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津城沐雨

    原因很簡單,張士誠取得東南,稱吳王后,開始享受既得成果,不思進取。

    張士誠在元末的農民起義中崛起,佔取蘇浙富饒的地區,在農民起義軍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張士誠建立吳(區別於朱元璋的吳王,又稱東吳)政權後,成為當時最主要的三支農民起義軍之一,當時陳友諒擁兵最多,張士誠最富,相比之下夾在中間的朱元璋則是四面受敵。

    但是,張士誠建立東吳政權後,開始享受,不思進取,當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的時候,如果張士誠從背後突襲朱元璋的南京,朱元璋勢必大敗,但長時間沒有經過戰事的張士誠沒有了進取心,結果等到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後,揮師東進,張士誠兵敗被俘虜,被朱元璋殺掉。

  • 2 # 這廝太帥hs

    元朝末年,與歷史上各時期的朝代差不多,政治腐化,苛捐雜稅繁重,天災人禍,當然最為後人詬病的,是四等人制。

    宋末元初,崖山海戰之後,南宋丞相陸秀夫揹著末帝趙昺沉海,十萬軍民投海殉國。南方的漢人因為一直在宋朝的統治之下,有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設,寧死不降。蒙古人恨得咬牙切齒,南宋遺民的地位可想而知。

    除了四等人制,還有繁複莫名的苛捐雜稅,可以說只要是人能想出來的賦稅,元朝都有!賣東西要交稅,買東西也要交稅,過節有過節錢,訴訟有公事錢,給人幹活有常例錢,甚至聘禮嫁妝都要交稅。

    這種腐朽的統治之下,漢人自然是苦不堪言。時值黃河氾濫,中下游的百姓流離失所。當時在災民的中間流傳一句民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別有用心,故意傳播,反正就是有這麼句話。

    元惠宗(元順帝)至正十一年,朝廷徵調民夫十五萬治理黃河水患,並派兩萬精兵把守。元順帝沒有想到的是,本來好心好意治理黃河,卻成了壓倒元帝國最後一根稻草。

    上文就說過,元朝的貪腐是極其嚴重的,六部當時歸中書省管轄,中書省拿了錢,剋扣一部分,再給蒙古的王公貴胄一部分,剩下的錢給下部官員。而下部官員再剋扣一部分,等分放給一線,到災民手裡,早就所剩無幾,修河的工具和糧食也就少的可憐。糧食工具籌備不齊怎麼辦?辦法有都是!黃河沿岸的百姓,家裡凡是有青壯的,必須無條件出力。你是老弱病殘?那好,交錢免徭役!

    這麼一來,本來想幫助災民渡過難關,結果成了巧取豪奪。就在這一年,有兩個人密謀已久,在黃河裡埋了一個一隻眼的石人。

    這兩個人就是韓山童和劉福通。石人挖出來,正巧應了那句民謠,當時的百姓多迷信啊,看到這東西就對民謠深信不疑!二人趁機在潁州起事,誰知事情有所敗露,韓山童在縣令的圍剿中被俘,隨即被殺害。而劉福通不久後攻克潁州。

    這是歷史性的大事件,稱為“紅巾起義”至正十五年,劉福通迎接韓林兒,於亳州稱帝,稱為小明王。國號為宋,年號龍鳳。雖然韓林兒為皇帝,但實際大權由劉福通掌握。

    至正十七年,接連兵敗後求助朱元璋,但劉福通在朱元璋趕到之前便已在亳州陣亡(一說死於安豐一說與韓林兒一同溺亡),韓林兒被朱元璋安置到滁州。劉福通此人應該算是元末起義軍的領軍人物,他生在鉅富之家,為人豪爽任俠,喜歡結交朋友。

    劉福通重情義,也有軍事才能,但他的軍事才能若是做一方諸侯倒綽綽有餘,但是想染指整個江山卻沒這個能力。

    劉福通是元末起義軍的關鍵人物,但去世的時間卻是語焉不詳,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最終與他有交集的是朱元璋,那麼是否是朱元璋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才導致劉福通身死呢?我們稍後會提到。

    把時間倒回至正十一年,在韓山童劉福通起義的不久以後,一個叫徐壽輝的人與好友鄒普勝亦是利用白蓮教在薊州起事,也叫紅巾軍。

    十月,徐壽輝在攻佔薊水後稱帝,國號很有意思,名為天完。天,大上有一橫。完,元字上有個寶字蓋。是為蓋住大元的意思。

    徐壽輝厲害之處在於懂得宣傳的重要性,次年他提出“摧富益貧”的中心思想,是以發動群眾先後攻佔湖北江西安徽等八省,兵眾達到百萬,風頭一時無兩。但時運不濟,第二年就被元軍打敗,薊水失守,退守梅山。其後被倪文俊操控,在之後被部下陳友諒殺害。

    徐壽輝號召力很強,自小買布的經歷使他說話很有感染力,宣傳能力很強,但終究是能力不足,若不然怎麼會被丞相操控,最後又被自己最看好的接班人陳友諒殺害!

    提到陳友諒,相信不少朋友的印象都停留在倚天屠龍記裡,畢竟金庸大師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太強大,在此致敬。

    陳友諒,原本姓謝,因為祖父是入贅到陳家,所以姓了陳。他的性格養成,很有可能與這件事有關。陳友諒雖然有非常卓越的軍事才華,但他為人冷酷無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也不把部下的性命當回事,這其實也是導致他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

    徐壽輝起義之後,陳友諒也聚眾謀反,投靠了徐壽輝的大將倪文俊,前文曾說過,後期的倪文俊操控徐壽輝,掌控實際大權。

    倪文俊自然想自己當皇帝,於是想暗中加害徐壽輝,但無奈的是事情敗露沒有成功,倪文俊反倒被陳友諒所殺。根據筆者的分析,殺徐壽輝的事很有可能是陳友諒攛掇倪文俊乾的,然後在倪文俊動手的時候來一招救駕有功,既除去了倪文俊這個絆腳石,又提升自己在軍中的威望。

    倪文俊一死,陳友諒便挾持徐壽輝,成了天完的實際領導者,這陳友諒不愧是軍事天才,在他領導下,天完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以說長江以南,有諒最強!雖然強,但陳友諒骨子裡的驕狂此時也顯露無疑。

    大軍入駐採石磯,陳友諒便讓手下殺了徐壽輝,徐壽輝一死,陳友諒便登基稱帝,國號為漢,年號大義。史稱陳漢。

    陳友諒生性多疑且性格十分強硬,殺伐決斷到了冷血的地步,他的失敗與項羽類似,對自己的力量有著盲目的自信,俗話說驕兵必敗。

    當時起義軍就有陳友諒最桀,張士誠最富的說法。

    提到張士誠,筆者就想到梁羽生先生的小說《萍蹤俠影錄》,張丹楓的祖先。

    當然,武俠小說裡很多情節都是虛構的。歷史上的張士誠不得不說,他是元末軍閥裡最有錢的,佔據江東富庶之地!

    他本名張九四,家住泰州興化白駒場,他生在一個貧苦的“亭民”之家,所謂亭民就是驛站附近的人家。興化是產鹽地,照理來說應該不會太窮,GDP應該名列全國前茅。

    可大家不能忘,這是元朝,越富得流油的地方壓榨就越多。張士誠等一眾鹽民,平日裡被富戶和鹽警欺壓,生活困頓,於是在至正十三年,也就是劉福通起義兩年後,於草堰場北極殿與其弟三人和李伯升等共十八人歃血為盟。

    十八個人,一人拿著一把扁擔衝到鹽警丘義家中,將其打死,隨後又衝到當地富戶家中,搶糧食分發給窮人。因為剛開始張士誠等人用扁擔起事,所以人稱:十八扁擔起義。

    張士誠率先攻下泰州,又用計攻下高郵,並且在高郵稱帝,國號大周,年號天佑。張士誠的動靜太大,著實有些高調,惹得元宵朝宰相脫脫大怒,帶兵百萬攻打高郵,張士誠嚇壞了,腸子都悔青了,為什麼不低調一些呢?

    也算張士誠命不該絕,脫脫算是元朝最後的忠臣,也是一代賢相,可奈何朝廷裡的蛀蟲太多,攻打高郵之時,有人就向元惠宗進讒言,說脫脫舉兵百萬這是要造反啊!原本元惠宗對脫脫就頗有怨言,這下直接怒了,把脫脫召回,發放吐蕃,並在途中賜了毒酒。一代賢相就這麼死了著實有些憋屈。

    百萬大軍群龍無首,那張士誠還不高興?於是趁沒有領導,大破元軍。

    張士誠是滅元朝的大功臣,卻在後期對戰朱元璋時,屢戰屢敗。他雖然豪爽仁義,但沒有遠圖,也就是沒有長遠的目光,這一點朱元璋就不一樣,朱元璋是個非常偉大的戰略家。

    張士誠對待百姓倒是真的不錯,當時很多名士都曾在張士誠帳下出謀劃策,包括最著名的羅貫中、施耐庵等。他死後,蘇州的百姓仍然紀念他的恩德。但張士誠朝秦暮楚,侯景反覆,後期驕奢淫逸也是事實,成大事者不會因為一點小小的成功而滿足,這一點就比不上朱元璋!

    朱元璋本名叫朱重八,因為元朝政府不允許漢人有名字,只能以數字代替。朱元璋的早年經歷想必大家都一清二楚,做過放牛娃,後來去皇覺寺當了和尚,之後皇覺寺也沒飯吃就出去“化緣”,說是化緣,其實就是去要飯。顛沛流離三年,這三年對他影響深遠。

    要知道十七八歲的年紀正是三觀養成的年紀,他遊歷全國各地,熟悉風土民情,也讓他產生多疑猜忌的性格。

    二十五歲,投靠濠州的郭子興。沒過多長時間,因為這一系的紅巾軍勾心鬥角,朱元璋權衡一下,在這裡沒什麼發展,便回到家鄉募兵。

    朱元璋的同鄉聽說他當了義軍頭目,紛紛來投效。其中就有徐達郭英等人。他長遠的戰略目光開始顯露,他決定離開郭子興的隊伍,從家鄉帶來的七百人裡挑選出二十四人,南略定遠。

    途中,朱元璋一路開掛似的招降,到了定遠已經接近一萬人的隊伍。大敗元軍首領繆大亨,收編了兩萬漢人精兵。之後南下滁州,與李善長結交,李善長很聰明,告訴朱元璋。只要知人善任,不隨意殺人就能得民心,平定天下。

    朱元璋攻下滁州,時值郭子興受排擠,離開濠州前往滁州,這時候誰也沒想到,朱元璋做了一個決定,就是把兵權都交給郭子興。

    這個舉動當時讓很多人都不理解,認為他送羊入虎口,但能當皇帝的人的眼光怎麼能和常人一般?朱元璋不僅兵權沒丟,還籠絡不少的人心,軍中的威望一時無兩。

    筆者估計,朱元璋應該看出郭子興命不久矣,果不其然,不久之後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嚴重懷疑是張無忌的原型)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元帥,小舅子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則是左副元帥。朱元璋才是三把手。

    韓林兒明顯也怕朱元璋一家獨大,才用郭天敘和張天佑掣肘,不過這支隊伍的實際統帥仍然是朱元璋,他在軍中的威望無人可及。讓賢郭子興的好處現在展現出來。

    在浙江駐紮六年,藉助明教的力量,奉行朱升的策略,就是著名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三點給朱元璋帶來了莫大的好處。

    至正十九年,朱元璋控制江右浙右等地,雖然朱元璋兵多將廣,但實際勢力範圍並不大,並且四處都是強敵,地理位置並不優越。但是朱元璋身為一個偉大的領袖,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沒有人才才是問題,於是找來了劉基,也就是後世被人神化了的劉伯溫。

    朱元璋軍紀嚴明,當初胡大海正在攻打紹興,其子胡三舍犯了軍紀,依然親自將胡三舍斬殺。一時之間被百姓稱道。

    陳友諒剛剛殺了徐壽輝,風頭正勁,與張士誠約定攻打應天府,也就是朱元璋的地盤。朱元璋的戰略目光又開始發揮作用,四周軍閥,只有陳友諒和張士誠算是強敵。

    陳友諒勢力強大,張士誠略小。若是常人必會先挑戰相對弱的,可朱元璋卻先打陳友諒!因為如果先打張士誠,以陳友諒的軍事才能,必能看出唇亡齒寒的關係,從而援助張士誠。而首先攻打陳友諒的話,以張士誠唯利是圖目光短淺的性格,定然樂得坐山觀虎鬥。

    所以朱元璋率先攻打陳友諒,果不其然,張士誠根本沒有施以援手,冷眼旁觀,正中朱元璋下懷。陳友諒節節敗退。

    此時紅巾軍內部不合,張士誠趁人之危,派呂軫攻打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援,等朱元璋趕到的時候,劉福通身死(也可能沒死)。迎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滁州安置。

    陳友諒又來刷存在感,認為反攻時機已經成熟,又與朱元璋交戰,發生了著名的鄱陽湖水戰,一代梟雄陳友諒萬箭穿心而死!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稱為吳王,史稱西吳。

    而後發動了平江戰役,張士誠雖頑強抵抗,但大勢所趨,最終被俘。

    話說這張士誠也是真漢子,寧死也不低頭,朱元璋跟他說話他竟然都不搭理。最後被亂棍打死,估計也是成王敗寇,一心求死。

    朱元璋迎接小明王韓林兒,非常巧合的是迎接途中船竟然沉了,韓林兒被淹死(劉福通很可能也在船上一同溺亡),不排除朱元璋設計謀殺的可能。

    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三人都屬於紅巾軍後期領袖,三人都是絕頂的軍事天才,但奈何朱元璋更勝一籌,可嘆風雲際會,一山卻容不得三虎!

    所幸朱元璋最終平定天下,建立大明。洪武帝勵精圖治,懲治貪官,在位期間為國為民,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也給後世留下一個波瀾壯闊又充滿著傳奇的王朝!

  • 3 # 聊以自娛2

    張士誠(1321-1367),原名張九四。泰州(今江蘇)興化白駒場人。元末位於江浙一帶的義軍領袖與地方割據勢力之一。因張士誠家大口闊,為了養家餬口,張士誠從十歲起就不得不跟著鄉親們一起在白駒場的官鹽船上“操舟運鹽”,依靠賣苦力賺來的微薄收入補貼家用。少年時的張士誠“少有膂力,負氣任俠”,隨著張士誠年齡的不斷增大,他逐漸意識到買賣私鹽可以從中牟取暴利,可以改善家庭生活。便和幾個膽大的同鄉在運送官鹽的時候夾帶一部分的鹽賣給當地的富商。因為他平時樂善好施、為人正直守信,不僅身體健壯、而且為人仗義疏財,雖然自己家裡經常窮得揭不開鍋,可是每當鄉親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總是慷慨解囊,有求必應。張士誠在當地鹽民中有很高的人氣和威信。

    元朝末年,土地兼併現象嚴重。江南地區的農民除了要向官府繳納各樣賦稅之外,每年還要向田主繳納額外的附加糧和絲綢,甚至要代替田主服徭役。在蒙漢地主的層層盤剝之下,下層百姓貧者愈貧,生活窘迫。元廷政府腐敗,財政困難,嚴重到入不敷出的地步。元統治階級為了繼續享受萎靡奢華的生活,大量增發鹽引,提高鹽的價格。在當時,鹽業成為元朝政府主要的收入來源。雖然鹽的價格在不斷的升高,但那些鹽民的生活依然苦不堪言。因為每當颱風來臨,大量的海水會灌溉在土地之上,用來種植了糧食的土地變成了鹽鹼地,當地老百姓過著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生活。

    由於給官家運鹽收入微薄,張士誠和幾個膽大的同鄉在給官府運鹽的同時,隨身夾帶一部分食鹽,賣給當地的富戶。白駒場的富戶們常常以舉報官府相要挾,不僅不給張士誠他們鹽錢,而且對他們非打即罵。白駒場當地有一個鹽警,名叫丘義,負責監督鹽民出工、緝拿私鹽販子。這個邱義不但常常剋扣白駒場鹽民的勞動所得,而且鹽民們每月還要向他上貢。一有疏漏,他就對鹽民隨意打罵。張士誠和鹽民們懾於他的淫威,只能忍氣吞聲。

    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張士誠與弟張士德、張士信秘密聯絡李伯升等十七名膽大的鹽民,積極籌備武裝暴動。因事關重大,為了防止秘密洩露,張士誠他們把起義的地點選在了白駒場附近的草堰場。一天夜裡,十八名熱血鹽民在草堰場的北極殿中歃血為盟,抄起挑鹽用的扁擔,在寒風中悄悄摸進鹽警邱義的家中,把這個平日裡為害鄉鄰的惡霸鹽警丘義亂棍打死了。 隨後,十八個人又衝進當地富戶家中,開啟倉庫,把糧食和錢財分發給當地的老百姓,接著一把火把富戶的房屋燒了個乾淨。這就是史稱的“十八條扁擔起義”。接著,張士誠率鹽民和當地百姓起兵,攻下泰州、興化、高郵等地。

    張士誠起義,引來元王朝的殘酷鎮壓。元順帝至正十四年九月(1354年),元朝的丞相脫脫率百萬大軍來攻,把高郵團團圍住。當時的張士誠,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叫天不靈,呼地不應,最慘的是,他當時想投降都不行。脫脫鐵了心要攻下高郵,盡屠當地兵民。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脫脫遭元廷奸臣算計,元順帝一紙詔書把他就地解職,押往吐蕃,半路賜酒毒死。至於那“百萬大軍”,因群龍無首,形同散沙。張士誠乘機全力出擊,元軍如鳥獸散。

    次年(1354年),張士誠在高郵稱“誠王”,國號“大周”,建元(年號)“天佑”。隨後,張士誠率軍渡江南向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1356年,張士誠定都平江(今江蘇蘇州),或許正是因為深知底層民眾的艱苦生活,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廢除元朝的各種苛捐雜稅,減輕底層民眾負擔。至於歷年來農民拖欠元朝的賦稅,張士誠一筆勾銷。就連當年已經交上去的稅賦,張士誠也退還四成。在張士誠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下,江浙地區的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與發展。在戰亂和饑荒中曾經舉家遷往外地的流民紛紛重返家園。

    張士誠派軍隊與當地農民一起,開墾隆平府城外的南園和北園兩片荒地,全部種植糧食、蔬菜等作物,並減免當地農民一年的賦稅;大周政權取消了農民拖欠元政府的所有賦稅,並把當年四成賦稅返還給農民,把地主和富戶的糧食衣物賜給貧民和老年人;在郡和縣兩級行政區分別設立勸農使和勸農慰,帶領當地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桑;在隆平府,張士誠命人把承天寺的銅佛融化,鑄造“天佑通寶”,取代元順帝發行的至正鈔在江浙地區流通,有效地穩定了江浙地區的物價和市場。

    雖然張士誠沒有讀過什麼書,但他卻願意花大力氣發展教育,“凡屬州縣,聿稽前典,務選明博好禮之士,朝夕諷誦以修明倫序,以興起賢能”。他開辦了類似於公立學校的弘文館,招納“將吏子弟、民間俊秀”為學生。張士誠慷慨地為學生提供飲食和津貼。張士誠還開辦禮賢館,吸納江浙一帶的知識分子。大家所熟知的施耐庵、羅貫中兩位文豪,都曾經在張士誠帳下效勞。朱元璋帳下大軍師劉基,也曾做過張士誠的謀士。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淮東發生饑荒,張士誠便派其弟張士德從通州(南通)渡江進入常熟。 隨即又攻嘉興(今屬浙江)。被元朝的駐軍守將、苗族大帥楊完者多次打敗。張士德繞道攻破杭州。楊完者回兵救援,張士德又吃了敗仗,逃了回來。1356年,朱元璋派耿炳文攻取長興(屬浙江),徐達攻取常州,吳良等攻取江陰(均屬浙江),張士誠的軍隊西面、南面都被堵住,勢力逐漸衰落。不久,徐達率兵攻下宜興,然後進攻常熟。張士德迎戰失敗,被前鋒趙德勝活捉。張士德被捉住後,張士誠非常鬱悶。朱元璋想留在張士德來招降張士誠。張士德派人偷偷地給張士誠送信,叫他投降元朝。張士誠在朱元璋、已經投降元朝的方國珍和元軍三方夾擊之下,不得已投降元朝,江浙行省右丞相達識帖睦邇將此事報告給朝廷,元朝廷封張士誠為太尉,他手下的文武官員都按級別封了官。張士德卻被徐達押送到金陵(南京)以後,拒絕進食,最後餓死。

    降元后,在元王朝的默許下,張士誠繼續擴佔土地,割據範圍南到浙江紹興,北到山東濟寧,西到安徽北部,東到海。待羽翼豐滿,張士誠又反元復周,由於張士誠控制了中國東南最富庶的地區,切斷了元朝漕糧和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從經濟上沉重的打擊了元朝統治者。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張士誠是滅元的蓋世功臣是沒有疑問的。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攻安豐,殺紅巾軍領袖劉福通,自稱吳王。當朱元璋收拾了陳友諒之後,便以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20萬精兵傾盡全力來攻打張士誠。

    張士誠所佔據的平江被朱元璋大軍圍困了一段時間,糧草所剩無幾。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七月,張士誠見城中糧餘漸盡,他又是厚道好人,幹不出殺人為食的惡事,便率綽號“十條龍”的上萬親軍冒險突圍。幾次突圍未果,平江城破,無奈之下只有棄城投降。朱元璋沒有殺降的習慣,照說張士誠完全可以在朱元璋的照顧下舒舒服服地過完餘生,可他抵達南京的當晚,就趁人不備,自縊身亡。終年47歲。據說,朱元璋曾經到平江(蘇州),聽當地人談到張士誠。幾乎人人都感恩張士誠沒有死守城池,而是選擇投降了朱元璋,躲過了這次戰爭,不致生靈塗炭。

    說到元朝末年最厲害的三個反對元朝統治的集團,那就必須提到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在這三人之中,陳友諒是最為心狠手辣、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之人,用亂世梟雄來稱呼他最為合適不過。張士誠則是最為有錢之人,他佔據著當時全國最富有的地區,經濟實力十分的雄厚,人氣也很旺。而朱元璋似乎是三人之中最為弱勢的一個,論奸詐他不及陳友諒,論錢財他不及張士誠,僅民心一項可以和張士誠比肩,政治謀略卻是陳友諒,張士誠所不及的。所以朱元璋卻成為最後的贏家。那麼,深得民心的張士誠為何最終失敗?朱元璋曾有過兩個字的解釋:“器小”。朱元璋曾經說:“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無獨有偶,《明史》也有類似評論:“士誠為人,外遲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實無遠圖”。假如張士誠在朱元璋攻打陳友諒時,能夠趁機直搗兵力空虛的南京,哪輪得到朱元璋一家獨大呢?只是張士誠宅心仁厚,有些婦人之仁罷了。優柔寡斷,三心二意怎麼能幹成大事呢?所以,張士誠敗給朱元璋是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鳩摩智天龍寺一戰中為何能以一敵六還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