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以為舉世知名而寫作

    金朝前期是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在公元1115年統一所有女真部族,在會寧府(現為黑龍江省的哈爾賓地點)建都立國,金朝建國離開唐朝滅亡已有二百多年,五代十國的分裂時間都過去,復歸統一的北宋,竟然沒法制止東北外族入侵,使人費解。 金朝建國以後,向南征伐,1125年滅遼國,再於1127年滅北宋,當時,金朝遷到中都(現時北京以西地方)勢力直達蒙古大漠,華北及華中部分地方。 1234年金朝沒有滅亡以前,金國在中原仍是正統的權力重心。 蒙古人在1234年消滅金人以後,在北方侍候了45年才消滅南宋建立元朝。 自始北方的女真族人都消滅殆盡吧,為何還有後金再興起呢? 依據女真族人(前後金)的遠祖屬於通古斯族群的女真族。 由公元1115年完顏部統一,驅逐契丹人,建立國號金(金的來源來自發源地金水或取其意不腐不朽名稱) 1126年佔領北宋開封到1234年前金滅國一百年,以中國東北狩獵,漁業,農耕和畜牧為生的這落後部族,競然保持到高效率軍隊作戰方式,令人讚歎。元明兩代以來,女真族都受到朝庭管轄,由公元1321年三月元朝政府明令【罷女真萬戶府及狗站】開始調配屯田制度,至明朝萬曆帝1615年間接近四百年,女真族人近乎絕跡人間了。 至1616年,另一支女真族人在首領努爾哈赤起兵反抗明朝統治,建國號大金,是為延續前金的優勢,1622年定都遼陽以東起名東京城(今遼寧省遼陽市),1625年再遷都瀋陽。

    明朝東北軍隊婁戰婁敗,朝庭決定從全國動員六十萬大軍征戰,可惜糧草不繼,朝庭財政狀況也很差及各方面條件底下,明軍在兵力上有壓倒性優勢,仍被後金努爾哈赤軍隊逐個擊破。當時䝉古部族已分裂成為中,西與東部族,東部與後金結盟,中部是明朝藩屬,西部準噶爾部族一直獨立至滿清乾隆年間被征服。

    1626年努爾哈赤病終,其八王子繼位,1636年改國號大清,行中央集權政制,將女真族名改為滿族,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滿清覆亡為止。

  • 2 # 使用者5555071950845

    清朝開科取士,尊孔尊祭拜明太祖陵。敢用漢臣。技法丞丞改變中華審美觀點。也就是改變了中國漢族的著衣習慣,並且大規模的篡改歷史,甚至把過去與岳飛交戰的女真人和滿足區分開來,避免漢族共同對付,如果還是都不承認自己是真人哪一隻,而承認是古老的通古斯族,清朝入主中原之後,堅決把滿足和過去的女真人區分開了,不承認他們是完顏後人,久而久之,漢族人就把清朝政府當作了自己的政府。清朝還是手段高強的。

  • 3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肅慎是黑龍江中下游地區和烏蘇里江流域的一些部落的統稱,比東胡更為偏北,在中國的史書中很早就有記載。周武王時期,肅慎人入貢"楛矢石砮"。

    (肅慎人的原始村落)

    成王時,肅慎氏來朝,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康王時,肅慎復至。楛,是長白山裡的一種木材,被製成了箭桿。砮,是松花江裡的一種石頭,被磨製成了箭鏃。這算是肅慎人所能拿出來的最好的禮物了。因此,早在西周時,東北地區就已經臣服中原王朝。春秋戰國時期,一群隼鳥飛到陳國宮廷的上空,一隻受了傷的隼鳥掉在宮廷院落裡,傷口還掛著一尺多長的楛矢。當時陳愍公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四處詢問。正好魯國司寇孔丘周遊列國,來到陳國。眾人不識,請教孔子。孔子當時就說出了這段典故,指導人們去府庫裡去找當初肅慎人進貢來的弓箭,果然與孔子說的一致。

    (孔子辨認楛矢石砮)

    後來,肅慎逐漸不見於史書,前後興起的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稱雄於漠北草原,東北的外興安嶺地區的各個部落,在中原王朝與漠北強權之間擇強者而附庸。自此,該地區相繼出現了挹婁、勿吉的部落名稱,被認為是肅慎的別稱。此時,由於中原地區戰亂頻仍,記載多有衝突。直到唐朝建立後,東北地區的族系才又變得可考起來。勿吉初有粟末、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黑水、白山等七大強部。隋唐時期,勿吉七部又被稱為靺鞨七部,名稱與勿吉七部相同。唐朝時,經過數十年征戰,攻滅了扶余人建立的高句麗後,開始統治東北地區,東北各族都紛紛遣使表示歸順。

    (扶余人的高句麗一度十分強大)

    武則天時,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趁著東胡契丹人發動營州之亂,隔斷了唐朝向東北地區投放影響力,建立了渤海國。渤海國仿照唐朝的制度,越發興盛,最終據有廣闊的黑龍江、吉林以及外興安嶺地區,領土面積65萬平方公里,設有5個都城,人口有300多萬,被稱為“海東盛國”。這個國家得到了唐政府的承認,唐玄宗時還封了大祚榮郡公的爵位,讓他作為東北各族之長,賦予了他專事征伐的權利。這個國家一直到公元926年,才被東胡契丹人建立的遼國給滅掉,其國土被遼國和王氏高麗瓜分。

    由於粟末靺鞨的強大,其他靺鞨部落都歸附了粟末部,只有最靠北的黑水靺鞨,由於生產方式更為原始,民風更加彪悍,保持了很大的獨立性。東胡的一部契丹(契丹人與蒙古人的親緣關係更近)攻滅了渤海國後,與剛剛開國,意圖北進攻城略地的北韓半島的高麗王國展開了連綿不斷的戰爭,時間長達半個世紀,渤海故地因此成為了多難之鄉。很多渤海國民因為仰慕唐風,因此紛紛東遷進入高麗。王氏高麗繼承自新羅,祖訓裡就有要求子孫後代勿改唐風,對遊牧民族出身的契丹人並不真心欽服。後來,遼國與高麗王國的戰爭結束,遼國追索渤海國遺民。

    (海東盛國:粟末靺鞨人建立的渤海國)

    在高麗王國居住的渤海國遺民裡有兄弟三人,長曰阿古乃,次曰函譜,幼曰保活裡來,原是粟末靺鞨人,不願臣服契丹,因此計議往北去投靠契丹人勢力還沒有影響到的黑水靺鞨部。函譜與保活裡來出發時,兄長阿古乃留在高麗不肯相從,只說:"後世子孫必有能相聚者,吾不能去也。"

    函普只和其弟保活裡來完顏部,函普住在完顏部按出虎水,其弟保活裡住在耶懶。六世以後,胡十門從曷蘇館路來見金太祖,說自己是阿古乃的後人,算是應了此前阿古乃的預言。

    函譜本來不姓完顏。他一路往北,走過了長白山,來到了松花江流域,終於找到黑水靺鞨部,發現這片地方生產十分原始,以他在渤海國的生產生活經歷,完全可以充當當地的智者。函譜很快就被推舉為完顏部的首領,還給娶了妻室,生了兩個兒子。

    渤海人因為失國的原因,被契丹人分別遷徙安置,300多萬人分居在北至黑龍江,南至遼東的大片地方,並被強迫更改族名。先是被稱為女真,後來因為避遼國皇帝耶律宗真的名諱,將女真改成了“女直”。

    說來可奇,這完顏函譜到了完顏部時已經60多歲,他娶的妻子也已40多歲。可能老來得子必是貴兆,6代人之後,這一支人裡出了完顏阿骨打終於抗遼成功,建了大金國。黑水靺鞨完顏部人丁本來不多,開始起兵時只有1500騎兵。可是當他逐漸成勢後,其他女真部落都開始冠之以完顏部。在完顏阿骨打以少量兵力攻滅遼國東京黃龍府後,一個統一的女真政權形成了。

    (遼國疆域內部的女真人)

    完顏阿骨打按族源譜系,認高麗為“父母之邦”,原因是完顏函譜當初在曾高麗境生活過一段時間。然後完顏阿古乃、完顏保活裡來的部落都紛紛歸附。原來的渤海國遺民,也被認為是女真人,成為了大金國的兵力來源,並在隨後的時間裡,被金國中央政府安排進入中原大地。

    在金世宗在位時的1183年,女真戶數已經增長到了61萬戶,483萬口,佔據耕地169萬頃,按當時的猛安謀克分佈情況推算,遷居中原地區的大約200萬人,徙住今內蒙古自治區一帶的40餘萬人,留居東北地區的約有200多萬人。這些人都成為大金國的統治支柱。

    (佔領了黃龍府的金國)

    契丹人掌權時,對女真曾經強制遷徙,強制貢獻,為此女真人苦不堪言。如今一朝翻身成為主人,就立刻如法炮製。女真人在長城內外對契丹大肆壓榨,強制籤軍。為了防止契丹人作亂,女真人甚至用兩戶夾一戶的方式監視契丹人。同時,女真人對同屬東胡的蒙古人也毫不客氣,動輒減丁,終於招致蒙古人的反抗。契丹人作為內應,蒙古人做為外援,竟然在短短的23年時間裡,將一個赫赫聲威的大金國給滅掉了。

    (金國極盛時疆域圖)

    由於彼此掌權時的仇恨,所以在金國被滅國時,留在漢地的女真猛安謀克被蒙古人和契丹人屠殺太半。當時的漢人也多習胡俗,忽必烈的幕府有很多漢人謀主。因此,當時河北地區的漢人有與蒙古合作的漢人豪強,也有效忠於金國的漢人。隨著時間的遷移,內遷的女真人逐漸褪去了野性,金國政府改變了此前的民族隔離及歧視政策,在1193年執行了民族自由通婚的政策,此後到金國滅亡時,女真人幾乎完全漢化了,蒙古人也稱這部分女真人之為“漢人”。

    金國習俗在漢地也頗為流行,比如兀發編辮,垂在雙肩。南宋使者曾往使北國,看到河北一帶漢兒,皆習胡俗,心內慼慼然,就記錄了下來。金國末年時,國勢離亂。金宣宗從中都南遷時,徙河北“軍戶”百萬餘口於河南,所以金末黃河以南、淮河以北是女真人最集中的聚居區。

    中原地區女真人的去向有二:其一,不少死於戰亂。除了金末與蒙古、西夏、南宋交戰中死亡的外,為紅襖起義軍殺死的也不少。女真高層可能預見到不可避免的覆亡結局,因此極力推動女真融入漢人的政策。因此,中原地區女真人的另一個去向,即是融入了漢人。他們取漢名、用漢字、習漢語,婚喪嫁娶、飲食起居都與漢人無異。

    留在東北地區的女真人約有200萬餘數,其中包括有部分女真人強行遷到關外為奴的漢人和其他民族的人。據1193年統計,居上京、蒲與、速頻、曷懶、胡裡改(地理位置在今天的遼寧以北,外興安嶺地區)等路的猛安謀克民戶,計176000餘戶,每戶按5口計算,近100萬人;其餘的100萬人,分佈在遼河、鴨綠江流域。

    (葡鮮萬奴建立的東夏國)

    他們的去向大致如下。

    居上京(黑龍江阿城縣)等地的近100餘萬人,在忠君愛國的名義下被裹挾進了蒲鮮萬奴的東夏國的軍隊,除在蒙古征討東夏國時,小部分死於戰亂,餘皆成了元代開元路和合蘭府水達達等路下的女真人。

    居住在遼河、鴨綠江流域的遼東地區的100餘萬女真人,在1216年蒲鮮萬奴叛變蒙古東遷女真故地時,帶走了約60萬人。除戰亂中少數死亡外,最後也大多成了開元路、合蘭府水達達等路下的女真人。

    遼河一帶剩下的40萬女真人,在元代還以女真名稱活動。到了明朝時,有少數被朱元璋遷移到江蘇揚州、廬州屯田。到了明朝中葉,這些內遷的女真人對漢文化已“煦濡浹深,禮樂文物彬彬然矣”,即逐漸與漢人一致,成了漢人的一部分。

    (遼陽行省下東北女真重又回到漁獵)

    這些留在遼東的女真在元明時期,受漢地和北韓的影響,以耕種為業,風俗異於往北遷徙的女真人,在元末時是木華黎的後代納哈出管轄的屬民。朱元璋攻滅北元后,明軍開始經略外興安嶺,在1395年招撫了大量的當地民族,設定了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干都司)。這是是中國明代政府設置於黑龍江、阿速江(今烏蘇里江)、松花江以及腦溫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軍政機構。此後,黑龍江下游奴兒干地區的元代故臣多歸降明政府,其境內有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達斡爾等族,他們多以漁獵為生,生產及文明相當落後。奴兒干都司轄區內分置有衛所,明朝政府任命各族首領掌各衛所,給予印信,仍其習俗,統其所屬,以時朝貢。

    明宣宗時,明朝的對外政策,開始趨向保守。明宣宗在文治上雖然無愧賢君。其武功則未能相稱。成祖時期的極限擴張對財政造成了一定負擔,邊疆事務也讓政府頗感繁雜,而宣宗對此常常用最簡單的方式處理。大明共有二直隸,十四承宣布政使司,宣宗即位後,放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天下自此始有十一三省之名,此即是為明宣宗一大罪。自永樂帝自1407年佈告天下諸國設交趾布政使司,越南故土迴歸中國,雖屢有叛亂,但成祖大軍前往,都旋即掃平。20年以來,其地已承大明教化之深,不在雲南、貴州之下。然一旦而棄之,廢數萬明軍將士和朝廷20年經營,一時天下震驚。王朝氣質由開拓進取轉向內斂保守,風氣為之一變。

    (明朝逐漸轉向保守的對外政策)

    在東北方向,明成祖時期開拓極遠,遠至南西伯利亞,其地極北苦寒,道路不便,女真人也多有叛亂。然而,明成祖對邊疆的態度非常務實,拒不撤衛。然而到宣德末年,明宣宗放棄了開拓西伯利亞的計劃,內遷奴兒干都司於三萬衛(今遼寧開原)。於是明帝國在東北方向的擴張停止,遼東轄區只及遼寧,對以東和以北的女真部落以羈糜衛所制度管理。當時朱棣曾認為黑龍江口是王朝鎖鑰之地,不得棄之,還在松花江建造了造船廠,年造船舶50餘艘,盛極一時,現在都被廢棄了。明人自此將遼寧以北的女真人分別稱之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此時的女真早已不是金國時期的女真了,由於兀良哈南徙、左翼蒙古南遷、北虜入套,大量的蒙古人南遷,留在北方的部分蒙古人、達斡爾人等都被統稱為女真人。此時的女真人文明退化,沒有文字和書籍歷史,重新成了無記憶族群。與其說其是金代女真人後裔,不如說是東北三個族系的又一次融合。

    (從建奴起家的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還沒有成勢之前,女真人備受蒙古人的欺辱,因此投靠明王朝,希望獲得保護。蒙古此時被稱“北虜”,努爾哈赤女真人被稱為“建奴”。出於爭奪生存資源的紛爭,彼此之間的關係都比較緊張。明王朝出擊蒙古時,有時會從女真調兵從徵。到王朝後期,女真人逐漸成勢,明朝人透過花錢買人頭的方式讓蒙古人攻擊女真人。林丹汗因為貪圖明王朝的賞銀,因此與女真人持續作戰,最終被窩裡反的科爾沁、喀爾喀等蒙古部落背叛,最終敗走青海,並死在當地。而明王朝北部邊疆因為此次變故,整個漠南蒙古都在滿清的掌握之下,戰略態勢更趨被動了。

    努爾哈赤所在的建州左衛,也不僅僅只有女真人,還有漢人、北韓人等。除了在風俗上繼承了金國女真人的辮髮習俗之外,文字已有不同,語言孰為差異。因此,也可以稱之為一個新的民族。努爾哈赤翻看了史書,瞭解到金國完顏三部在歷史上獲得的輝煌武功,心往神馳,為了取一個好的彩頭,也給自己的汗國取名“大金”。

    (薩爾滸之戰前的後金)

    滿清奪了天下,滿族成了統治者。因為滿族人少,八旗子弟成了滿清皇室最為依賴的軍事力量,因此滿清皇室對這些入關的滿人待遇相當不錯,四合院就是康熙皇帝給這些從空入關的兵將們提供的福利之一。滿清的統治策略頗有些後世的“以華制華”的意思,招收了大量的前明降兵降將,用這些人維護社會的基本治安。滿洲人則居重馭輕,在全國水陸要衝和有影響力的大城市建設滿城,專供滿人居住。

    滿城在滿清的中大城市幾乎都有,比較有名的比如西安、南京、杭州、武漢等地的滿城。建滿城的目的,一般是為了聚集滿人,群聚而居,畢竟滿人是少數。如果遇到城內暴亂,集中力量減少分散可能遇到的襲擊。在歷史上,滿城也確實發揮了一些作用,如減少了突發事件和襲擊時候滿族人遇到的傷害,保護滿族的婦孺,也可以維持族內通婚,減少了漢化的機率。很多滿人在辛亥革命後為了避免被清算,而主動剪掉辮子,融入了漢人。因此,可以說經過幾百年的民族融合,即使是滿城裡的滿人也不能保持民族特色了,而只是作為一種階層象徵和福利待遇保留著。

    (大清帝國)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並非所有滿城都是“城中城”,反例是城外駐軍的青州滿城。“城中城”模式不外乎八旗軍會承擔一定的城防與治安職能,如同現在的武警戰士,法國的憲兵隊。唯一不同之處就在於,八旗的社會階層的超然和滿洲認同導致了一定程度的社會偏見;後期由於八旗腐化,早期滿城的職能無法履行,滿城基本成為了城市的累贅。

    在滿清後期,隨著滿清政府勢力的逐漸衰微,滿城的命運也頗多曲折和坎坷。有很多八旗士兵在與西方侵略者進行鬥爭時死難,還有很多在國內的農民起義時被席捲一空。如太平天國運動時洪秀全攻佔南京,南京滿城裡的滿人都不降,婦孺都上城牆守城,結果全被屠戮。李秀成攻佔杭州時,就屠過杭州的滿城。辛亥革命時候,西安的民眾自發組織對西安滿城的滿人進行攻擊,結果滿人也死了很多。所以,辛亥革命雖然是以清帝遜位以較為和平的方式實現權力交接,然而在革命初起時,仍然是具有民族解放性質的革命戰鬥,而民族主義又容易演變成種族仇殺,流血犧牲是不可避免的。後來,在民國政府召開的會議上,東三省代表對這種行為表示強烈不滿,民國政府為了避免東北的分裂宣佈禁止迫害關內各省滿人。

    (辛亥革命起初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

    至於蒙古人與滿人的關係,在有清一代,對於漠南、漠西、漠北蒙古的態度則是有內外之分,親疏之別。漠南蒙古最早與滿清合作,科爾沁部落的蒙古王公與滿清貴族聯姻關係密切。漠北蒙古則是在準噶爾的逼迫下,被迫投靠滿清,關係自然疏遠一層。至於漠西蒙古,清朝則是重點打擊和提防的物件。康雍乾三朝持續對準噶爾部進行打擊,終於讓準噶爾蒙古變成了一個地理名詞。準噶爾部被消滅後,之前被準噶爾部驅趕西遷的土爾扈特部東歸,清朝也是就地分散安置,對漠西蒙古的多加分化、瓦解,防止他們成為一股新的勢力。所以,蒙古人對漠南蒙古拉攏、漠北蒙古削弱、漠西蒙古打擊的政策。這種政策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清王朝末年,蒙古的僧格林沁還一度是滿清最為倚重的貴族將領,在八里橋與太平天國戰場都打過仗,結果死在了淮北的捻軍手裡。

    (僧格林沁:滿清最後的軍事支柱)

    滿清對蒙古人實行了特別的宗教政策,即是喇嘛教的興盛。喇嘛教的興盛除了現實的政治需求外,經濟上的榨取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喇嘛們將宗教特權當成了收斂錢財,成為權貴階層的手段和工具,他們的生活逐漸世俗化。為了擴大喇嘛教的政治影響,提高喇嘛教上層人物的政治地位,清朝成立後,還加大了推崇喇嘛教的力度,授予蒙古地區喇嘛教一些首領人物與世俗封建主享有同等的政治權力和地位。因此很多蒙古優秀的青年,都主動或者甘願成為了喇嘛。

    清朝中葉,蒙古地區的喇嘛數量多達25萬。光緒時期的活佛數量更是達到了243人,喇嘛數量佔到了蒙古成年男性人口總數的40%到50%,察哈爾和錫林郭勒地區更是超過了60%,內蒙古地區的佛寺數量超過了800座,平均每個旗達到了20座,個別的旗甚至有60座。

    (喇嘛教的興盛讓蒙古人爭心大減)

    喇嘛階層很多都是衝著經濟利益去的,清政府也規定他們能夠享有較高的生活保障,平均每年至少二三十兩白銀進賬,這和當時要上戰場搏殺的八旗兵屬於一個收入水平。供養這樣一批數量龐大的高收入群體,給蒙古本地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據統計,每年蒙古地區都需要為供養喇嘛支付整整1250萬兩白銀,平均每戶牧民每年都要承擔8兩左右的白銀。

    財富的耗損和大量優秀青年的主動絕育,使得蒙古人口大為減少,也大為減少了蒙古地區發生變亂的根源,這也造成了1840年後沙俄乘勢掠奪外東北地區,而當地缺少足夠的抵禦力量。同時還形成了嚴峻的社會問題,由於男性約有一半都去了寺廟,女性找不到配偶,外地的商旅、軍人都能很容易找到臨時的蒙古女人,事實上形成了亂交的社會,以致於性病盛行。蒙古人受困於草原,日趨保守,難以接觸科技文明,對於性病的治療屬於胡亂醫治,因此死了很多人,僥倖未死的,也都失去了生育能力。

    女真與蒙古這兩個民族,在宋朝時就就已經結仇,彼此攻殺;作為兩個都曾入主過中原的民族,雖然因為共同的利益聯合到了一起,但是滿清對蒙古人的勢力的忌憚之心一直都沒有消失過,尤以三藩之亂時,察哈爾蒙古人趁機起事,突襲承德,讓清廷記憶猶新。因此,即使滿清皇帝將蒙古八旗視作王朝親近力量,但也是利用與限制的策略並行。限制的策略是以行政、宗教、經濟等手段,迫令蒙古青年人去做喇嘛;利用的策略則是不停地在蒙古地區招收兵勇,隨同征戰,在戰爭中消耗。

    (蒙古騎兵逐漸消失在歷史的視野)

    這種情況造成的直接後果,即是蒙古族人口的大量滅失。經過明朝270多年的打壓以及蒙古內亂,蒙古人口已經損失多半。到清朝初年,各部統計的蒙古族人口約為216萬人,到了清末辛亥革命時,僅剩下171萬人。

    建國後,中國實行了開明穩健的民族政策,56個民族大團結,在新的時代下都獲得了人口數量、民族文化等方面的長足進步,都參與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貢獻了大量的各行各業優秀的人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年和藹可親的雍親王,為何當皇帝后大開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