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不同風格的魏碑等等。
8
回覆列表
  • 1 # 真空妙有無量壽

    所謂欣賞得了,欣賞不了,就是一個喜歡愛好與否的趣味心理問題。這是一箇中華民族正統文化審美意識的自然心理習慣問題。也可以說成是"審美意識″的民族性問題。我們常說的"喜聞樂見″。

    在書法這條線上,二王書風,顏柳歐趙為代表的正楷風格,為什麼能成為主體丶主流丶主導,這是一個長期的形成發展過程,歷史的積澱,民族群體的海選推舉。這是一個能代表民族群體主流審美趣味的風格,它具有共性的文化意識蘊涵。

    主流性,代表性,能使多數人產生共鳴的趣味意向。當然喜歡的就容易進入,就容易形成習慣性心理,隨之也就有對另類的排拒和厭棄。即所謂的除此之外,欣賞不了。

    當然,共性與個性,主流與末流丶支流,是有合體共生性的。審美個性,理解意識,也是一個培養的問題。只對主流風格接受丶理解,欣賞,而排拒其它,也只能說是有一部分人。而能相容並包的,受過專業教育訓練的,其眼界認識,可能就不會侷限於此。

    對書法作品的書體丶風格的欣賞審美取樣,有先天共性心理,也有後天環境薰染習慣的養成個性。但不能不說,欣賞二王書風以及四家楷書風格的心理趨向,具有民族共性,甚或是超國界的人類共性。它是首選。然後其次再有其它的選擇。而且不是強制性的自然而然。

    這一現象的指出,不是有意排拒丶否定其它風格的存在之客觀合理性。

  • 2 # 瀚墨無極

    每個人心理都是向好的看齊,正如:“人向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好的東西,人人喜歡,人人嚮往。

    書法也是一樣,唐楷和二王的書法早已被社會認知,自然被人們所喜愛。至於其它的書法,如:張芝,張旭,懷素的草書,只不過瞭解少,學習少,見解少。

    至於魏碑來說,人們覺得古深遙遠,欣賞不了,難以理解,在人的思想意識中,產生一種淺薄,錯覺理念,其實大可不必,魏碑的書法更值得欣賞和學習,魏碑之風格更純樸,渾厚,大氣,很多書法家是在學習魏碑基礎上成名的。

  • 3 # 不二齋

    欣賞的基礎應該是在對這種藝術的瞭解的基礎上,外華人很難看懂書法,即使學習了也很難從書法作品中欣賞出美來,就是因為他們不夠了解書法,不瞭解漢字,我們看不懂日本、非洲的舞蹈,也是因為不瞭解他們的文化。

    所以我覺得欣賞的基礎就是要了解這門藝術最基本的審美標準,就像中國大部分人都對書法都有一點了解一樣,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環境裡,受到環境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而要更加深入的瞭解和理解書法,就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這種知識一般是主動學習獲得的。

    我們很多人都能欣賞唐代的楷書,因為這種書體和我們平時學習和使用的書體很像,和我們的生活最為接近,我們現在使用的列印體,雖然叫做“宋體”,他的主要結構就是來自於唐代的楷書,他和我們今天的字型很像,主要都在意結構的美觀,所以我們現代人容易看懂。

    而“二王”的行書,我們平時也常見,他的《蘭亭序》還多次出現到課本上,歷代的文人也都學習王羲之,這樣一脈相傳,一直到現在,“二王”書法的風格也比較美觀,但我估計題主可能也只是看著《蘭亭序》好看,其實“二王”的書法是很難欣賞的。

    如果能夠欣賞的了“二王”的書法,歷史上的帖學書法基本上都可以欣賞了,就不用發出如上面的疑問了。比如“二王”的行草書,我一直學習了四五年書法,都沒有明白二者到底美在什麼地方,歷史上學習“二王”的書法家到底學習了他們什麼?

    後來我開始瞭解“二王”,慢慢的去學習和體會他們,才發現他們在結構、章法和用筆上的美,才看懂了顏真卿、楊凝式、米芾、蘇東坡、趙孟頫、董其昌、王鐸、張瑞圖,知道他們之間的傳承,明白他們的關係,如果不是這樣,單單自下而上的欣賞書法,真的很難去弄明白張瑞圖到底美在什麼地方,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風格,同時也都學習“二王”的書法。

    同樣的道理,我們不瞭解漢代的審美,不瞭解漢代,就很難欣賞漢代隸書的美,漢代的《曹全碑》我們一般人都能夠欣賞,就是因為它的結構工穩美觀,這其實和大家都能欣賞唐代的楷書是一個道理,都是喜歡秀美的結構。

    而蒼茫、樸拙一點的隸書就很難有人能夠欣賞的了了,比如漢代的《張遷碑》、《禮器碑》、《史晨碑》、《石門頌》、《西狹頌》、《楊淮表記》、《五鳳二年刻石》等等。

    楷書裡的魏碑,也不好欣賞,比如《張猛龍碑》的蒼茫大氣,《龍門二十品》的樸拙方整、《石門銘》的飄逸多姿、《鄭文公碑》的氣宇軒昂、《張黑女墓誌》的秀美典雅。

    而行草書就更難欣賞了,尤其是草書,草書是一種特定的書寫符號,每一個字在草書裡都有一個特定的寫法,書法裡叫草法,不懂草法是看不懂草書的,草書需要專門的學習,即使是書法家,沒有專門練習過草書也是無法欣賞草書作品的。這個和我們今天很難欣賞篆書道理是一樣的。

    透過這些我們知道,書法的欣賞不是天生就會的,需要後天的訓練和學習,很多人之所以能夠欣賞唐代的楷書,是因為唐代的楷書和我們家今天的書體很接近,受生活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其它的書體,比如行書、草書、楷書、篆書,我們不瞭解,所以也就很難去欣賞他們。

  • 4 # 呂永亮

    二王的字猶如士大夫氣息的話,唐楷就意味著君子風格了。士大夫與君子代表了高尚的人格規範而深受朝野人士的一致認可……所以,絕大多數的人從一開始就是學的二王與唐楷。加上受見識的不足,絕大多數的人也只能如此了。

    世上還有浪漫狂放如李白的可愛人物,也有瘋癲如張旭懷素這種人與境全無的人物,還有豪邁雄壯為尚的秦漢祖先們……簡而言之,性格風尚決定了不同時期的不同書風。

    建議去博物館看古人的真跡,因為這些文字至今還”活著”,它們一直在向世人傳遞著資訊……而世人只要願意接受這種資訊,密碼就會自動解除!

  • 5 # 心有靈犀一點通826

    有人遇到唐楷和二王以外的書法就欣賞不了,原因很多:有的是文化積澱的問題,有的是書法教育的問題,還有就是個人審美取向的問題。

    由於每個人的文化積澱的原因,導致一些人片面的認為,只有二王是正統,只有顏體和柳體歐體是學習書法的正確途徑。另外我們的教育也有一定程度的導引作用,從一些書法教育單位的師資來看,大部分老師會寫顏體、歐體、柳體,很少有老師能教學生寫敦煌出土的經書,這就容易固化人們對書法作品的審美指向。中國書法愛好者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是由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層次的人所組成,由於文化的差異,審美體驗的差異,必然會導致對同一件書法作品的做出不同的藝術評價。但是,不論有多少差別,對於書法作者和書法評論家來說,還是應該把書法藝術定位於審美的藝術,而不應該寫出讓人看了起一身雞皮疙瘩的作品。

  • 6 # 虎皮辣焦

    抱殘守缺,王羲之好比西方古典繪畫,技法完備,美輪美奐,但是如果只是一味模仿,書法也就死了,即使再出現一個王羲之王獻之又如何?各種藝術又都流派,都在發展,為什麼書法一定要囚在古典的二王裡?不要把王羲之神話了,什麼一個方面兩個方面的,藝術不是宗教,應該允許叛經離道者,我看香港的九龍皇帝書法就很好,那是又藝術思想的,沒有思想的人,即使寫的和王羲之一模一樣,對書法藝術又有什麼作用呢?不過是個寫字匠而已,藝術本來就是追求自我認可的,而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裹足不前,二田的楷書能叫書法嗎?我看就是美術字,把楷書寫死了而已,取悅大眾初級審美的普及模本而已,離藝術越來越遠。沒有思想的藝術家不過是邯鄲學步而已。有人願意抱殘守缺做傳統的殉道者,有人願意叛經離道做顛覆者,有什麼不可以?你說人家是醜書,者一樣說你醜,美醜本為一體,美即是醜,醜也是美,欣賞能力和層次不同而已,我看柳公權的字就很醜,一看就難受,我看歐陽中石的字也很醜,我看張海的字也很醜,有什麼問題嗎?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審美取向,這是在正常不過的了,歷史上的顏真卿,王鐸,傅山,鄭板橋,康有為,張瑞圖不都是叛經離道被當時抨擊過的有爭議的嗎?正是他們開創了書法藝術的多重可能性,他們不夠偉大嗎?看看現在寫二王的,行草一個模樣,一看就是一個評委教的,千人一面,起初看很好,看多了就很不舒服,甚至有點反胃,更別說二田的楷書了。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審美取向和喜好,根據自己的性情取法傳統,同樣根據自己的性情去發揮情感,這才是正常的,而不是跪拜輿論,忘記本我真性情。有人開朗外向,他的字不可能收斂型的,有人性格細膩內斂,不可能寫顏米王鐸,字如其人不是挺好的嗎?最後一張是小可臨寫,歡迎書友斧正。

  • 7 # 詩夜城主

    除了唐楷和二王的書法,遇到其他書法就欣賞不了,這是為什麼?難道覺得其他書法不如唐楷和二王的書法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隻能說明自己的審美格調沒有形成,書法的認知尚且膚淺。

    要堅信一點就是“書法如畫”,古人常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也是審美的最高境界,欣賞書法無非兩個角度,欣賞其“筆法與筆意”,所謂的“形與韻”。

    既然只會欣賞唐楷和二王的書法,就說明自己是喜歡其書法的“形”而已,這只是視覺層面上的審美,遇到其他書法自然是欣賞不了,審美停留在唐楷和二王的書法的“表象”上面。

    或許還有一種原因就是,王羲之的《蘭亭序》書法的筆意比筆法還要吸引人,意境深遠,對於一個沒有經常欣賞書法的人自然是痴迷的“無法自拔”了,不能做到“釜底抽薪”審美怎麼可能會升華呢?對唐楷和二王的書法已經“先入為主”了,那麼其他書法自然是欣賞不了了。書法家在書寫時都要持“忘我的心境”,欣賞書法的人在欣賞任何書法時也要有“忘我的心境”,這樣審美格調才會擴大,從而昇華。

  • 8 # 文鼎胡寶岐

    你能欣賞唐四大家之一的歐陽詢的書法嗎?歐陽詢乃隋朝遺老,其書直接承接魏碑。你若能欣賞歐體,欣賞魏碑恐怕不難。

  • 9 # 翰墨書道

    讀完中國書法史的有關理論書籍,不需要多一本夠了,目前關於書法發展歷史或歷代書法作品與書法家欣賞解讀的書還是不少的,基本上對於中國古代甚至近代書法書法史上經典書法家或作品都有所介紹,包括師承關係,風格特點的形成以及在書法史上當然價值與地位,包括不同歷史時期或歷朝歷代書法的整體風格,形成原因基本上都有介紹,只要我們能夠進行學習,可以說無論欣賞什麼型別的書法基本上都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

    也可選中部分閱讀學習,必然一個歷史時期和一位書法家的歷史,再如自己可以欣賞晉唐書法,不懂魏碑書法,可以尋找有關書籍,學習瞭解一下,然後再去欣賞或學習,就不會發生題主所說的困難了。這是其一張。再者就是學習一下美學或中國古代書法方面的理論知識,這類的書也不少。如【歷代書法論文選】和【續歷代書法論文選】等等,其實也可以在網路閱讀一些一個古代書法理論的文章,然後再去閱讀或欣賞有關書法作品,與是可以的。就題主所說的問題,可以欣賞晉唐書法,也從側面反映出題主可能對晉唐書法關注的較多,可能還進行過臨摹學習,瞭解的多自然認識多,認識多,話語自然多,欣賞水平或深度無疑有更精準客觀。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要想欣賞某家書法,不是拿到手就能夠欣賞的,需要了解其幕後的歷史和有關儘可能詳細的資料以後才能談欣賞,作為書法家或正在臨摹與研習書法的愛好者來說,做好能夠多作品進行一定時間的臨摹學習。然後理論與實踐結合在去欣賞就不難了,對於我們初學書法時間不長,理論不豐,學養不夠,技法不熟的情況,無論任何書體,都做不到真正意義上會欣賞懂欣賞的。我在臨摹學習書法的過程中的讀帖能力,本身就是書法欣賞的一部分,或初級水平。書法欣賞需要較好的書法實踐和理論知識還包括相關的文化素養,如文學藝術知識,美學知識,甚至心理學,筆跡心理學,書法歷史學的知識,然後才能真正意義的談欣賞,

  • 10 # 松風閣書法日講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了我們書法欣賞、審美這一問題。我認為總體上來說,這是由於我們長久的文化審美偏好導致的,是長期的社會審美潛意識對我們潛移默化的影響。

    唐楷和二王在中國書法史上是不是重要的書體?是不是重要的書法家?是不是重要的書法流派?

    我認為當然是。不僅它們是,而且他們幾乎主導了中國近千年來的書法主流審美意識,是名副其實的主流。

    關於審美,其實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對於美女的定義,我認為古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我們都知道唐朝是以胖為美,而現在我們的審美基本上是以瘦為美。這就是審美古今的差異。在這背後,是一系列的社會因素在起作用。

    而書法也是如此。之所以二王和唐楷會成為我們審美的主流,這其中的形成因素,我想沒有人可以明確的探究清楚。但是,毫無疑問的是,二王和唐楷的書法是毫無疑的書法經典,在此前提之下,二王書風被統治者所提倡,逐漸樹立成正統。正是因為這點,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很有名聲的二王書風就被後世的人們所繼承發展了下來,成為帖學正宗。

    比如齊梁時期,很多帝王刻意蒐集王羲之書法,到了唐代就更瘋狂了。唐太宗更是不惜一切代價“騙到了”《蘭亭序》真跡,而且將其陪葬。至此,以魏晉時期二王為代表的書法在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家的推動下走向神壇,而王羲之也被稱之為書聖。

    唐代的唐楷雖然和魏晉二王書法不是一種書體,但是其內在的風格體系是完全一樣的,可以說唐楷就是魏晉二王書法體系的一個變種,是二王書法在楷書上的延伸和繼續。

    至此,中國書法其實主要的審美傾向已經趨於定形並且走向成熟。中國書法主流的審美去取向也就形成了。而且這一審美逐漸和儒家等主流思想系統相結合,在傳統文人心目中逐漸根深蒂固。不管後世有多少書法家、文人對此提出異議,在廣大的、受到傳統儒家思想影響下計程車大夫看來,書法就應該以魏晉和唐為正宗。

    但是,當我們以一個現代人的眼光來重新審視這一切的時候,當我們有了懷疑和批判的精神之後,我們應該意識到,沒有什麼天然正確的東西存在,也沒有什麼絕對合理正確的東西存在。因此,我們以為的正統、我們以為的主流,也應該接受這樣的質疑和問詢,在保證合理有據的前提下,思考它們存在的問題和弊端。

    過去封建社會所存在的最大一個問題就是僵化的體系和僵化的思想。一個社會有他們主導的思想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假如社會思想只能是一家獨大的、是說一不二的。那麼這個社會總體上就是僵化的,即便他們信奉的思想被看作是世界上絕對的真理,完美的理論。

    我們總相信過去的社會之所以“壞”,之所以腐敗,是因為人“壞”,人心道德淪喪而造成腐敗。然而,一個社會產生腐敗必然是僵化的結果,而不一定是道德上的原因。譬如一潭水,如果它長期的“僵化”不動,呆在那裡不流淌,沒有其他的活力和動力,那麼早晚這泓清泉也會變成滋生腐敗的臭水溝,但是你不能說這泓泉水是不清澈的。

    因此,在藝術上我們仍然會有這樣的問題。假如我們只認一種風格,只允許一種風格存在,那麼書法遲早會變成毫無生機、僵化的藝術。提倡藝術風格的多元不是否定主流藝術的價值。我們在提倡欣賞魏碑等碑學書法的同時,不是在否定二王、唐楷的價值,只是在說藝術本應該多元、多面目罷了。不管我們對某一個藝術流派、風格有多麼崇拜,我們都應該清醒認識到,其他藝術流派也應該如此受到這樣的尊重,至少不要去攻擊,因為還會有其他的人,像我們喜歡我們所喜歡的那樣,去喜歡它們。

    所以,假如你真的除了欣賞二王、唐楷之外,其他的藝術你都接受不了的話,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喜歡你所喜歡的就好了,沒有人會強迫你去喜歡所有風格。但是需要尊重其他的藝術風格,像尊重你所尊重的那樣去尊重其他的風格。如果你想改變,也不應該太過著急,先從尊重開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較著名現代藝術家都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