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誠地看著你

    明朝封賞功臣,形成勳貴特權階層,這些人可比趙匡胤的手下多多了。他們在完成從反元義軍到新朝勳貴的蛻變後開始串聯結黨,欺壓百姓,甚至妄圖對抗皇權謀取私利,這都是朱元璋不能忍的。

    而且說大肆屠殺也太誇張了。朱元璋只是收回了勳貴們的大部分特權,處理了一批民怨較大的。畢竟,如果朱元璋是個殘暴的人,也沒人願意追隨他。

  • 2 # 珠城老盧

    朱元璋手下的勳貴多數人都是窮孩子出生,突來的幸福衝昏了頭腦。朱元璋沒少教育他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然而,他們居功自傲,驕橫跋扈,為所欲為。他們不能和趙匡胤手下的那些人相比,也沒法比。朱元璋也不能和趙匡胤比,文化水平以及修養都不在一個檔次上。

  • 3 # 月林6491

    謝邀!凡是被朱元璋所殺的功臣,都是為朱元璋打江山建元朝個個可說是都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個個地被朱元璋封臣身加特權都成特權階層。但這些功臣利用特權過著花天灑地丶欺壓良民百姓,結黨營私、妄抗皇權、牟取暴利,民憤極大、罪行滔天。朱元璋這時已處晚年之際,為使天下江山永撐朱家之手,朱元璋就來放棄舊情、實施沫殺,對有犯此錯者,不留情面,殺頭問斬一個不留。為什麼朱元璋沒用殺人不見血的陰招,以趙匡胤用酒釋兵權的形式將所有犯罪功臣屠殺呢?從這點上看,可說朱元璋是位光明磊落,執法嚴明,不留後患,斬草除根,順得民意,深得人心可贊之舉。

  • 4 # 鷹眼俯瞰世界

    這個問題提的很有意思,在初期,老朱打天下的時候深得這些將領的擁戴,對將領的戰功大肆獎勵對招攬的降兵敗將給與充分的信任也一直是他擴大規模和實力的主要辦法。老朱是一個很有城府的人,並且他自己對戰略,戰法都有很大的個人主見,不然早就起了無數回了。但是他所領導的整個隊伍普遍都是窮苦出身,有統治觀念的和管理才能得就劉伯溫李善長那麼幾個人。他痛恨統治階級腐敗和欺壓民眾的行為,這一點在他小的時候就已經留下了深深地烙印。老朱統一全國以後,國家還沒有走上正軌就已經有很多將領就已經腐敗不堪。要是仔細觀察,其實他在建國初期就已經開始誅殺一些低階將領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大明朝官員俸祿底而且官員一直處於高壓狀態的原因。在老朱晚年的時候,統治已經穩固,但是對於一個泥腿子出身的老朱來說如何鞏固和接班才是他覺得最重要的事,有一個說法就是為了給朱允炆更好的並且沒有威脅的江山,他變得非常敏感。凡事感覺不對和已經有所察覺的通通弄死,哪怕是連坐也在所不惜。把所有的威脅都扼殺在萌芽之中,包括他的兒子們。但是兒子還是要信任的,因為他覺得畢竟是自己的骨肉。這也是作為開國君主的悲哀。也是他作為一個文盲的悲哀。他痛恨貪汙腐敗,痛恨篡權奪位,但是他不懂過往歷史上那些禍起蕭牆的根源,也不明白自己的兒子才是最大的敵人。如果說趙匡胤能杯酒釋兵權,那麼老朱就是杯酒殺殺殺,喝完酒通通弄死。放心,妥當!

  • 5 # 歷史的微妙啟示

    這個問題似乎是不能也能,要看歷史人物當時具體的歷史條件狀況;從宋太祖釋了他人兵權,他朱元璋要釋他人相權,皇權專權專制追求皇帝絕對權力,皇帝做錯事,做壞事別人也不能糾正,丞相制也廢除的角度看,當時應該是不能,才濫殺功臣的;但如以功臣們能糾正皇帝的過失,是制約皇權,相權,官權的力量,以皇帝退居二線,完善丞相責任制等的角度看,是完全可以釋兵權而不殺功臣的。從留下來的歷史資料看,以外來使臣到朝,丞相已知皇帝還未知,對同僚不夠積極攻擊等看,那些被殺的丞相、將軍基本上以皇帝絕對權力想當然防患於未然的角度殺的,可說是無罪而誅;但這些歷史悲劇的不可避免,似乎又與人人想當皇帝的文化劣根性有關,這是亂源之一,如果培育人人都想當丞相的文化基因,具有驅逐韃虜光復中華偉業的朱明皇室本是有進入現代化政治前途的。

  • 6 # 使用者6161899116

    有人說朱元璋屠殺功臣是為了百姓,但明朝百姓卻中國幾千年來最苦的一批。

    中國古代傳統的社會有統治者家族、貴族、百姓呈現三方互制的局面。[統治者家族為了防範貴族覬覦位置,需要拉攏百姓(自然不敢對百姓太過份);貴族為了維護自身的地位,需要儘自己的義務(比如調理社會矛盾,更不敢對百姓太過份)。]

    朱明王朝作為古代傳統社會卻出現統治者家族、老百姓這種二源相徵惡局。[朱元璋家族可以瘋狂毫無顧忌的壓榨老百姓]

  • 7 # 70後大叔講歷史

    朱元璋的性格和趙匡胤不同,朱元璋更狠一些。

    兩位開國皇帝的接班人也不同:

    朱元璋內定的接班人,一開始是太子朱標,後來是皇太孫朱允炆,這兩個接班人都相對比較懦弱,沒有經歷過打江山時的辛苦,在駕馭朱元璋手下一幫能臣的能力堪憂,說白了就是朱元璋在世時,誰也不敢有其他想法,要是朱元璋死了,不管是文臣中的宰相還是軍師,武將中能征善戰的大將,都是接班人控制不了的,所以朱元璋為了他的子孫後代能夠穩妥的繼承皇位,不得不對跟隨他打天下的功臣們下殺手。

    趙匡胤的接班人是弟弟太宗趙匡義,是跟隨趙匡胤打天下的,不管是領軍作戰還是牧守一方都做得不錯,而且威望也夠,即使趙匡胤不在了,他的弟弟也可控制手下群臣,不會產生謀反、叛亂的事情,所以採取了相對平和的手段杯酒釋兵權,皇帝放心,功臣們也可以做個富家翁,安享晚年。

    明朝和宋朝在對待大臣時的態度也不盡相同,明朝更狠一些,說殺就殺了,有明一朝殺死的文臣武將數不勝數,而且有些都是小過錯,只要悖逆了皇帝,當庭打死的都很多。而宋朝對官員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好的時代,治國理念是和士大夫共同治理國家,對待官員也很客氣,“刑不上大夫”就是那個朝代的寫照。

  • 8 # 趙永志67

    朱元璋晚年性格多疑,自幼歷經苦難,從一個窮困潦倒的乞丐到開國之主,經過血與火的生死考驗,堅毅、冷酷而果敢,馬皇后在世時,二人同甘共苦,朱元璋對其禮敬有加,馬皇后仁慈、寬厚的性格,時時勸勉朱元璋施以仁政,太子朱標性格仁慈,相傳,朱元璋拿根掛刺的木棍,交付太子朱標,太子困惑,朱元璋用刀削掉木刺,授以治國之策。馬皇后、朱標死後,朱元璋立皇長孫朱允玟為儲君,尤太孫年幼難以服眾,功臣宿將功高震主。性格多疑而暴烈,大肆誅殺功臣。

    宋太祖趙匡胤兵不血刃,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善待前朝君臣遺老,性格寬容,為了不重蹈唐代藩鎮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弊病,不忍加害功臣,遂自導自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典故,鞏固了宋王朝的統治,實行強幹弱枝丶重文抑武的國策,也為宋朝埋下了終其一朝處於挨打受氣的地位。

  • 9 # 龍湖夜話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如果採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形式是否可行?

    實事求是的說:不可行!為什麼呢?

    一、所處歷史背景的不同

    趙匡胤陳橋兵變取得皇位,建立北宋之初首先考慮的是唐末五代以來,各節度使手握兵權、尾大不掉,以致國家混亂的局面;

    再者,當時的北宋,國家初建,天下的軍事割據勢立都還存在。北方有契丹、遼國及遼扶植的北漢劉崇政權,西北有李元昊的西夏朝,西面、南面有後蜀、南漢、南唐、吳越等國。總之,北宋處在四周強敵如雲的包圍之中。

    綜合上述原因,趙匡胤只能採取解除功臣宿將的軍權,建立國家的中央軍事集權制,而不能對他們實施殺戮。因為要,消滅這些軍事割據勢力,還需要這些將領們衝鋒陷陣、為國效力,說白了,他們還有利用價值。

    二、那麼朱元璋與趙匡胤所處的歷史背景就有所不同。

    朱元璋從一介布衣到消滅了各軍事割據勢力,成為了大明朝開國之君,雖然經過了整肅‘吏制、獎勵農耕、遷徒富民、抑制豪強,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但是,大量曾經與朱元璋一起轉戰南北立的功臣宿將們卻開始居功自傲起來。

    如大將藍玉,居功自傲,廣收義子、門徒。他手下將領、義子也跟著無視皇權,只聽藍玉命令;藍玉在消滅元順帝后,不向朝廷報告,私自留宿前朝皇后;在因功被朱元璋封為太子少師時自恃功高,居然埋怨朱元璋沒有封他為太子太師,且背後枉議朝政,牢騷滿腹。藍玉的一系列表現,令朱元璋不快而起了殺心。

    還有些功臣宿將以為江山是他們南征北戰打下來的,就應該坐江山,享特權。就開始驕橫奢侈、結黨營私、爭權奪利、目無法紀。這些現象讓朱元璋深感不安,嚴重的威脅到了皇權威嚴和大明江山社稷的穩定。比如郭桓案、胡惟庸案、藍玉案,這些誅連上萬人的大案,其間不乏他們陪植勢力,結黨營私,懈怠朝政的罪行,使朱元璋感受到皇權正日益受到挑戰,所以不得不大開殺戒。

    從另一層面分析來看:朱元璋誅殺功臣除了這些功臣們自身行為之外,還是考慮要為後世之君鋪平道路,實現社稷長治久安所必須採取的手段。

    因為太子朱標自幼文弱、善良。常常不滿朱元璋執政的嚴苛而勸說父皇。朱元璋十分擔心太子由於軟弱,繼承皇位後不被這些馬上打天下的悍將們尊重。一次拿了根長著許多刺的枝條丟在地上,讓太子用手拿起。太子嫌扎手不敢拿起。朱元璋用刀把枝條上的刺全部削去,交給太子朱標說,我把這些刺一一去除,你就可以握在手裡。這一切,可都是為了你呀!

    太子朱標病逝後,皇太孫朱允炆與其父一樣善良、多禮。使晚年的朱元璋更加擔心皇太孫無法駕馭這些帶刺的功臣宿將,所以只有大開殺戒誅殺功臣,才能為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而掃平道路。

    不僅如此,朱元璋自幼貧苦,深知貪官汙吏的可恨、可怕。他在當政的過程中,一直重視吏治。他曾下詔全國,“犯官吏貪贓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在他執政期的31年間,還發起多次大規模的肅貪,上至朝廷下至府縣誅殺貪官汙吏達十五萬人之多。

    綜合上述情況,我們清楚地看到朱元璋誅殺功臣與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完全是兩個時代、兩種背景所採用的兩種必然手段。

    所以,朱元璋誅殺功臣整肅吏治,使得官場風清氣正,百姓安居樂業,為後世官場立下了規矩,為後世之君鋪平了道路。不僅使大明朝當時成為了強大、統一的帝國,並且承襲了國祚近三百年。

  • 10 # 鄔斯大人

    字|1500字,閱讀用時3分鐘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大肆誅殺功臣?說到底就是因為自卑、缺乏安全感。

    仿效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否可行?不可行,不現實。

    還是那句話,天下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論。面對特定的環境、特定的人、特定的事,處理事情的方法也自然會有所不同。

    —01—

    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終於成為了皇帝,從一個差點餓死的中下貧農變成一個國家最高階層的統治者,簡直是非常勵志,而他也是中國古代社會非常少有的農民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窮怕了、餓怕了,所以當他成為皇帝后,他會非常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對於至高無上的權力、地位也變得非常具有控制慾,他絕對不會允許有任何人可以威脅到他的權威、地位。而且,對於那些在某方面比自己優秀的人,他其實是有一定嫉妒心的。

    當胡惟庸結黨營私、拉攏淮西勳貴時,他就隱約感受到了威脅。胡惟庸作為一個臣子,在朝廷大臣中很有威望,他的諸多所作所為已經威脅到了朱元璋在淮西功臣心中的地位和權威,所以朱元璋不會饒他。這是朱元璋個人自己缺乏安全感。

    同樣面對驕兵悍將,朱元璋的部將有能耐。這表現在兩方面,第一是打仗時朱元璋的陣容比趙匡胤的陣容強大,第二是和平時朱元璋的部將惹是生非的本事比趙匡胤強。總結就是一句話,因為能力強,所以不易管教,進而領導管理起來就會很麻煩,管理不好就會出事。所以他對一些能力出眾的武將非常忌憚,生怕這些人毀了自己的江山。這是他對自己的事業缺乏安全感。

    朱元璋晚年喪子喪妻,這把他僅有的那點溫情也奪走了,所以他更加對現實世界失望、對淮西功臣猜忌、不滿,因此他更覺得對犯錯的功臣沒有必要寬容。這是他對晚年生活缺乏安全感。

    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那就是王朝的穩定和安全問題。為了給皇長孫留一個非常太平的環境,那些功高震主的開國功臣必須要嚴肅處理,不殺不行,一旦失控,大明的江山也有可能被毀。這是他對繼承人缺乏安全感。

    相反,趙匡胤手下就沒有非常出色的且不服管教的將軍,加上又削了兵權,就算趙死了,也沒人膽敢造次。

    所以無論是朱元璋他個人對自己、對繼承人、對生活、還是對王朝都沒有非常充足的信心,骨子裡的自卑感是絕不會輕易當下的。他雖擁有一切,但他也患得患失,怕一不小心就失去好不容易所擁有的一切,一下子被打回原形。因此對於那些具有威脅性質的開國功臣必須殺,只有暴力強權才可以壓制那些厲害角色。

    —02—

    接下來說為什麼杯酒釋兵權不可行。

    其一,朱元璋手下的開國功臣不願輕易放下手中的權力。

    開國功臣中除了少數文臣,大多是武將。朱元璋曾經嘗試過杯酒釋兵權,但發現效果不理想,所以他對這一招漸漸失去了耐心。因為多數開國功臣和朱元璋一樣,都是窮苦人家出身,他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拿命換來的,付出的太多,所以在巨大的政治利益誘惑面前沒人會輕易放棄。

    反觀趙匡胤和功臣只是趁皇帝年幼,所以就撿了個漏,他們的改朝換代其實並沒有付出多少的努力。所以當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時,部將並沒有太多的不捨和不滿,心服口服,所以更容易放棄特權。

    其二,功臣能力出眾,彼此人脈關係網複雜,即使剝奪兵權,依舊存在勾結、兵變的風險。

    相比皇帝和臣子,臣子和臣子之間的關係更為密切,利益共同點更多。而且像藍玉這樣的將領在軍中的威望和人脈都比比朱元璋強,朱元璋活著可以壓制,但是死了,僅憑他功低德薄沒有威望的皇孫是幾乎不可能掌控的住的,到時候將軍的命令可能比皇帝的聖旨更管用。

    其三,悲慘身世讓朱元璋更早懂得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這個道理,所以他絕不會輕易相信別人。

    無論是小時候險惡的生存環境還是長大後的乞討生活,在培養了他堅毅、果敢的品質的同時也讓他變得殘忍、猜忌,他看到了人性的醜惡,所以不會輕易相信別人。在他成為萬民之主時,即使功臣勳貴老老實實,他也不會放心,他不會對他們完全信賴,所以也自然會擔心他們手中的權力,擔心有朝一日這些兄弟因對自己不滿而倒戈,因此為了一勞永逸,為了避免隱患,藉機除掉這些開國功臣似乎就成了上策。

  • 11 # 綠野農夫961

    朱元璋晚年誅殺功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骨子裡的農民意識

    說這句話並不是對朱元璋有任何詬病,只是分析、還原當時的實際情況。

    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民,所以他比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更能知道底層老百姓的艱苦,也更能知道底層老百姓對於貪腐的痛恨。這也是他當上皇帝后鐵腕反腐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就是我們要說的這個農民意識了,從一無所有的貧民到富有四海的皇帝,財富在朱元璋心裡地位極重。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對官員待遇特別的刻薄,多花一分錢都心疼;另一方面對子女及皇族待遇極為優厚,生怕後代受一點兒委屈。

    這一點當時的所有的大臣也是明明白白看在眼裡的。從內心來說,大臣們對朱皇上的這一點也是極為不滿的。大傢伙跟著你一起出生入死打下的江山,憑什麼我們就天天蘿蔔白菜,你的後代就頓頓山珍海味?

    所以,既為了生活的必須,也為了內心的不平衡,貪汙就成為了功臣們的首選。你不給我們錢,我們就自己想辦法弄錢。所以,即便是朱皇上用重典治世,依舊沒有剎住貪腐之風。一場貪汙和反貪汙的戰爭在洪武年間轟轟烈烈的打響了。

    面對這樣的一場戰爭朱皇上自然是不甘示弱的,套用郭德綱老師的話就是:”你要捨得死,我就捨得埋。“所以政策也由最初的”凡貪汙六十兩以上者,剝皮楦草“到後來的”今後犯贓的,不分多少都殺。“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的死,更是將功臣們推進了一個深淵。

    太子朱標是朱元璋為自己培養的接班人。朱標的死直接打亂了朱元璋的計劃。不得已朱元璋選擇了朱標的兒子,15歲的朱允炆繼承皇位。那麼問題來了:

    15歲的朱允炆既沒有理政能力,也沒有資歷威望,他能震懾這些驕兵悍將嗎?為了保證帝位的平穩過渡,朱元璋不得不再一次舉起了屠刀。關於這一時期的殺戮,我在上文《傅友德之死》裡已經做過說明,大家可以參考。

    那麼下一個問題是面對這些功臣,只有殺一條路嗎?就不能像宋太祖一樣來場和平演變嗎?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明和宋的得國方式大的不一樣。北宋的開國功臣們只是陪皇帝搞了一個改朝換代的儀式,沒有動一兵一卒就將後周改成了北宋。而大明的江山是軍士們出生入死打下來的。所以宋、明兩朝功臣們的付出相差很遠,心態自然也不能同日而語。

    其次,宋朝的開國功臣原本就是官宦貴族,而大明從皇帝到開國功臣全是貧民出身,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也相差頗大。

    還有一點就是國力也不允許,給那麼點官俸,朱元璋都要弄一本《醒貪簡要錄》一頭牛、一粒谷的算細賬,花那麼多錢去恩養功臣,那朱皇帝得多心疼啊?

    就算這個錢花了,那些從屍山血海裡爬出的功臣們就安分了?至少朱元璋是不信的。還是死人最安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二戰的電影中經常都是有蘇軍狙擊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