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果按照水滸傳中梁山的實力,不招安梁山有沒有可能和方臘和宋朝,三分天下?
13
回覆列表
  • 1 # 崑崙139100429

    以宋為主的宋.吳本身就是“克己復禮”維護皇權的忠實奴才。他們是混進“革命”隊伍的篡權者,是早有目的.有準備的顛覆行為!

  • 2 # 春秋風雲

    梁山中好象只有宋江和吳用,接受的是正統有序的儒家教育,其它人或者有點文化,或者完全不識字。儒家文化講究的是忠孝節義,宋江吳用開始因為懷才不遇,以及貪官汙吏橫行,所以有反朝迋情節,後來又迴歸到儒生本性,覺得被視為反賊終是大逆不道的事。因此,宋江吳用一心招安,為自已留一個忠君愛國的好名聲,為弟兄們謀一個封妻廕子的好前途。

    但是,美好的願望只是一相情願。朝迋奷佞借梁山好漢去對付農民起義軍,然後又將宋江等人盡數消滅,一場轟轟烈烈的壯舉,就這樣悲慘的落幕,令人感嘆萬千!

  • 3 # 玄谷真人

    不受招安,梁山好漢的出路是什麼?我們就算當事後諸葛吧,我們可以為梁山好漢們謀劃一下。

    以當時梁山在宋朝的社會狀況來說,梁山好漢有四條路可以選。一是打敗朝廷,自己建立新王朝。二是保持與朝廷的對立,自己有一片小天地。三是受招安,重新歸入主流社會。四是被打敗被剿滅。

    打敗朝廷,自己建立新王朝,當然看上去是上選。但是,必須是朝廷很不得人心,有天下皆欲反的大形勢。又必須義軍有那麼大號召力,有真正的領袖人物,形成義軍越來越壯大的發展趨勢。這個內外條件不是每個時代都有的。看歷史,真正成功的起義,可以取代舊政權的義軍,只有新朝末、隋末、元末等幾次,失敗的起義是非常多的。東漢末的起義實際上失敗了。唐末黃巢起義也失敗了。明末李自成、張獻忠還是失敗了。至於王朝中期的義軍,失敗的更多。所以,這條路走通不容易。如果朝廷大體還能安民,則此路必然走不通。

    如果保持與朝廷的對立,維持自己有一片小天地的狀態,那麼,其實部眾無法安居。因為,朝廷要經常派軍隊來進剿,你要準備經常打仗。首領都難以正常取妻生子安居,普通部下更不可能。那時間長了,部眾不找別的出路嗎?軍心能安嗎?

    被打敗,被剿滅,肯定是最慘的結局。但,只要你義軍不發展,不能打敗朝廷,又不投降,那麼,其實你早晚會被剿滅,維持自己一片小天地的狀態,肯定是不能長久的,朝廷怕你老鬧事,一定持續給你軍事壓力。

    那麼,剩下的可選的路就是受招安。受招安當然有宋江、、盧俊義、吳用等人下場的危險。但,此路有一個誘人前景,這一路人馬不用受朝廷軍事圍剿了,又馬上可以受封,在社會上有了一個受大多數人追捧的出路,社會價值觀評論以及財祿都很讓人受誘惑,大多數人不可能不動心。那麼,在無法打敗朝廷的情況下,怎麼選呢?受招安自然是一條可選的出路。實際上,歷史上受招安而當官得祿有好結局的也不少。所以,才有“要官殺人放火受招安”的說法。否則,此言怎麼流傳開來?歷史上的事例,如鄭芝龍,屬於佔據臺灣在沿海為寇的,被明朝招安了。雖然,後來鄭芝龍再投清,被殺了。但明朝對鄭芝龍還是不錯的。如清朝的劉永福,劉領導的黑旗軍本是反清的。後來歸順清朝,清朝對劉永福也不錯。反映在《水滸傳》裡,有比較好結局的,如李應、朱仝、孫立、顧大嫂等。

    以《水滸傳》描寫的梁山好漢走上佔山為王的道路論,其實,造反又成功奪取政權的可能性,也就是第一條出路成功的可能性是基本不存在的。因為,這些好漢並不是如歷史上農民起義一般,有謀劃有取天下的大志。好漢們是一小夥一小夥聚集的,甚至是一個一個被逼反的,所以,形不成通常民眾起義的浩大規模,也沒有什麼組織起義的綱領、口號。還是後來宋江上山才有個旗幟,替天行道。那麼,這樣聚集的力量,要打天下應該是做不到的。也就只好走向受招安。宋江只是在此形勢下,選擇了必然的一條路。

    如果聯絡到後來明清時華人到海外謀生的出路,其實,中國民眾如果造反不成功似乎還有一條到海外建立政權的路。如明清時華人在東南亞建立三佛齊國、蘭芳共和國、戴燕王國等。但是,一要地理位置在東南沿海,二是時代條件要足夠。宋代那個時候,華人有去海外做生意的,尚未有人在東南亞有足夠開拓而建立政權。據說南宋滅亡,陸秀夫之子陸自立帶一部分南宋遺民流亡到了東南亞。後來在爪哇建立了順塔國。此時已經是元朝了,他們也是被迫流亡的。說明,北宋末那時主動選擇去東南亞建立政權還沒到那個開發海外的時代。不過,《水滸傳》寫於明朝,這條道兒略有反映的是,後來混江龍李俊去了泰國,做了泰國國王。牛!中國一個義軍水軍統領到海外就做國王了!

  • 4 # 綠野萍蹤01

         《水滸傳》中,梁山泊領導層裡,最主動上梁山的不是別人,就是智多星吳用。沒有吳用,就沒有梁山泊事業的發展和壯大。當然,沒有吳用,梁山泊也不會被招安。吳用是在宋江的引導下,步步走向招安路線,並幫助宋江實現了朝廷招安願望。

         在此,還得要囉嗦一下《水滸傳》的版本問題。施耐庵的前七十回(加楔子共七十一回),後面的事情被金聖嘆腰斬了。施耐庵的原筆原意故事中,梁山泊是否被招安不得而知。但可以探討的是,施耐庵作《水滸傳》的主要素材來源是《大宋宣和遺事》、《宋史》,也參閱了民間話本、戲劇,以及融入了施耐庵本人的生活經歷。這些素材中,梁山泊的結局是被張叔夜剿滅了。這也是金聖嘆腰斬水滸,杜撰盧俊義惡夢的依據。

         即便是施耐庵最後寫了招安,也是本著《宋史·張叔夜傳》“擒其副,江乃降”的記載,這樣的投降卻更能體現梁山泊“義”字當頭的聚義宗旨。

         《徵四寇》作為最通行的版本,是在“評水滸,批宋江”的時候開始盛行起來的,“投降派宋江”就是在這一特定時期貼上的標籤。

         強調版本問題,有助於看清楚梁山好漢的本來面目,還施耐庵一個公道。

         吳用從十分堅定的上山造反好漢,中途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成了投降朝廷的最大脅從者,不一定符合施耐庵的原筆原意。既然續書早已深入人心,宋江、吳用的投降派標籤再也難以揭下,那麼,就沿著這一思路,分析一下宋江、吳用從造反到招安的心路歷程。

         首先界定一下樑山泊的領導層。第三任寨主晁蓋,之所以把晁蓋列進來,是因為吳用的一大段經歷都與晁天王有關;第四任寨主、總兵都頭領宋江,總兵都頭領盧俊義,掌管機密軍師吳用、公孫勝,這幾位算是梁山泊最核心的高層領導。在這五個人中,只有吳用是最具造反精神,最主動上梁山的。

         為什麼這麼講?施耐庵從第十三回到第十五回,以及第十七回到第十九回共六卷文字,講清楚了吳用上梁山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智取生辰綱”。

         在這個彌天大案中,吳用發揮了兩大作用:智取生辰綱的總策劃、逼晁蓋上梁山。當吳用遇到劉唐的時候,就第一時間判斷出晁蓋有大事要做,然後,積極主動的參與進來,迅速聯絡英雄豪傑,制定打劫方案。並且,選定梁山泊為退路,步步引晁蓋等人按照他所設定的路線,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第十四回“吳學究說三阮撞籌,公孫勝應七星聚義”中講,吳用來到距東溪村四個時辰路途的石碣村,找阮氏三雄加盟劫取生辰綱的行動。吳用選這個地方找人,一是與阮家兄弟素有交往,二是這個地方靠近梁山泊。在石碣村,吳用拿話引誘阮小二,詳細瞭解了梁山泊的情況,為後來的山上以及火拼王倫做好了充分準備。所以,當宋江報信後,吳用立即帶著劉唐趕赴石碣村與三阮回合,為上梁山打前站。

         吳用如此機警,在關鍵時刻顯出了過人的膽略和智慧。可以說,沒有吳用,生辰綱東窗事發之時,晁蓋往哪裡逃命都沒有譜,即便是匆忙之間上梁山,也不可能如此順利。但是,把晁蓋逼到這個地步的,恰恰又是吳用。

          吳用上應天機星,綽號智多星,是《水滸傳》中第一謀士。但是,智取生辰綱之計卻是很臭。仔細讀第十五回“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不難發現,吳用每一步都為破案留下了痕跡。何濤透過一個賭徒弟弟輕而易舉的破獲了智多星的智取大案,而施耐庵特別說明,上一年的生辰綱被劫,迄今沒有破案。這是吳用有意給晁蓋挖坑,堅定的走上了梁山造反之路。

    吳用在案發後第一時間先走了,晁蓋卻遲遲賴在莊上不動窩,七個時辰後,朱仝雷橫殺了進來,才匆忙跑路。

    在梁山泊鼓搗林沖殺王倫,也是吳用看到王倫不想把梁山泊做大,偏安山寨以圖平安。殺王倫有點過份,但不殺王倫就不足以警示晁蓋,梁山泊還是死氣沉沉的。

    宋江也是吳用逼上山的。晁蓋為感謝宋江,派劉唐月夜下書饋贈黃金。派什麼人不好?偏偏派臉上有硃砂印記,相貌奇特的劉唐!鄆城捕快們說不定一眼就能把他認出來,這哪是報恩?簡直就是挖坑陷害。可以想象,晁蓋是不大管事的,一切的安排必定出自吳用之手。

    最厲害的一招是江州劫法場。原本,吳用傳假信的計謀天衣無縫,卻偏偏在兩個讀書人都懂得的常識問題上“脫卯”了。兩處“脫卯”,吳用只承認一處,就是父親給兒子寫信不用圖章,而吳用專門抓了金大堅仿刻了蔡京做翰林時的圖章。還有一處“脫卯”更嚴重,更低階,就是從黃文炳口中講出來的蔡京圖章用得不對,已經是太師的蔡京,怎麼會用翰林圖章?好比某人做了老總,名片還會用部門經理時候的嗎?吳用就是要用這個手段,逼晁蓋下山救人。結果,梁山泊第一次主動出擊,攻打州府,徹底與朝廷為敵了。

    但是,吳用並非要取宋江的命,如此弄險卻是心中已早做打算。誰也沒有料到,吳用竟然在江州牢城有臥底內線,戴宗在關鍵時候發揮了作用。關於江州劫法場,還有許多疑點,將另闢文章講述。

    吳用如此堅定的走造反道路,為什麼又跟隨宋江招安了呢?問題出在宋江身上。

    《水滸傳》中第一個提招安的是武松,這是在第三十一回講的事情。當時,武松在孔家莊與宋江告別時,說要往投二龍山魯智深處,告訴宋江入夥的目的就是為了異日招安。宋江接過話頭,告誡武松“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攛掇魯智深投降了。”可見,宋江早就抱定招安的打算了。

    讓宋江堅定招安的事件,發生在第四十一回“還道村受三卷天書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所謂“還道村”是施耐庵有意寫的一個地名,意思就是“還道”。趙宋江山是道家雷部的霹靂大仙(趙匡胤)所得,宋代崇尚道教,是當世“替天行道”的總代表。宋江以及梁山泊的人都是道家放出來的妖魔,因而,必須“還道”。在還道村九天玄女廟中,宋江接受了三卷天書。這三卷天書就是梁山泊108人花名冊。

    九天玄女在授予宋江三卷天書時叮囑他要“替天行道、全忠仗義、輔國安民”。九天玄女廟一回照應楔子,是《水滸傳》的總綱。九天玄女同時還告訴宋江,這部天書可與天機星同觀。於是,吳用在宋江回梁山後,就知道了梁山泊的行動綱領,也瞭解到梁山108人的名冊。此時,吳用開始人生大轉折,由堅定的造反向招安轉變。

    實際上,招安可謂梁山泊大多數人的意志,也包括晁蓋。第五十五回將呼延灼領兵討伐梁山,一仗下來,副將彭玘被擒。宋江勸降彭玘後,把他送到了梁山去見晁蓋。到了第六十五回,呼延灼的另一員副將韓韜也被活捉了。宋江便讓彭玘、凌振勸降韓韜,彭玘對他說:彭玘說道:”晁宋二頭領替天行道,招納豪傑,專等招安與國家出力。“

    看來,宋江、吳用謀劃招安,不僅符合武松等草莽英雄的意願,也符合晁蓋”為兄弟們謀一套富貴”的初衷,更符合朝廷降將的暫借水寨歇馬的上山目的。

    從上文分析,宋江尚未上梁山就想招安了,而吳用則是因為宋江的引導,步步走上招安道路的。宋江、吳用既是在九天玄女的旨意下謀劃招安,也是基於梁山現狀和前途考慮,帶領全夥好漢最終接受了朝廷招安。

     

  • 5 # 老崔65347117

    先說吳用,一介窮儒流落鄉間,受豪強相邀做了劫匪。也真是無用,設事不密讓人發現不得不上了梁山。本來就是想搶一筆不義之財,卻把自己逼上了絕路。一旦有了機會或者說是本錢過他所截之人的生活哪能不盡力。再說宋江真要是像本人標榜的一樣忠君就不會給劫匪通風報信。宋江是個小吏在宋朝根本沒有機會當官,而宋是不甘心的,結交黑惡勢力是為了拉靠山,為了掩蓋罪行殺人流落江湖已經是在造反不過覺得實力不濟藉故遛了。從被抓到江州牢城幹盡了營私舞弊的勾當,酒後吐真言本已是必死無疑,為了苟活犧牲了多少無辜的百姓,被救了又為了私仇把自己諸多兄弟置於危險之中。既沒有忠也沒有義!梁山做大以後有了和朝廷談判的資本宋江怎麼可能不利用?只是他比吳用心急罷了。宋吳二位比別的造反者有頭腦會鑽營,知道詔安是謀取利益的最佳途徑。躲在水泊不出來老了就完了,出去當流匪和攻城略地一樣風險太大,承受不起。

  • 6 # 椰之風骨

    宋江保皇派的面目一直非常清楚,明白,從未掩飾過。宋江上梁山亦非出自自願,前面的問答裡我說過,宋江是反貪官不反皇帝的。他將梁山好漢造反的目的改為“替天行道”,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這個“天”就是皇帝,這個“道”則是宋江們理解的人間正道。聚義和忠義就更好理解了。反正,都是忠於皇權的。可見宋江其人的忠君思想是在未入梁山就已形成。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宋江的信仰就是皇權。作者在寫宋江的時候,將宋江反貪官不反皇帝的人生信條貫穿始終。這就為宋江接受招安埋下了伏筆,留下了發展空間。作為水泊梁山的頭領,宋江的投降和梁山性質的改變是合情合理的。接受招安做皇權下的好官名臣,然後光宗耀祖,是宋江的人生追求。所以,我們無法也不能訶求前人的人生追求的正確與否。一個人的人生觀是由他所處的階級的屬性決定的,從小耳濡目染,長大了雖然仕途不暢,卻依然衣著光鮮,食有魚肉,受人追捧。

    宋江是有追求的,是個在社會上有好名聲的人,同時,他還是個好官。雖然,官不大。這為宋江雖無寸功於梁山,卻被眾人擁戴做了梁山首領做了前期鋪墊,寫下了因果關係。

    在《水滸傳裡》,作者雖然寫了宋江方臘起義軍有限的軍事割據,小規模的攻城掠寨的暫時勝利,卻並末傷宋朝的根本,北宋社會從根本上還是穩定的。這也為宋江方臘最後結局定了調子。宋江看到了這一點,看到了梁山勝算的渺茫,前途暗淡,加上自身的歷史的現實的侷限性。最終接受招安是在情理之中的,這也符合我們華人的慣性思維。至於吳用,他是宋江的軍師,宋江的意思就是他的意思。雖號稱智多星,卻是沒有什麼政治頭惱的人物,宋江的跟班跟著宋江,這在情理上是再正常不過了。

  • 7 # 素冠點評618風之清揚

    “水滸”二字的意思就是“出路”。宋江和吳用所有的行動都是在為“出路”鋪墊,招安就是他們最好的出路!落草梁山只為被朝庭重視而已!

  • 8 # 灣火

    我們看看宋江,原本鄆城縣押司出身,官職小,捉筆文吏。此人向來志向高遠,文官不興武,卻愛舞拳弄棒,結識英雄好漢。可惜少不得志,混跡官場,未能大展宏圖。又怒殺閻婆惜,惹了官司。

    而立之年,在潯陽樓上,喝了幾盞酒,不由感恨傷懷,心裡的想法也湧現而出。題了詩,表達了心跡。第一首寫自己的坎坷經歷,從小飽讀詩書,長大也頗有謀略。就像猛虎臥在山丘,未能一展拳腳。不幸被刺配到江州,這本不該是自己的遭遇,哪天榮耀加身,自當一洗雪恥。從這首詩看出,宋江感嘆懷才不遇,混跡多年,亦想在官場上打出一片天地。可遠居僻地,未走官運。滿腔抱負,無人賞識,以致流落江州,苟延殘喘。

    第二首詩被稱為反詩,並不為過。說的是有朝一日實現凌雲壯志,我敢笑稱黃巢算不上大丈夫、大英雄。黃巢是何許人也?唐末農民運動的領袖,也是山東人。算宋江半個老鄉。黃巢和王仙芝一起造反,不久就聚眾數萬人。當時跟朝廷打了個平手,朝廷就開始招安了。

    招安封的官小,處處受制,黃王等人覺得,自己當頭遠勝被人管轄。所謂寧做雞頭,不為鳳尾。沒出幾天,又開始反了。王仙芝戰敗被俘,黃巢做上第一把交椅。這讓我想起,王倫被殺,晁蓋頂上。晁蓋中箭而亡,宋江頂上。歷史輪迴,一概如此。黃巢當年為了報仇,重整旗鼓,勢如破竹,殺到洛陽,直驅長安。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的官員,還當了臨時皇帝,號稱大齊。可後來呢,終究逃不過一個命運,被朝廷反擊,戰敗死於狼虎谷。

    從黃巢起義失敗,最後落個慘淡下場。飽讀史書的宋江,怎能不知。宋江就算做了梁山之主,不過是個賊寇之首。北宋年間,注重忠義氣節,最怕壞了名聲。宋江雖忠,卻不願冠上賊寇之名。他更是個大孝子,不逆天理,不違父命,不願家人遭此連累。若不歸順,一意孤行,與朝廷抗衡,始終淪落得跟黃巢一個結局。

    吳用是梁山軍師,號謂智多星,自稱諸葛亮。許多戰役他參與策劃,是宋江心腹。他倆惺惺相惜,志趣相投。一個能稱諸葛亮,一個自然視自己為劉備了。想幹大事之心,昭然若現。兩人同心同德,招安之事,也是同出一轍。

    可招安帶來的是什麼呢,被朝廷編制,除了打仗就是打仗。平田虎,徵王慶,擒方臘。損失梁山諸位好漢,換來的還是自己被高俅害死。圖存了自己忠義之名,卻揹負了梁山好漢的情義。

  • 9 # 神舟六

    首先說說宋江。原書在宋江出場時這樣描述的:這宋江自在鄆城縣做押司。他刀筆精通,吏道純熟;…平生只好結識江湖上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若高若低,無有不納…若要起身,盡力資助,端的是揮金似土。

    人問他求錢物,亦不推託;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難解紛,只是周全人性命。時常散施棺材藥餌,濟人貧苦,賙人之急,扶人之困,…

    透過以上描述,我們知道:第一,宋江是體制內的人,第二,宋江“刀筆精通,吏道純熟”,雖說是吏不是官,但也混得迎刃有餘,第三,仗義疏財,揮金如土。

    所以宋江之所以招安,跟在體制內的名利有關,即體制內有諸多好處,不然他一個刀筆吏如何能夠“揮金如土”?如果晉級為“官”,那麼好處豈不是更大!因此宋江一心招安,是其不懈的目標追求,最後如願以償。當然原書中以宋江一心要盡忠報國當一個好官的脈絡,但是結局是被毒死了。

    至於吳用,書中並未交待是否秀才出身,但是飽讀詩書兵法,但是隻能在鄉村教小孩兒,能掙多少銀子?劉唐因為晁蓋給了雷橫十兩銀子就追上去拼命,說明當時的”七星”中除晁蓋外均不富,不然也不會刧“生辰綱”了。吳用的鄉下生活是不能夠跟宋江的縣城生活可比的。宋江作為一個吏就能揮金如土買並養活小妾閻婆惜娘倆,吳用光棍一人怎能相比?這一切都是在體制內才有的好處啊!

    所以吳用自從宋江上山後與其一拍即合,參與到了只有招安才有好的生活的團隊之中。

    宋江吳用之流一心要招安,皆為名利使然!

  • 10 # 一葉富春

    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前半部看得使人激揚振奮,一個個性格鮮明的好漢把“聚義廳”烘托地風生水起。等晁天王曾頭市中箭身亡後,“聚義廳”變成了“忠義堂”,看地使人壓抑,心寒。好好的水泊梁山咋就玩完了呢?因為招安,梁山頭領成了朝廷軍官,受朝廷派遣征剿同樣是叛匪的方臘。最後方臘是剿了,可是梁山損兵折將,最後上京聽封的只有27人,走的走,死的死,招安使梁山陷入萬劫不復。

    那麼作為梁山的實質上的一,二把手的宋江,吳用為什麼一定要招安呢?

    我們先看宋江,宋江鄆城縣的押司。人稱“及時雨”,“呼保義”,“孝義黑三郎”。跟當時千萬田舍郎一樣,暮登天子堂一直是他的夢想。對於精通刀筆的他來說押司這樣的小吏真的不是他的理想。於是就利用手裡的權謀錢再用錢套取名利。真正的黑白通吃。利用押司的身份獲取官府抓晁蓋等七人的資訊,然後通風報信,事後梁山送來了100兩黃金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可是心中那團暮登天子堂的火一直沒有潑滅,潛意識裡甚至萌生過當皇帝的念頭。無奈不管自己還是吳用才能有限,梁山好漢只能呆在水泊梁山那一畝三分地上,所有的收入來自打劫。雖然也經常攻州陷府,可是卻不能長期有效佔據。靠打劫的你能跟朝廷叫板?

    再說很多高階頭領本來都是朝廷軍官,指望“封妻廕子”的,被逼無"奈才上梁山的,更希望有朝一日再為國家效力。他們只反貪官,不反皇帝。至於草莽頭領崇尚的只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秤分金銀”,況且他們也沒有話語權。梁山滅亡是早晚的事,招安應該是最好的出路了。至於吳用,一個靠做“孩子王”為生的鄉村窮秀才,沒官做就做盜。他的聰明只是體現在下三賴上,看到能有資格跟朝廷要官做,他還不極力促成嗎?再說,以他的能力梁山也實在找不到更好的出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呂不韋如果老老實實當商人,嬴政還會統一六國麼,會有哪些蝴蝶效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