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開展5020億元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對沖當日1700億元逆回購到期量後,實現淨投放3320億元。 可能釋放的訊號,預示又一輪量化寬鬆,是印鈔票。這次放水,要怎麼樣才能流入實體經濟呢?
4
回覆列表
  • 1 # 老碼農周琛

    如果不把房地產視同實體經濟的話,這次放水的錢,應該就無處可去了。或者換句話說,應該都進房地產了,也最好都進房地產,否則等待大家的只怕是米、肉大漲價,而且很可能是瘋漲——錢是被印出來的,不是真金白銀靠生產創造出來的,要麼漲房價,要麼漲物價。看起來漲房價的可能性還是要高很多的。如何讓灌水的部分進實體經濟?答案是,把房地產視為實體經濟的一部分,這筆錢就進實體經濟了。

  • 2 # 黃蜂二師兄

    央行透過降準、降息、增加貨幣投放量放水是最近幾年的常規操作。可是年終一看,各行貸款都在增長,可增長的錢都投在房地產行業了。經濟學家也是著急上火,但最近幾年實體經濟轉型等原因效益下滑不賺錢誰敢投?有什麼辦法讓增加的貸款資金流入實體哪?看到過把牛趕到車上嗎?對!就是採用推、拉、鋪路三招。

    1)國家實施高科技戰略,就是為實體經濟的長遠發展鋪平道路。這一招一出連美國都慌了。

    2)拉動內需,讓實體經濟有利可圖。說實在的這招最難,連經濟學家都頭疼,企業轉型要時間,拉動內需你不能老在拉,國企內向型的逼不得,外向型的像在國外賣高鐵該做的都做了。

    3)透過引導把資金推向實體經濟。國家也是在這樣做,可實體唯有房地產業像吃了壯陽藥一樣,你怎麼推?往哪推?說著容易,房地產實行空房稅、房產稅馬上就能讓它下去。你把它推下去了,可該上的還沒上來,你怎麼辦?

    當然以上都是理論探討,國家正在積極穩妥的推進轉型和長久規劃,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中!

  • 3 # 養生非常道

    此次央行放水純屬無奈之舉,目的是為了防範系統性的金融風險,是為了救銀行。至於錢最終流向哪裡,暫時顧不了那麼多了。能流向實體經濟最好,但拿到錢的人會怎麼用?我想如果沒有相當誘人的財稅政策,就目前的情況下來看,進入房市的可能性仍然很大。而且,已經陷入泥潭的商業銀行是不願意再把錢貸給風險大沒保障的產業的。想振興實體經濟,應該首先營造有利於其發展的經營環境,增發的貨幣這點水只會流向價值窪地,怎樣使實體經濟放置在價值窪地才是目前最應考慮的事情。

  • 4 # 鞅論財經

    貨幣是逐利的,哪裡的期望值高就會流向哪裡!前幾年就是因為房地產的期望值高,收益率相對較高、風險又低,因此,大部分資金即便是拐了個彎最後也都要落入到房地產這個大儲水池裡。

    而資本從投資鏈條看,從創投資金,A、B、C----F等風投資金的介入,最終都是從IPO後的上市中獲取回報。

    我們從市盈率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市盈率最高的應該是科技產業、網際網路、大資料、區塊鏈、生物科技等一些創新型的公司,並且像春筍一樣不斷冒出來。不僅僅是證監會對這類公司上市的支援,還有大批的人湧入這個行業。

    從最近的區塊鏈公司不斷倒閉,還有大量風險投資渠道的P2P的接連暴雷。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靠房地產除了增加每個人的虛擬貨幣的數值,根本上不可能改變全域性。同樣,透過快速推進科技產業的道路上,以及中興事件的教訓中看到。科技創新不是一句口號就可以改變,需要更多的沉澱和靜的下來的科技人員不斷的努力。

    可如何才能讓資金流入到實體經濟呢?一句話,“難,難於上青天”。

    今天的做實業就好比雕塑,要想讓善於吃快餐的資本流入到薄利的實業中來,是非常難的,但也不是沒有辦法。

    第一、必須把房地產儲水池的資金加大風險性,投資房產也可能血本無歸。

    第二、減少一些魚龍混雜的所謂科技公司的上市比例,增加對實體經濟的上市公司數量。

    第三、國家要加大對基礎科學的研究,在一些核心技術、關鍵材料、生物技術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讓一些國內的產品更快地引領世界。

    第四、像日本、歐洲的企業學習,踏踏實實地做實業。讓董明珠、宗慶後這些企業家成為這個時代的英雄。

    第五、從稅收體系來支援實業,尤其學習德國的遺產稅法體系,對房地產遺產、貨幣遺產、金融產品遺產進行重稅,而對實業遺產進行低遺產稅或零遺產稅,扶持豆芽實業經濟,迴歸實體經濟的作用。

    總之,迴歸實業,要從腳踏實地開始,才會讓資金流入到這個領域裡來。

  • 5 # 彭潔林

    貨幣放水是不可能就去實體經濟的,因為實體經濟是低迴報產業,貨幣大量放水造成的貨幣加速貶值根本不可能彌補實體產業的已經投入。只能想投機產業流入來彌補貨幣貶值帶來的損失,國家根本不在乎實體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發展,他們只要把錢給大國有企業然後由國有企業轉貸,國家主要是能保證稅收,只要國有企業稅收穩定加上賣地收入穩定,他們就沒有動力去改善實體企業的經營環境。

  • 6 # 死水微瀾67477717

    資本是逐利的,要是實體經濟不景氣,企業主沒利潤,或者未來趨勢也沒利潤。那麼無論怎麼放水,最終,都不會流向沒利潤的行業。

  • 7 # 王紅英金融投資教育

    資金都是逐利的,一旦貨幣放水,資金就會進入預期利潤最高的行業和資產,就目前看房地產行業是資金最喜歡進入的行業,因為從歷史看其收益最穩健、長期收益都是正的,自然是投資者趨之若鶩的行業,但問題是大量的資金進入房地產,自然其他行業資金流入就會減少,就會影響到實體經濟的發展。

    所以針對以上的問題,政府就會採取限制房地產行業發展過於迅猛的節奏,會採取相關政策進行調控,比如採取市場化的利率調整政策善意調控,也會採取更為直接的手段比如限購的方式進行控制,而對於房企則採取更為嚴格的貸款政策,從而防止房地產市場的大起大落,維持房地產市場的穩定發展。

    而對於實體產業則是採取定向降準、專款專用的方式,防止資金挪用,其次給與製造業相對優惠的稅率並進一步減稅,吸引資金進入實體產業,同時政府部門加大對微小企業的貸款優惠政策,扶持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對於新經濟模式比如網際網路、新能源、醫藥生物等行業提供國家補貼方式,給與實體產業支援。

  • 8 # 雨下青茶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反向思考更容易理解,為什麼資金偏好虛擬經濟,在金融體系打轉呢?最直觀的解釋,實體經濟無利可圖。資本逐利如水之就下,製造業等實體經濟高處不勝寒,資金沒有動力流向這裡。

    為什麼實體經濟成為資本的棄兒?

    1、企業原因。首先,人工成本大幅增加,經濟發展已經過了靠低勞動力成本換取利潤的時期,五險一金成為員工的法定所得。其次,企業創新不足,市場競爭加劇,導致自身銷售收入出現下滑,而外部經營環境要求提高,從環保要求到稅收要求,從技術要求到人才要求,對於企業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有,土地等生產性固定投資成本也在增加。對於典型的製造業而言,生產投入的四大要素中的勞動力、企業家、土地三個都不利於再生產的繼續,一句話,在當前做企業家,經營工廠太難了。如果在於房地產等虛擬經濟對比,選擇顯而易見,很多段子調侃說一個企業家辛辛苦苦幾十年沒有老婆炒房盈利多啊!

    2、融資問題。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不被銀行信任,自身也缺少抵押擔保等,而大量信貸資源流入國有企業,但目前國有企業自身債務問題突出,借錢還貸成為首要目的,長遠的經營發展成為次要。資本流向民企的路徑不暢通。

    所以,資本沒有流入實體經濟,有企業自身經營,企業家選擇的問題,也有資金疏通上的問題。

    如何更好的讓金融資本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民營經濟,我想國家已經給出瞭解答。大家看下面的圖

    很明顯,加快擔保基金是為民企提供信用擔保,你銀行不是看不上我中小微企業嗎?國家背書擔保。

    而出清殭屍企業,是為了減少無效信貸,不能借新還舊,讓你在那浪費國家信貸資源,不行,你就破產。

    同時,財政政策更多是減輕企業成本負擔,透過稅收減負,透過發放地方債券讓政府支援增加,帶動市場需求。

    而我這裡想重點談談貨幣政策,大家注意到有一條是: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

    這應該如何理解呢?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會增加銀行的準備金和存款,從而增加銀行的可供借貸資金。因為許多借款人依賴銀行貸款籌資,尤其規模小的企業對銀行依賴更大,他們無法透過股票和債券融資,因此貸款的增加必然會導致更多數量的投資支出。

    這是經濟學上理論的邏輯,在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其中的破綻,你企業有需求也好沒需求也罷,我銀行不一定就願意貸款出去,銀行也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

    所以,怎麼辦?

    1、行政命令,這就是我們國家的優勢所在,必須聽話,必須導向實體,沒有原因,就是這麼霸氣!

    2、市場調節,這就是我上述點到的擔保等手段,讓實體變的有利可圖。

  • 9 # 媚娘77220471

    錢是貨幣流通卷!越流通越收益。越發達!越富有。可是為什麼!會把錢放在手裡死死的攥著呢?實體也好!什麼體也好。前怕狼後怕虎。有的甚至投啦資。真是騎苦難下。

    一點看法!

  • 10 # 霖聚76823760

    恰恰相反,放水只會導致錢生錢更容易從而導致資金流出實體經濟,只有貨幣供應失去錢生錢的機會才能使資金流回實體經濟。這應該是央行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基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人在景區爬樹摘楊梅墜亡,家屬稱樹太好爬索賠60萬,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