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王蓋地虎

    成吉思汗比較熟悉,帖木兒,阿提拉不是太熟。我試著回答一下吧,可能不是你要的答案。

    1,三人都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

    阿提拉和帖木兒的帝國都橫跨歐亞,成吉思汗雖然在他在世時帝國版圖只在蒙古草原和中亞,但是,後世子孫也把帝國擴大到了歐洲。

    2,三人都是著名的征服者,建立帝國的過程中伴隨著血腥的征服與屠殺。

    阿提拉被稱為上帝之鞭,所到之處生靈塗炭。

    帖木兒瞭解不多

    成吉思汗更是殺人如麻,屠城是家常便飯。

    3,三者都摧毀了一個大帝國。

    阿提拉的西征,間接迫使哥特人進入羅馬帝國,並使得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哥特人更進一步滅掉了西羅馬帝國。所以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和阿提拉西征有關係。

    帖木兒更是直接滅亡了拜占庭帝國。

    成吉思汗滅掉的國家很多,雖然他在世時沒有滅掉宋朝,但是東方大帝國被他的子孫滅亡了

    4,三者都給西方人帶來了深深的恐懼。

    這三個人和他們的後世子孫,讓古典時代的歐洲步兵見識了亞洲騎兵的力量,讓他們對亞洲征服者產生了深深的恐懼,這種恐懼一直到西方開始對外殖民時代前都一直存在。

  • 2 # 彎刀舞者

    共同點都是卓越的英雄和領袖,建立政權並執行了冷兵器時代以少勝多的戰役,但是筆者感覺,帖木兒和阿提拉很難達到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國的成就,就像拿破崙評價成吉思汗:我不如成吉思汗,因為我沒有他的四個虎子……

  • 3 # 環球縱橫

    三個人的相同點是都是舉世矚目、名垂青史的軍事家

    三個人在冷兵器時代都以獨特有效的戰術戰法和遊牧民族特有的勇敢而令敵人膽寒。成吉思汗還是個極為優秀的戰略家。

    都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征服者

    對待敵人都非常嚴酷和殘忍,在他們眼裡,屠殺是慣用的戰爭征服手段而已。

    各自龐大帝國的皇帝和奠基者

    在構建了復原龐大的帝國後,都各自稱帝。

    成吉思汗像

    都是貴族出生,都經歷過艱苦磨難的創業階段

    都有過破落貴族或當人質的悽慘經歷。憑藉遠見卓識和堅強的毅力創業成功。

    都因給歐洲帶來恐懼而被近代歷史學者著重提及

    成吉思汗和阿提拉曾直接瘋狂蹂躪東歐,而帖木兒也佔領了大量拜占庭的領土,他們的存在給西方帶來了極大的衝擊。

    其勢力都不同程度上和中原王朝產生衝突

    匈奴跟秦漢爭鬥已久,敗於漢而轉攻歐洲。成吉思汗重創宋朝,孫子直接滅宋。帖木兒則死於東征明朝的路上。

    帖木兒像

    不得不談一下三個人的區別:

    1、成吉思汗和阿提拉在歐洲打出了威名,而帖木兒僅限於在中亞南亞中東地區發展。

    2、成吉思汗、帖木兒他們很牛,自己的兒子孫子也不賴,都把他們的事業推向了新高度。而阿提拉死了以後,匈奴就瓦解了……

    3、成吉思汗、帖木兒具備相當的治理手段和技巧,吸收了多民族的政治人才和工匠。但阿提拉僅軍事才能較為突出。

    阿提拉像

  • 4 # 使用者庫克

    三人的共同點,可以說都是世界的偉人。他們為亞歐民族的融合起到了極積的作用,不管他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就個人方面,我覺得成吉思汗作用更加突出。中國從三國曹魏開始征服遷人烏丸,到魏晉南北朝以後,遼,金等北方少數民族南下,開始了大規模民族融合,試圖征服中原均告失敗之後,成吉思汗總結遼金失敗的教訓,先安定了北方,西方,他的子孫才有了統一的中國。中國才有了比此前更為遼闊的疆域和文化。當然,在許多人的眼 中,這種文化是落後的。然而,事實上,元朝的建立,溝通了中西,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這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容忽視的。拋開一些狹隘的個人主觀意見,我認為成吉思汗對中華各民族的貢獻還是很大的。

  • 5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成吉思汗表示別把我和哪兩個弱雞相提並論。成吉思汗的戰術戰略和另外兩人截然不同好不好?阿提拉和鐵木爾其實都是外交高手,能靠大外交術爭取最多的盟友,然後利用對方的內力取勝,但是如果沒有這一點他們的戰術才能就不足以解決強敵。

  • 6 # 我淡如菊

    按照世界島理論,從伏爾加河至長江,從喜馬拉雅至北極,這一地帶是歐亞非大陸的心臟地帶,由於南邊的高山和北面的北極阻隔,對這一心臟地帶入侵只能是從西向東或者從東向西。控制了這一心臟,誰就能控制世界,成為歐亞大陸的霸主。這一理論也是爆發兩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原因之一。歷史上,從西向東從未成功過,而從東向西卻進行過多次。阿提拉、帖木兒和成吉思汗都是來自東方的征服者,追根朔源的話都是來自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

    三人中只有成吉思汗在東西方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另外兩人則只在西方取得了成功。

    阿提拉

    西方白皮們不願意承認“上帝之鞭”阿提拉是匈奴,寧肯給他們起了個“匈人”這個怪怪的稱號,其實是西方人自卑心理作怪。因為匈奴人是被東方的漢人打敗後被迫離開了蒙古高原,在面對遷徙而來的漢人的手下敗將匈奴,西方的阿蘭人、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日耳曼人、法蘭克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羅馬人統統成為了弱雞。

    西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開始討伐匈奴,經過西漢、東漢對匈奴持續的戰爭,到東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匈奴接連大敗,北匈奴政權全面瓦解,北匈奴單于率部分族人西遷,自此拉開了歐亞民族大遷徙的序幕。

    第一站,烏孫駐地(伊犁河流域上游一帶),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137年漢將斐岑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

    第二站,錫爾河流域。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裡是康居國。

    第三站:頓河、伏爾加河以東、裡海以北。 大約在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出現在頓河以東的阿蘭國,北匈奴殺死了阿蘭國國王,徹底征服了阿蘭國。這段歷史在中國《北史.西域傳》和羅馬帝國的《歷史》中,都有過記載。

    遭受匈奴人攻擊的阿蘭人(左)和薩爾馬提亞人(右),儘管同樣屬於尚武的馬背民族,但他們在匈奴人的攻擊下遭到了慘敗。

    經過上萬公里的遷徙,經過在寒冷的中亞草原的修養生息,匈奴恢復了元氣。匈奴來到了歐洲的邊緣,兇殘、貪婪的本性讓他們對頓河以西的東歐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單于巴蘭姆伯爾的率領下,渡過了頓河,向東哥特人(日耳曼人的一支)發動了進攻。善戰的阿蘭人都不是匈奴人的對手,何況東哥特人。經過激戰,東哥特人被打得大敗,一部分投降,一部分去投奔他們的兄弟西哥特人(居住在今羅馬尼亞)。西哥特人沿著德涅斯特西岸佈防,然而匈奴人卻趁著月夜從上游偷偷渡過了河抄了後背。西哥特軍隊被嚇破了膽,連帶家屬向奔向多瑙河,逃入羅馬帝國境內。

    匈奴在佔領了俄羅斯草原後,一部分騎兵渡過多瑙河攻擊羅馬帝國,一部分南下高加索,攻下了亞美尼亞,396年打到波斯和敘利亞。一個以匈牙利平原為統治中心的匈奴帝國已基本建立起來,單于王庭穩定在今天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附近,並且在為之後更大的入侵積蓄力量。

    哥特人是匈奴西侵推倒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在其身後,還有法蘭克、汪達爾、盎格魯-撒克遜等日耳曼人部落。這些羅馬人眼中的野蠻人,彪悍尚武,然而眼下卻遇到比自己更為兇猛的匈奴人,受到可怕的衝擊,紛紛喪魂落魄,四處奔逃,這是歷史上著名的民族大遷徙。

    匈奴鐵蹄下的歐洲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400年,匈奴人的騎兵出現在色雷斯和馬其頓地區。為了保衛義大利,西羅馬不得不火急調回邊境駐軍。萊茵河上的堡壘被放棄了,匈奴一舉奪得了整個多瑙河盆地,多瑙河流域的各部族為躲避匈奴人,紛紛向羅馬腹地遷徙。

    公元408年,匈奴單于烏爾丁率軍騷擾東羅馬帝國,在搶得大量財物準備撤退時,遭羅馬人的偷襲,烏爾丁大單于戰死在沙場。烏爾丁死後,匈奴帝國的繼任者俄塔、蒙杜克、盧加(阿提拉的舅父)繼續執行匈奴對外征伐之策,逼迫東羅馬帝國皇帝向匈奴進貢。434年,盧加單于去世,阿提拉和布萊達共同繼承王位。兩位單于即位不久,便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東羅馬皇帝受武力脅迫,只得答應年貢翻番。445年,阿提拉刺殺了兄弟布萊達單于,成為匈奴帝國唯一的大單于。由此,匈奴帝國進入它的鼎盛時期。

    阿提拉首先把戰爭的矛頭指向了北歐和東歐。在北歐和東歐,盎格魯撒克遜人為躲避匈奴人,逃亡到英倫三島,而許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戰敗,紛紛向匈奴投降。在鞏固了東方和北方後,阿提拉於447年大舉進犯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軍隊接連戰敗,匈奴騎兵長趨直抵君士坦丁堡城下,迫使東羅馬皇帝狄奧多修斯二世乞降。

    阿提拉的下一個目標是西羅馬的高盧,高盧又分內高盧和外高盧。外高盧就在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就是今天的法國、比利時、盧森堡,以及荷蘭、瑞士的一部分,內高盧就是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以南。在征服了高盧後,阿提拉再下一個目標就是羅馬。就是說他準備把整個西羅馬吞下。

    451年2月,匈奴大軍在阿提拉的指揮下抵達了萊茵河,渡過萊茵河後,掃蕩了毫無防備的高盧地區。蘭斯、萊姆斯、美因茨、斯特拉斯堡、魯昂、科隆、沃姆斯和特里爾在內的一系列歐洲大城市都遭到了搶劫和焚燬,居民幾乎全被屠殺。

    吉娜維芙,後來巴黎的主保聖人,據說是她的虔誠讓阿提拉撤軍。但更重要的原因也許是,巴黎當時只是一座小城市,並不值得匈奴大軍洗劫。

    面對匈奴人的強勁進攻,羅馬人和各個新建立起來的日耳曼國家團結起來,組成了聯軍,在“最後一個羅馬人”的羅馬的最高指揮官埃提烏斯統帥下,451年6月20日在巴黎郊外的香檳地區與不共戴天的死敵阿提拉展開了決戰。這場西方歷史上規模最大、最慘烈、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在開戰第一天戰死者即達16萬人,西哥特國王狄奧多里克一世戰死。這一仗打了個平手,面對誓死抵抗的各民族聯軍,面對兇悍的匈奴騎兵,雙方選擇了在夜晚悄然後撤。

    對於阿提拉來說,不勝即意味著失敗。為了洗刷恥辱,他決定襲擊義大利。452年,阿提拉率匈奴大軍繞過阿爾卑斯山,從東面進入北義大利。阿奎利亞、帕維亞、維琴察、維羅納、米蘭等一座座古城被匈奴劫掠,兵鋒直指羅馬。不得已教皇利奧一世捨身出城,竟然說動了阿提拉撤軍。

    拉斐爾作品《教皇利奧和阿提拉的會面》,畫面中:聖彼得和聖保羅在利奧一世頭頂顯聖,讓阿提拉頗為驚駭。

    阿提拉之所以退兵,其實是因為在450年----451年義大利遭受了饑荒,匈奴大軍缺糧,而同時,軍中又出現了瘟疫。阿提拉撤軍前揚言,如果西羅馬皇帝不把他的妹妹霍諾里婭公主送到匈奴,他還會來攻打西羅馬。

    公元453年,阿提拉退兵回到匈牙利之後,忘記了霍諾里婭公主,又娶了一個年輕漂亮的日爾曼少女伊爾迪科。婚禮那天,他喝得醉醺醺的拉著新娘進了洞房,第二天侍衛們發現單于在酩酊大醉中死去,而那位可憐的新娘卻哆嗦著倦縮在床角。

    有傳說新娘是來為被屠殺的族人復仇,一口咬掉了阿提拉的雞兒。不管是什麼原因,阿提拉死了,歐洲得救了。

    阿提拉死後,由於未立下遺囑,他的兒子們開始相互征戰爭奪權力,各被征服的民族部落紛紛起兵造反,很快,這個龐大的匈奴帝國飛灰湮滅。

    成吉思汗

    公元前206年,冒頓單于帶領匈奴在蒙古高原崛起。匈奴的第一個目標是東邊的東胡。在征服東胡後匈奴才開始南下與漢朝爭霸。

    被擊破的東胡逃到了烏桓山和鮮卑山附近,由於受匈奴的統治,其風俗與匈奴相同。東漢末年,曹丞相率軍擊破烏桓,而匈奴西遷後,鮮卑迅速填補了漠北的空白,留下的十餘萬匈奴人也自號鮮卑併入了鮮卑。鮮卑人是在兩晉南北朝時對中原影響最深遠的北方遊牧民族,後在民族大融合中融入了各民族而在歷史中消失。

    其後,在漠北高原上是柔然人和突厥人。隋朝時,突厥分裂為東西突厥,唐朝時,先滅亡了東突厥,之後向西域開拓,又攻滅了西突厥,不願意歸順的西突厥像匈奴、柔然一樣向西遷徙,進入了中亞和西亞、東歐。

    隨著突厥的消亡,蒙古草原陷入了真空,蒙古隨即進入到蒙古高原。追根溯源的話蒙古人屬於被匈奴擊破的東胡的一個分支。公元四世紀中葉,居住在大興安嶺以南的鮮卑人的一支,自稱為“契丹”,後來建立大遼與北宋征戰;居住於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的一支則稱為“室韋”。蒙古部就是室韋人的一支,在唐朝的記載中,稱為“蒙兀室韋"。後來,蒙古部被突厥部落打敗,他們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黑龍江的正源,在呼倫貝爾)一帶居住下來,生息繁衍,大約經過了400多年的時間,部落逐漸興盛起來,併產生了70個分支。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的增長,不得不向外遷徙。在遷出的蒙古人當中,有一位名叫孛兒帖赤那,以他為首的迭兒勒勤蒙古自稱為“乞牙惕氏”(乞顏的複數)。“乞牙惕氏”人遷徙到了斡難河源頭肯特山(現在外蒙)一帶,生活方式由狩獵轉為遊牧。孛兒帖赤那的的十二世孫朵奔篾兒乾死後,他的寡妻阿闌豁阿被金光照射,生了三個兒子,分別叫不渾合塔乞、撒勒只、孛端察兒,他們的後裔被稱為“尼倫蒙古”即純潔的蒙古人。在尼倫蒙古中,以孛端察兒為始祖的孛兒只斤氏就是成吉思汗的祖先。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之後,強盛起來的蒙古在成吉思汗率領下開始向四方發動了戰爭。

    關於蒙古帝國的擴張很多文章有介紹,一般都比較清楚,這裡簡單說說。

    成吉思汗先是打敗了西夏,繼而發動了蒙古第一次西征,擊破了花剌子模國,勢力擴張到天山南北和中亞里海沿岸,深入到欽察草原,大將哲別率一支騎兵消滅了莫斯科大公的八萬軍隊。成吉思汗將欽察草原封給了長子朮赤;將西遼故地封給了二兒子察合臺,大致就是天山南北及天山以西,大致是新疆大部和烏茲別克等;老三窩闊臺封地在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的乃蠻故地,即準噶爾和阿爾泰山西部。

    蒙古大軍回師後擊敗了金軍主力,在滅亡西夏的戰役中成吉思汗去世。成吉思汗最大的功績是統一了蒙古各部,使得分散的蒙古成為了一個強大的令人可怕的整體。

    窩闊臺繼位後,先後滅亡了西夏和金,之後,又組織了一次西征。這一次蒙古各部幾乎都由各自的長子帶隊,因而被稱為長子西征,進攻的方向是歐洲。

    歐洲不論是重騎兵還是重步兵,在面對蒙古騎兵時根本不是對手,與其說是戰鬥不如說是屠殺。野戰時十萬歐洲軍隊對陣三萬蒙古騎兵,三天後僅僅兩千多人活著逃回去。而如果守城,蒙古則沿襲了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的做法:對於不投降的城破後屠城,對於開城投降的,將其青壯男子編為偽軍,驅使他們在攻擊下一座城市時打頭陣消耗掉。

    眼看整個歐洲即將被蒙古騎兵踏平,就在蒙古大軍進攻到距離維也納十幾裡地時傳來了窩闊臺的死訊,於是大軍東轉,回蒙古老家選新的大汗去也。

    窩闊臺長子貴由繼汗位後,第二年,吐蕃歸降,再一年,在再次西征途中病亡,僅僅只當了兩年大汗。

    下一任大汗蒙哥是託雷的長子,自此蒙古大汗之位轉入成吉思汗四子託雷一系。

    蒙哥將最強大的一支蒙古軍隊交給自己的弟弟忽必烈攻宋,將第二強大的一支軍隊交給了三弟旭烈兀舉行第三次西征,這次西征的目標是波斯和小亞細亞。

    在旭烈兀的攻擊下,巴格達陷落,最後一任哈里發被裹在毛毯裡被蒙古騎兵踏死,阿拉伯帝國滅亡。在蒙古大軍毀滅大馬士革,準備進軍埃及時,傳來了蒙哥在攻打重慶釣魚城戰死的訊息。旭烈兀隨即率領大軍東返,準備支援自己的二哥忽必烈爭奪汗位,蒙古三次西征至此結束。

    在爭奪汗位的戰爭中,蒙古貴族分裂為兩派,忽必烈在打敗自己的小弟弟阿里不哥奪得汗位後,雖然四大汗國名義上仍然尊元帝國為宗主國,但是由於分裂種子已經種下且帝國實在龐大,蒙古帝國事實上已經分裂。

    之後,四大汗國都停止了對外擴張,只有元帝國繼續在東方滅亡了大理和南宋,收服了緬甸。蒙古帝國疆域達到頂峰。

    帖木兒

    由於窩闊臺系諸王在忽必烈爭奪汗位的戰爭中站在了阿里不哥一邊,因此在忽必烈奪得汗位後開始削弱窩闊臺汗國。之後在元、察合臺、金帳汗國的攻擊下,窩闊臺汗國滅亡,窩闊臺汗國的土地和人口絕大部分歸入察合臺汗國。之後,察合臺汗國又從金帳汗國奪得了河中之地(今烏茲別克和哈薩克部分)。

    由於西部注重發展農業而東部堅持遊牧,逐步分裂為東西察合臺汗國。東察合臺汗國以阿力麻裡(新疆伊犁霍城縣附近)為中心,包括喀什、吐魯番、俄羅斯邊疆省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一帶。西察合臺汗國以撒馬爾罕(在烏茲別克)為中心,統治河中地區,包括烏茲別克和哈薩克西南部。

    按照史書記載,帖木兒出生於西察合臺汗國的撒馬爾罕以南的碣石城附近的蒙古巴爾拉斯部,其祖先與成吉思汗同宗,屬於蒙古族裔的突厥化的蒙古人。不過根據考古發現,和對帖木兒後代的DNA判斷,帖木兒既有突厥人的血統,也有蒙古人的血統。

    帖木兒的父親曾是西察合臺汗國的大臣,帖木兒在年輕時與其他部落的戰爭中被打傷成為了瘸子,其父死後繼為碣石的一名封建城主。為了鞏固政權,察合臺汗將一個公主嫁給了他,因而他是西察合臺汗國的一位駙馬。

    這位駙馬兼將軍開始還算對西察合臺汗國盡心盡力,但是由於汗王權勢衰落,帖木兒的野心暴露出來。1369年害死了大舅子篡位自稱蘇丹。

    在蒙古有非黃金家族不能當大汗的傳統,對此帖木兒很生氣,結果就是他進攻的目標主要在蒙古帝國的幾大汗國。

    1380年開始,帖木兒帝國先後奪取了波斯和阿富汗,1388年利用內亂吞併了伊爾汗國;1389—1395年,多次進攻金帳汗國,毀其首都薩萊及伯克爾等城市,統治亞美尼亞和南高加索;1398年攻佔印度德里蘇丹國,屠殺十幾萬戰俘;1400年帖木兒打敗埃及馬木留克蘇丹,佔領敘利亞;1402年安卡拉戰役打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及其他歐洲僱傭軍,生擒蘇丹巴耶塞特一世。然而帖木兒為了完成他心中的終極目標,卻放棄了徹底毀滅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將土耳其分別封給了蘇丹的四個兒子班師回國。

    帖木兒帝國大致為西察合臺+伊爾汗國+敘利亞+阿富汗+北印度,首都為撒馬爾罕,以今天的烏茲別克為中心開創了一個大帝國。金帳汗國分裂後各汗國先後成為帖木兒帝國的藩屬。

    永樂二年(1404年)帖木兒起兵八十萬,雄心勃勃的要打敗明朝,恢復蒙古大帝國。在帖木兒羽翼未豐時,從1368年起就多次派使者嚮明朝納貢稱臣,帖木兒的夢想就是解除這個屈辱的藩屬關係。

    其實,帖木兒攻打大明就是個幌子,因為在帖木兒帝國的東邊是東察合臺汗國和瓦剌部(就是後來土木堡之變的瓦剌,漠西蒙古),要想攻擊大明先得拿下瓦剌。而那時候明軍正是最強悍時期,瓦剌受明冊封為王。帖木兒真正的目標是被明軍趕到了漠北的北元。如果能滅了已經被明朝打垮的北元殘部,就能獲得蒙古本部各部落的臣服,他就不再是埃米爾了而能當上真正的大汗。

    不過,在東征的半道帖木兒就死去,大軍撤回。

    帖木兒死後,他的後裔們為爭奪權力大打出手,帝國分裂、滅亡。帖木兒的五世孫在復國無望後入侵印度,建立了莫臥兒帝國。

    阿提拉、成吉思汗和帖木兒都是發源於北方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都是偉大的軍事家,征服者,但是也是兇殘的劊子手。這就是他們的共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1年選秀是選秀小年嗎?現在的球員都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