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同飲江水19177759415

    北府兵將領,前期受謝玄指揮,後成為北府兵的最高指揮官,在桓玄篡晉時投靠桓玄,最後被迫自殺。劉裕是他的老部下。

  • 2 # 知常容

    劉牢之是雁門太守劉羲之孫,徵虜將軍劉建之子,將門之後。劉牢之在淝水之戰的時候建立了功勳。而且他還平定了孫恩起義。桓玄掌權時,劉牢之被奪兵權,誤以為自己的孩子被害,然後就自殺了。

    此人歷史評價不高,有把他當作是呂布式的人物,三姓家奴,因為他反覆叛變,王恭第二次起兵劉牢之背叛投靠了司馬元顯,討伐桓玄的時侯,背叛了司馬元顯。

    田餘慶教授對他的評價是:劉牢之處在歷史演變關鍵的時候,但不理解歷史將走向何處,一生戎馬,為當權者驅使,目光非常短淺,他既不能縱觀時局,也不能自如的運用手中可以決定時局的北府兵,屈從司馬氏的皇權和桓玄計程車族的社會影響,惶惶然不知所措。

    所以劉牢之他只能作為戰將跟英布,張遼等人並列,而不能稱為大將。因為他的權術頭腦很差,跟後來的劉宋王朝的劉裕成了明顯的對比。只能算是國之爪牙吧。

  • 3 # 京百

    劉牢之,鵬城人今江蘇徐州。徐州自古出英豪,漢高祖劉邦、韓信、徐達、劉牢之等等都出在此。徐州為什麼出英豪呢?據考證和當地的飲食習慣有關。提起徐州大家肯定想到的吃狗肉,和辣湯,這造就了徐州人驍勇善戰,英勇豁達的性格。

    劉牢之東晉時生於善武之家,其祖父父親都任武官。受家庭薰陶從小就性格剛毅,堅強不屈。

    成就:夜襲洛澗,屢破孫恩

    官爵: 徵東將軍、 會稽太守、 武岡縣男

    人物評價:

    劉襲:事不可者莫大於反,而將軍往年反王兗州,近日反司馬郎君,今復欲反桓公。一人而三反,豈得立也。

    高進之:劉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

    蕭介:兇人之性不移,天下之惡一也。昔呂布殺丁原以事董卓,終誅卓而為賊:劉牢之反王恭以歸晉,還背晉以構妖。

    杜牧:在漢伯通,在晉牢之,二人功力不寡,一旦誅死,人豈冤之?

    蘇轍:背逆人理,世所共疑。故呂布見誅於曹公,牢之見殺於桓氏,皆以其平生反覆,勢不可存。

    張預:設若奮寡以擊眾,驅弱以敵強,又不選驍勇之士使為先鋒,兵必敗北也。凡戰,必用精銳為前鋒者,一則壯吾志,一則挫敵威也。故《尉繚子》曰:‘武士不選,則眾不強。’曹公以張遼為先鋒而敗鮮卑,謝玄以劉牢之領精銳而拒苻堅,是也。

    當其手握大權時,是何等的風光無限,但被貶由武官實權變為文官傀儡的時候,當被奪去兵權的時候,大難也就臨頭了。

  • 4 # Davidchan136

    一、劉牢之這個人面色紫赤,鬍鬚與雙目生得奇異,讓看到的人感到驚奇,而且性格深沉剛毅,為人足智多謀,事實證明他取得了赫赫戰功,是個難得的將才。

    二、劉牢之這個人,雖然為人足智多謀,有能力,是個了不得的將才,但是這個人沒有自己的主見,做事猶豫不決,多次聽信讒言背叛自己曾經的主子。作為一個在戰場上有這麼高地位這麼高聲望的人,應該在做人方面不會差的,偏偏又在做人方面差了點。這是很多有志之士所不齒的行徑。最終落得眾叛親離。正如參軍劉襲說:“不能做的事沒有過於反叛,而將軍早年反王恭,不久以前反司馬元顯,如今又打算反桓玄。一個人一生當中三次反叛,怎能夠立足於天地之間呢!”說罷,起身揚長而去。劉牢之手下將佐紛紛離開劉牢之。這樣的人沒有幾個人喜歡,包括我在內。

    三、對自己不夠有信心,以至於在劉敬宣在此之前返回京口轉移家室,超過預定的期限,仍不見蹤影。劉牢之以為被劉襲殺害,便心灰意冷,上吊而死。在沒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前,就這樣的死法,真替他不值。這隻能說明他對自己沒有足夠的信心相信自己及自己的親人。以至於死後,桓玄稱帝后馬上下令開棺斬首,將其屍體暴露在街市上示眾。你說值不值?如果自己沒有自尋死路,說不定他的一生從此發生改變。

    有歷史評價為證:

    1、劉襲:事不可者莫大於反,而將軍往年反王兗州,近日反司馬郎君,今復欲反桓公。一人而三反,豈得立也。

    2、高進之:劉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

    蕭介:兇人之性不移,天下之惡一也。昔呂布殺丁原以事董卓,終誅卓而為賊:劉牢之反王恭以歸晉,還背晉以構妖。

    3、房玄齡:① 生靈道斷,忠貞路絕,棄彼弊冠,崇茲新履。牢之事非其主,抑亦不臣,功多見疑,勢陵難信,而投兵散地,二三之甚。若夫司牧居愆,方隅作戾,口順勤王,心乖抗節。

    ② 孝伯懷功,牢之總戎。王因起釁,劉亦慚忠。殷楊乃武,抽旆爭雄。庾君含怨,交鬥其中。猗歟群採,道睽心異。是曰亂階,非關臣事。

    4、杜牧:在漢伯通,在晉牢之,二人功力不寡,一旦誅死,人豈冤之?

    5、蘇轍:背逆人理,世所共疑。故呂布見誅於曹公,牢之見殺於桓氏,皆以其平生反覆,勢不可存。

    6、張預:設若奮寡以擊眾,驅弱以敵強,又不選驍勇之士使為先鋒,兵必敗北也。凡戰,必用精銳為前鋒者,一則壯吾志,一則挫敵威也。故《尉繚子》曰:‘武士不選,則眾不強。’曹公以張遼為先鋒而敗鮮卑,謝玄以劉牢之領精銳而拒苻堅,是也。

    7、王夫之:其反覆變詐之不讎,以禍於國、兇於家、戮及其身,則諱之而不言。故溫嶠之陽親王敦而陰背之,非無功於晉矣,然非其早卒,君子不能保其終為晉社稷之臣也,何也?響背無恆,而忠孝必薄也。前有呂布,後有劉牢之,勇足以戡亂,而還為亂人。嗚呼!豈有數月之閒,俄而為元顯用,而即叛元顯,俄而為桓玄用,而即圖桓玄,能不禍於國、兇於家、戮及其身也乎?劉襲曰:‘一人三反,何以自立。’使牢之幸讎其詐,而桓玄受戮,論者將許之以能權;乃牢之殺元,而牢之之禍晉益深,君子豈受其欺哉?...秉信非以全身,而身或以保;非以圖功,而功或以成。託身失所,而為郗超;欲自免焉,則為溫嶠;加之以反覆之無恆,則為牢之。嶠成而牢之敗,牢之死而超生。

    8、包世臣:司馬氏無功於當塗,無德於黔首,而一時借曹氏之寵,以享豐厚者,競與輸心佐命,真豺虎所不食,有北所不受。顧以若而人開鴻基,創永制,貽謀有不舛乎。無怪棗嵩、朱碩之於王浚,沈充、錢鳳之於王敦,匡術、路永之於蘇峻,郗超、劉牢之之於二桓,劉穆之之於宋武,接踵而起也。

    9、鄭觀應:古之所謂將才者,曰儒將、曰大將、曰才將、曰戰將。英布、王霸、張遼、劉牢之、曹景宗、高敖曹、周德威、擴廓貼木兒等,戰將也。

    10、田餘慶:劉牢之的行動並不只是個人暈頭轉向、進退失宜問題,而是反映了本來是門閥士族的工具的倫荒武將轉化為社會統治力量時必然出現的曲折。

    正如以上歷史人物給出的評價,劉牢之雖然有能力,堪比呂布,但是人品太差,這樣的人最後的結果是害人害己,既害了家族又家了國家,終究沒有得到一個好的歸宿和一個好的名聲。

    就像我們現在所流傳的一句話: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有能無德的人是毒品,無德無才是廢品。像劉牢之就可以說是一個毒品。

    古人云:可以一生不仕,不可一日無德。

    這就在告誡我們,我們做人就要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

  • 5 # 君山話史

    劉牢之是東晉時代最出色的戰將之一,北府軍統帥。

    北府軍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一支鐵軍,其組建背景是苻堅的前秦帝國以摧枯拉朽之勢完成北方統一,一向孱弱的東晉如果不能建立一支足以自保的鋼鐵軍隊,就無法遏制前秦的鯨吞。謝玄仿效漢代名將李陵,在民間招募一支由武林高手組成的王牌軍,後來以“北府軍”聞名天下。彭城人劉牢之乃將門之後,長相很特別,面色紫赤,須目驚人,性格沉毅,足智多謀,被謝玄委以重任,擔任參軍。

    此後,北府軍在一系列戰役中重挫前秦軍,聲名鵲起。

    公元383年,前秦天王苻堅以傾國之兵大舉進犯東晉,僅前鋒兵團便達三十萬人,而東晉所能動員的兵力僅有八萬。退無可退,只能破釜沉舟與敵決一死戰。前秦大將梁成率五萬人馬屯於洛澗,距離晉軍主力不過二十五公里。要是能先給這股敵人當頭一棒,殲其精銳,就能給敵人予沉重打擊,挫其鋒銳之氣。誰可負其重擔呢?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如今晉軍的希望,完全寄託在北府軍身上。北府軍能否贏得此關鍵一役,關鍵看悍將劉牢之。

    英勇無畏的劉牢之率領五千名勇士,直趨洛澗。當敢死隊行進到距洛澗十里之處,早有偵察兵把晉軍動向飛報給秦將梁成,梁成下令沿著山澗排兵佈陣,嚴陣以待。儘管梁成兵是劉牢之的十倍,但北府軍豈是浪得虛名,個個如猛虎下山,以一當十。

    以五千進攻五萬,簡直把孫子兵法中的“十則圍之,五則攻之”的原則倒過來寫,不僅以少攻多,且是渡水而攻。在任何人看來,這如同自殺式的進攻。然而,什麼叫背水一戰,什麼叫置於死地而後生,渡河後的勇士們,只能把堅忍精神發揚到底,殺退敵人,否則絕無生還的希望。在巨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與牲犧精神的感召下,五千敢死隊有進無退,直搗敵軍的指揮樞紐。秦軍竟然被殺破膽,潰不成軍,總指揮梁成居然成了刀下之鬼。

    此役殺敵主將,殲敵一萬五千餘人,繳獲大量武器輜重。這一戰,北府軍的硬實力得到證實,劉牢之也證明自己實為北府軍之第一悍將。晉軍上下大受鼓舞,這種自信心的提升,為後來晉軍取得更偉大勝利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後來劉牢之因事被罷官,時任青兗兩州刺史的王恭起用他為司馬,以為羽翼。當時司馬道子、司馬元顯弄權,朝廷腐敗,王恭以清君側之名舉兵。司馬元顯策反劉牢之反戈一擊,王恭兵敗被殺。這次背叛令劉牢之登上事業顛峰,都督七州諸軍事。然而,當桓玄起兵時,他又出賣了司馬元顯。第三次背叛桓玄時,終於眾叛親離,落得個自殺身死的下場。

    不過,縱觀東晉歷史,劉牢之仍是最出色的戰將之一,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 6 # 冷兵器研究所

    劉牢之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是376年,謝安推薦侄子謝玄出任兗州刺史,重掌江北的軍權,建立北府軍的時候。

    當時,作為彭城人的劉牢之與東海人何謙、琅邪人諸葛侃、樂安人高衡、東平人劉軌、西河人田洛及晉陵人孫無終等後來名重一時的猛將,都在這時應募入伍。

    謝玄以劉牢之為參軍,命他率領精銳部隊為前鋒,與南侵的前秦軍隊接戰。劉牢之等人率領的部隊作戰勇猛,與前秦作戰勝多敗少,號稱“北府兵”,這也是北府兵這個專門稱號首次出現。

    淝水之戰前的洛澗之戰,劉牢之以精兵5000人直擊前秦精銳梁成所部,前秦軍迎戰大敗,主將梁成和其弟梁雲當場陣亡,梁他、王顯、梁悌、慕容屈氏等大將被生擒。北府軍四下控制洛澗渡口,將潰亂的前秦軍趕入澗中,俘斬達萬餘人。

    淝水之戰後,東晉趁機發起大反攻,蜀地、襄漢等地區都被晉軍收復。劉牢之率前鋒相繼攻佔鄄城和碻磝津(在今山東茌平)。之後劉牢之輕敵冒進,在五橋澤被慕容垂伏擊,劉牢之所部潰敗,深入河北的北府軍前鋒部隊大部分被殲滅,劉牢之本人僅以身免。

    謝氏失掉中樞執政權和北府兵權後,晉孝武帝的弟弟司馬道子掌握了中樞政權。孝武帝與司馬道子不久便產生矛盾。為了制衡司馬道子,孝武帝任命外戚王恭(孝武帝王皇后的哥哥)出鎮京口,控制北府軍。

    王恭自視甚高,看不起流民出身的劉牢之。司馬道子看準了這一點,派人策反劉牢之。之後,劉牢之遂起兵將王恭打的敗逃,隨後王恭被司馬道子俘虜後殺掉。劉牢之遂被任命為都督徐、青、兗等州軍事。

    王恭之亂標誌著作為北府首領的劉牢之開始介入東晉士族內鬥。但他既沒有足夠威望,也沒有士族根底,在諸多大族爭鬥中,他顯然沒有充分的準備和足夠的政治素質。

    之後,桓玄以壓倒性優勢打進建康,廢殺司馬道子父子。與此同時,桓玄又迅速奪取劉牢之兵權,任命他為會稽太守。劉牢之明白桓玄的意圖,他拒不受命,企圖返回江北與桓玄對抗。然而劉牢之的反覆無常早已讓北府軍將士心灰意冷,參與到士族內鬥本非下層將士所願,現在首領又朝三暮四,於是官兵拒不聽從劉牢之的安排。此後桓玄遣軍進攻劉牢之,劉牢之萬念俱灰,自縊而死。

    總體看來,劉牢之很能打,但只是猛將,還不知智勇雙全的級別,所以容易後勁不足,被人所趁。至於他的政治能力又很差,所以導致他最後被人利用,稀裡糊塗的參與到士族內鬥,然後因為缺乏經驗和威望,死於政治鬥爭。

  • 7 # 聊以自娛2

    劉牢之功勞很大,戰力很強,只是不夠忠貞,如同呂布一樣嬗變,為人做嫁衣的角色人物。

    劉牢之(?-402年),字道堅。彭城郡(今江蘇徐州)人。東晉時期名將,雁門太守劉羲之孫,徵虜將軍劉建之子。劉牢之生長於尚武世家,其人面色紫赤,須目都異於常人,性格深沉剛毅,為人足智多謀。最初應謝玄之募入北府兵,任參軍,後以功升鷹揚將軍、廣陵相。淝水之戰時,率五千精兵在洛澗大破梁成,在苻堅敗後率軍攻陷譙郡,因功晉升龍驤將軍、彭城內史,賜封武岡縣男。

    太元二年(377年),謝玄鎮守廣陵,當時前秦苻堅力量強大,東晉謝玄招募勇壯威猛之士,劉牢之與何謙、諸葛侃、高衡、劉軌、田洛及孫無終等響應招募,劉牢之因勇猛而被選中。謝玄任命劉牢之為參軍,率精銳部隊作前鋒,每戰幾乎全勝,讓敵人望而生畏。“北府兵”為東晉初期郗鑑鎮守京口時所創,謝玄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鎮廣陵之時加以擴大,主要由徐(治京口)、兗(治廣陵)之民參軍組成。太元四年(379年),謝玄加領徐州刺史,鎮京口。東晉稱京口為“北府”,所以稱這支軍隊為“北府兵”。劉牢之作為東晉“北府兵”主要將領,在戰鬥中,他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劉牢之經常身先士卒、勇猛無比,屢獲大勝。

    太元三年(378年),苻堅部將句難率兵南侵,謝玄率何謙等迎戰。劉牢之率北府兵在盱眙(今屬江蘇淮安)一帶奪取了句難部隊的輜重和運輸船隻,戰後以功升任鷹揚將軍、廣陵相。劉牢之從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和家庭薰陶,養成了好學不倦、性格堅毅、善於軍事謀略的習慣。劉牢之很受謝玄賞識,很快被提拔為北府兵將領。由於劉牢之英勇善戰,作戰所向披靡。屢立大功,所以劉牢之也就成了東晉著名戰將、為世人矚目。

    太元八年(383年)八月,前秦苻堅親率80萬人馬,號稱百萬,向東晉發動全面進攻,淝水之戰爆發。苻堅先派其弟苻融、猛將張蠔攻陷壽陽。謝玄派胡彬、劉牢之阻擊、抵禦。胡彬軍駐紮在硤石(今安徽淮南西部),不敢貿然前進。苻堅再派部將梁成率兩萬兵馬進駐洛澗(今安徽淮南東北窯河),謝玄讓劉牢之率5千精兵為先鋒抗拒梁成。劉牢之與敵軍相距十里,梁成沿澗列陣,以為險阻。劉牢之帶領參軍劉襲、諸葛求等率部徑直渡過澗水、扎住陣腳,交戰中斬殺了梁成及其弟梁雲、弋陽太守王詠等將,前秦軍潰敗。劉牢之又派兵截斷敵軍回撤的渡口,敵軍步兵騎兵全線崩潰,爭渡淮水,被劉牢之斬殺俘獲1萬2千餘人,繳獲前秦許多器械、軍用物資。不久後,苻堅也在淝水之戰中遭到慘敗,狼狽逃回了長安,餘部紛紛集結退守城池。此役,前秦軍聞風喪膽,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蓋源於此。

    作為大戰前鋒的劉牢之功勞極大,晉封為龍驤將軍、彭城內史、武岡縣男。太元九年(384年),劉牢之率北府兵北伐,攻佔譙郡(今安徽亳州)。不久又攻下劉牢之又進駐鄄城(juàn今屬山東菏澤)。同年解救鄴城(今河北臨漳),佔領枋頭(今河南浚xùn縣)、黎陽(今河南浮縣),大敗後燕王慕容垂(即後燕成武帝)。前秦苻堅部將張遇派兵攻克金鄉(今屬山東濟寧),劉牢之派參軍向欽之擊退張遇,劉牢之乘機佔領太山(泰山)。司馬徽在馬頭山(今屬江蘇徐州)聚眾反抗朝廷,劉牢之派參軍竺朗之將其消滅。後燕慕容氏攻打廩丘(今山東鄄東北),高平太守徐含遠頻頻告急,劉牢之無法分身、沒法救援。朝廷以怯弱、畏敵罪名被罷了劉牢之的官。應該說,這是政治鬥爭的必然結果。東晉宰相謝安去世,接替宰相職務的是會稽王司馬道子,司馬道子掌權後,與宦官王國寶勾結,劉牢之作為謝家班底,理所當然要遭受司馬道子系統的打擊。

    晉安帝司馬德宗隆安元年(397年),王恭起兵討伐王國寶時,起用劉牢之為司馬,兼任南彭城內史,加拜輔國將軍。王恭派劉牢之擊敗王廞(xīn)後,讓劉牢之兼任晉陵太守。晉安帝司馬德宗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權利基本操縱在司馬道子手裡。王恭知道要想在朝廷立住腳,就必須有自己的班底和人馬,因此將孤立無援劉牢之延攬己用。王國寶死後,司馬道子覺得掉了一個臂膀,勢力日衰,王恭卻實力大增,眼見劉牢之沒有了利用價值,就找機會尋劉牢之的事情整治。劉牢之悶氣難出,又無可奈何!

    司馬道子因人心不服去職,職位由其子司馬顯接替。司馬顯見無力對抗王恭,就暗地密謀找到廬江太守高素遊說、拉攏劉牢之。參軍何澹之將這一密謀告訴了王恭。但王恭因為何澹之與劉牢之以前有矛盾,所以懷疑何澹之所言的真實性而沒有采納。王恭又置辦酒席,盛情款待劉牢之,拜劉牢之為兄長,將精兵利器都配給他,讓他做前鋒。行軍至竹裡,劉牢之則趁機殺了顏延,背叛王恭,歸順司馬顯。隆安二年(398年),王恭兵敗被斬,劉牢之代替王恭接管兗、青、冀、幽、並、徐、揚七州及晉陵的軍務。劉牢之本是低階將領,一下子佔據了王恭的顯赫職位,劉牢之見眾人無法心悅誠服,便重用心腹徐謙之等人以加強自己的勢力。當時,楊佺期、桓玄率部威逼京師,上表為王恭申辯,請求朝廷誅殺劉牢之。劉牢之率北府兵急速行軍奔赴京師,駐紮在新亭一帶。桓玄等人接受詔令從京師退兵,而劉牢之則回兵鎮守京口。

    隆安三年(399年),孫恩的叔父、五斗米道教主、浙江新安太守孫泰被司馬道子誘殺,孫恩懷恨起義。起義軍攻陷會稽城(今浙江紹興),劉牢之派部將桓寶率兵援救三吳地區,又派兒子劉敬宣率軍做為桓寶的後續。救兵到了曲阿(今江蘇丹陽),吳郡內史桓謙已棄城逃走,劉牢之便親率大軍東征,同時上奏朝廷,即刻進軍,劉牢之到了吳地,與衛將軍謝琰聯合進擊孫恩,作戰屢戰屢勝,斬殺其許多叛軍,一直打到了浙江。劉牢之因功被拜為前將軍、都督吳郡諸軍事。隆安四年(400年),孫恩又乘機攻佔會稽,殺害衛將軍謝琰。劉牢之晉封為鎮北將軍、都督會稽五郡,再次率部東征。劉牢之進駐上虞,派兵戍守諸縣城池。同年,孫恩攻克吳國,殺害吳國內史袁山松。劉牢之派參軍劉裕討伐孫恩,孫恩率部退回海上。不久,孫恩浮海突然到京口,率兵十餘萬,樓船千餘艘,軍容強盛。劉牢之在山陰,派劉裕領兵從海鹽堵截孫恩,劉牢之自率大軍援救京口。劉裕所部兵力不足千人,與孫恩交戰,擊潰了孫恩。孫恩聽說劉牢之已回京口,便率部逃向鬱洲(今江蘇連雲港東),又被劉敬宣、劉裕等人再次打敗。孫恩戰敗自殺後,劉牢之、劉裕由此聲威大震。

    元興元年(402年),朝廷打算討伐擁兵叛亂的桓玄,任命劉牢之為前鋒都督、徵西將軍,兼任江州刺史。司馬顯派遣使者同劉牢之商議討伐桓玄的有關事宜。劉牢之因為桓玄從小享有英名,如今又憑仗江南之眾,擔心無法制伏,又考慮到如果消滅了桓玄之後,必定功蓋天下,司馬顯到時一定不會容忍自己。於是思來想去、猶豫不決,不得已才率北府文武將士進駐洌洲(今安徽和縣)。當時譙王司馬尚之已被桓玄打敗,士氣低落,軍心沮喪,於是劉牢之接受何穆的勸說,派遣使者與桓玄聯絡。劉牢之的外甥何無忌與部將劉裕極力勸阻,劉牢之一意孤行、所有建議一概不聽。不久,劉牢之令兒子劉敬宣投降桓玄。劉牢之手下將佐聞知便紛紛離開了,當時,劉敬宣在此之前返回京口轉移家室,逾期未還。劉牢之以為他被劉襲殺害了,便心灰意冷,402年,劉牢之嘆息上吊自縊而死。

    不久,劉敬宣返回,來不及吊、哭安葬劉牢之,便急忙投奔高雅之。還是劉牢之手下的將佐官吏代劉敬宣為劉牢之操辦的喪事,並將劉牢之遺體歸葬在丹徒。桓玄稱帝后下令開棺斬首,將屍體暴露在街市上示眾。義熙元年(405年),劉裕擊敗稱帝的桓玄,恢復東晉王朝,劉裕上書替劉牢之申辯,朝廷這才恢復了劉牢之的職位和封爵。

    劉牢之一生可以說在謝安時期非常順利,也是他本人最為輝煌時期。到了司馬道子以後,劉牢之便處於人生低潮時期、日漸式微。萬不該沒有聽從外甥何無忌與部將劉裕的勸誡建議,讓兒子劉敬宣投降了桓玄。唉!劉牢之作為東晉北府兵主將、東晉之名將,一生中給別人做了許多嫁衣,臨終後,還為部將劉裕做了嫁妝——把北府兵交給了南朝宋武帝(劉裕)!自己死後還遭到殺戮,可悲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叫做開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