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陝北秧歌的排練活動多在臘月進行,從正月初四或初八開始叫“起秧歌”,到正月十五、十六結束。這是一年一度村社活動最集中的日子。陝北秧歌是陝北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自娛自樂性活動。哪裡鬧起秧歌,哪裡的男女老少就忘記了一年的辛勞和心中的煩惱,會唱就唱,能扭則扭,豪情奔放,歡天喜地。周圍村莊的人們,也扶老攜幼,白天瞧,晚上看。在鄉村文化生活貧乏的年代是這樣,在現代文化娛樂大發展的新時期,仍然是這樣。

    陝北唱秧歌的形式豐富,內容廣泛、詞句生動、獨具特色。其主要形式有兩種:一是傳統演唱法,是在特定場合下的有固定格局、內容的秧歌,如謁廟、轉燈秧歌等。二是由傘頭在當時當地、觸景生情、即興編創的秧歌,如轉院、轉大套,過街道等秧歌。其內容一般以民情風俗為主,當然其他內容的也均可編唱,如天文地理、文物古蹟、時事政治、人文景觀、科技常識、政策法律,都可編唱,不受限制。但是,不論編唱什麼秧歌,必須健康活潑、友善和美,鞭撻醜惡,弘揚正義,這是一個傘頭應當信守的原則。

    唱秧歌主要由傘頭演唱,秧歌唱的好不好,取決於傘頭的演唱水平、編詞能力高不高。一個好的傘頭,應該是編詞好,嗓音好、走得好、扭得好、架式好、傘也耍得好、場圖引得好,一個好傘頭肯定就是一個鬧秧歌的好把式、老行家。

    陝北秧歌按照演出的場景不同,依次分為:

    1.謁廟秧歌

    本村秧歌起場後,按陝北風俗首先謁廟。秧歌到了外村,打彩門之後,便去謁廟。謁廟的程式是由領頭或老年人(稱陪官)提著燈籠,拿著黃香、黃,在前引路,秧歌隊去到本村或鄰村的每座廟前祭神。有的還以神位大小排列去謁。到了廟院後,首先由陪官在神位前點香燒,同時給傘頭說明是什麼神位,傘頭便以神位唱一兩段秧歌,而後另走一廟。

    謁廟秧歌純屬祭祀秧歌,誇讚神靈,祈禱保佑。

    打起鼓來敲起鑼,  

    所有的人手都來聽, 

    穿戴整齊心虔誠,  

    秧歌謁廟祈太平。  

    秧歌謁廟祭神靈,  

    點香燒紙表心情。  

    天上升起吉祥雲,  

    九州同慶五穀豐。  

    玉皇廟

    玉皇大帝在天宮,  

    天兵天將他統領。  

    違犯天條不容情,  

    打下凡間受苦刑。  

    玉皇大帝管天庭,  

    天上人間受尊敬。  

    吉星降世為眾生,  

    妖魔作惡天不容。  

    老君廟

    先有盤古後有天,  

    老子是道教祖師爺。 

    三皇治世開新宇,  

    老君爺留世留了個全。

    佛廟

    佛家廟門朝南開,  

    如來坐在蓮寶臺。  

    胸懷大度笑口開,  

    人間常樂不生災。  

    佛家慈悲法無比,  

    心正勝過把經念。  

    肚大能容天下事,  

    向善自樂福無邊。  

    菩薩廟

    三月三,天門開,  

    佛在靈山坐蓮臺。  

    觀音菩薩前引路,  

    單等唐僧取經來。  

    左鼓樓,右鐘鳴,  

    正殿裡坐的觀世音。 

    東面有火神保太平, 

    西面的華佗救萬民。 

    2.轉院秧歌

    轉院秧歌,也叫排門子或沿門子秧歌。一般在祭神謁廟的第二天,秧歌隊挨門逐戶在全村轉悠,向鄉親們拜年。當地流傳有“院裡鑼鼓響一響,一年四季保吉祥。”的說法。轉院的形式是由傘頭帶領秧歌隊,打著燈籠,到每家院中轉大套、踢場子,傘頭給每家唱幾段秧歌,就另走一院。轉院時,在村子的前、中、後等寬敞的院子裡扎個場子,多鬧一會,如扳水船、耍竹馬、鬧蠻婆、說快板、小放牛等小彎彎,就是小節目,讓周圍的家戶就近來看。由於有“寧窮一年,不窮一節”,“秧歌串過門,鬼邪遠離身”的講究,接待秧歌隊就成了一種添福的活動。秧歌轉院時,主人放炮迎接,同時在門前放張桌子,桌子上有煙、酒、菜,表示慰勞。有的人家還給秧歌隊員和觀眾散香菸,喝黃酒、吃冷盤。所以,有“翻穿皮襖毛朝外,跟上秧歌吃冷盤”的順口溜。

    轉院秧歌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同享歡樂。

    過罷大年十五天,  

    秧歌打在你門前。  

    雖然秧歌不好看,  

    一來道喜二問安。  

    進了大門仔細看,  

    這家人是莊稼漢。  

    掏溝坬,溜溝畔,  

    黃穀子打下幾十石。 

    新春佳節來慰問,  

    主人的迎接好隆重。 

    鞭炮放了好一陣,  

    好像首長接外賓。  

    走了一家又一家,  

    這是一家好人家。  

    為人正派人人誇,  

    勤勞致富發發發。  

    三眼石窯磚沿頭,  

    玻璃窗罩紅綢綢。  

    鐵焊大門黑漆油,  

    花果樹栽在牆外頭。 

    二百斤的肥豬槽上喂,

    雞鴨成群羊滿圈。  

    毛驢黃牛大家畜,  

    拉騾鬥馬不稀奇。  

    鼓也響來鑼也鳴,  

    秧歌轉院賀新春。  

    合院家家走好運,  

    一年如意又順心。  

    秧歌慰問把年拜,  

    主人熱情好招待。  

    和善人家福自來,  

    家添人口外添財。  

    3.大場子秧歌

    大場子秧歌,又叫“秧歌扭大場”或“轉大套秧歌”。是在廣場上進行的綜合性秧歌表演活動,也是陝北秧歌活動中群眾性最強、規模最大、最熱鬧的一種形式,參加者多達百人以上。表演順序,先為大場子秧歌,在傘頭的帶領下不斷地變化隊形。如五角形、棗排排、棗核子亂開花、十二蓮燈、城套城、芝麻開花節節高、四門斗底、卷菜心、龍擺尾、五大洲等。隨後表演小場子秧歌,如二人場子、對子秧歌、舞獅子、跑驢、打腰鼓及秧歌劇等。晚上表演時,還要加跑旱船、龍燈、火棍等。

    大場子秧歌的歌詞主要內容是唱時事、政策、法律、法規、生產、勞動、鄉土、人情、處世、為人、英雄、模範、好人、好事、社會、生活、自然、常識、公理、公德等等。宣傳教育,啟發向上。使人們在娛樂中增長知識,歡慶中鼓舞奮進,熱鬧中增進友誼。

    正月裡來鑼鼓響,

    唱起秧歌心歡暢。

    歌唱祖國更富強,

    歌唱城鄉好風光。

    鑼鼓聲聲傳佳音,

    鞭炮陣陣震長空。

    家家戶戶喜盈盈,

    張燈結綵賀新春。

    瑞雪飄飄燈結綵,

    鞭炮好像紅梅開。

    歡呼勝利慶豐年,

    新春秧歌鬧起來。

    春回大地喜逢春,

    萬盞明燈火樣紅。

    鞭炮鑼鼓震長空,

    獅吼龍吟舞彩虹。

    4.小場子秧歌

    小場子秧歌,俗稱“踢場子”“二人場子”,以舞為主,歌作結束時用;對子秧歌(俗稱“對口秧歌”),則以歌為主,表演相助。演唱曲目多為民歌小調,如《捎手帕》《捎金簪》《打花盆》《對花》《觀燈》等。水船秧歌,又稱“扳水船”,唱時,艄公領,眾和,間摻有說白、數板等。

    我這個鼓子啪啦啦, 

    頭戴氈帽線纓纓,  

    身穿八卦對門門,  

    八字鬍子兩根根。  

    初三、十三、二十三,

    姊妹二人繡牡丹,  

    牡丹繡在帽簷上,  

    看花容易繡花難。  

    初五、十五、二十五,

    姊妹二人濾黃酒,  

    濾下五壺又五壺,  

    撂下五壺和朋友。  

    初八、十八、二十八,

    姊妹二人害娃娃,  

    姐姐想吃個粘南瓜, 

    妹妹想吃個豬尾巴。 

    (《秧歌·小場子·蹦鼓子》)  

    5.路遇秧歌

    秧歌隊和秧歌隊在途中相遇時,在鑼鼓聲中兩個傘頭對唱幾段秧歌,相互問訊,誇讚對方,表示友好。

    甲:正在途中走得緊,       

     忽然傳來鑼鼓聲。        

     原來是秧歌同行人,       

     你們來自哪一村。        

    乙:過了新年喜相逢,       

     好像劉備見關公。        

     我們來自某某村,        

     今剛發貼才出動。        

    甲:你們的秧歌好威風,      

     儀仗樂隊夠幾十人。       

     演員們好像歌舞星,       

     賽過文工團下農村。       

    乙:你們秧歌比我們強,      

     唐僧取經是古裝。還有現代新花樣,

     好像雜技團下了鄉。       

    甲:咱們唱了好一陣,       

     眼看天黑要打彩門。       

     雖說不遠路難行,        

     握手分別奔前程。        

    乙:今天相遇認朋友,       

     一把握住先生的手。       

     路遇客人不強留,        

     後會有期論春秋。        

    6.彩門秧歌

    打彩門是陝北秧歌中很特殊、最生動的一種形式,它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搭彩門:用木椽麻繩或鐵絲綁紮成像門樓樣式的框架,再用麻繩網扎後,插上松柏樹枝,以及用各種綵綢、彩燈、對聯、門簾等精心裝飾,製作成一個莊重、華麗、五光十色又可以隨時移動的彩門。

    打彩門的全過程可分為謝探馬、拜驛承官、彩門對歌、統營和進公館。打彩時,接秧歌的一方叫“裡彩”,稱甲,送秧歌的一方叫“外彩”,稱乙。

    彩門秧歌隨機應變,出口成章。打彩門一般進行三次。頭彩設在村口,二彩設在村中人口最集中且較寬敞的地方,三彩設在離公館或演出場所較近的地方。每彩唱秧歌數量不定,根據時間長短和兩人的知識、水平隨時商定。

    頭彩秧歌的內容一般是問訊和表彩:

    甲:貴府送來秧歌隊,        

      領頭叫我來迎接。        

      今天相會在彩門前,       

      咱倆先行個握手禮。       

    乙:吐魯番葡萄甜又甜,       

      咱兩個賽過親兄弟。       

      過了新年初見面,        

      咱倆再行個鞠躬禮。       

    甲:聽說來了秧歌隊,        

      全村老少喜心間。        

      火車更比汽車快,        

      好像坐著飛機來。        

    乙:人逢佳節倍思親,        

      新正月上來慰問。        

     先問老的都康寧,         

      再問弟兄們喜過春。       

    第二彩主要是問答秧歌,其內容十分廣泛。唱天文地理、時事政治、歷史事件、歷史故事、名人奇事、字謎物謎、日常生活、風土人情等等。

    甲:中國歷史古文明,        

      三皇五帝到如今。        

      什麼人留下鬧五音,       

      什麼人留下打彩門?       

    乙:民間流傳遊藝多,        

      孔聖人留下了鬧五音。      

      宋朝的皇帝趙匡胤,       

      他給咱留下這打彩門。      

    甲:一朵花,開的怪,        

      地上不開手中開。        

      颳風不開下雨開,        

      天陰不開天晴開。        

    乙:你問秧歌我來答,        

      這個謎語我解下。        

      鬧起秧歌就離不開它,      

      咱們兩人手中拿。        

    第三彩基本是第二彩的繼續,在問答上更接近於實際。有的還針對外彩傘頭的身份、職業來問答。如農民,可問農村產品的生產、加工、收入情況;教師,可問教學、工作情況;醫生,可問常見疾病的防治;幹部,可問政策、法律、工作等等。

    甲:山字生來尖對尖,        

      四個口字緊相連。        

      老王就在正中坐,        

      兩個太陽照兩邊。        

    乙:“田”園一派好風光,      

      農民耕田揮汗忙。        

      勤勞換來好收成,        

      田裡生出萬石糧。        

    甲:小牛犢,真特殊,        

      小麥垛,吃進肚。        

      幫助農民來幹活,        

      撒歡滿地落珍珠。        

    乙:“脫粒機”,本領大,      

      打場不要用連枷。        

      原始農業要進化,        

      逐步實現現代化。        

    甲:四四方方一座城,        

      包羅永珍在其中。        

      又能看來又能聽,勝似親身入其境。

    乙:“電視機”如今進萬家,     

      差轉檯轉啥能看啥。,      

      看上電視不出家,        

      勝過雙腳走天下。        

    7.過街道秧歌

    過街道秧歌針對性強,觸景生情,即興編唱,見什麼唱什麼,想唱什麼唱什麼,形象逼真,生動感人。

    鐵炮三聲如雷吼, 

    秧歌要往街上走。 

    鑼鼓嗩吶都加油, 

    文武身子要好好扭。

    街上表演要注意, 

    聽我的秧歌聽鼓點。

    該扭就扭該踢就踢,

    生龍活虎的鬧一天。

    這位先生門前站, 

    手拿鞭炮一串串。 

    炮響如雷福無邊。 

    城裡的禮節我知道,

    秧歌過來就放炮。 

    雖然秧歌是老一套,

    放炮迎來樣樣好。 

    8.轉九曲秧歌

    轉燈場也叫轉九曲,屬一種民間風俗祭祀性吉慶活動。轉燈場多數在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觀燈時舉行。

    轉九曲是民間秧歌與祭祀活動相結合進行的一種遊藝活動。所以首先要擺燈山,即在燈場的東或北邊寬展的地方放一張高桌,高桌上放炕桌,炕桌上扣只鬥,鬥上扣升子,升子上扣半升,半升上扣格格。然後在每層的四邊放滿燈碗,同時點著,這樣,上上下下燈光輝煌,格外明亮,十分壯觀。

    靠近燈山處再擺一張高桌,高桌上放一隻盛滿米的插香斗,斗的前邊或兩邊放有酒盅、黃香、黃。也有的還寫神牌位,插於米鬥中,這就是轉燈時請來的諸路神仙就位的地方,稱為神臺。

    燈場又稱“龍門陣”“八卦陣”,它是用高粱稈橫豎各倒栽19行,共計361根,在廣場上圍成一個大方陣。每根稈頂頭安放一盞燈,中央一根稈頂頭放置7盞燈,叫7星燈。橫豎19行,共367盞燈。九曲陣圖是由金、木、水、火、土、日、月、羅喉、計都等9個星宿組成。設有東方門、西方門、南方門、北方門、中方門、太宮門、月宮門、羅喉門、計都門等9個城子。真是大城套小城,城裡有城;大彎套小彎,彎內套彎,萬盞明燈銀光閃,疑是銀河落凡間。相傳九曲圖是從姜子牙擺的軍陣圖演化而來,九城子象徵九曲黃河。

    轉燈開始後,男女老少,爭先參加,以求來年消災免難,四季平安。參加轉燈的群眾在秧歌隊的帶領下,手拿黃香,拖兒帶女,載歌載舞,共同遊轉,如入仙境,格外歡悅。所以轉燈更具有陝北人民喜慶豐收,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祥如意,歲歲平安而最為廣泛的群眾性,自娛性特徵。

    轉燈的領頭人和突出表演者都是傘頭,轉燈場的一切行動都是在傘頭秧歌的指揮下進行,人們對神的一片虔誠和祈福心情,也是由傘頭的秧歌來表達。可見,轉燈雖然不像打彩門那樣進行秧歌問答或對唱,但是秧歌有一定古規、格局,層次和特定含義,傘頭不僅對基本的秧歌要熟悉,而且圍繞內容要發揮。唱出的秧歌既要展現傘頭的才華,又要使轉燈的群眾行動有序,燈場井然,同享歡樂,共祈平安。

     進燈門     

    傘兒一繞滿堂紅,  

    秧歌隊人手都來聽。 

    拜了燈山圍了風,  

    安了五方進燈門。  

    男女老少注意聽,  

    進了燈場要拿穩。  

    各人衣衫各小心,  

    擾亂燈場受批評。  

    嗩吶吹起“將軍令”,

    秧歌排隊到燈門。  

    男女老少後邊跟,  

    諸路神仙駕了雲。  

    傘兒一擺進燈場,  

    把門將軍給黃香。  

    一炷黃香轉九曲,  

    滿年四季保吉祥。  

     轉九曲      

    燈場原是古人留,  

    彎彎曲曲轉九州。  

    各路諸神來保佑,  

    百病消散天年收。  

    九曲黃河十八灣,  

    個個灣裡有燈山。  

    男女老少轉一轉,  

    一年四季保平安。  

    天上的月分外明,  

    地下的燈火樣紅。  

    諸路神仙在空中,  

    萬民歡騰來轉燈。  

    九曲彎彎一盤龍,  

    萬盞燈火一片明。  

    大城裡邊套小城,  

    轉上一城再一城。  

    從以上的介紹中可以看出,秧歌和祭祀活動緊密相關,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儲存著古代文化的遺俗。祭祀、鄉情、娛樂三者融為一體,構成了陝北秧歌的民俗特徵和獨特的風貌。

    秧歌詞七言四句為一段,多為分節歌式,詞意簡練,通達流暢,琅琅上口。一首四句的唱詞一般不換韻。由於秧歌長於敘事,除運用套曲外,也加入垛句(又稱“搶句子”),使歌詞容量擴大。如:“正月十五紅燈照,扳船的老艄過來了,張大嫂、李二嫂,抱上娃娃往外跑,門檻高,絆攔倒,花鞋揚了二丈高,哎嗨喲,今晚咋把個人丟了。”

    陝北秧歌的演唱基本是一領眾和,四句一段,傘頭領唱,眾人則從末句的襯腔接唱重複之,俗稱“接後音”。這種形式便於演唱,敘事清晰。秧歌曲調一般音域不寬,進行平穩,如《每日起來把船扳》《黃河幾十幾道灣》等。有的曲調在第三句出現節奏變化或長音,突出轉句的承接作用,使曲調情緒明快,韻味更濃,如《無事出東門》《騎青馬》《娶媳婦》等。表演有情緒的敘事秧歌時,除運用套曲聯唱外,也常和歌詞一樣加垛句擴充曲調,如跑旱船、踢繡球等。

    就陝北秧歌的音樂語言而論,雖然也在祭祀等場合演唱,但其風格與那些莊重、肅穆、典雅、徐緩的祭祀音樂不同,而是以它活潑的節奏、多樣的句式、明快的旋律、歡悅的情緒而適用於各種場合表演的需要。

    陝北傳統秧歌的伴奏樂器,有兩支嗩吶,一個板鼓、一面鑼、一副大鑔、一副小鑔等。嗩吶演奏的主要曲牌有《大擺隊》《得勝回營》《疊斷橋》《路娃娃》《柳青娘》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射鵰英雄傳》中的黑風雙煞是如何成名的?他們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