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顏2019
-
2 # 希榮文創
從當年的快速擴張到郭運不濟全身而退,元朝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蹟。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九次北伐,卻始終沒有徹底滅掉北元殘餘勢力,主要原因是北元的國勢漸微,不足為患。另一個原因與朱元璋定都南京有關。
蒙古人在草原崛起之後急速擴張,到了忽必烈時代已經建立起了一個疆域廣袤的龐大帝國。可惜好景不長,到了1368年,享國運不足百年的元朝就在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起義中被推翻。元順帝從元大都倉皇北竄,回到了蒙古人的龍興之地,繼續保持了史稱“北元”的政權,與朱元璋的大明朝對峙。徐達大軍佔領元大都北京後,元朝殘餘被趕到了塞外,中國基本都在朱元璋的控制之下,朱元璋害怕北元捲土重來,進行了九次北伐,最終都沒有徹底消滅北元殘餘勢力。首先是北元自身的原因,在朱元璋大軍的打擊下,北元殘餘勢力進一步收縮,繼續北移,軍事力量已經衰敗,已無力抗衡明朝大軍。
從朱元璋集體自身情況看,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后,他站在全國角度考慮,國家經歷了這麼多次的征戰,百廢俱興,他要儘快的讓百姓從戰爭的煙火中走出來,投身到國家生產建築中來,戰爭花費了非常大的國家財力物力,再為塞外那些偏遠的地方投入這麼大已經划不來了。經過明朝大軍多次北伐,蒙元殘餘勢力遭受了沉重打擊,已經不敢輕易襲擾明朝邊境,達到了明朝威震四海的目的。朱元璋定都南京,屬於江南地區,與北元相距遙遠,北元殘餘勢力根本就對南京構不成危險。從南方起家的朱元璋和他的大將徐達等人大多來自南方,他們認為北元氣候寒冷、荒涼偏僻,為這些不毛之地大用兵力已經不值得,不想為此傷民勞財。
-
3 # 有史五千年
當時北元塞外不是荒漠就是草地,冬天特別寒冷,從南方起家的朱元璋和他的大將徐達都均來自南方,他們認為在這些他們心中的不毛之地大舉兵力不值得,但礙於北元時常騷擾明朝的邊境,也需要給他們一些教訓。明朝的統治者們看不上塞外的草原,漢族人又不擅長遊牧,所以北元的地盤並沒有很大吸引力。朱元璋後來修築了明長城,隔檔外來侵略,不是明軍怕他們,而是對他們就不感興趣,不想為此勞民傷財。因此雖九伐北元,卻沒有滅盡殘餘。
-
4 # 歷史百家爭鳴
朱元璋在江南取得順利後,便派徐達出兵北伐,成功把統治中國的蒙古趕出了北京,蒙古人逃到了塞外。在此後,朱元璋接連發動了九次北伐,可為何沒有徹底消滅北元殘餘?
蒙古人逃到塞外後,多次想打回北京,可被明軍一一挫敗,甚至連他們的大都都被明軍打下,可這北元就像打不死的小強,一直倔強地存活著,任憑明軍北伐也根除不了。蒙古族作為馬上民族,常常是居無定所,根本沒有人知道他們具體的位置,明軍雖說北伐,可並不知道他們的具體地方,所以常常撲空。這就是他們先天優勢,他們可以靈活作戰,他們注重運動戰,即快速作戰,打完就換地方,讓明軍無可奈何,不能一舉殲滅北元的力量,因為明軍剛打完這塊地方,另一塊地方又冒出來了北元,就算明軍再北伐,也消滅不了北元。而且北元還注意聯合別的勢力,它不止是單線作戰,與別的國家也是互通往來,這樣就讓北元有可以生存的力量。
別說是朱元璋九次北伐沒有能消滅北元,就算是耗盡了明朝一國兩百多年的時間也沒能消滅北元,所以明朝中期後,只能採取政治上的策略針對北元,以防止北元對明朝的侵略,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分化蒙古人,讓他們內部鬥爭。而北元最後的滅亡,還是靠著清朝的手段,果然是少數民族瞭解少數民族,都知道各自是什麼樣。
-
5 # 燕趙節度使
地域廣袤,蒙古高原起碼有三百萬平方公里 ,沒有太多的城池等目標點。
比如蒙古上都哈拉和林就是被北伐的紅巾軍攻克燒燬的。
退到草原的北元已經退回到了成吉思汗時期的水平。
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可以隨時遷徙,騎馬來去如風,機動性好,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所以沒法找主力決戰。再加上後勤困難,所以無法殲滅。
-
6 # 風塵講歷史
亂世之中最後能一統天下的都是能力出眾的人,而朱元璋就是這樣的人。有這麼一句話“中國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都是布衣出身最後取得天下,而相比劉邦而言朱元璋還是能力更強一點,因為劉邦好歹是個亭長,還有一定的號召力,朱元璋就真的是貧苦農民出身,還要過飯,最後居然能取得天下,而且還是一位好皇帝,這樣的人才真是難得。
朱元璋是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的,所以起初明朝屬於南方王朝。歷史上南方王朝北伐的都失敗了,只有朱元璋的明朝成功了,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洪武元年八月徐達率領明軍攻破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這宣告著元朝在中原的統治覆滅,朱元璋統一了天下。明朝成為統一中國的王朝後,朱元璋也就成為了全天下老百姓的皇帝,在這個位置上考慮的事情自然就多了。當時國家經歷了元末戰亂,百廢待興,百姓也是民不聊生,再也經不起戰爭的折騰,此時如果一昧北伐,勢必會引起百姓哀怨,所以朱元璋此時是不願意再進行戰爭的。
朱元璋在位時雖然進行了八次北伐,但是也僅僅是把蒙古人趕回了草原而已,沒有徹底消滅。一是因為滅元戰爭百姓負擔不起,二是因為北方草原屬於不毛之地,又不能種莊稼,朱元璋對此處也是不感興趣。歷史上對北方進行有效統治的也就元朝和清朝,恰好這兩者都是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而漢人王朝對於這些不能耕種的地方絲毫不感興趣,就算明朝把北元消滅把北方草原納入版圖,明朝也守不了幾年。
而且如果明朝要對北元趕盡殺絕,那北元勢必會跟明朝背水一戰,人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是能激發很大潛力的,到時誰輸誰贏就不好說了。加上明軍要滅北元的話補給線就得拉長,後方補給物資就不一定能跟上了,在草原作戰也對明軍不利。種種原因致使朱元璋在打擊北元殘存勢力後就罷休了。後來明朝為了防止北方騷擾也是大力修建長城,除了秦朝,也就明朝費了如此多的心血修長城了,當然其他王朝也修過長城,但沒有明朝這麼費心費力。我們今天所見的長城也大部分是明長城,可見當時明朝為了防範北方耗了多少心血才把長城修建好。
-
7 # 深度文史
朱元璋在位九次北伐為何始終沒有徹底滅掉北元殘餘?這不是朱元璋的問題,請往下看。
1367年,朱元璋消滅了南方最後一支方國珍隊伍後,開始了第一次北伐(也叫滅元大戰),徐達於十月領軍25萬分兵兩路由外向內展開包圍大都之戰。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這條熟悉的橫幅正是朱元璋同志率先提出來的。徐達先取山東,再打通河南,然後直接揮師奪取山西潼關,潼關自秦以來就是天下最險要塞。再由東西夾擊,攻取大都(北京),元順帝倉皇遁入草原,至此結束了蒙元98年的殘酷統治。
同時,從宋朝開始就囊著要收復的燕雲十六州,也一併被朱元璋收入大明。這一次北伐具有時代的標誌性意義,240年的北宋失地,400年的燕雲十六州,再次回到了漢族政權手中。因大軍苦戰一年,朱元璋不得不整軍休戰。與此同時,北元勢力崛起,迅速取代了元順帝,並意圖奪回大都復辟大元。
1370年,朱元璋為消滅北元這股勢力,真正意義上開始了北伐(就叫它第二次北伐吧)。徐達繼續為大將軍,兵分兩路。徐達從潼關進陝西,奪取古都長安;李文忠北定居庸關,取內蒙數郡。這一次北伐明朝疆域再次擴大,大獲全勝。
1372年,朱元璋開始了第三次北伐,徐達再為大將軍。本次北伐屬於全面意義的深入草原之戰,馮勝小勝數場,但徐達的主力部隊因疲勞行軍遇上了以逸待勞的北元王者之師,再加上正月天寒(上次元軍汲取了失敗的教訓,這次留足了草料在冬天餵馬),徐達慘敗而歸,這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1380年,朱元璋開始第四次北伐,領軍的是西平候沐英,奪取西夏,打通了賀蘭山,並活捉了北元國公,大勝而歸。
1381年,第五次北伐,朱元璋開始了對塞外的打擊戰,同時在此次北伐的起點開始修築明長城,朱元璋的目的並不是隔牆而治,而是防止元軍騷擾邊境百姓。斬獲塞外自然是好事,但塞外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拿下的,所以他開始修建長城。此次北伐,橫掃內蒙,並一路打到了中蒙,大勝而歸。
1387年,第六次北伐,奪取了整個遼東地區,版圖再次接壤北韓。
1388年,第七次北伐,再次北征塞外,從巴林左旗一直攻佔取貝爾湖,天元帝慘敗逃走被部下絞殺。
1390年,第八次北伐,繼續北征,由燕王朱棣領兵,攻佔蘇赫巴託(蒙古中部)後,行軍百里不見一元人,遂班師。
1396年,第九次北伐,朱棣領兵,攻佔兀良哈禿城(蒙古東部),全殲元軍。朱元璋在此地設定了三司指揮使,此時均屬明朝疆域。
1398年,朱元璋病逝。
如果上天再給朱元璋20年的光陰,北元何愁不滅呢?後來,明朝以明長城為界限和蒙古人對立,那都是他的子孫無能啊!並不是朱元璋,可惜了!一代洪武大帝!
-
8 # 流血的王冠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帶領五十萬大軍北征瓦剌,中途不幸兵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這是朱明王朝最恥辱的一天,這是朱明最衰弱的一天,來自北方的蒙古政權發動了最浩大的一次進攻,而朱明卻無能為力——曾經強大的朱明王朝處在了生死攸關、命懸一線的關頭……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代歷史的轉折點,這一次將明王朝的真實力量暴露的一乾二淨。而歷代學者在分析明代遭遇的這一挫折時更多的會將主要原因放在明太祖身上——他沒有斬草除根,導致後患無窮。
歷史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老朱為何對敵人心慈手軟?
想要了解這些問題,就必須深入歷史,今天就由筆者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一、蒙元遺族——北元的興衰
北元政權一般指蒙古結束在中原的統治後的敗退蒙古高原的後建立的割據勢力。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朱元璋發起了對元帝國的最後一擊——徵虜大將軍徐達帶領25萬飽經歷練的鐵軍直逼元大都(今北京),節節敗退的元軍甚至生不出一絲反抗的意識。
兵臨城下之時,元順帝竟然帶著自己的后妃、子女倉惶逃回蒙古草原。
次日,不費一兵一卒,明軍進入元大都——至此,曾經統治中國大地九十餘年的元帝國退出了歷史舞臺!
而與此同時,雙方的戰略決戰沒有發生,這也使得元朝保留了大量有生力量,回到草原上的他們迅速建立了新的政權,史稱北元。
廣義上的起止時間以1368年徐達攻克大都,元順帝播遷上都開始,到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北元分裂成韃靼和瓦剌;狹義上結束時間可以是1388年,阿里不哥的後裔也速迭兒弒殺脫古思帖木兒篡位,廢棄大元國號為止。
然而,不論時間長短,北元從建立開始就對大明造成了威脅,到了明代中期甚至威脅到了北京城下,就是我們在文章開頭說的那次事變,土木堡之變。
那麼,老朱真的是對元王朝心慈手軟才放手讓蒙元在北方重新建立起統治勢力麼?
二、為何放虎歸山
這就涉及到了我們今天的主題,為何老朱沒一次性消滅元軍,徹底消滅北方大敵?
這是有其現實的考量的:
首先,1368年末的蒙古鐵騎力量不容小覷。政治、軍事、經濟上還擁有相當的實力,《明史紀事本末·故元遺兵》中載北元仍然有“引弓之士,不下百萬;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裡也”。
尤其是經過鐵木真的政治改革後,原本山頭林立的大草原被融成一個整體——蒙古族,這使得中原王朝屢試不爽的分化瓦解政策變得有些艱難。
同時,北元的政治中心處在廣闊的嶺北行省(先是上都,後是哈喇和林),左側是元太祖成吉思合罕帖木真兄弟們的封地,他們佔據的是森林茂密、易守難攻的遼陽行省;右側是元朝舊臣李思齊、張思道控制的陝甘行省,太行山兩側是重臣擴廓帖木兒的十萬大軍,雲南行省也在梁王把匝剌瓦兒的直接管理之下,中亞的察合臺汗國雖已式微,但仍與之呈遙相呼應之勢。
尤其是在軍事方面,由於元軍順利逃回了草原,實際上已經佔據了先機——強大的騎兵和部隊對於蒙古高原地理氣候的熟悉,使得他們在草原作戰更效率、更具有優勢。而明軍主要以步軍為主,機動能力差,對於戰機把握不是很通暢;
其次,真正的問題在於後勤問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經濟能否支援,決定了戰爭能不能打,能打多久。數十萬大軍北征對於封建社會的後勤絕對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相較於一般的王朝軍隊,明軍後勤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明朝的經濟中心與軍事中心是嚴重分離的,北征蒙元的主要作戰單位在長城以北,而明朝的經濟重鎮卻集中在江南、東南一代,幾乎跨越半個中國的運輸半徑進一步加大了明軍的後勤壓力。
要知道當時明朝初定天下,民生凋敝,是絕對不可能支援曠日持久的北征作戰的,而控弦百萬的蒙元怎麼可能一戰而定。
再者,還有根本性的問題就是——中原王朝無力針對牧區進行直接統治。這也是中國古代一直難以真正降服草原的主要原因——草原地區更像一塊雞肋,得之無用,但失之還有點麻煩——畢竟遊牧民族頻繁的騷擾、掠奪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畢竟傳統農耕文明的思維定勢之下,統治者最關注的是控制人口和土地。中原農耕區,只要在重要關口要道築城建關、編戶齊民、然後派遣官吏基本上就可以維持基本的統治秩序;而在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顯然不能定點居住,即使強行禁錮,擁有快馬的他們逃亡只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即使是最強大的盛唐也不過是對周邊少數民族實施羈縻政策。
無法徹底征服,又耗費無算,這使得歷代中原統治者北上拓邊的進取欲不是很足,更多的只是為了消除北方的威脅。
最後一個就是老朱自己眼光的問題了。在徐達攻打大都之前,曾請示老朱:如果元順帝北逃,是不是要繼續追擊?朱元璋回覆道:“彼氣運既去,理固當衰,其成其敗,俱繫於天。若縱其北歸,天命厭絕,彼自澌盡,不必窮兵追之。”意思就是說,元順帝氣數已盡,任他自生自滅就可以了,不必繼續追擊。
所以,明軍在追擊元軍時並不算特別出力,這應該屬於老朱在戰略方面的一點瑕疵,為了補救這個瑕疵,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三、二十年後的決戰
總之由於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朱元璋放棄了第一時間徹底剷除元朝殘餘勢力的想法。
我們無法評判到底是宜將剩勇追窮寇對,還是先發展後剿滅元軍的策略正確。從歷史上看,老朱選擇的是後者。
二十年的積蓄與發展後,朱元璋終於有底氣向北元發起了進攻。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藍玉率領王師15萬向北征討,大軍出大寧,進至慶州,夜襲元主駐地捕魚兒海,元軍不敵,倉促迎戰,大敗。
此戰,元軍太尉蠻子等被殺,其部眾皆降,僅元主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逃走。藍玉派精銳騎兵追擊,但未追上,僅俘獲其次子地保奴、妃嬪、公主以下百餘人,後又追獲吳王朵兒只、代王達裡麻及平章以下官屬三千人、男女七萬七千餘人,以及寶璽、符敕、金銀印信等物品,馬、駝、牛、羊十五萬餘頭,並焚燬其甲仗蓄積無數。
天元十年(1388年)農曆十月,脫古思帖木兒與其長子天保奴被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後裔也速迭兒襲殺篡位,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率三千餘人投降明朝。 脫古思帖木兒被追尊為“烏薩哈爾汗”,他死後“大元”國號不再使用,君主亦不復有漢文廟號和諡號。 北元至此徹底滅亡。
然而,對於蒙古和明朝的糾葛才剛剛開始……
-
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元璋在平定南方以後,前後經過了八次北伐,對蒙古人進行了長達八次的追打。不但朱元璋北伐了八次,後來朱棣上臺後,又對蒙古人進行了五次北伐。包括朱元璋進行的八次,父子倆前後進行了十三次北伐。
(明軍北伐)
然而,就算朱元璋和朱棣進行了這麼多次北伐,依然並沒有徹底消滅蒙古人。
我們知道,北方先後出現過很多少數民族,包括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等盛極一時的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在中原王朝的打壓,以及周邊其它民族的夾擊下,都消失了。或者滅亡了,或者被其它少數民族給重組了,或者被漢民族給融合了。從古至今,北方少數民族中真正留下來的強勢民族,還就只有蒙古族一個。
而蒙古族,在經過了朱元璋、朱棣反覆不斷的強力打壓後,依然能夠堅挺下來,在明朝中葉的時候,甚至還能俘獲明朝皇帝明英宗。在整個清朝期間,還成為清朝皇室一直巴結討好的物件。清朝皇室的公主,都要嫁到草原上和親。
那麼,朱元璋、朱棣對蒙古人進行了那麼多次的打壓,為何蒙古人還依然強勢不倒的?
(朱元璋劇照 )
一、蒙古人的戰略縱深太大。和歷史上所有的北方少數民族相比,蒙古人的戰略縱深是最大的。為什麼呢?因為之前的那些北方少數民族,他們雖然也曾經強勢崛起,但是,因為他們周邊還有其它少數民族,因此,當他們被漢民族打的時候,一方面,他們逃跑的地方有限。另一方面,他們一旦打敗以後,其它少數民族就會趁機崛起。比如當突厥被隋唐打敗以後,回鶻就崛起,取代突厥。
但是,蒙古不一樣。因為蒙古曾經統一了整個南北方,乃至西方大片土地,都是蒙古帝國的地盤。也就是說,在這塊土地上,沒有其它民族。
當明軍追打蒙古人的時候,他們完全可是四處躲藏逃跑。因為那些地方到處都是他們的地盤。他們無論跑到哪兒去,都沒有哪個民族出來阻擋他們。同時,就算他們被明軍削弱得很厲害,依然可以繼續存活下來。因為在那塊土地上的其它少數民族很少,不會站出來取代他們。
(朱棣劇照 )
二、明軍的物資補給存在很大問題。明軍北伐需要長途遠征。由於草原上缺乏補給,因此,明軍必須要自己攜帶糧食輜重,滿足軍隊作戰的需要。
事實上,這也是中原王朝在追打北方少數民族的時候,一直存在的問題。糧草不夠,打著打著,糧草沒了,又找不到吃的,無法就地補給,只好撤軍。
秦漢在打匈奴的時候,就曾經遇到過這個問題。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除了作為牆的作用外,還有就是作為糧食補給中轉站的作用。不過,就算是長城,畢竟還是距離匈奴的腹地太遠,鞭長莫及。
當年霍去病就採用過就地補給的策略。也就是在攻打匈奴的時候,搶劫匈奴人的物資。但是,這基本上要靠撞運。如果運氣不好,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事實上,朱元璋在派出明軍攻擊蒙古人的時候,就考慮過這個情況。每次他都是在天寒地凍的時候派軍出征。之所以會這樣做,想的是就算自己的補給存在困難,也要想辦法讓蒙古人的補給也存在困難。因為在天寒地凍的時候,蒙古人的牛羊和戰馬都缺少青草,只能吃乾草。這樣打起來顯然更容易一下,便於速戰速決。
三、蒙古人有黃金家族這面永遠不倒的旗幟。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在草原上是取得過輝煌的。不只是在草原上取得了輝煌,黃金家族曾經還統治了歐亞的大片地方,他們在蒙古人中有巨大的威望和影響。
可以說,只要黃金家族的後人一直在草原上存在,草原上的蒙古人就具有向心力,就能夠凝聚起來。當北元分裂成韃靼和瓦剌的時候,一開始,韃靼因為擁有黃金家族的後人,所以他們佔據強勢地位。後來,瓦剌也把黃金家族的後代捧起來,這樣,瓦剌也佔據了統治地位。直到明朝末年的時候,整個草原上最輝煌的林丹汗,依然是黃金家族的後人。
之前在北方出現過的其它少數民族,就不具備這樣的旗幟,因此,只要被中原民族一強力衝擊,可能很快就散架了。而蒙古卻能夠一直堅挺不倒,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旗幟作用,是非常大的。
(參考資料:《明太祖實錄》《明史》)
回覆列表
其實不僅朱元璋北伐過,兒子明成祖朱棣也多次北伐,經過多次交戰,蒙元主力被殲滅大半 ,剩下的也是四分五裂,所以大的決戰很難進行,明朝興師動眾去尋找主力決戰,對方卻化整為零進行遊擊戰,採取敵進我退,敵疲我打的策略,加之明軍多為步兵,很難追上逃敵。所以往往事倍功半,軍費過大 補給線太長,兵疲將累,明成祖就是死於北伐歸途中,於是修長城就成為必然的國策。其實這是正確的選擇 因為蒙古由於四分五裂加之喇嘛教流行,尚武傳統幾乎丟失,對大明的威脅越來越小,所以即使北伐半途而未盡全功,蒙元最終也沒能復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