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知社

    自古“胡人無百年之運”(主要指北方遊牧民族),這並不是迷信的說法,更不是漢人對北方遊牧民族的詛咒。而是有其道理的存在,是對中國歷史上許多強盛的北方遊牧民族的興衰而總結出的規律。最早說出這句話的,也不是漢人,而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位胡人。

    北方遊牧民族,其人口不足,在各方面的文明、管理、技術上又極為落後,所以其抵制風險的力量就很薄弱。其部落就很容易分裂消亡,歷史上好多強盛的遊牧民族都是這樣,風一般地來,卻又迷一般地消失。後金在努爾哈赤與舒爾哈齊、多爾袞與豪格爭立時就差點分裂。後金在對自己的未來也很不自信,在其入關後也是如此,將東北列為禁地,萬一自己在中原待不住還可以像當年蒙古一樣退回到東北。事實上,若不是闖、獻攪局,大明再能支撐二三十年,後金也將隨著其軍隊戰鬥力的迅速下降而將不足為患。

    一個王朝的太祖太宗時期往往就是其軍隊戰鬥力最強的時候,終後金的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三十餘年也沒有能完全佔領遼東,按這個蠶食速度,即便其戰鬥力能夠一直保持,但要侵佔整個大明起碼也需要三百年時間,更何況滿清還不善攻城,更不會水戰。而許多影視作品,為了彰顯出努爾哈赤、皇太極的所謂“雄才大略”,卻枉顧歷史,硬說努爾哈赤、皇太極就有“取大明而代之”的宏略。其實,這種想法即便有,在其自己看來也不過意淫耳,並不現實。所以,皇太極在其佔有戰爭主動權的時候,還急不可耐地想找大明議和。

    事實上八旗的戰鬥力也就在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這兩代有戰鬥力,在滿清入關後,多爾袞、多鐸死後,八旗戰鬥力就嚴重下降了,所以跟滿清打了大半生交道的吳三桂才敢在晚年公然反清。平定三藩就主要靠綠營軍了,若不是這幫綠營漢軍,滿清也逃不過“百年之運”。

    而滿清之所以能打破“百年之運”,就在於其拉攏一部分的漢人,以漢人來制漢人。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滿清採取了“溫水煮”的方式。雖說,前期採取了一系列的血腥殘暴的手段,“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留頭不留髮”、“投充圈地”。但是,其沒有觸及到漢人的根基,滿人只駐紮在一些大中城市,並且滿漢分離。

    廣大的農村地區卻並無滿人。這點就不像過去民間傳說的蒙元時期那樣,十戶漢人而養一位蒙古保長(據某些民間傳說,蒙古保長還享有初夜權)。眾多的漢人雖對滿清的統治,心有不滿,但卻無最直接的利益衝突,漢人百姓跟滿人之間還隔著一層替滿人辦事的漢人官僚。所以,有時滿人倒落得手上乾淨,而使得漢人百姓對滿人的部分怨恨與不滿轉移到了漢人官僚上。而使得清初時期,在許多地區,漢人對抗清的熱衷程度還趕不上宗族間對土地的爭奪。

  • 2 # 晨鏘鏘

    一、高官厚祿的誘惑:對滿清趨之若鶩的明朝降將們

    從剛踏入中原的一刻起,多爾袞就清楚的意識到,單靠滿洲人的力量是絕無可能征服中原的,他曾不無悲觀的表示:“何言一統?但得寸則寸,得尺則尺。”多爾袞清晰的認識到了滿洲與明帝國之間的實力差距,無論八旗子弟多麼的驍勇善戰,面對人口上億,土地廣袤的中原地區,他們都將手無足措。

    多爾袞明白,要想降服這個龐大的帝國,終究還是要靠漢人,而只要給予高官厚祿,那些漢族軍閥會很樂意為他這個異族統治者效犬馬之勞。在吳三桂、洪承疇這些漢族軍閥的幫助下,滿清迅速掃平了前明軍隊,在中原地區建立了統治。為何漢族軍閥願意為滿清效命,原因無他,不過是滿清給予了前明皇帝不可能給予的物質好處。

    明朝末年,財政困難,政府已無力供應足量的軍餉,因此到了明末,很多軍隊都要依靠將領自主籌措糧餉,而一旦將領掌握了財權,他就成了軍隊無可置疑的領袖,軍隊也因此從國家的軍隊變為了私人的軍隊。朝廷長期的欠餉使得朝廷的威望蕩然無存,將領們的自負盈虧也使得他們對於中央的依賴越來越小,漸漸演變為了不聽號令的獨立王國。因此,對於明末的軍閥來講,他的首要任務就是籌措糧餉,以此保住軍隊的忠心,進而穩固自己的地位,誰能給他更多的物質好處,他就會毫不猶豫的投奔他。而滿清,完美做到了這一點。

    對於投降清朝的前明將領,無不高官厚祿,糧餉充足,多爾袞甚至不惜分封土地,以犧牲集權的方式來換取忠心。前明將領,諸如吳三桂之流,無不成了坐擁一方的大諸侯,儼然帝國內的獨立王國,這一割據情況直到三藩之亂時才解除。

    相比於滿清,李自成做的實在是差太遠,李自成入京後,清算所有前明大臣,盡數抄家,讓前明將領驚懼不已。吳三桂背棄李自成,表面上看是因為陳圓圓,實際上,不過是害怕落得前明大臣一樣的下場罷了。

    相比於李自成的殘暴,似乎滿清顯得可靠的多,只有能保住自己的權力,前明將領顯然是不在意為誰效命的。而某種程度上,滿清比明朝還要好,前明由於財政崩潰,早已無力發放軍餉,而多疑的崇禎皇帝也會時不時對他們進行猜忌。如今滿清給予如此大的好處和信任,從功利主義講,似乎是前明將領們最好的選擇。

    前明將領被高官厚祿降服,併成為了割據一方的王爺。但滿清顯然不會長期容忍他們,這一矛盾在三藩之亂時終於爆發。當吳三桂舉起反清大旗準備自救時,他才驚恐的發現,因為他的背叛行徑,他已得不到任何大眾的任何支援,他做了一次危險的賭博,而最終,他還是滿盤皆輸。

    (吳三桂數次背信棄義的行為喪失掉了所有支援)

    雖然明知滿清不會長期容忍他們,但他們還是在糖衣炮彈下迅速屈服了,滿清利用人性的弱點徹底擊垮了最大的阻礙。

    二、 恢復科舉,宣揚儒學,收買知識分子

    除了收買將領,滿清還意識到了知識分子的重要性,他們明白,如果不依靠讀書人,他們在中原的統治將寸步難行。這一點要比蒙古人明智的多。

    蒙古人之所以只維持了90多年的統治,很大程度在於他們拒絕接受儒學,並廢除了讀書人階級晉升的唯一通道——科舉。不僅如此,蒙古人居然還任用穆斯林來擔任高職,用其他文化的人來統治漢族精英,則對於讀書人來說是難以容忍的恥辱。讀書人可以容忍一個異族皇帝,只要他接受儒家文化(比如拓跋宏),但他們卻無法接受一個背棄儒學的異端,就算是漢族也不行(比如洪秀全)。蒙古人最終因為他們的傲慢丟掉了天下,而滿洲人顯然不願重蹈覆轍。

    滿清入關後,多爾袞立即下令開科取士,並且重點保護孔廟文廟,康熙更是親自到孔廟跪拜,表達尊敬之意。滿清統治者的一系列舉措迅速收服了天下知識分子的心。與滿清的舉動相比,李自成的農民軍卻接連破壞孔廟,對儒學沒有絲毫尊重,從而傷透了讀書人的心。

    對於他們來說,文化認同遠比民族重要的多,他們秉持孟子的觀點,認為夷狄如華夏則華夏之,只要君主擁護儒學,實行仁政,那麼何必問他來自哪裡呢?而科舉的恢復也讓讀書人有了晉升的機會,既然透過考試就能獲取榮華富貴,既然滿洲人願意維護過往的傳統,又何必反抗呢?雖然漢臣始終不如滿臣,有晉升天花板,但知識分子依然是容忍了。

    就這樣,讀書人歸順了滿清,滿清從此不僅有強大的武力,還擁有了統治的合法性,剩餘的前明政權再也無力與之抗爭。

    三、 清剿農民軍,維護秩序,與士紳階層聯合

    在擁有了武力和合法性之後,滿清統治者很快就開始重建秩序。透過剿滅農民軍,保護地主階層的私有財產,從而很快恢復了生產,贏得了民心。

    我們知道,明末的農民軍,已經成了為害一方的流寇,他們雖然是不得以才造反的普通人,但他們肆無忌憚的行為卻進一步加劇了動盪。李自成雖然名為闖王,卻無力約束手下的行為,農民軍所過之處,為了籌集補給、維持士氣,皆燒殺搶掠、毀壞文廟,對經濟造成了極大破壞。

    張獻忠在四川的暴行以及農民軍烹煮福王食之的劣跡早已傳遍了天下,造成了極大的恐慌,尤其是坐擁田產計程車紳階層,在李自成主導的秩序下,完全無法保有產權。因此,在滿清宣佈要重建秩序後,士紳階層很快就倒向了滿清,畢竟,在這個紛繁的亂世,生存和力量遠比所謂的名譽要重要的多。

    滿清顯示出了比前明更強的力量,顯然更能保障士紳的利益,在這種利益誘惑下,士紳階層也迅速投靠了滿清。而依賴士紳階層的支援,滿清也得以徹底穩固統治,這種忠誠一直持續到戊戌變法,清末之所以能苟延殘喘,全在於漢族士紳的鼎力支援。

    滿洲人用高官厚祿收買了前明將領,用恢復科舉收買了知識分子,用保護產權穩固了士紳階層,有了這三大階層的支援,滿清的統治足以穩固千秋萬代,至於老百姓,只要穩固秩序,趕上好年景,就足以讓其走向溫飽,進而支援新政權。

    中國的老百姓是世界上少有的務實溫和的人民,只要有口飯吃,能勉強活下去,他們都會不遺餘力的支援政府。滿清統治者只要穩住了漢族的精英階層,就可以高枕無憂。

    (辛亥革命前,大部分的漢族百姓並沒有民族主義意識,吃飯活下去永遠是最大的目標)

  • 3 # 舒沐祿

    原因有很多 我覺得還是文化吸收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強大到你不學我你必滅亡 你學我你也會慢慢滅亡 把你原來的文化基本忘了 當初遼道宗曾比喻自己修文化不亞於中華 說明一個文化的先進比得上武力的蠻橫 後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 也是對中華文物趨之若鶩 更別說隔壁那個小日本了 對中華文化的愛 愛到了恐怖情人的層面 我要佔有你 佔不有我就要毀滅你 滿清就是前者 對中華文化深深著迷 然後從上到下都去學中華文化 到後來幾乎和關內人沒啥區別 再加上也沒什麼太讓老百姓值得暴動的事 當然前期有不少暴政 中期還算不錯 不然不得天天造反 日日鎮壓噢 後期對於這種迂腐的官僚體制生死不渝 結果導致外敵入侵自己毫無還手之力 所以孫文才要廢除封建制 建立新制度 但還是有一些封建制度下到舊官僚主義的存在 才讓我黨有機會 創造新中國 才讓我們這代人有著美好的生活 我們應該檢討過去 珍視現在 展望未來 才能更好的創造一個新時代的新中國 歷史不是讓我們仇恨某一個民族 引舊唐書魏徵傳裡的一段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 4 # 使用者缺失

    打天下難,坐天下更難,從1644-1911的268年,共經12帝,個人認為其能夠長期統治,打破“胡人無百年之運”的詛咒的原因有:

    一、 八旗內部秩序較好。清朝實行八旗制度,組織嚴密、層級分明,主子握有奴才生殺大權,皇帝是八旗共主,所以幾乎不存在以下犯上可能;同時,旗人相對漢人又享有特權,只要是旗人,落地就有錢糧,既然能吃飽,乾脆就提籠遛鳥,更何況皇帝還不斷的加恩八旗,勳爵後代子弟落地就有爵位,大了直接當官,而且還不斷從中挑選侍衛,最低的“藍翎侍衛”也是六品,相當於副市級,起點不可謂不高,又有錢用,又有官當,誰能生犯上的心啊。

    二、 拉攏和防範宗室。清朝跟明朝一樣,也實行分封,但連明朝王爺們名義上就藩的可能都剝奪了,,甚至規定“無故出京師六十里,罪與百官同”, 所有宗室基本上就拴在北京和瀋陽了,有任務也是臨時委派出差,但又不像明朝一樣把宗室王公養成肥豬,還是給活幹,但基本只限朝政不涉軍武,歷史涉及軍務,也多為攢襄,不實際領兵了,就算帶兵,爵位也不高,就連胤禵號稱“大將軍王”,實際也不過是個貝子,這就限制了內亂的可能性,避免了“亂七八糟”的結局。

    三、 懷柔士子,緩解同文人關係。漢文化向來信豐“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尤其是讀書人,對少數民族滿族統治中國,可謂是從內心就進行排斥,視滿清為韃子,反清復明活動在清初就沒斷過,尤其是經過“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過後,加上有蒙古人的先例在前,更是視滿清為洪水猛獸,而清朝統治層也非常清楚的知道這一點,所以歷代皇帝都不承認是滿清推翻了明朝,直接甩鍋闖王李自成,反而打起了入主中原是為明朝報仇的旗號,康熙更是多次拜謁明孝陵,很是感動了一幫明朝的遺老遺少,同時又強調“滿漢一體”,同時又大量任用漢族官員,並加強自身漢文化的學習,儘量消除差異性,不斷加恩士紳,除了科舉考試常科、恩科,又增設了制科取士如博學鴻儒、經濟特科、孝廉方正科等名目,不斷牢籠士子,讀書人為了當官白首窮經,減少文人內心排斥;同又;同時,招撫並不等於放縱,搞了很多“文字獄”殺雞儆猴,並對漢族官員給予了必要的限制,以六部為例,尚書、侍郎都是滿、漢交織,但掌印官多為滿卿,你想當官我歡迎,但當官後還是得聽我的;就算你考武近士,地方上又同時駐紮八旗和綠營兩種部隊,相互限制;所以,順從有官做,反對丟命,正方兩手鮮明對比,絕大多數人會做出明智的選擇。

    四、 實行較好的民族政策。滿清統治天下時,僅僅是將天下分為滿回蒙漢四族,沒有劃分優劣的等級,尤其是解決了長期未解決的蒙古問題,視蒙古為盟友但又加以防範,對蒙古貴族給予高爵顯位又聯姻不斷,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除了葛爾丹、羅卜藏丹津等少數人為惡並順利解決外,基本消除了除俄羅斯外的北方威脅,西邊又實行了改土歸流、派兵入藏和鎮壓回族起義,民族問題不像早起那麼尖銳。

    五、 紅薯、土豆、玉米等農作物大量推廣。要知道現在的中國,如果沒有袁隆平,可能都未必能夠吃飽飯,而在沒有農藥化肥的封建社會,吃飽飯基本就只能看天了,所謂易子而食,不僅僅是史書上的四個字,而是真真實實的事,而康、乾年間這三種美洲高產農作物引進後,人口大量滋生,為國家穩定立了頭功,人口從清初期1億左右直接增加到清末4.5億。

    六、自身努力。清朝很重視自身教育,皇室和宗室的權貴少年的青年時代可謂悲慘,比應試教育還應試教育,加強爵位除了功封、恩封外,又實行考封,爵位和考試結果掛鉤,那是錢和地位啊,尤其是閒散宗室,那裡錢和地位啊;加上皇帝努力,比較勤政,搞了攤丁入畝、整治河道等一系列比較好的政策,多少緩解了點老百姓的壓力,就算後三位沒有實權、又遭遇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也還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

  • 5 # 齊君

    清朝為什麼能夠統治中國那麼久的原因以及因素有很多,比如前朝(明)的中後期開始腐敗無能、屍橫遍野、眾叛親離。

    1.明朝的朝廷內因:明朝中後期皇帝開始無所事事、荒淫無度的皇帝,有的甚至是沉迷宗教、木匠等,不問國事,導致國家失去主心骨。然後官員和宮廷掀起了荒淫無道之風

    2.第二點算是比較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明朝後期,官員橫行,暴吏無數、媚上欺下,嚴重導致民心受損,後期災害不斷,民變不止,官員用老百姓的頭充當叛軍的頭充功,搞得民不聊生,屍橫遍野。

    3.滿清前期是勵精圖治頒佈(八大恨)滿清部隊勇猛無敵,而當時的中國內陸已經是殘垣半壁、滿目蒼痍。

    4.滿清部隊利用和吸收吳三桂等當地武裝進入中原協助統治並且滿清吸收了前幾代朝代的滅亡教訓,大肆抨擊了中國傳統文化,大量培養奴性思想和儒家思想,並且固化當時華人的思想,滿清而且利用文化暴力輸出比如服裝和辮子。並且滿清內部也積極漢化,綜合了滿族文化和漢族文化,所以民間的抗清思想逐漸減少淡化。培養奴性導致華人沒有血性,打造了一個脆弱但且長久的統治鏈條。

    5.其次就是滿清大批次籠絡仕官文人,讓知識分子大量傳播清朝的皇恩浩蕩,積極的滿漢的民族融合,極大的緩和了滿漢的民族關係。

    6.實施了飢飽平均的政策讓老百姓沒有心情考慮其他的事情,並且滿清統治者深深的抓住了老百姓的心裡,知道老百姓都怕死,提出只要不反抗,就有活路的思想。導致老百姓的觀點是隻要我過的好 誰當皇帝不是當的觀點。極大的幫助了滿清的統治。

    7.清朝統治者利用了“恩威並施,寬嚴相濟”

    等政策,深深的抓住了老百姓的心。

    8.同時祭拜明朝崇禎皇帝,並且保護明皇陵。增強和維護了封建帝統。

    滿清統治者還利用了文字獄等手段,統一內部思想結構,維持統治秩序,由此滿清才統治了中國幾百年,重新恢復了封建統治的第一線,所以完成了統治。

  • 6 # 歷史中簡堂言史君

    回顧前朝舊事,言史堂回答

    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912年宣統帝遜位,共歷時276年。

    清一朝一改少數名族朝代不過百年的厄運,統治中國近300年,個人觀點可以理解為“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皇權的巔峰:

    清朝是‘人治’達到徹底巔峰的皇朝。清初中央設內閣和六部。為根絕宦官專權之禍,設內務府;地方設省,道,府,縣四級。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國家大小事務均由皇帝獨斷,皇帝的權威性不容質疑。

    附圖:康熙皇帝

    即使晚清皇室被外敵肆意凌辱,對內的權威早已根深蒂固。

    繼承人的選擇:

    縱觀整個清朝歷史,只有一位康熙一朝立過太子,雍正經過“九子奪嫡”上位以後。往後的後繼之君都不是由先太子儲君繼位。由於女真族歷來傳統立賢不立長,清高宗皇太極由此繼位。雍正一朝開創了秘密立儲制度,保證了皇權的可延續性,不會從內部出現大的分裂。

    附圖:雍正皇帝

    清朝12帝無一昏君,治理國家的能力上或許某些皇帝有所欠缺。

    控制黨爭與文化輿論導向

    清初入關兩位皇帝順治、康熙年少時都深受黨爭所累,又吸取明末黨爭亡國的教訓。對於大臣黨爭控制非常嚴格,杜絕了內亂的可能。

    附圖:崇禎自縊圖

    清初文字獄較明朝有過之而不及,在那段黑暗時期,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就敢叫你身死族滅,乾隆帝時期更是借修“四庫全書”之機廣收天下書籍,將不利於清廷統治的書籍毀滅殆盡,毀的書與修的書幾乎成為正比。

    附圖:乾隆皇帝

    對臣下的絕對控制力以及對民間思想文化的絕對控制力。

    總結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給後繼之君打下了足夠揮霍的底子,以至於還能揮霍100餘年歷史。

    清初休養生息,使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同時清初入關以來極力推崇漢人文化,以漢人治國也是清朝得以維護統治的因素。

  • 7 # 丫丫說史

    清朝自努爾哈赤自龍興之地奉天起兵征戰中原,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而覆滅,前後經歷了268年的歷史,二百多年曆史的王朝在古代並不少見,但是同是少數民族王朝的元短短几十年就滅亡了,那麼清朝為什麼能統治中國幾百年呢?

    清朝滿漢團結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統治階級上層最為團結,最為明智的少數名族政權,跟元政權不同,他不僅不排斥漢族,蒙古族等,還不斷地鞏固,促進各民族的關係,首先滿蒙貴族之間的聯盟固若金湯,三百年來滿蒙貴族世代通婚,滿人都死死的抓住了蒙古這一少數民族,同時,也不排斥漢族,元朝將漢人分為最下等民族,隨意欺侮,而滿族不同,他們清除漢人才是這個大地的主宰,要想長治久安,就一定要穩固好漢人,於是不禁止滿漢通婚,提倡漢人做官,甚至進入上書房等,將一個國家內的所有民族團結起來,那麼它將無法從內部攻破。

    進取

    雖然自乾隆後期,清朝國勢日漸衰敗,統治者中庸沒有什麼作為,但是在乾隆之前的皇帝,無一不是精明能幹,積極進取的皇帝,清朝統一江山後,並沒有被中原的五光十色的世界迷了眼,而是非常冷靜的在治理國家,一絲不苟,自努爾哈赤奉天起兵,到皇太極,入關中原,多爾袞統一全國後,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才開始真正的治國,他們一方面積極吸取,總結明朝滅亡的教訓,由此廢除了明朝的一些列的陋法陳規,政治方面嚴禁宦官干政,廢除二十四衙門,取消廠衛,經濟上不僅減少賦稅,而且大力開墾廣地,同時嚴厲治軍,康雍乾三朝積累下的國本,足夠揮霍兩百年。

    漢化治國

    清朝滿族不過十幾萬人,要想通知五千萬的漢族人,談何容易,而且本身兵源,官員就不充足,而且隨著後期滿蒙八旗的戰鬥力下降,於是統治者決心啟用漢臣,用漢兵來治理自己的江山,後來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漢臣主力的興起,甚至朝中都佔了一半以上的漢臣,但是清朝統治者不僅沒有忌諱,反而更加重用漢人,這也是清朝能統治中原二百多年的原因。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現在我們擁有十多億人民的中華民族重新崛起,努力積極的吸取了歷史的經驗教訓,一起團結一致對外,相信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肯定會越來越強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春秋到戰國時代,諸侯軍隊從幾萬擴充到幾十萬,是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