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搶先精彩預告潤公子
-
2 # 笑談趣史五千年
項梁叔侄橫掃秦軍威懾各國諸侯,秦國滅亡後天下已無人是項羽的對手,這時看似稱帝條件成熟,如果稱帝無人敢反對,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項羽稱帝的條件真的成熟了?我們來分析一下項羽自封為霸王,分封天下,而不直接稱帝。
值得注意的是項羽沒有采取秦始皇的郡縣制,而是分封天下,這一點就足以說明問題。
項羽為什麼要分封而不採取郡縣制?因為當時六國諸侯尚在,各諸侯藉著天下大亂之際紛紛復國,各國權利尚在,威望尚在。雖然項羽在各諸侯中威望最高,乃天下共主,號令天下。但各諸侯都是同床異夢,各懷鬼胎。如果項羽不分封,恐怕人心不服爭紛又起。所以在當時條件下項羽分封是有一定道理的。
至於項羽不稱帝,我們前面也說了,各國諸侯的存在是很大的原因。第一當時項羽的人氣並沒有眾望所歸,稱帝人心不服。秦始皇得以稱帝是因為他橫掃六國,而到了項羽的時候六國諸侯死灰復燃,全國尚未統一,如何稱帝?項羽一旦稱帝,就等於把自己放在火爐上烤,因為德不配位,沒人服你,大家都不聽你制約和命令,隨時有可能反你。很多人談到項羽不稱帝都認為是項羽缺乏遠大的政治眼光,這樣的理解是片面的。我們別忘了後來的袁術,在一片反對聲中稱帝,結果成了眾矢之的,各路諸侯都把他當作討伐的物件。這也是曹操致死不稱帝的主要原因。劉備雖然稱帝了,但他也不過是趁自己老了過了一把皇帝癮,天下尚未統一,即使稱帝,天下也不穩。
第二,當時騎在項羽頭上的還有一個楚懷王,楚懷王是義軍首領,如果要稱帝也輪不到項羽,應該是楚懷王稱帝。所以楚懷王就成了項羽稱帝的最大絆腳石,這就是項羽為什麼要派人除掉楚懷王的主要原因。
所以項羽只能效仿周天子當天下共主,至於稱帝各方面條件還不成熟。
-
3 # 講理
項羽到死都沒有稱帝,要說之前楚懷王還在他不方便稱帝,那麼楚懷王死了之後,他還是沒有稱帝,這就有意思了。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兩個原因。
第一是項羽個人的思想覺悟問題
秦朝統一短短几十年,然後各地紛紛起來反對他,秦始皇的大一統思想並沒有被這些人所接受,項羽作為一個大老粗,哪能接受到這麼多的先進思想呢?比如說之前封十八路諸侯共同攻擊秦朝的時候,封的魏王是魏豹,也就是之前魏國的貴族。也就是說,項羽能當時並不是想著要去統一全國兒,是想要恢復秦朝統一之前的情況,楚國是楚國,魏國是魏國,然後楚國作為一個霸主存在,其他國家向楚國納貢。
第二實力不濟則名不正言不順
項就算是項羽自己沒這個覺悟,他的軍師沒有這個覺悟嗎?這肯定不至於,要不然也不能輔助項羽這麼多年。這隻能說是項羽的實力還不能統一全國,但是如果項羽稱帝的話,其他諸侯怎麼會同意呢?會不會聯合起來反對他,這也不好說。有人說那劉邦怎麼稱帝了?因為劉邦稱帝的時候,第一他最大的對手已經沒有了,第二其他路諸侯也沒有了,只剩劉邦自己。自然自己是想幹嘛就幹嘛。
-
4 # 南宮雁門
皇帝不止是個稱呼更是天下的唯一尊貴之人,掌控天下的人,可以為所欲為的人等權利的縮寫。
皇帝這個詞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為了彰顯自己取得了非凡得勝利便與眾大臣進行商議,最後確定了這個詞!在秦始皇之前只有天子和大王這種稱呼!雖然之前秦王和齊王也曾短暫的紫稱為了東帝和西帝,但是跟始皇帝這個皇帝不是一種概念!
秦始皇滅了楚國,殺了項羽的祖父項燕,項羽當然恨秦始皇了!也恨秦始皇的一切!包括他的這個皇帝的稱呼!再加上秦朝統一天下不久,皇帝這個詞沒有使用太長時間!在大家的內心中形象還不深!大家認可的還是天子和分封制!所以項羽就沒有使用皇帝這一詞彙,使用了之前的分封制!把天下分給了諸侯!為了凸現自己的與眾不同,也因為項羽是個軍人,沒多少文化,對這些東西不太懂!就封了自己為西楚霸王!
後來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大漢!劉邦比項羽更有遠見!為了凸現自己的尊貴和與眾不同也就用了皇帝這個稱呼!後世一直延續,直到清朝滅亡!
所以後人在大權在握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想到了當皇帝,而不是當什麼西楚霸王!就是因為一代一代人使用皇帝這個詞來表示至高無上的意思!皇帝已經深入了人心!如果項羽在這之後幾百年才有了當年的實力,他也會稱自己為皇帝,而不是什麼西楚霸王了!
-
5 # 歷史笑春風
項羽不稱帝的原因,主要是他沒有資格稱帝。這要從秦末農民起義說起。陳勝起義後,不聽從那些戰國貴族的蠱惑,毅然稱王。他派出去的將領雖然紛紛稱王,但還是承認是他的下屬。到了陳勝敗亡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當時的起義軍陷入混亂狀態。
這時,范增找到項羽的叔叔項梁, 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在《史記項羽本紀》裡是這樣記載的: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陳嬰為楚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臺。項梁自號為武信君。項梁接受了范增的建議,立了楚懷王,自己和劉邦、項羽都是楚懷王的部下。後來項梁戰死,楚懷王派劉邦、宋義伐秦。約好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先入,而項羽殺宋義救趙,鉅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雖然耽擱了時間,但是實力壯大了許多,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勢力。
項羽沒有政治頭腦,他在勝利後又做了許多錯事。尤其是在封王這件事上。《史記》裡是這樣記載的:
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項羽以自己的實力為依仗,不顧禮儀,強行分封諸侯。但是他是楚懷王的部下,為了名正言順,他只得尊楚懷王為義帝。既然有了義帝,項羽怎麼可能再稱帝?所以說他是根本沒有資格才沒有稱帝。
項羽分封諸侯,分散了自己的力量,由於不公,造成了天下的戰亂。實在是最愚蠢的一件事。自己又佔據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為王,最後滅亡,不亦宜乎。
-
6 # 山顛一壺清酒r
第一.項羽呢,是楚國貴族的後裔,作為一個有貴族有血統的人,他的思想一直停留在周朝的那種秩序中。他認為秦始皇的做法並不是統一天下而是通並諸侯國。他所做的,就是推翻秦朝,回覆自己的國土。而這種思想是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這也是他個人認識的原因)第二.當時對血脈是十分重視的,陳勝吳廣用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引起了那麼多人的共鳴,且之後原先更路諸侯的後人也紛紛宣稱復國。
第三.項羽是借打著楚王的名號來滅秦,他的把名號也是透過楚懷王熊心來冊封的。項羽當時不敢稱帝,因為當時有十八路諸侯,掌握著土地,兵權等,他只要一稱帝,其他諸侯會聯合起來打他,他還不具備稱帝的條件。
第四.項羽自身的性格問題。他存在婦人之仁,這對於一個領袖並不是什麼好事,他對於那些諸侯心軟就等於給自己日後增添麻煩。鴻門宴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生於亂世,他不具備果斷的性格和必要的手段不適合在這裡生存。
第五.之後,在項羽稱霸王之後是有過稱帝的念頭的因為他在和劉邦交戰多次多年之後,他也在慢慢的削弱和攻打新六國軍隊,這是在為稱帝打下基礎,而之後等他吧其他六國軍隊滅的差不多時,他已經被韓信十面埋伏自刎了也就沒機會了!
-
7 # 若水陽明
這個時期定格在秦朝滅亡之前最後一場大戰鉅鹿之戰,項羽殺掉楚軍統帥宋義,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最終擊敗秦朝最後的40萬大軍,秦國再無翻身可能。
項羽擁兵40萬為什麼不稱帝?他估計也想過,但是發現這個實現起來太困難了,才跑去做了個西楚霸王。
項羽不敢稱帝,是有原因的。雖然項羽號稱40萬大軍,實際上都不是自己的兵馬。因為當時的歷史環境是再次重現眾多諸侯國割據的狀態。這些人是湊起來的,他們在一起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推翻秦朝,你讓他們幹別的,那得考慮考慮再說。
秦朝從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出現了數不清的大小勢力舉起了義旗,你起義得找個信服的口號讓大家擁護你啊,所有人都很一致的選擇恢復自己的諸侯國。
秦國滅六國後到秦國滅亡,一共才14年的時間,各諸侯國原有的勢力並沒有完全臣服於這個帝國。趁著起義,一下子出來了幾十個諸侯國,比戰國時還要多。總的來說,大家從一開始就不是一條心,只是因為秦朝太強大,逼著大家趕緊聯合起來,成立了一個盟軍。後來項羽大敗秦軍後,做了盟主。等秦朝一滅亡,大家又會打起自己的小算盤,他們怎麼可能看著你統一天下。
項羽自身的實力很強,但是在當時兵馬並不多。完全依附於自己的也就幾萬人。能打勝仗完全是這隻軍隊勇猛善戰,出其不意。但是靠這點人控制天下,有點痴人說夢了。
說會鴻門宴這裡,說實話劉邦的確是個投機取巧的人,因為有“先入關中者為王”的協議,項羽帶著大家玩命打仗的時候,劉邦偷偷地繞道,並且騙開了咸陽城的大門。反正又沒說非得打進來,能進來不就得了。
劉邦進咸陽後,自己的軍隊和降兵加起來也就10萬人,項羽不樂意要進入咸陽,打是打不過的,那就只好調解了。大家一起擺了一場鴻門宴,劉邦讓出咸陽。其實大家都是來看熱鬧的,劉邦的做法讓大家都很憤怒,可是並沒有違背協議,只好讓項羽挑頭把他趕走,最好消滅它,最後分地盤還能少一個人。
本來項羽應該是想先站穩腳跟,然後發展自己,逐個擊破,就是沒想到劉邦做得比自己還快。進入咸陽後,大家都開始封王,項羽封自己西楚霸王,弄了最富庶的一塊地盤。劉邦被丟進了當年秦國的老地盤,從這看來,項羽並沒有認識到秦國崛起的重要優勢,就是誰都打不進去。
後期,劉邦項羽楚漢爭霸,這些諸侯國的面目都暴露出來,一會投靠漢王,一會投靠楚王,最終項羽在垓下被劉邦聯合周邊諸侯國圍起來,兵敗自刎
開始不稱帝是無奈之舉,實力不夠。後面實力充足了,又碰到劉邦出來搶地盤。離帝位越來越遠。
。
-
8 # 小南史
項羽為什麼要封分諸侯,而不是繼續秦朝的路數,走中央集權這一套自己稱帝,是因為侷限性,不管是大時代的侷限,還是項羽本身的認知,也可能是和項羽的初衷不符。
項羽自稱西楚霸王,稱王不稱皇,我覺得應該是以下幾點:
第一、秦始皇嬴政的帝國雖然統一了天下,但只有短短的十五年就分崩離析,這個事情導致中央集權制度的好處在當時沒有得到廣泛的認知,因為秦帝國短暫,然而以封分為手段的周朝就歷經了800年,孰好孰壞一目瞭然。
第二、項羽是驕傲的,他看到秦始皇出行,說出“彼可取而代之”話語,項羽雖然是軍事上的巨人,政治上卻沒有軍事上的優秀,特別是眼看著不可一世的秦帝國在眼前崩塌,他怎麼會選擇和秦始皇一樣的道路。
第三、項羽想要的是光宗耀祖,“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就足可見項羽的並沒有想到要當皇帝,從而放棄關中,退回彭城。
其實,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秦帝國實在是太短暫了,關於帝制和分封制,誰能想到帝制以後會如此輝煌,分封制的輝煌是有目共睹的,但帝制前面只有一個短暫的秦帝國。
所以說:我們後人不應該嘲笑前人,用現在的眼觀去評判以前的人是不適合的,畢竟摸著石頭過河需要莫大的勇氣,我相信有很多摸著石頭過河的人被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他們只是沒有成功。
-
9 # 講古場
想弄清楚項羽稱霸不稱帝的原因,我們需要去分析一下項羽的三觀和當時社會的主流意識,這需要先從社會大背景開始說起。
一、秦國的政策,項羽必須反對戰國中後期,秦國一家獨大。有識之士都看得很清楚,江山一統乃是天下大勢,而最有可能一統河山的國家就是秦國。可是,六國的王公貴族可不這麼看。他們共同的敵人就是秦國,最後,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六國王公貴族的後裔自然對秦懷有深仇大恨,他們認為暴秦無道,滅亡他國,倒行逆施。所以,在這些人的觀念裡,秦國建立的制度一定是錯誤的,因此帝制、郡縣制就都是最荒謬、最錯誤的制度。而秦國推翻的封建制自然就是這些人日思夜想,立志要恢復的理想制度。
項羽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後人,世代為將,楚國貴族出身。況且,楚國和秦國的仇恨極深,秦國拿楚懷王當猴耍,使得懷王客死秦地。因此,“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復仇信念深入楚國貴族之心。項羽也不例外,因此,項羽必然會堅決反對由秦始皇創立的帝制。
二、從春秋時期開始,霸業乃是諸侯事業的頂峰在秦統一天下之前,國際秩序是這樣的。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儘管此時的周王室名存實亡,但仍然是名義上諸侯的天子。因此,各個諸侯國的最高榮譽就是霸主,也就是成為諸侯之長。項羽反對秦始皇的帝制,那就得恢復封建制,而此時名義上,項羽還有一個領導,就是當初項梁立的楚懷王(上文提到的楚懷王的孫子,也叫楚懷王),名叫熊心。
既然項羽有領導,那麼按照分封制,他就是一方諸侯。而諸侯的最高榮譽就是霸主,因此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其他諸侯國最多的也就封三個郡。而西楚國擁有九個郡,所以項羽的西楚國的實力明顯強於其他諸侯國的。因此,無論是從名義上、地盤上還是實力上,這西楚霸王都不小。
三、霸業並不是項羽的終點項羽分封諸侯之後,給楚懷王改了個稱呼,叫做義帝。首先,項羽採納分封制,卻讓楚懷王稱帝,可見此時項羽已經起了殺心,因此給懷王一個不符合制度的稱呼。其次,雖然稱懷王為帝,卻不是真正的皇帝,而是義帝。什麼叫義帝,對比一下。義父,就是說不是父親,稱你為父親。那麼義帝就是說,你不是皇帝,稱你為皇帝而已。既然義帝既不符合分封制度,也不是真正的皇帝,那還留著幹什麼?於是項羽派人殺死了義帝。
此時的形式如何?這個天下已經恢復了秦始皇滅六國之前的秩序,可是隻有諸侯,沒有天子。那麼誰應該當天子呢?自然是最有實力、最有功勞的項羽了。我想,這就是項羽為自己設計的政治路線。先稱霸,後殺義帝,繼而成為天子,做天下共主,開創周武王那樣的豐功偉績。不然,項羽是沒有理由殺義帝的。只可惜,項羽設計的這個計劃還沒有完成,就有很多人因為對項羽分封的不滿而起兵叛楚。此時的項羽只好四處評判,自作天子的計劃也就不得已而被永久擱置了。之後,項羽就再沒機會去實施這一計劃了。
-
10 # 古樓殘卷
古樓藏書,殘卷論史!大家好!
項羽之所以不稱帝,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代表了舊貴族復辟勢力,他的骨子裡就是貴族血統,而舊貴族嚮往的是舊式的分封制!
項羽起兵滅秦,說白了並不是為了百姓,而是為了恢復楚國的社稷,恢復舊貴族的統治!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使得諸侯不復存在,天下施行郡縣制,這是開天闢地的創舉。但是在六國舊貴族的眼裡,秦滅了六國的社稷,是暴政!
因此,項羽起兵並不是打著替天行道之類的忽悠老百姓的旗號,項羽自始至終都是滅秦報仇!
當定陶之戰章邯殺項梁之後,項羽的目標更明確,找秦軍決戰,滅秦復仇!
楚懷王關中之約的時候,項羽不去爭關中王,而是要與秦軍主力決戰,可見一斑!
當鉅鹿之戰埋葬了秦帝國之後,項羽依然與秦軍糾纏,結果給劉邦集團爭取了時間!劉邦集團先入關中,結果項羽在政治上處於被動的地位!
然而這並不影響眾諸侯對項羽的恐懼。項羽分封諸侯,自封西楚霸王,滿足了歷代楚王爭霸中原的夢想!儼然成為了諸侯霸主,像一個家庭裡的兄長一樣!
項羽滅秦報仇的夢想實現了,同時也實現了歷代楚國爭霸中原的夢想,此時就該衣錦還鄉了,不是嗎?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多麼幼稚的項羽?實際上這是春秋戰國所有諸侯的夢想,作為舊貴族的項羽,有此追求,我們能嘲笑他嗎?
完全意淫了一把的項羽,卻不知道,他的分封埋下了太大的隱患,天下只是短暫的和平,各自迴歸封地,天下重回戰亂!
此時的老百姓才深刻的認識到,統一是多麼的珍貴,和平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啊!
與始皇帝時期百姓的想法相比,此時的百姓們對於統一的認識,已經清醒了很多!他們渴望和平,他們終於認識到分封制才是戰亂的罪魁禍首,統一天下止兵戈,才是大家追求的!
因此,僅僅爭霸已經不符合時代的潮流,必須走統一的帝制,才是治亂的根本!因此,項羽最終還是敗了,敗的很悲情!
總結:個人認為,項羽起兵的目的就是簡單的復仇,推翻舊貴族眼中所謂的暴政,重回分封制的天下,並且成為中原霸主,滿足歷代楚王爭霸中原的夢想,同時這也是分封制時代,作為諸侯的共同夢想以及榮耀!而在眾諸侯的眼中,統一天下的帝制就是暴政,只有分封制,大家共同管理天下,才是王道政治,才是國家最理想的狀態!
回覆列表
第一,項羽對秦始皇的帝制並沒有充分的認識,也不認可。項羽是楚國貴族項燕的孫子,在他的思維裡,並不認可秦始皇實現了統一,而只是認為秦始皇吞併了六國,屬於侵略。所以他呼應陳勝,舉起反秦大旗,最終滅掉秦國以後,他心裡的圖景就是復國。恢復以前的諸侯國。當然了,也不能完全是以前諸侯國的樣子,楚國的地位應該是在六國之上的,大約相當於“春秋五霸”中霸主的地位。所以他的國號中有個“霸”字。另外,這個楚國和以前的楚國還有不同的,就是這是他項羽恢復的。他項羽的故鄉彭城在楚國的西邊。而項羽光耀故里的情結是很重的,所以,他國名又有“西楚”兩字。最後,他的國家就叫做“西楚國”,他本人就叫做“西楚霸王”。
第二,項羽稱王非常匆忙,就算是他想稱帝,當時也不具備稱帝的條件。稱帝需要什麼條件呢?比照秦始皇稱帝,那需要把所有的諸侯王都給滅了,也就是說,至少讓所有的人都不再擁有軍隊,也不再擁有土地,都成為平民百姓的時候,才能稱帝。可是,當時的情況,只是他帶著諸侯把秦國給滅了,軍隊都還在這些諸侯王手裡,土地人口也在這些諸侯王手裡。所以,根本就不具備稱帝的條件。有人可能會問,既然項羽不具備稱帝的條件,為什麼他要匆忙稱王呢?
一是項羽急於想衣錦還鄉。項羽攻下咸陽後,有人勸他別燒阿旁宮,在咸陽稱帝。可是他卻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一定要燒。結果勸他的人嘲笑他“沒文化真可怕”,他就把人家給殺了,最後把都城定在他的故鄉彭城。由此可見,他稱王的心思有多麼迫切。
二是項羽根本就沒把那些諸侯王放在眼裡。在他看來,就算那些諸侯王想造反,但他要滅掉那些諸侯王,只不過是分分鐘的事情。因此,先稱王,過一把當王的癮,然後再慢慢擺平那些諸侯。這大約也是一種考慮。
第三.項羽自身的性格決定了他只能稱王。厚黑學鼻祖李宗吾曾評價項羽身上是“婦人之仁”。這也就是說,項羽是不忍心殺掉那些諸侯王的。這一點是和劉邦不一樣的。劉邦為了最高權力,“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所以劉邦當了皇帝以後,會殺功臣。他這樣做,既有他性格的原因,也是因為他在效仿秦始皇。項羽不認可秦始皇,再加上他性格的這種“婦人之仁”,所以不會做出殺功臣的事。比如章邯等三個秦將投降他以後,按照一般的做法,這樣的人,為了防止造反,一般都不會重用,甚至還會殺掉。可是他不但沒殺,還封他們為王,而且還把他們放在最重要的崗位上(放在三秦之地防備他最不放心的劉邦)。再比如鴻門宴,范增如此反覆地提醒他殺掉劉邦,可他就是不殺。可以說,他的心實在是不忍。當然了,也是因為他打起來很厲害,根本就沒把這些人放在眼裡。
有人可能不同意,說,你說項羽有“仁”心,為什麼卻幹出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人的事呢。其實,作為楚國貴族後人的項羽,根本就沒把降卒當人看待,在他眼裡,他們只是一些奴隸。這是其一。其二,他這樣做,只是這些人違逆了他。違逆了他,就會被殺;而順服他,就留下,甚至還給恩惠。
正因為有這樣一種性格,所以他才把那些諸侯們封王,然後他自稱霸王。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