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略輸文才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嬴姓,趙氏,名蕩,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前310年—前307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身高體壯,孔武好戰。但如果僅僅以巨鼎被砸死就判定秦武王是傻子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連橫衛秦

    秦武王重視齊使,以示秦、齊夾擊韓、魏之形,斷絕韓、魏趁秦武王新立攻秦妄想。 又派樗裡疾與韓使歡娛,敘秦韓之好,以此羈縻南韓。樗裡疾的母親是韓女,秦武王的母親是魏女,是秦惠文王與魏襄王結盟時定下的姻親。此時,齊國孟嘗君為齊相,壓迫魏國,魏國權衡利弊,在秦齊之間左右搖擺。秦武王元年(前310年),秦武王與魏襄王在臨晉(今大荔東)相會,鞏固秦、魏聯盟。透過一系列緊張的外交活動,秦武王穩住周邊鄰國,使其不能趁秦新君初立圖秦。其後,開始著手解決秦國中央的魏籍權臣問題,然而因秦武王意外身死,並未完全執行。

    聯越制楚

    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韓、魏、齊、楚、越各國使者各懷鬼胎來為他賀喜。秦武王秘密接見越國使者,與越國達成夾擊楚國的密約,以此制楚。越國在勾踐滅吳後成為東南大國,國力強盛,此時是僅次於楚國的第二大國。楚、越水土相接,人文相近,彼此以為害,一直都在謀劃消滅對方。

    平定蜀亂

    蜀相陳莊叛亂,殺死蜀侯通國。秦武王派甘茂平定蜀國叛亂,誅殺陳莊,並派兵攻打義渠、丹犁。

    設立丞相

    秦武王是個很有抱負的人,他恥於與六國為伍,見六國都設有相國一職,便把秦國的相國一職,改稱為丞相。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秦武王在秦國設定丞相官位,設左右丞相各一人,任命甘茂為丞相兼領上將軍,樗裡疾為右丞相。命甘茂等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

    雖然秦武王在政僅4年,做出的政績確是不錯,為嬴政統一6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對於巨鼎這個事我只能說量力而行,莫裝逼。結果只有自己承擔。

  • 2 # 太史員外郎

    秦武王嬴蕩確實是舉鼎而死,但要是說他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就有點誇大其詞,恰恰相反,秦武王嬴蕩是個很有抱負的人。

    秦武王身高體壯,勇力超人。一方面他重武好戰,另一方面他聯越制楚、平定蜀亂,表現出了一定的政治眼光和運籌帷幄的能力。 他恥於與六國為伍,見六國都設有相國一職,便把秦國的相國一職,改稱為丞相。

    同時,嬴蕩命甘茂等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有一定治政才能的人。

    秦武王嬴蕩還重視外交活動,他連橫衛秦,穩住周邊鄰國,使秦國不受其他國家侵害。

    秦武王是雖說他在位只有短短的四年,但他的雄心壯志與遠大抱負,卻不遜於任何一代有作為的秦國先君。

    可惜的是由於一時的逞能與賣弄,而最終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 3 # 瘋子95056

    電視劇是把秦武王力能舉鼎的事蹟渲染的讓人們誤以為秦武王就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一介武夫,相比於秦國前後幾任國君,他的確不是很耀眼,估計能比較拿出手的就是力大了,但是不代表他就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其實他在位也是勵精圖治,很好的延續了秦國一貫的政策,保證國策延續,才有了後來秦始皇的一統天下!另外舉鼎的目的也帶有其他政治含義,當時周朝的影響還是有的,各路諸侯雖然暗地裡都不服周朝的統治,當時明面上,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而秦武王為了後期完成祖先一統天下的宏偉藍圖,必須邁出這一步!只是後世在宣傳時,過分渲染了這個事,而把他的治國理政,軍事才能忽略了!

  • 4 # 論道財商

    這個怎麼說呢?我覺得這應該是我等後輩之人的一種誤解。

    首先作為一國之君,能文能武自然是非常好的事情,所以在統治者內部,選拔後繼者以及培養後繼者本身就會有一套嚴苛的規矩,不會去選擇一無是處的草包去作為後繼者。從後繼者選拔上面,就已經決定每一個能夠成為後繼者已經備用後繼者來說,本身是在各方面要求上都能滿足選擇條件,也不會單單因為什麼力氣大,皇額娘是皇帝寵愛的,就一定能當上後繼者。

    其次,被選為後繼者重點培養以後,如果不能經受住培養的過程,或者在培養的過程中有表現出不適合的特性的,也很容易被踢出局,這個在歷史發展中有很多例子的。

    所以單從選拔後繼者來說,既然秦武王能夠做王,那肯定是有過人之處,得到眾多大臣以及上任君主的認可的。

    當然這只是從後繼者選拔上說明這個,其他應該會有很多方面,還請各位師兄補充。

  • 5 # 王者榮耀武氏騷媚娘

    在後來人們也看到了很多有關秦國的一些電視劇,這裡面很多人都記住了秦國有這麼一個奇葩的君主,他沒有什麼好的頭腦,偏偏就有著一股蠻力,結果他自己當上了國君之後,也沒有怎麼去做正經事,最後還因為過於相信自己的力氣,選擇去舉鼎結果把自己給砸死了。因此他的死法也成為了歷史獨一個,畢竟沒有哪個國君會閒得無聊玩舉鼎,可是對於秦武王來說,他的形象因為自己的這個死因就產生了很大的轉變,在後世他就成為了一個昏庸的人。

    我們看他後來的諡號是武,這個字看起來是挺不錯的,其實在古代給這樣的諡號可不是一個好的評價,相反還有著一些諷刺的意味,而秦武王他雖然是秦國內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君王,卻因為這件事讓人忽視甚至是鄙視自己的作為。那麼我認為秦武王他並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昏庸無能,更不是一個完全只有蠻力,毫無頭腦的人,真實的秦武王非常聰明,而且他有著很成熟的政治手段和戰略的眼光。

    比如在他上位之後,就成功把丞相的位置給分成了左右兩部分,說白了就是把相國的權力拆開相互制衡,因為在他之前的秦國這些相國的權力都非常大,對於國君就產生了一定的威脅,秦武王他能夠用這樣的方式來平衡內部的勢力,顯然他這個人是有著政治頭腦的。而且我們看他在位的時間雖然短,可是做的事情並不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成功打下了宜陽,這個地方對於秦國來說非常重要,這裡是處在函谷關外的一個重要根據地,可以說拿下了這裡就意味著秦國打開了東出的道路。

    說白了秦武王他上位就徹底改變了秦之前的國政,開始全面向外部來發展了,後來他的弟弟也是延續了他的政策,從整體來看,秦武王他的作為還是非常不錯的,那麼為何他在後世就被人們這麼低估並且抹黑呢?我個人認為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他沒有兒子,武王他上位的時候也已經不算太年輕了,他很早就成為了王室的繼承人,可以說秦國繼承的局面非常清晰,如果他沒有出現那樣的意外的話,就不會有後來的內部爭鬥了。

    偏偏他就沒有自己的繼承人,使得自己突然死去了,無論是誰繼位都和自己沒有直接的關係,在古代一個君主他後來的風評,主要都是由他後來繼任的帝王來主持的,一般來說接替君位的人都是這個君主的孩子,所以他們對於自己的父輩肯定是要有些美化的。可要是換了弟弟這樣的來繼位,就完全談不上什麼美化了,後來有很多的皇帝都是因為沒有孩子,結果換了別人繼位對於他們的風評就沒有什麼好話,秦武王他就是吃了這個虧,再加上他在位的時間又非常短,成績再突出也突出不到哪去。

    我個人認為武王他就是有些莽撞,而且後人詬病他主要就是衝著他舉鼎這件事來說的,其實這是人們並不瞭解當時的情況,在那個時候的舉鼎只是一件非常正常的體育運動,根據後來的一些記載來看,當時秦國非常流行這種運動。

    因此武王他的死亡就只是一次意外的事情了,偏偏就是他的這次意外,徹底改變了整個秦國的局面,他的早死實在有些可惜了,畢竟他這麼一個聰慧的君主,又有著東出的雄心,如果他沒有這個意外的話,秦國的命運會不會有所改變呢?當然這件事已成定局,歷史是沒有如果的。

  • 6 # 小編虎哥

    在古代歷史上,不少貴為九五之尊的帝王死法卻很奇葩。晉孝武帝司馬曜酗酒成性,酒後對寵姬張貴人戲言要廢了她。哪知張貴人妒火中燒,晚上與心腹宮女用被子將爛醉如泥的孝武帝活活捂死;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搶了太子寧令哥的女人沒藏氏,給兒子戴了頂綠帽子。寧令哥羞憤交加,就把老爹幹掉了。而今天我們講的這位帝王,他的死法也很搞笑。他自信心爆棚,卻在玩舉重時被鼎砸死,他就是秦武王嬴蕩。

    秦武王嬴蕩的父親是秦惠文王嬴駟,就是那個車裂商鞅的秦王。更元十四年的時候,四十六歲的秦惠文王去世,嬴蕩繼位。

    嬴蕩身材魁梧,可以說是一個彪形大漢。他自小就力大無比,常與人比試角力。他繼位後,對一些力量型的英勇武將就很器重。比如烏獲和任鄙都是當時秦國的大力士,常和武王玩力氣遊戲,都位居高位。當時齊國有位大力士叫孟賁,聽說秦武王寵信勇士,也投奔了武王,果然也做了大官。

    秦武王贏蕩年輕力壯,非常崇尚武力。就在他即位的前310年,蜀相陳莊叛亂。前316年,蜀地被秦佔有,陳莊被委任為蜀相。六年之後,陳莊殺掉蜀侯,起兵反秦。秦武王馬上派甘茂領兵追剿,很快平定了蜀亂。甘茂也被秦武王提拔為左丞相。

    秦武王志向遠大,一心開闢疆域,問鼎中原。他在甘茂的建議下,制定了聯魏伐韓的策略。他首先派甘茂出使魏國,忽悠魏國站隊秦國。這樣韓魏聯盟被擊破,趙國也不能越魏援韓,南韓就孤掌難鳴了。

    於是甘茂率兵攻打南韓,後武王加大對韓用武,繼續增兵五萬並派烏獲馳援甘茂。前307年,秦軍克宜陽、奪武遂,韓襄王只得派使到秦議和。

    秦武王崇尚武力,在文治方面也有所建樹。他在秦國率先設定丞相一職,任命甘茂為左丞相,樗裡疾為右丞相。他修訂了田律,大興水利建設,疏河築堤建橋,在一定程度改善了民生。綜上可以看出,秦武王在位期間,文治武功都還不錯,他還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只不過他的死因有些搞笑,所以他的政績不為人們重視,而津津樂道他的死法。他是這樣死的:

    秦軍攻下宜陽後,秦武王一時興起視察宜陽,隨後來到洛陽。在洛陽秦武王一行見到了九鼎,當時大力士任鄙和孟賁都隨侍。兩位大力士都表示無力舉鼎,並勸武王也不要去嘗試。哪知武王根本不聽,一定要去試試。在拼力舉起九鼎後,腰帶掙斷,體力不支導致鼎落砸在腿上。當天晚上,武王重傷不治,年僅23歲。

    由於秦武王離奇的死法,他也被描繪成魯莽好勝的蠢笨之輩。其實秦武王在位短短几年,他知人善任、文武兼修,也有所成就。他舉鼎而亡只能說是一個意外。

  • 7 # 行學組

    有一年,衡水老白乾酒廠搞活動,喝酒送銀元寶,我買了一箱衡水老白乾兒,刮開恰巧中獎銀元寶一個,內心非常歡喜,利用去衡水出差的機會,到廠家去領獎。

    拐彎抹角進到一個辦公室,辦公室的人拉開抽屜,從抽屜裡拿出一個東西,跟我說,這是你的大獎銀元寶。

    確實是一個銀元寶,沒錯兒,據說是純銀,但是它的尺寸,只有小拇指甲蓋那麼大。當然還是高興的,只是大打折扣,我想象的是一個50兩的銀元寶,結果拿到的只是一個5克重,不夠油費。

    大凡古代諡號武王的,都有兩下“武把抄”(單田芳先生用語),一般是對帝國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並且在武治上有過重大貢獻的君主。

    作為大力士的嬴蕩,到底有多大能耐,現在怕是真的說不好,他舉動的鼎,到底有多重,也根本無從考證。

    現在出土最大的鼎,當屬商代的“司馬戊”鼎,重830餘公斤,想象一下,這個是任何人都不可能舉起來的。到春秋戰國時期,技術進步許多,但是會不會直接體現在鑄鼎的重量上,這個真的沒有研究,不過,人類進步不只是求大,更多的是求精,所以,個人感覺,秦武王舉的鼎,應該不會超過200公斤,否則無論如何都不科學。

    儘管比起5克的銀元寶大了許多,也絕對不會是50兩的大元寶吧。

    秦武王意外早逝,掩蓋不了他的歷史成就,在位近四年,大約相當於現在政府的一屆任期,而留給中國政治長期的影響,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年輕有為的領袖,如果不是英年早逝,說不定還會有更多歷史貢獻。

    估計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最恨的就是秦武王,以及他設立的丞相制度吧。

  • 8 # 段輝時

    答:不是。

    秦武王,姓贏,名蕩。戰國時秦國國君,秦惠文王之子。

    秦武王身高體壯,好角力,好武,好戰。

    他是非正常死亡的,過程還有些奇葩。

    據《東周列國志》記載:秦武王帶著任鄙、孟賁等一班勇士,到雒陽朝見周赧王(周天子)。

    周赧王派使者到城外迎接,並親自設宴招待他,禮遇甚隆,秦武王酒足飯飽,辭別周天子後,因心中高興,遊興偶發。聽人說:夏王大禹分天下為九州,鑄造九支大鼎,以天下九州命名。九鼎象徵天下社稷,是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且九鼎就在太廟中。於是,前往遊覽。到了太廟,果然看見九隻大鼎,象九座小山樣一字排開。且每隻鼎上都刻有山川人物和本州田土、賦稅之數,鼎足和鼎耳都刻有龍形圖文,非常漂亮,時人稱為‘九龍神鼎’。

    秦武王圍著九隻大鼎,來來回回,仔細觀賞。九隻鼎的腹部位置分別刻著荊、梁、雍、豫、徐、揚、青、兗、冀等九字,分別代表天下九州。武王指著刻有‘雍’的那隻鼎說:‘雍,代表秦,我要將此鼎帶回咸陽’。

    因此,問守鼎人:‘這些鼎,有沒有人曾經舉起過’。守鼎人答道:‘自有鼎以來,不曾移動,每隻鼎都有千鈞之重,從來沒聽說有人舉起過’。

    武王轉頭對任鄙、孟賁說:‘你兩人都稱得上是大力士,能不能試一試,將此鼎舉起來?’。

    任鄙知武王力大,且好勝,推辭說:‘臣之力,只能舉一百多斤,此鼎有十倍之重,臣舉不起’。

    孟賁爭寵,挽袖而前,說:‘臣願一試,如舉不起,大王莫要見責’。於是,命人將青布結成繩,牢牢地系在鼎耳上。孟賁將腰帶緊了緊,兩臂伸於繩套中,腳踏馬步,大喊一聲‘起’,那鼎被孟賁提起,離地約有半尺,仍還於地。孟賁因用力過猛,眼珠突出,且眼角流血。

    武王見孟賁如此狼狽,笑著說:‘你用力太過,既然你可以舉起,難道我會不如你’。

    任鄙阻止,說:‘大王萬乘之軀,不可輕試’。

    武王不聽,即時脫下錦袍玉帶,又把腰帶勒緊。任鄙又勸,武王怒,說:‘你自己不能舉,還想忌妒我麼?’,任鄙不敢再說。

    武王大步向前,將雙臂伸入繩套,心想‘孟賁只能將鼎離地半尺,我偏要舉過頭頂,才好勝他’。於是,虎步沉身,深吸一口氣,展平身神力,喝聲‘起’。那鼎也離地半尺,武王剛想向上再舉,突然力洩,腳下一歪,那鼎墜落於地,正好砸在武王右腳上,‘嘎’地一聲,將武王右腿脛骨壓斷,武王大叫一聲,昏厥於地。

    左右隨行慌忙將武王抬到公館,血流滿床,痛極難忍,哀嚎半夜,而死。

    秦武王之死,是死於自己爭強好勝。雖有些愚蠢,但並不能因此就說他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他在位四年,政治上,設定丞相,驅逐張儀,結盟魏國,聯越制楚;軍事上,攻撥宜陽,設定三川,假道伐韓,平定蜀亂。經濟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築堤修橋,疏通河道,利民生產。

    為後面秦滅六國,打下基礎,也可算是一位開明國君。

  • 9 # 蘇生說史

    秦武王長的人高馬大,天生神力,小時候就喜歡和大力士們比試力量,力能舉鼎,其四肢發達一點也不為過!但說他頭腦簡單就太過了,跟實際不符。

    秦武王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

    秦武王是中國歷史上極為鋒銳的君主,重武好戰,有問鼎中原之志,即位不久,就意欲攻打南韓。南韓軍事重鎮宜陽,是周國與南韓阻擋秦國東進最為重要的屏障,秦軍若想兵出函谷關,首先必須掌控此地,才可以保證物資與兵員的輸通順暢。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秋,甘茂出使魏國,以“共享伐韓之利”為誘餌,爭取魏王,並施以政治軍事壓力,與其建立了秦魏聯盟,魏國答應出兵助秦,共伐南韓。甘茂返回秦國後,與秦武王訂立息壤之盟,秦武王表示將全力支援甘茂,派其與庶長封率軍攻打宜陽。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軍攻克宜陽孤城,斬首六萬。秦軍乘勝渡過黃河,奪取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並築城,韓襄王被迫派公仲倗到秦國謝罪,同秦國議和。

    連橫衛秦

    秦武王重視齊使,以示秦、齊夾擊韓、魏之形,斷絕韓、魏趁秦武王新立攻秦妄想。 又派樗裡疾與韓使歡娛,敘秦韓之好,以此羈縻南韓。樗裡疾的母親是韓女,秦武王的母親是魏女,是秦惠文王與魏襄王結盟時定下的姻親。此時,齊國孟嘗君為齊相,壓迫魏國,魏國權衡利弊,在秦齊之間左右搖擺。秦武王元年(前310年),秦武王與魏襄王在臨晉(今大荔東)相會,鞏固秦、魏聯盟[12] 。透過一系列緊張的外交活動,秦武王穩住周邊鄰國,使其不能趁秦新君初立圖秦。其後,開始著手解決秦國中央的魏籍權臣問題,然而因秦武王意外身死,並未完全執行。

    聯越制楚

    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韓、魏、齊、楚、越懷著不同的目的來祝賀嬴蕩即位為新的秦王。秦武王親自接見越國使者,與越國達成夾擊楚國的密約,以此制楚。越國在勾踐滅吳後成為東南大國,國力強盛,此時是僅次於楚國的第二大國。楚、越水土相接,人文相近,彼此以為害,一直都在謀劃消滅對方。

    平定蜀亂

    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蜀相陳莊作亂,殺死蜀侯通國。秦武王派甘茂平定蜀國叛亂,誅殺陳莊,並派兵攻打義渠、丹犁。

    設立丞相

    秦武王是個很有抱負的人,他恥於與六國為伍,見六國都設有相國一職,便把秦國的相國一職,改稱為丞相。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秦武王在秦國設定丞相官位,設左右丞相各一人,任命甘茂為丞相兼領上將軍,樗裡疾為右丞相。命甘茂等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

    秦武王在位四年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定三川,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連橫衛秦,連越制楚,做出了許多貢獻。如果不是在位過短,其功績不會遜於任何一位秦國君王。

  • 10 # 一哥於一

    一哥“俗人讀史記”之——

    莽撞之人不乏睿智

    歷史長河中玩物喪志、聲色犬馬的君王不少,風花雪月、吟詩作賦的君王也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壯舉也非項羽一人,秦武王也算一個,為後世留下孔武有力、孔武好戲的談資,做了莽撞君主的代言人,其實撥開迷霧,還原歷史碎片,好象也不全是啊。

    《史記-秦本紀》載“惠王卒,子武王立。韓、魏、齊、楚、越皆賓從。武王元年,與魏惠王會臨晉。誅蜀相壯。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伐義渠、丹、犁。二年,初置丞相,醿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張儀死於魏。三年,與韓襄王會臨晉外。南公揭卒,醿裡疾相韓。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其秋,使甘茂、庶長封伐宜陽。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涉河,城武遂。魏太子來朝”。

    一看這個武王“上任三把火”,一把火“與魏惠王會臨晉”。這個武王是惠文後所生,惠文後是魏公室之女,應為魏惠王之晚輩,要知道這個魏惠王(又稱梁惠王)可是個長壽之人,於秦孝公之前繼任,而此時秦已歷三代矣,一個老人與一年輕有力的後生晚輩會盟,不單是國力的此消彼長,也是年輕的秦武王已經看透,山東六國的合縱(合眾弱敵一強)之策已是窮途末路不堪一擊,而此時秦國雖說一國獨超,然齊、楚及遠離中原的越都還有相當實力,吞併六國之時未到、之勢未足,連橫政策仍有其存在價值,武王此舉一是化解了新上任之危機,二是連橫政策擴大到魏,更加孤立了趙、韓、燕諸國,無力與之爭鋒。二把火“誅蜀相壯”,“伐義渠、丹、犁”。安定了後院、糧倉。三把火“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這個後人多有非議,說是二人惡了武王,或說朝野有人抹黑告狀,實哉是此二人此時留秦已無用途了,其縱橫理論也已隨著秦國超級大國地位的鞏固而失去了意義,而武王雖說莽撞而只是禮送出境,也不失仁義啊。

    二看這位武王的文韜,一是與六國有區別,置丞相,且左右制衡,預防權臣獨大;二是連魏國、臣南韓,讓秦國重臣相韓;三是遠交齊策不變以制魏趙燕,遠交越國以夾制楚國,整個國際秩序以秦國為主設局。

    三看這位武王的武略,一是果斷平蜀亂、伐義渠、丹、犁,鞏固後方穩定;二是伐韓以示牛刀,雖說軍事上相對而言是一次冒險行動,但有連魏之政治外交於先,武王自信趙魏不敢插手,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終下宜陽而置三川郡,開始了遠交近攻的統一步伐,即後世范雎所言“得一寸、王之一寸也”;三是敢於在天下老大面前作秀,楚莊王問鼎為霸業,而這位年輕的武王敢於舉鼎以圖天下啊。

    如此看來,這位年輕的君王是夠莽撞的,但亦不失睿智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手菸“比一手煙危害更大,那“三手煙”危害又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