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得像影子
-
2 # 水中有蜃樓
劉備之所以能拿下益州坐擁川蜀,並在漢中自立為王,法正的功勞論第二,就無人敢論第一。
《三國志·蜀書》能和法正並傳的僅有龐統一人,對於蜀漢集團來講,這哥倆才算的謀主,除了諸葛亮,剩下的都得往後稍一稍。劉備更是親封其“外統都畿,內為謀主”。既然是謀主,我們來看看法正在劉備取川,立地稱王的過程中都謀了哪些大事。
一:聯手張松,賣劉璋,促使劉備入川
法正出身士族,生於176年,恰逢李傕郭汜作亂,關中哀鴻遍野,建安元年入蜀後,在劉璋手下做事,因為他是外地人,經常遭到排擠誹謗,做了很多年,還是個小官吏,明珠暗投讓他深感懷才不遇,心有鬱結。
“忖璋不足與有為”在跟好友益州別駕(相當於副刺史)張松兩人聊天中,覺得劉璋沒啥用,不是什麼賢主,跟著他混早晚完蛋。
這哥倆一合計,不跟他玩了,決定另擇高枝,可這個時候能去哪裡咧?兩手空空去也不合適啊,一番商量後,打起了劉璋的主意,覺得這人奇貨可居,能賣個好價錢。
他倆首先想到的曹操,張松先去曹操那溜達了一圈,沒受到啥好臉色,回來後就打算找劉備談這筆買賣。“正辭讓,不得已而往”,一番推辭後法正作為使者去見了這位未來的老闆,兩人相見恨晚,聊的十分投機。
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三國志
劉璋做夢都沒想到,張松跟法正聯手把自己給賣了,法正再見劉備時就納了投名狀,把蜀地的山川地勢、府庫要害等資訊全部一一告訴了劉備。法正張松二人的反水使得劉備順利入川。
二:穩定軍心,惑劉璋,助劉備取益州
劉備入川后,劉璋這才明白過味來,這小子不懷好意,請神容易送神難,劉璋就差遣劉跂、冷苞、張任、鄧賢 吳懿 等五部人馬準備武力驅逐劉備出境,劉備一開始節節敗退,一直退到綿竹。
劉璋這邊也不是沒有能人,益州從事鄭度就看出了劉備的弱點,由於劉備遠距離作戰,孤軍深入,糧草兵力補給是難題,鄭度就建議劉璋堅壁清野,斷劉備的後路。
劉備得知以後,十分震驚,假設劉璋真的採納了這個建議,自己就危險了,急忙問計法正,法正卻說,主公且寬心,以我對劉璋的瞭解,他斷然不會採納。果不如其所料,劉璋非但沒有采納鄭度的建議,還把他官位給罷免了。
劉備解除危機後,加上吳懿投降,穩住軍心後,穩紮穩打。雪球越滾越大,從開始的兵不過萬,到後來越打越多,圍劉璋於雒城時,法正還派人給信劉璋寫了一封勸降信,估計是不太想搭理這引狼入室的傢伙,劉璋並未做出任何迴應,但是這封信極大程度的瓦解了劉璋的抵抗決心。
三,說服劉備,用許靖,顯其重賢之心
劉備攻下成都後,在安撫民心和如何使用當地官吏的問題十分頭疼。話說許靖這人啊,原本蜀郡太守,雖然許靖動天下,但在劉備看來,許靖名不副實,就一欺世盜名之徒。
劉備跟劉璋鬧翻的時候,他就準備投降劉備,結果事情敗露,被劉璋給,關起來了,劉璋投降以後,劉備就有點瞧不起這人,不願意用他。
法正立刻勸說劉備,一定得重用許靖,要不然天下人會認為主公輕視賢人,雖然許靖無才,但他畢竟是名滿天下的名士。劉備聽完立馬決定重用許靖。劉璋的舊部一看,劉備這人不錯,果然名不虛傳。慢慢的不在排斥新政權,在日後穩定的為劉備集團服務,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說服劉備,納吳氏,網路益州豪強
吳懿投降後,出於利益的考慮,便尋思著把自己的妹妹吳氏嫁給劉備,劉備一聽就不樂意了,因為這吳氏身份比較特殊,原本是劉璋已亡故兄長劉瑁的老婆。 劉備和劉瑁都是漢室宗親,礙於身份,劉備覺得這不合適 。
“論其親疏,何異晉文之與懷嬴乎”,法正馬上以晉文公娶親侄女之妻得典故,給劉備做思想工作,劉備多聰明,一聽有臺階下,立馬迎娶了吳氏。吳家本是益州大族,如此以來,在益州得到大族的支援後,劉備的才算是真正站穩了腳步。為日後謀取漢中,打下了基礎。
五,獻漢中策,斬夏侯,敗曹操於漢中
建安二十年,劉備剛剛成都站穩腳步,東吳就來索取荊州的管轄權,孫劉兩家首次就荊州問題翻臉,打得不可開交。也在這一年曹操奪取了漢中,威脅到劉備,為了集中兵力守衛益州,迫不得已只能暫時同和孫權講和。
公元217年,局勢稍微穩住之後。法正為立刻提出奪取漢中的計劃,向劉備闡述漢中的戰略意義,正中劉備的下懷,劉備二話沒說,立刻批准予以實施,發動了漢中之戰。
劉備和曹操會獵於漢中,劉備終於迎來了的高光時刻,第一次正面面對曹操,雙方大打出手,戰爭一度處於膠著狀態,法正首先讓劉備主動放棄陽平關,渡沔水,佔據定軍山有利地形。圍點打援,依計佯攻張郃,實際上是為了釣夏侯淵這隻大魚。定軍山一役,曹魏西線最高統帥夏侯淵被黃忠斬殺。
“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夏侯淵陣亡後,曹操痛心疾首,都是我大意了,我自以為劉玄德沒有這個本事,背後必定有人指點,這無疑是對法正最高的褒獎。
曹操失去夏侯淵的影響絲毫,不亞於之後的劉備失去關羽,都是鎮守一方,獨當一面之人。此役過後漢中歸於劉備。有了漢中的劉備,底氣十足,意氣風發,於是在漢中稱王。
或許是天妒英才,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劉備在漢中稱王的第二年就死了,死時官拜尚書令、護軍將軍。法正是唯一一個劉備給了諡號的人,關羽、張飛都沒有此殊榮。
“ 剛克為伐曰翼”法正死後,諡號翼侯,從諡號來看足見劉備對其軍事才能的認可,陳壽也評價他“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誇他擅長出謀劃策,劉備和法正君臣相知,劉備更是對法正言聽計從。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諸葛亮後來在劉備不顧眾人勸阻執意發動夷陵之戰時扼腕唏噓,直言有法正在,劉備一定不會敗得如此慘烈。足見劉備對法正的信任。
關於三國這段歷史,絕大部分的人,最先接觸的就是《三國演義》。然後才是陸續在接納吸收新的內容,時隔這麼多年,我依然還能清晰地記得,我的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給我們講的三國曆史,和小說類容出入不大。
諸葛亮的給人的印象就是,諸葛亮就和劉備關係很好,從軍師到丞相,地位極高,他是蜀國僅次於劉備的核心人物。他的名字就是智慧的代名詞,空城計,借東風,舌戰群儒等等,無論是小說章節,還是影視劇情,諸葛亮行軍佈陣,內政外交,無所不能,魯迅先生都說他:孔明之智近乎妖。
他的名字同時也是忠心的代名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話流傳後世千年。白帝城託孤,劉備臨終前說過: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即使劉嬋在孱弱無能,被人形容扶不上牆,也不見他有二心,任然殫精竭慮輔佐。
諸葛亮到底是不是運籌帷幄,善於用兵?這個在歷史學中爭議很大,《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評價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說他長項是治理民政和外交,軍事指揮能力反而是短板。這個問題大家可以評論下,我是傾向於陳壽的說法的。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從時間線上來看,陳壽和諸葛亮更近一些,知道的可能比現在的要多,再說三國志寫於晉朝,沒必要美化蜀漢,但還是比較中肯的誇獎了劉備和諸葛亮,顯得較為真實。
劉備進入蜀之後,對法正的信任程度,已經是遠遠超過諸葛亮了。對此諸葛心裡明白得很。
諸葛亮的優勢在於,他的最大的幾個政治對手走得早。劉備稱帝后,手下只有諸葛亮能擔此重任,距三顧茅廬加入劉備陣營,過去整整十五年,諸葛亮終於當上丞相。
其中各種滋味,看客姥爺們自己品嚐,你們覺得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好麼?個人認為這更像是一個職場的打拼故事。
-
3 # 呆萌小索隆
提到三國的謀士,大多數人都會想到諸葛亮吧。他也被認為是劉備手下第一軍師,也是三國中的明星謀士!但在真實的三國中,劉備手下有一個謀士的地位並不比諸葛亮低,他就是法正,今天就跟大家講講法正其人。
法正字孝直,右扶風湄縣人。他的祖父是東漢著名的處士法真,有趣的是法真被友人稱為玄德先生,而法正也正是顯用於玄德麾下。東漢靈帝建安年間,關中大飢,法正與同郡孟達避難入蜀,依益州牧劉璋。當時法正沒有什麼名氣,在蜀中又沒有什麼裙帶關係,因此一直沒有受到重用,入蜀後很長時間才當了新都令、軍議校尉這樣的小官,並且還被來避難的謗為“無行”,一直是鬱郁不得志。
張松獻策請劉備入川之前,與法正商量了沒有,我們是不得而知的,我傾向於兩人早有預謀,否則張松也不敢貿然舉薦法正去迎接劉備。雖然當時法正還推辭了一下,“不得已而往”。並且法正見了劉備,就獻策說:“益州天府之土,劉璋懦弱無能,並且有張松做內應,以此作為開創帝王之業的基礎,是再合適不過了。”公然勸劉備取蜀。因此能夠斷定迎劉備入川,是張松和法正早就謀算好了的。
劉備定蜀,以法正為揚武將軍,蜀郡太守,“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對於這個取蜀的功臣,劉備給了他相當高的待遇和權力,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長,清朝的九門提督。更重要的是“內為謀主”,成為劉備僅次於關羽,可以與諸葛並駕齊驅的親信,劉備手下的第一謀士。
法正也不辜負劉備給予的信任,建安二十年,黃權擊破曹操所署的三巴太守,張飛又在巴西擊退張頜,三巴既定,建安二十二年,法正獻策說:“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必可克之。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劉備納法正之策,進兵漢中,先有小挫,進而在定軍山一役中斬殺曹軍主帥夏侯淵和曹軍益州刺史趙顒,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定軍山一役中,法正很好的把握好了戰機,對於戰鬥的勝利,起了很大作用。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漢中戰爭中,“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這是很有意思的一段,也能說明法正與孟達不同,他認定了劉備,他對劉備的忠與王戎的死孝一樣,是“死忠”,奮不顧身的忠。
建安二十四年秋,漢中既定,劉備進位漢中王,以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第二年卒,年四十五歲,諡曰翼侯,“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蜀漢小國,諡號是一種榮譽,表示尊崇,“先主時,惟法正見諡”,關羽、龐統等人俱是後主時追諡,糜竺、許靖等人地位尊崇,但是一直不見諡,可見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諸葛亮每奇法正智術,劉備伐吳既敗,屯住白帝城,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葛亮對於法正也是持尊敬態度的,而事實上劉備不論去哪裡身邊必不可或缺的一個是法正,一個是趙雲。如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還時不時會被劉備派遣到別的地方,而法正卻始終留在劉備身邊!
-
4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劉備屯兵新野的時候,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劉備對徐庶說:“你和諸葛孔明一起來就行了,”徐庶說:“諸葛亮這個人,只能將軍親自去請,不能讓他屈尊來見將軍。”徐庶的話引起了劉備的注意。
劉備一直很器重徐庶,徐庶極力推崇的人會是什麼樣呢?於是劉備就親自去請諸葛亮,這就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相信大家對這個故事耳熟能詳,就不在一一細說了。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劉備說出這樣的話,證明了諸葛亮在劉備心裡的分量,劉備臨死前,把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劉備對諸葛亮說: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這能說劉備不倚重諸葛亮嗎?事實上劉備一直很器重諸葛亮,劉備死後,諸葛亮也展示出自己的軍事能力,以弱小的蜀軍,打得司馬懿率領的魏軍不敢出戰。那為什麼給人的感覺,法正在劉備心裡的地位高過諸葛亮呢?下面透過對法正的瞭解來分析一下。
法正的老家是扶風郿縣,建安初年和好友孟達一起來到西蜀,投靠了劉璋,在劉璋手下,法正受人排擠,過得很不舒坦。
益州別架張松,奉劉璋的命令去見曹操,受到了曹操的侮辱,回來後,張松建議劉璋和曹操斷絕來往,和劉備結盟,劉璋問:“派誰去見劉備合適,”張松說:“法正可以做使者。”
法正在西蜀混日子,不願意做使者,但劉璋的命令他也不敢違背,於是前往荊州面見劉備。
劉備對待法正萬分熱情,法正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禮遇,簡直讓法正受寵若驚,他暗下決心,要棄劉璋,投靠劉備,找機會把西蜀倒賣給劉備。劉備也正想實現隆中對的計劃,兩人一拍即合,法正做了蜀奸。
法正的確是個人才,但比諸葛亮還是差點火候,《三國志》評價法正是程昱,郭嘉一類的人物,善用奇謀,法正對西蜀,漢中一代的地理,人情非常熟悉,在劉備攻佔西川,漢中的戰爭中發揮很大作用,
劉備率軍攻打劉璋的時候,鄭度建議劉璋:
把巴西,梓潼一帶的民眾都遷涪水西邊,地裡和倉庫裡的糧食都燒掉,然後深溝高壘堅守不戰,等劉備斷了糧草,退兵的時候,在隨後追擊,一定能取得勝利。
鄭度堅壁清野的策略很毒辣,劉備得到訊息,心想:劉璋這樣做,我就完了,他趕忙把法正找來商量。
法正在劉璋手下多年,對劉璋的脾氣秉性非常瞭解,他對劉備說:“不用擔心,劉璋絕不會採用這樣的計策,”果然劉璋沒有使用鄭度的計策,法正能看透劉璋的心理,在心裡學方面確實和郭嘉有一拼。
劉備佔領西蜀後,法正趁曹操撤回洛陽,建議劉備趁機攻取漢中,劉備以法正為軍師,發起了漢中之戰。定軍山一戰,法正幫助黃忠刀斬了曹魏大將夏侯淵,為劉備佔領漢中奠定了基礎。
看到這裡,有人會有疑問,為什麼不帶上諸葛亮呢?是不是有了法正,諸葛亮靠邊站了,其實諸葛亮有更重要的任務,《三國志》諸葛亮傳:
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難道這是劉備不倚重諸葛亮的證據嗎?相反,這是劉備對諸葛亮的莫大信任,和曹操任用荀彧是一樣的道理。
曹操剛剛起兵的時候,謀士荀彧投奔了曹操,每次出征,都是荀彧隨軍,為曹操出謀劃策。曹操報父仇討伐徐州,呂布趁機偷襲了曹操的後方兗州,差點把曹操滅掉,這一戰讓曹操知道了老家的重要性,以後曹操出征,都是留下荀彧守許都。
這樣曹操身邊就少了謀士,有事連個商量的人都沒有,曹操覺得不適應,就對荀彧說:
誰能代卿為我謀者?
意思是讓荀彧推薦個人才,代替荀彧為曹操出謀劃策,荀彧向曹操推薦了荀攸,戲志才,郭嘉等謀士。這能說曹操不倚重荀彧,只倚重郭嘉等人嗎?當然不是,荀彧所承擔的,比郭嘉等人更重要。
劉備集團隨著勢力逐漸擴大,不僅需要更多的人才,對人才的使用也需要有所調整。赤壁之戰以前,地盤小,都留在劉備身邊很正常。佔據了荊州後,劉備要繼續擴大勢力範圍,率軍入川攻打劉璋,留下關羽守荊州,並不是不倚重關羽,而是因為關羽有能力,又值得信賴,所以把荊州交給關羽鎮守。
劉備佔領西川后,每次出征,都會留下諸葛亮守成都,也是因為諸葛亮比法正等人更值得信任(法正曾經倒賣劉璋,有前科),而且守大後方,需要全方面的才能,不僅能理政,遇到叛亂也要有軍事能力。
綜上所述:諸葛亮奇謀妙計並不在法正之下,劉備也一直倚重諸葛亮,劉備勢利擴大後,諸葛亮守後方,法正在軍前效力,不過是分工不同,證明劉備對諸葛亮,法正兩人都很倚重。
-
5 # 純真時光
龐統扮演韓信的角色,法正扮演張良,諸葛亮扮演蕭何,可惜龐統法正英年早逝,諸葛亮不得不政治軍事一手抓,確切說,諸葛亮在劉備在世時候,根本沒有展現過他的軍事能力,可以說劉備到死也不知道諸葛亮還有出兵打仗的能力,諸葛亮自己也沒打算成為軍事家,隆中對的時候就說了,讓一個能征善戰的大將出荊州,讓劉備自己出西川,並沒有說由我諸葛亮帶兵初祁山
-
6 # 淨月暖陽
劉邦一統天下,首功封的是蕭何,而不是韓信、張良,為何?打天下不止於戰場,戰場勝也不止於衝鋒陷陣。
同樣,曹操的首席謀士是荀彧,不是郭嘉、程昱、荀攸這些征戰時常帶在身邊出謀劃策的戰術謀臣,荀彧坐鎮後方,穩定大本營,供糧供兵,協調四方。
劉備漂泊半生,終於在赤壁之戰後,趁亂得了荊州之地,總算有了自己的根據地,這是來之不易的。要擴大地盤,則必須根據地穩固,為前方提供糧草、兵源。一旦進取失敗,也還有個退守的地方,這對劉備來說,有更痛的領悟。
劉備取西川之時,把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一眾信得過的文臣武將都留在了荊州,分守各處。而自己帶著龐統、黃忠、魏延等一眾新加盟的將領們先入的益州,這是一舉兩得之策,又保證後方可靠安全,對讓家業皆在荊州的人馬對劉備忠心效力,帝王心術甚為高明。除了荊州人士之外,當然要利用益州當地士人,這些人風士人情熟悉,還有地方勢力可為之利用,算是“內奸”。大家都知道,內奸破壞力遠大於外敵,張松、法正等正屬於這種人,正當好好利用,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當益州拿下,這裡又成了大本營,要協調好益州當地勢力和荊州系的利益,才能保證長治久安,用諸葛亮總領後方,是上上之選,即有能力又可靠。出兵爭奪漢中,自然又是新進的益州部分人士和荊州一些將領,這就有了黃忠與法正的組合,效果不錯,定軍山大敗曹軍,並斬夏侯淵。
劉備才是當世梟雄,除自身能力外,如何識人用人,是成功者必備之能力,叫“知人善任”!所以不存在對誰特別倚重,而是人盡其才,否則就成了阿斗。諸葛亮確實是大牛,軍政皆通皆能,還忠心耿耿,留守成都,遠比陣前獻策重要。
不要被三國演義矇蔽,劉備是很厲害的,不是隻會哭,特別是打仗方面。劉備從來都是三軍司令,並沒把兵符令箭都交給過諸葛亮,絕大部分的戰役都是他親自統率指揮的,包括當了皇帝,夷陵之戰也是御駕親征,以統兵能力,劉備遠超關、張,要不然以關羽的傲氣和張飛的火爆脾氣,怎麼會一直老老實實、死心塌地聽劉備的?!
至於法正,實在是自媒體時代,對三國主要角色發掘得都挖無可挖的情況下,被一些人“神化”出來以搏眼球的。法正功績有四,一勸劉備取西川,算是賣主求榮,劉備本就要取西川,隆中對既定策略,不過多一內奸,非決定作用。二勸劉備取漢中,這和上面一樣,劉備也是要取的,不過迎合一下領導,拍拍馬屁。只有第三個是實實在在功勞,與黃忠合作斬了夏侯淵,可主要還是黃忠之功,所以黃忠進後將軍。四是夷陵之敗後,諸葛亮說了句,若是法正在,當可以勸阻劉備不要出兵。這典型是諸葛亮借死人推卸自己責任,給死人送頂高帽,諸葛亮不損失什麼,一群無腦之人信了,就說法正比諸葛亮厲害,只證明看了答案後,智力還不及諸葛亮,可悲了點,可見事後諸葛亮也不是是個人都能當的。呵呵
回覆列表
法正的能力更偏向于軍事,諸葛亮的能力更偏向於政治;法正更多的是想蜀代漢,而諸葛亮是想復興漢室,所以到後期實際上劉備也放棄了復興漢室,所以會跟法正更合拍。