,埋怨說一角錢誰還願意幹這樣的苦差事兒,孩子們再也不來這裡扔石頭了。這是心理學當中的過度效應,當家長用物質刺激學習動機的時候,只能增大孩子們的胃口,讓孩子們變得貪婪,一旦獎勵機制低於上次的物質刺激,孩子們學習動機就會下降,甚至消失。
我的建議:精神上的激勵,重於物質上的激勵。
不過度關注孩子的結果,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努力過程。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如孩子在玩投球遊戲的時候,孩子已經很努力的投了,但是很可惜,投了10次只投中了一下。如果家長這個時候關注孩子的結果,嘲笑孩子投了這麼糟糕的一個成績,那麼孩子內心的體驗肯定是非常沮喪的。
即使家長以物質獎勵作為誘餌讓孩子再次努力,也沒有孩子主動產生的內驅力強大。孩子的內驅力從哪裡來?就從他的自我價值中來,而家長過分關注結果,忽視了孩子的努力,讓孩子喪失了繼續努力的動力。
多關注孩子努力的精神態度,少指責孩子的行為方法。
要想讓孩子持續擁有積極主動性的努力,應該關注孩子精神層面上的鼓勵,弱化物質方面的鼓勵。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當他做一件事獲得成功的時候,其實他的精神層面已經獲得了回報。比如,孩子考試取得了好的成績,好成績本身就是對他的一個重大的精神獎勵,是對他付出努力的最好的回報。
當孩子做了好事的時候,周圍人讚許的目光,孩子們羨慕的眼神,父母讚賞的態度,都令孩子產生極強的自我價值感和心靈的愉悅感,而這一些都會化成今後他繼續努力的內驅力。
總之:用物質獎勵,來鼓勵誘導孩子的學習,易造成孩子對學習目標的價值觀扭曲。它不是持續有效地讓孩子產生內驅力的有效手段。家長應該把獎勵的重點轉移到精神激勵方面,這樣更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覺主動性。
-
8 # 侯力然
今天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物質獎勵來鼓勵孩子學習可行嗎?這也是現今很多人正在使用的方法。對此我的想法有些不同,首先要看你是什麼角色,如果你是老師,我認為可以適當的進行物質獎勵以帶動孩子的積極性。我曾聽說過的一位很好的數學老師就對她的學生實行積分制:上課積極回答問題有一定積分,作業認真完成又有一定積分,可以認真聽講又有一定的積分,當然相反的表現也會被扣積分,一學期下來有攢夠足夠的積分就可以吃到老師請的一頓麥當勞套餐。我十分佩服這位老師,她一接手班級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她對積分的把控也十分嚴格。可見物質獎勵被她運用的很成功。也讓學生們更立體的感受到學習的好處。
可是如果你是家長,我並不建議用太多的物質獎勵甚至並不建議用物質獎勵。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它主要應該是愛的教育,如果涉及了太多的物質獎勵,孩子難免會變得功利。如果是鼓勵孩子學習也應該從培養興趣開始,那麼興趣培養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呢?我的答案是:從胎教開始。毫不誇張!一個準媽媽從孕期四個月開始跟孩子對話,除了有愛的對話,還可以有的就是國學與音樂的教育。一個在孃胎裡就聽媽媽讀國學的孩子,在出生後,國學對他會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這裡只是拿國學舉個例子,當然也可以是好故事好詩。但我覺得國學是見效最明顯的。而且國學的引導也對語文興趣奠定基礎。等孩子出生後到了幼兒期,興趣的培養就是對萬物的好奇心的培養,在一點一滴的陪伴時,和孩子一起觀察身邊事物的細節,對孩子提出問題,使孩子產生濃厚興趣,鼓勵孩子在書本中找到答案,如果是幼兒就可以帶他到書店告訴他,這本書裡有答案,爸爸媽媽現在可以幫你讀這本書,但如果爸爸媽媽去工作的時候,你就要自己學會看懂這些書才能知道答案。所以你得學會認字,這個就是語文了。諸如此類。更多時候孩子是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作為家長應該明確指出學習在生活中息息相關的地方,但不建議只是說數學不好買東西都不會找錢之類的話,要提高孩子的精神要求,比如我們修路建橋就要用到數學,如果不能準確測量計算,那少一塊磚就能毀掉一座橋。家長有這樣的引導,孩子其實是不需要用物質獎勵的。他的興趣就自然會帶領他走入學習的殿堂。
-
9 # 大語文世界
給你一個美好的願景,你就可以勇往直前!
學習是一件辛苦的事,適當的物質獎勵確實是很好的學習動力。不過,我還有話要說。
我有一朋友,家裡很有錢。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如你所說,以物質作為重要的手段。
於是,把成績換算成價格。凡事以金錢計量。也確實在很長一段時間效果非常的明顯。但是好景不長,由於課程的越來越難,孩子逐漸跟不上課程,但是又不敢在家長面前暴露出來,害怕一旦成績下跌,零花錢就會直線減少。於是他打起了歪主意。
每次考試開始抄襲,有時自己拿紙條抄,有時找同學抄。一直持續了很長時間。在這種惡性迴圈中逐漸失去了自我。直到一年後的某一次考試。東窗事發,父母很快知道了這件事,氣的把孩子使勁的打了一頓。
孩子因為很長時間都在溫室中成長,沒有經歷過什麼挫折。而這一打,他實在受不了。在傍做了晚時分,悄悄的離家出走了。讓家長一頓好找。從此以後,家長再也不敢這樣做了。
透過這個故事,我想可以這樣說:
1、用物質獎勵、誘導孩子學習在很多時候是有效的,但是,我們在使用這一方法時要注意分寸。否則,有可能讓孩子對對物質獎勵充滿依賴。2、適時的物質獎勵應該有限定,不能越多越好。3、有獎必有罰,不能只講不罰。4、要重視孩子現有的狀態,適時保持家校聯絡。5、要與孩子保持交流,培養親子關係,讓孩子願意與家長交流。孩子,永遠是孩子,他們的心智在很多時候還是不健全的,作為家長,應該真正起到監護的作用,要用愛架起父母與孩子的橋樑。讓孩子認識到家是自己的溫暖的家。
-
10 # 慎靜尚寬
不建議用物質獎勵來鼓勵孩子學習!
給大家說一個故事:
有一群孩子經常到一個老大爺家門口去打鬧玩,動靜很大,影響到了老大爺休息,而老大爺並沒有責罵這些孩子,而是告訴這些孩子們,每天過來每人可以領取一個一元錢的棒棒糖!孩子們聽了特別高興,每天過來玩,還能得到棒棒糖!前三天老大爺如實履行了自己的承諾,到了第四天老大爺說,我沒錢了,每天只能給你們每人一個一毛錢的棒棒糖,孩子們聽了不樂意了,說到我們每天來玩,作業都沒寫,你還說話不算話,以後我們再也不來玩了!
老大爺透過物質獎勵成功把孩子由快樂的玩成功轉化到為為棒棒糖玩,從而獲得了清淨!這就是德西效應!
那我們有些家長經常會對孩子說,只要你這次可以考前十名我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之類的話!成功把孩子從對學習的興趣轉化為對物質的追求!當變成交易的時候,自然就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
還有,如果經常使用物質獎勵還刺激孩子學習,慢慢的孩子也會學會和我們講條件!個人認為,對於學習還是要關注孩子的進步,及時肯定,而且要肯定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認識到只有透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成功!希望可以幫到你
回覆列表
不要用物質獎勵"激勵"孩子學習
有一位媽媽就給孩子定了這樣的規矩:只要孩子每天都能把作業寫完並保證寫對,就會給他相應的獎勵,一科作業10元錢。起初孩子感覺很開心,只要寫完作業就有錢可拿,這是一個很大的誘惑。所以孩子每天都認真地做作業,然後就把寫完的作業本擺在媽媽面前,等著媽媽給“結賬”。很快,孩子口袋中的錢就多了起來,基本花不完,問題也隨之而來。媽媽發現孩子不那麼認真寫作業了,甚至回家後都懶得開啟書包。媽媽問:“怎麼不寫作業呢?難道你不要獎勵了嗎?”孩子無所謂地說:“我的錢還沒花完,我不想寫作業,太麻煩了。等我要花錢的時候再寫!”金錢的獎勵,徹底扭曲了孩子對學習的態度。
不論是金錢還是物質的獎勵,都會讓孩子誤認為學習是可以被當作交換的資本,這樣會養成孩子錯誤的物質需求觀念,還會增加他不該有的物質慾望。那麼正確的方式是怎樣的呢?
第一,從一開始就不要將作業與獎勵掛鉤。總是有家長認為在孩子學習上是需要給一些獎勵的,一來是鼓勵孩子繼續努力,二來也可以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學習是非常關心的。其實這樣的想法很沒有必要,如果家長總想著孩子學習好就給他獎勵,那麼孩子就會誤以為學習這件事之間是可以進行等價交換的,也就是說,給的獎勵多,孩子才會好好學習,否則也許就會拒絕學習。因此,從一開始就不要讓孩子認為學習是可以和獎勵掛鉤的,而是要透過提醒、引導和鼓勵,完成他作為學生的本分。
第二,一定不要用金錢作獎勵。孩子處於年幼階段時,需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錢是怎麼來的、該怎麼花、該怎麼省等原則家長都應該透過正確的教育渠道教給孩子。一定不可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用金錢作為孩子做事的獎勵,尤其是不能與學習相聯絡。否則,孩子可能會認為,學習也是可以用金錢來買的,這顯然是錯誤的認知。所以,家長要管好自己手裡的錢,別隨便就拿出來當獎勵,而是要讓錢在更合理的地方發揮作用與價值,同時也能讓孩子意識到金錢真正的作用。
第三,當孩子取得了一些成績的時候,可以一起慶祝孩子的進步。金錢和物質的獎勵是家長要避免的,但當孩子取得了一些進步和成績的時候,家長可以送給孩子一些有意義的東西,當作對孩子取得成績的慶祝。比如,孩子的作業進步很大,總是得到老師的表揚,那就可以送給孩子一本期待已久的書,家長還可以在書的扉頁上寫幾句鼓勵孩子的話;如果孩子期末考試成績很好、比以前進步很大,那就可以全家一起來一次放鬆旅行等。但這樣的獎勵也不要多,最好不要提前告訴孩子,可以給他一個驚喜,既讓孩子感受到快樂,同時也能帶給孩子繼續前進的動力。
不要用物質獎勵“激勵”孩子學習。家長要引導孩子從學習本身找到快樂和獲得感,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而不是靠物質和金錢來刺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