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蒹葭蒼蒼2017

    東晉在淝水之戰中擊敗前秦號稱百萬大軍可從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分析。淝水之戰前前秦雖然統一了北方建立了大帝國,但北方各族還沒有真正臣服前秦。鮮卑、羌族等少數民族首領對前秦王符堅虛與委蛇、心懷鬼胎,在待機而動。符堅只看到表面統一,而沒有看到治下各民族沒有經過整合,談不上對他的忠心歸附。事實上前秦許多大臣認為滅晉時機未到,反對對晉用兵,其中重要人物包括前丞相王猛,其弟符融等大臣,符堅剛愎自用不聽勸阻發動了對東晉的統一之戰,埋下了失敗的禍根。此天時也。反觀東晉,北方戰亂人民大舉南遷同當地人一樣民心向本族政權反對戰亂,而把符堅看作侵略者,從而大力支援東晉政府抗擊前秦入侵。此人和也。前秦拒江淮之險,以逸待勞迎擊遠來的前秦軍,此地利。東晉軍隊雖少只有八萬人,但都是由淮河兩岸善戰的農民組成,同仇敵愷。更有精銳的北府軍勇猛善戰。在洛澗消滅了前秦的前鋒軍隊,挫動了秦軍銳氣,增了晉軍必勝信念。東晉大將謝玄利用秦軍內部不和誘其後退決戰,在秦軍後退時又令間諜在後方大喊秦軍已敗,導致秦軍混亂分崩離析,晉軍乘勝追擊以以少勝多大敗前秦,後來前秦瓦解,北方又陷入混戰中。

  • 2 # 史海尋蹤

    先說一下此戰背景和雙方情況: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當時氐族人苻堅的前秦逐步統一了北方地區,四處拓展疆土,處於戰略攻勢。而東晉漢人政權憑藉長江天險,隔江與前秦對峙,處於守勢,國內政務由大士族謝家主持,此戰關係到最後漢人政權的生死存亡和千千萬萬南方漢民的命運。

    以下分析東晉何以能以少勝多於淝水之戰:

    一、前秦初定,國內民族情況複雜,各種勢力交錯,尚不穩定,之前苻堅重用的漢人王猛曾力勸:國內未穩,又有長江天險阻隔,不宜出戰。

    二、前秦出兵號稱八十萬,可真正的嫡系只有三十萬,其餘是各方拼湊的雜牌,兵在精不在多,如不能萬眾一心,數量多反而是臃腫,東晉兵雖只八萬,但同仇敵愾統御一致,戰鬥力強。

    三、前秦兵雖眾,但戰時尚未集結完畢,參與戰鬥的只是其前鋒部隊,準備不充分,兵力不集中。

    四、很關鍵的一點,前秦軍中有東晉的臥底——朱序。此人本東晉襄陽守將,後襄陽城破,被迫投了東晉,做到尚書的大官。後戰前潛入東晉軍營,建議主動出擊,東晉軍認為有道理,方定下轉守為攻的正確方略。

    五、苻堅的指揮失誤。當兩軍對峙於淝水兩岸時,苻堅打算放東晉軍過河,然後以騎兵趁其半渡而擊,於是命令部隊後撤。想法很好,可以這麼多的軍隊,指揮又不統一,前軍剛動,還是那個朱序,在後方大喊:“秦軍敗了!”軍心本就不穩,於是前軍帶動後軍,頓時大亂,東晉軍趁勢衝殺,一直追到黃河南岸。

    淝水之戰意義很大,戰後符堅被殺,北方地區再度分裂,而南方東晉政權,一直撐到了隋朝大一統的來臨。

  • 3 # 鹿白說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後人分析東晉得以取勝的原因時,往往著眼於前秦皇帝苻堅驕傲輕敵,隊伍心底各異,降將朱序陣前反水等更偏向運氣的因素,從而忽視了東晉主將謝玄的能力和其軍隊的戰鬥力。

    我們都知道,宋朝有一直岳家軍,讓敵人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慨,謝玄的手下也有這樣一支部隊,叫作“北府軍”。

    北府軍是謝玄一手建立起來的,當時東晉的丞相謝安預見到秦晉兩國之間必有大戰,便開始物色可領軍作戰且忠心愛國的統帥級人物。本著“舉賢不避親”的心思,他推薦了自己的侄子統帥江北的兵馬,兼任廣陵相。

    謝玄到了廣陵之後,感受到了北方流民間洋溢著的復仇雪恨、收復失地的激昂情緒,感動之餘,他決定從流民中招募勇士組建一隻新的部隊。

    這支部隊大部分將士和胡人都有著血海深仇,他們同仇氣愾,日夜操練,時刻準備上戰場一雪前恥。

    公元378年,前秦軍隊兵分兩路入寇東晉,西路軍來勢洶洶,不久就攻陷了洛陽,擒獲了朱序;東路軍則包圍了重鎮彭城,東晉北部邊境陷入前所未有的告急態勢。

    謝玄組建的新軍在這樣的危急時刻開赴前線,解了彭城之圍。前秦軍不甘心戰爭就這麼結束,繞道向三阿發起了猛攻,之後又攻佔了三阿附近的盱眙城,東晉各地援軍都到訊息紛紛撤退,只有謝玄的部隊依舊毫不畏懼,勇往直前。

    在謝玄的帶領下,這支部隊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先解了三阿之圍,又收復了盱眙城,然後再白馬、君川等地幾次大破敵軍。在謝玄軍隊的打擊下,侵入淮南的前秦軍幾乎全軍覆沒。

    謝玄組建的新軍一戰成名,名動天下,因為此後謝玄駐守的京口又稱為北府,故這支軍隊被尊稱為“北府軍”。

    所以說,淝水之戰的勝利不單單有運氣的因素,謝玄和其部下的硬實力也是淝水之戰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 4 # 亭安讀書

    淝水之戰東晉能夠以少勝多的原因很多,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了很多恰逢其會的優勢。

    首先,東山再起的謝安,團結了一切可以對抗前秦的力量。

    東晉最強大的兩股軍事力量,是桓氏一直掌控的荊州“西府”,以及由謝玄重建的“北府”,這兩股勢力團結起來一起對抗前秦,是謝安的重要作為。在對抗前秦南下的過程中,西府和北府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東晉以少勝多,是正統王朝對部落聯盟的勝利。

    東晉最後能夠以少勝多,以區區數萬兵力就能夠打贏了最後的淝水之戰,是在政權統治方式上的勝利。因為符堅的前秦,歸根結底還是由一個個被統御部落組成的鬆散部落聯盟。

    相對於東晉擁有健全統御機制的軍事力量,單靠兇殘和血性的胡族軍隊實力,雙方在與前秦南下的數次作戰當中,都可以看得出來孰強孰弱。

    前秦浩浩蕩蕩的八十萬大軍,其實真正能夠同時發揮有效攻勢的,寥寥無幾。雙方一對比,北府兵和西府兵的強勢,就更加凸現。

    最後,戰機的把控上,符堅太自以為是

    直到淝水決戰之時,符堅都自大地以為能夠輕鬆贏下這場戰役,也就自以為是地放任東晉一方渡河。誰想到渡河一半時,之前假降的朱序在後方大喊“前秦敗了”。要知道,幾十萬大軍,沒有健全統御機制的情況下,一旦發生混亂,就是一潰千里。

    於是,列陣淝水之前,想要等晉軍“半渡而擊之”的前秦大軍,被一下子打亂了 陣腳,潰逃開始,符堅也無力阻止。因為大部分的各部落成員,只聽從自己部落族長的命令,不是符堅的直屬。

    結果可想而知,謝玄等人趁勝追擊,活捉符融,淝水之戰大勝!

    淝水之戰以少勝多的原因,其實包含了很多,即便知道打贏訊息的謝安,也踩斷了木屐後根,可知“高臥東山”過的謝安,其實原本對於淝水之戰的勝利,原本心裡也是沒底的。但好在,最後東晉打勝了,江東又安穩了幾十年。

  • 5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東晉十六國的歷史,其實大家比較生僻,原因兩個。首先因為當時太亂了,你方唱罷我登場,比三國混亂得多。再則是因為晉王朝存在的時間比較短,大一統時間就更短了,只有50年左右。

    所以我們常常搞不清楚這一段時間裡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不過有一場戰役,應該是每個人都聽說過的,那就是淝水之戰。

    01淝水之戰是一場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淝水之戰的雙方代表是前秦的天王苻堅,以及東晉的實際領袖謝安。在西晉發生了八王之亂以後,北方胡人便進入到了中原地區。

    在這危難之際,琅琊王司馬睿在長江以南地區建立了東晉王朝。不過此刻只剩下了半壁江山,長江以北的地區,成了胡人們的勢力範圍。

    這可真的是一場民族浩劫,漢民族在北方的百姓,基本上死傷殆盡。五胡亂華的悲劇就此發生,當然了現在叫做促進大融合。

    堅後率眾,號百萬,次於淮肥,京師震恐。加安征討大都督。玄入問計,安夷然無懼色,答曰:“已別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復言,乃令張玄重請。安遂命駕出山墅,親朋畢集,方與玄圍棋賭別墅。安常棋劣於於玄,是日懼,便為敵手而又不勝。安顧謂其甥羊曇曰:“以墅乞汝。”安遂遊涉,至夜乃還,指授將帥,各當其任。---《晉書》

    一直到北方前秦天王苻堅一統大北方以後,這才出現了少有的穩定局面。而苻堅的志向不僅僅是一統北方,他更想要一統江山。

    所以苻堅開始了南下的準備,此前已經佔領了漢中和益州地區,東晉王朝只有東南半壁江山可以依靠,基本上就是東吳帝國當時的地盤大小。

    剩下三分之二的領地,都在苻堅手裡。這麼來看,東晉王朝的滅亡似乎是鐵板釘釘的事實了。可是沒有人想要滅亡,這不是阻止統一的事情,而是需要活下來的事情。

    所以當前秦天王苻堅帶著號稱112萬大軍南下的時候,東晉王朝這邊也開始整軍備戰。他們的人馬雖然沒有那麼多,但是要知道,這是一場防禦戰,東吳地區的防禦戰有幾次是打輸了的呢?

    只要君主賢名,將士用命,以長江為天塹,東吳地區的防禦戰就沒有輸過。這次也不例外,苻堅百萬大軍毀於一旦,他本人也因此在兩年後被殺。北方再次處於混亂不堪的局面,而東晉趁此機會奪取了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的部分地區,一時間居然有中興之望。

    02淝水之戰的戰敗,內部矛盾其實起到了主要作用。

    在我看來,前秦雖然是一統北方的政權,可是內部的矛盾並不少,並不是每個將領都願意聽從苻堅的調遣,這是比較致命的地方。

    當時苻堅號稱擁兵112萬之多,其實這裡面一多半的人都不會聽從苻堅的統一號令,他們都是各族人的領袖,只是暫時屈服於苻堅的強大武力,一旦有機會他們自然會自立為王。

    既而苻堅盡國內侵,衝深以根本為慮,乃遣精銳三千來赴京都。謝安謂三千人不足以為損益,而欲外示閒暇,聞軍在近,固不聽。報雲:“朝廷處分已定,兵革無闕,西籓宜以為防。”時安已遣兄子玄及桓伊等諸軍,衝謂不足以為廢興,召佐吏,對之嘆曰:“謝安乃有廟堂之量,不閒將略。今大敵垂至,方遊談不暇,雖遣諸不經事少年,眾又寡弱,天下事可知,吾其左衽矣!”---《晉書》

    比如說鮮卑族的慕容垂,他所帶領的大軍,其實就有自己的小心思。以至於淝水之戰打完了,他手裡的人馬一個都不少,完好無損地給帶回來了。

    要知道當初苻堅可是讓慕容垂的人馬作為前鋒作戰的,前鋒如此害怕自己的力量受到損傷,這仗還怎麼打呢?慕容垂是前燕皇室後裔,他當然不會服氣苻堅的統治,所以他催促苻堅發動討伐東晉的戰爭,其實也是為了復國做打算而已。

    還有一個羌族首領姚萇,他是羌族首領姚弋仲的兒子,魏武王姚襄的弟弟。魏武王被前秦擊斃以後,姚萇只好選擇投降前秦。可問題是苻堅也多次重用姚萇,這前秦真的沒有人才了嗎?半路上隨便撿一個人回來,就敢重用?

    由此可見,前秦表面上是一個統一的政權,其實裡面全都是一些心懷鬼胎的傢伙。這幫人壓根就沒打算長期給苻堅打工,他們每個人有自立為王的心思。

    後來的確也是這麼一回事,苻堅在淝水之戰中戰敗以後,各大族的領袖們都開始儲存實力,有些公然開始叛亂。苻堅更是被姚萇給絞殺,實在是令人唏噓。

    03東晉指揮得當,北府兵戰鬥力強大。

    東晉其實也沒有什麼太好的狀況,從司馬睿建立東晉開始,其實皇權就已經旁落了,這是比較尷尬的一件事,開國皇帝沒有實權,很少見了。

    當時的東晉政權一直在王導、桓溫和謝安等人的掌控之中,舊時王謝堂前燕所指的就是王導、謝安這兩家人。

    謝安比王導要晚兩代,王導輔佐司馬睿稱帝,而謝安則直接指揮了淝水之戰。至於桓溫,那就是個有野心沒賊膽的野心家。

    這麼多出色的政治人物都集中在東晉王朝,唯獨司馬家的皇帝是沒有權力的。這麼一來東晉內部其實一直都不夠安定。尤其是當時謝安和桓家之間的鬥爭,幾乎達到了白熱化的地步。

    謝安是個老成持重之人,他為了能夠集中精力對付苻堅的前秦大軍,穩定住了桓家力量。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如果謝安當時還忙著跟桓家斗的話,可能結局就是東晉亡國。

    秦兵遂退,不可復止,謝玄、謝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擊之。融馳騎略陳,欲以帥退者,馬倒,為晉兵所殺,秦兵遂潰。玄等乘勝追擊,至於青岡。秦兵大敗,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兵且至,晝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小卻,朱序在陳後呼曰:“秦兵敗矣!”眾遂大奔。---《資治通鑑》

    東晉一旦亡國,誰都沒好果子吃,謝家、王家包括桓家都會敗落,所以他們必須要擰成一股繩才行。這一點恰好跟前秦完全相反,前秦的將領們是希望前秦快點完蛋,他們好擁兵自立,而東晉的將領們則是希望保住東晉王朝,他們這些貴族家庭才能保全榮華富貴。

    如果東晉的皇帝有實權的話,可能東晉也是前秦的後果。那個時候的人跟現在很類似,沒有什麼信仰,有的只有保住榮華富貴的心思。

    在謝安的指揮下,侄子謝玄帶領戰鬥力強悍的北府兵對前秦施以猛烈打擊,最終保住了東晉的一畝三分地。

    總結:士族不希望稱帝,但卻是最可怕的力量。

    千古以來,王朝不斷更迭,皇帝是輪流上臺,可是士族的力量始終都在傳承,很少有消亡的那一天。

    比如說司馬家族,其實早在西漢時期司馬家族就已經是世代為官,一直到東漢末年司馬懿依舊還是朝中重臣。後來曹丕改朝換代,司馬家族依舊繁盛,甚至取代曹魏建立了晉王朝。

    王家、謝家和桓家其實也是這麼個情況,他想要長久地把持朝政,但是也不想篡位做皇帝。因為做皇帝一般都沒有好處,後來桓溫的兒子桓玄篡位,不久就被滅了。

    他們都明白,做個士族大家才能保證世代繁榮。謝安謝玄的選擇其實是比較明智的,所以說淝水之戰,其實就是團結計程車族集團和麵和心不和的各族力量之間的鬥爭,勝負早就已經註定了。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

    《晉書》

  • 6 # 謝金澎

    肥水之戰,以少勝多的關鍵因素在於間諜朱序。

    原本秦苻堅挾數十萬大軍而來,按照他的方略是以優勢兵力直接進攻突擊,他一直想要速戰速決。但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一直都是兵家優先選項,於是苻堅還是派已是前秦尚書的朱序前去勸降謝石。

    這個朱序對苻堅不滿,也可能一直就是晉國間諜,到了謝石處卻幫助謝石謀劃。提示謝石先發制人,打前秦軍隊一個措手不及,擊潰前秦的先鋒部隊。朱序認為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禦。所以應趁秦軍主力未能全部抵達之機,擊潰其前鋒部隊,挫其銳氣,或可破秦百萬大軍。

    謝石兵力有限,不過數萬人而已,原本計劃坐等秦軍圍城,堅守不戰。以逸待勞,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

    但是聽了朱序的話,他覺得很有道理,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公元383年 十一月,謝玄派廣陵相劉牢之率五千精兵開赴洛澗,秦將梁成扼守山澗部署兵陣迎擊。劉牢攻破洛澗,斬殺了梁成以及弋陽太守王詠,秦軍折損十名大將及五萬主力,取得大捷。然後調兵阻絕淮河渡口,殲滅前秦軍隊一萬五千人,抓獲了前秦揚州刺史王顯等人,與秦軍對峙淝水。

    同年十二月,有謀士預感情況不妙,勸苻堅後退決戰。但是前秦將軍們認為據水而守,阻敵於淝水畔最安全。不過苻堅卻奉行兵法“兵以半渡而擊之”的要訣,欲放西晉軍渡河至半時主動打擊。

    苻堅命秦軍後移,這時晉軍渡水突擊。朱序見機在秦軍陣後大叫:“秦軍潰敗了!”,秦軍頓時驚慌不已,陣腳大亂,隨後晉軍衝鋒追擊,秦軍全面潰敗。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大獲全勝。

    苻堅勞師廢餉,銳氣挫盡,晉軍趁勝追擊,直達黃河邊,保住了此後數十年的太平。

    所以,肥水之戰晉軍以少勝多,雖然有晉軍驍勇、指揮有方、安排得當等因素在起作用,但是,朱序從獻策到關鍵時刻的一嗓子,才是最最關鍵。

  • 7 # 史不言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淝水之戰,是東晉時期最著名的一場戰役。 這一戰,東晉憑藉八萬兵力,完敗前秦百萬雄師,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典範。 然而,回顧整個交戰過程,晉軍似乎贏得玄乎其玄,秦軍也輸得莫名其妙。這樣兩支看似力量懸殊的隊伍,為何最終卻打出了顛覆性的一局?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

    西晉的統治在腐朽沒落中黯然結束,南北朝時期取而代之,此時的北方主要受到強大的前秦政權的控制,符堅皇帝勵精圖治,放眼全國,頗有一番統一全國的志向;而由司馬睿建立的東晉則偏安在東南一隅,與世無爭。到了383年,苻堅率先挑起戰爭。在王猛去世之前,一直勸苻堅不要南征東晉,因為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大,但由於前秦剛剛統一北方,人心並未穩定,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南侵絕非易事。但苻堅卻輕敵,認為前秦百萬大軍可投鞭斷流,長江不足為懼:只要一聲令下,所有士兵把他們的鞭投入長江,就可使長江水斷流!但是東晉也有一定的作戰能力,尤其是謝玄訓練了一支勁旅北府兵,屢屢挫敗前秦的小規模南侵。

    過了不久便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率不顧朝中大臣的反對,親率90萬大軍,毅然向東晉都城建康發動了攻擊,有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隊形前後長千里。東晉丞相謝安以其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其侄謝玄為先鋒,率領十萬士兵迎擊前秦主力。

    不過與前秦90萬這個數字相差懸殊的是,東晉軍隊東拼西湊,出戰時也不過10萬軍隊。區區10萬軍隊,是怎樣對付了九倍於他們的前秦的剽悍軍隊呢?

    面對前秦的百萬雄師,幾位年輕將領心裡完全沒底兒。直到發兵前一晚,謝安還在幫他們平定心情。 一方誌在必得,一方忐忑不安,雙方的備戰狀態,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實力上的差距。但是,隨著戰事的不斷推進,一切預設都被推翻了。八月,兩軍主力,隔著淝水展開對峙。謝石主動派人到前秦軍隊使用激將法:咱們這麼隔岸對壘,這是要打持久戰嗎?有本事你就往後退退,待我們過了江,來場公平較量!

    對於晉軍的要求,前秦高層多半認為不可接受。但苻堅卻認為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秦軍可以先假裝後退,誘使晉兵渡河,等晉兵渡到一半時,秦軍忽然以騎兵衝殺,定能大勝。苻堅的弟弟——徵東大將軍苻融,也深以為然。 從理論上講,這是一個不壞的戰術。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卻是苻堅始料未及的——撤退的命令一下達,軍隊就忽然失控了!

    當時秦軍人數眾多,首尾不能相顧,後方士兵只能看到前方隊伍向後移動,並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只管跟著人流移動。 就在這時,東晉詐降的將領朱序,突然大喊,“秦軍敗矣!秦軍敗矣”!信以為真的秦軍將士們,頓時陷入一片慌亂,甚至也跟著朱序喊起來。 整個隊伍,開始毫無秩序地向後撤退,前面有人摔倒,後面的人就踩著過去……至此,淝水之戰已經演變成一場大規模的踩踏事件。對方還未開打,秦軍早已不戰自潰。

    從經濟的因素來看,當時前秦剛剛結束一統北方的戰爭沒有多久,各方面的儲備都不是很完善,經濟實力並不強,也是導致民心不穩的原因;而東晉已進行過幾次經濟改革,經濟穩定,國庫充足,所以在經濟上是東晉佔上風。自古以來戰爭的勝敗都和經濟實力掛鉤,經濟強的一方往往得到最後勝利。 淝水戰後,前秦元氣大傷,苻堅後來被部下姚萇所殺,境內各族紛紛獨立,北方再度陷入大分裂。南方的東晉王朝延續了數十年,局面較北方安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植玉米一定要打控旺藥嗎?打了控旺藥物是不是能提高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