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塵子渝

    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的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那麼為何佔據“人和”的蜀國最先滅亡呢?

    實際上蜀國並沒有真正的人和,劉備在世的時候,蜀國已經形成了四大集團,彼此之間就有齷齪,但劉備在平衡和駕馭人才方面是比較厲害的,因此劉備集團能夠蒸蒸日上。

    劉備入川除了重用了一直跟隨自己的從龍之臣關羽、張飛、趙雲、糜竺等人,還重用了法正、孟達、李嚴、諸葛亮、黃權等人。

    而這幾人就分別是就是代表劉備旗下的三大集團,法正、孟達、李嚴代表的是劉焉發家的東州集團,諸葛亮、龐統代表的是劉備在荊州獲取的荊州集團的支援,黃權以及後來的譙周、吳懿代表的是益州本土集團。

    劉備將法正倚為謀主,娶了吳懿的妹妹,又設諸葛亮為丞相,黃權和李嚴也成為重要將領。又提拔黃忠和魏延成為鎮守一方的大將,甚至劉備白帝城託孤的也不是諸葛亮一人,而是還有李嚴,可見劉備對用人和平衡利害關係還有有一套的。

    即使如此,也出現了廖立和彭漾的事情,可見所謂“人和”是有很大水分的。

    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和吳國之間關係緊張就不多說了,關羽甚至和自己人也關係緊張,導致關羽後方不穩,談何“人和”?

    劉備死後,李嚴和諸葛亮的權利鬥爭更是撕破臉皮,李嚴不惜拖諸葛亮後腿,導致其兵敗,還想讓諸葛亮加九錫封王,然後李嚴自己劃五個郡做巴州牧,當然此事尚值得推敲,真假難辨。但是最終諸葛亮將李嚴貶為白身,致死沒有錄用。

    魏延因為和楊儀的矛盾,兩軍對壘,最終被視為謀逆,被自己人誅殺。

    如此只有一州之地,卻一直折騰,談何人和?而且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其實都是越打家底越薄,第一個被滅不足為奇。

  • 2 # 人民正能量

    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多方面因素組成的,而不是單單一個因素決定的,這正如蜀國的滅亡。俗話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是並不是佔盡人和這一個因為就能夠長久立於不敗之地,這是各方面綜合考量的結果。蜀國之所以早亡,有很多先天性的致命因素:

    首先一個基礎性的就是蜀國的根基不穩,從蜀國建國道滅亡僅僅42年,國內還有各方勢力,他們都有自己的利益,這也是作為外來勢力的諸葛亮能夠擺平的。蜀國說是人和,實際上也算不是人和,其實就是諸葛亮在苦苦支撐著。其次蜀國是人口最少的一個國家,雖然諸葛亮一直主張北伐,這也是以攻為守的策略,連諸葛亮自己都知道,這樣根本不能取得勝利。同時一次次的北伐把自己國力已經壓榨到了極點。

    再次蜀國主要是靠諸葛亮個人的苦苦支撐,沒有很好的接班人和良好的將領,諸葛亮死後,整個蜀國的整體弱點就暴露無遺了,缺乏一個支柱性的人物做支撐了。最後蜀國政治腐敗,皇帝昏庸,這才是最致命的一點,劉禪的昏庸在三國時期是出名的,重用宦官集團,朝政混亂,毫無進取心,這都是很要命的。

    其實蜀占人和,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可以這麼說,人和是最主要的方面了,但是並不表明一定就是很人和。相反,朝政腐敗,皇帝昏庸,才是最大的不人和。

  • 3 # 子由拍案驚奇

    第一, 被歲月侵蝕的“人和”

    三國初期,大漢朝400年的歷史依然深入人心,所謂人心思漢,蜀漢政權的領袖劉備在公元221年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章字通彰,旗幟鮮明的向世人宣告,這裡才是漢室正統,我要繼承發展漢武帝乃至光武帝的事業,蜀漢政權給自己貼上了光大漢室,恢復神州的標籤。而此前若干年,劉備一直以中山靖王之後,漢室宗親,大漢皇叔自居,也得到了漢獻帝的認定,這就是後來能與曹操的天時,孫權的地利相抗衡的軟實力,“人和”!

    可是,40多年過去了,這些叱吒風雲的標誌性人物均已經逝去,當年的歡呼也漸行漸遠,旗幟也已經褪色,人們淡忘這些,沒有了政治理念的成都如同一艘海港中的巨型客輪,雖然燈火未息,可早已經落下了搏擊巨浪的風帆。

    第二, 失荊州,敗夷陵導致的惡果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北據漢水,南控湘江,東連江東,西通巴蜀,是魏、蜀、吳三家都想控制的一塊戰略要地。

    赤壁之戰後,荊州被三家瓜分;曹操佔有江北的襄陽、南陽(治今河南南陽市)等地;

    孫權佔有中部的南郡(治今湖北江陵)、江夏(治今湖北雲夢南)郡;

    劉備佔有武陵(治今湖南常德)、長沙(治今湖南長沙南)、零陵(治今湖南零陵北)、桂陽(治今湖南郴縣)等江南四郡。

    三家之中,以劉備獲益最大,但實際上包括劉備在內,三家對這一狀況都不滿意。

    因此,圍繞著荊州問題,曹孫劉三家之間的明爭暗鬥一直十分激烈。後來吳蜀之間爆發的戰爭,便是這種明爭暗鬥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219年末,孫權派遣呂蒙從後方攻擊關羽,攻下屬於了劉備的南郡、武陵、零陵。

    呂蒙誘降了鎮守南郡的糜芳、鎮守公安的傅士仁,使得關羽沒有了退路。當時正在前線全力圍攻襄陽的關羽,還對後方一無所知。

    東吳的呂蒙、陸遜與曹操的大將徐晃等人合力將關羽擊敗。三國志》記載,關羽一路往西逃跑,想進入益州。但陸遜早就攻下秭歸城,目的就是截擊往西逃跑的關羽。後來,關羽的殘部逃到臨沮,果然被東吳軍隊伏擊,關羽、關平父子雙雙兵敗被殺(俘虜,斬首)。

    荊州一敗,諸葛亮《隆中對》要求劉備跨越荊、益的戰略設想化為了泡影。失去荊州以後,劉備偏居西南,北伐的難度加大。

    諸葛亮北伐只能從險峻的川地出兵,徒勞無功。蔣琬借鑑諸葛亮的教訓,想從荊州的漢水流域進軍的策略,也因荊州不在蜀國手中而一時束手。

    是可忍孰不可忍?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

    這一仗,劉備禦駕親征,一直打到次年8月,此戰,蜀漢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也因此一病不起,轉年,病逝於白帝城。

    荊州,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病逝更讓這個建立在他盛名之上的王國搖搖欲墜,

    蜀漢境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平息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第三, 以綜合國力羸弱之勢與強國抗衡,後果可知

    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實際控制區域只有一個益州,東吳尚且佔有東南的揚州,荊州和交州,而曹魏竟然掌握冀州,幽州,幷州,涼州,豫州,青州,徐州,兗州,司州,九州在手!

    人口上,蜀漢政權直到最後,戶籍上也只有94萬人,同期的東吳也有230萬人口,魏國達到1386萬人,

    蜀漢政權侷促一隅,連年征戰,難得與民休息,幾十年下來,即使養兵十萬,也難以久撐。 第四, 姜維軍事部署的失誤

    姜維這個人,可以說是想繼承諸葛亮衣缽的人,可是,做事情偏偏沒有諸葛亮的細心謹慎,漢中是益州的門戶,甚至可以說,無漢中就無益州,漢中本身又是一個易攻難守的地方,當年,劉備與曹操都及其重視這裡,

    公元219年,劉備令魏延鎮守漢中,也就是看住成都的門戶,劉備,諸葛亮等人都是禦敵於國門之外,

    公元244年,曹魏大將軍曹爽十萬大軍直撲漢中,蜀漢大將王平三萬人左右,成功的守衛了漢中。

    可是,姜維在掌握了軍事指揮大權之後,狂妄的認為,這樣的防守不能大量的殲滅敵人,如果把敵人引入漢中腹地,然後四面據點騷擾,出擊,就可以達到全殲敵人的目的。

    另外,從諸葛亮到姜維,多年來,軍事上幾乎一直是組織出擊,對於防守,既不擅長,也不重視,以至於鍾會能夠開始就迅速的佔領漢中,這樣,等於剛開局,就輸了!

  • 4 # 舊事舊人歷史說

    首先這個問題本身就有點問題,三國之中真正佔有人和的是曹魏政權。曹魏政權地處中原,擁有當時最龐大的文人集團——鄴下文人集團。我們發現在三國的統治者,或者往前推到東漢末年,群雄爭霸的時候。最注重人和的莫過於曹操。曹操曾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在這種人才任用的指導方針引領下,三國時期的大部分人才都歸向了曹魏政權。

    佔領地利的是蜀漢政權,川蜀地區易守難攻那才是真正的地利。為什麼蜀漢政權是三國之中最早滅亡的呢?

    首先,四川雖然是天府之國,但是地形封閉,遠離中原。使得武漢政權缺少與中原地區的聯絡,從這個條件上來說,只能是一個偏安政權,絕對不是一個大一統政權。但是我們縱觀蜀漢政權建國以後,歷代統治者都積極的進行統一戰爭,劉備的夷陵之戰,到諸葛亮平定南中六出祁山,這些戰爭大多以蜀漢的失敗或者夭折而告終,極大的損耗了漢的國力。

    諸葛亮逝世以後,蔣琬,費禕執政以後企圖蓄積國力,對外採取守勢。然而持續時間並不長,公元253年以後,主持蜀漢軍務的姜維幾乎每年都要出兵伐魏,這就是所謂的姜維九伐中原。然而這些戰爭極大地消耗了蜀漢的軍力民力物力,最終連防守蜀漢本土的力量也消耗殆盡。

    在三國政權之中,蜀漢是謀求天下統一最積極的勢力,然而由於地處偏僻,經濟實力又相對落後,出力越多消耗力量就越大,所以最先滅亡。

  • 5 # 清風淡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有天時;孫權借長江天險佔據地利;劉備以帝室之胄、王室之輝,高舉匡扶漢室大旗,信義助於四海,上至朝堂肱骨,下至九州黎庶,皆有從者,又兼有臥龍、鳳雛及五虎上將,統益州、漢中、荊襄,佔據人和。

    然而,關羽大意失了荊州,打破了孔明隆中設想,外合東吳,自荊州出兵伐曹。夷陵兵敗,國力大損,動搖國本。梟雄仙逝,時移世易,朝堂、九州想匡扶漢室者也已作古。曹丕篡位,漢室已微,幾經戰亂,人心思定,蜀漢人和優勢喪失殆盡。

    孔明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以致國力空虛,國資耗盡。後主無能,姜維失策,諸葛瞻輕敵,致鄧艾三千疲兵入蜀如入無人之境,兵敗國破。

  • 6 # 初心如舊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國魏佔天時,吳佔地利,蜀占人和,為啥卻最早滅亡?

    天時地利人和,是後人總結政治集團主要優勢的概括分類,天時實際說的是機會,一旦抓住或者喪失,就基本掌控局勢,或者失去翻盤可能。地利基本是一種固化優勢,一旦佔據,長期擁有,世代受益。但這是相對的,如果迷信,就會優勢變劣勢,反倒成了絞索。人和最好,但這不是僵死不變的教條,而是與時俱進,發展變化的。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是也。

    曹魏奠基人曹操,很早在中央做官,雖然職位不高,但眼界開闊,能看清大形勢,自行拉起隊伍在魏、蜀、吳三家最早,最早把漢獻帝接到身邊保護、掌控起來。儘管這時候,即建安元年(196),曹操勢力不是最強大。那時袁紹、袁術兄弟,呂布,孫策,張繡,劉表,馬騰、韓遂等等,都比曹操實力強,或不弱於曹操。但曹操最早拉起隊伍,最早活躍於中原,最早迎接漢獻帝,佔據政治優勢,這就是曹魏的天時。儘管袁紹貌似強大,曹操雖費些勁,還是把袁紹滅了。試想,這時候的呂布、袁術、張繡、劉表、張魯、馬騰、韓遂,都只有被滅的命運,誰能翻盤曹魏?

    劉備沒有被滅,但也僅此而已。要想滅曹魏,一統天下,只能是痴心妄想。隆中對所說的,“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這樣的前景,有一個被眾人忽略的前提,即“待天下有變”,這五個字深奧無比,當然指曹魏內部有重大事變。可這個解釋,多種多樣,理解偏了,就一事無成。劉備沒有被滅,就是因為得了人和,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謀士、治華人才,以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將為代表的軍事人才,同心同德,相得益彰,優勢互補,抵消了喪失天時不足,才能偏安一隅,割據半壁。不說劉禪昏庸、愚蠢、懦弱,即就是一位英武蓋世,聰明能幹的接班人,也不過多延續幾年割據罷了。因為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誰能免俗?

    孫策創立的東吳,能獨立江東,隆中對已經說了,“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可用為援而不可圖”,這話是給劉備說的,劉備不可圖,曹魏雖強大,但短時間內同樣不可圖。可是幾代以後,時過境遷,世事更易,大統一是趨勢,和蜀國一樣,不要說孫皓暴虐,昏庸無道,換一位能幹的,也不過多苟延殘喘幾年,最終仍然會歸於一統。

    至於篡位的司馬家,自司馬懿起,就有濫用武力,殺戮無辜,以顯擺能耐的事。比如,當年鎮壓公孫淵遼東叛亂,司馬懿確實顯示了軍事才能,商議出兵時,司馬懿要兵四萬,對作戰過程,司馬懿預估說,去一百天,戰一百天,還一百天,休息六十天,一年足矣。後來的實際完全應驗。魏軍進入襄平,司馬懿大開殺戒,除殺了已投降的公孫淵,還下令:公孫淵任命的偽公卿以下,盡皆誅戮,把公孫淵的將軍畢盛、極其以下兩千餘人都全殺掉。這些是軍人或官員,也就罷了。但司馬懿更毒的,是把襄平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共計七千餘人,都解決了。這殘忍的手段,遺禍無窮,後來的反叛不斷。同樣是平叛,諸葛亮的南征,雖然七擒七縱孟獲,可能有誇大,但基本事實,符合歷史記載,由於處置得當,保證了蜀國後來幾十年,南方再沒有發生叛亂。

    曹爽在尹大目、許允、以及桓範勸說時,左右為難,拿不定主意,既擔心鬥不過司馬懿,又貪戀權位、錦衣玉食,說明曹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慣了,雖和司馬懿是同事,並沒真正看透,司馬懿在遼東作為,在當時估計不少人都知道,而曹爽卻對司馬懿給予厚望,高平陵政變成功,掌控局勢後,曹爽、曹曦、曹訓、曹彥、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連招供的張當,也被抓了起來。都以大逆不道罪名,全部誅殺,並夷三族。

    司馬家雖然得意於一時,千百年來,也有不少羨慕、吹捧司馬懿、黑諸葛亮的,但毫無疑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前出師表、後出師表等,才是道德風範的主流民意。天道迴圈,善惡有報,只是時間還在途中而已。晉王朝一統江山僅僅三十多年,就出八王之亂,禍害遺千年,五胡亂華夏,民眾遭屠戮。司馬氏雖病病殃殃,分西、東兩晉,勉勉強強延續一百五十餘年,可還不是拱手交給又一位姓劉的嗎?(830)

  • 7 # 閒話讀史

    問這個問題應該是被《三國演義》誤導了,《三國演義》是一部傾向性非常明顯的文學作品,以蜀漢為正統,對其他兩國,尤其是曹魏存在相當多的偏見和抹黑。

    實際上三國中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都是曹魏。

    魏武三詔令,求才若渴,天下英才紛至沓來——人和。

    歷史上曹操曾經連續三次下了“求賢令”。

    公元210年,曹操基本掃除了北方的軍閥勢力,挾天子以令諸侯,並廢三公,任丞相,一時之間有平定天下的氣勢,卻在不久後,在赤壁慘敗而歸,暫時無力出擊,在這種態勢下,他發出了第一道“求賢令”。“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這條詔令打破了當時士族的門第觀念,吸引了一大批出身不高的人才投奔。

    公元214年,曹操又釋出了第二道“求賢令”,《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這一道“求賢令”求的是效忠於曹操的有才之士。

    公元217年,曹操在被封為魏王后不久又一次下了“求賢令”,《舉賢勿拘品行令》。

    這三道“求賢令”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即使是以《三國演義》這部偏向性非常強的著作也可以看出曹魏陣營的人才濟濟。

    文有荀彧、郭嘉、賈詡、荀攸、程昱、司馬懿、劉曄等等頂級的謀士。

    武有許褚、樂進、張郃、徐晃、夏侯惇、夏侯淵、龐德、于禁、張遼、曹仁等等征戰沙場的名將。

    就人才多少、人才結構和綜合實力來說,遠超蜀漢和孫吳,曹操也有識人和用人之能,能讓這些謀士和將領人盡其才,這也是後來三國交鋒,勝利的天平逐漸向曹魏傾斜的重要原因。

    偏安的蜀漢,據長江而守的孫吳——霸業還看北方的曹魏。

    開啟三國時的形勢圖,蜀漢雖然是易守難攻,但也限制了自身的發展。

    清朝的顧祖禹在《四川方輿要敘》把四川的優劣說的明明白白,開篇一句話“四川非坐守之地也。”

    道盡了諸葛亮為何屢次試圖從漢中越秦嶺北上進攻曹魏的原因。

    這也是“七擒孟獲”的由來。

    為了開啟局面,開拓稅源,增加人口,蜀漢只能往四川盆地的縱深發展。

    這樣就和居住在那裡的土著發生了衝突。

    孫吳雖有長江天險當倚靠。

    但天險並不是跨不過去。

    這也是為什麼公元219年劉備失荊州後,孫權向曹魏俯首稱臣的原因。

    中國的統一自古以來都是由北向南。

    北方戰亂頻仍,武力強盛也是一大原因。

    天時就不說了,當東漢亂起來的時候,是曹操站了出來,以天子的名義東征西討,把軍閥混戰的北方平定,之後又施行了一系列安定民心,發展經濟的政策,所以說有天時。

    總的來說,三國中蜀漢如不主動出擊就只能坐困愁城,孫吳想固守而不可得,三者之中,唯有曹魏,進可攻退可守,時間拖得越久於它越有利。

  • 8 # 鴻哥iouyh福小鋪

    民心如流水唄。

    人和就是民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嘛。

    確實劉備早期努力爭取人和為蜀漢奠定政權是很重要的,但經不住末期的徒勞無功的北伐,一再的勞命傷財卻落了個窮兵黷武的下場,幾乎是把所謂的人和消耗殆盡。

    天時,說真的,人家曹魏確實是在群雄割據的競爭中勝出,這就是天時,但幾經治理,人和的積攢也是深厚,因此說曹魏不但有天時,人和、地利也不缺乏。

    蜀漢取得荊州、益州也是人和、地利兼得,但天時不佔優,且丟了荊州,地利也打了折扣。

    此消彼長,最後連人和也沒了,至少人家東吳精打細算過日子,還能挨受,蜀漢卻像賭光本錢的人,當然是第一個出局。

    呵呵,說第一個出局,其實是曹魏,沒法子,人和嘛,司馬懿更厲害。

  • 9 # 扎心君

    1曹操佔天時,劉備占人和,孫吳佔地利。這句話是諸葛亮在隆中對裡提出的。孟子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真的情況是這樣的嗎。我們分別談談,曹操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都有。曹操已經擁有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禪讓。不管裝逼不裝逼。法統在哪塊。這是天時。曹魏有天下土地的三分之二,佔據了當時最肥沃的黃河平原。曹操最精銳的虎豹騎縱橫馳騁,適合平原做戰。說明地利也有啊。人口也是最多,440萬,屯田政策下,百姓擁護,農業生產恢復發展。曹操幾次下求賢令,不論出身,門第,唯才是舉,手下謀臣如雨,猛將如雲。武將,曹仁,曹洪,曹休,夏侯淵,夏侯惇,五子良將,張遼,于禁,張郃,徐晃,樂進,李典。文臣,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賈詡,司馬懿,人和也有啊。後來又出了鍾會,鄧艾,衛瓘,羊祜。

    3劉備掛了漢室宗親,劉皇叔,中山靖王之後,忽悠了不少人。有點人氣,人和。其實他家道中落,只是個織蓆販履之輩。手下武將不過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文不過諸葛亮,龐統,法正,後期,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夷陵之戰,劉備敗光了由北方流民組成的百戰精銳其實,諸葛亮六出祁山,只能用西南少數民族為主力的無當飛軍。蜀國面積小,人口少,94萬,連年戰爭,供應大批軍隊,十萬4千,堪稱古代的軍國主義,百姓面有飢色。人和也不多啊。,佔據了漢中四川,被群山環抱,劍閣天下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地利有點,不過只是適合防守。後來姜維死守劍閣,鍾會攻不進來,鄧艾從陰平小道,穿過幾百里無人區,從崇山峻嶺中出奇兵,從小路偷襲養,甚至中間沒有路,鄧艾帶頭裹油氈從山上滾下來。才滅了蜀國。

    3江東孫吳,有長江天險,和強大的水軍。佔點地利,但是,同樣,只是防守,出了長江,上了岸,吳軍是敗多勝少,可以說是不堪一擊。幾十萬軍隊,幾十場戰役,終東吳一生,連合肥死活都拿不下來。更別說北上了。後來魏國滅了蜀,佔據長江上中游,荊州一帶,建造戰艦,訓練水師,東吳的水上地利也不復明顯了。長江以南,吳國的開發是有功的,人口256萬,比魏國少,征服百越,甚至派軍隊(將軍衛溫)去了臺灣。但總的說來,當時,南方的經濟和北方差了許多。所以人和就悲劇了。孫權的政權正當性在三國中也是最差的,孫堅,孫策僅僅是袁術部將出身。不過和劉備織蓆販履之輩,各有長短,半斤八兩。唯有靠地利才堅持到最後。孫權有十二虎將,文官張昭為首,都是投降派。四個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有點本事。陸遜的兒子陸抗也是名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曲奇在烘烤時應該要注意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