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石蘊

    隆科多是康熙重臣,孝懿仁皇后弟弟,步兵統領,又叫九門提督隆科多,掌管京畿衛戍部隊,深受康熙信任。老四稱他為舅舅,揹著康熙秘密加入四爺黨

    在最終奪嫡之時,隆科多扮演了不可琢磨角色,有史傳言,康熙臨終前幾天,召十四子入京,但隆科多背叛康熙,利用職務之便,讓康熙命令出不了京門。最終假傳聖旨,擬詔傳位老四……拔牙獅子,老康熙無可奈何

    雍正上位後,立刻升官極品,吏部尚書總理軍機,仍掌控京畿部隊

    但也就到此為止了,雍正三年,免去九門提督一職,收回諸多賞賜,打發到阿拉善主持開墾事宜;雍正四年,隆科多家僕人索賄被抓,整出了一幫隆科多收受賄賂罪名,以此罷免隆科多尚書職位;雍正五年,以四十一條罪名,抄家砍頭,不過雍正法外開恩,把他大兒子罷官,小兒子發配充軍,隆科多呢,圈禁

    最後,雍正六年,死於圈禁

    年羹堯,年家祖上為明官宦人家,與滿清作戰時,戰敗被俘,成為包衣奴才。後來跟隨清兵入關,定居北京。順治年間,其祖考中進士,擺脫奴籍上位漢軍鑲白旗,成為滿清權貴。年羹堯父親年遐齡,康熙年間做二十年京官後,與康熙31年,成為封疆大吏湖廣巡撫,期間暫代湖廣總督之職。年羹堯自身,康熙48年,以不到三十年齡出生四川巡撫,其後歷任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握有平藏定青海軍功

    年家是康熙重臣,且經營地方多年。按理說,年羹堯無須投靠任何王孫,康熙那幾個兒子無論誰上位,都須任用年家。可年羹堯還是成了四爺黨,替老四制衡老十四,或許是因為早期康熙的指婚,把年羹堯妹妹嫁給了老四雍正,從而導致的強強聯合吧

    雍正三年,和處置隆科多時間差不多,幾天內,年羹堯從川陝總督變成杭州將軍再變成閒散章京,連降十八級,最後穿著雍正初年賜予的四團龍補服看守城門

    雍正四年,年羹堯被以九十二條罪名判決殺頭,家屬連坐。後來雍正鑑於年羹堯功績,法外施恩,賜給這個大舅子白綾一丈,命他獄內自盡,一同賜死的還有其兒子年富。至於其他兒子,年滿十五歲的,都充軍了事

    雍正五年,又是法外施恩,年羹堯充軍戍邊的兒子,全部赦免……其父兄恢復官職待遇

    年家命好,不過跟隨年羹堯的幕僚,遭連坐,其家屬賜披甲人為奴

  • 2 # 古今通史

    《清史稿》:“隆、年二人憑藉權勢,無復顧忌,罔作威福,即於覆滅,古聖所誡。”

    雍正帝:朕御極之初,隆科多、年羹堯皆寄以心腹,毫無猜防。孰知朕視為一德,彼竟有二心,招權納賄,擅作威福,欺罔悖負,朕豈能姑息養奸耶?

    年羹堯和隆科多,一個是“包衣奴才”一個是“隆科多舅舅”,他們的結局都很悲慘,但也不能說就是雍正卸磨殺驢,因為二人各有取死之道,即便有恩於皇帝也斷難活命。

    年羹堯被羅列大罪九十二條,估計鰲拜活著也會為此汗顏吧(這年輕人,真能作),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年羹堯被賜自盡。

    至於隆科多,是被圈禁而死的,為何圈禁會死人?這事雍正辦的還少麼......

    少數劇友需要及早從電視劇情中解脫出來,年大將軍並不是什麼包衣奴才,而是封疆大吏級別的官二代,其父年遐齡(曾任筆帖式、兵部主事、刑部郎中、河南道御史、工部侍郎、湖廣巡撫(節制三司,比現在省長的權利更大些)、一等公、太傅),這是年羹堯的出身。

    至於年羹堯的學歷,恐怕更要讓很多劇迷們大跌眼鏡,年羹堯的真實表現一改電視劇中給人以莽人粗魯的印象,他可是正經的進士出身,而且是“庶吉士”,考試成績那是尖子中的尖子,“內閣”核心權利圈培訓班中的準“學員”,屬於高官“替補”序列。

    康熙帝對年羹堯有知遇之恩,這也是後來胤禛看重並拉攏年羹堯的原因,因為年羹堯有自己的能力和勢力,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臂助。

    康熙年間年羹堯被提為四川巡撫的時候,年僅30歲(嗯......這詞好像有點悼念的調調)發願竭力圖報的年羹堯滿懷感激的表示“以一介庸愚,三世受恩”“甘心淡泊,以絕徇庇”。領導則很欣慰,勉勵年羹堯要“始終固守,做一好官”,多麼融洽的君臣。

    四十二歲的時候,年羹堯進京入覲,康熙御賜弓矢,並升為川陝總督,成為西陲的重臣要員。這能力,以這年紀,以這爬升速度,以年羹堯的這份能力,難怪胤禛要拉攏,那可不是因為年羹堯是“包衣奴才”“自己人”。

    對於年羹堯的結局,無論多少人怎麼總結大概也就是如下幾條:

    一、貪汙。不是罪狀的罪狀,年羹堯的貪汙情況,雍正早就瞭解,說白了,這不是事,只不過總結罪行的時候順帶加上了這一條而已,和明朝某些官員一樣,沒幾個不貪汙的,不貪汙沒法活命(這方面,清朝要好些,官員的收入至少相對來說不低了,但畢竟是死工資,這可擋不住貪汙),又要顧及祖制堅決不漲工資,大臣官員們又學不來海瑞那樣自虐般的節儉,所以也就約定俗成的成了“潛規則”,同樣也是臨死落實罪名的時候才加上,皇上不傻,當然知道官員們光靠工資是沒法活命的,所以選擇性失明而已,雍正也是一樣,雖然一直高舉反腐倡廉的大旗,其實這套也是分人分時候的。

    二、結黨。這也是雍正最忌諱的,曾以“天下第一閒人”自居的胤禛,就是從黨爭這池子渾水裡趟出來的,其中的兇險,對朝綱的破壞性,他是非常清楚同時也非常忌諱的。

    簡單的舉例,大家明白就行了,比如:年選。他保舉的人都要優先錄用,如果位置不夠咋辦呢?那就搞死他再把自己人推上去,這就有點太作了,雍正找正主瞭解情況後切身體會了年羹堯的跋扈,最重要的一點,如果滿朝堂都是你年羹堯的人,你們抱起團來,皇帝咋辦?所以這進一步堅定了雍正誅年的決心。

    三、跋扈。不同於上面的跋扈,這種跋扈是歸為僭越一類的。

    他動不動就學皇帝給下屬,官員們一些“賞賜”不單如此,官員們還要磕頭謝恩,其他的包括將自己的手令稱為令諭,而真正的聖旨到了,他卻省略了儀式直接接旨,基本上就是當臣子的沒有個臣子的樣子。這在那個年代,反覆殺幾十次都不算過分,可以說雍正對年羹堯已經忍耐到極致了,年大將軍焉能不死。

    四月的年羹堯,十月的隆科多,這肯定是雍正早有綢繆的。

    先把隆科多調出去“巡邊”目的有二:

    “你需要靜靜”;

    辦你的時候你在這裡不方便,恐怕會把水攪渾。

    最終的結果就是-----隆科多免其正法,於暢春園外附近空地,造屋三間,永遠禁錮。贓銀數十萬,從家產中追完。看似仁慈,其實只有雍正才知道隆科多有多礙眼,否則“舅舅奴才隆科多”怎麼會“圈禁而死”。

    其實喜歡歷史的朋友對隆科多對胤禛登基多有助力這件事,一般都是比較瞭解的所以我也就不佔篇幅了。

    這裡我們只談一下他的作死的手法,這手法基本上與年羹堯如出一轍,居功自傲,專權結黨,當然,貪汙受賄的事兒那也是有的,還記得“年選”麼,是的,隆科多也有自己的“佟選”,等到隆科多自己都察覺不妙的時候,已經晚了,即便主動讓出步軍統領一職也不能讓雍正停下手來,可見態度之堅決。

    隆科多隻有四十一條大罪,比年羹堯還差得遠,其中有一條比較奇怪的罪狀,那就是庇護年羹堯,這可就奇怪了,其實庇護年羹堯最多的恰恰是雍正這個皇帝,因為年羹堯和隆科多誰也看不上誰,雍正為了息事寧人、保持團結還從中調停,這些雍正是心裡有數的,加這麼條罪名還真有意思,可能真有罪證,但論袒護,還是雍正自己力道更強一些。o(∩_∩)o

    《清史稿》:雍正初,隆科多以貴戚,年羹堯以戰多,內外夾輔為重臣。乃不旋踵,幽囚誅夷,亡也忽諸。當其貴盛侈汰,隆科多恃元舅之親,受顧命之重;羹堯自代充昷為大將軍,師所向有功。方且憑藉權勢,無復顧忌,即於覆滅而不自怵。臣罔作威福,古聖所誡,可不謹歟!

  • 3 # 步武堂

    史學界公認的幫助雍正順利登基的兩大功臣,一個是隆科多,一個是年羹堯。這兩位一內一外,保證了雍正的順利登基,其中年羹堯不僅是在雍正登基時立下大功,而且在雍正初期為鞏固雍正的執政地位立下了汗馬功勞。被雍正稱為“朕的恩人”。

    而隆科多則是雍正的“舅舅”,正兒八經的“實在親戚”,並且在雍正繼位的問題上起到了非常關鍵的“決定性”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隆科多也算是雍正的“恩人”。

    但是,這兩位雍正的“恩人”的結局卻是非常糟糕:雍正四年,年羹堯被賜死,隆科多被囚禁,後在囚禁中死去。

    這兩位立下的“不世之功”與兩位的悲慘結局形成的巨大的反差,讓後人產生了許多的聯想,加之很多人對雍正繼位的“正統性”心存懷疑,於是喜好陰謀論的人便對這兩個人的死做出了“負面”的評價。

    隆科多是因為幫助雍正篡改遺詔篡位而被雍正“殺人滅口”,而年羹堯則是雍正“兔死狗烹”的真實寫照。

    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我們還是要從史書上找一找,看看歷史的記載。當然,歷史的記載不一定都是完全可靠的。

    首先,要說清楚的是,歷史上的隆科多和年羹堯,與包括電視劇《雍正王朝》在內的很多文藝作品當中的年羹堯完全不同。

    歷史上的年羹堯不是雍正的“包衣奴才”,而隆科多也不是“典型的投機分子”。

    相同的一點就是,他們真的對雍正有恩。雍正對隆科多口稱“舅舅”,稱年羹堯為“朕的恩人”,並不是文藝作品當中的杜撰,而是有史料,有實物的歷史事實。

    那麼這兩位究竟是為什麼會落得如此下場呢?

    我們來看看隆科多和年羹堯究竟都幹了些什麼才引來的“殺身之禍”。

    總的來講,這二位應該都屬於“忘乎所以,咎由自取”。

    我們先分別認識一下這兩位的“本來面目”。

    先說說隆科多。

    隆科多是根紅苗正的“皇親國戚”。

    他的爺爺佟圖賴,漢軍鑲黃旗人,封一等公,領漢軍正藍旗旗主,女兒嫁給了康熙的父親順治,並生下來了康熙,所以,隆科多的爺爺是康熙的親外公;

    隆科多的父親佟國維(電視劇裡佟國維是隆科多的六叔)既是康熙的舅舅,也是康熙的岳父——佟國維的兩個女兒嫁給了康熙,其中一個是皇后,一個是貴妃。佟國維本人曾三次跟從康熙親征噶爾丹,立功頗多。歷任侍衛、內大臣、領侍衛內大臣,晉爵一等公。

    所以,隆科多是康熙的內弟加表弟,身份之顯赫,少有人比。

    佟氏家族的勢力經過幾代與皇族聯姻,並在朝廷擔任重要職位,到康熙朝已經是盤根錯節,被稱為“佟半朝”。

    再說隆科多本人。

    隆科多的身世決定了他必然被康熙重用,在康熙二十七年,隆科多就擔任康熙的一等侍衛。之後不久就被提拔為鑾儀使兼正藍旗蒙古副都統。這就是電視劇裡所謂的康熙把隆科多放到關外任職歷練的依據。

    隆科多在擔任正藍旗蒙古副都統幹到康熙四十四年,康熙皇帝以“所屬人違法妄行,隆科多不實心辦事”為由,革去了隆科多副都統、鑾儀使職位,但仍在一等侍衛行走。

    到了康熙五十年,隆科多的職位和地位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他被康熙任命為“步軍都統”。

    這個步軍都統,就是俗稱的“九門提督”。

    康熙把這麼重要的職位交給隆科多並不是小說電視劇裡面所說的那個“康熙與佟國維的政治交易”,從根本上講是康熙對隆科多的信任。也就是說,康熙對原來的那個步軍都統已經不再信任了。

    隆科多的前任,是託合齊。自康熙四十一年擔任步軍統領,康熙對此人一直是信任有加,甚至是信任到放縱的地步——託合齊出入用親王儀仗,大臣彈劾,康熙採取的是寬容的態度,從來未予追究。

    但是到了康熙五十年,情況發生了變化,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康熙與復立的太子胤礽產生了矛盾,而託合齊的一次聚集部分滿族官員的家宴引起了康熙的警覺——家宴的參與官員大多是身居要職並屬太子一黨。託合齊那這些人糾集在一起,讓康熙感到託合齊有可能謀劃太子的篡位陰謀。

    後果很嚴重,嚴重到託合齊被被逮捕,牽連了整個與此事相關的八旗營軍官全部革職,託合齊病死獄中後,康熙下令“銼屍揚灰,不許收葬”。另外一位主要參與者齊世武被用鐵釘釘在牆上,活活釘死。

    康熙的這個處置,在整個康熙一朝都是絕無僅有。

    這個九門提督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康熙選擇隆科多擔任九門提督一職,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對隆科多的信任,這個信任來自兩個方面:第一是親情,對康熙來講,既是小舅子,又是表弟的隆科多絕對是“自己人”。第二,就是隆科多表現出來的不結黨,不站隊的態度。

    所以康熙認為隆科多可以信任。到了康熙五十九年,隆科多又被任命為“理藩院尚書”,重點監視廢太子和大阿哥,同時監視其他王室和朝廷部院的各種動向。

    隆科多已然成為了康熙的絕對“心腹”,康熙去世的時候,身邊的大臣竟只有隆科多一人(雍正的《大義覺迷錄》不認這個帳)。

    這樣的手握重權的炙手可熱的康熙的心腹大臣,肯定是那些對“皇位”有覬覦之心的皇子們爭相拉攏的物件。

    對於雍正究竟是不是正常繼承大統的疑問,至今沒有一個達成共識的結論,但是從雍正繼位之後對隆科多言必稱“舅舅”的舉動,以及對隆科多的溢於言表的讚譽(“當代第一超群拔類之希有大臣”)來看,雍正是非常認可隆科多在他繼位問題上的“不世之功”的。

    在雍正朝,隆科多儼然成了“權臣加寵臣”,雍正對隆科多也是“尊重加重用”。君臣一派“和睦合作,同舟共濟”的景象。

    但是好景不長,兩年之後,雍正和隆科多之間開始出現問題。雍正對隆科多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究其原因,這個局面真的不能怪人家雍正,隆科多的“峙功自傲”以及“結黨擅權”是讓隆科多“從天堂跌入地獄”的最根本的原因。

    雍正登基後,以“擁立之功”自居的隆科多有兩個讓雍正最犯忌諱的事:

    第一,口無遮攔,飄飄然以“諸葛亮”自居,大談所謂“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這是非常愚蠢的。

    即使雍正可以把隆科多看成“恩人,親人”,但是隆科多以此自居,就顯得此人的輕浮和淺薄。

    這樣的言論,不但加劇了雍正繼承大統的各種猜測的懷疑,同時,也是對雍正的輕蔑:白帝城託孤,劉禪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難道雍正就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這種言論,總是不斷提起,似乎是總在提醒雍正不要忘了我隆科多的“擁立之功”。

    另外,隆科多多次吹噓炫耀九門提督的權力,聲稱他可以調集兩萬精兵。

    本來就比較刻薄寡恩的雍正肯定是咽不下這口氣。

    第二,得到了權力,得到了寵信,隆科多忘乎所以,除了貪汙腐敗,他還把手伸向了朝廷的官員選拔,干涉朝廷官員的選拔,他推舉的官員必須優先錄用,被稱為“佟選”。這就是“擅權結黨”。

    隆科多不知收斂,到了知道已經深深地得罪了雍正之後,再做出類似於“自請辭去九門提督職務”的姿態就已經晚了。

    雍正開始動手,按照雍正的性格,一旦動手,隆科多就“萬劫不復”。

    雍正先是把隆科多派到邊境代表朝廷與俄羅斯談判,然後在京城清除隆科多的黨羽,雍正四年七月,隆科多被逮捕,押回京城。

    雍正給隆科多定了四十一條罪名,這些罪名一直追溯到隆科多在康熙朝的一些“罪過”。雍正為了收拾隆科多,不惜秋後算賬,把前朝的事一併拿出來治罪。

    隆科多被抄家,雍正在暢春園外休了三間房子,把他這個“舅舅”給囚禁起來,但也就不到一年時間,隆科多就死了。

    通俗的講,隆科多死於自己的“得瑟”。

    我們再看年羹堯。

    年羹堯的身世出身遠遠比不上“雙料皇親”隆科多,但是也不是“包衣奴才”那麼不堪。

    年羹堯出身於官宦人家,他的父親年遐齡曾任工部侍郎、湖北巡撫。死後追封一等公、太傅(死後追封是沾年羹堯的光)。

    年羹堯的妹妹是雍正還是雍親王時候的側福晉,雍正繼位後,年羹堯的妹妹年氏被冊封為貴妃。年羹堯算是雍正的“大舅哥”。

    年羹堯是一個“著名將領”但他卻是貨真價實的同進士出身(二甲),並改隸漢軍鑲黃旗。鑲黃旗的旗主是雍正,所以說年羹堯是雍正的奴才,也不算是憑空杜撰,但肯定不是“包衣奴才”。

    年羹堯是一個非常能幹,有膽有識的“幹才”,在康熙朝就非常受康熙的賞識,官升的也很快。

    年羹堯二十九歲當上了四川巡撫,四十二歲被任命為陝甘總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

    這時的年羹堯,已經不是巴結皇子而是皇子們要巴結他了。從後來的結果看,年羹堯應該是雍正在當雍親王的時候,刻意結交的。

    做為一個文武兼備的封疆大吏,年羹堯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年羹堯在雍正順利繼位當中的作用和功勞,就是牢牢地控制了作為大將軍王的撫遠大將軍十四阿哥胤禵。康熙去世時,十四阿哥胤禵整在西北領兵打仗。

    年羹堯利用自己陝甘總督的地位,控制住了十四阿哥胤禵的糧草供應,也就控制住了胤禵的兵馬。

    胤禵得知康熙去世的訊息的時候,即使有“起兵勤王”的心思,也沒有了機會。

    這是年羹堯在雍正登基問題上最大的功勞。僅靠這個功勞,年羹堯不至於後來跋扈的無邊無沿。

    年羹堯最大的功勞,就是作為“撫遠大將軍”在青海和西藏剿滅了羅布藏丹增和阿拉布坦的叛亂,評定了西北的局勢,消除了朝廷的外部危險。

    同時,年羹堯的勝利也從根本上鞏固了雍正的皇權地位。

    所以雍正對年羹堯的感謝近乎於“阿諛”。不但稱年羹堯為“朕的恩人”,雍正還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牢記年羹堯的豐功偉績,否則便不是他的子孫臣民了:

    ——不但朕心倚眷嘉獎,朕世世子孫及天下臣民當共傾心感悅。若稍有負心,便非朕之子孫也;稍有異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這就助長了年羹堯的不可一世和專橫跋扈。並且最終“蹬鼻子上臉”。

    年羹堯作為撫遠大將軍,總覽西北及雲南五省的軍政事務。權勢熏天。於是年羹堯就越來越專橫跋扈。

    和隆科多一樣,他也插手官員的選拔,他不僅僅控制自己管轄的五省官員選拔,還要求朝廷對他推舉的官員“優先錄用”。被稱為“年選”。

    他是把自己當成“一字並肩王”了。

    年羹堯的跋扈,在他打了打勝仗之後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雍正二年,年羹堯得勝進京覲見,沿途要求地方大員跪迎拜送,排場堪堪與皇帝不差上下。

    到京時,黃韁紫騮,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員跪接,年羹堯傲然坐在馬上行過,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馬問候,他也只是點點頭而已。

    更有甚者,他在雍正面前,態度竟也十分驕橫,“無人臣禮”。

    雍正的面子啊!真是沒地方放。

    此次覲見,年羹堯絲毫不顧忌雍正的感受,討賞賜嘉獎獅子大張口而絲毫不讓步。

    要兵餉糧草不顧朝廷困難,竟以兵變相威脅。

    雍正的憤怒,就不僅僅是面子問題了,這是在公然挑釁皇權的威信。

    當然,傳說中的“傳膳”和“翻牌子”就更加是毫無顧忌的僭越。

    雍正如果要是可以容忍這個,那他那個皇帝也就別當了。

    所以,雍正下手了。

    首先,雍正改變了口風,那對年羹堯的讚美改成了對年羹堯“不要峙功自傲”的警告。

    第二是給年羹堯的親信們打招呼,“敲黑板”——保持和年羹堯的距離。與年羹堯劃清界線。

    第三,找年羹堯的毛病,扶持年羹堯的對立面。

    第四,解除年羹堯陝甘總督職務,調任杭州將軍。

    自此開始,年羹堯就進入了“牆倒眾人推”節奏。

    大臣們給年羹堯整理了九十二條大罪。光是“殺無赦”的罪名就超過三十條。

    年羹堯必死無疑。但雍正還是念著其有功,賞了他一具全屍。

    賜自盡。

    他不是吊死在城門樓子,而是死於京城大獄。

    在年羹堯身上,你可以看到,當一個人極度膨脹的時候,究竟能“目無一切”到什麼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8-19賽季有了歐文,凱爾特人隊有可能阻擋勇士隊奪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