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墨語聽香

    論語是記錄孔子,與孔門弟子的言談。

    中國社會的主要思想,中國習俗,大多數都源自於儒家思想。儒家推崇的君子為道德最高人格,就算到現在,還是符合道德標準。

    所以現實意義要看你如何理。

  • 2 # 藍本動漫

    對當時肯定有非常重要點現實意義,原因還不是一樣的“前因強迫性”,需要旦生一種“為了”應付自如的思維方式,從而達到某種“目的”云云。

    論語就這樣出現了,它的思想維度意識方面,不一定全部適合現今社會時代。

    原理與應用就是缺乏了,那個需要“應付自如”的語境等。

    怎樣才能虛擬春秋大夢時代的現象?

    以『學而篇』為例:甄賈二人路上,偶然入村裡的私塾,遇見一群幼年學子。。。

    如何靈活運用『論語』之妙過?過程生動活潑可愛的場面,如何細膩化墨暈散化開地寫出來?

    幾句論語句子→滴墨進入場景會話暈散化開即可。。。

  • 3 # 峽谷狄仁傑

    論語是講學習和修養的,在任何時代都具有重要意義。例如:

    1.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講的就是學習使人快樂,但應該怎麼理解呢?

    有兩層意思,一是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練習,比如上課老師教的知識你以為自己動了,但一做題就錯,不是真的懂。只有不斷的練習,才能學會,做題都能做對,考試都能考滿分,得一百分了,這樣就能樂在其中了。

    二是學會以後還要不斷複習,這次能考一百分了,說不定期末考試就忘了,就考不了一百分了。所以還需要不斷的複習,每次都能考一百分,這種快樂是不會學習的人理解不到的。

    2.又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怎麼理解呢?

    第一種理解:三個人一起,或者多個人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所以我們要發現別人的優點,向優秀的人學習。

    第二種理解:結合上下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下一句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三人行,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其善者,一個其不善者,任何一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優點我們就從之就去學習,缺點我們就對照自己看有沒有,別人有的缺點我們一般都有,有就改之。這樣每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對照自己進行從之或改之,進步就非常快。

    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怎麼理解呢?

    第一種理解:別人沒有知識,什麼都不懂,我們不生氣,不會責怪他的愚昧,這樣就是君子了。

    第二種理解:別人不知道我,不理解我,不信我說的話,甚至誤解我,這樣我都不生氣,這樣就是君子了吧。

    論語主要都是講對人對事的學問或修養,除非現在大家都不講學問修養了,不然在任何時代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 4 # 情未了158507209

    《論語》寫到,孔子的道,一以貫之,只有忠和恕兩個基本要求。忠就是要求最高統治者成為仁君、要求各級官員和事從成為忠臣和要求普通民眾成為馴民,也可以說就是新三綱君君、臣臣、民民。忠的具體要求就是五常仁義禮知信。簡單地說,忠就是要求官民作奴僕而不是作主人。在現代民主制度下,忠不是完全沒有現實意義,不是不要求忠,而是依然要求忠,只是忠的最終物件也就是主人不同。民主就是人民是國家權力的主人。因此,在現代民主制度下,只有對人民忠誠才是忠。恕就是要求個人成為善人或好人。恕的具體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任何社會制度下,恕都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要求。這就是恕的現實意義。

  • 5 # 空空空42973354

    《論語》的價值在於使漢民族,被“漢化”。

    我在這,沒時間提高這些“智障”的智商,只想簡單的談一下問題。華人丟了《論語》,丟了孔子,意味著什麼?

    首先,意味著中國幾十個民族,沒辦法進行民族大融合。試問,要是連華人自己都反對“漢文化”,你還能用漢文化同化誰?同化個鬼!而一旦民族融合失敗,非洲持續的種族屠殺;中東由宗教派生出來的恐怖主義;白人世界由宗教引發的戰爭或仇殺;印度至今一盤散沙,他只是個文化而非國家概念,因為其300個民族中沒有一個類似於“漢民族”的主體民族……這些都是現成的一個個例子。

    為什麼中國沒有這些問題?或者可以繼續問,白人為什麼需要去教堂屠殺?就因為他們的宗教和美麗口號,都沒辦法完成同化“他族”的任務,反而讓他們感受到了被“他族”同化的威脅。簡單的說:因為他們沒有孔子,他們沒有強大的漢文化。

    而華人基於僅僅誕生200年的西方“幼兒思想”,來反對中國幾千年沉澱下來的“老人智慧”?僅僅因為洋人的口號太動聽,太入耳。這,是不是智障行為?

    沒有孔子,華人不僅不能同化別人,還會被別人同化。這,就是《論語》的現實意義。

  • 6 # 中哲物道學

    上半部論語治天下:溯本源,明大道。自新新民,止於至善。知命達權,守成有功。靜定而安,歸真近道,悅樂君子成矣!

    學習上半部論語,慎獨其身,先做好一個人。知命歸真以後,樂觀生活。再學習下半部,創進達權,兼濟天下,亦不會導致知識越多越反動,能力越強越破壞的結果。

    下半部論語創天下:格物致知,創業創新。正心誠意,修齊治平。毅行弘道,達則兼濟天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致中和,生生不息!

    古代先賢的經典著作,都是自帶立體感的。比如《論語》,每一句話單獨看具有哲理,連句成段可以闡述一件事情,連段成篇,每一篇又形成一個主題,各個篇章之間的主題組合還有一個更大的邏輯結構。《大學》《中庸》的思想與《論語》結合,就像一棟大廈,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的角度來審視,都非常完美。《論語》之所以成為經典,就因為它由《大學》的“絜矩之道”聯接起來,成了大器;又有《中庸》的“道心”,讓這些文字和思想具有生命力。不像現代的心靈雞湯、或者古代某些文采飛揚的著作,因為缺少了“絜矩之道”而很難“成器”。“絜矩之道”是“熙解”版《大學》發掘並重視的一大精髓。結合《大學中庸熙解》和《論語熙解》讀本篇文章,能讓人更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我們力圖還原到先賢的思想框架之中,將《大學》《論語》《中庸》之間的邏輯關係呈現到今人面前,讓這些活思想歷久彌新,重現光芒。這在經典解讀學術界是一個創舉。

    《大學》,是教人從矇昧成長為具有獨立人格、正確三觀的真正的人的學問。因此,《大學》是在孩子七、八歲,從一個“自然屬性的人”,過渡到具有初步的“社會屬性的人”時就需要學習的。如果把《大學》《論語》《中庸》三本書看成一個立體的“器”,看成一個人,那麼《大學》的絜矩之道是這個人的骨骼,是撐起整部“大器”的框架和原則,以及思想上的綱領。而《論語》中活生生的故事和潤澤的文字,就是這個人的血肉之軀,用生活化通俗化的語言,讓那些道理更易於被人接受。《中庸》是一個人的靈魂,是“道心”,對應於人身體的器官,就像骨髓和大腦。三者結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毫無疑問,這三本經典就是教人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的指南針。因此,我們建議國學經典的學習思路是按照先上《大學》,再學習《論語》的順序,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再融匯《中庸》的思想,《論語》過後再把《中庸》過一遍。當然,最後不忘《老子》的學習,破執化器,迴歸自然屬性的人。此謂“新四書”。

  • 7 # 或曰天下

    論語對現代人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下面我給大家聊一聊我的體會,未必完全正確,歡迎大家批評指證。第一點,告訴你如何當領導。近者悅,遠者來。

    作為一個領導,能不能讓身邊的人發自內心的高興,無論是掙到了錢,還是有專業上的不斷成長,還是我們對待他的家人非常好。總之,我們只有照顧好身邊的人,才能夠讓我們的下屬拼了命為單位或公司工作。能夠做到這樣,無論對個人,還是公司的成長,都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遠者來,一個領導只有做到讓其他公司的人,讓社會上的人,都想拼了命的進到你們的公司,這樣的公司,才能夠招收到更多優秀人才,公司的發展才會更加順利。如果一個領導能夠時時用近者悅遠者來去衡量自己所做的措施,那麼他這個組織,無論做什麼一定會做得越來越好。

    第二點,教育的意義。

    當今社會很多人對我們的教育不滿,在論語裡其實已經講清楚了教育的意義和順序。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已經把教育內容的重要性講的非常清楚。

    教育孩子第一點,一定是讓孩子做到孝,孝心一開,百善俱來。一個人能夠發自內心孝順自己的父母,就會努力學習,讓自己的父母高興。到了社會上,他也會因為考慮父母的感受,做事情就會在規矩之內,不會做那些出格的事情,否則父母會因為她而丟臉,這是他所不希望的。

    做好了孝道之後,就是和兄弟相處,和朋友相處,做到言行謹慎,言而有信,交朋友,去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然後再去學習文化知識,這是教育重要性的一個順序。

    可是現在我們看社會上,無論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在教育內容的順序上,是不是都出了問題?這才導致很多的孩子殺害自己的親人,傷害自己的父母。現在社會上很多老年人,尤其是農村,非常多不正常死亡的現象,這就是出現了子女贍養老人的問題。為什麼會這樣?我們不能不說和教育有直接的關係。

    第三點,告訴我們如何不斷成長。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是在講一個人如何才能夠不斷的快速成長。

    身邊的很多朋友,你有沒有發現,他有時候成長比較慢。究其原因,是因為這個人缺乏自我反思的習慣。當一個人形成了固有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之後,如果他沒有持續去反思,就只能在那樣的思維層次上去做事情,處理問題也是那個水平。而一旦他開始反思到自己的問題,就會去解決自己的問題,人只有解決了自己的問題才能夠不斷成長。

    像這樣的例子,我所知道的最典型的一個就是美國的富蘭克林。當他認識到一個人成功需要13種優良品質的時候,他就把給自己立了一個類似我們中國功過格的東西。他每一週反思自己的一種品質,然後每天晚上記錄,提出改進的措施,到了第2天他就會做得更好。然後晚上再反思,第2天再改進。就這樣在這種迴圈往復的過程中,他堅持做了兩年,兩年之後一個全新的富蘭克林就產生了。之後他能夠名垂青史,和這個人對自己持續不斷的反思有非常大的關係。

    學習論語有著太多的現實意義,大家認真去體會,努力去實踐,一定能夠越來越好。

  • 8 # 朱八戒CC

    《論語》是孔子與弟子之間的言談記錄整理而成,是四書之首,是儒家最為重要的經典著作。兩千多年來,多少歲月的滄桑,多少朝代的變遷,不變的是儒家思想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無論在任何時代,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和現實的意義。

    《論語》博大精深,包羅永珍,其中的大多數內容,在當今社會都是有著積極而上進的意義,消極的一面也有。如何取捨,那就是辨證地對待,批判性地繼承,創造性地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論語》中的仁愛精神,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仁愛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每一個人以一顆仁愛之心,去關愛身邊的每一位,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麼我們的社會將充滿著人間真愛,更加和諧。

    《論語》中的孝道,在儒家文化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百善孝為先,人人都有盡孝的義務。對待父母不僅只是保證他們的衣食住行,還應該從多方面讓老人得到更大的溫暖。如今的孝又有著更深的含義,當今社會的各個行業,特別是軍人,武警,消防,公安,他們為著社會的建設,為著人民的歲月靜好,萬家安寧,難以為年邁的父母盡孝。但是他們的忠於職守,卻是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一種大孝,這種“孝”是真正地感動天和地。

    《論語》的以德治國,以禮齊人,我覺得比以法治國,以刑齊人,更有人性化,更能讓人犯錯之後有一種羞恥感,能痛解前非,重新做人。良民百姓的品德高尚,有禮有儀,人人自律,個個修身齊家,都能這樣,社會的政通人和,人民的安居樂業,多麼穩定的祥和局面。當然這只是孔子的政治理想,現實肯定難以實行。和諧社會既要以德行政,又要以法治國,這樣長能長治久安。

    《論語》中庸之道,是提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這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是人們日常生活以及齊家濟世的根本理論。人的心態要保持中正平和,喜怒哀樂節制有度,始終保持一顆敬重敬畏的心,對待他人。在事業上儘可能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持之以恆,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發展自己的事業上,既不能因循守舊,原地踏步,也不能操之過急,貪大求洋。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量力而行。既不是壓力山大,也不是輕閒自在,而是遊刃有餘,穩操膽券。

    《論語》以上幾個主體內容,在當今社會有著很好的現實意義。觀今宜鑑古,離古不成今,古為今用,繼往開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永遠是一顆璀璨奪目的巨星。

  • 9 # 朵朵佬爺

    大學講古漢語,老師獨出心裁,以《論語》為教材,學了一學期,雖覺得有些句子很精彩,如“學而時習之”“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其他內容體會不深。至於說《論語》有何現實意義,應該是信者有,不信者無。《論語》是講如何做人的書,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內容十分豐富,至少三層,第一層,做人的目標,治國平天下。第二層,齊家,學會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社會雖然複雜,有規則管著,相對有序可循。家裡就不一樣,尤其是大家族,如《紅樓夢》中的賈府,人際關係錯綜複雜,古人把家當成了實習平臺。第三層,修身,提高自身素質,這是基礎,重中之重。至於用什麼來修身,孔子有一套標準,就是仁義理智信,時代不同,標準是可以置換的,與時俱進。這樣,《論語》就可以擺脫時代的侷限,具有永恆價值。有人說,孔孟之道阻礙科技發展,這是無稽之談,與孔子同時代的科學家是墨子,從沒見孔子批評過墨子,孔子是政治教師,墨子是理科教師,百家爭鳴,共同發展。

  • 10 # 使用者5742298758061

    守成之主莫不以《論語》教化民眾。人,分三六九等,物有高低貴賤。各就其位,各守其位,不得逾越,以利於統治。殊不知,人有智賢愚不肖,以愚、不肖而教化社會可乎?所以,君權神授就是一個笑話!愚忠、愚孝又怎麼能夠利於社會發展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