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水空流
-
2 # 李王世家
陳霸先就是南朝最後一個王朝的建立者陳武帝。經過侯景之亂和西魏破江陵之役後,南朝幾乎完全垮了。巴蜀、漢中、荊襄都落到了西魏手裡。長江下游,北岸全被北齊控制,北齊又把在梁太清元年(547年)寒山之役俘獲的梁貞陽侯蕭淵明立為皇帝,送他南還。王僧辯懾於北齊兵威,變節迎降,接蕭淵明到建康。這個局面如果穩定了,那麼建康的蕭淵明,與江陵的蕭詧,都無異於北朝的傀儡,南朝的歷史也會於公元555年即告結束。陳霸先打破了這個局面,他奮起抗擊,穩住了江南的半壁江山,使南朝延長了三十多年。他可稱是個很有作為的人物。
陳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東)人,從《陳書·高祖本紀》“少俶儻(豪爽)有大志,不治生產。既長,讀兵書,多武藝”等語來看,他是個土豪出身。梁大同初(大同元年是535年,陳霸先三十三歲),蕭暎到吳興做太守,見了陳霸先,很是賞識。後來蕭暎做廣州刺史,就把他帶到嶺南,任中直兵參軍。他招兵買馬,建立了一支一千人的隊伍。這就是他起家的本錢。大同年間,嶺南多事,陳霸先因此得了出頭機會。先是交州土著豪族李賁反叛朝廷(後世越南的史書稱之為“李朝”),新州太守盧子雄討伐李賁兵敗後,即以“與賊交通”之罪,被當時的州刺史蕭諮處死。大同八年(542年),子雄的兄弟子略等起兵造反,攻廣州,要為子雄復仇。其時陳霸先是西江督護、高要太守,他率王千兵往救廣州,擒獲杜僧明、周文育二將。杜僧明是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周文育是義興陽羨(今江蘇宜興)人,都是跟盧家到嶺南來的,也都驍勇過人。僧明號為萬人之敵;文育少時不願學隸書,稱“取富貴但有大槊耳”。陳霸先正要蒐羅人才,就把兩人留在部下。大同十一年(545年),陳霸先從交州刺史楊膘攻李賁,任前鋒,連戰獲勝。次年(中大同元年),又獲大勝,基本平定了交州起事,李賁逃亡廣西,後為獠人所殺。
太清二年(549年),侯景使人與廣州刺史元景仲聯絡,想把嶺南收入侯氏的勢力範圍,元景仲欣然同意。陳霸先知道了,便在高要起兵討元景仲,宣稱朝廷已派蕭勃來做廣州刺史。元氏的部眾聽到了,頓時潰散,元景仲走投無路,只得自殺。蕭勃原任定州刺史,陳霸先迎他進廣州,蕭勃遂命陳霸先監始興郡事。始興今名韶關,是粵北重鎮。陳霸先有志討伐侯景,這裡正是北進的基地。陳霸先到始興時,恰在臺城失守之後。他聯結當地的豪傑之士,其中最有名的是侯安都。侯安都涉獵書傳,兼精騎射,也是土豪之流,他招募了三千多人,成為陳部主要將領之一。陳霸先積極準備出師,先派杜僧明率二千人進屯大庾嶺。蕭勃不贊成他北伐,派人勸阻,說什麼“侯景驍雄,天下無敵”,“君以區區之眾,將何所之!”陳霸先見他身為宗室(梁武帝的堂侄),而對梁朝興亡漠不關心,深表不滿,就派密使到江陵,向湘東王蕭繹效忠。蕭勃也派心腹譚世遠做曲江(今韶關)縣令,使他和南康蔡路養聯絡,同謀阻止陳霸先北進。南康郡治就是現在的贛州,正當由大庾嶺北上的要衝。蔡路養是南康土豪,當時起兵割據一方。
大寶元年(550年)正月,陳霸先從始興出發,到了大庾嶺。蔡路養以二萬之眾在南野縣(今南康縣西南,正在贛州和大庾嶺之間)攔住去路。蔡路養的內侄蕭摩訶,年僅十三歲(按蕭摩訶於隋仁壽四年從漢王諒反煬帝,失敗被殺,《隋書》本傳雲摩訶死時年七十三歲,據此,則此處的十三應作十九,兩個數字必有一誤),單騎出戰,無人能敵。杜僧明和他交鋒,坐騎受傷,陳霸先親出救護,把所騎的馬給他,讓他上馬再戰。陳霸先隨即揮軍大舉進撲,大破蔡路養部,打開了進軍道路,攻克南康。他在這裡修治崎頭古城,作為屯兵之地。湘東王蕭繹任命他做豫州刺史,領豫章內史。當時這地區(指與今江西省約略相當的地區)的形勢很複雜。侯景的部將任約、於慶在這一帶很猖獗。梁江州刺史尋陽王蕭大心敵不過任約,向他投降。於慶兵到豫章,梁將侯瑱投降。侯景使侯瑱跟著於慶,攻取彭蠡湖(鄱陽湖)以南各郡。巴山(今江西崇仁)人黃法氍聚眾保衛家鄉,屯兵新淦(今屬江西),與於慶軍交戰。陳霸先即命周文育一軍與黃法氍合作。此外,嶺南高州叛將李遷仕進兵逼南康,為杜僧明擒殺。新吳(今江西奉新西)人餘孝頃也起兵拒侯景。總的說來,這時是形成了陳霸先和於慶爭奪江州(此指當時包括今閩贛二省的行政區)的形勢。
大寶二年(551年),湘東王與侯景在鄒州、巴陵等地激戰之際,命陳霸先在江州發動攻勢。六月,陳霸先從南康出發。事有湊巧,這時於慶在都陽被餘孝頃擊敗,他回到豫章(今南昌),侯瑱反正,於慶遂又逃往今九江東北的郭默城。陳霸先不發一箭,於七月就順利地到達湓城(今九江),與王僧辯軍會師。陳霸先此時有兵三萬、船兩千艘、糧五十萬石。王僧辯軍缺糧,陳霸先慷慨地撥給他三十萬石。可以想見,如果沒有這一大宗糧食,要想東下收復建康,幾乎是不可能的。後來王僧辯攻克建康,侯景倉皇出逃,途中被部下殺死。
梁元帝承聖元年(552年),陳霸先鎮守京口(今江蘇鎮江),封長城縣公。他先奉王僧辯之命,到廣陵接受侯景餘部郭元建等投降,但剛到歐陽(今江蘇儀徵東北),知道郭元建等已變卦投了北齊,而且齊將辛術已經進了廣陵城。北齊不滿足於兼併侯景轄區,又使潘樂、郭元建進攻王僧辯部將嚴超達扼守的秦郡(今江蘇六合西北)。由此陳霸先即派部將徐度去幫助守城,自己又從歐陽往救,並會合王僧辯所派援軍,終於大破齊軍。江北人民苦於北齊賦稅苛重,不願屬齊,豪傑之士屢請王僧辯發兵援助,都遭拒絕。這年七月,朱盛等準備襲殺廣陵齊官,請陳霸先援助。陳霸先一面通知王僧辯,一面發兵渡江。兵到江北,朱盛等已經失敗,陳霸先就包圍廣陵,準備把它打下來。齊文宣帝派使者南下,向王僧辯、陳霸先要求解廣陵之圍,說肯歸還廣陵、歷陽兩城。陳霸先才於九月中撤兵還京口,江北居民跟陳部渡江的有一萬多人。歸還廣陵、歷陽只是一句空話,北齊南侵之謀並沒有收斂。高洋命郭元建在合肥訓練水軍兩萬多人,準備襲擊建康,扶植太清三年(549年)投降東魏的湘潭侯蕭退(梁武帝的堂侄),並且派邢景遠、步大汗薩率領大隊人馬隨後出動。其時王僧辯在江陵,陳霸先代鎮建康,他得到探子報告,立即向在江陵的朝廷稟報。梁元帝就命在回建康途中的王僧辯到姑孰主持防禦。他到姑孰後,調集侯瑱、張彪、裴之橫等軍在東關(在今安徽含山縣西南濡須山上)築好防禦工事。閏十月,侯瑱在東關擊敗來犯的郭元建軍。蕭退灰溜溜地退回到鄴城。梁朝又一次挫敗了北齊的南侵。事後,王僧辯回建康,陳霸先仍回京口。
承聖二年年底,苦於北齊虐政的宿預(在今江蘇宿遷東南廢黃河東岸)人東方白額起兵佔據宿預城,歸降梁朝,淮南各地也紛起響應。承聖三年(554年),陳霸先領兵渡江,包圍廣陵,使杜僧明率兵三千人,北上援助東方白額。嚴超達從秦郡進圍涇州(在石樑,今安徽天長西北)。侯瑱、張彪兩軍也向石樑方面出動,以壯聲勢。這一次,梁朝很有收復淮南大片土地的可能,然而,各軍缺乏聯絡,不能夠協同作戰。北齊主將段韶看到了這點,他即留兵圍宿預,自率主力直奔涇州,擊敗嚴敬達軍。侯、張兩軍見狀,就退還秦郡。段韶即掉轉兵鋒,進向廣陵,陳霸先只得解圍撤退。杜僧明孤懸宿預,也只得撤還。最後,段韶以議和為名,騙東方白額出城,把他殺了。
以後,江陵危急,元帝命王僧辯西上,王僧辯沒有行動,已見前篇。江陵的朝廷覆滅後,王僧辯和陳霸先在建康奉元帝的兒子晉安王蕭方智為太宰,承製。次年(555年)二月,晉安王從尋陽來到建康,即梁王位。蕭方智年僅十三歲,毫無能力,梁朝安危的重任都在王僧辯、陳霸先的肩上,尤其是在王僧辯的肩上。北齊乘危來搶江南的地盤。文宣帝立蕭淵明做梁朝“皇帝”,派上黨王高渙領兵,送他回南方。文宣帝先派文官邢子才趕往建康,送一封信給王僧辯,要他迎接蕭淵明。蕭淵明本人也有信給王僧辯。王僧辯開頭是拒絕的。北齊見勸說沒有效果,便用武力恫嚇。東關之戰,齊軍一舉佔領東關,殺梁將裴之橫。王僧辯害怕,就改變初衷,答應接受蕭淵明。五月,蕭淵明渡江進建康,即皇帝位,改元天成,立晉安王做皇太子。這個梁國是北齊的傀儡。陳霸先不肯接受這個局面。他曾派人到建康反覆力爭,王僧辯都不肯聽。九月,他召集侯安都、周文育、徐度、杜稜四將商議,決定襲擊王僧辯。徐、侯二將走水路,陳霸先等走陸路,分頭進發。侯安都到了石頭城北,棄船上岸。石頭城北面同山地接連,靠得很近。侯安都身穿甲冑,手執長刀,叫兵士立在離城最近的地方,把他舉起來,拋到女牆裡面。部下將士也照此辦法進城,直抵王僧辯的臥室。陳霸先帶的兵也從南門進了城。王僧辯正在廳上辦事,外面報進來,說有兵來到(這是陳霸先軍),他正驚疑,又有兵從府第裡面衝出(這是侯安都的兵),王僧辯與兒子王頠只帶得幾十個人,在廳上苦戰,終於抵敵不過,逃上南面的門樓。陳霸先逼他下樓,說不下來就放火燒樓。王僧辯父子沒法,只得下樓,當天夜裡都被絞死。
陳霸先宣佈王僧辯罪狀,宣告除王僧辯父子兄弟外,一無所問。蕭淵明隨即退位。十月,晉安王即皇帝位,改元紹泰。晉安王就是梁敬帝。陳霸先讓蕭淵明做個有名無實的司徒。他向北齊通報:“殺王僧辯是因為陰謀篡位,新君仍對齊稱臣,永為藩國。”這其實是緩兵之計。陳霸先自任尚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將軍、揚、南徐二州刺史,是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然而,北有強齊,內部也多有與王僧辯關係密切的將領,陳霸先要穩定他的統治,實在不容易。紹泰元年冬,吳興太守杜完、義興太守韋龕、吳郡太守王僧智(王僧辯弟)一齊抗命。這三郡聲勢相連,幾乎包括了京口東南的整個江南地區。吳興是陳霸先的家鄉,他知道杜龕與王僧辯關係密切,已預先使侄子陳蒨回長城故里,立柵自衛。然而,陳蒨手下只有幾百兵,戰事一起,杜龕就派五千精兵來攻打,陳蒨守住了,但處境仍極危險。陳霸先派周文育率軍東征,攻義興,一時打不下來。陳霸先只得留侯安都、杜稜守建康,自己領兵到義興。陳霸先一走,建康就出事。譙、秦(滁州、六合)二州刺史徐嗣徽和南豫州(當塗)刺史任約合兵偷襲建康,佔據石頭城。侯安都扼守臺城,擊退徐、任兩軍,形成相持的局面。這件事從何而起?原來徐嗣徽有個堂兄弟徐嗣先,是王僧辯的外甥。他投奔嗣徽,嗣徽就降了北齊,這次乘陳霸先外出,他們就發動了這次偷襲。
陳霸先東征總算順利。他命韋載的族弟韋翽招降韋載,在解決義興問題後,他留韋翽守義興,把韋載留在身邊做參謀。他使周文育去對付杜龕,黃他、裴忌去取吳郡,自己趕回建康。王僧智打退過黃他,後見裴忌兵到,以為是陳霸先自己來了,便棄城逃往吳興。三郡起事,這時只剩下吳興一郡,問題就不十分嚴重了。可建康的事情就沒有那麼好辦。北岸可以不斷增援。這在陳霸先是事關存亡的戰鬥,從紹泰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徐、任襲據石頭城起,到太平元年(556年)六月十六日解嚴止,前後共達二百二十多天。這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歲月。
紹泰元年十一月,齊軍五千人渡江佔領姑孰,與石頭城的徐嗣徽、任約相呼應。陳霸先命徐度在冶城(在今南京市區南部的朝天宮)立柵,加強防衛。齊翟子崇、劉士榮、柳達摩率兵一萬,從石頭城對岸的胡墅輸送米.三萬石、馬一千匹進石頭城。陳霸先見進犯建康的敵軍兵糧日益充足,很是擔憂,便和韋載商量,問他該如何是好。韋載說當前最危險的是,敵軍分兵佔據通向三吳的道路,向東擴張,因此應該在秦淮河南岸侯景的老營所在趕築城壘,保障與東部聯絡的運輸線,同時截斷敵軍運糧的路線,才可以穩操勝算。陳霸先依計行事,命侯安都夜襲胡墅,燒燬了一千多條船;命周鐵虎攻擊敵軍的運輸線,擒獲徐將張領州;又命韋載在大航(朱雀航,秦淮河上最大的浮橋)侯景舊營築城,使杜稜防守。北齊兵也在石頭倉城門和秦淮河南岸分別立姍,與梁兵對抗。徐嗣徽等仗著北岸有齊大都督蕭軌的軍隊為後盾,便出兵猛撲冶城,陳霸先即親率精兵往救。徐嗣徽、任約兵敗後,他們留柳達摩守石頭城,兩人自往採石迎接北齊援軍。十二月中,梁兵連戰得勝。侯安都在北岸深入襲擊徐嗣徽的秦郡(六合)老營,把在徐家繳獲的琵琶和老鷹,派人送往徐處。徐嗣徽見了,大為震驚。陳霸先與柳達摩交戰,燒燬齊軍所立兩柵。徐嗣徽、任約領齊兵一萬多人回石頭城,也被侯安都的水軍擊敗。最後,陳霸先猛攻石頭城,想憑著連勝的銳氣,把它拿下來。柳達摩膽寒,要求講和,但仍以梁方送質子為條件。建康朝臣因兵糧都感不足,願意講和,並提出以陳霸先的侄子陳曇朗做質子的主張。陳霸先不以為然,但是拗不過眾人,只得同意。他說:“我若不聽大家的意見,一定要以為我捨不得曇朗,不顧國家的難處。現在決心叫他去。齊人不講信用,以為中國微弱,一定會撕毀盟約。齊寇若來,諸君務必要為我力戰!”十二月中旬,雙方議和。柳達摩北還後,因枉自損失了大批兵、糧、馬匹,一無所獲,被高洋處死。
陳霸先的估計完全正確。敵人只是需要喘息一下。兩個月後,徐嗣徽、任約襲擊採石,抓去了一個防守的軍官。三月下旬,北齊蕭軌等與徐、任合兵十萬,從柵門(巢湖入長江處,在今安徽和縣西南)出動,進向梁山(今當塗西南的長江兩岸有東西梁山,此指南岸的東梁山)。陳霸先在梁山本來已經立柵設防,使侯安都、周鐵虎在此駐軍,這時又增加兵力,陳霸先還親自前去視察,慰勞軍隊。這裡需要說明陳霸先所處的環境。他與梁朝舊將都沒有淵源,號令所及,聽命者有限。如江州刺史侯瑱本是王僧辯屬下,就不肯服從陳霸先,梁山設防本意就是要防侯瑱。周文育軍已向盤城進發,只因齊軍攻梁山才不得不撤回。由此可見,這時陳霸先控制的地區,只限於長江下游一帶。所幸者陳蒨、周文育己於太平元年(556年)正月攻殺杜龕,取得吳興;二月,義襲破會稽,殺親附王僧辯的東揚州刺史張彪,所以後方穩固,可以專心對付建康及其附近地區的戰事。這一次,齊軍在梁山方面不過虛張聲勢,相持到五月初,齊方突然通知梁朝,只要交還蕭淵明就退兵。陳霸先答應備船送他,但是到初九,蕭淵明便“疽發背”死了〔這不像是善終)。北齊方面所謂退兵,更無非是麻痺的手段,雙方其實都在準備大打。初十,齊軍從蕪湖出發,走旱路往東向建康推進,把周文育、侯安都等軍拋在後面。陳霸先因敵變化,召還梁山各軍,集中兵力。二十九日,齊軍進到臺城以東的倪塘,遊騎也在臺城城旁出現。從這天起,空前激烈的建康決戰進行了十三天。當天,陳霸先在建康東南面的白城與徐嗣徽軍交戰,周文育、侯安都當先突陣,生擒齊將乞伏無勞。陳霸先又抽出三千精兵,交給沈泰,渡江偷襲瓜步(在今江蘇南京以東長江北岸),繳獲了一百多條船和一萬斛糧食。次日(六月初一),齊軍進至城東北的鐘山;初四,進至城北的幕府山;初九,到了玄武湖西北。從進軍的日程和到達的地點看,齊軍是從建康西南方面進軍,逐漸到達城南、城東南,折而向北,到達城東北、城北,採取包圍的策略,而且進展相當順利,一直處於主動地位。梁軍逐處應戰,不管發表什麼有利訊息,總是處於被動地位,而且南、東、北三面都出現了敵蹤(西面是長江),建康對外聯絡已被切斷,處境非常危險。舊史記述當時形勢,說“時四方塞隔,糧運不至,建康戶口流散,徵求無所”,看來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儘管這樣,齊軍卻很快陷入了困境。連日大雨傾盆(這本是多雨的季節),積水很深(史籍說“平地水丈餘,恐怕不是實況,真有那麼深,會把人馬都沖走),齊軍兵士日夜都立在爛泥裡,腳趾都爛了,燒東西吃更是困難。臺城城裡和潮溝(建康城內人工渠道,溝通長江、玄武湖、秦淮河)以北不積水(也可能是積水淺),而且守軍可以輪換到室內避雨休息,健康情況比齊軍好得多。十一日,天氣轉好,陳霸先準備出戰,要讓將士飽餐一頓,但苦於缺糧,只弄到點麥飯,而且數量還不足。幸而陳蒨及時送到二千斛米、一千隻鴨。陳霸先大喜,立即命令煮熟,發給每人一包用荷葉裹的米飯,中間夾幾塊香噴噴的鴨肉。十二日拂曉,將士吃飽了,日光亮足後,陳霸先親自領兵,在幕府山方面發動反擊。其時猛將蕭摩訶隸屬侯安都部,侯安都鼓勵他說:“卿驍勇有名,但是千聞不如一見……”摩訶不等他說完,應聲答道:“今天讓明公一見。”激戰中,侯安都落馬,蕭摩訶大喝一聲,一馬直衝過去,殺得齊軍將士四散逃避。陳霸先乘此親率吳明徹、沈泰等軍大舉進攻,侯安都既得脫險,就率部繞到敵後,齊軍前後受敵,大敗潰散,互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梁軍擒獲徐嗣徽和他的兄弟徐嗣宗,斬首號令,軍威更壯。又各處梁軍也相繼大勝,並擒獲蕭軌等北齊將領四十六人,只有任約等不多幾個人逃得性命。其餘齊軍將士逃到江邊,因船少人多,渡江中沉溺而死的又不計其數。十三日,梁軍燒燬江邊齊軍遺留的船艦,戰事完全結束。十五日,宣佈解嚴。陳霸先得勝了,但是充當人質的陳曇朗卻被北齊所殺。
陳霸先的地位穩定了。太平二年(557年)九月,他開始以陳代梁的程式,自封陳公,備九錫。十月,又進公為王;再過幾天,就受禪為帝了。陳霸先太心急了(當然也可能是他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撐不久了)。當年曹操何等聰明,終其身“挾天子以令諸侯”,把孫權的“勸進”看作是要把他放到爐火上去烤。陳霸先急於稱帝,等於自己爬上火爐。須知梁武帝臺城之圍後,特別是梁元帝江陵之役後,各地軍政長官都是割據或半割據的軍閥。新的中央首腦如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手段,安定地方可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陳霸先稱帝前,只有侯瑱因被別人打敗歸附朝廷,廣州蕭勃起兵失敗,其餘都沒有解決。陳永定三年(559年)六月,陳霸先去世,年五十七歲。侄陳蒨繼位,是為陳文帝。原湘州刺史王琳一得陳霸先死訊,便引兵東下,到文帝天嘉元年(560年),他在蕪湖兵敗,又出奔北齊。而這時巴陵、湘州又為北周所據,後經侯瑱、侯安都等討伐力戰,才於文嘉元年十二月收復。陳朝至此才保有長江中下游(不包括江陵地區)的江南全部,是南朝時期轄境最小的一個朝代。
這就是陳霸先的一生。
回覆列表
可以說,南朝宋齊梁陳四國裡,國土最小,影響最低,存在感最弱的就南陳了,但南陳卻是最典型的門閥王朝,在世家門閥最鼎盛的南北時期,氏族終於建立起以自己家族名字命名的王朝——出陳,這是唯一一個以姓氏為國號的王朝。
南陳開國皇帝是陳霸先,字興國,正宗潁川出身,但等到他出生的時候家道已經中落。陳霸先如果和開宋武帝劉裕。齊國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相比的話,各方面個差的不少,陳霸先的名字在他們面前過於渺小了,幾乎可以忽略不記。而四朝裡。得天下最難者莫過於陳,亡國之易之速也莫過於陳。跟後世一樣,陳霸先也是瞎認祖宗,說祖上乃是陳西晉太尉陳準之後,(真是臭不要臉)也應該是亂認祖先,給皇帝臉上貼金的事情。但陳霸先自幼好武,舞槍耍刀的,天天是遊手好閒。打架鬥毆,十足一個痞子,長大以後。透過各種手段當上了府庫小吏、混口飽飯吃。
梁朝大將新喻侯映蕭當吳興太守時,知道陳霸先這麼個人,小夥挺會來事,能出點鬼主意,就此成為宗室高侯映的狗腿子,當作心腹來使用。從這時候開始,陳霸先就走上了康莊大道,他才算正式開始了他發達的運程。真是有了運氣誰也當不住。
陳霸先生於社會底層,當過小吏,可以說養成他看人下菜碟,察言觀色的能力 也有了講義氣,辦事有原則的底線,吳興地面一呼百應,自然使得蕭映對他另眼看待,很快就當作心腹來使用。
經過宗室侯映的一再提拔,陳霸先做到了 “中直兵參軍”,這個中級軍官的職銜。後來由於平定地方有功,得以加封西江都護、高要郡守。也算一方封疆大吏。梁朝新州刺史盧子雄的兒子造反。陳霸先率兵三千全殲敵兵,梁武帝蕭衍晉封陳霸先為直閣將軍,子爵。又因陳霸先屢立戰功。得以節制七郡諸軍事、侯景造反,陳霸先與王僧辯和兵敗侯景,收復建康,被梁元帝蕭繹封縣侯。在江陵失陷,梁元帝被西魏軍所殺,陳霸先與王僧辯共迎梁元帝第九子、,是為梁敬帝。梁敬帝時年僅十三歲,軍國大事都由陳霸先王僧辯說的算,但二人的分歧越來越大。因為陳霸先要當皇帝,王僧辯要忠於大梁。
二人後來反目成仇。陳霸先派兵把王僧辯父子活捉。都給勒死了。陳霸先如此害死朝廷重臣,引發地方宗室不滿。公元557年3月、蕭梁宗室蕭勃起兵討伐陳霸先討。也就一個月就被陳霸先平定了。叛亂已定,陳霸先就加緊了篡位的步伐,公元557年9月,陳霸先為丞相,太傅,加黃鉞,贊拜不名”後封陳公、備九錫,陳國置百司”十天為陳王。又過三天,梁敬帝“禪位給陳霸先。劉裕、蕭道成、蕭衍等人都慢慢來 。陳霸先稱王三天就當皇帝真是太急了。時年54歲,史稱高祖武皇帝。陳霸先在位三年,駕崩時57歲,南陳經五帝32年,為隋所滅。陳朝滅亡,隋朝得三十州、一百郡、四百縣。自此天下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